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九華山佛教文化發(fā)展及其特色
《淺談九華山佛教文化發(fā)展及其特色》由會員分享,可在線閱讀,更多相關《淺談九華山佛教文化發(fā)展及其特色(7頁珍藏版)》請在裝配圖網(wǎng)上搜索。
1、淺談九華山佛教文化發(fā)展及其特色 時間:2011-07-19 20:29來源:收集整理作者:汪春才點擊:464 次 九華山佛教文化是皖江地域文化一座高峰 ——淺談九華山佛教文化發(fā)展及其特色 從歷史上看,中原文化逐漸南移和吳楚文化不斷北進,從地域上看,沿海(海外)文化沿江(長江)、河(黃河)不斷西進,內(nèi)陸(內(nèi)地)文化正是在南北、東西文化碰撞和融合中形成。 處在特殊地域環(huán)境中的安徽省沿江地區(qū),應包括江西沿江地區(qū),正處在中華民族南北、東西文化的交匯點上。各種文化在這里互相交織、碰撞。同時,沿江地區(qū)也是中華民族南北、東西文化交流紐帶和橋梁。中華民族幾千年來在政治、經(jīng)濟、文化、風俗等方面不斷的
2、融合、吸收、發(fā)展的過程中,使沿江地域文化既具有中原文化(主流)的特點,又有吳楚文化的烙??;既具有沿海(海外)文化開放性和先進性的特色,又有內(nèi)陸文化的穩(wěn)定性和傳承性的特點。因為,沿江文化具有高度的開放性和適應性,所以能兼容并蓄。她的穩(wěn)定性和傳承性又使沿江地域保留了許多中華民族的古老文化。古老的徽州文化如果沒有沿江地域文化的呵護和遮攔,就不可能形成并保存得如此完好。江淮古文化,如桐城派文化如果沒有沿江地域文化,不可能走向全國,形成中華民族清代文化的主流派;徽商和徽劇經(jīng)徽州古道和長江水系,借助沿江走廊(江河)出蕪湖、廣德、池州而風靡全國。至今沿江還留有許多徽商后裔所居住的城鎮(zhèn)。沿江地域文化在人們的交
3、往中,在沿江地域的開發(fā)中不斷吸取、接納、豐富和發(fā)展中形成了自身文化特色。 就我們今天所說的九華山佛教文化已不是原始佛教文化的含義了,而是自佛教傳到九華山的一千多年來,九華山佛教文化在接納、吸收儒家文化、道家文化、海外文化和世俗文化而形成的今天所謂“九華山佛教文化”。我們可以從池州九華山佛教文化的發(fā)展、演繹形成的過程,清楚地看到沿江地域文化的特點。從這一視角出發(fā),九華山佛教文化是沿江地域的一個典型縮影,更是一座高峰。 九華山位于安徽省池州市東南境,北俯長江,南望黃山,東臨太平湖,西接貴池。風景區(qū)面積120平方公里。九華山是中國佛教四大名山之一。既是善男信女朝拜的圣地,又是中外游客觀光的勝地。
4、她以獨特的佛教文化稱著于世?,F(xiàn)存9座名剎被列為全國重點保護寺院;有30座古剎被列為省級重點保護寺院;歷代保存下來的宗教文物(大小佛像6300多尊,各類文物2000多種)和精美的工藝品,真正是一座佛教文化的歷史博物館。在全國眾多佛山、名寺之中,九華山佛教文化又具有自身的特色。①真人真事化道應化。在中國四大佛教名山中,其他三山都是菩薩示現(xiàn),惟有新羅大覺,在九華山神格化為地藏王菩薩——金地藏。②所供奉的神像十分特別。其他三座名山所供奉的本山道場的菩薩像,都是根據(jù)佛經(jīng)中描繪的菩薩本來相塑造的,唯獨九華山根據(jù)真人金喬覺的形象來塑像的。其旁立者是在九華山出家的閔氏父子:道明、閔讓和塑像,為佛教之獨創(chuàng)。③《
