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譯注》注釋商榷三則》由會員分享,可在線閱讀,更多相關《《論語譯注》注釋商榷三則(3頁珍藏版)》請在裝配圖網上搜索。
1、?論語譯注?注釋商榷三那么
摘要:楊伯峻先生?論語譯注?中,對?論語為政?中“攻乎異端,斯害也已〞、?論語雍也?中“君子可逝也,不可陷也〞、?論語先進?中“以吾一日長乎爾,毋吾以也〞三句的注解似有不妥之處,今參考?論語?以及與?論語?同時代其他典籍中的例證,加以辯證。
關鍵詞:論語譯注楊伯峻商榷攻也已逝
楊伯峻先生的?論語譯注?博采眾長,見解精深,注釋、翻譯相互參證,一目了然,讀后受益頗深。但是,也有個別譯注,似可商榷。今不揣淺陋,就書中的幾處注釋提出疑問,以供參考。
一、子曰:“攻乎異端,斯害也已。〞〔?為政篇第二?〕
?論語譯注?譯為:“批判那些不正確的議論,禍害就可以消滅了。
2、〞句中對“攻〞和“也已〞的解釋,是影響句義的關鍵。楊先生不同意“攻〞字作“治〞講,認為?論語?中四次用“攻〞字,?先進篇?中“小子鳴鼓而攻之〞、?顏淵篇?的“攻其惡,無攻人之惡〞兩句中三個“攻〞都作“攻擊〞講,這里也不例外。但是,考察先秦文獻,雖然“攻〞作“攻擊〞之意的用例比較多,作“治〞講的用例也并非沒有,如:
子罕置諸其里,使玉人為之攻之,富而后使復其所?!?左傳襄公十五年?〕
杜預注為:“攻,治也〞,即治玉之義。
左不攻于左,汝不恭命;右不攻于右,汝不恭命;御非其馬之正,汝不恭命。〔?尚書甘誓?〕
孔穎達的疏中對此句的解釋是:“汝諸士眾在車左者,不治理于車左之事,是汝不奉我命。在
3、車右者,不治理于車右之事,是汝不奉我命……〞這里的“攻〞是“治理〞的意思。
可見,在?論語?成書的時代,“攻〞除了“攻擊〞之義外,也有了“治〞的引申義,“攻乎異端〞中的“攻〞解釋為“治〞也是完全講得通的。
“斯害也已〞,楊先生認為,“斯〞為連詞,是“這就〞的意思,“已〞應看作動詞,止也,因而譯為消滅,“也〞就作為主語之后表停頓的語氣詞。并且指出“如果把‘攻字解為‘治,那么‘斯字得看作指代詞,‘這的意思;‘也已得看作語氣詞。全文便如此譯:‘從事于不正確的學術研究,這是禍害哩。雖能文從字順,但和?論語?的詞法和句法不合。〞
但是,考察?論語?全書,“也已〞的用例共15例,按照?論語譯注?的注
4、釋,解作語氣詞的有12處,可見“也已〞看作語氣詞,并不存在與?論語?詞法句法不合的問題。與?論語?時代相近的?左傳?,有19處用到“也已〞,都是用作語氣詞。此處的“也已〞看作語氣詞更為妥當。
因此,筆者認為這一句中,應將“攻〞字譯為“治〞,將“也已〞作為語氣詞,整句譯為“從事不正確的學術研究,這是有害的啊。〞這種譯法更合于?論語?的句法,也更符合孔子溫柔敦厚的說話方式。
二、宰我問曰:“仁者,雖告之曰,‘井有仁焉。其從之也?〞子曰:“何為其然也?君子可逝也,不可陷也;可欺也,不可罔也。〞〔?雍也篇第六?〕
?論語譯注?中,將孔子的答復譯為:“為什么你要這樣做呢?君子可以叫他遠遠走開不再回
5、來,卻不可以陷害他;可以欺騙他,卻不可以愚弄他。〞這里的“逝〞字,楊先生認為,古代“逝〞字的意義和“往〞字有所不同,往而不復返才用“逝〞字,譯文采用此意,譯為“君子可以叫他遠遠走開不再回來。〞
但是,這種譯法與上文中宰我的問題關系并不大,有答非所問之嫌。朱熹?論語集注?中說:“欺,謂誑之以理之所有;罔,謂昧之以理之所無。蓋身在井上,乃可以救井中人,假設從之于井,那么不復能救之矣,此理甚明。〞孔子的話,意在說明仁者通曉應變,能夠對事物做出正確的判斷,不會做不合事理的蠢事,這種解釋似乎更合于上下文義。
