《2019年高考物理二輪復習 專題五 實驗技能與創(chuàng)新 第13講 力學實驗與創(chuàng)新練案》由會員分享,可在線閱讀,更多相關《2019年高考物理二輪復習 專題五 實驗技能與創(chuàng)新 第13講 力學實驗與創(chuàng)新練案(6頁珍藏版)》請在裝配圖網(wǎng)上搜索。
1、
專題五 第13講 力學實驗與創(chuàng)新
限時:40分鐘
1.(2018·陜西省寶雞市模擬)如圖甲所示是某同學探究加速度與力的關系的實驗裝置。他在氣墊導軌上安裝了一個光電門B。滑塊上固定一遮光條,滑塊用細線繞過氣墊導軌左端的定滑輪與力傳感器相連,傳感器下方懸掛鉤碼,每次滑塊都從A處由靜止釋放。
(1)該同學用游標卡尺測量遮光條的寬度d,如圖乙所示,則d=__2.30___mm。
(2)實驗時,將滑塊從A位置由靜止釋放,由數(shù)字計時器讀出遮光條通過光電門B的時間t,若要得到滑塊的加速度,還需要測量的物理量是__遮光條到光電門的距離L(或A、B間的距離)___。
(3)改變鉤碼質(zhì)量,
2、測出對應的力傳感器的示數(shù)F和遮光條通過光電門的時間t,通過描點作出__-F __(填“t2-F”“-F”或“-F”)的線性圖象。
[解析] (3)由題意可知,該實驗中保持小車質(zhì)量M不變,因此有v2=2aL,其中v=,a=,即=2··L,得=·F。
2.(2018·廈門市高三下學期第二次質(zhì)量檢測)如圖所示,是探究向心力的大小F與質(zhì)量m、角速度ω和半徑r之間的關系的實驗裝置。轉(zhuǎn)動手柄,可使塔輪、長槽和短槽隨之勻速轉(zhuǎn)動。塔輪自上而下有三層,每層左右半徑比分別是1:1、2:1和3:1。左右塔輪通過皮帶連接,并可通過改變皮帶所處的層來改變左右塔輪的角速度之比。實驗時,將兩個小球分別放在短槽C處和長槽
3、的A(或B)處,A、C到塔輪中心的距離相等。兩個小球隨塔輪做勻速圓周運動,向心力大小可由塔輪中心標尺露出的等分格的格數(shù)讀出。
(1)在該實驗中應用了__B___來探究向心力的大小與質(zhì)量m、角速度ω和半徑r之間的關系。
A.理想實驗法 B.控制變量法
C.等效替代法
(2)用兩個質(zhì)量相等的小球放在A、C位置,勻速轉(zhuǎn)動時,左邊標尺露出1格,右邊標尺露出4格,則皮帶連接的左右塔輪半徑之比為__2∶1___。
[解析] (1)向心力和三個因素有關,所以需要控制其中兩個恒定,改變第三個量,從而來研究向心力和它們的關系,故采用了控制變量法,B正確;
(2)同一條皮帶相連,則A、C線速度
4、相同,故=1,根據(jù)題意可知塔輪向心力之比為1∶4,并且塔輪的半徑相同,A、C轉(zhuǎn)動和各自的塔輪角速度相同,故=,可知=,故=。
3.(2018·陜西省渭南韓城市高三下學期第三次模擬)為了探究質(zhì)量一定時加速度與力的關系,一同學設計了如圖所示的實驗裝置。其中M為帶滑輪的小車的質(zhì)量,m為砂和砂桶的質(zhì)量,(滑輪質(zhì)量不計)
(1)實驗時,一定要進行的操作或保證的條件是__BCD___。
A.用天平測出砂和砂桶的質(zhì)量
B.將帶滑輪的長木板右端墊高,以平衡摩擦力
C.小車靠近打點計時器,先接通電源,再釋放小車,打出一條紙帶,同時記錄彈簧測力計的示數(shù)
D.改變砂和砂桶的質(zhì)量,打出幾條紙帶
E.
5、為減小誤差,實驗中一定要保證砂和砂桶的質(zhì)量m遠小于小車的質(zhì)量M
(2)該同學在實驗中得到如圖所示的一條紙帶(相鄰兩計數(shù)點間還有一個點沒有畫出)。已知打點計時器采用的是頻率為50Hz的交流電,根據(jù)紙帶可求出小車的加速度為__1.3___m/s2(結(jié)果保留兩位有效數(shù)字)。
(3)以彈簧測力計的示數(shù)為橫坐標,加速度為縱坐標(縱、橫坐標軸單位長度相等,且都為國際單位),畫出的a-F圖象是一條直線,圖線與橫軸的夾角為θ,求得圖線的斜率為k,則小車的質(zhì)量為__D___.
