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科版一年級科學上冊全冊教案
《教科版一年級科學上冊全冊教案》由會員分享,可在線閱讀,更多相關《教科版一年級科學上冊全冊教案(29頁珍藏版)》請在裝配圖網上搜索。
1、 一年級下冊科學教學計劃 教學內容: 本冊教學內容包括兩大塊: 植物:1我們知道的植物 2觀察一棵植物 3觀察葉 4這是誰的葉 5 植物是“活”的嗎 6 校園里的植物 比較與測量:1 在觀察中比較 2 起點和終點 3 用手來測量 4 用不同的物體來測量 5 用相同的物體來測量 6 做一個測量帶 7 比較測量帶和尺子 教材分析: 本冊教材安排了兩個單元的內容。 “植物”單元,將引領學生認識自己身邊的各種各樣的植物,嘗試用自己喜歡的方法來觀察植物的葉子的形狀、大小、顏色及其變化。 “比較與測量”單元,讓學生在親身觀察和動手測量中,感知物體有大小及
2、形狀的不同。認識一些測量工具,體驗不同工具的測量方法以及準確性。21·世紀*教育網 學生情況分析: 作為剛跨入小學學習生活的一年級學生,對全新的課程充滿了好奇和渴望,這也為上好科學課帶來了契機。加上本冊教材安排的內容貼近學生生活,相信他們會傾注更多的熱情來學好這門課程。大多數(shù)學生會喜愛科學,特別是男生,對于科學實驗課充滿了期待。但由于之前沒有系統(tǒng)的接觸過這門課程,缺乏相應的學習方法,課堂主動參與思考性也會不足,今后要在這幾方面多多強化。21*cnjy*com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 1.引導學生知道身邊常見植物的名稱,了解它們的簡單分類以及用途。讓學生在觀察中感知不同植物的
3、葉子的大小、形狀及顏色的不同。 2.引導學生在動手實踐中認識一些簡單的比較與測量的方法,了解生活中常用的尺子、體溫計、溫度計、卷尺、卡尺等不同的測量工具。學習制作測量紙袋,學習用測量紙帶來測量物體的長度。 過程與方法: 1.能通過對身邊自然事物的觀察,發(fā)現(xiàn)和提出問題。 2.能運用已有知識作出自己對問題的假想答案。 3.能根據(jù)假想答案,制定簡單的科學探究活動計劃。 4.能通過觀察、實驗、制作等活動進行探究。 5.能在已有知識、經驗和現(xiàn)有信息的基礎上,通過簡單的思維加工,作出自己的解釋或結論,并知道這個結果應該是可以重復驗證的。 6.能用自己擅長的方式表達
4、探究結果,進行交流,并參與評議,知道對別人研究的結論提出質疑也是科學探究的一部分。 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1.激發(fā)學生對科學知識的學習和探究欲望。 2.珍愛并善待周圍環(huán)境中的自然事物,初步形成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意識。 3.知道科學已經能解釋世界上的許多奧秘,但還有許多領域等待我們去探索,科學不迷信權威。 4.在科學學習中能注重事實,克服困難,善始善終,尊重他人意見,敢于提出不同見解,樂于合作與交流。 5.在活動過程中體驗科學探究的樂趣,保持和發(fā)展探究周圍事物的興趣和好奇心。 教學重點: 1.引導學生知道身邊常見植物的名稱,了解它們的簡單分類以及用途。讓學生在觀察中感知不同
5、植物的葉子的大小、形狀及顏色的不同。 2.引導學生在動手實踐中認識生活中常用的尺子、體溫計、溫度計、卷尺、卡尺等不同的測量工具,初步了解它們的測量方法。 教學難點: 1.學習制作測量紙袋,學習用測量紙帶來測量物體的長度。 2.培養(yǎng)學生在科學實踐活動中能通過對身邊自然事物的觀察,發(fā)現(xiàn)和提出問題。 3.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觀察以及和同學合作交流的習慣。 教學課時:13課時 教學進度安排 周次 具體教學內容安排 課時 1 植 物 學生入學教育 1 2 1.我們知道的植物
6、1 3 2.觀察一棵植物 1 4 3.觀察葉 1 5 4.這是誰的葉 1 6 國慶放假 7 5.植物是“活”的嗎 1 8 6.校園里的植物 1 9 比 較 和 測 量 1.在觀察中比較 1 10 期中考試 11 2.起點和終點 1 12 3.用手來測量 1 13 4.用不同的物體來測量. 1 14 5.用相同的物體來測量 1 15 6.作一個測量紙帶 1 16 7.比較測量紙帶和尺子 1 17 期末測評 1 1. 我們知道的植物
7、教學內容:我們知道的植物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通過觀察植物,使學生初步具有研究植物的興趣。 過程與方法:學生在觀察活動中認識自然界里的植物是多種多樣的。 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培養(yǎng)學生初步觀察、搜集資料的能力。 教學重點:學生通過搜集、整理、交流資料,認識自然界里的植物是多種多樣的。 教學難點:怎樣觀察、描述植物。 教學準備:課件、一些植物圖片、綠植等。 課時:一課時 課型:新授課 教學過程: 一.引入新課,認識書上圖上的植物。 1.我們已經知道自然界中生長著許許多多的植物,人類已經發(fā)現(xiàn)的植物有30多萬種。 2.說說我們知道的
