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化學上學期期中試題 理3 (2)
《高二化學上學期期中試題 理3 (2)》由會員分享,可在線閱讀,更多相關《高二化學上學期期中試題 理3 (2)(8頁珍藏版)》請在裝配圖網(wǎng)上搜索。
遵義四中2018屆高二第一學期半期考試化學試題 (相對原子質(zhì)量 H :1 C: 12 N :14 O: 16 Na :23 ) 一、選擇題(請你認真審題,每小題只有一個合理的選項. 203=60分) 1. 在化學反應中,生成物總能量高于反應物總能量的是 ( ) A.?H=0 B.?H>0 C.?H< 0 D.與?H無關 2.下列敘述正確的是 ( ) A.甲烷的燃燒熱 ?H= -890.3KJ B.炭生成一氧化碳的燃燒熱是111KJ/mol C.中和熱 ?H= -57.3KJ/mol D.醋酸與NaOH反應的中和熱小于-57.3KJ/mol 3.下列敘述錯誤的是 ( ) A.我國目前使用的主要能源是化石能源 B.氫能源的優(yōu)點有:熱量值高、對環(huán)境友好 C.核能發(fā)電是解決能源危機的最佳途徑 D.太陽能的缺點有:能量密度低、穩(wěn)定性差 4.下列方程式錯誤的是 ( ) A.氯氣通入少量溴化亞鐵溶液中:Cl2 + FeBr2 = FeCl2 + Br2 B.氯酸鉀與濃鹽酸反應:KClO3 + 6HCl= KCl + 3Cl2↑+ 3H2O C.稀硫酸滴入稀NaOH溶液中: H2SO4(aq)+2NaOH(aq)=Na2SO4(aq)+2H2O(l) ?H=-114.6KJ/mol D.表示CO燃燒熱的:CO(g)+0.5O2(g) = CO2(g) ?H= -283KJ/mol 5.在101 kPa和25 ℃時,有關反應的熱化學方程式如下: C(s)+O2(g)=CO2(g) ΔH1=-394 kJmol-1 C(s)+1/2O2(g)=CO(g) ΔH2 =-111kJmol-1 2H2(g) + O2(g) = 2H2O(g) ΔH3=-484 kJmol-1 在相同條件下, H2(g)+ CO2(g)= CO(g) + H2O(g) ΔH , 則ΔH是 ( ) A.+41kJmol-1 B.-41kJmol-1 C.-152kJmol-1 D.-263kJmol-1 6. 已知鍵能數(shù)據(jù):C-H為a KJ/mol ,O2中看作O=O為 b KJ/mol ,C=O為 m KJ/mol, H-O為 n KJ/mol. 則可計算CH4(g)+ 2O2(g)= CO2(g)+ 2H2O(g) ?H ,此反應?H是( ) A.(+4a+2b-2m-4n) B.(+4a+2b-2m-4n)KJ/mol C. -(+4a+2b-2m-4n)KJ/mol D.(+4a+2b-m-2n)KJ/mol 7.下列Q1>Q2的是 ( ) A.2H2(g)+O2(g)=2H2O(g) ?H1=-Q1KJ/mol , 2H2(g)+O2(g)=2H2O(l) ?H2=-Q2KJ/mol B.C(金剛石)+O2(g)=CO2(g) ?H1 =-Q1KJ/mol , C(石墨)+O2(g)= CO2(g) ?H2 =-Q2KJ/mol C.S(s)+O2(g)=SO2(g) ?H1 =-Q1KJ/mol , S(g)+O2(g)=SO2(g) ?H2 = -Q2KJ/mol D.C(金剛石)+0.5O2(g)=CO(g) ?H1 =-Q1KJ/mol , C(金剛石)+O2(g)=CO2(g) ?H2 = -Q2KJ/mol 8.