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語文 第2單元《孟子》選讀 第1課 王好戰(zhàn)請以戰(zhàn)喻課件 新人教版選修《先秦諸子選讀》》由會員分享,可在線閱讀,更多相關《高中語文 第2單元《孟子》選讀 第1課 王好戰(zhàn)請以戰(zhàn)喻課件 新人教版選修《先秦諸子選讀》(54頁珍藏版)》請在裝配圖網(wǎng)上搜索。
1、語文先秦諸子選讀先秦諸子選讀第二單元孟子孟子選讀選讀 單元目標 1掌握本單元中出現(xiàn)的重要實詞、虛詞及文言句式等,了解孟子及其文章的歷史文化背景和整體情況。 2了解孟子的思想,學習選文巧于譬喻、文辭犀利、氣盛言宜、匠心獨運而揮灑自如等寫作方面可資賞鑒的要素。 3學習借鑒孟子立身處世的方法和態(tài)度。 內容提要 本單元內容共有七節(jié)。 王好戰(zhàn),請以戰(zhàn)喻主要是學習孟子的寓言藝術,領會孟子以寓言說理的妙處;王何必曰利主要內容是孟子的義利觀;民為貴主要闡述孟子的民本思想;樂民之樂,憂民之憂主要內容是論述孟子“樂以天下,憂以天下”的思想;人和主要闡述反求諸己、推己及人,注意和睦團結的思想;我善養(yǎng)吾浩然之氣論述孟
2、子集義養(yǎng)氣的學說;仁義禮智,我固有之主要內容是闡述孟子的“四端”學說。第一課王好戰(zhàn),請以戰(zhàn)喻第一課王好戰(zhàn),請以戰(zhàn)喻1 1學習目標學習目標2 2課前預習課前預習3 3進入課堂進入課堂4 4學業(yè)質量標準測評學業(yè)質量標準測評學學 習習 目目 標標 1掌握文中重點實詞、虛詞及特殊句式。 2重點學習第1、2則選文,領會孟子以寓言說理的妙處。 3理解孟子“王道”思想的內涵,進而把握孟子“仁政”“民貴君輕”的思想。課課 前前 預預 習習 1走近作者 孟子( 約前372前289年 ),戰(zhàn)國時期偉大的思想家,儒家的主要代表之一,名軻,鄒( 今山東鄒縣 )人。約生于周烈王四年,約卒于周赧王二十六年。相傳孟子是魯國
3、貴族孟孫氏的后裔,幼年喪父,家庭貧困,曾受業(yè)于子思的學生。學成以后,以士的身份游說諸侯,企圖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張,到過梁( 魏 )國、齊國、宋國、滕國、魯國。當時幾個大國都致力于富國強兵,爭取通過暴力的手段實現(xiàn)統(tǒng)一。孟子的仁政學說被認為是“迂遠而闊于事情”,沒有得到實行的機會。最后退居講學,和他的學生一起,“序詩、書,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一一)知人論世,開闊視野知人論世,開闊視野 在孟子生活的時代,百家爭鳴,“楊朱、墨翟之言盈天下”。孟子站在儒家立場加以激烈抨擊。孟子繼承和發(fā)展了孔子的思想,提出一套完整的思想體系,對后世產(chǎn)生了極大的影響,被尊奉為僅次于孔子的“亞圣”。 孟子繼承和發(fā)展了孔
4、子的德治思想,發(fā)展為仁政學說,成為其政治思想的核心。他把“親親”、“長長”的原則運用于政治,以緩和階級矛盾,維護封建統(tǒng)治階級的長遠利益。 孟子把倫理和政治緊密結合起來,強調道德修養(yǎng)是搞好政治的根本。他說:“天下之本在國,國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焙髞?,大學提出的“修齊治平”就是根據(jù)孟子的這種思想發(fā)展而來的。 孟子哲學思想的最高范疇是天。孟子繼承了孔子的天命思想,剔除了其中殘留的人神的含義,把天想像成為具有道德屬性的精神實體。他說:“誠者,天之道也?!泵献影颜\這個道德概念規(guī)定為天的本質屬性,認為天是人性固有的道德觀念的本原。孟子的思想體系,包括他的政治思想和倫理思想,都是以天這個范疇為基石的。