5、金陵瑣事剩錄》載:西域三僧,在該國能望見大明四山之氣:“九華山鐵氣,普陀山銅氣,峨眉山銀氣,五臺山金氣。”雖是神話之說,從明代起,九華便居中國四大佛山之列,并以“大九華”之稱而聞名海內(nèi)外。九華山鐘靈毓秀,集佛教文化和人文景觀于一體。我們從池州九華山佛教文化的發(fā)展、演繹的過程,看到沿江地域文化的特點。 一、九華山佛教文化是儒、釋兩家共同創(chuàng)立的文化 九華山的佛教文化有別于其他地方的佛教文化。因為它在開發(fā)之初,有兩位文化巨匠差不多同時到達九華山。一位是九華山佛教開山之祖新羅王子金喬覺(696-794),于唐開元末(約740年)到九華卓錫布道;一位是中國唐朝大詩人李太白(701-762)于唐天寶八
6、年(749)上九華尋仙訪友。兩位大師雖未在九華聚首,但其心是相通的。 金喬覺卓錫九華,以其嚴謹苦修的善果靈跡和淵博精深的佛學思想、教化邑人,備受崇敬。金氏漢學修養(yǎng)極高,注重自我修煉,誦《華嚴經(jīng)》,奉“禪宗”義,兼采中國佛學各派之長,發(fā)釋迦既滅、彌勒未生之前持大宏愿:“眾生渡盡,方證菩提;地獄未空,誓不成佛。”時“地藏大愿”的感召力深入民間?!兜夭亟?jīng)》教義遍布九華境內(nèi)外。同時金氏也是一位詩僧?!督鹛圃姟蜂浻衅湓?。 如此秀靈的九華山,在唐之前,由于交通梗阻,游人罕至,竟被淹沒無聞。雖有道教在此留有勝跡,亦有僧人來此駐足,但都未果。唐武宗發(fā)動的“滅佛”運動,史稱“會昌法難”。佛教在中國本應衰落之
7、時,而獨九華山佛教則得到長足的發(fā)展,不能不歸功于金地藏。在金氏卓錫九華,唐代大詩人李白也不期而上九華。詩人還在大江之上一見九華,就吟誦出:“天河掛綠水,秀出九芙蓉”的詩句。上山后被九華奇麗所折服,他獨具慧眼寫下了《改九子山為九華山聯(lián)句》:“妙有二分氣,靈山開九華”。改九子山為九華山,使荒漠無際、鮮為人知的九華山而傳之四海,正如清周赟《九華山志》序云:“吾不解九十九蓮峰,拔江天而濯云漢。必謫仙一見而后,天下始之有九華。” 僧人金喬覺的眼里九華山是“人境”、“情境”。他在《送童子下山》詩中云:“空門寂寞汝思家,禮別云房下九華。……好去不須頻下淚,老僧相伴有煙霞?!苯鹗蠌?19年入唐,在二十一年的
8、時間里,他游歷中華大地無數(shù)的名山,至今這些地方都留有勝跡,如何獨選九華山而卓錫?九華山古號九子山,因山崖頂峰似乳,列峙九子峰,狀如九子,回環(huán)向背,團聚嬉戲。金僧一見:九子戀母,坐聽其崖,靜聽泉聲,思情縷縷,人性復歸。以?。ň抛友拢└糯?,佛為“人”而生,如是卓錫九華而定居。不能不說地藏的慧眼。 在李太白的眼里九華山是“佛境”、“仙境”。他在《地藏菩薩贊》詩云:“本心苦虛空,清凈無一物。梵蕩淫怒癡,圓寂了見佛。”;“妙有二分氣,靈山開九華?!币蛉A為花,佛教為蓮花為佛相,李白自身又號青蓮居士。見其山狀如蓮花,以大概小,峰峰如蓮,整個九華山似飄浮在云海中“出污泥而不染”的蓮花,升入佛國仙域,飄飄渺渺
9、,成仙得道。九華山的定名不能不說李白的慧眼。 金僧以“安忍不動如大地,靜慮深密如秘藏?!币浴俺鍪馈倍煞稹@畎滓浴澳讼嗯c卷其丹書,匣其瑤瑟,申管晏之談,謀帝王之術,奮其智能,愿為輔弼,使寰區(qū)大變,??h清一。事君之道成,榮親之義畢,然后與陶朱、留候、浮五湖、戲滄洲,不足為難矣。”(《代壽山答孟少府移文書》)以“入世”而仙。后在采石攬月而去。 金僧和李白,他們有對大自然優(yōu)美的雅興和向往,對幽麗清靜的自然界產(chǎn)生超凡脫俗、凈化心靈的特殊感受,他們清高自潔的心態(tài),他們有對人生深刻的理解和執(zhí)著的追求,是十分相似的。所以他們的心是相通的。 九華山,自唐古新羅王子僧地藏“占”了,才成就了今天這座重要的國
