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新課標(biāo)高中總復(fù)習(xí)(第1輪)語文:第2章 第5節(jié) 文言斷句》由會員分享,可在線閱讀,更多相關(guān)《高考新課標(biāo)高中總復(fù)習(xí)(第1輪)語文:第2章 第5節(jié) 文言斷句(42頁珍藏版)》請在裝配圖網(wǎng)上搜索。
1、考題1【考題精解考題精解】本題新穎而又回歸課本,對很多考生來說是熟悉的陌生題。單憑感覺很難選出答案,需要冷靜地去分析對與錯。這四段文字均出自人教版高中必修與選修教材的課后練習(xí)題中。A項出自必修4蘇武傳課后第三題,意思是:“您過去憑著單車出使到擁有強兵的敵國,逢上時運不佳,竟至伏劍自刎也不在乎;顛沛流離,含辛茹苦,差點死在北方的荒野。壯年時奉命出使,滿頭白發(fā)而歸?!笨碱}1【考題精解考題精解】B項出自必修4廉頗藺相如列傳課后第四題,意思是:“當(dāng)藺相如手持和氏璧斜視庭柱,以及呵斥秦王左右的時候,就當(dāng)時的形式來說,最多不過是被殺,然而一般人卻往往因為膽小而不敢有這樣的表現(xiàn)。相如一旦振奮起他的勇氣,其威
2、力就伸張出來壓倒了敵國?;貋砗笥謱αH隱忍退讓,他的聲譽比泰山還重?!惫收_的斷法是:“方藺相如引璧睨柱及叱秦王左右。勢不過誅,然士或怯懦而不敢發(fā),相如一奮其氣,威信敵國,退而讓頗,名重太山?!笨碱}1【考題精解考題精解】C項出自必修1燭之武退秦師課后第三題,意思是:“秦穆公對于晉國來說,相處很長時間了,他們之間的信義也很深了,交情也很厚了,一旦被燭之武說的利益誘惑,拋棄晉國就像擤鼻涕吐唾沫,從鄭國又得到了什么呢?”考題1【考題精解考題精解】D項出自孟子梁惠王下,這是對必修3寡人之于國也和選修中國文化經(jīng)典研讀中孟子見梁惠王的延伸閱讀,強調(diào)民本思想,意思是:“謀劃這個(問題)不是我力所能及的。一定
3、要(我)說,就(只)有一個(辦法):深挖這護城河,筑牢這城墻,與百姓共同守衛(wèi)城池、國家,百姓寧可獻出生命也不逃離,那么這就可以行得通了。”答案答案:B1. 答案答案:若徇私貪濁/非止壞公法/損百姓/縱事未發(fā)聞/中心豈不常懼?考題2考題2【考題精解考題精解】這句話的意思是說你們?nèi)绻苄⌒淖袷胤?,敬畏天地,這樣不但百姓安寧,自己也可常得快樂。2. 答案答案:C 斷句作為一項能力來考查,湖南卷始于2010年。斷句是考查文言文的傳統(tǒng)方式,是學(xué)習(xí)文言文的基本功。明辨句讀,要綜合運用古漢語字詞句及古代歷史文化等方面的常識,因而斷句能力高低,成了閱讀文言文能力高低的一個重要標(biāo)志。古人之所以重視斷句,是因為
4、斷句正確與否,直接影響對文意的理解,斷句失誤,必然誤解古文原意。古書中就有一些記錄斷句不當(dāng)而造成理解錯誤的材料。 韓非子外儲說左下有這樣一個故事:魯哀公問于孔子曰:“吾聞夔一足(一足,一只腳。筆者注),信乎?”曰:“夔,人也,何故一足?”彼其無他異,而獨通于聲。堯曰:“夔一而足矣。”使為樂正。故君子曰:“夔有一,足。非一足也。”這個小故事,對于人們認(rèn)識斷句的重要性,其意義是不言而喻的。 從現(xiàn)有高考試題來看,斷句考題分主觀題和客觀題兩種形式,湖南省多采用客觀題形式。例1:(2010湖南)下列用“/”給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厲精治蜀,風(fēng)化肅然。宥過無大刑故無小帝者之政也以佚道使人
5、雖勞不怨以生道殺人雖死不怨殺者王者之事也。孔明皆優(yōu)為之,信其為伊、周之徒也。A宥過無大刑/故無小/帝者之政也/以佚道使/人雖勞不怨/以生道殺/人雖死不怨殺者/王者之事也B宥過無大/刑故無小/帝者之政也/以佚道使人/雖勞不怨/以生道殺人/雖死不怨殺者/王者之事也C宥過無大刑/故無小/帝者之政也/以佚道使人/雖勞不怨/以生道殺人/雖死不怨/殺者/王者之事也D宥過無大/刑故無小/帝者之政也/以佚道使/人雖勞不怨/以生道殺/人雖死不怨/殺者/王者之事也分析:B。古人寫文章講究對稱,我們可以根據(jù)這一特點來斷句。如在本句中,“宥過無大”與“刑故無小”相對,“以佚道使人”與“以生道殺人”也相對。 例2:(2
