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高中地理 《冷熱不均引起大氣運動》教案6 新人教版必修1》由會員分享,可在線閱讀,更多相關(guān)《2022年高中地理 《冷熱不均引起大氣運動》教案6 新人教版必修1(4頁珍藏版)》請在裝配圖網(wǎng)上搜索。
1、2022年高中地理 《冷熱不均引起大氣運動》教案6 新人教版必修1
一、課標分析
知識能力:
本節(jié)課的課標要求運用圖表說明大氣的受熱過程。而大氣的主要過程可以用“太陽給大地-大地給大氣-大氣還大地”來概括。課標淡化了大氣對太陽輻射的削弱過程的要求,把重點放在大氣從地面獲得與保持熱量的過程。教學中不宜把受熱過程劃分為大氣對太陽輻射的削弱過程和對地面的包圍過程,從簡化角度來看,應把受熱過程看作一個整體。
太陽給大地的過程中,大氣通過反射和吸收作用,削弱了太陽輻射,但由于太陽輻射能量最集中的短波部分不被吸收,大氣對太陽輻射僅是一定程度地削弱,太陽輻射大部分透過大氣達到地面。
大地給
2、大氣過程是地面被太陽輻射加熱后,太陽短波輻射在此被轉(zhuǎn)化為長波,以地面長波輻射(不是地面反射短波)的形式加熱大氣,此時大氣(主要是二氧化碳)強烈吸收這種輻射,把熱量保持在大氣中。這兩個過程結(jié)合,可以看出大氣不吸收太陽短波輻射,讓其把熱量帶到地面,而吸收地面長波輻射,不讓熱量順利穿透自己而散失,這就是溫室效應(猶如“單向逆止閥”),起主要作用的大氣成分是二氧化碳。這樣就能區(qū)分出太陽輻射是大氣的根本熱源而地面輻射是大氣的直接熱源。這樣也找到了分析大氣受熱過程的落腳點——地面輻射是大氣的直接熱源,而地面的位置和性質(zhì)存在差異,必然導致大氣冷熱不均。本節(jié)課的標題的指向得到落實。
大氣還大地的過程中,大氣
3、輻射屬于長波輻射,它向下的逆輻射部分把部分熱能還給大地,起到彌補地球熱能損失的作用。這個過程和溫室效應共同起到了大氣對地面的保溫作用。
作為知識鋪墊,說明物體溫度越高,向外輻射能量的能力越強,輻射出光線的波段越短。比較太陽表面溫度和地面溫度不難知道兩種輻射的波長差異。對于紅外線、可見光、紫外線等不同波段輻射的表現(xiàn)形式不提及。散射作用及其現(xiàn)象也予以刪除。
本節(jié)課對學生學習能力要求較高,同時也給學生提供了一個相關(guān)能力集中訓練的機會。大氣受熱過程分析突出了邏輯推理能力,而在這個分析過程的同時又要把相關(guān)原理同生活中的具體現(xiàn)象結(jié)合起來,在運用中形成能力。
過程與方法:
通過相關(guān)示意圖,比較三種輻
4、射的波長和大氣對它們的反應,概括大氣受熱過程。在整體讀圖推理過程中,培養(yǎng)學生邏輯思維能力。提供相應的生活實例和情境,提高學生運用原理分析地理現(xiàn)象的能力。
情感價值觀:
通過對大氣受熱過程理解,能正確認識常見的自然現(xiàn)象,從而建立科學的世界觀。
二、學生情況分析
本節(jié)課推理過程嚴謹,而涉及的光學和熱學知識較多,而這些知識學生沒有學過,學生學習大氣受熱過程的知識障礙較多。這要求教學時給學生必要的相關(guān)知識鋪墊,以生活實例通過比喻的方法說明。
三、重難點確定
教學重點:
大氣的受熱過程作為教學重點,這是因為它是認識大氣運動的前提,也是解釋諸如溫室效應的具體地理現(xiàn)象的基礎(chǔ)。
教學難
5、點:
大氣的受熱過程是教學難點,這是因為學生缺少相應的物理學知識,學習障礙多。溫室效應、大氣逆輻射和大氣保溫作用的關(guān)系也是教學難點,學生對這些概念容易混淆。
四、教材分析
大氣受熱過程分析的落腳點在地面是低層大氣的直接熱源。圍繞這個落腳點,教材首先闡明太陽輻射能是地球大氣最重要的能量來源。接著結(jié)合地面輻射使大氣增溫圖(圖2.1)兩種輻射波段差異及箭頭粗細的比較,說明太陽輻射穿過大氣和地面輻射被大氣吸收的過程(包括溫室效應),進而得出地面是近地面大氣主要的直接熱源的結(jié)論。
通過P31活動和月球和地球表面受熱過程比較圖(圖2.2),分析大氣輻射波段性質(zhì),指出大氣逆輻射的對大氣熱量損失的補償
6、作用。最后梳理溫室效應、大氣逆輻射和大氣保溫作用三個概念(教材活動中提出用大氣保溫作用概括大氣逆輻射合適嗎?)。
圖2.1涉及近地面以對流和傳導方式向上傳遞熱量的過程應以刪除,這樣以便緊密聯(lián)系下一個受熱過程,減少枝節(jié)知識的副作用。圖2.2涉及到白天削弱作用的比較,為降低難度和減少對大氣受熱過程“主旋律”的干擾,最好不要細致比較。此圖的右圖基本是整個大氣受熱過程全圖,應讓學生把此圖當作本節(jié)課的核心圖。
本節(jié)課主要通過示意圖進行原理推導,在各環(huán)緊與生活實際的聯(lián)系不夠,為此要補充相應的生活實例或現(xiàn)象,作為感性材料和原理運用的情景。
五、學習目標
1.通過繪制大氣受熱過程示意圖(如圖2
7、.2右圖),說出三種輻射的波段差異,用簡煉語言概括出大氣的受熱過程。
2.根據(jù)對受熱過程中的認識說出溫室效應和大氣逆輻射形成過程,比較它們與大氣保溫作用的關(guān)系。
3.根據(jù)大氣受熱過程的相關(guān)知識解釋常見地理現(xiàn)象。
4.通過對大氣受熱過程理解,能正確認識常見的自然現(xiàn)象,從而建立科學的世界觀。
六、教學方法和教學媒體
啟發(fā)式講授,板圖、多媒體演示(自編課件)。
七、教學流程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設(shè)計意圖
課標要求
1.提問引入:(1)青藏高原和華北平原哪個離太陽近?哪個氣溫高?為什么?(2)多云白天比晴朗白天氣溫如何?多云夜晚比晴朗夜晚氣溫如何?為什么?
