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級數學下冊 第2單元《觀察物體》《看一看(一)》編寫說明及教學建議素材 (新版)北師大版》由會員分享,可在線閱讀,更多相關《一年級數學下冊 第2單元《觀察物體》《看一看(一)》編寫說明及教學建議素材 (新版)北師大版(5頁珍藏版)》請在裝配圖網上搜索。
1、《看一看(一)》編寫說明及教學建議
學習目標
1.通過觀察實物的前、后、左、右?guī)讉€面,體會從不同方向觀察同一個物體所看到的形狀可能是不同的。
2.通過實際操作,判斷從不同方向看到的單一物體的形狀,初步發(fā)展觀察能力、空間想象能力和推理能力。
3.積極參與觀察活動,在觀察活動中體會觀察物體的樂趣,激發(fā)學習數學的興趣。
編寫說明
為了便于操作,教科書設計了小宇和小霞分別從小兔的側面、前面觀察的情境,幫助學生體會從不同方向觀察物體,看到的形狀可能是不同的,這也是本課的重點。學生無論選擇了哪個觀察點,觀察到的只是物體的一部分。觀察點不同,看到的形狀也不同。
教科書設計按“觀察實物——推理判
2、斷——實踐感知”的思路展開,安排了三個問題引導學生學習。
·從不同方向看看,說說你看到了什么。
這是一個開放性問題,主要讓學生觀察儲錢罐,說說看到了什么,使學生初步體會從不同方向觀察同一個物體,看到的形狀可能是不同的,幫助學生積累觀察物體的經驗。
·小霞看到的是哪幅圖?(畫“√”)
在上一個問題引導學生直接觀察的基礎上,這一問題是間接觀察,讓學生根據圖,在頭腦中想象實際是什么樣的,判斷小霞看到的是哪幅圖。初步發(fā)展學生的空間想象能力。
·分組和同伴一起看一看,說一說。
利用自帶學具分組觀察,描述從不同方向看到的學具的樣子,進一步體會從不同方向看同一物體,形狀可能不同。幫助
3、學生積累觀察的經驗,初步發(fā)展空間想象能力。
教學建議
根據本單元教學內容的特點,教學時,教師應充分利用教科書所提供的情境,讓所有學生都參與到觀察和體驗的實踐活動中。只有在活動的過程中,學生才能真正經歷觀察、想象、猜測、分析和推理等思維活動,學生的空間觀念才能得到發(fā)展。因此,教師要切實組織好學生的課堂活動,不要讓教師的演示或少數學生的活動和回答來代替每一位學生的親自動手、親自體驗和思考。在此過程中應鼓勵學生敢于發(fā)表自己的意見,與同伴交流自己的想法,在交流中理清思路,互相啟發(fā)(這也是培養(yǎng)學生學習習慣的要求,見“教育新視野《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2011年版)》對學習習慣的要求”)。
·從不同
4、方向看看,說說你看到了什么。
教師事先準備一些可供觀察的實物,教學時,可以先提出問題:如果“從不同方向觀察儲錢罐”,我們都會看到什么呢?然后請兩名同學到講臺前分別從前面、側面進行觀察,并說一說各自都看到了什么。指導學生觀察時要注意,眼睛要平視被觀察物體對著自己的這個面,否則很難只看到一個面。
然后教師將儲錢罐的一個面面對全班學生,讓學生說一說看到了什么,接著教師依次出示儲錢罐的其他面,請學生描述看到的樣子。學生在說自己看到什么的時候,會說到顏色等,教師要引導學生從形狀的角度描述。盡管大部分學生都見過儲錢罐,但并沒有有意識地認真觀察過。通過描述,讓學生從中體會“從不同方向觀察一個物體,會看到
5、不同的形狀”,使學生頭腦中形成從不同方向觀察物體的表象。初步體會從不同方向觀察一個物體,看到的形狀可能是不同的。
·小霞看到的是哪幅圖?(畫“√”)
可以讓學生按小霞的方向觀察儲錢罐,說一說小霞看到的是哪幅圖。因儲錢罐的背面、側面和正面區(qū)別都比較大,所以學生很快就能判斷出來。盡管這樣,也需要學生說—說是怎么想的,要言之有據。學生判斷時主要通過畫面,喚起上一個觀察活動形成的表象進行判斷。第二個問題比第一個問題更進了一步,學生需要進行想象。
·分組和同伴一起看一看,說一說。
兩人一組,觀察自己帶來的實物,說一說自己看到了什么。,活動完畢,教師可以請小組代表向大家匯報兩個人都觀察到了什么。最
6、后,教師要再次引導學生對之前的觀察活動進行反思:同一個物體,為什么大家看到的形狀不同?讓學生體會到觀察的方向不同,看到的形狀就可能不同。
練一練
“練一練”一共有4道題,第1,2,4題結合問題串的學習,幫助學生再次經歷從不同方向觀察物體并進行判斷的過程,積累觀察物體的經驗:第3題是為了避免學生對前面知識遺忘,捎帶對學生進行口算練習。
第1題
先要引導學生理解題意,然后獨立完成。對于有困難的學生,教師可以就地取材,用實物或玩具代替書上的被觀察物,讓學生先對實物進行觀察,再解決書上的問題。對可以直接解決問題的學生,也要建議他們再實際看一看,驗證頭腦中形成的表象。
答案:第一幅圖是淘氣看到的。
第2題
第3題
鞏固前面學習的知識。
答案:5,8,8,13;7,12,8,8。
第4題
本題是通過觀察圖,辨別它們各自看到的是什么形狀。學生要先觀察情境圖,然后進行判斷。如果學生有困難,就需要模擬情境進行觀察,再作出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