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講 種群的特征和數量變化
《第32講 種群的特征和數量變化》由會員分享,可在線閱讀,更多相關《第32講 種群的特征和數量變化(21頁珍藏版)》請在裝配圖網上搜索。
1、 第32講 種群的特征和數量變化 [考綱要求] 1.種群的特征(Ⅰ)。2.種群的數量變化(Ⅱ)。3.實驗:探究培養(yǎng)液中酵母菌數量的動態(tài)變化。 考點一 種群的數量特征及種群密度的調查方法 1.種群的特征 (1)種群的概念:種群是在一定的自然區(qū)域內,同種生物的全部個體。 (2)種群的數量特征 項目 定義 特點或意義 種群 密度 種群在單位面積或單位體積中的個體數 ①不同物種,種群密度不同; ②同一物種,種群密度可變 出生率、 死亡率 單位時間內新產生或死亡的個體數目占該種群個體總數的比率 決定種群大小和種群密度 遷入率、 遷出率 單位時間內遷入或遷出的
2、個體數目占該種群個體總數的比率 年齡 組成 一個種群中各年齡期的個體數目的比例 ①類型 ②意義:可預測種群數量變化趨勢 性別 比例 種群中雌雄個體數目的比例 在一定程度上影響種群密度 (3)完善種群數量特征之間的關系圖解 ①種群密度是種群最基本的特征。 ②直接決定種群密度的是出生率和死亡率、遷出率和遷入率。 ③年齡組成是通過影響出生率和死亡率間接影響種群密度的,性別比例是通過影響出生率間接影響種群密度的。 2.種群的空間特征 (1)含義:種群中的個體在其生活空間中的位置狀態(tài)或布局。 (2)類型:均勻分布、隨機分布、集群分布。 3.種群密度的估算方法
3、(1)樣方法 ①適用對象:植物、昆蟲卵、作物植株上的蚜蟲、跳蝻等密度的調查。 ②過程:確定調查對象→取樣→計數每個樣方個體數→以所有樣方種群密度的平均值作為種群密度估計值。 ③取樣的方法:五點取樣法和等距取樣法;取樣的關鍵:隨機取樣。 (2)標志重捕法 ①適用生物:活動能力強、活動范圍大的動物。 ②密度估算公式 =。 [思維診斷] (1)一片草地上的所有灰喜鵲是一個灰喜鵲種群(2014·江蘇,5A)( √ ) (2)若某動物的婚配制為一雌一雄,生殖期個體的雌雄比越接近1∶1,則出生率越高(2013·浙江,4B)( √ ) (3)大量誘殺雄性個體不會影響種群的密度(2012
4、·新課標,6D)( × ) (4)用標志重捕法調查田鼠種群密度,若標記的田鼠部分被鼬捕食,則會導致種群密度估算結果偏低(2012·安徽,30Ⅱ(2)改編)( × ) (5)橡樹種子常在母樹附近形成集群是空間特征,由于微甘菊入侵導致松樹種群死亡率較高屬于數量特征( √ ) (6)依據年齡組成預測的種群密度的變化趨勢最終是否能夠實現,還要看影響種群密度變化的其他因素如氣候、食物、天敵等( √ ) (7)種群數量增加,種群密度一定增加( × ) (8)樣方法并非只適用于植物,對于活動能力弱、活動范圍小的動物或昆蟲也適用( √ ) 題組一 種群的基本特征及其關系的辨析 1. A具有出
5、生、性別、年齡、死亡等特征;B具有出生率、性別比例、年齡組成等特征。那么A、B的特征分別屬于( ) A.物種的個體;一條鯉魚 B.物種的個體;一個鯉魚種群 C.種群;一條鯉魚 D.種群;一個鯉魚種群 答案 B 解析 出生、性別、年齡、死亡等特征是生物個體所具有的;出生率、性別比例、年齡組成等特征是種群所具有的。 2.如圖是有關種群特征的概念圖,有關分析錯誤的是( ) A.①表示種群密度,是制約種群增長的因素之一 B.春運期間,北京市的人口數量變化主要取決于②③ C.預測種群數量變化的主要依據是④ D.利用人工合成的性引誘劑誘殺害蟲,破壞了正常的⑤ 答案 B
6、 解析 種群最基本的數量特征是種群密度,它是影響種群數量變化的重要因素之一,圖中①為種群密度;種群密度的大小直接取決于出生率和死亡率、遷入率和遷出率,年齡組成既能影響出生率,也能影響死亡率,性別比例則影響出生率,所以②與③分別為出生率和死亡率,④是年齡組成,⑤是性別比例。選項A,①表示種群密度,是制約種群增長的因素之一,正確;選項B,春運期間北京市人口數量的變化主要是流動人口的變化,主要取決于遷入率和遷出率,而不是出生率和死亡率,說法錯誤;選項C,預測種群數量變化的主要依據是年齡組成,正確;選項D,利用人工合成的性引誘劑誘殺害蟲,破壞了害蟲種群正常的性別比例,說法正確。 疑難辨析 種群年齡