8、植物。(學生分組交流自己知道的植物,展示自己的小成果)。 3.找找課本大圖中哪些是植物?個別同學說說,其他同學補充。 4.塑料花是植物嗎?學生討論交流,老師引導學生明白:塑料花不是植物。 二.交流課前搜集的資料。 1.課前同學們采集了一些植物,搜集里一些有關植物的資料,下面在組內給同學介紹一下。 2.選擇組內你認為最有趣的資料或采集的植物介紹給大家。 三.認識校園中的一些植物。 1.我們校園中也有各式各樣的植物,看一看你們認識哪些? 2.校園中的植物,在冬天哪些是落葉的?哪些是不落葉的? 四.拓展活動 課外選擇一種方法種植一種植物,通過畫畫或拍照的方法記錄它的生長情況。老師
9、引導學生掌握步驟方法,學生分組交流自己準備種什么,打算如何去做。21世紀教育網版權所有 五.作業(yè)設計: 課外選擇一種方法種植一種植物,通過畫畫或拍照的方法記錄它的生長情況。 2.觀察一棵植物 教學內容:觀察一棵植物 教學目標: 科學知識與技能: 植物具有根、莖、葉等結構。 過程與方法:1在教師指導下,能利用多種感官觀察一棵植物的外部形態(tài)特征。 2在教師引導下,嘗試用科學詞匯描述觀察到的信息。 3能畫一棵植物的簡圖。 科學情感、態(tài)度:1.對常見植物的外在特征表現(xiàn)出探究興趣,能認真觀察、認真記錄。 2.體會植物是有生命的,要愛護植物。 教學重點:植物具有根、莖、葉
10、等結構。 教學難點:能畫一棵植物的簡圖。 教學準備:鳳仙花、記錄單、植物拼圖、課件 課時:一課時 課型:新授課 教學過程: 一、聚焦 1.教師導語:星期天,維尼熊去植物園游玩,植物園里的植物真多?。。ò鍟褐参铮┬∨笥?,我們跟維尼熊一起去看看,他看到了哪些植物?www.21-cn- 2.在游玩中,維尼發(fā)現(xiàn)了一種不認識的植物,怎么辦呢?小熊維尼決定好好觀察這棵植物,回去問問見多識廣的跳跳虎。 二、觀察一棵植物 1.整體觀察植物。 拿出教師準備的一盆大的鳳仙花,學生觀察說說看到的情況。在學生的交流中呈現(xiàn)植物的結構:根、莖、葉。 2.觀
11、察植物的莖和葉。 (1)為了觀察得更仔細,小熊維尼決定走近這棵植物的莖和葉。走近了我們除了可以用眼睛觀察,還可以用什么來觀察?(在交流中板書:鼻子、手,同時強調要輕輕摸)www-2-1-cnjy-com (2)學生觀察莖和葉。 (3)交流觀察到的信息。 (在交流中強調說的習慣和聽的習慣。) 三、畫一棵植物 過渡:聽了大家的觀察交流,覺得我們班的小朋友很厲害。如果把這棵植物畫下來,再去問跳跳虎,肯定能認出這是什么植物。怎么畫呢?我們先來看看科學記錄單吧!【來源:21cnj*y.co*m】 1.教師示范科學記錄單的使用。 1)請學生拿出科學記錄單,教師在展臺顯示科學記錄單。 2)
12、老師指導學生填寫姓名、日期。 2.指導畫一棵植物。 1)教師示范畫植物的順序、方法。在示范的過程中,強調邊觀察邊畫,順序是:莖——葉——根。 2)觀察植物的根,指導畫根。 3.交流評價畫的植物。 引導學生相互評價,圍繞科學記錄的真實性進行研討和評價。 四、小結 過渡:你的介紹,看了你們畫得畫,認出了這棵植物,原來它是鳳仙花!(PPT出示) 發(fā)現(xiàn)大家這么厲害,讓老師帶來了一樣東西考考大家,你們能接受挑戰(zhàn)嗎?(投影逐塊展示拼圖) 1.請兩位學生分別來拼兩種植物的拼圖,并找出根、莖、葉。 2.這是兩棵大樹,如果我們要去觀察拼圖中這樣的大樹,我們可以怎樣去觀察呢?(PPT播放其中一
13、棵樹的遠景、近景、莖葉的特寫。) 3.結束:今天小朋友們在課堂上表現(xiàn)得很棒,我們一起認識了植物上有根、莖、葉,我們還學習了科學的觀察。課后大家去校園里找找植物,用今天的方法去觀察它。【版權所有:21教育】 五.作業(yè)設計:畫一株植物,要具有根莖葉結構。 3觀察葉 教學內容:觀察葉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 1引導學生知道植物的葉是多種多樣的,每一種葉在形狀、大小、顏色等方面都具有自己的特征。 2引導學生知道植物的葉是有生命的,會長大、會變化也會死亡。 過程與方法: 1在教師指導下,能利用感官觀察葉的外部形
14、態(tài)特征,并用簡單的語言進行描述。 2通過觀察、比較各種各樣的葉,認識到植物的葉具有相同和不同之處。 科學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1能在好奇心驅使下,對植物的葉表現(xiàn)出探究興趣。 2愿意傾聽、分享他人有關植物的信息,樂于表達。 3認識到植物是有生命的,是大自然的重要組成部分。 教學重點:植物的葉是多種多樣的,葉是有生命的,會長大、會變化也會死亡。 教學難點: 利用感官觀察葉的外部形態(tài)特征,并用簡單的語言進行描述。 學生準備:校園中各種形狀的葉,一根長有葉芽、嫩葉、老葉的植物枝條,學生活動手冊。 教師準備:課件。 課時:一課時 課型:新授
15、課 教學過程: 一、新課導入: 1.出示幾片葉柄、葉片、葉脈都比較清晰完整的葉的圖片, 讓學生說說圖上是什么葉,學生能說出最好,說不出時可直接告訴學生。 2.提問“這些葉是什么樣的?都有什么特點?有沒有相同的地方?” 學生會發(fā)現(xiàn)葉都有葉片、葉脈和葉柄。(具體名稱不作要求) 3.提問:“是不是只是一片葉是這樣的呢?你們有沒有在其他葉上見過這些部分?”進一步引導學生認識到葉具有相同的結構,為后面的“畫一片葉”打基礎。 二、觀察各種各樣的葉 1.出示需要觀察的各種葉的圖片,讓學生通過圖片認識這些葉,知道它們的名稱。 2.接著出示各種葉,讓學生說說它們的名字,和圖片做比較,判斷這些是