5、2了解背景 戰(zhàn)國繼春秋之后,社會的變化更大,各國紛紛變法。當時之世,秦用商鞅,富國強兵;楚、魏用吳起,戰(zhàn)勝弱敵;齊威王用孫子,威震諸侯天下都崇尚法家、兵家,變革爭強,合縱連橫,相互攻伐。戰(zhàn)國初期,魏文侯任用李悝變法,促進了魏國的富強。然而隨著秦、齊兩國的強盛,在戰(zhàn)國初期頗占優(yōu)勢的魏,因兩國的夾攻,逐漸趨而削弱。寡人之于國也這篇文章記載了孟子和魏國國君梁惠王的一次對話,圍繞“民不加多”的問題展開討論,闡述了孟子“仁政”的具體內容。(二二)通讀文本,疏通字詞通讀文本,疏通字詞 1讀準字音 棄甲曳()兵數(shù)()罟() 不可勝()食 衣()帛 庠()序孝悌() 餓莩()不王() ()施()從ycshny
6、xintpiownjiny 墦()間 訕()其良人 語()人 卒()然 惡()乎定槁()矣 浡()然 洿()池 雞豚() 狗彘() 饜()酒肉不嗜()fnshnycwobwtnzhynsh 6文言句式 (1)判斷句 問其與飲食者,盡富貴也。 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非我也,歲也。 養(yǎng)生喪死無憾,王道之始也。 良人者,所仰望而終身也。 (2)倒裝句 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是何異于刺人而殺之。 則無望民之多于鄰國也。 樹之以桑。 申之以孝悌之義。 而相泣于中庭。進進 入入 課課 堂堂 1梁惠王的治國之策是什么?體現(xiàn)在哪一個詞上?這樣寫有什么作用? _ _ 答:梁惠王的治國之策就是“盡心”“移民”
7、。 他在談自己的政績時,是頗為自夸的語氣??偟恼f來,他的治國功績就是“盡心”。這是一個表面看起來十分堂皇,而實際上推卸責任的借口。你看,我治國多勤勞,什么辦法都想了,我多盡心,國家治理不好,不能怪我了。(一一)精讀文本,質疑析疑精讀文本,質疑析疑在這個堂皇的借口下,什么都可以一推了之。但仔細想想,梁惠王所謂“盡心”治國的辦法其實很簡單:就一個“移”字。他以賑災救民為例,申說自己治國勝于“鄰國之政”,“河內兇,則移其民于河東,移其粟于河內;河東兇亦然”。從兩方面描述救災的具體措施?!安爨弴?,無如寡人之用心者”,進一步突出梁惠王的自矜,為下文的“五十步笑百步”作鋪墊。“鄰國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
8、不加多,何也?”梁惠王希望更多的民眾歸附自己,孟子正是利用梁惠王的這種心理來宣傳“仁政”思想并想引導他實行王道政治的。 2孟子為什么要批判梁惠王的治國之法?是分幾步批判的?用了怎樣的手法?有何好處? _ _ 答:梁惠王的治國態(tài)度,是一種無所作為的“盡心”,其治國之策,充其量只能算是一種改良主義。東“移”西“移”,都未從根本上解決百姓生計問題。孟子是繼孔子之后的儒家學派的集大成者,因而也繼承了孔子學說中的“民本”思想,對于梁惠王這種無所作為的做法當然會毫不客氣地加以批判。 孟子在批判惠王時,分兩步進行。先用一個比喻“五十步笑百步”指出梁惠王的治國之策與鄰國本質是一樣的。只不過孟子巧妙地用一個“則