7、組成的類型及判斷技巧 (1)統(tǒng)計圖 (2)曲線圖 (3)柱形圖 各圖示共性及判斷技巧: 無論何種圖形,均應注意各年齡段個體的比例——增長型中的幼年個體多、老年個體少;穩(wěn)定型中的各年齡段個體比例適中;衰退型中的幼年個體少、老年個體多。 題組二 種群密度的調查方法的選擇和分析 3.下列有關調查種群密度的說法,錯誤的是( ) A.五點取樣和等距取樣是樣方法取樣的常用方式 B.調查古樹木、蝗蟲的幼蟲、某種蛇的種群密度,通常采用樣方法 C.標志重捕法調查得到的種群密度一般不是最精確的現實反映 D.將M只鹿標記后釋放,在重捕獲的n只鹿中有m只被標記,則該鹿群約有(M×n
8、)÷m只 答案 B 解析 種群密度的調查方法有樣方法和標志重捕法兩種,對植物和活動范圍較小的動物如昆蟲卵、蚜蟲、跳蝻等采用樣方法,對活動能力強和活動范圍大的動物則采用標志重捕法,故對蛇應采用標志重捕法,B錯誤。 4.為了研究殺蟲燈誘殺斜紋夜蛾的影響因素,科學家釋放了一定量的標記過的斜紋夜蛾,適當時間后用殺蟲燈誘殺,統(tǒng)計標記個體的個數占釋放總數的比例(回收率),結果如下圖。下列敘述正確的是( ) A.若標記總量為N,回收率為a,則斜紋夜蛾的種群密度為N/a B.誘捕距離加大,被標記個體占被誘捕總數的比例上升 C.該研究說明,殺蟲燈的殺蟲效果與燈的密度無關 D.用殺蟲燈誘殺斜紋
9、夜蛾成蟲可改變種群年齡組成 答案 D 解析 種群密度是單位面積或單位體積中的個體數,A項錯誤;據圖分析,由于釋放總數的值不變,故誘捕距離加大,被標記個體占被誘捕總數的比例下降,B項錯誤;本實驗沒有說明殺蟲燈的殺蟲效果與燈的密度的關系,C項錯誤。 易錯警示 種群密度調查的注意事項 (1)樣方法的注意事項 ①計數原則:同種生物個體無論大小都要計數,若有正好在邊界線上的,應遵循“計上不計下,計左不計右”的原則,即只計數相鄰兩邊及頂角上的個體。 ②取樣原則及方法:隨機取樣;樣方大小適中:喬木100 m2、灌木16 m2、草本1 m2;樣方數量不宜太少;一般選易辨別的雙子葉植物(葉脈一般呈
10、網狀);常用五點取樣法(如圖1)和等距取樣法(如圖2)。 (2)標志重捕法的注意事項 被調查個體在調查期間沒有大量遷入和遷出、出生和死亡的現象;標記物不能過于醒目;不能影響被標記對象的正常生理活動;標記物不易脫落,能維持一定時間。因為動物被捕獲并標記一次后難以被再次捕獲,則利用標志重捕法計算出的種群密度比實際密度可能偏大。 考點二 種群數量的變化及應用 1.“J”型增長和“S”型增長的比較 項目 “J”型曲線 “S”型曲線 曲線 模型 形成 條件 資源無限的理想條件 資源有限的自然條件 增長率 不變 越來越小 有無 K值 無K值,持續(xù)增加
11、 有K值,可在K值 附近上下波動 2.兩種增長方式的增長速率的比較 下圖中甲表示的是“J”型增長中的種群增長速率變化,乙表示的是“S”型增長中的種群增長速率變化。由乙圖可知,在種群數量為K/2時種群數量增長最快,在K值時種群增長速率為0。 3.兩個經典曲線分析 (1)甲圖中的陰影部分代表環(huán)境的阻力或被環(huán)境所淘汰的個體數目。 (2)乙圖表示一個種群的K值不是恒定不變的,可以使原來的環(huán)境容納量(K2)變成新的環(huán)境容納量(K1)的是①②④⑤(填數字)。 ①過度放牧對某種牧草種群的影響 ②硬化地面、管理好糧食對鼠種群的影響?、墼黾铀械娜苎趿繉︳~種群的影響?、艽罅恳M外來物種對
12、本地物種的影響 ⑤引進某種害蟲的天敵對害蟲種群的影響 [思維診斷] (1)在理想條件下,影響種群數量增長的因素主要是環(huán)境容納量(2014·浙江,4C)( × ) (2)不同種生物的K值各不相同,但同種生物的K值固定不變( × ) (3)種群數量變化不僅受外部因素的影響也受自身內部因素的影響( √ ) (4)研究種群數量的變化有利于對有害動物的防治以及對野生生物資源的保護和利用( √ ) (5)外來入侵物種進入一個新環(huán)境中必定表現為“J”型增長( × ) 題組一 “J”型增長和“S”型增長的比較 1.關于圖中種群數量變化的說法,錯誤的是( ) A.種群“J”型曲線只有
13、在理想條件下才能出現 B.種群呈“S”型增長過程中,在達到K值之前就是“J”型增長 C.自然狀態(tài)下種群數量達到600時,種群的增長率為0 D.環(huán)境條件變化時,種群的K值也會發(fā)生相應變化 答案 B 解析 種群呈“S”型增長過程中,在達到K值之前由于有環(huán)境阻力的存在,種群增長曲線不是標準的“J”型;K值時出生率等于死亡率,種群數量不變,此時種群增長率為0;環(huán)境條件變化時,種群的K值也會發(fā)生相應變化。 2.右圖表示某物種遷入新環(huán)境后,種群增長速率隨時間的變化關系,在t1時經調查該種群數量為N,下列有關敘述正確的是( ) A.在t2時種群個體的數量與在t0時種群個體的數量相等 B.在