8、展開討論,發(fā)表意見。
設(shè)置問題,引發(fā)探究興趣。
運用圖表說明大氣的受熱過程。
2.鋪墊提問:
(1)地球大氣最重要的能量來源是什么?(2)物體溫度越高,向外輻射能量的能力越強,輻射出光線的波段越短。請根據(jù)太陽和地面溫度差異,判斷太陽輻射和地面輻射的波段性質(zhì)。
回答:太陽輻射;太陽短波輻射、地面長波輻射。
鋪墊必要的知識,作為分析的基礎(chǔ)。
3.讀圖地面輻射使大氣增溫圖(圖2.1)分析。
(1)兩種輻射波段差異及箭頭粗細的比較,說明大氣對太陽輻射和地面輻射的反應有何差異?
(2)大氣的直接熱源是哪一輻射?
9、如何理解溫室效應?(或說出大氣的這一受熱過程)溫室效應的主要氣體成分是什么?
學生讀圖回答:
(1)大氣很少吸收太陽短波輻射,大多數(shù)太陽短波輻射穿過大氣;大氣強烈吸收地面長波輻射。
(2)地面輻射,太陽給大地(大氣很少吸收太陽短波輻射),大地給大氣(大氣強烈吸收地面長波輻射),二氧化碳。
得出:太陽給大地,大地給大氣的受熱過程(或大氣很少吸收太陽短波輻射,強烈吸收地面長波輻射)。地面是大氣的直接熱源。
4.P31活動和月球和地球表面受熱過程比較圖(圖2.2)分析。
(1)根據(jù)溫度,判斷大氣輻射波段性質(zhì)。(2)指出大氣逆輻射對地面的作用。
(3)用大氣保溫作用概括大氣逆輻射合適嗎?
10、(梳理溫室效應、大氣逆輻射和大氣保溫作用三個概念。)
(4)補充大氣受熱過程。
(5)比較地月晝夜溫差大的原因。
(補充大氣對太陽輻射的削弱作用)
學生讀圖回答:(1)長波。(2)補償?shù)孛娲髿鉄崃繐p失。(3)不合適,保溫作用包括溫室效應和大氣逆輻射。(4)大氣還大地。
完成大氣受熱過程,理解保溫作用、溫室效應、大氣逆輻射的關(guān)系。
5.回扣問題引入,問題引申:
問題解答:
(1)青藏高原大氣稀薄,雖然地面獲得太陽輻射多(不加熱大氣),但大氣對地面輻射的吸收能力弱,大氣保溫性差。
(2)多云白天大氣對太陽輻射削弱作用強,氣溫較低;多云夜晚大氣對地面逆輻射作用,氣溫較高。
問題引
11、申:
(1)解釋“高處不勝寒”的原因。
(2)秋冬夜晚,農(nóng)民在農(nóng)田熏煙的原因。
學生回答:(1)地面是大氣的直接熱源,高處大氣保溫作用小。(2)增加大氣塵埃,增強大氣逆輻射。
聯(lián)系實際,回扣引入。
6.根據(jù)圖2.2右圖,繪制大氣受熱過程圖。
學生繪圖。
以關(guān)聯(lián)圖概括大氣受熱過程。
預留方案:
學生在分析圖2.1時,學生可能把注意力放到大氣對太陽輻射的削弱作用。這時適當分析一下削弱作用的兩個方面,不要展開,指出大氣幾乎不吸收太陽短波輻射,大氣只是一定程度地削弱了太陽輻射,大部分太陽輻射能到達地面,所以不能說太陽給大氣。
小結(jié)反饋:
小結(jié):見板書
課
12、堂反饋:
1.大氣對地面的保溫作用主要是由于 ( )
A.大氣吸收太陽輻射而增溫 B.大氣逆輻射補償?shù)孛孑椛鋼p失的熱量
C.大氣對地面輻射的反射作用 D.大氣熱容量大,不易降溫
2.下圖為“大氣熱力作用相互聯(lián)系示意圖”,圖中①②所代表的內(nèi)容分別是 ( )
圖2-13
A.大氣的削弱作用 大氣逆輻射 B.大氣輻射 大氣逆輻射
C.大氣的保溫作用 大氣輻射 D.大氣的保溫作用 大氣逆輻射
3.下圖中幾種情況,晝夜溫差最大的是 ( )
4.讀圖,“大氣對地面的保溫作用”,回答下列各題。
(1)圖中各序號所表示的作用過程是
①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 ④_____________。
(2)①~④中完全屬于長波輻射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大氣熱量的根本來源是_____________,熱量的直接來源是_____________。
八、板書設(shè)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