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高考數(shù)學(xué) 專題11 空間中的平行與垂直教學(xué)案 理
-
資源ID:104668052
資源大?。?span id="fnhfkef" class="font-tahoma">1.58MB
全文頁數(shù):17頁
- 資源格式: DOC
下載積分:36積分
快捷下載

會(huì)員登錄下載
微信登錄下載
微信掃一掃登錄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載后,可能會(huì)被瀏覽器默認(rèn)打開,此種情況可以點(diǎn)擊瀏覽器菜單,保存網(wǎng)頁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載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載,請(qǐng)使用電腦自帶的IE瀏覽器,或者360瀏覽器、谷歌瀏覽器下載即可。
4、本站資源下載后的文檔和圖紙-無水印,預(yù)覽文檔經(jīng)過壓縮,下載后原文更清晰。
5、試題試卷類文檔,如果標(biāo)題沒有明確說明有答案則都視為沒有答案,請(qǐng)知曉。
|
2018年高考數(shù)學(xué) 專題11 空間中的平行與垂直教學(xué)案 理
專題 11 空間中的平行與垂直
【2018年高考考綱解讀】
高考對(duì)本內(nèi)容的考查主要有:
(1)主要考查空間概念,空間想象能力,點(diǎn)線面位置關(guān)系判斷,表面積與體積計(jì)算等,A級(jí)要求
(2)主要考查線線、線面、面面平行與垂直的證明,B級(jí)要求
【重點(diǎn)、難點(diǎn)剖析】
1.直線、平面平行的判定及其性質(zhì)
(1)線面平行的判定定理:a?α,b?α,a∥b?a∥α.
(2)線面平行的性質(zhì)定理:a∥α,a?β,α∩β=b?a∥b.
(3)面面平行的判定定理:a?β,b?β,a∩b=P,a∥α,b∥α?α∥β.
(4)面面平行的性質(zhì)定理:α∥β,α∩γ=a,β∩γ=b?a∥b.
2.平行關(guān)系的轉(zhuǎn)化
兩平面平行問題常??梢赞D(zhuǎn)化為直線與平面的平行,而直線與平面平行又可轉(zhuǎn)化為直線與直線平行,所以要注意轉(zhuǎn)化思想的應(yīng)用,以下為三種平行關(guān)系的轉(zhuǎn)化示意圖.
3.直線、平面垂直的判定及其性質(zhì)
(1)線面垂直的判定定理:m?α,n?α,m∩n=P,l⊥m,l⊥n?l⊥α.
(2)線面垂直的性質(zhì)定理:a⊥α,b⊥α?a∥b.
(3)面面垂直的判定定理:a?β,a⊥α?α⊥β.
(4)面面垂直的性質(zhì)定理:α⊥β,α∩β=l,a?α,a⊥l?a⊥β.
4.垂直關(guān)系的轉(zhuǎn)化
與平行關(guān)系之間的轉(zhuǎn)化類似,它們之間的轉(zhuǎn)化如下示意圖.
在垂直的相關(guān)定理中,要特別注意記憶面面垂直的性質(zhì)定理:兩個(gè)平面垂直,在一個(gè)平面內(nèi)垂直于它們交線的直線必垂直于另一個(gè)平面,當(dāng)題目中有面面垂直的條件時(shí),一般都要用此定理進(jìn)行轉(zhuǎn)化.
【題型示例】
題型一 空間幾何體的認(rèn)識(shí)及表面積與體積的計(jì)算
【例1】 【2017山東,理13】由一個(gè)長方體和兩個(gè)圓柱體構(gòu)成的幾何體的三視圖如右圖,則該幾何體的體積為 .
【答案】
【2017課標(biāo)1,理16】如圖,圓形紙片的圓心為O,半徑為5 cm,該紙片上的等邊三角形ABC的中心為O.D、E、F為圓O上的點(diǎn),△DBC,△ECA,△FAB分別是以BC,CA,AB為底邊的等腰三角形.沿虛線剪開后,分別以BC,CA,AB為折痕折起△DBC,△ECA,△FAB,使得D、E、F重合,得到三棱錐.當(dāng)△ABC的邊長變化時(shí),所得三棱錐體積(單位:cm3)的最大值為_______.