A.2tanθ B.
C.k D.
[解析] (1)A、E項:本題拉力可以由彈簧測力計測出,不需要用天平
6、測出砂和砂桶的質(zhì)量,也就不需要使小桶(包括砂)的質(zhì)量遠小于車的總質(zhì)量,故A、E錯誤;B項:該題是彈簧測力計測出拉力,從而表示小車受到的合外力,故需要將帶滑輪的長木板右端墊高,以平衡摩擦力,故B正確;C項:打點計時器運用時,應先接通電源,待打點穩(wěn)定后再釋放紙帶,該實驗探究加速度與力和質(zhì)量的關系,要記錄彈簧測力計的示數(shù),故C正確;D項:改變砂和砂桶質(zhì)量,即改變拉力的大小,打出幾條紙帶,研究加速度隨F變化關系,故D正確。
(2)由于兩計數(shù)點間還有1個點沒有畫出,故兩點之間的時間間隔為T=2×0.02s=0.04s,根據(jù)逐差法
a=
=×10-2m/s2=1.3m/s2。
(3)根據(jù)2F=ma
7、,a=F,圖象的斜率k,即k=,所以小車的質(zhì)量m=,故D正確。
4.(2018·全國Ⅲ卷高考壓軸卷理綜試題)如圖a所示是打樁機的簡易模型。質(zhì)量m=1kg的物體在拉力F作用下從與釘子接觸處由靜止開始運動,上升一段高度后撤去F,到最高點后自由下落,撞擊釘子后物體不再彈起,將釘子打入一定深度。若以初始狀態(tài)物體與釘子接觸處為零勢能點,物體上升過程中,機械能E與上升高度h的關系圖象如圖b所示。不計所有摩擦,g=10m/s2。物體上升過程所受拉力F=__12___N;在整個過程中距初始位置__0.6___m處物體的重力勢能與動能相等。
[解析] 根據(jù)功能原理得:ΔE=FΔh,得F=,可知E-h(huán)圖象
8、的斜率等于拉力,為:F==N=12N;由圖可知,物體的機械能最大為12J,下落的過程中機械能守恒,物體的重力勢能與動能相等時,均為6J,即:mgh=6J,解得:h=0.6m。
5.(2018·山東省濰坊市高三下學期一模)在“驗證機械能守恒定律”的實驗中,一實驗小組讓小球自傾角為30°的斜面上滑下,用頻閃相機記錄了小球沿斜面下滑的過程,如圖所示,測得B、C、D、E到A的距離分別為x1、x2、x3、x4,已知相機的頻閃頻率為f,重力加速度為g=9.8m/s2。
(1)滑塊經(jīng)過位置D時的速度v0=__ __。
(2)選取A為位移起點,根據(jù)實驗數(shù)據(jù)作出v2-x圖線,若圖線斜率k=__9.8_
9、__,則小球下滑過程機械能守恒。
(3)若改變斜面傾角進行實驗,請寫出斜面傾角大小對實驗誤差的影響。__斜面傾角越大,誤差越小___
[解析] (1)根據(jù)某段時間內(nèi)的平均速度等于中間時刻的瞬時速度,可知D點的速度等于CE段的平均速度,則有:vD==;(2)取小球從A到B進行分析,則減小的重力勢能為ΔEp=mgxsin30°=mgx,增加的動能為ΔEk=mv2-0=mv2,利用v2-x來處理數(shù)據(jù),小球從A到B機械能守恒,則有:mv2=mgx,即v2=gx,由此可知作出的v2-x圖是一條經(jīng)過原點的直線,斜率為k=g=9.8m/s2;(3)在垂直斜面方向,根據(jù)平衡條件有:FN=mgcosθ,若斜
10、面傾角增大,則正壓力減小,摩擦力減小,則誤差越小。
6.(2018·全國押題卷二)甲、乙同學均設計了動摩擦因數(shù)的實驗,已知重力加速度為g。
(1)甲同學設計的實驗裝置如圖甲所示,其中A為置于水平面上的質(zhì)量為M的長直木板,B為木板上放置的質(zhì)量為m的物塊,C為物塊右端連接一個輕質(zhì)彈簧測力計,連接彈簧的細繩水平,實驗時用力向左拉動A,當C的示數(shù)穩(wěn)定后(B仍在A上),讀出其示數(shù)F,則該設計能測出__A與B___(填“A與B”或“A與地面”)之間的動摩擦因數(shù),其表達式為μ=__ __。