16、什么葉。 3.知道了葉的名稱后,讓學生觀察、比較各類葉的不同之處。在觀察之前, 教師應進行觀察方法的指導,使學生通過看、摸、聞等方法比較葉在顏色、大小、硬度、形狀、厚度、氣味等方面的不同之處。 4.觀察之后,全班交流,對觀察結果進行總結和整理。交流過程可以圍繞“葉是什么顏色的?”“葉的大小如何?”“葉的形狀是什么樣的?”等問題進行。 5.還可以讓學生通過按從大到小的順序給葉排序來認識葉的大小。通過比較、描述,學生發(fā)現(xiàn)葉的顏色大多數(shù)是綠色的,但也有其他顏色。學生通過發(fā)現(xiàn)葉的大小不同,形狀多種多樣,從而感受到葉的多樣性。葉的形狀只要求學生能用“像什么”來表述即可。 6.教師組織“猜葉子”的
17、游戲。教師或者學生描述葉的特點,讓其他同學猜一猜這是什么葉。比如描述“這個葉的形狀是橢圓形的,輪廓像鋸一樣,這是什么葉呢?” 游戲后,教師可以進行總結,“我們能猜對葉子,是因為不同的葉的形狀和其他許多方面是不同的”,幫助學生更充分地認識葉。 三、觀察同一棵植物的葉 1.先出示采自同一根植物枝條上的嫩葉和老葉,讓學生比一比, 判斷它們是不是同一種樹葉。 2.提出觀察任務“它們有哪些不同?”給每個小組提供一根枝條,讓學生對這根枝條上不同生長階段的葉進行比較。(學生自然而然就會關注到顏色淺、比較小的是“小時候”的葉,顏色深且比較大的是“長大后”的葉,教師可以順勢告訴學生,“我們通常把這樣的葉分
18、別稱為嫩葉和老葉”。 葉是有生命的,從葉芽開始,會長大、會死亡。) 四、畫一片葉(活動手冊) 1.先讓學生說說需要畫出葉的哪些部分。 2.畫法需要教師指導,先畫葉片、再畫葉柄,最后畫葉片上的葉脈。教師在示范時, 可以手持一片葉,邊觀察邊畫,學生跟隨模仿。學生畫完后,教師可以組織學生交流, 讓其他同學來猜猜畫的是哪一片葉。 五、拓展 做葉畫。在課堂上展示幾幅葉畫圖片, 最好是實物作品。讓學生在課后進行。作品可做展示。 4這是誰的葉 教學內容:這時誰的葉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 1葉是多種多樣的,同一種植物的葉具有共同的特征。 2能說出周圍常見植物的名稱
19、及其葉具有的特征。 過程與方法: 1在教師的指導下,能觀察和描述一片葉的特征。 2能用簡單的圖畫描述葉的外部特征。 3根據(jù)葉的特征到校園中尋找它們是哪一種植物的葉。 4利用提供的材料和工具,通過口述、圖示等方式完成任務并表達。 科學態(tài)度目標 1對常見植物的特征表現(xiàn)出探究的興趣。 2產生到植物生長的環(huán)境中觀察植物的興趣。 3提高到室外開展活動的能力,并養(yǎng)成良好的習慣。 教學重點:葉是多種多樣的,同一種植物的葉具有共同的特征。 教學難點: 根據(jù)葉的特征到校園中尋找它們是哪一種植物的葉。 學生準備:為學生準備:冬青葉、牽牛葉、法國梧桐(懸鈴木)葉、松樹葉、月季葉等,或者校
20、園中其他具有明顯特征的植物的葉,學生活動手冊。 教師準備:課件。 課時:一課時 課型:新授課 教學過程: 一、游戲導入:它們是哪些植物的葉? “猜葉”的游戲。教師把課前收集的葉分類,選出有特點的展示在實物投影儀下,請同學們猜。還可以由學生出題,說出某一片葉的特征,邀請其他同學來猜。2-1-c-n-j-y 二、到校園里去找一找 1.在尋找前,組織學生適當交流并引導全班達成共識。即要到哪里去找?怎樣才算是找到了?活動時要注意什么問題? 2.到教室附近的樹木旁尋找, 只有手中的葉和教科書上的葉顏色、形狀、邊緣等特征匹配的時候才算是找到了。
21、“尋找是哪種植物的葉”是本節(jié)課的主要探究活動,建議用15分鐘及以上的時間。在活動的過程中教師要不斷地提醒學生,“我們是根據(jù)葉的什么特征找到植物的?”引導學生對手中的葉反復觀察、比對。同一片葉,往往能夠找到不止一棵或者一處的樹木。這邊找到了,可以追問其他地方還有嗎?給學生在后面的交流環(huán)節(jié)提供更豐富的信息。 三、學生分組交流討論: 圍繞“我們是根據(jù)葉的什么特征找到植物的?”“在哪里找到的?” 兩個問題進行,教師還可以補充“除了這個地方,找的過程中還在哪里也發(fā)現(xiàn)了這種植物?”請學生面向全體同學說,其他學生補充。 1. 學產生分小組暢所欲言。 2. 全班交流,老師總結發(fā)言。 作業(yè)設計:師生
22、共同完成活動手冊的活動記錄。 5植物是“活”的嗎 教學內容:植物是“活”的嗎?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 1能說出植物需要水分、陽光以維持生存和生長。 2知道植物是有生命的,具有區(qū)別于非生物的特征。 科學探究目標。 過程與方法: 1在教師指導下,能利用多種感官觀察、比較植物的特征及其變化。 2通過搜集證據(jù)證明植物是“活”的。 科學態(tài)度目標 1愿意傾聽、分享他人有關植物的信息,樂于表達、講述自己的觀點。 2培養(yǎng)學生認識和研究植物的興趣。 3 教育學生珍愛
