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非ST段抬高冠狀動脈綜合征。急性冠狀動脈綜合征的藥物治療 1 概念 3個主要含義 不穩(wěn)定性心絞痛 UA 無ST段抬高心肌梗死 NSTEMI ST段抬高心肌梗死 STEMI UA特點為無心肌壞死 60天內(nèi)新發(fā)或惡化心絞痛或MI發(fā)生后24小時心絞痛 ECG可正常 ST段壓低 T。
冠狀動脈Tag內(nèi)容描述:
1、年輕女性左主干病變介入治療1例,女性, 28歲。山西省人以“反復胸部悶痛不適1年,加重10天” 入院1年前開始于活動時出現(xiàn)胸部悶痛,伴背部放射,休息20余分鐘可緩解。伴咳嗽咳痰、咯血,后出現(xiàn)發(fā)熱(體溫最高至39)、乏力、食欲不振、關(guān)節(jié)疼痛、四肢皮下結(jié)節(jié)、體重減輕。 10天前感冒后癥狀加重,發(fā)作較前頻繁,伴呼吸困難不適,活動耐力明顯下降。伴低熱否認高血壓、糖尿病史。月經(jīng)史正常。否認家族遺傳疾病史門診CTCA:左主干重度狹窄,T:36.5,P:80次/分,R:20次/分,BP(左上肢):100/60mmHg BP(右上肢):110/50mmHg;BP(左下肢)。
2、非冠狀動脈阻塞性心肌梗死的診療,什么是非冠狀動脈阻塞性心肌梗死,研究顯示,90% 左右的急性心肌梗死(AMI)病例冠脈造影顯示存在阻塞性冠狀脈疾?。–AD),但仍有 10% 的病例行冠脈造影時未見明顯阻塞,研究人員稱之為非冠狀動脈阻塞性心肌梗死(MINOCA)。,非冠狀動脈阻塞性心肌梗死診斷標準,1. 急性心肌梗死標準1)心肌損傷標志物陽性(優(yōu)選肌鈣蛋白)2)確切的心梗臨床依據(jù),至少滿足以下一條:a. 缺血癥狀;b. 新出現(xiàn)或推測新出現(xiàn) ST-T 明顯變化或新出現(xiàn)左束支傳導阻滯;c. 病理性 Q 波形成;d. 新出現(xiàn)的存活心肌減少或室壁運動異常。
3、非阻塞性冠狀動脈疾病,病例簡介,患者鄒某某,男,65歲。入院日期:2015-04-01 10:00主訴: 胸悶4月,再發(fā)加重并胸痛4天?,F(xiàn)病史:4月前入睡前出現(xiàn)胸悶,無胸痛、氣促,含服丹參滴丸持續(xù)1-2min好轉(zhuǎn)。4天前入睡前再次胸悶胸痛,呈壓迫性,向左臂放射,伴大汗淋漓,惡心嘔吐,面色蒼白,四肢乏力,含服3次丹參滴丸,持續(xù)15min后逐漸緩解。,病例簡介,就診經(jīng)歷:就診于外院急診科,查血常規(guī)、肝腎功能、電解質(zhì)、血脂、心肌酶大致正常,肌鈣蛋白I0.01。心電圖報告:V1-V3導聯(lián)R波遞增不良,ST-T段改變。既往治療:阿托伐他汀、氯吡格雷、阿司匹林。
4、非冠狀動脈阻塞性心肌梗死的診療,1,什么是非冠狀動脈阻塞性心肌梗死,研究顯示,90% 左右的急性心肌梗死(AMI)病例冠脈造影顯示存在阻塞性冠狀脈疾?。–AD),但仍有 10% 的病例行冠脈造影時未見明顯阻塞,研究人員稱之為非冠狀動脈阻塞性心肌梗死(MINOCA)。,2,非冠狀動脈阻塞性心肌梗死診斷標準,1. 急性心肌梗死標準1)心肌損傷標志物陽性(優(yōu)選肌鈣蛋白)2)確切的心梗臨床依據(jù),至少滿足以下一條:a. 缺血癥狀;b. 新出現(xiàn)或推測新出現(xiàn) ST-T 明顯變化或新出現(xiàn)左束支傳導阻滯;c. 病理性 Q 波形成;d. 新出現(xiàn)的存活心肌減少或室壁運動。
5、冠狀動脈介入治療的護理,主要內(nèi)容,冠脈造影介入術(shù)的概念冠脈造影介入術(shù)的方法術(shù)前護理術(shù)后護理并發(fā)癥健康教育,一.冠狀動脈介入性診斷與治療方法,冠狀動脈造影術(shù)(CAG):經(jīng)皮冠狀動脈介入治療(PCI):,定義:是利用導管對冠狀動脈解剖進行放射影像學檢查的一種介入性診斷技術(shù)。是目前診斷冠心病的“金標準”。目的:檢查全部冠狀動脈(自身冠狀動脈及橋血管)的冠狀動脈分布、解剖及功能病理學(動脈粥樣硬化、血栓、先天畸形及冠脈痙攣)。,冠狀動脈造影術(shù)(CAG):,是用心導管技術(shù)疏通狹窄甚至閉塞的冠狀動脈管腔,從而改善心肌的血流灌注。
6、冠狀動脈旁路移植術(shù)后監(jiān)護與處理,1,2,一、一般原則二、ICU監(jiān)護及術(shù)后處理三、術(shù)后常見并發(fā)癥及處理四、機械輔助循環(huán)的應用,3,原則一:保持氧供需平衡,冠心病的病理基礎即氧供-需失平衡,術(shù)后保證氧供、減少氧耗非常重要SvO2是反映氧供需平衡的重要指標:正常值68%77%,如< 68%表示氧供減少或氧耗增加; < 60%心臟失代償; < 50%機體發(fā)生無氧代謝,出現(xiàn)酸中毒SvO2降低的原因:氧供減少:循環(huán)因素,如低心排綜合征、心包填塞、血容量不足或過多等;呼吸因素,如肺水腫、胸腔積液、氣道阻塞等氧耗增多:如血壓高、心率快、躁動、寒戰(zhàn)、發(fā)熱等。
7、讀片與病變判斷要領(lǐng),冠狀動脈造影,冠狀動脈造影歷史,1929年,Werner Forssmann完成首例心導管術(shù)1941年,Cournand和Richards首次將心導管術(shù)用于診斷,測定心排血量,心導管術(shù)的安全性得到證實1956年,F(xiàn)orssmann, Cournand和Richards獲諾貝爾獎1958年,美國Cleveland的兒科醫(yī)師F. Mason Sones在向1例瓣膜病患者的主動脈瓣注射造影劑時,意外地將造影導管插入了右冠狀動脈并注射了30ml造影劑,選擇性冠狀動脈造影開始 1967年,Melvin P. Judkins(1922-1985)和Amplatz分別設計出冠脈造影專用導管 ,Ryan TJ. Circulation, 2002,106:752.,冠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