(2)乙同學的設計如圖乙所示,他在一端帶有定滑輪的長木板上固定A、B兩個光電門,與光電門相連的計時器可以顯示
11、帶有遮光片的物塊在其間的運動時間,與跨過定滑輪的輕質(zhì)細繩相連的輕質(zhì)測力計能顯示掛鉤處所受的拉力,長木板固定在水平面上,物塊與滑輪間的細繩水平,實驗時,多次改變沙桶中沙的質(zhì)量,每次都讓物塊從靠近光電門A處由靜止開始運動,讀出多組測力計示數(shù)F及對應的物塊在兩光電門之間的運動時間t;在坐標系中作出F-的圖線如圖丙所示,圖線的斜率為k,與縱軸的截距為b,因乙同學不能測出物塊質(zhì)量,故該同學還應該測出的物理量為__光電門A、B之間的距離x___(填所測物理量及符號)。根據(jù)所測物理量及圖線信息,可知物塊與木板之間的動摩擦因數(shù)表達式為μ=__ __。
[解析] (1)當A達到穩(wěn)定狀態(tài)時,B處于靜止狀態(tài),彈簧
12、測力計的讀數(shù)F與B所受的滑動摩擦力f大小相等。B對木塊A的壓力大小等于B的重力mg,由f=μfN得:μ=,由C上讀取F,即可求出A與B間的動摩擦因數(shù)μ;
(2)小車由靜止開始做勻加速運動,根據(jù)勻加速直線運動位移公式得:x=at2,解得:a=,
根據(jù)牛頓第二定律得:對于小車:F-μmg=ma,則:F=μmg+ma=μmg+,圖線的斜率為k=2mx,縱軸的截距為b=μmg,k與摩擦力是否存在無關,小車與木板間的動摩擦因數(shù)μ===,故該同學還應該測出的物理量是光電門A、B之間的距離x。
7.(2018·河北省衡水中學二模)某同學用如圖甲所示的裝置來驗證動量守恒定律,該裝置由水平長木板及固定在木
13、板一端的硬幣發(fā)射器組成,硬幣發(fā)射器包括支架、彈片及彈片釋放裝置,釋放彈片可將硬幣以某一初速度彈出。已知一元硬幣和五角硬幣與長木板間動摩擦因數(shù)相同,主要實驗步驟如下:
a.將一元硬幣置于發(fā)射槽口,釋放彈片將硬幣發(fā)射出去,硬幣沿著長木板中心線運動,在長木板中心線的適當位置取一點O,測出硬幣停止滑動時硬幣右側(cè)到O點的距離。再從同一位置釋放彈片將硬幣發(fā)射出去,重復多次,取該距離的平均值記為x1,如圖乙所示;
b.將五角硬幣放在長木板上,使其左側(cè)位于O點,并使其直徑與中心線重合,按步驟①從同一位置釋放彈片,重新彈射一元硬幣,使兩硬幣對心正碰,重復多次,分別測出兩硬幣碰后停止滑行時距O點距離的平均值x
14、2和x3,如圖丙所示。
(1)為完成該實驗,除長木板,硬幣發(fā)射器,一元及五角硬幣,刻度尺外,還需要的器材為__天平___;
(2)實驗中還需要測量的物理量為__一元硬幣的質(zhì)量m1和五角硬幣的質(zhì)量m2___,驗證動量守恒定律的表達式為__m1=m1+m2 __(用測量物理量對應的字母表示)。
[解析] (1)動量為質(zhì)量和速度的乘積,該實驗要驗證質(zhì)量不等的兩物體碰撞過程中動量守恒,需測量兩物體的質(zhì)量和碰撞前后的速度,因此除給定的器材外,還需要的器材為天平。
(2)測出一元硬幣的質(zhì)量為m1,五角硬幣的質(zhì)量為m2,一元硬幣以速度v1被彈射出去后,由動能定理可得μm1gx1=m1v,解得v1=,當一元硬幣以速度v1與五角硬幣碰撞后,速度分別為v2、v3,由動能定理可得μm1gx2=m1v,μm2gx3=m2v,解得一元硬幣碰后速度v2=,五角硬幣碰后的速度為v3=,若碰撞過程動量守恒則需滿足m1v1=m1v2+m2v3,代入數(shù)據(jù)可得m1=m1+m2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