23、生命,愛護身邊的植物。 教學重點:植物是有生命的,需要水分、陽光以維持生存和生長。 教學難點:證明植物是“活”的。 學生準備:學生自己種養(yǎng)的植物、學生活動手冊,以及有關植物是“活”的照片、圖畫等相關資料。 教師準備:塑料花、植物、課件等。 課時:一課時 課型:新授課 教學設計: 一、課件出示因引入,設疑帶入。 1.用課件出示兔和蝴蝶的視頻,據(jù)此提問:“兔和蝴蝶是‘活’的嗎?”請學生說說理由。學生會從兔和蝴蝶會動、會吃等動物具有的活動能力方面進行解釋。此時教師可以呈現(xiàn)一盆植物,提問:“這盆植物不會動,它是活的嗎?” 2.在這個環(huán)節(jié)中,教
24、師要及時將學生的回答記錄在教科書第15頁所示的“班級記錄表” 中。學生提出的理由可能會有:有葉、有根、有莖,會開花、會結果、會長大、會生病、會枯萎、會死亡,長在土里,需要陽光、水,要施肥等。 二、收集植物是“活”的的證據(jù) 1.活動一:學生把自己在第1課種養(yǎng)的植物帶到課堂上,結合自己1個月左右的觀察記錄找一找它是“活”的的證據(jù)。先讓學生再次觀察植物,回顧1個月中植物發(fā)生了哪些變化,自己是怎么照顧它的,然后讓學生組內交流哪些現(xiàn)象說明植物是“活”的。接下來讓各小組展示自己的植物并交流。最后,教師小結,把“綠色”“有莖”等不能作為證據(jù)的理由劃掉。 2.為了幫助學生認識,教師可以準備帶葉的枯枝或非
25、綠葉植物,問學生:“這棵植物是‘活’的嗎?它有葉嗎?它是綠色的嗎?”通過這樣有針對性的活動,把“綠色”“長在泥土里”“有葉”等劃去,幫助學生認識到“會長大”“要喝水”等說明植物是“活”的。 3.活動二:出示春、夏、秋、冬四季蘋果樹的變化的圖片,指導學生按順序依次觀察圖中的蘋果樹,說說同一棵蘋果樹在不同的季節(jié)分別是什么樣的,然后讓學生把四張圖片聯(lián)系在一起,認識這棵蘋果樹一年中經歷了怎樣的變化過程。讓學生說一說,下一年中這棵蘋果樹又會發(fā)生怎樣的變化,這又說明了什么,幫助學生認識到植物會生長變化,這說明它是“活”的。 三、學生交流談論: 1塑料花不是“活”的,讓學生說說理由。 2我們?yōu)樽约悍N
26、的植物做了什么? 四.老師總結:植物是活的,是有生命的,我們應該愛護它們。 作業(yè)設計:師生共同完成活動手冊P5的活動記錄。 板書設計: 5. 植物是“活”的嗎 需要陽光 有顏色 會長大 能開花 ____植物是活的 有果實 會長葉 …… 6校園里的植物 教學內容:6.校園里的植物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 1在實地觀察中,發(fā)現(xiàn)不同地點生長著不同的植物,它們有各
27、自的特征和名稱。 2再一次感受植物是有生命的,植物生長在自然環(huán)境中。 過程與方法: 1通過實地觀察,認識周圍常見植物的名稱及其特征。 2在教師指導下,能用圖畫來描述和記錄植物的形態(tài)。 3在教師指導下,能從對植物的觀察中提出感興趣的問題。 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1學會在科學探究活動中主動與他人合作,積極參與交流和討論,尊重他人。 2產生認識植物的興趣,養(yǎng)成珍愛生命、愛護植物的意識。 3植物可以美化人類的生活環(huán)境。 教學重點:認識周圍常見植物的名稱及其特征。 教學難點:用圖畫來描述和記錄植物的形態(tài)。 學生準備:學生活動手冊、筆。 教師準備:一些植物的圖片、資料或者實物和課
28、件。 課時:一課時 課型:新授課 教學過程: 一、圖片導入,揭示課題 1.教師出示一幅校園中的植物的照片,問學生,“你們見過這種植物嗎? 知道它叫什么名字嗎?在哪里見過它?” 教師適時介紹植物名稱,幫助學生梳理植物各個部分的特征。 2.教師再出示一張學生種植的植物的照片或植物實物,請學生觀察和描述。這時教師初步形成班級記錄表。記錄內容可包括學生說到的葉、開花、有果實等,他們知道的植物生長的地點, 例如墻角、墻上、池塘里等,以及生長需要陽光和水等。 二、觀察校園里的植物 1.引導學生討論應做的準備和注意事項。在學生交流的過程中,教師要引導學
29、生達成共識:注意安全,不能邊走邊畫, 安全保管鉛筆。教師要對學生進行分組,并提出要求:①活動時,小組一起行動;②不到有危險的地方去;③聽到老師的集合聲要及時回來;④注意不拔起、采摘或傷害植物。 2.首先把他們帶領到事先確定的一棵植物前,組織學生圍在一起進行觀察,再次明確觀察和記錄方法;然后以小組為單位自由開展觀察、記錄活動。教師要隨時注意學生的安全,并巡回指導,答疑解惑。 三、交流展示: 1.交流我們觀察的植物觀察、記錄活動結束后,教師要組織學生有序回到教室。在學生分享觀察和記錄結果時,邀請學生上臺展示,描述自己畫下來的植物的特征,說一說這棵植物的名稱以及在哪里找到的植物,還有哪些新的發(fā)
30、現(xiàn)。 2.學生在展示過程中可能會在語言表達上有所不足,教師需要不斷追問、引導:“這棵植物長在哪里?這棵植物長了些什么?葉有什么特征?這棵植物開花了,以后會怎樣變化呢?”教師要及時記錄學生的回答,并補充在班級記錄表中。最后教師設疑:在觀察和記錄的過程中你們還遇到了什么新的問題?激發(fā)學生繼續(xù)觀察和探索的興趣。 四、教師小結:校園里的植物既凈化了空氣,又美化了校園,我們應該愛護它們。 五、作業(yè)設計:師生共同完成活動手冊里P6、P7的表格和評價表。 板書設計: 6.校園里的植物 校園里有丁香、小白楊、杏樹…… 不拔