在不同條件下,分別測得反應2SO2(g)+O2(g) 2SO3(g)的化學反應速率,則其中 表示該反應最快的是 ( ) A.v(O2)=0.2mol/(Ls) B.v(SO3)=8mol/(Lmin) C.v(SO2)=6mol/(Lmin) D. v(O2)=6mol/(Lmin) 9.決定化學反應速率的根本因素是 ( ) A.反應物濃度 B.參加反應的各物質(zhì)的化學性質(zhì) C.溫度和壓強 D.是否加入催化劑 10.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 ) A. 改變壓強引起了反應物濃度的改變,改變壓強才對化學反應速率產(chǎn)生影響 B.固體或純液體的濃度是常數(shù)1 mol/L C.改變反應物濃度,只對不可逆反應的化學反應速率才產(chǎn)生影響 D.改變反應物濃度,對逆反應的化學反應速率無影響 11.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 ) A.增大壓強,化學反應速率增加 B.降低壓強,化學反應速率降低 C.改變壓強,化學反應速率可能不變 D.改變壓強引起了速率改變,平衡就會移動 12.下列措施一定使化學反應速率降低的是 ( ) A.減少反應物的量 B.取出催化劑 C.減少生成物的量 D.降低溫度 13.下列措施一定能使化學平衡發(fā)生移動的是 ( ) A.增大反應物的量 B.升高溫度 C.使用催化劑 D.改變化學反應速率 14.在定溫定容下的反應:2AB(g) 3A2(g)+ B2(g),能說明此反應達到平衡是( ) A.混合氣體的平均摩爾質(zhì)量不再隨時間的變化而變化 B.混合氣體的密度不再隨時間的變化而變化 C.AB的消耗速率等于A2的消耗速率 D.單位時間內(nèi)生成3n molA2,同時消耗2n molAB 15.可逆反應 aA(s)+bB(g) cC(g)+dD(g) △H=Q , 反應過程中,當其他條件不變時,某物質(zhì)在混合物中的含量與溫度(T)、壓強(p)的關系如圖所示,據(jù)圖分析, C% T1 T2 時間 時間 B% P2 P1 P1 以下描述正確的是 ( ) A.T1﹥T2 ,Q﹥0 B.Tl﹤T2 ,Q﹥0 C.Pl﹤P2 ,b=c+d D.P1﹥P2 ,a+b=c+d 16.已知:C(s)+CO2(g) 2CO(g)△H>0。該反應的達到平衡后,下列條件 有利于反應向正方向進行的是 ( ) A.升高溫度和減小壓強 B.降低溫度和減小壓強 C.降低溫度和增大壓強 D.升高溫度和增大壓強 17.某化學反應的△H=+120KJ/mol △S=100J/(molk),則該反應能自發(fā)進行的是 ( ) A.僅在高溫下 B.在任何溫度下都不能自發(fā)進行 C.在任何溫度下 D.僅在低溫下 18.下列有關化學平衡常數(shù)(簡稱平衡常數(shù))的敘述錯誤的是 ( ) A.平衡常數(shù)與溫度有關 B.平衡常數(shù)可以反映反應進行程度的大小 C.平衡常數(shù)常有KC和KP兩類 D.平衡常數(shù)都沒有單位 19.把少量氨氣溶于適量的水中,下述不能說明達到電離平衡的是 ( ) A.溶液中氮元素的總濃度不再變化 B.溶液中銨根離子的濃度不再變化 C.溶液中氫離子的濃度不再變化 D.溶液中氫氧根離子的濃度不再變化 20.下列關于0.1mol/LCH3COOH溶液的電離平衡的敘述正確的是 ( ) A.加水稀釋,Ka不會改變 B.加入少量醋酸鈉晶體,電離程度增大 C.加水稀釋,溶液中粒子濃度都減小 D.升高溫度,溶液中粒子濃度都增大 二、按要求答題(共40分,每小題2分) 21.(1)在密閉容器中,反應aA(g) bB(g)達到平衡后,保持溫度不變,將容器體積增加一倍,當達到新平衡時,A物質(zhì)的量濃度變?yōu)樵瓉淼?0% , 則a b (填“>、=、<”),簡述其理由 。 (2)在恒溫時,在固定容器中充入N2O4 ,發(fā)生反應N2O4(g) 2NO2(g) ,在達到平衡后,若又向容器中充入一定量的N2O4 ,當達到新平衡時,反應體系中NO2(g)的體積分數(shù)將 (增大、減小、不變). (3)在一定體積的密閉容器中,進行反應:CO2(g)+H2(g) CO(g)+H2O(g),其反應化學平衡常數(shù)和T的關系如下表所示: T/℃ 700 800 830 1000 1200 K 0.6 0.9 1.0 1.7 2.6 a.對于CO(g)+H2O(g) CO2(g)+H2(g)此平衡體系,升溫平衡向 移動。 b.達到平衡后,若壓縮容器的體積,正逆反應速率的變化是 。 t0 t V c.對原平衡,在t0時升高溫度對化學反應速率產(chǎn)生影響,請在下圖中繪出速率變化圖: 22.(1)氫氣的燃燒熱是285.8 KJ/mol,則表示氫氣燃燒熱的熱化學方程式為 ; (2)1.6g液態(tài)化合物N2H4與液態(tài)H2O2恰好完全反應生成兩種對環(huán)境友好的氣體,此時放出75KJ的熱量,請寫出該反應的熱化學方程式 ; (3)已知Ba2+ + SO42- =BaSO4(s) △H=-aKJ/mol(視a為已知數(shù)) , 請寫出稀硫酸與稀Ba(OH)2溶液反應的熱化學方程式 ; (4)已知2NH3(g) N2(g)+3H2(g)△H=+92.4KJ/mol,把1molN2(g)和3molH2(g)充入密閉容器中充分反應,測得放出的熱量始終小于92.4KJ。請簡述其原因 △H3 △H2 △H1 △H4 2molH2(g)+1mol O2(g) 4molH(g)+2molO(g) 2molH2O(l) 2molH2O(g) (5)請仔細看圖, 根據(jù)蓋斯定律,△H4= (用△H1、△H2、△H3表示) 23. 2molPCl3和1molCl2充入2L定容密閉容器中發(fā)生:PCl3(g)+ Cl2(g) PCl5(g) 在一定溫度下,反應經(jīng)過a 秒鐘后剛好反應達平衡,PCl5為0.4mol; (1)則此反應在a秒鐘內(nèi)的平均化學反應速率是 (2)請寫出此反應平衡常數(shù)的表達式 (3)則此溫度下PCl5(g) PCl3(g)+Cl2(g)的平衡常數(shù)是 (4)保持恒溫,如果對原平衡進行壓縮容器的體積,氯氣的轉化率變化是 , 簡述其變化的原因 。 (5)如果對原平衡,此時取走1mol PCl3和0.5molCl2 后,在同條件下反應再次達平衡時,PCl5的物質(zhì)的量 (選填字母) A.0.4mol B.0.2mol C.小于0.2mol D.在0.2mol與0.4mol之間 (6)常用飽和食鹽水來洗除氯氣中少量氯化氫,用平衡移動理論來簡述飽和食鹽的作用: 24. 中和熱的測定是重要的定量實驗。取0.55mol/L的NaOH溶液50mL與0.50mol/L的鹽酸50mL置于圖所示的裝置中進行中和熱的測定實驗,回答下列問題: (1)從圖中實驗裝置看,其中尚缺少的兩種玻璃用品是_ , 厚紙板 為保證該實驗成功,該同學采取了許多措施, 如圖的泡沫塑料塊的作用在于 泡沫塑料塊 (2)倒入NaOH溶液的正確操作是: (從下列選出)。 A.沿玻璃棒緩慢倒入 B.分三次少量倒入 C.一次迅速倒入 簡述測量溫度的方法 (3)實驗記錄數(shù)據(jù)如表 項目 反應起始溫度T1(℃) 終止溫度T2(℃) T2 - T1 HCl NaOH 平均溫度 第1次 26.2 26.0 29.4 第2次 27.0 27.4 32.2 第3次 25.9 25.9 29.1 第4次 26.4 26.2 29.7 設0.55 mol/L NaOH溶液和0.50mol/L鹽酸溶液的密度都是1g/cm3,中和后生成溶液的比熱容c=4.18 J/(g℃)。