6、012北京)用斜線(/)給下面的短文斷句。醫(yī) 扁 鵲 見 秦 武 王 武 王 示 之 病 扁 鵲 請 除 之 左 右 曰 君 之 病 在 耳 之 前 目 之 下 除 之 未 必 已 也 將 使 耳 不 聰 目 不 明 君 以 告 扁 鵲 扁 鵲 怒 而 報 其 石 曰 君 與 知 之 者 謀 之 而 與 不 知 者 敗 之 如 此 知 秦 國 之 政 也 則 君 一 舉 而 亡 國 矣。(取材于戰(zhàn)國策秦策)分析:上下文意思并不難懂,可以直接憑意思和修辭等斷句。唯一需要注意的是不要把“除之未必已也”的“也”字?jǐn)嗟较掳刖洌瑪喑伞耙矊⑹苟宦斈坎幻鳌本湾e了。此外并無難點。答案:醫(yī)扁鵲見秦武王/武王示
7、之病/扁鵲請除之/左右曰/君之病在耳之前/目之下/除之未必已也/將使耳不聰/目不明/君以告扁鵲/扁鵲怒而投其石/曰/君與知之者謀之/而與不知者敗之/如此知秦國之政也/則君一舉而亡國矣。 不少考生畏懼文言文斷句題。那么,給文言文斷句有沒有規(guī)律可循呢?其實,給文言文斷句有時是有方法可循,有關(guān)鍵可抓的。我們遵循了一定的方法,抓住了一些關(guān)鍵,就會給文言斷句帶來方便。筆者在文言文斷句教學(xué)中,查閱大量資料,經(jīng)過不斷摸索,總結(jié)出了一套較為實用的斷句方法。一、看首末,定句讀古人寫文章,喜歡使用虛詞,且有一定的規(guī)律:1句首常用“夫、唯、蓋、凡、至若、若夫、竊、請、敢、辱、敬”等發(fā)語助詞和表敬副詞,因此,這類詞的
8、前面需要斷句。2句尾常用“也、矣、耳、耶、乎、歟、焉、哉”等語氣助詞,因此,遇到這類詞一般就是一句話完了,要斷句。3句中常用“以、于、為、而、則、乃”等連詞,遇到這類詞,就要分析前后結(jié)構(gòu),正確斷句。借助這些具有標(biāo)志性的虛詞,我們就可以判斷何處是句首,何處是句尾,何處是句中,從而確定斷句的地方。例1:(2010北京)給下列畫線的句子斷句。孟子曰:“仁者如射,發(fā)而不中,反求諸身。”吾嘗學(xué)射矣始也心志于中目存乎鵠手往從之十發(fā)而九失其一中者幸也。有善射者,教吾反求諸身,手持權(quán)衡,足蹈規(guī)矩,四肢百體,皆有法焉,一法不修一病隨之病盡而法完則心不期中目不存鵠十發(fā)十中矣。參考譯文參考譯文 孟子說:“有德行的人
9、就像射手一樣,如果射箭沒有射中,就回過頭來尋找自身的毛病?!蔽以?jīng)學(xué)習(xí)射箭,開始時心里只想著射中,眼睛看著箭靶,箭隨著手發(fā)射,十次有九次是失敗的,其中有一次中了,也是僥幸的。有一個擅長射箭的人,教我回頭來從自身找原因。雙手掌握輕重,步伐合乎規(guī)則,四肢周身,都有規(guī)律。一個地方?jīng)]有研究,一個毛病就出來了。毛病沒有了,那你的規(guī)律也掌握了,則心中不用只想著射中,眼睛里也不用看著箭靶,十次都是成功的!分析:注意文言文的標(biāo)志詞語,如“也”“之”“矣”等。 答案:吾嘗學(xué)射矣/始也心志于中/目存乎鵠/手往從之/十發(fā)而九失/其一中者/幸也。一法不修/一病隨之/病盡而法完/則心不期中/目不存鵠/十發(fā)十中矣。二、察
10、對話,定句讀文言文中對話、引用常用“曰”“云”作標(biāo)志。人物對話時,一般第一次對話中出現(xiàn)對話雙方的名稱后,后面就省略主語而只用“曰”,因此,有“曰”的地方就應(yīng)斷句,“曰”前為上句,“曰”后為下句,“云”跟“曰”相同。例2:給下列句子斷句。 諸將已得宋忠頗有喜色上曰宋忠本庸才以利口取給諂諛奸惡貨賂得官才掌兵柄便爾驕縱此輩熒惑小人視之如狐鼠耳區(qū)區(qū)勝之何足喜也諸將咸頓首稱善。參考譯文參考譯文 諸位將領(lǐng)擒獲宋忠以后,面帶笑容,非常高興?;噬险f:“宋忠本來就是一個平庸的人,憑借著能說會道,阿諛奉承,用財物賄賂奸惡之人,獲得官職,執(zhí)掌軍權(quán),便驕躁放縱。他能夠迷惑一般的將士民眾,但是(我們)看待他就好像是狐鼠
