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級物理 第十四章 第一節(jié) 壓強導(dǎo)學(xué)案》由會員分享,可在線閱讀,更多相關(guān)《九年級物理 第十四章 第一節(jié) 壓強導(dǎo)學(xué)案(4頁珍藏版)》請在裝配圖網(wǎng)上搜索。
1、九年級物理 第十四章 第一節(jié) 壓強導(dǎo)學(xué)案
學(xué)習(xí)目標
1.會判斷壓力的大小和方向2.理解壓強的概念.3.理解壓強的大小跟什么因素有關(guān).4.知道“控制變量法”在探究“壓力作用效果跟什么因素有關(guān)”的實驗中的應(yīng)用.
知識回顧
1.力的作用效果是改變物體的_________和___________.
2.判斷一下下列各圖中,表面受到的壓力的大小,已知物體A的重力GA=10N,物體B的重力GB=20N,F=20N,F1=15N
甲圖 乙圖 丙圖 丁圖 戊圖
甲圖中地面受到的壓力是______N;乙圖中地面受到的壓力是
2、______N;丙圖中地面受到的壓力是_____N;丁圖中地面受到的壓力是_____N;戊圖中頂面受到的壓力是______N.
總結(jié):在物理上,把垂直作用在物體表面的力叫壓力,壓力的方向總是垂直于受力面.
壓力并不一定由重力產(chǎn)生,只有靜止放在水平地面上的物體對地面的壓力才等于重力.
自學(xué)指導(dǎo)
1.閱讀課本P28的“想想議議”部分的插圖,然后思考下列問題:
小小的蟬為什么可以把口器插入樹皮深處,吸吮樹汁?而龐大的駱駝較大的體重作用在寬大的蹄子上,為什么會在沙地上陷入一些,而不能陷入很深?
2.實驗:探究壓力的作用效果跟什么因素有關(guān)?
在這個實驗中,再次用到了“控制變量法”,
3、實驗步驟如下:
(1)把小桌腿朝下放在泡沫塑料上,觀察泡沫塑料被壓下的深度.
(2)在腿朝下的小桌上放一個砝碼,觀察泡沫塑料被壓下的深度.
(3)把小桌翻過來,將同一砝碼放在桌面木板上,觀察泡沫塑料被壓下的深度.
分析:步驟(1)和(2)中,讓小桌腿朝下是保持____________不變,而探究壓力的作用效果與__________之間的關(guān)系;步驟(2)和(3)中,把砝碼放在桌面木板上是保持_________不變,而探究壓力的作用效果與______________之間的關(guān)系.
觀察課本P29圖7.1-3,由甲圖和乙圖可以得出:在受力面積一定時,壓力越大,塑料泡沫被壓下的深度越_____
4、,說明力的作用效果跟______________有關(guān);由乙圖和丙圖可以得出:在壓力一定時,受力面積越大,塑料泡沫被壓下的深度越______,說明壓力的作用效果與_____________有關(guān).綜合可以得出:壓力的作用效果跟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有關(guān)
3.閱讀課本P29的內(nèi)容,完成下列填空,并通過理解定義去理解公式是怎樣寫出的.
物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叫做壓強.在物理上用字母____表示壓強,____表示壓力,_____表示物體的受力面積,計算壓強的公式是________,其中壓力的單位是_____,受力面積的單位是____
5、_,壓強的單位是_____,為了紀念___國科學(xué)家_______,壓強還有一個專用單位叫________,簡稱______,符號是______.1Pa=______N/m2
注意事項:使用此公式進行計算時,一定要注意統(tǒng)一單位,并要確定準壓力的大小和受力面積的大小(受力面積的大小就是兩物體相互接觸的面積).除了會計算壓強外,還要會用此公式計算壓力(F=PS)和受力面積(S=F/P)
4.仔細學(xué)習(xí)例題,學(xué)會解題步驟,然后做下面的例1.
典型例題
例1:桌面上平放著一本字典,字典受到的重力為5N,它與桌面的接觸面積為2.5×10-2m2,計算這本書對桌面的壓強.
例
6、2.你坐在家中的沙發(fā)上與坐在硬板凳上相比教,哪種情況感到舒服些?為什么?
思路引導(dǎo):兩種情況中,人對板凳的壓力大小都等于人的______,根據(jù)力的作用是相互的,這兩種情況下人受到的壓力是一樣的,但是人坐在沙發(fā)上比坐在硬板凳上時受力面積要_____,由P=F/S可知,在壓力不變時,受力面積越大,壓強越_____,所以坐在沙發(fā)上舒服些
課堂達標1.(必做題)一個物體的質(zhì)量是3kg,放在水平地面上,已知它與地面的接觸面積為100cm2,計算這個物體對地面的壓強.(g=10N/kg)
2.(選做題)一個正方體木塊的邊長是10cm,把它放在水平桌面上,計算它對桌面的壓強.(已知
7、木塊的密度是0.6×103kg/m3;g=10N/kg)
課后鞏固1.壓力的作用效果與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有關(guān).