14、t0~t2時間內,種群數量呈“S”型增長 C.該種群在此環(huán)境中的環(huán)境容納量約為N D.在t1~t2時,該種群數量呈下降趨勢 答案 B 解析 由題可知,0~t1種群增長速率不斷增大,到t1時刻種群增長速率最大,此時種群數量為K/2,t1~t2種群增長速率不斷減小,到t2時種群增長速率為0,此時種群數量達到最大,即K值,故A、D錯誤,B正確;由于在t1時經調查該種群數量為N,因此環(huán)境容納量(K值)約為2N,C錯誤。 思維建模 “S”型曲線的解讀和分析方法 三圖對比分析解讀:(1)t1之前,種群數量小于K/2,由于資源和空間相對充裕,種群數量增長較快,當種群數量為K/2時,出生率遠
15、大于死亡率,種群增長速率達到最大值。 (2)t1~t2,由于資源和空間有限,當種群密度增大時,種內斗爭加劇,天敵數量增加,種群增長速率下降。 (3)t2時,種群數量達到K值,此時出生率等于死亡率,種群增長速率為0。 題組二 種群數量變化規(guī)律的應用分析 3.在農田生態(tài)系統(tǒng)害蟲防治中,害蟲種群密度變化情況示意圖(經濟閾值是指害蟲種群密度影響農田經濟效益的最低值)如下。在A、B、C、D、E點進行了農藥防治或引入了天敵進行生物防治。下列有關敘述正確的是( ) A.在農藥的作用下,害蟲的抗藥性基因突變率在D點顯著高于B點 B.E點是生物防治,A、B、C、D點是藥物防治 C.害蟲種群的
16、年齡組成為衰退型 D.食物的短缺降低了害蟲的存活率 答案 B 解析 農藥的施用對害蟲的抗藥性變異進行了選擇,但不會引發(fā)害蟲的抗藥性變異,A錯誤;A、B、C、D點是藥物防治,農藥對抗藥性害蟲進行了選擇,因此害蟲數量在一段時間后又恢復。E點是生物防治,降低了害蟲的環(huán)境容納量,因此害蟲數量降低,B正確;在曲線的不同點上,害蟲的年齡組成是不同的,C錯誤;據圖不能得出食物短缺與害蟲存活率有關的信息,D錯誤。 4.(2010·山東,8)如圖表示出生率、死亡率和種群密度的關系,據此分析得出的正確表述是( ) A.在K/2時控制有害動物最有效 B.圖示規(guī)律可作為控制人口增長的依據 C.該圖
17、可用于實踐中估算種群最大凈補充量 D.在K/2時捕撈魚類最易得到最大日捕獲量 答案 C 解析 A項中,K/2時種群增長速率最大,控制有害動物應在K/2之前最有效;B項中,我國控制人口增長的主要措施是實行計劃生育,即降低人口出生率來減少凈補充量,不能靠增加死亡率來減少凈補充量;C項中,可通過出生率和死亡率來估算種群最大凈補充量;D項中,K時種群密度最大,若進行捕撈最易得到最大日捕獲量。 歸納提升 K值與K/2在實踐中的應用 項目 滅鼠、滅蝗等 捕魚、森林砍伐等 K/2(最大增長速率) 滅鼠后,鼠的種群數量在K/2附近,這時鼠的種群數量會迅速增加,無法達到滅鼠效果 使魚、樹木
18、的種群數量維持在K/2,捕撈或砍伐后,魚、樹木的種群數量會迅速回升 K值(環(huán)境最大容納量) 改變環(huán)境,降低K值,使之不適合鼠、蝗的生存 保證魚、樹木生存的環(huán)境條件,盡量提升K值 考點三(實驗) 探究培養(yǎng)液中酵母菌種群數量的變化 1.實驗原理 (1)用液體培養(yǎng)基培養(yǎng)酵母菌,種群的增長受培養(yǎng)液的成分、空間、pH、溫度等因素的影響。 (2)在理想的無限環(huán)境中,酵母菌種群的增長呈“J”型曲線;在有限的環(huán)境條件下,酵母菌種群的增長呈“S”型曲線。 2.實驗流程 [思維診斷] (1)培養(yǎng)液中酵母菌數量的增長只受一些環(huán)境因素(如培養(yǎng)液成分、溫度等)的影響( × ) (2)一定容
19、積的培養(yǎng)液中酵母菌的數量增長呈“S”型( √ ) (3)在取樣液前要將培養(yǎng)基震蕩,目的是使酵母菌均勻分布( √ ) (4)酵母菌的數量隨時間的變化情況只能用“S”型曲線的形式表示( × ) (5)重復實驗次數可以減少實驗的誤差( √ ) 題組 實驗的操作方法和注意事項分析 1.下列關于“培養(yǎng)液中酵母菌種群數量的變化”實驗的相關操作,正確的是( ) ①培養(yǎng)酵母菌時,必須去除培養(yǎng)液中的溶解氧?、趯⑦m量干酵母放入裝有一定濃度葡萄糖溶液的錐形瓶中,在適宜條件下培養(yǎng)?、蹖⑴囵B(yǎng)液振蕩搖勻后,用吸管從錐形瓶中吸取一定量的培養(yǎng)液 ④在血細胞計數板中央滴一滴培養(yǎng)液,蓋上蓋玻片,并用濾紙吸去邊緣
