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1 銷盤式高溫高速摩擦磨損試驗機(jī)的設(shè)計
301 銷盤式高溫高速摩擦磨損試驗機(jī)的設(shè)計,銷盤式,高溫,高速,摩擦,磨擦,磨損,試驗,實驗,設(shè)計
表面涂層技術(shù) 167 (2003) 59–67AISI 304 不銹鋼基體ZrN涂層的抗腐蝕性Wen-Jun Chou, Ge-Ping Yu, Jia-Hong Huang*工程學(xué)和系統(tǒng)科學(xué)部,國立清華大學(xué) , 臺灣 , ROC收錄于2002年9月28日; 校正于 2002年 12月6日摘要商用AISI 304不銹鋼基體采用離子濺射法涂層的 Zr, ZrN和ZrN/Zr涂層的抗腐蝕性已經(jīng)被采用電氣化學(xué)的方法研究過了。0.5 MH2SO4含有 0.05 MKSCN的電解液,被用于動電位的極化。動電位掃描通入從 -800到800 mV(SCE),掃描速度從10到600mV/min。ZrN 涂層中N/Zr 比例由 X-射線電光子分光光譜(XPS) 來決定,這本質(zhì)上講是化學(xué)結(jié)構(gòu)決定的。由次級離子質(zhì)譜法(SIMS)測量在深度方向的組成組分顯示出在ZrN涂層中的組分從涂層表面到304不銹鋼基體是一樣的。實驗結(jié)果表明,隨著純的AISI 304不銹鋼試樣的極化掃描速度的增加,腐蝕電流密度 Icorr和被動電流密度 Ip都增加。與純的基體相比較, 涂層試樣的Icorr 和Ipd 減少了至少一個數(shù)量級。在三種涂層試樣中,雙層的 ZrN/Zr涂層表現(xiàn)出最強的抗腐蝕性。由于電化學(xué)腐蝕陰極的作用,涂層金屬的腐蝕電壓比純金屬的腐蝕電壓稍高。腐蝕的能量Q, 在動電位的極化試驗中試樣的每一個單元的電荷的總和,是評價涂層不銹鋼試樣抗腐蝕性的有效的指標(biāo)。氣孔的密度在過渡金屬的氮化物涂層的抗腐蝕性中起著重大的作用。臨界被動電流密度(NIcrit)的標(biāo)準(zhǔn)化近似涉及純金屬區(qū), Q和NIcri之間保持著一種線性關(guān)系。關(guān)鍵詞 : ZrN; 腐蝕; 動電位極化; 掃描速度; 氣孔1. 導(dǎo)言過渡金屬的氮化物涂層有一些非常好的性能,例如高硬度,良好的耐磨性,化學(xué)穩(wěn)定性強, 抗腐蝕性和吸引人的顏色,因此在當(dāng)代被廣泛的在工業(yè)中使用,尤其是TiN 涂層。 最近, ZrN涂層 [1-4]由于其和TiN涂層的性能相比有更佳的抗腐蝕性,良好的力學(xué)性能和金黃色的顏色,開始引起人們更多的重視。氣相沉積的方法包括 PVD和 CVD,是一種最常用的制備過渡金屬氮化物涂層的方法。PVD 或CVD涂層通常會有大量的內(nèi)在的微觀缺陷這是人們熟知的,例如氣孔或沙眼 , 這對于涂層的耐腐蝕性是很有害的。當(dāng)腐蝕性的物質(zhì)穿透氣孔并到*Corresponding author. Present address: 101 Kuang Fu Road, Sec.2, Hsinchu, Taiwan; Tel.:+886-35715131x4274; fax:+886-35720724.E-mail address: jhhuang@ess.nthu.edu.tw (J.-H. Huang).達(dá)涂層下面的金屬基體,局部的腐蝕會在這些地方發(fā)生。減少氣孔率也就是每單位涂層區(qū)域的氣孔區(qū)的幾種方法, 已經(jīng)被提出來了,例如:增大涂層的厚度, [6-8]將涂層的結(jié)構(gòu)由柱形改為等軸晶粒形式 [9],在涂層沉積過程中控制電壓的曲線 [10-12],和多層涂層 [10,11,13,14]。