則中和熱ΔH= (取到小數(shù)點后一位)。 (4)不能用醋酸代替鹽酸做此實驗,原因是 。 2018屆高二第一學期半期考試化學科評分參考標準 (根據(jù)本年級教學實際,可以再細化評分標準) 一、選擇題答案(每小題3分,共60分) 1. B 2. C 3. C 4. A 5. A 6. B 7.B 8. A 9. B 10. A 11. C 12. D 13.B 14.A 15. C 16. A 17.A 18.D 19.A 20. A 2、 填空題(40分) 21(每小題2分,本題共10分) (1) > (給1分), 減壓平衡逆向移動了,又因減壓平衡向氣體計量數(shù)和大的方向移動(給1分) (2) 減小(給2分) V正 = V逆 t0 t V V逆 V正 (3)a.逆向(給2分) b.正逆反應速率都同等程度增大(全對給2分)(少同等程度只給1分) c.(全對給2分) 22(每小題2分,本題共10分) (1)H2(g)+0.5O2(g)= H2O(l) △H=-285.8 KJ/mol (全對給2分) (2)N2H4 (l)+2H2O2 (l)=N2 (g) + 4H2O(g) △H=-1500 KJ/mol (全對給2分) (3)H2SO4(aq)+Ba(OH)2(aq)=BaSO4(s)+2H2O(l) △H=-(a+114.6)KJ/mol(全對給2分) (4)可逆反應轉化率小于100%(給1分),消耗N2(g)一定小于1mol,放出熱量就一定小于92.4KJ (5)△H4=△H2-△H1-△H3 (全對給2分) 23(每小題2分,本題共12分) (1)0.2/a mol/(Ls)(全對給2分) (2)c(PCl5)/[c(PCl3)c(Cl2)] (全對給2分) (3)1.2 mol/L(無單位不扣分) (4)增大(1分); 增大壓強,平衡向Cl2減少的方向移動,Cl2的轉化率逐漸增大(1分) (5)C(給2分) (6)飽和食鹽水中氯離子濃度達到最大值,使Cl2+H2O H+ + Cl- + HClO平衡逆向移動(給1分),即氯離子能控制氯氣在水中的溶解(給1分) 24(每小題2分,本題共8分) (1)環(huán)形攪拌器,溫度計(全對給1分) 減少中和反應的熱量向環(huán)境中散失或隔熱作用(給1分) (2)C(給1分) (隨時觀察溫度計示數(shù)的上升)當溫度達到最高時,平視刻度讀數(shù) (給1分) (3)-55.2KJ/mol(55.2給1分,-KJ/mol給1分;全對給2分) (4)醋酸是弱酸(給1分),醋酸在電離過程中,要吸收中和反應放出的熱量(給1分)- 配套講稿:
如PPT文件的首頁顯示word圖標,表示該PPT已包含配套word講稿。雙擊word圖標可打開word文檔。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檔作品中含有的國旗、國徽等圖片,僅作為作品整體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設計者僅對作品中獨創(chuàng)性部分享有著作權。
- 關 鍵 詞:
- 高二化學上學期期中試題 理3 2 化學 上學 期期 試題
裝配圖網(wǎng)所有資源均是用戶自行上傳分享,僅供網(wǎng)友學習交流,未經(jīng)上傳用戶書面授權,請勿作他用。
鏈接地址:http://kudomayuko.com/p-1181833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