31、起、不采摘、不傷害植物 比較與測量 第1課 在觀察中比較 教學內容:在觀察中比較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 1.引導學生明白觀察物體的相同之處和不同之處就是在進行比較。 2.讓學生了解不同的觀察和比較方法,可能會有不同的結果。 過程與方法: 1.引導學生學習從多種角度觀察和比較物體。 2引導學生學習嘗試用排序的方式來描述和記錄觀察的結果,并與同學討論、交流。 3.培養(yǎng)學生對探究過程與方法的反思意識。 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1.培養(yǎng)學生愿意傾聽他人的意見,樂于講述自己的觀點。 2.引導學生樂于進行小組合作
32、學習。 3.了解觀察和比較是人們經常用到的認識活動。 學生準備:每組四只恐龍模型等(要求:長短不同、高矮不同、胖瘦不同;最好是縮放 比例相同的恐龍模型)、學生活動手冊。 教學重點:引導學生從多種角度觀察和比較物體。 教學難點:引導學生學習嘗試用排序的方式來描述和記錄觀察的結果,并與同學討論、交流。 教師準備:課件。 課 時:一課時 課型:新授課 教學過程: 一、情景導入,揭示課題。 1.情境導入,創(chuàng)設侏羅紀公園情境,允許學生即時表達所見所聞。 2.聚焦問題。在學生觀察教科書中的圖片后,教師提問: “圖中的恐龍,哪只大、哪只小
33、?”并追問:“你是怎么知道的?” 3.揭示課題:在觀察中比較 二、引導學生探索:比較恐龍模型的大小 1.讓學生明確觀察任務:比一比四只恐龍模型的大小,給它們排序。 2.提出探究要求:四人小組,分工合作;可以有多種比較方;每人都要及時記錄比較結果。 3.引導學生比較恐龍模型的大小:學生進行觀察比較,教師觀察學生的比較過程,提醒學生 把結果記錄在學生活動手冊中。教師要將學生比較結果中有代表性的內容記錄到黑板上。 4.可以引導學生在小組內思考和討論:有幾種比較結果?關于恐龍的大小排序,小組內能有一個大家都認可的結果嗎?怎么比才更準確?21·cn·jy·com 三、學生交流討論: 1.
34、匯報:展示并介紹自己小組的比較方法,同時說出比較結果。 2.引導學生總結:我們用了哪些方法比較恐龍的大小? 我們該怎樣描述比較結果? (1) 個別學生發(fā)言:自己是如何比較恐龍的大小的? (2) 全班學生交流討論,找出不同的方法。 3. 教師總結:不同的觀察和比較方法,可能會有不同的結果。不同的比較方法,比較的標準是不同的,比如長短和高矮,所以結果不同。21·cn·jy·com【來源:21·世紀·教育·網】 四、指導學生完成活動手冊 完成P8頁比較的表格: 給恐龍模型排隊: 從高到矮:1 2 3 4 從長到短:1 2 3 4 從胖到瘦:2 4 3
35、 1 第2課 起點和終點 教學內容:起點和終點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 1.讓學生知道共同的起始線是公平比較的基礎。 2.引導學生明白確定起點和終點是測量的基本要素。 過程與方法: 1.學習標記起點和終點的方法。 2.嘗試以圖表的形式記錄和組織信息。 3.讓學生掌握測量紙蛙跳遠的距離可以用起跳點和落地點來標識。 4.認識到我們可以通過一些方法解決問題。 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1.發(fā)展在日常生活中運用測量的認同感。 2.認同以圖表形式組織和交流信息的重要性。 3.愿意傾聽他人的意見,樂于講述自己的
36、觀點、展示自己的探究證據(jù)。 4.認同客觀地記錄紙蛙跳遠距離比獲得比賽勝利更重要。 教學重點:引導學生掌握標記起點和終點的方法,學習用紙帶測量。 教學難點:嘗試以圖表的形式記錄和組織信息。 教學準備 學生準備:每人一只紙蛙、一條紙帶、一支彩筆,膠水、剪刀、學生活動手冊。 課 時:一課時 課型:新授課 教學過程 一、游戲導入,揭示課題。 1.游戲導入。 請一位高個子和一位矮個子學生上臺比賽跳遠,其他學生觀察。 2. 問題聚焦。 教師提問:“怎樣才能知道誰跳得更遠呢?” 根據(jù)回答,讓學生重新比賽,畫起跳線和落腳線。 3.揭示
37、課題:起點和終點 二、活動探索:紙蛙跳遠比賽 1. 體驗紙蛙跳遠。 發(fā)紙蛙,每人一個,讓學生體驗紙蛙跳遠的方法,確保每位學生都能讓紙蛙跳躍一段距離。 提問:“你怎么知道紙蛙跳了多遠?” 引導學生說出,在紙蛙起跳點畫一條線表示起點,在紙蛙落地點畫一條線表示終點,起點到終點的距離就可以表示紙蛙跳了多遠。 2.確定紙蛙跳遠的公平比賽規(guī)則。 教師需要指出,我們通過在地上畫線的方式記錄了紙蛙跳遠的距離,但是無法方便地與別人紙蛙跳遠的距離進行比較。為了方便,我們可以在紙帶上記錄紙蛙跳遠的距離, 然后剪下來和別人的進行比較。 老師展示一條起跳線和一個紙蛙,讓學生看清紙蛙的頭要對齊起跳線,再展