9、何如”的問句,將這個比喻的寓意給梁惠王去回答,從而使梁惠王落入設好的語言圈套中,以便于下文宣揚自己的政治主張。第二處批判在文章的最后一段。孟子用殺人而卸罪于兵器比喻梁惠王治國不好而為推卸責任尋找借口的做法。這兩處比喻,可謂一針見血,既從本質上揭露了梁惠王的所謂“盡心”的含義,指出其治國不當卻推卸責任無異于殺人,又生動、形象、從容不迫,極具說服力。體現(xiàn)出孟子文章旁征博引、汪洋恣肆、滔滔不絕的雄辯特色。 3孟子以“五十步笑百步”的比喻說理有什么妙處? _ _ 答:“五十步笑百步”巧妙地指出梁惠王所謂“盡心”于國,其實與鄰國之政相差無幾,本質上都是虐民暴政。要從根本上使國民增加,必須施仁政,行王道。
10、 孟子不直接回答“民不加多”的問題,而是以梁惠王“好戰(zhàn)”為喻,啟迪對方思考。梁惠王自認為對于國家比鄰國國君盡心,政策比鄰國好,鄰國之民應該主動投奔歸順他,但他的目的并沒有達到,鄰國的國民并沒有減少,自己的國民也沒有增多。 孟子通過設喻設圈套,誘使對方在不知不覺中說出“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這正好走進“圈套”,所以孟子說“王如知此,則無望民之多于鄰國也”,回答了“民不加多”的原因。孟子以臨陣逃脫為喻,風趣地說明,梁惠王的政策和鄰國的相差無幾,本質上講都是虐民暴政,所以不必希望民之加多于鄰國。本體和喻體的貼切,使孟子的比喻充滿了邏輯的力量。 4孟子在寡人之于國也中宣揚了怎樣的政治主張?這種
11、政治主張包含了哪些方面的內容? _ _ 答:針對梁惠王“民不加多”的疑惑和希望能有更多的百姓歸附自己的迫切心理,孟子提出了“王道”的治國思想。他指出:如果實行了王道,還“不王者,未之有也”。這樣,就回答了梁惠王的疑問。 孟子的“王道”思想在本文中,主要體現(xiàn)在如下幾個方面:不擾民、制民產(chǎn)、辦教育、申孝悌。只不過,這幾方面的內容在文中不是并列的,而是呈遞進形式出現(xiàn)的。如第五段主要從簡單意義上的不擾民、制民產(chǎn)方面而言,第六段則進一步宣揚制民產(chǎn)、辦教育、申孝悌。所以第五段只說是“王道之始”而第六段則肯定“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1孟子采用寓言來說理,有怎樣的表達效果? 孟子采用寓言說理,使自己的思想
12、得到了戲劇化的顯示:或者更有力地凸現(xiàn)了事件的本質,比如用五十步笑百步來顯示魏國政治和鄰國政治的差別;或者使可鄙的更見其可鄙,比如用齊人乞討于墳墓之間來顯示追逐富貴利達者之蠅營狗茍;或者使荒謬者更見其荒謬,比如用偷雞者知道了自己的行為不合道義卻不能停止,來顯示宋國君臣知道賦稅苛重不合乎道義,卻要等到來年才改變措施;或者使可向往的更見其可向往,比如用枯苗得到充沛的雨水而浡然復興,來說明人君不嗜殺,百姓就爭相歸附等。寓言使他的文章放射出更加耀眼的光彩。(二二)教師點撥,引領思路教師點撥,引領思路 2以“齊人有一妻一妾”為例,談談孟子論辯的詳略得當。 文章詳略得當,繁簡處理巧妙。如寫“良人出”至“盡富