【答案】
【解析】如下圖,連接DO交BC于點(diǎn)G,設(shè)D,E,F(xiàn)重合于S點(diǎn),正三角形的邊長為x(x>0),則 .
,
,
三棱錐的體積 .
設(shè),x>0,則,
令,即,得,易知在處取得最大值.
∴.
【2016高考新課標(biāo)1卷】如圖,某幾何體的三視圖是三個(gè)半徑相等的圓及每個(gè)圓中兩條相互垂直的半徑.若該幾何體的體積是,則它的表面積是( )
(A) (B) (C) (D)
【答案】A
【解析】該幾何體直觀圖如圖所示:
是一個(gè)球被切掉左上角的,設(shè)球的半徑為,則,解得,所以它的表面積是的球面面積和三個(gè)扇形面積之和
故選A.
【變式探究】【2016高考新課標(biāo)2理數(shù)】下圖是由圓柱與圓錐組合而成的幾何體的三視圖,則該幾何體的表面積為( )
(A) (B) (C) (D)
【答案】C
【方法技巧】空間幾何體的三視圖是從空間幾何體的正面、左面、上面用平行投影的方法得到的三個(gè)平面投影圖,因此在分析空間幾何體的三視圖問題時(shí),先根據(jù)俯視圖確定幾何體的底面,然后根據(jù)正視圖或側(cè)視圖確定幾何體的側(cè)棱與側(cè)面的特征,調(diào)整實(shí)線和虛線所對(duì)應(yīng)的棱、面的位置,再確定幾何體的形狀,即可得到結(jié)果.
【舉一反三】(2015·北京,5)某三棱錐的三視圖如圖所示,則該三棱錐的表面積是( )
A.2+ B.4+ C.2+2 D.5
解析 該三棱錐的直觀圖如圖所示:過D作DE⊥BC,交BC于E,連接AE,則BC=2,EC=1,AD=1,ED=2,S表=S△BCD+S△ACD+S△ABD+S△ABC=×2×2+××1+××1+×2×=2+2.
答案 C
【變式探究】(1)(2014·安徽)一個(gè)多面體的三視圖如圖所示,則該多面體的表面積為( )
A.21+ B.18+
C.21 D.18
(2)(2014·遼寧)某幾何體三視圖如圖所示,則該幾何體的體積為( )
A.8-2π B.8-π
C.8- D.8-
【特別提醒】(1)本題主要考查空間幾何體的三視圖、直觀圖,表面積的計(jì)算.能夠通過幾何體的三視圖還原出直觀圖,意在考查考生的空間想象能力,并通過對(duì)幾何體的表面積計(jì)算,考查考生的運(yùn)算求解能力.
(2)本題主要考查三視圖、幾何體的體積等知識(shí),意在考查考生的空間想象能力和運(yùn)算求解能力.
【答案】(1)A (2)B
(2)直觀圖為棱長為2的正方體割去兩個(gè)底面半徑為1的圓柱,所以該幾何體的體積為23-2×π×12×2×=8-π,故選B.
【感悟提升】
1.根據(jù)幾何體的三視圖求其表面積與體積的三步法
(1)根據(jù)給出的三視圖判斷該幾何體的形狀;
(2)由三視圖中的大小標(biāo)示確定該幾何體的各個(gè)度量;
(3)套用相應(yīng)的面積公式與體積公式計(jì)算求解.
2.求解幾何體的表面積及體積的技巧
(1)求幾何體的表面積及體積問題,熟記公式是關(guān)鍵所在.求三棱錐的體積,等體積轉(zhuǎn)化是常用的方法,轉(zhuǎn)換原則是其高易求,底面放在已知幾何體的某一面上.