20、多余培養(yǎng)液 ⑤將計數板放在載物臺中央,待酵母菌沉降到計數室底部,在顯微鏡下觀察、計數?、抻嫈禃r,壓在小方格界線上的酵母菌應計相鄰兩邊及其頂角?、咴缙谂囵B(yǎng)不需取樣,培養(yǎng)后期每天取樣一次 A.①②③④⑥ B.②③④⑥⑦ C.①②③⑥ D.②③⑤⑥ 答案 D 解析?、倥囵B(yǎng)酵母菌時,不要去除培養(yǎng)液中的溶解氧;④中不是先在血細胞計數板中央滴培養(yǎng)液,再蓋上蓋玻片,應該是蓋上蓋玻片之后再滴培養(yǎng)液;⑦早期培養(yǎng)也要取樣觀察。 2.某小組進行“探究培養(yǎng)液中酵母菌種群數量的變化”實驗時,同樣實驗條件下分別在4支試管中進行培養(yǎng)(如表所示),均獲得了“S”型增長曲線。根據實驗結果判斷,下列說法錯誤的
21、是( ) 試管號 Ⅰ Ⅱ Ⅲ Ⅳ 培養(yǎng)液體積(mL) 10 5 10 5 起始酵母菌數(103個) 10 5 5 10 A.4個試管內的種群在K/2時增長最快 B.4個試管內的種群達到K值的時間Ⅳ=Ⅰ>Ⅱ=Ⅲ C.試管Ⅲ內種群的K值與試管Ⅱ不同 D.試管Ⅳ內的種群數量先于試管Ⅱ開始下降 答案 B 解析 當種群遷入一個新環(huán)境時,若環(huán)境條件適宜生存,由于起初種群數量不多,環(huán)境條件(食物、空間)優(yōu)越,天敵少,環(huán)境阻力小,種群表現出增長速率加快。一段時間后,種群數量增多,環(huán)境阻力使種群增長速率減緩,種群表現為“S”型增長,在K/2時4個試管內的種群數量增長最
22、快。K值指的是環(huán)境容納量,到達K值的時間與環(huán)境阻力的大小成正相關,因此4個試管內的種群達到K值的時間不同,Ⅳ號試管內的環(huán)境阻力最大,因此最先達到K值并積累有毒物質,導致種群數量最先開始下降,所以4個試管內的種群達到K值所用的時間Ⅲ>Ⅰ=Ⅱ>Ⅳ。 3.某學生在“探究培養(yǎng)液中酵母菌種群數量的變化”實驗中,根據實驗結果繪制出如圖所示的曲線圖。下列有關分析錯誤的是( ) A.實驗過程中酵母菌種群的年齡組成先是增長型,后是穩(wěn)定型,最后變?yōu)樗ネ诵? B.種群數量在不同時間的增長速率可能相同 C.本實驗中不存在對照 D.每次取樣前應將培養(yǎng)瓶振蕩搖勻 答案 C 解析 由題意可知,種群數量先增加,
23、然后維持穩(wěn)定,最后減少,表明種群的年齡組成先是增長型,然后是穩(wěn)定型,最后變?yōu)樗ネ诵?,A正確;在種群增長的“S”型曲線中,種群增長速率先增大,后減小,在K/2時達到最大,故不同時刻的增長速率可能相同,B正確;本實驗不同時間的取樣起到相互對照的作用,C錯誤;為了實驗的準確性,在每次取樣前都應將培養(yǎng)瓶振蕩搖勻,使酵母菌均勻分布,D正確。 易錯警示 探究培養(yǎng)液中酵母菌數量的動態(tài)變化的注意事項 (1)我們測定的酵母菌種群數量是在恒定容積的培養(yǎng)基中測定的,與自然界中的種群數量變化有差異。 (2)在進行酵母菌計數時,由于酵母菌是單細胞生物,因此必須在顯微鏡下計數,且我們不能準確計數,只能估算。 (
24、3)在顯微鏡計數時,對于壓在小方格界線上的,應只計數相鄰兩邊及其頂角的酵母菌。 (4)從試管中吸取培養(yǎng)液進行計數前,要輕輕振蕩試管幾次,目的是使培養(yǎng)液中的酵母菌均勻分布,減少誤差。 (5)每天計數酵母菌數量的時間要固定。 網絡構建 要語強記 1.種群的數量特征包括種群密度、年齡組成、性別比例、出生率與死亡率及遷入率與遷出率,種群密度是種群最基本的數量特征。 2.“J”型增長曲線的形成條件:食物和空間條件充裕、氣候適宜、沒有敵害。其特點是種群的數量每年以一定的倍數(λ倍)增長(數學模型:Nt=N0·λt)。 3.“S”型增長曲線成因:資源和空間條件有限,隨種群密度增大,種內
25、斗爭加劇,天敵數量增多,從而使出生率降低、死亡率升高,直至平衡。 4.在自然界中,氣候、食物、天敵、傳染病等均會影響種群數量,故大多數種群數量總處于波動中。 探究高考 明確考向 1.(2014·廣東,6)在一穩(wěn)定生態(tài)系統(tǒng)中,灰線小卷蛾幼蟲以落葉松松針為食,幼蟲攝食對松樹的代謝活動有一定影響,進而影響下一年幼蟲食物的質和量。幼蟲密度與最大松針長度的變化如圖所示。以下敘述錯誤的是( ) A.幼蟲密度呈周期性波動 B.幼蟲攝食改變了落葉松的豐富度 C.可利用樣方法調查幼蟲的密度 D.幼蟲攝食對松針長度的影響具滯后性 答案 B 解析 A項,分析坐標曲線圖可知,幼蟲密度呈現周期性