10、際化佛教道場;又因唐代詩仙李白“到”了才使九華山譽播天下?!吧揭蛟姸麄?,佛依山而顯靈”。所以講九華山是儒釋共同創(chuàng)立的佛教圣地。 二、儒釋共同發(fā)展了九華山佛教文化 據(jù)史料記載,金喬覺卓錫九華七十五年,被認為地藏轉(zhuǎn)世,因金僧是外籍僧人,又具有王子身份,千百年來,引得天下佛教信徒頂禮膜拜。各方信徒朝山進香、捐款建寺、修橋鋪路,以積“善德”。歷代名僧在此弘揚佛法和信士、香客的開發(fā)經(jīng)營,形成了以佛教為特色的文化氛圍,提高了九華山的知名度。隨著歷代高僧的修道,九華山佛教寺廟也在不斷擴建。繼化城開山寺后,寺廟從宋末的二十余座,增到清末的一百五十余座,僧眾達三、四千人之多,形成了園寺、東崖寺、百歲宮、
11、甘露寺四大叢林。并留下了大批珍貴的佛教文化遺產(chǎn),使九華山呈現(xiàn)出多層次、多風格的佛教文化色彩。 “人籍山之鐘秀,山籍人以傳奇。”自大詩人李白三上九華,文人學者慕名來山,絡繹不絕。他們用妙筆,多角度地體察山情,描繪風光,為九華勝景、傳奇添彩,為九華山川增輝生色。唐代著名文學家劉禹錫游九華時,驚嘆“奇峰一見驚魂魄”,“自是造化一尤物”,《九華山歌》;宋代文學家王安石贊譽它“楚越千萬山,雄奇此山兼?!保ā逗推礁χ壑型湃A山》)后一發(fā)而不可收拾,歷代文人在此吟詩作畫,留下作數(shù)千篇珍貴的詩文書畫,成為我國文藝殿堂珍貴財富,他們中有許多人鐘情于九華,流連駐足,建起了許許多多的書堂、書院,隱居在九華山中。有
12、史記載的遺址二十多處。如李白書堂、唐隱士費冠卿的費拾遺書堂、杜荀鶴書堂、騰子京書堂、王守仁的陽明書院等。名人書堂遍九華,十萬叢林滿九華,構成了九華山獨特的名勝景觀,積淀著豐厚的儒釋文化底蘊。正是這豐厚的文化,影響九華山及周邊地區(qū)的文化教育事業(yè)。僅貴池、青陽兩處小邑,明清兩朝科舉中進士者達二百人以上。九華山不僅佛學深厚,儒家士子文化也豐富多彩。所以講,儒釋兩家共同發(fā)展了九華山佛教文化。 三、僧侶同鄉(xiāng)民、香客共同創(chuàng)造了九華山佛教文化 九華山佛教文化不僅為儒、釋兩家所創(chuàng)立,更是眾僧同山民、香客共同創(chuàng)造的文化。 1、沿江經(jīng)濟開放與佛教禪農(nóng)思想是開發(fā)沿江地域經(jīng)濟原因,也是創(chuàng)造沿江(九華)地域文化的
13、源頭。 佛教在中國發(fā)展的過程,到唐代,禪宗成為佛教的主流。這同禪宗的久遠流傳與教義及修行辦法簡易分不開。禪宗的簡易體觀在“見性成佛”、“頓悟成佛”的主張上。眾生是否成佛,關鍵在自性的迷悟,就是把心外的佛變成內(nèi)心的佛。把佛變?yōu)榕e目常見的平常人,而“頓悟”無需階梯層次,并不要求離開現(xiàn)實生活。在日常勞動生活中都可以頓悟成佛。唐“安史之亂”后,百姓為避戰(zhàn)亂,逐漸南遷,沿江肥沃的河谷平原和丘陵正等待著人們?nèi)ラ_發(fā)、去利用。金僧和李白到九華所處的時期正是沿江開放的真正意義的早期。一方面需要百姓的艱苦創(chuàng)業(yè),同時百姓又需要精神支持,而此時九華山僧眾;“畬田采,薪自給”,堅持“農(nóng)禪兼修”,主張“一日不作,一日不