13、貴也”一節(jié),竟不厭其煩地重復一遍。這主要是為了突出這一現(xiàn)象。特別是第二次寫時加上了一句“而未嘗有顯者來”,這就點出了可疑的關鍵,為下文的“”作好了鋪墊。同時,這一重復是為了與后文對照,相反而又相成?!按似錇轲愖阒酪病迸c“盡富貴也”恰好相反,而“饜酒肉而后反”則又與“施施從外來,驕其妻妾”相成。前面的重復正是為了使下文反跌時更有力。而當其妻“告其妾”時,卻沒有把她所“”的全部過程重說一遍,只用了“今若此”三字,好像把話說到半截便咽了回去。這個“此”字竟包括了“蚤起”一段44個字描述的內容,真是簡到不能再簡。這是因為前面的筆墨已寫得淋漓盡致。精彩的鏡頭如再度出現(xiàn)就反而乏味了;何況其妻的內心感情之
14、復雜絕非重述其所見的種種丑惡現(xiàn)象所能盡表,反不如只說半句話更為含蓄有力。在下文只用了一個“訕”字和一個“泣”字也已足夠,至于“訕”什么和為什么“泣”,都無須細表了??梢娮髡邔ξ恼碌姆迸c簡的確用過一番心思。 3通過閱讀選文,你認為孟子思想的核心是什么?請舉例談談。 孟子思想的核心是“仁政、民本”。他宣傳仁政,抨擊暴政,提出了一整套比較完整的儒家政治思想;他反對發(fā)動不義戰(zhàn)爭以及剝削人民、危害人民利益的人與事,這種強烈的民本思想正是社會變革中時代精神的體現(xiàn)。在“孟子見梁惠王”一章中,他提出“不違農(nóng)時”等一系列“使民養(yǎng)生喪死無憾”的措施,認為這是“王道之始”,而“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饑不寒”,則“然
15、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勸誡梁惠王實行仁政,以民為本?!懊献右娏合逋酢币徽聞t以“苗之枯興”為喻來說明不嗜殺、行仁政所能產(chǎn)生的巨大效應,表現(xiàn)了孟子一貫的仁政思想,仁政愛民就能得到人民的擁護,民心所向,就能天下無敵。 4孟子關于“仁政”的具體措施有哪些? 孟子認為合理地發(fā)展生產(chǎn),使老百姓“養(yǎng)生喪死無憾”是實行仁政的開端,也是使民加多的初步措施?!安贿`農(nóng)時,谷不可勝食也;數(shù)罟不入洿池,魚鱉不可勝食也;斧斤以時入山林,材木不可勝用也?!比M排句,提出了發(fā)展生產(chǎn)的三種措施,以及采取這些措施后所產(chǎn)生的效果。連用“不可勝也”的句式,給人以吃不完、用不盡的感覺,大大增加了文章的說服力和感染力。接著又用“谷與魚鱉
16、不可勝食,材木不可勝用”來小結前三組排句,又以這個結論為前提推出新的結論:“王道之始也?!弊髡咴谶@里把三層意思、三方面的內容緊緊聯(lián)系在一起,并把“使民加多”的問題跟行王道緊密聯(lián)系起來。 孟子進一步提出教化百姓,使民心歸順的仁政主張,也是“使民加多”的根本措施?!爸斺孕蛑?,申之以孝悌之義,頒白者不負戴于道路矣?!弊髡咴谶@里,把自己的主張層層鋪敘,渲染得有聲有色,為梁惠王展現(xiàn)出一幅美好的前景。然后用“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饑不寒”兩句承上啟下,順理成章地得出“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的結論,與前文“王道之始也”相呼應。 5人們都認為孟子“善辯”,試以本課中孟子見梁襄王一節(jié)為例,分析其是如何“善辯”