26、變化。B項,豐富度是指群落中物種數目的多少。落葉松是一個具體的物種,不具備豐富度這一特征。C項,對于活動能力較弱的昆蟲,如蚜蟲、跳蝻等可以采用樣方法來調查其種群密度。D項,從坐標曲線圖中可以看出,幼蟲密度增加在前,松針長度增加在后,有一定的滯后性;當幼蟲密度減小后,松針的長度隨之變短。 2.(2014·福建,3)研究人員用樣方法調查了某地北點地梅(一年生草本植物)的種群數量變化,結果如圖所示。下列敘述正確的是( ) A.1972年北點地梅個體間生存斗爭程度較1975年低 B.1971年種子萌發(fā)至幼苗階段的死亡率高于幼苗至成熟植株階段 C.統(tǒng)計種群密度時,應去掉采集數據中最大、最小
27、值后取平均值 D.由于環(huán)境條件的限制,5年間該種群數量呈“S”型增長 答案 B 解析 A項,同一物種個體間的生存斗爭是種內斗爭,種內斗爭程度與種群密度呈正相關,1972年北點地梅種群密度大于1975年,因此1972年北點地梅個體間的生存斗爭強度更高。B項,由圖可知,1971年種子萌發(fā)至幼苗階段的曲線下降程度比幼苗至成熟植株階段的更大,故死亡率更高。C項,統(tǒng)計種群密度時,應取所有樣方密度的平均值。D項,在此5年間,該種群數量變化趨勢為逐年下降。 3.(2012·重慶,4)如圖為某地東亞飛蝗種群數量變化示意圖,下列敘述錯誤的是( ) A.為有效防治蝗災,應在a點之前及時控制種群密度
28、 B.a~b段,該種群的增長率與種群密度之間呈正相關 C.利用性引誘劑誘殺雄蟲改變性別比例可防止c點出現 D.控制種群數量在d~e水平,有利于維持該地生態(tài)系統(tǒng)的抵抗力穩(wěn)定性 答案 B 解析 由圖中看出,該東亞飛蝗種群初始階段種群增長曲線為S型。在a點時種群增長率最大,為了有效防治蝗災,應在a點之前及時控制種群密度,故A項正確。a~b段種群增長率越來越小,但種群密度不斷增加,二者不呈正相關,故B項錯誤。性引誘劑可以誘殺雄蟲,改變種群的性別比例,可用于防治害蟲,C項正確。將蝗蟲種群數量控制在一定范圍內,既不使其滅絕,也不使其成災,有利于維持食物鏈的穩(wěn)定,維持生態(tài)系統(tǒng)的抵抗力穩(wěn)定性,D項正
29、確。 4.(2010·山東,6改編)如圖曲線a、b表示兩類動物種群密度與存活率之間的關系。下列分析正確的是( ) A.當種群密度相同時,曲線a代表的生物存活率較低 B.曲線a代表的種群個體一般體型較大,營養(yǎng)級較高 C.依據曲線b,人工養(yǎng)魚時種群密度越大越好 D.種群密度為d時,曲線b代表的種群個體間斗爭較劇烈 答案 B 解析 據圖分析,曲線a種群密度越大存活率越低。曲線b種群密度適中時存活率最大。在一定范圍內(較低的種群密度),曲線a代表的生物存活率較高,高于一定范圍(即較高種群密度),曲線a代表的生物存活率較低,A錯誤;曲線a代表的生物種群密度越大,個體存活率越低,說明該
30、動物獲得的能量少,營養(yǎng)級較高,體型一般較大,B正確;由曲線b種群密度適中時存活率最大,可推測人工養(yǎng)魚時種群密度不能太大,C錯誤;種群密度相同時,存活率較低的種群個體間競爭較劇烈,故d點時曲線a代表的種群個體間競爭較劇烈,D錯誤。 5.(2012·海南,21)某小組用樣方法調查草地中某種雙子葉植物的種群密度。下列做法錯誤的是( ) A.隨機取樣 B.選擇植物生長茂盛處取樣 C.根據調查數據估算該種群密度 D.根據地段的形狀確定取樣方法 答案 B 解析 用樣方法最主要的是進行隨機取樣,A正確,B錯誤;根據調查數據取平均數可估算該種群的種群密度,C正確;根據地段的不同可因地制宜采用不
31、同的樣方法,如五點取樣法和等距取樣法等,D正確。 練出高分 1.下列有關動物種群特征的敘述,正確的是( ) A.性別比例不是所有種群都具有的特征 B.根據種群密度可以預測種群數量的變化趨勢 C.自然增長率主要由性成熟的早晚、每次產仔數和每年生殖次數決定 D.動物數量達到K值時,種群的年齡組成為衰退型 答案 A 解析 性別比例不是所有種群都具有的特征,雌雄同體的動物就不具有性別比例,例如草履蟲、變形蟲等,A正確;種群密度只能反映一定時期的數量變化,年齡組成可以預測種群數量的變化趨勢,B錯誤;自然增長率等于出生率減去死亡率,故自然增長率主要是由出生率和死亡率決定的,C錯誤;種群數