另外,?說文解字?中對“逝〞的解釋是“逝,往也〞,?方言?:“逝、徂、適,往也〞,?廣雅?:
6、“逝,行也〞,這些出現(xiàn)較早的訓詁之書,都將“逝〞釋為去往之意。?詩經大雅公劉?中“逝彼百泉,瞻彼溥原〞和?詩經陳風東門之枌?中“谷旦于逝〞兩句中的“逝〞,也都沒有往而不復返的意思??梢?,“逝〞作“往〞義的用例在先秦是存在的,不必將兩字強作區(qū)分。
此句中,“逝〞作“往〞講,將句子譯為“君子可以到井邊去設法營救,卻不會自己陷入井中〞?!熬涌梢缘骄吶ピO法營救〞與下文中的“可欺〞相對應,“卻不會自己陷入井中〞與“不可罔〞相對應,這樣理解,與上下文的銜接更為順暢。
三、子曰:“以吾一日長乎爾,毋吾以也。〞〔?先進篇第十一?〕
?論語譯注?譯為:“因為我比你們年紀都大,〔老了〕,沒有人用我了。〞
7、第二個“以〞作“用〞講。但是,“以〞與“用〞同義時,一般是用作介詞,而“沒有人用我了〞中的“用〞是動詞義。此外,作為一位師長,對學生發(fā)此牢騷之言,似乎并不符合孔子待人處世之道。?為政篇?中:“或謂孔子曰:‘子奚不為政?子曰:‘?書?云:孝乎為孝,友于兄弟,施于有政。是亦為政,奚其為為政?〞孔子引用?尚書?,指出為政不一定要出仕,在家孝敬父母,友愛兄弟,把良好的風氣影響到政治上去,同樣是治國。?論語?一書中,孔子未曾有“不得用〞的抱怨傾訴之語,這種翻譯一定不是孔子的原意。
在句法上,上古漢語里,否認詞為“毋〞“不〞“莫〞“未〞的否認句,如果賓語是一個代詞,一般總是放在動詞或介詞的前面?!拔阄嵋?/p>
8、也〞中“吾〞是第一人稱代詞,“以〞作介詞講,譯為“因為〞,“吾〞作“以〞的賓語,放在“以〞前面。這句話按照現(xiàn)代漢語的結構應為“毋以吾也〞。先前時期這樣的用法很多,如:
“居那么曰:‘不吾知也。〞〔?論語先進篇?〕
“諫而不入,那么莫之繼也。〞〔?左傳宣公十五年?〕
“大道之行也,與三代之英,丘未之逮也。〞〔?禮記禮運?〕
朱熹?四書章句集注?中將這句解釋為:“言我雖年少長于女,然女勿以我長而難言,蓋誘之盡言以觀其志。〞這是較為貼切的解釋,因此將這句話譯為:“因為我的年紀比你們大幾天,你們不要因為我年長,就不敢講話了。〞這樣解釋,更符合孔子的言行,也更符合整段“侍坐〞對話的言談氣氛。后文
9、中,曾皙發(fā)言時略顯拘束,孔子便鼓勵他說:“何傷乎?亦各言其志也。〞
參考文獻:
【1】何樂士.古代漢語虛詞通釋[M].北京出版社,1985.
【2】來可泓.論語直解[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1997.
【3】阮元.十三經注疏[M].北京:中華書局,1982.
【4】湯可敬.說文解字今釋[M].長沙:岳麓書社,1997.
【5】王力.古代漢語[M].北京:中華書局,1999.
【6】韋昭.國語[M].上海古籍出版社,2021.
【7】徐仁甫.左傳疏證[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1.
[8]楊樹達.論語疏證[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21.
[9]楊伯峻.論語譯注[M].北京:中華書局,1980.
〔周瀅遼寧師范大學文學院1160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