2.某物體對桌面的壓強是1×104Pa,它的物理意義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你有一瓶沒有開啟的汽水,瓶內(nèi)二氧化碳給瓶蓋一個14N的力,若瓶蓋的面積為7cm2,則瓶蓋受到的壓強是( )
A 0.5×10-4Pa B 2Pa C 200Pa D 2×104Pa
4.如圖所示是研究壓力作用效果的實驗:
(1)比較甲、乙兩個實驗可知,壓力作用效果跟____
8、__________________有關(guān)系.
(2)比較甲、丙兩個實驗可知,壓力作用效果跟______________________有關(guān)系.
壓強學(xué)案(第2課時)
學(xué)習(xí)目標
1.了解增大和減小壓強的方法.2.熟練應(yīng)用壓強公式進行簡單的分析和計算.
知識回顧
1.壓力的作用效果跟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有關(guān).
2.壓強的計算公式是_________,其中壓力的單位是______,受力面積的單位是_____,壓強的單位是_______,壓強的專用單位是_________.
3.由壓強公式可以得出:在壓力一定時,受力面積越大,
9、壓強越______,壓力的作用效果越小.在受力面積一定時,壓力越大,壓強越_____,壓力的作用效果越大.
自學(xué)指導(dǎo)
閱讀課本P30的“想想議議”部分的插圖,討論一下各圖中哪些是要增大壓強,哪些是要減小壓強,它們各自采用了什么方法?并填寫下面的空格:
推土機具有寬大的履帶是通過_____________的方法來______壓強的(填“增大”或“減小”下同),而它鋒利的土鏟是通過______________的方法來_______壓強的;斧頭具有很窄的刃是通過________________的方法來________壓強的;鐵軌鋪在一根根枕木上是通過______________的方法來____
10、_____壓強的.蟬是通過_______________的方法來______壓強的,從而能使它的口器很容易插入樹皮;駱駝具有寬大的腳掌,是通過______________的方法來________壓強的,從而不會陷入沙中很深.
總結(jié)得出:增大壓強的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__.
減小壓強的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__.
典型例題
例1.日常生活和生產(chǎn)中,我們常見到以下事例:①有“森林衛(wèi)士”之稱的啄木鳥有細長而堅硬的尖喙,便于啄開樹皮;②鐵路的鐵軌要鋪在枕木上;③書包帶要做得寬些,
11、背在肩上才舒服;④要把圖釘按進較硬的木板,需要加更大的力.其中屬于減小壓強的是哪一組( )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
例2.一個長方體木塊平放在桌面上時,對桌面的壓強為P,若將它豎直切去1/2,則剩余部分對桌面的壓強為( ),若將豎直切下的1/2放到另外1/2上面,則木塊對桌面的壓強是( );若將它水平切開,把上面部分拿走,則剩余部分對桌面的壓強為( )
A P/2 B P/4 C P D 2P
例3.如圖所示,物體A的重力為20N,物體B的重力為30N,已知A的底面積為2×10-2m2,B的底面積為4×10-2m2
12、,求:(1)物體A對B的壓強(2)物體B對地面的壓強.
課堂達標1.下列事例中,為了增大壓強的是( )
A 書包帶很寬 B 鐵軌鋪在枕木上 C 刀磨得很薄 D 推土機安裝履帶
2.你購買紙包飲料時,一般配有一根塑料吸管,吸管一端是斜面的,一頭是平的,正確的使用方法是( )
A 將平面一頭插入飲料管孔 B 將斜面一頭插入飲料管孔
C 將任意一頭插入飲料管孔均可 D 不用塑料管也可以
3.我們在用螺絲固定物體時,往往在螺絲下面墊上一個墊圈,這樣做的目的是( )
A 美觀 B 減小摩擦 C 減小壓強 D 增加硬度
4
13、.大型運輸車裝有很多車輪,是為了( )
A 減小重力 B 減小壓強 C 增大摩擦 D 增大穩(wěn)定性
5.如圖所示,物體A的重力為20N,物體B的重力為30N,已知A的底面積為2×10-2m2,B的底面積為4×10-2m2,求:(1)物體B對A的壓強(2)物體A對地面的壓強.
課后鞏固1.我們在學(xué)習(xí)生活中,常會見到如下現(xiàn)象,其中屬于減小壓強的是( )
①削鉛筆的小刀刀刃磨得很薄②滑雪板做得很寬很長③往墻上釘釘子時,要用力擊打④用訂書機訂書本時,訂書機的柄較寬.
A ①② B ③④ C ①③ D ②④
2.一塊磚平放在地面上時,對地面的壓
14、強為P1,若將其側(cè)放,對地面的壓強為P2,那么( )
A P1>P2 B P1=P2 C P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