14、食”,參禪打坐,自食其力。農(nóng)禪之風符合百姓的意愿。第二方面,皖江地域(池州)地處南北戰(zhàn)略要沖,歷史上為爭奪池州(九華山)發(fā)生過大規(guī)模的戰(zhàn)爭。據(jù)史記載:南宋初,宋金對峙,劉世光、岳飛曾三次收復池州。元末,朱元璋同陳友諒大軍在此征戰(zhàn)達七年之后,先后四次血洗池州;清中葉太平軍同清軍反復征戰(zhàn)池州,使皖南池寧二府,十室九空。沿江地域水旱災害頻繁,據(jù)史記載:自宋(1137年)以來到1993年,共851年中,區(qū)域內(nèi)共出現(xiàn)大的水旱災害80次。平均約10年一次。所以唐初開元二十八年(740)池州戶口統(tǒng)計僅1900戶,人口87967人。加上歷代官府的掠奪和剝削,沿江地域的貧窮和苦難又是最重的。一時無力戰(zhàn)勝災害,貧
15、苦百姓對佛教寄予希望,祈禱地藏賜福,從而使九華山佛教得以昌盛。 九華山佛教的興起,促進了商業(yè)、運輸業(yè)的發(fā)展,使九華山及周邊地區(qū)石城(貴池)、蓉城(青陽)、廣陽(太平)、陵陽(青陽)成為重要商埠。同時刺激著手工業(yè)、商業(yè)的發(fā)展,開創(chuàng)了旅游業(yè)的先河。如在唐代,九華茶葉和天竺竹筷已暢銷南洋;宋時,已有“天臺云霧”、“九華龍眼”等名茶及精美的工藝竹編和折扇(絹扇)問世,并遠銷川、陜、江、浙。據(jù)《九華山志》載:山民和眾僧在香客和信徒的經(jīng)濟支持下,先后開辟了九華山至徽州、池州、宣州的五條上九華的古道(石板大道,寬1.5米)。這五條古道達徽、池、宣三府十縣,共計里數(shù)百公里,直通長江。發(fā)達的水陸交通,促進了人
16、員的交往和商品交流。給九華山經(jīng)濟的發(fā)展,為沿江地域文化的發(fā)展提供了強有力的支持。佛教寺院和儒學的書堂才得以發(fā)展。 2、九華山廟會是禮佛同地方戲劇及貿(mào)易活動相結合的民間娛樂文化的產(chǎn)物 九華山是地藏王菩薩道場,各種形式的佛事活動,年年歲歲,綿延不絕。無數(shù)虔誠的佛教信徒,從四面八方匯集佛山。其中農(nóng)歷七月三十日為地藏王菩薩圣誕日,傳說金喬覺也是這天成的道。因此,每年在這天前后,僧侶都要舉行一次隆重的大型佛事活動,稱作“地藏王法會”,俗稱“九華山廟會”。 地藏廟會,一般從農(nóng)歷七月三十日至八月初六,歷時七天。法會由德高望重的高僧主持,廟會期間的佛事活動形式多樣:誦經(jīng)、守塔、拜佛等。民間九華山周邊地區(qū)
17、組織“百子會(團)”進行朝山進香活動,俗稱“朝九華”。圓滿那天,寺廟設齋供眾,廣結善緣。 地藏廟會不僅有禮佛各式活動是僧眾的節(jié)日,同時也是民間的娛樂活動,廟會期間,整個九華山城披紅掛彩,人群如潮,多姿多彩的民間藝術,有舞龍燈、獅子燈、變魔術、耍雜技、說鼓書、唱曲藝、武術表演、青陽腔、黃梅戲和古老的儺戲、儺舞演出,熱鬧非凡。可以講:是僧侶共娛的狂歡節(jié)。 九華山廟會也是九華地區(qū)重要的物質(zhì)交流活動場所。九華山是重要的物資集散地。早在宋明時期,九華山就有山民經(jīng)商,主要為朝山香客服務,形成了以化城寺為中心的商業(yè)網(wǎng)點和街市。九華山地區(qū)的土特產(chǎn)在這里集中,茶葉、蠶繭、工藝竹編、黃精等中草藥及竹木柴炭從這
18、里流向各地,經(jīng)長江水系遠銷南洋、江浙一帶。各地的貨物,京廣百貨;蘇杭絲綢;生活日用品又源源不斷涌向九華山及周邊地區(qū)??蜕淘诔降耐瑫r,進行貿(mào)易活動。形成了池口、童埠、梅龍、木鎮(zhèn)、廟前、廣陽等商業(yè)中心。 正是僧侶、山民、香客在進行禮佛的同時進行娛樂活動和貿(mào)易活動,是九華山廟會長久不衰的重要原因。也是這三者的結合,創(chuàng)造了九華山佛教文化的民俗情,所以有人講:五臺山可以稱著為皇家佛山(歷代皇帝朝佛),那么九華山就是勞動人民佛山。 3、佛俗和民俗的結合創(chuàng)造了沿江(九華山)地域的風俗人情 九華山及周邊地區(qū),自古民風淳良,人民崇文信佛,樂善好施。這使我們深深感到,九華山及周邊地區(qū)是由于受到佛教文化的影