(2)求不規(guī)則幾何體的體積,常用分割或補(bǔ)形的思想,將不規(guī)則幾何體轉(zhuǎn)化為規(guī)則幾何體以易于求解.
【變式探究】 (2015·浙江,2)某幾何體的三視圖如圖所示(單位:cm),則該幾何體的體積是( )
A.8 cm3 B.12 cm3 C. cm3 D. cm3
解析 該幾何體是棱長為2 cm的正方體與一底面邊長為2 cm的正方形,高為2 cm的正四棱錐組成的組合體,V=2×2×2+×2×2×2=(cm3).故選C.
答案 C
【規(guī)律方法】涉及柱、錐、臺(tái)、球及其簡單組合體的側(cè)面積和體積的計(jì)算問題,要在正確理解概念的基礎(chǔ)上,畫出符合題意的圖形或輔助線(面),分析幾何體的結(jié)構(gòu)特征,選擇合適的公式,進(jìn)行計(jì)算.另外要重視空間問題平面化的思想和割補(bǔ)法、等積轉(zhuǎn)換法的運(yùn)用.
【變式探究】(2015·新課標(biāo)全國Ⅰ,11)圓柱被一個(gè)平面截去一部分后與半球(半徑為r)組成一個(gè)幾何體,該幾何體三視圖中的正視圖和俯視圖如圖所示.若該幾何體的表面積為16+20π,則r=( )
A.1 B.2
C.4 D.8
解析 由題意知,2r·2r+·2πr·2r+πr2+πr2+·4πr2=4r2+5πr2=16+20π,解得r=2.
答案 B
題型二 空間中點(diǎn)線面位置關(guān)系的判斷
【例2】 【2017江蘇,15】 如圖,在三棱錐A-BCD中,AB⊥AD, BC⊥BD, 平面ABD⊥平面BCD, 點(diǎn)E,F(xiàn)(E與A,D不重合)分別在棱AD,BD上,且EF⊥AD.
求證:(1)EF∥平面ABC;
(2)AD⊥AC.
(第15題)
A
D
B
C
E
F
【答案】(1)見解析(2)見解析
【解析】證明:(1)在平面內(nèi),因?yàn)锳B⊥AD, ,所以.
又因?yàn)槠矫鍭BC, 平面ABC,所以EF∥平面ABC.
【變式探究】【2016高考江蘇卷】(本小題滿分14分)
如圖,在直三棱柱ABC-A1B1C1中,D,E分別為AB,BC的中點(diǎn),點(diǎn)F在側(cè)棱B1B上,且 ,.
求證:(1)直線DE∥平面A1C1F;
(2)平面B1DE⊥平面A1C1F.
【答案】(1)詳見解析(2)詳見解析
【解析】證明:(1)在直三棱柱中,
在三角形ABC中,因?yàn)镈,E分別為AB,BC的中點(diǎn).
所以,于是
又因?yàn)镈E平面平面
所以直線DE//平面
(2)在直三棱柱中,
因?yàn)槠矫妫?
又因?yàn)?
所以平面
因?yàn)槠矫?,所?
又因?yàn)?
所以
因?yàn)橹本€,所以
【舉一反三】(2015·安徽,5)已知m,n是兩條不同直線,α,β是兩個(gè)不同平面,則下列命題正確的是( )
A.若α,β垂直于同一平面,則α與β平行
B.若m,n平行于同一平面,則m與n平行
C.若α,β不平行,則在α內(nèi)不存在與β平行的直線
D.若m,n不平行,則m與n不可能垂直于同一平面
【變式探究】如圖,在直三棱柱ABC-A′B′C′中,AB=AA′=AC=2,∠BAC=,點(diǎn)D,E分別是BC,A′B′的中點(diǎn).
(1)求證:DE∥平面ACC′A′;
(2)求二面角B′-AD-C′的余弦值.
【解析】(1)證明:取AC的中點(diǎn)F,連接DF,A′F,
則DF∥AB,又A′E∥AB,
所以DF∥A′E,
又因?yàn)镈F=AB,A′E=AB,
所以DF=AE,所以四邊形DFA′E是平行四邊形,
所以ED∥A′F,又A′F?平面ACC′A′,
所以ED∥平面ACC′A′.