32、量達到K值時,種群的年齡組成為穩(wěn)定型,D錯誤。 2.對某地區(qū)新引入一種鳥的種群增長速率進行[增長速率=(出生率-死亡率)]1~7年的調查研究,得到的數據如下表。下列對該鳥種群描述正確的是( ) 年份 第1年 第2年 第3年 第4年 第5年 第6年 第7年 增長 速率 0.66 1.24 2.81 3.67 2.94 1.65 0.03 A.種群的年齡組成為穩(wěn)定型 B.種群數量呈“J”型曲線增長 C.種群增長受種群密度的制約 D.第3~4年中種內斗爭最激烈 答案 C 解析 種群個體的數量在不斷增加,種群的年齡組成為增長型,A錯誤;從表中數據可知,
33、增長速率是先增大后減小,符合“S”型曲線的特征,B錯誤;生物的生存空間是有限的,隨著種群數量的增加,種群密度增大,種內斗爭加劇,出生率下降,死亡率上升,種群增長速率變慢,C正確;種內斗爭最激烈的時刻應該是種內數量最大、種群密度最高時,由表可知是第7年,D錯誤。 3.下列對種群特征的概念圖(如圖)分析正確的是( ) A.種群最基本的數量特征是出生率、死亡率 B.“J”型增長的種群中沒有死亡率和遷出 C.預測種群數量未來變化的主要依據是b D.種群數量達到K值時,c也達到最大并保持不變 答案 C 解析 種群最基本的數量特征是種群密度,A錯誤;“J”型增長的種群中依然有死亡率,B
34、錯誤;圖中a指的是性別比例、b指的是年齡組成,年齡組成是預測種群數量未來變化的主要依據,C正確;圖中c指的是種群密度,而種群密度會隨著環(huán)境的變化而發(fā)生波動,D錯誤。 4.在某池塘中,第一次捕獲鯽魚106條,做上標記后放回,第二次捕獲鯽魚91條,其中有標記的25條,由此可以估算出該池塘中鯽魚的密度。后來發(fā)現這次估算的結果與實際結果誤差較大,分析其原因不正確的是( ) A.捕魚用的漁網網眼太大 B.被標記的魚放回后有一小部分死亡 C.兩次捕獲的鯽魚數量較小 D.重捕方法不當使捕獲的魚部分死亡 答案 D 解析 估算的結果與實際結果誤差較大,可能的原因有:捕魚用的漁網網眼太大,致使體形
35、較小的鯽魚捕獲不到;被標記的魚放回后有一部分死亡,使估算值比實際值大;兩次捕獲的鯽魚數量較少,造成誤差偏大;重捕時方法不當使捕獲的魚部分死亡,對估算結果無影響。 5.某同學擬調查一個面積為100 hm2的草地上某種雙子葉草本植物的種群密度,設計了四個調查方案,其中最可行的是( ) A.計數該草地上該種植物的全部個體數目 B.設置1個1 m2樣方,計數樣方中該種植物的個體數目 C.隨機設置1 m2樣方若干,計數每個樣方中該種植物的個體數目 D.在該種植物密集處設置1 m2樣方若干,計數每個樣方中該種植物的個體數 答案 C 解析 調查草地中某種雙子葉植物的種群密度,樣方的大小一般以
36、1 m2的正方形為宜。在被調查種群的分布范圍內,隨機選取若干個樣方,通過計數每個樣方內的個體數,求得每個樣方的種群密度,以所有樣方種群密度的平均值作為該種群的種群密度估計值。 6.自然條件下,種群增長曲線呈“S”型。假設種群的K值為200,N表示種群數量,據表分析不正確的是( ) 曲線上的點 S1 S2 S3 S4 S5 N 20 50 100 150 180 (K-N)/K 0.90 0.75 0.50 0.25 0.10 A.環(huán)境阻力對種群增長的影響出現在S4點之后 B.防治蝗蟲應在蝗蟲數量達到S3點之前進行 C.漁業(yè)捕撈后需控制剩余量在S3點
37、 D.(K-N)/K值為0.50時,種群增長速率最大 答案 A 解析 S3點N值為K/2,該點種群增長速率最大,防治蝗蟲應在該點之前進行;漁業(yè)捕撈后,需控制剩余量在S3點;環(huán)境阻力對種群增長的影響在S1點后就出現了。 7.下圖是在等容積容器中,用不同條件培養(yǎng)酵母菌時,其種群增長的曲線。三種條件分別為:不更換培養(yǎng)液;不更換培養(yǎng)液但定時調節(jié)pH使酸堿度恒定且適宜;每3 h定期更換培養(yǎng)液。下列有關敘述正確的是( ) A.曲線①是不更換培養(yǎng)液但定時調節(jié)pH條件下的種群增長曲線 B.該實驗表明特定空間的環(huán)境容納量是可以改變的 C.該實驗中酵母菌種群數量變化與種群密度、捕食者無關 D