19、響所致。佛教文化是山民的世俗風情在保留各自風貌的同時,又有共同的文化特征。 九華山寺廟的建筑風格在四大佛山中獨樹一幟。它以簡樸為宗旨。因受自然地域和社會環(huán)境等因素的影響,寺廟同皖江民居式樣完全一致,比徽派民居要矮一些。這種建筑,多采取青灰色的磚墻瓦頂,梁、枋、門窗多采用本色木面,顯得雅致。這種寺廟建筑符合亦禪亦農(nóng)的寺院生活,更易在日常勞動生活中拜佛和從事農(nóng)事活動,也有利于僧眾同山民的交往。也顯現(xiàn)佛教普渡眾生,無隱可言。這種寺廟或置于山巔,或深入山坳,或隱入竹海,或臨澗而造,是真正意義上的“深山藏古寺”。采用宜隱不宜露的藝術處理手法,結合不同的自然地理環(huán)境,因地制宜,從而創(chuàng)造出各具特色的九華山
20、寺廟園林。也具有皖南地域“車到山前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民居村落的特色。 九華山的佛教音樂伴隨著佛事活動而進行。其表現(xiàn)形式分吟唱與器樂兩類,其大多為吟唱。吟唱又分為唱給佛聽的“法事音樂”和唱給俗人的“民間曲調(diào)”兩種。唱給佛聽的“法事音樂”,古樸、莊嚴、幽雅、靜謐等特點這里就不細說。唱給俗人聽的“民間曲調(diào)”用于弘法、勸善、度己,所唱典牌音樂色彩、風格、情趣以及唱頌形式均各有不同,民間色彩濃郁,帶有一定的民俗性。許多曲調(diào)和民間及戲曲音樂“徽池雅調(diào)”(南戲、青陽腔、儺樂、徽?。╋L格相似。九華山大型佛事均請附近民間樂手參加,據(jù)查,所吹奏過的曲目《大開門》、《一支梅》、《哭皇天》、《小放?!贰ⅰ读?/p>
21、青娘》等,均系九華山(池州)民間樂曲??梢娖浞鸾桃魳吠耖g曲調(diào)同出一源,相互融合,推動了佛樂的發(fā)展,也發(fā)展民樂自身。 千百年來,散在九華山及周邊地區(qū)的民間歌謠十分豐富。其民間歌謠既有佛學的理念又有山民的習俗,經(jīng)流傳和發(fā)展已經(jīng)家喻戶曉,已經(jīng)同人們的生活習俗密不可分。如《九天仙女采茶來》:“家居九華高山巔,白云送我進茶園,茶伴蘭花巖上長,歌隨清風吹滿天”。如《酒色財氣歌》:“酒是穿腸毒藥,色是刮骨鋼刀。財是下山猛虎,氣是惹禍根苗?!倍汲錆M禪意。 九華山許多民俗中浸透著佛禮。九華山百姓為尊重佛教徒“禁養(yǎng)家禽家畜”習俗。尤其不得養(yǎng)豬,但一戶可靠一只公雞,每個寺廟也準養(yǎng)一只公雞,意思是公雞報曉,“凈
22、土”有聲,興旺發(fā)達。這一習俗延續(xù)至今。 為尊重佛教,九華山山民吃葷有暗號,不讓和尚知道。如“豬肉”稱“柴禾子”,“魚”稱“擺尾子”,“雞蛋”稱“蘿卜”,“雞”稱“食稻子”,“鴨”稱“飄水子”,“鵝”稱“高頸子”,“豬油”稱“棉絮”等。 山民同僧眾共同歡慶春節(jié),當?shù)剜l(xiāng)民有過“葷年”、“素年”的區(qū)別?!叭澞辍碧崆斑^,自臘月三十日至初三過“素年”,又稱“齋年”。三十年夜至初一,家家戶戶和眾寺廟均吃“長生面”。象征延年益壽。 九華山為地藏王菩薩道場,僧俗都奉地藏為“神靈”,素有拜地藏的習俗。除了寺廟每天上殿做功課之外,九華街居民每月初一、十五用素菜為地藏菩薩供齋、上香。每年正月初一,百姓先到肉身