(2)在平面ABC中,以過點(diǎn)A且垂直于AC的直線為x軸,直線AC為y軸,AA′為z軸,建立空間直角坐標(biāo)系A(chǔ)-xyz.
所以點(diǎn)A(0,0,0),B(,-1,0),C(0,2,0),B′(,-1,2),C′(0,2,2),D.
所以=,=(,-1,2),=(0,2,2).
設(shè)平面B′AD的法向量為m=(x,y,z),
則由m·=0和m·=0,得
取m=(1,-,-).
同理,可取平面C′AD的法向量n=(1,-,).
設(shè)二面角B′-AD-C′的平面角為θ,易知0<θ<,則cos θ==.
【變式探究】設(shè)α,β,γ是三個(gè)不重合的平面,l是直線,給出下列四個(gè)命題:
①若α⊥β,l⊥β,則l∥α;②若l⊥α,l∥β,則α⊥β;
③若l上有兩點(diǎn)到α的距離相等,則l∥α;④若α⊥β,α∥γ,則γ⊥β.
其中正確命題的序號(hào)是________.
【解析】由線線、線面、面面平行與垂直的判定與性質(zhì)定理逐個(gè)判斷,真命題為②④.
【答案】②④
【規(guī)律方法】這類題為高考常考題型,其實(shí)質(zhì)為多項(xiàng)選擇.主要考查空間中線面之間的位置關(guān)系,要求熟悉有關(guān)公理、定理及推論,并具備較好的空間想象能力,做到不漏選、多選、錯(cuò)選.
【變式探究】(2015·浙江,13)如圖,三棱錐A-BCD中,AB=AC=BD=CD=3,AD=BC=2,點(diǎn)M,N分別是AD,BC的中點(diǎn),則異面直線AN,CM所成的角的余弦值是________.
題型三 線線、線面、面面平行與垂直的證明
【例3】(2017·山東卷)由四棱柱ABCD-A1B1C1D1截去三棱錐C1-B1CD1后得到的幾何體如圖所示.四邊形ABCD為正方形,O為AC與BD的交點(diǎn),E為AD的中點(diǎn),A1E⊥平面ABCD.
(1)證明:A1O∥平面B1CD1;
(2)設(shè)M是OD的中點(diǎn),證明:平面A1EM⊥平面B1CD1.
證明:(1)取B1D1的中點(diǎn)O1,連接CO1,A1O1,
由于ABCD-A1B1C1D1是四棱柱,
所以A1O1∥OC,A1O1=OC,
因此四邊形A1OCO1為平行四邊形,所以A1O∥O1C.
又O1C?平面B1CD1,A1O?平面B1CD1,
所以A1O∥平面B1CD1.
(2)因?yàn)锳C⊥BD,E,M分別為AD和OD的中點(diǎn),
所以EM⊥BD,
又A1E⊥平面ABCD,BD?平面ABCD,
所以A1E⊥BD,
因?yàn)锽1D1∥BD,
所以EM⊥B1D1,A1E⊥B1D1.
又A1E,EM?平面A1EM,A1E∩EM=E,
所以B1D1⊥平面A1EM.
又B1D1?平面B1CD1,
所以平面A1EM⊥平面B1CD1.
【2016高考江蘇卷】(本小題滿分14分)
如圖,在直三棱柱ABC-A1B1C1中,D,E分別為AB,BC的中點(diǎn),點(diǎn)F在側(cè)棱B1B上,且 ,.
求證:(1)直線DE∥平面A1C1F;
(2)平面B1DE⊥平面A1C1F.
【答案】(1)詳見解析(2)詳見解析
(2)在直三棱柱中,
因?yàn)槠矫?,所?
又因?yàn)?
所以平面
因?yàn)槠矫?,所?
又因?yàn)?