評價涂層的抗腐蝕性和氣孔率的多種技術(shù)已經(jīng)被提出來了, [6,7,11,14–17],改變掃描頻率的動電位極化的方法在最近的研究中有所介紹。通過改變動電位極化的頻率可以同時獲得有用的熱力學(xué)和動力學(xué)的信息。氣孔率可以通過臨界被動電流密度 [6,7]來評價,定義為:0257-8972/03/$- see front matter 2002 Elsevier Science B.V. All rights reserved.doi:10.1016/S0257-8972(02)00882-4W.-J. Chou et al. / 表面涂層技術(shù) 167 (2003) 59–67表1 電化學(xué)測試的條件和結(jié)果概況材料l 掃描速度 Ecorr Icorr IpNIcrit= Icrit(film/304SS)Icrit(304SS) 304SS(mV/min) [mV(SCE)] (mA/cm2) (mA/cm2)10 -447 35.8 3.320 -445 39.0 17.450 -444 60.9 101.9這兒NI crit是臨界被動電流密度, Icrit(film/304SS)是涂層試樣的臨界被動電流密度;Icrit (304SS)是純的304不銹鋼基體的臨界被動電流密度。當(dāng)前研究的主要目的是研究商用AISI 304不銹鋼基體Zr, ZrN和 ZrN/Zr離子涂層的抗腐蝕性。氣孔率也是由涂層的各種動電位極化試驗來檢查的。Zr/304SSZrN/304SS102050100600102050100600-436-441-451-433-434-433-438-438-435-44210.623.812.916.311.01.24.11.83.76.52.53.54.912.026.74.73.75.36.741.92.實驗的詳細(xì)資料2.1. 材料ZrN/Zr/304SS 102050100600-437-431-432-435-4371.80.51.21.51.30.64.616.74.417.6被鏡面拋光的商用AISI 304不銹鋼做為基體材料。材料的化學(xué)成分是 0.1% Cu, 0.14% Co, 0.44% Si, 1.18%Mn, 8.37% Ni, 18.57% Cr 和剩下的是Fe。在涂層工藝之前 , 試樣在丙酮和乙醇中用超聲波清洗,每次清洗5分鐘,然后在真空干燥器中干燥大約20分鐘。涂層工藝在中空陰極中放電的離子電鍍(HCD-IP)系統(tǒng),該系統(tǒng)是由日本 VMC-TIGOLD公司制造. 涂層系統(tǒng)和工藝在其他地方描述 [11,18]電解液: 0.5 MH2SO4 包含 0.05 M KSCN 用于 動電位極化電壓從-800 到 800 mV.沉積條件的選擇基于早期的研究 [18],在這份研究中ZrN在 Si (100)基體上涉及到基體偏壓從0到-300V的微觀結(jié)構(gòu)和性能都已經(jīng)明確的研究出來了。基體偏壓在 -50 V 顯示出最適宜的性能。在這個研究中, 基體在350℃ 條件下沉積, HCD 槍的功率是6 kW, 基體偏壓 為 -50 V, Ar 和N 2圖. 1. ZrN-涂層試樣 AFM 地形圖。 試樣的表面粗糙度是 4.97 nm.W.-J. Chou et al. / 表面涂層技術(shù) 167 (2003) 59–67圖 2. 在0.5 M H SO含0.05 M KSCN電解液中不同的掃描速度動電位的極化曲線:(a)純 304 不銹鋼; (b) Zr/304SS; (c) ZrN/304SS; (d) ZrN/Zr/304SS部分的壓力分別是0.133和0.0266 Pa。