11、而已。小小的勝利有什么值得歡喜的?!贝蠹叶伎念^說皇上說的對。 分析:在“曰”后斷句,屢試不爽。其次,人名“宋忠”、標(biāo)志詞語“耳”“也”都是解答斷句題的重要提示。答案:諸將已得宋忠/頗有喜色/上曰/宋忠本庸才/以利口取給/諂諛奸惡/貨賂得官/才掌兵柄/便爾驕縱/此輩熒惑小人/視之如狐鼠耳/區(qū)區(qū)勝之/何足喜也/諸將咸頓首稱善。三、找名詞,定句讀 名詞一般為文章陳述、描寫、說明或議論的對象,可以作句子的主語或賓語,所以在它們的前后往往要斷句。在閱讀的過程中,隨時標(biāo)出文段中的名詞,如人名、地名、時間名、官名、族名、器物名、動植物名等,可據(jù)此斷句。例3:給下列句子斷句。 宋人或得玉獻諸子罕子罕弗受獻曰以
12、示玉人玉人以為寶也故敢獻之子罕曰我以不貪為寶爾以玉為寶若以與我皆喪寶也不若人有其寶。參考譯文參考譯文 宋國有一個人得了寶玉,獻給子罕,子罕不接受,獻玉者說:“此玉拿給玉人看過,玉人認(rèn)為是寶物,所以才敢獻?!弊雍闭f:“我認(rèn)為不貪是寶,你認(rèn)為玉是寶,若將玉送給我,是你我都喪失寶物了,不如每人都擁有自己的寶物?!狈治觯哼@個句子有很多名詞,如人名“子罕”,器物名“玉”,還有“玉人”等,這為我們的斷句提供了有用的信息。答案:宋人或得玉/獻諸子罕/子罕弗受/獻曰/以示玉人/玉人以為寶也/故敢獻之/子罕曰/我以不貪為寶/爾以玉為寶/若以與我/皆喪寶也/不若人有其寶。四、據(jù)修辭,定句讀 古人寫文章講究語言工整
13、,因此多用對偶、排比、頂真、反復(fù)等修辭手法,句式整齊勻稱,富有節(jié)奏感,四六句較多,這是文言文在語言上的一大特點。根據(jù)這一特點,我們就可以憑借句子的對稱、節(jié)奏等進行斷句。例4:用斜線(/)給下面的句子斷句。(1)秦王坐章臺見相如相如奉璧奏秦王秦王大喜傳以示美人及左右左右皆呼萬歲。(2)故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騏驥一躍不能十步駑馬十駕功在不舍鍥而舍之朽木不折鍥而不舍金石可鏤。分析:(1)句使用了頂真的修辭手法;(2)句則使用了對偶的修辭手法,因此我們可以根據(jù)各個句子的不同修辭進行判斷。答案:(1)秦王坐章臺見相如/相如奉璧奏秦王/秦王大喜/傳以示美人及左右/左右皆呼萬歲。(2)故不積
14、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騏驥一躍/不能十步/駑馬十駕/功在不舍/鍥而舍之/朽木不折/鍥而不舍/金石可鏤。五、辨句式,定句讀文言文中有一些特殊的句式和固定句式,根據(jù)這些句式的特有表達形式,我們就可以知道一個句子的句首和句尾的位置在何處,從而準(zhǔn)確斷句。如:1判斷句的形式有:“者也”“也”“者”“者也”等,還有用“乃、為、即、則、非、皆”表判斷的。2疑問句的形式有:用“何、安、胡、曷、奚、盍、焉、孰、孰與、孰若、何如、何以、何為、奈何、若何、如之何、奈之何、若之何”等疑問代詞或語氣助詞構(gòu)成疑問句。3固定句式常見的有:“不亦乎”“得無乎”“無乃乎”“何為”“安哉”“孰與乎”“與其孰若”
15、“為所”“為所”“見于”。例5:給下面的句子斷句。 上胡不法先王之法非不賢也為其不可得而法先王之法經(jīng)乎上世而來者也人或益之人或損之胡可得而法雖人弗損益猶若不可得而法。參考譯文參考譯文 國君為什么不取法古代帝王的法令制度呢?不是它不好,而是因為后人無從取法它。先王的法令制度,是經(jīng)歷了漫長的古代流傳下來的,人們有的增補它,有的刪減它,怎么能夠取法它呢?雖然人們沒有增減它,也還是無從取法它的。分析:兩個“胡”表明這兩句是疑問句,“非”“也”表明這一句是判斷句,“者也”表明這一句是判斷句,這些句式的特有表達形式可以幫助我們正確斷句。 答案:上胡不法先王之法/非不賢也/為其不可得而法/先王之法/經(jīng)乎上世而來者也/人或益之/人或損之/胡可得而法/雖人弗損益/猶若不可得而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