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物理重難點突破與金題精講浮力上》由會員分享,可在線閱讀,更多相關《中考物理重難點突破與金題精講浮力上(4頁珍藏版)》請在裝配圖網上搜索。
1、浮力經典精講(上)
一、重難點突破
1、浮力的定義:
一切浸入液體(氣體)的物體都受到液體(氣體)對它豎直向上的力 叫浮力。
2、浮力方向:豎直向上,施力物體:液(氣)體
3、浮力產生的原因(實質):液(氣)體對物體向上的壓力大于向下的壓力,向上、向下的壓力差 即浮力。
4、物體的浮沉條件:
(1)前提條件:物體浸沒在液體中,且只受浮力和重力。
(2)請根據(jù)示意圖完成下空。
下沉 懸浮 上浮 漂浮
F浮 < G F浮 = G F浮 > G F浮 = G
2、 ρ液<ρ物 ρ液 =ρ物 ρ液 >ρ物 ρ液 >ρ物
(3)說明:判斷物體浮沉(狀態(tài))有兩種方法:比較F浮與G或比較ρ液與ρ物 。
5、阿基米德原理:
(1)內容:浸入液體里的物體受到向上的浮力,浮力的大小等于它排開的液體受到的重力。
(2)公式表示:F浮 = G排 =ρ液V排g 從公式中可以看出:液體對物體的浮力與液體的密度和物體排開液體的體積有關,而與物體的質量、體積、重力、形狀 、浸沒的深度等均無關。
(3)適用條件:液體(或氣體)。
6、漂浮問題
規(guī)律一:物體漂浮在液體中,所受的浮力等于它受的重力;
規(guī)律二:同一物體在不同液體里,
3、所受浮力相同;
規(guī)律三:同一物體在不同液體里漂浮,在密度大的液體里浸入的體積??;
規(guī)律四:將漂浮物體全部浸入液體里,需加的豎直向下的外力等于液體對物體增大的浮力。
二、金題精講
題一:某校課外科技小組的同學,設計了如圖所示的一套裝置:A是彈簧測力計,B是邊長為0.1m的均勻正方體浮子,C是圓柱形容器,D是一固定在容器底部的定滑輪。彈簧測力計和正方體浮子之間用一輕質無伸縮的細線通過滑輪相連接。(不考慮滑輪的摩擦,取g=10 N/kg)當容器中盛有密度為ρ水=1103kg/m3的適量的清水,按圖中所示,使浮子B浸沒在水中靜止時,測力計A的示數(shù)為2N,浮子B的重力是__________N.
4、
題二:一塊冰浮于水面,如圖,那么當冰熔化前后,其水面將______(選填“升高”、“降低”或“不變”)。
題三:翔翔在家探究雞蛋受到的浮力大小與哪些因素有關,如圖所示。請仔細觀察圖示并回答下列問題:
(1)從A、B兩圖可知,雞蛋在水中受到的浮力大小是________N.
(2)根據(jù)B、C兩實驗,他就得出雞蛋受到的浮力大小與液體的密度有關,你認為對嗎?________,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在圖實驗中,你還可以觀察到什么現(xiàn)象?(寫出一個)____________________。
題四:在彈簧測力計下掛一個圓柱體,將圓
5、柱體從盛有水的燒杯上方離水面某一高度處緩緩下降,直到圓柱體的底部與燒杯底部接觸為止(設燒杯底面積為l dm2),圖中已給出整個過程中彈簧測力計的示數(shù)F隨著圓柱體下降高度變化的實驗圖象。下列說法錯誤的是( )
A.圓柱體所受的最大浮力為8N
B.圓柱體的密度為1.5103kg/m3
C.圓柱體的體積為410-3m3
D.圓柱體所受的重力為12 N
題五: (多選)將邊長是10 cm的實心立方體木塊輕輕放入盛滿水的大水槽內。待木塊靜止時,從水槽中溢出了600 g水,已知木塊的密度小于水的密度(g=10 N/kg),則( )
A.木塊受到的浮力為6 N
B.木塊下表面受到
6、水的壓強為600 Pa
C.木塊的密度為6 g/cm3
D.木塊下表面受到水的壓力為60 N
題六:小東同學想測出液體B的密度,他手邊只有:一個彈簧測力計、一段細線、一個小石塊、兩個燒杯和足量的水。小東同學根據(jù)這些實驗器材設計出下面的實驗步驟,但不完整,請你將小東的實驗步驟補充完整。
(1)用細線系住小石塊,將適量的水和液體B分別倒入兩燒杯中。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用彈簧測力計測出小石塊浸沒在水中受到的拉力F.
(4)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請根據(jù)小明測量的物理量表示出液體B的密度:ρB=________kg/m3.
浮力經典精講(上)
金題精講 題一:8 題二:不變
題三:(1)0.5;(2)不對;實驗中沒有控制雞蛋排開液體的體積相同;(3)浸沒在水中
的雞蛋看起來比空氣中的大
題四:C 題五:AB
題六:(2)用細線系住小石塊,用彈簧測力計測出小石塊在空氣中的重力G.
(4)用彈簧測力計測出小石塊浸沒在液體B中受到的拉力F′.
- 3 - / 4文檔可自由編輯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