38、.若在曲線③所示條件下培養(yǎng)140 h后,調節(jié)pH至適宜條件并繼續(xù)培養(yǎng),種群數量將一直維持恒定 答案 B 解析 每3 h定期更換培養(yǎng)液,酵母菌在營養(yǎng)充足、條件適宜的環(huán)境中將會呈現“J”型增長,種群增長曲線是①。但如果不更換培養(yǎng)液但定時調節(jié)pH使酸堿度恒定且適宜,酵母菌的數量會比不更換培養(yǎng)液稍好一些,種群增長曲線是②。不更換培養(yǎng)液培養(yǎng)酵母菌,一段時間后酵母菌將會因為營養(yǎng)物質短缺且代謝廢物積累在培養(yǎng)液中而影響其繁殖,種群增長曲線是③,A錯誤;從圖中可以看出三種不同的條件下酵母菌種群的增長曲線變化是不一樣的,說明在特定空間的環(huán)境容納量是可以改變的,B正確;該實驗中酵母菌種群數量變化與種群密度有關,
39、與捕食者無關,C錯誤;曲線③所示條件下培養(yǎng)140 h后,即使調節(jié)pH至適宜條件,種群數量也會因為營養(yǎng)匱乏而下降,D錯誤。 8.下圖中的實線表示某島嶼上鹿的種群數量隨時間的變化情況。下列有關分析錯誤的是( ) A.該環(huán)境中鹿群的K值始終恒定不變 B.c點時鹿群的出生率約等于死亡率 C.a點時的增長率小于d點時的增長率 D.cd段時間內可能有較多的捕食者 答案 A 解析 由圖可知,鹿的種群數量K值在一定范圍內波動,而不是恒定不變,A錯誤;c點后鹿的數量將由之前的增長逆轉為減少,此時出生率與死亡率相等,B正確;a點時的種群數量下降,表現為負增長,而d點時的增長率為0,C正確;cd
40、段時間內鹿群數量持續(xù)下降,可能有較多的捕食者,D正確。 9.圖甲表示某一經濟魚類的種群特征,圖乙是某時期該魚類種群的年齡組成曲線。下列分析正確的是( ) A.圖乙為c點后該經濟魚類年齡組成曲線 B.在b點時捕撈魚類最易得到最大日捕獲量 C.估算一個種群的出生率和死亡率,即可確定種群密度的大小 D.d點時種群數量達到最大值 答案 D 解析 由圖甲可以看出:b點時,出生率大于死亡率,且出生率與死亡率的差值最大,此時種群的增加量最大;d點時,出生率與死亡率相等,種群數量達到最大。圖乙代表衰退型年齡組成,而c點時,出生率大于死亡率,此時種群仍表現為數量增加。在b點有利于該種群的持續(xù)
41、增長,在d點時捕撈魚類得到的日捕獲量最大。出生率和死亡率是決定種群密度和種群數量的直接因素,此外性別比例、遷入率和遷出率等也影響著種群密度和種群數量,因此,僅估算一個種群的出生率和死亡率,并不能確定種群密度的大小。 10.下圖表示在采用不同網目(網眼直徑)和不同捕撈強度時對大西洋鱈魚捕獲量的影響。下列相關分析中不正確的是( ) A.調查鱈魚的種群密度可以采用標志重捕法 B.持久保持捕撈強度2會導致鱈魚的種群數量不斷減少 C.保持捕撈強度1同時用大網目捕魚更有利于保持魚群的持續(xù)發(fā)展 D.保持捕撈強度2同時用中網目捕魚使魚群的年齡組成更接近穩(wěn)定型 答案 D 解析 鱈魚活動范
42、圍廣,活動能力強,可以使用標志重捕法調查其種群密度。在捕撈強度2時,捕獲量逐漸下降,說明鱈魚的種群數量在逐漸減少,同時也說明該魚群的年齡組成為衰退型。在捕撈強度1時,用大網目捕撈時,捕獲量相對較大且穩(wěn)定,這樣有利于魚群的持續(xù)發(fā)展。 11.調查某草原田鼠數量時,在1公頃的調查區(qū)內,放置100個捕鼠籠,一夜間捕獲鼠32只,將捕獲的田鼠經標記后在原地釋放。數日后,在同一地方再放置同樣數量的捕鼠籠,這次共捕獲36只,其中有上次標記過的個體4只。請回答下列問題: (1)若該地區(qū)田鼠種群個體總數為N,則N=________只。 (2)由于田鼠在被捕捉過一次后就很難再次被捕捉,所以上述計算所得的種群個
43、體總數可能會比實際值偏________。 (3)某生態(tài)學家以“保護和利用草原生態(tài)系統(tǒng)”為課題,對草原進行了一項專題研究,并繪制了如下兩圖。圖一表示一個鼠群引入一個草原生態(tài)系統(tǒng)后的種群增長曲線;圖二表示單位面積放牧量與生產者的凈生產量的關系,虛線表示未放牧時草原中生產者的凈生產量。分析回答下列問題: ①圖一中增長速率最大的是____________點,CD段表示鼠群數量不再增長,其原因可能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滅鼠時除了捕殺老鼠,使其數量減少,同時還應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圖二的研究結果告訴我們,最大放牧量