38、示一條終點線和一個紙蛙,讓學生注意紙蛙的尾部要對齊終點線。全班要統(tǒng)一標準。21教育名師原創(chuàng)作品 3.紙蛙跳遠比賽。 (1)老師發(fā)材料,分小組活動。 (2)教師需關注并指導學生對起點線和終點線的確定提醒他們在紙帶上寫上姓名及日期,養(yǎng)成記錄的好習慣。 (3)學生自己練習。 4.誰的紙蛙跳得最遠。 比較自己紙蛙三次跳遠的距離,確定最遠的一次作為自己紙蛙的跳遠距離。 比較小組成員的紙蛙,確定“哪只紙蛙跳得最遠”。要求對齊起點,然后比較終點。張貼各小組的紙帶,讓學生觀察、比較 “誰的紙蛙跳得最遠”,評出全班跳得最遠的紙蛙。 三、全班學生交流討論: 教師可以提問:“在小組中,誰的紙蛙跳得
39、最遠? 你是怎么知道的?”引導學生基于實驗的關鍵步驟,有根據(jù)地說出自己的結論。 接著可以提問:“觀察張貼在黑板上的紙帶,它為你提供了有關紙蛙跳遠的什么信息?”“你的紙蛙三次跳遠的距離相同嗎?你是怎么知道的?”“你還有其他可以確定跳遠距離的方法嗎?” 教師在比較中需反復提醒:①對齊起點②確定終點。 四、貼紙帶 讓學生把紙帶粘貼在學生活動手冊上。 五、展示活動: 用同樣大小的紙折一個飛機,看看誰的飛機飛得遠。 第3課 用手來測量 教學內容:用手來測量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 1.測量可以量化比較結果。 2.人體可以作為一種測量工具,方便測
40、量。 3.知道 “拃”是張開的拇指到中指間的長度,測量時每一拃要首尾相連。 過程與方法: 1.引導學生能對桌子的高度進行預測。 2.引導學生能用手來測量桌子的高度,并標記測量過程。 3.引導學生用觀察、比較的方法找出紙帶上的標記的相同和不同之處。 【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1. 發(fā)展在日常生活中運用測量的認同感。 2.逐步適應使用多種測量工具和測量單位。 3.認同以圖表形式組織和交流信息的重要性。 4.意識到細致的一拃一拃的測量可以使測量結果更準確。 教學重點:知道 “拃”是張開的拇指到中指間的長度,測量時每一拃要首尾相連。 教學難點:認同以圖表形式組織和交流信息的重
41、要性。 教學準備 學生準備:一條紙帶、一把剪刀、一支油性彩筆、一個膠棒 教師準備:課件 課時:一課時 課型:新授課 教學過程 一、問題引入,揭示課題。 1. 問題引入。從生活入手,說明我們不僅要比較,有時還需要測量。測量有許多工具,我們的身體也可以作為測量工具。教師可以追問:“我們身體的什么部位能當作測量工具呢?你怎么用它測量的?”讓學生根據(jù)生活中的經驗進行回答。 2. 聚焦主題。教師可以用課件介紹,用拇指和中指間的最大距離作為 “一拃”來測量長度是我國古代人民的智慧,沿用至今。本課的活動主題就是用我們的手來測量桌子的高度。 二、探索
42、活動:測量桌子的高度 1. 預測桌子高度相當于多少拃。讓學生觀察桌子的高度,再觀察手指一拃的長度,最后做出桌子高度相當于多少拃的預測。 2. 請幾位學生演示測量桌子高度的方法。向學生指出,每次都要用大拇指和中指之間的最大距離來測量;一拃的指尖與下一拃的指尖必須緊緊相連;在一拃與一拃相連處要畫線作為記號。隨后請學生談談測量的體會。 3. 匹配一條測量紙帶。向學生說明為了便于在測量中做記號,我們要用一條紙帶匹配桌子的高度。注意提醒學生確定起點和終點,桌子的高度要一致。 4. 測量紙帶的長度。先講解探究步驟,發(fā)材料。當學生測量紙帶的長度時,教師要關注學生的操作,提醒學生注意:①用相同的手指測
43、量;②一拃的指尖與下一拃的指尖必須緊緊相連;③在紙帶上寫上姓名、日期。 5. 展示紙帶,觀察測量結果。需要選擇幾條有代表性的紙帶,把紙帶對齊黑板的紅線 (代表地面)粘貼好。 三、組織學生討論: 1. 請學生先觀察一會兒紙帶。 2.提問:“我們的測量結果一樣嗎? 你是如何知道的?” “是什么原因導致測量 結果不一樣的呢?”“比較紙帶上的拃的標記,它們有什么不同?” 3. 引導學生從實驗的每一個步驟去反思。鼓勵學生大膽提出自己的看法。學生的看法可能包括:用紙帶匹配桌子高度時可能出現(xiàn)誤差;沒有使用同一根手指測量;不能很準確地做到一拃緊連著一拃;很難做到每一拃的長度都相同;每個人的手指長度不
44、一樣,有些同學手指長,有些同學手指短。 4.教師小結:人手作為一種測量工具,一般都是以拃作為測量單位。但由于人為的原因,存在一定的誤差。 四、拓展與思考 1.請學生課后思考:測量時,怎么解決測量單位長短不同,用腳測量自己家的房間寬度,用手測量自己家的家具長度。 2.完成P10頁活動手冊的拓展活動。 第四課 用不同的物體來測量 教學內容:用不同的物體來測量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 1.引導學生明白我們除了可也用手作為測量工具外,還可以有多種多樣的測量方法,如小棒、橡皮、書本等。 2.在學習中培養(yǎng)學生發(fā)散思維能力以及在課堂上積極動腦的
45、好習慣 3.逐步適應使用多種測量工具和測量單位。 過程與方法 1.引導學生在測量學習事物的長度學習觀察和比較的方法。 2.引導學生嘗試使用手中各種各樣的物體進行長度的測量,掌握基本的方法。 3.學習運用十進制記錄測量結果。 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1.認同以圖表形式組織和交流信息的重要性。 2.樂于小組合作探究學習,能主動參與合作學習活動。 3.主動關注他人的測量結果,并有分析結果的意識。 教學重點:引導學生嘗試使用不同的物體進行長度的測量,掌握基本的方法。 教學難點:學習運用十進制記錄測量結果。 教學準備: 學生準備:每小組一塊橡皮(長條形)、一個回形針、一根小棒、4