所以
因?yàn)橹本€,所以
【舉一反三】(2015·江蘇,16)如圖,在直三棱柱ABC-A1B1C1中,已知AC⊥BC,BC=CC1.設(shè)AB1的中點(diǎn)為D,B1C∩BC1=E.
求證:(1)DE∥平面AA1C1C;
(2)BC1⊥AB1.
證明 (1)由題意知,E為B1C的中點(diǎn),
又D為AB1的中點(diǎn),因此DE∥AC.
又因?yàn)镈E?平面AA1C1C,AC?平面AA1C1C,
所以DE∥平面AA1C1C.
(2)因?yàn)槔庵鵄BC-A1B1C1是直三棱柱,
所以CC1⊥平面ABC.
因?yàn)锳C?平面ABC,所以AC⊥CC1.
又因?yàn)锳C⊥BC,CC1?平面BCC1B1,BC?平面BCC1B1,BC∩CC1=C,
所以AC⊥平面BCC1B1.
又因?yàn)锽C1?平面BCC1B1,
所以BC1⊥AC.
因?yàn)锽C=CC1,
所以矩形BCC1B1是正方形,
因此BC1⊥B1C.
因?yàn)锳C,B1C?平面B1AC,AC∩B1C=C,
所以BC1⊥平面B1AC.
又因?yàn)锳B1?平面B1AC,
所以BC1⊥AB1.
【變式探究】如圖,在直三棱柱ABC A1B1C1中,A1B1=A1C1,D,E分別是棱BC,CC1上的點(diǎn)(點(diǎn)D不同于點(diǎn)C),且AD⊥DE,F(xiàn)為B1C1的中點(diǎn).
求證:(1)平面ADE⊥平面BCC1B1;
(2)直線A1F∥平面ADE.
證明 (1)因?yàn)锳BCA1B1C1是直三棱柱,所以CC1⊥平面ABC,又AD?平面ABC,所以CC1⊥AD.
又因?yàn)锳D⊥DE,CC1,DE?平面BCC1B1,CC1∩DE=E,
所以AD⊥平面BCC1B1,又AD?平面ADE,
所以平面ADE⊥平面BCC1B1.
(2)因?yàn)锳1B1=A1C1,F(xiàn)為B1C1的中點(diǎn),所以A1F⊥B1C1.
因?yàn)镃C1⊥平面A1B1C1,且A1F?平面A1B1C1,
所以CC1⊥A1F.
又因?yàn)镃C1,B1C1?平面BCC1B1,CC1∩B1C1=C1,
所以A1F⊥平面BCC1B1.
由(1)知AD⊥平面BCC1B1,所以A1F∥AD.
又AD?平面ADE,A1F?平面ADE,
所以A1F∥平面ADE.
【規(guī)律方法】證明或探究空間中線線、線面、面面平行與垂直的位置關(guān)系,一要熟練掌握所有判定定理與性質(zhì)定理,梳理好幾種位置關(guān)系的常見證明方法,如證明線面平行,既可以構(gòu)造線線平行,也可以構(gòu)造面面平行.而證明線線平行常用的是三角形中位線性質(zhì),或構(gòu)造平行四邊形;二要用分析與綜合相結(jié)合的方法來尋找證明的思路;三要注意表述規(guī)范,推理嚴(yán)謹(jǐn),避免使用一些雖然正確但不能作為推理依據(jù)的結(jié)論.
【變式探究】
如圖,在四棱錐P ABCD中,底面ABCD是直角梯形,AB∥DC,∠ABC=45°,DC=1,AB=2,PA⊥平面ABCD,PA=1.
(1)求證:AB∥平面PCD;
(2)求證:BC⊥平面PAC;
(3)若M是PC的中點(diǎn),求三棱錐M ACD的體積.
(1)證明 ∵AB∥DC,且AB?平面PCD,CD?平面PCD.
∴AB∥平面PCD.
(3)解 ∵M(jìn)是PC中點(diǎn),
∴M到面ADC的距離是P到面ADC距離的一半
VM ACD=S△ACD·PA=××=.
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