44、不應該超過________點,如果長期超過C點將會造成__________。 答案 (1)288 (2)大 (3)①B 食物和空間減少、天敵數量增加 設法降低環(huán)境容納量(K值)?、贐 草場退化 解析 (1)根據標志重捕法的計算公式計算:N∶32=36∶4,N=288。(2)田鼠被捕捉過一次后就很難再次被捕捉,使重捕時的帶標記個體數減少,調查值比實際值偏大。(3)圖一中增長速率最大的點是增長曲線斜率最大的點,約為K/2,即B點;圖二中A點和B點分別為最適放牧量和最大放牧量,如果長期超過C點,草場將會退化。 12.沙棘耐旱,抗風沙,可以在鹽堿化土地上生存。沙棘木蠹蛾可引起沙棘大面積死亡。下圖
45、是種群數量變化的幾種可能情形,其中m點表示外界因素的變化。據此分析: (1)在新引種沙棘的山坡上,若沙棘林種群每年增長以λ倍增長,則種群增長的曲線應為圖中的____________。若N0為種群起始數量,t年后該種群數量可表示為Nt=__________。 (2)圖中陰影部分表示__________________,此時,K稱為________________。在m點時,沙棘種群的年齡組成屬于__________型。 (3)若圖示種群為沙棘木蠹蛾,應控制其種群數量為__________________(填“K以下”“K1以下”或“K2以下”),以利于維持該地區(qū)生態(tài)系統(tǒng)的穩(wěn)定性。球孢白
46、僵菌能引起沙棘木蠹蛾患病,干旱能抑制該菌的生長,若m點變化為干旱,則m點后的變化曲線應為圖中的________,處于該營養(yǎng)級物種的種間關系主要是________。 答案 (1)a N0λt (2)環(huán)境阻力 環(huán)境容納量 穩(wěn)定 (3)K2以下 c 競爭 解析 (1)新引種的沙棘種群每年以λ倍增長,則種群數量呈“J”型曲線增長,曲線a屬于“J”型曲線;t年后種群數量可表示為Nt=N0λt。(2)圖中陰影部分表示環(huán)境阻力,此時K值稱為環(huán)境容納量;在m點時出生率等于死亡率,種群數量不再增加,其年齡組成為穩(wěn)定型。(3)害蟲的數量應控制在K2以下,有利于維持該生態(tài)系統(tǒng)的穩(wěn)定性;球孢白僵菌能使沙棘木蠹蛾
47、的數量減少,而干旱會使球孢白僵菌的數量減少,因此,若m點變化為干旱,則m點以后的一段時間內沙棘木蠹蛾的種群數量增多,當超過其環(huán)境容納量時,生存環(huán)境遭到破壞,沙棘木蠢蛾種群數量急劇下降。同一個營養(yǎng)級之間的種間關系主要是競爭。 13.下圖是兩類生物種群數量變化動態(tài)曲線的比較,其中r對策生物通常個體小,壽命短,生殖力強但存活率低,親代對后代缺乏保護;K對策生物通常個體大,壽命長,生殖力弱但存活率高,親代對后代有很好的保護。請回答以下問題: (1)家鼠的壽命只有兩年,幾乎全年均可繁殖,種群數量每天可增加1.47%,是________(填“r對策”或“K對策”)生物,這類生物很難消滅,在種群密度
48、極低時也能迅速回升,最終形成一種“________”型增長曲線。使家鼠種群數量持續(xù)維持較低水平、對環(huán)境無污染的防治措施有__________(多選)。 A.室內采取硬化地面 B.食物儲存在安全處 C.養(yǎng)殖家鼠的天敵 D.藥物捕殺 (2)K對策生物的種群數量高于或低于________(填“S”或“X”)點時,都會趨向該平衡點,因此種群通常能穩(wěn)定在一定數量水平上,該數量水平被稱為____________。 (3)東北虎等珍稀瀕危動物,其數量一旦低于X點,就會走向滅絕,此時可采取的保護措施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9、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寫出一種即可) 答案 (1)r對策 S ABC (2)S 環(huán)境容納量(K值) (3)建立動物園、建立精子庫等(其他答案合理也可,但不能答就地保護) 解析 (1)家鼠個體小、壽命短、繁殖力強,類似于r對策生物;由于自然界的資源和空間總是有限的,家鼠種群密度迅速回升后,會形成“S”型增長曲線。(2)K對策生物種群數量在S點左右時,會趨向于平衡點;一定空間中所能維持的種群的最大數量稱為環(huán)境容納量(K值)。(3)保護瀕危動物的措施有建立動物園、建立精子庫等。
- 溫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3.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5. 裝配圖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