46、0個小立方體、一把剪刀、一卷透明膠帶、和講臺長度相當?shù)募垘Щ蛎蘧€、學生活動手冊、教師用的班級記錄表。 教師準備:課件 課 時:一課時 課型:新授課 教學過程: 一、復習導入,揭示課題。 1.復習導入。使用課件出示第3課用手來測量桌子高度和桌子長度的數(shù)據(jù),設疑:我們能不能還可以用其它的物體來測量桌子的長度和高度? 2.學生思考,同桌位商量方法。 3.分小組匯報。鼓勵學生積極發(fā)言,說出自己的方法,其他同學考慮行不行,老師一一把合適的方法羅列在黑板上。 4.發(fā)布活動任務:我們就用橡皮、小立方、小棒、鉛筆盒、書本來測量桌子的長、寬和高。
47、 二、探索活動:測量桌面的長、寬和高。 1.指導學生分組首先用小棒測量自己桌子的長、寬和高,并做好記錄。 2.分小組進行匯報,老師把各小組的測量結果都寫在黑板上。 3.提問:你有沒有從這些數(shù)字中發(fā)現(xiàn)什么? 4.學生觀察得出結論:每個小組測出的都不一樣。 5.用同樣的方法引導學生分別用書本、回形針、小立方體測量桌子的長、寬和高。 三、討論交流: 1.老師提問:為什么我們用不同的物體來測量桌子的長、寬和高,結果會不一樣? 2.學生討論,個別回答。 3.老師總結:由于用來測量的物體,同學們在測量時產生了一定的誤差,所以結果不太一樣。 四、布置課外活動 用不同的物體測量家里的沙發(fā)
48、、床或學校的黑板、窗臺的長度。 第5課 用相同的物體來測量 教學內容:用相同的物體來測量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 1.標準單位的測量比非標準單位的測量能產生更為一致和可比較的結果,便于信息的 交流。 2.小立方體可以組合成較長的工具,測量長的物體時便于測量和計數(shù),也更準確。 3.逐步適應使用多種測量工具和測量單位。 過程與方法 1.引導學生學習預測事物的長度。 2.引導學生嘗試使用小立方體進行長度的測量,掌握基本的方法。 3.學習運用十進制記錄測量結果。 情感、態(tài)度與
49、價值觀: 1.認同以圖表形式組織和交流信息的重要性。 2.樂于小組合作探究學習,能主動參與合作學習活動。 3.主動關注他人的測量結果,并有分析結果的意識。 教學重點:引導學生嘗試使用小立方體進行長度的測量,掌握基本的方法。 教學難點:學習運用十進制記錄測量結果。 教學準備: 學生準備:每小組一塊橡皮(長條形)、一個回形針、一根小棒、40個小立方體、一把剪刀、一卷透明膠帶、和講臺長度相當?shù)募垘Щ蛎蘧€、學生活動手冊、教師用的班級記錄表。 教師準備:課件 課 時:一課時 課型:新授課 教學過程: 一、復習導入,揭示課題。 1.復
50、習導入。使用課件出示第4課用不同物體測量桌子高度和桌子長度的數(shù)據(jù),讓學生判斷哪個更長。然后指出,不同物體作為單位測量的數(shù)值不能比較,所以我們需要全班統(tǒng)一使用同一個物體來測量。 2.統(tǒng)一選擇測量標準物。用課件展示供選擇的標準物,介紹標準物。提問:“我們應該選擇哪一個作為標準物呢?” 發(fā)標準物。學生觀察標準物后,嘗試測量桌面的長度,然后小組討論。 3.分小組匯報。鼓勵學生客觀地分析幾種標準物的優(yōu)缺點。 教師可視情況小結小立方體的特點。每邊一樣長,方便使用;可以堆疊,能直接測量桌子高度;比較小,可以減少最后一個單位的讀數(shù)問題,測量數(shù)據(jù)的誤差也會比較小。小立方體的缺點是,如果只用一個小立方體的話,
51、測量會很慢,首尾相連很難做到準確。 二、探索:測量桌面和講臺的長度 1.預測桌面和講臺的長度。學生觀察桌面、講臺和小立方體,然后做出預測并記錄到學生活動手冊的表格中。 2.教師提問:“用一個小立方體測量會很慢,有什么好辦法嗎?”也可在學生測量 遇到問題后再問,增強學生的感悟。如班級學生人數(shù)較多,減小組織教學的難度。學生回答后,上臺演示。十個小立方體一組,用透明膠帶連接起來。 3.教師提問:“講臺只有一張,大家擠在一起測量是不行的,有什么辦法嗎”? 學生回答后,教師提供事先準備好的替代物 (紙帶、棉線等)。 4.測量桌面和講臺面的長度。分發(fā)材料,學生分小組動手測量。 教師觀察學生測量
52、,提醒注意事項。用小立方體制作更長的測量工具時,小立方體 之間要緊緊挨著,不能有縫隙;測量過程中也要做到首尾相連;重復測量三次;把數(shù)據(jù) 記錄在學生活動手冊中。 5.匯總數(shù)據(jù)。在黑板上展示班級記錄表,學生上臺填寫數(shù)據(jù),或學生匯報后由教師填寫。 三、布置課外活動 用小立方體又快又準確地測量家里的沙發(fā)、床或學校的黑板、窗臺的長度。 第六課 做一個測量紙帶 教學內容:做一個測量帶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 1.測量紙帶具有更方便攜帶、測量和計數(shù)等特點,可以替代小立方體進行測量。 2.利用測量紙帶測量一些物體的周長