23、寶殿向地藏拜年之后,再相互拜年;正月里舞龍燈要先朝地藏,再走村串戶。村民若有婚喪之事,還要到地藏菩薩面前“許愿”和“超度”。 九華山受佛教影響,每年還有“三元濟殘”習俗。九華山僧俗兩家均有對殘疾人有慈悲救濟的習慣。每年有三天(夏歷正月初一、七月十五、十月十五)集中救濟殘疾人,稱為“三元”節(jié)。每逢這三天,寺院和大姓公堂請殘疾人或孤寡老人集中會餐,每人還分得一份錢、糧、衣物。還要舉行賑孤宗教儀式。 就是在日常生活中,九華山都有自己的規(guī)范。如百姓嫁女,還必需到寺廟或在廟會上以香火錢買一和尚特制的童男彩色泥塑,藏于新人臥室床邊墻上,以求童男轉(zhuǎn)世。 九華山的佛教寺院的大廚均能做一手好“素宴”,其原
24、料多為各類蔬菜、豆腐、香菇、木耳及素油。其造型又如同“葷宴”,看上去,滿桌雞鴨兔肉,龍肝鳳膽。這互相矛盾的宴席,正是九華禮佛同民俗結合創(chuàng)造的飲食文化的最高成就。既具有諷刺韻味,又具有融合之真情?!泊说鹊?。九華山佛教文化,同世俗文化融為一體,互為表里,深刻地影響著皖江地域的風俗人情,使其充滿著神味。 九華山繼五臺、峨眉、普陀之后,在皖江地域突顯,并躋身中國四大佛山之列。論名氣,九華山不及湖北梅縣東山的“五祖寺”(唐咸享年間由禪宗五祖弘忍創(chuàng)立,故名),論建寺年代不及江西九江廬山東林寺(東晉大元十一年〈公元386年〉名僧慧遠在此建寺,是我國佛教凈土宗發(fā)源地)。論聲望不及天柱山的“三祖寺”(禪宗
25、三祖僧璨禪卓錫之所,聲揚大江兩岸)。論地理環(huán)境不及江蘇揚州的大明寺(建于南朝劉宋年間,地處大運河北河口,又是唐高僧鑒真和尚居住和講學之地)。但這些名山、名寺其名不及九華。究其原因,九華山佛教文化在發(fā)展過程中形成了自己的地域文化特色所致。 地域特色。九華山特殊的地理位置,處在皖江地域文化圈內(nèi)。在長江和黃山山脈之間,佛教興盛時,出長江而聲名遠播;佛教衰落時,退居黃山可避其難。而地處沿江的佛寺,易受自然災害的侵襲、戰(zhàn)爭的破壞。處于大都會的名寺,易受皇權(政治)左右,可備受恩寵,也極易毀寺,所以沿江名山名寺均未能堅持始終,只能曇花一現(xiàn)。 佛儒結合的特色。九華山佛教文化同儒教(實為教育)文化結合,既
26、發(fā)展了自己又充實了儒家文化。如果沒有儒家教育文化,并人才輩出,佛教文化也不能顯露鋒芒,名僧和名儒也不能“晏坐東崖”而揚名中華。佛儒雖道不同,但其理是相通的。這一點,其他名山雖有,但遠不及九華。 佛教文化和世俗文化結合的特色。佛教和世俗文化的結合,相互依存、當政治風浪沖擊佛教,如“滅佛”行為,因得到百姓的理解和呵護,佛教文化仍然在九華得以保留,免遭毀滅。 佛教文化同商品(經(jīng)濟)文化相結合的特色。九華山較早形成了街市,在進行朝山敬佛的同時進行商品貿(mào)易和物質(zhì)交流。促進了當?shù)亟?jīng)濟的發(fā)展,也為僧俗解決了生活資料需求。 佛教文化和世俗風情結合的特色。佛事活動是僧侶和百姓的節(jié)日。在經(jīng)濟落后,無文化活動的九華山,佛教的禮佛,如“水陸法令”、“廟會”等無異于一次文藝表演,使百姓得以休息。佛教徒的“六戒”,不會同百姓爭利、爭色,為百姓所接受。百姓又從佛教教義中懂得了生死相依的道理,對生充滿希望,對死不再恐懼。所以一千多年來,九華山佛教文化在發(fā)展中形成了自己的特色而源遠流長,成為皖江地域文化的一座高峰。
- 溫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3.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5. 裝配圖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