17、的。 孟子是一位有名的雄辯家。其門人公都子對他說:“外人皆稱夫子好辯?!泵献踊卮鹫f:“予豈好辯哉?予不得已也。”孟子確實是為了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張,對付那班見利忘義、嗜殺不仁的統(tǒng)治者,才施展他的辯才的。孟子對付梁襄王,首先在于善于察言觀色而擇言。他見梁襄王“望之不似人君,就之而不見所畏焉”,因而講話直截了當,毫不婉轉曲折。其次在于圍繞中心,逐步展開論述。梁襄王的命題是:“天下惡乎定?”意即怎樣才能使天下安定。孟子回答“定于一”,襄王不知“孰能一之”,問的都屬于治國的常識性問題,孟子也就以嚴密的邏輯聯(lián)系,用啟發(fā)與闡釋相結合的言論,使之啟蒙益智。孟子循著梁襄王問題的思路,逐步提示所要講的內容,而不徑
18、直揭底,使對方在獲得某種滿足之時,又有新的不滿足,這種“引而不發(fā),躍如也”的講話藝術,較之捷言盡說更能收到效果。 本課選錄了孟子中的4則文章,第1則選文記載了孟子和梁惠王的一次對話,圍繞“民不加多”的問題展開了討論,闡述了孟子“仁政”的具體內容。第2則用寓言的形式,形象地描述了一個齊人靠乞討殘羹冷炙以求一飽,卻又在妻妾面前假充闊佬,竭力炫耀欺騙的故事,諷刺了那些為追求富貴利達而不擇手段進行狡詐欺騙的無恥之徒。第3則用偷雞者的故事,證明了知錯不改的荒謬,闡明了“如知其非義,斯速已矣”的道理。第4則孟子以久旱禾苗逢雨蓬勃生長為喻。對梁襄王講述了不嗜殺人才能統(tǒng)一天下的道理,宣傳自己的仁政主張。 【解
19、析】云盛的樣子A 【解析】題干和B中的“一”都當“統(tǒng)一”講B 【解析】兩個“領”字都當“脖子”講D 【解析】A項代詞,這樣/形容詞詞尾,的樣子;B項動詞,親附/介詞,跟;C項均為表修飾的連詞;D項轉折連詞,卻/順承連詞,就。C 5下列判斷不正確的一項是( ) A“盡善盡美”“登堂入室”“發(fā)憤忘食”這些成語皆出自孟子。 B孟子,名軻,字子輿,戰(zhàn)國鄒人,在儒家中地位僅次于孔子,被稱為“亞圣”。 C“斷織督學”說的是孟母用“斷織”來警喻孟子好好學習的故事。 D和論語一樣,孟子也是語錄體,也是孟子的門徒記錄他的言行整理而成。 【解析】孟子是孟子和他的弟子著的D 【解析】引:伸長C 7文中“誠如是也”的
20、“是”,所指代的內容是( ) A今夫天下之人牧,未有不嗜殺人者也 B如有不嗜殺人者,則天下之民皆引領而望之矣 C民歸之,由水之就下,沛然誰能御之 D天油然作云,沛然下雨 8下列說法與孟子的主張不一致的一項是( ) A國君應愛民保民;反對一切使生靈涂炭的戰(zhàn)爭。 B國君應以仁政治理天下;反對嗜殺百姓。 C梁惠王、梁襄王都在嗜殺者之列;應以愛民保民為本。 D國君愛民保民,百姓歸附,天下一統(tǒng),社會也就安定了。BA 9請概括上面兩個選段主張的共同之處。 【答案】他們的人格和人生追求,都可以用儒家本身的范疇概括為“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這一模式。在以修身為立足點( 無論進還是退 )這一點上,二者并無差異。 10上面兩個選段主張的不同之處是什么?請簡要分析。 【答案】孔子明知自己所從事的事情,在自己的有生之年不可能取得成功,但他還是一絲不茍地堅持做下去,不因為是否成功才決定做不做,而是因為應該做,就去做。孟子則認為人們應該在窮與達的不同境遇下采取不同的行為,能夠理智、符合實際情況下思慮與奮斗。顯然,孔子對治國、平天下的追求顯得更加執(zhí)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