53、。 3.在教師指導下,能針對測量中的問題提出自己的解決方案。 過程與方法: 1.在教師指導下,依照制作測量紙帶的步驟進行制作。 2.引導學生運用十進制記錄測量結果。 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1.樂于小組合作探究學習,能主動參與合作學習活動。 2. 體會工具的改進給人們測量帶來的便利。 3.認識到人們總是在解決問題中不斷地完善和改進工具,從而增強了人的能力。 教學重點:引導學生掌握利用測量紙帶測量一些物體的周長。 教學難點:能制作出自己的測量帶。 教學準備 學生準備:印有小方格的紙若干、十個小立方體、一把剪刀、一卷透明膠帶、一支標記筆、學生活動手冊。 教師準備:塑料桶
54、測量帶 課 時:一課時 課型:新授課 教學過程 一、設疑導入,揭示課題。 1.教師可先詢問學生,他們是否用小立方體完成了課外測量活動以及他們是如何測量的。實物展示十個連接起來的小立方體和一個小塑料桶,提問:“我們該如何測量這個小桶的邊沿長度呢?”學生進行小組討論和匯報。21*cnjy*com 2.教師小結:以小立方體為標準單位制作一條可以卷的測量紙帶,這樣的測量紙帶可以彎曲,可以測量不規(guī)則的物體。 3.今天我們來制作自己的測量帶,并用它來測量物體的周長。 二、制作、測量。 1.介紹如何制作測量紙帶。 (1)展示并介紹工具和使用的
55、材料。 (2)介紹制作步驟和注意事項:每段紙帶首尾要相連;粘接時,紙帶要直;用數(shù)字做標記;寫上姓名和制作日期?!境鎏帲?1教育名師】 2.學生制作紙帶。教師觀察學生的制作過程,個別輔導有問題的學生。 3.用測量紙帶測量物體。先測量書的長度。填寫活動手冊。 再測量小塑料桶邊沿的長度。先讓學生觀察小桶,預測小桶底部邊沿的長度,然后 測量并將數(shù)據(jù)記錄在學生活動手冊的表格中。注意幫助在測量時讀數(shù)困難的學生。 三、討論交流: 1.引導學生觀察數(shù)據(jù)。 2.老師提問:測量紙帶與小立方體相比,有哪些好處? 3.學生分組討論,個別說說,其他同學補充。 4.老師總結:測量帶可以測量圓的物體,比
56、手、小立方更輕,方便攜帶、能快速讀出測量數(shù)值、不用數(shù)小立方體的個數(shù)、比用小立方體測量更準確。 四、布置課外活動 使用測量紙帶測量更多你想測量的物體,建議測量前先預測,再實測,并比較預測,和實測的結果。 第7課 比較測量紙帶和尺子 教學內容:比較測量紙帶和尺子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 1.讓學生知道尺子是世界通用的統(tǒng)一標準的測量工具,統(tǒng)一標準是非常有意義的。 2.引導學生了解尺子與測量紙帶是兩種測量工具,有許多相同與不同之處。 3.初步掌握尺子的使用方法。 過程與方法: 1.在教師指導下,
57、能用語言或圖畫初步描述尺子與測量紙帶的特征,并與同伴討論和交流。 2.細致觀察并比較尺子與測量紙帶的異同。 科學態(tài)度目標 1.發(fā)展在日常生活中運用測量的認同感。 2.逐步適應使用多種測量工具和測量單位。 3.愿意分享與交流自己的觀察結果。 4.體會到統(tǒng)一測量工具和單位給生產、生活帶來的便利。 5.認識到人們總是在解決問題中不斷地完善和改進工具,從而增強了人的能力。 教學重點:初步掌握尺子的使用方法。 教學難點:能用語言或圖畫初步描述尺子與測量紙帶的特征,并與同伴討論和交流。 教學準備 學生準備:測量紙帶、一把塑料尺、一條軟尺、一個橡皮、學生活動手冊。 教師準備:課件
58、 測量紙帶 、一把塑料尺、一條軟尺、一個橡皮 課 時:一課時 課型:新授課 教學過程 一、情境導入,揭示課題。 1.老師演示引入尺子,讓學生回憶生活中見過或使用尺子的經歷。 視頻播放生活中人們使用各種尺子的情境,介紹世界各地統(tǒng)一使用相同標準單位的尺子,這樣使測量結果有可比性,便于交流和使用。 2.明確任務。 老師:今天我們來觀察和比較測量紙帶與尺子,看看它們有什么不同之處和相同之處? 二、探索活動 1.引導學生觀察和比較尺子與測量紙帶。 (1)分發(fā)材料:塑料尺、軟尺和制作的紙帶。 (2)學生小組合作學習。交流觀察、比較結
59、果,教師用課件輔助學生交流。 2.引導學生用尺子測量物體。 (1)教師使用課件介紹尺子的使用方法: ①把尺子的0刻度線和物體的一端對齊;②讀出尺子上與物體另一端對應的刻度;③介紹如何讀數(shù)。 (2)請學生示范測量并讀出長度。 (3)學生分別使用尺子和測量紙帶測量橡皮和桌面的長度,并記錄測量結果。教師需要幫助測量有困難的學生。21教育網 三、學生交流討論: 1.教師提問:“尺子和測量紙帶相比,有什么好處?” 2.學生小組討論后匯報。 3.老師小結:尺子是世界通用的統(tǒng)一標準的測量工具,統(tǒng)一標準是非常有意義的。尺子與測量紙帶是兩種測量工具,有許多相同與不同之處。2·1·c·n·j·y 拓展活動: 回家后用家中的卷尺測量一下家中家具的長、寬和高,并試著用表格記錄下來。
- 溫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3.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5. 裝配圖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