Zr 和 ZrN的沉積時間分別是 36 min和40 min, 選擇這些時間來控制每一個涂層膜的厚度是600 nm. 對于 ZrN/Zr 雙涂層試樣, Zr和ZrN的沉積時間都減少來控制總的涂層厚度和單一涂層試樣的厚度一致。ZrN涂層在深度方向的組分分布通過次級離子質(zhì)譜法(SIMS)來獲得,Zr 和 ZrN 的厚度都是通過SIMS側(cè)面檢測獲得的。N/Zr 的比率通過X-射線光電子能譜法(XPS)來測量。涂層試樣的表面形態(tài)通過原子力顯微鏡(AFM)來觀察。2.2.電化學(xué)測試在電化學(xué)測試之前, 試樣在丙酮中用超聲波進(jìn)行清洗。動電位極化試驗預(yù)先在所有的試樣上進(jìn)行,包括純的AISI 304不銹鋼,用EG&G 263A電化學(xué)設(shè)備。試驗單元的設(shè)置遵循 ASTM 標(biāo)準(zhǔn) G5 [19]。兩個輔助的電極,一個飽和的氯化亞汞 (SCE)魯金毛細(xì)管連接的電極和一個鉑金的網(wǎng)被分別用作參考電極和計數(shù)電極。為了避免在電化學(xué)試驗中由于電阻電壓降所造成的差異,, SCE連接的電極和鉑金參考電極被安放在測試單元的固定位置上。電解液是 0.5 MH2SO4含0.05 M KSCN 。在動電位極化試驗之前,電解液保持在室溫并用氮氣去除其中的空氣至少45分鐘。試樣用丙烯酸類樹脂密封,并且在動電位極化試驗中浸入電解液的區(qū)域是1 cm。一根銅線被點焊到試樣的后方來傳遞極化電壓。動電位極化的掃描范圍是-800到800 mV (SCE)。W.-J. Chou et al. / 表面涂層技術(shù) 167 (2003) 59–67圖 4 腐蝕電流密度隨掃描電壓的變化.此處 ja是有效電流密度 (A/cm2), t是時間(s), Q是腐蝕能量 (C/cm2) [21]。腐蝕能量 Q表征了金屬基體溶解到電解液的程度。因此, 較小值的腐蝕能量Q和試樣較高的抗腐蝕性相關(guān)聯(lián)。動電位極化試驗之后的試樣表面形態(tài)通過掃描隧道電子顯微鏡(SEM)來得到。3. 結(jié)果3.1. 沉積薄膜的特征單涂層ZrN/304SS 和雙涂層ZrN/Zr/304SS都是金色的,單涂層Zr/304SS和金屬Zr的顏色是一致的。圖1說明圖 3 一系列不同試樣不同掃描頻率動電位極化曲線的對比(a) 100; (b) 600 mV/min.多種掃描頻率可使用,如10, 20, 50, 100 和 600 mV/min。每一個動電位極化試驗之后,腐蝕電壓Ecorr和腐蝕電流密度Icorr 能夠從Tafel曲線 [20]中獲得。臨界被動電流密度Icrit,被動電流密度 Ip可以從動電位極化曲線中獲得。腐蝕能量Q被定義為: 電流密度在某一時間范圍內(nèi)動電位極化曲線從-400 到 -250 mV的作用區(qū)域內(nèi)的總和。 Q=∫j a dt圖 5.各種試樣的被動電流密度隨掃描頻率的變化W.-J. Chou et al. / 表面涂層技術(shù) 167 (2003) 59–67圖 6.所有試樣的腐蝕電壓和掃描頻率的對比ZrN-涂層試樣在 AFM地形學(xué)上的圖象??梢垣@得表面粗糙度小于5nm的光滑表面。通過SEM顯微鏡的觀察,涂層表面看起來很緊湊并且有一些缺陷。在早期的研究中 [18],掃描隧道電子顯微鏡和透射電子顯微鏡圖象 ( 圖 . 1和6在Chou等的文章中 [18] ) 表明ZrN涂層是一種緊密的柱形結(jié)構(gòu)圓柱的平均寬度是50nm。用XPS測量的所有ZrN 涂層的N/Zr比率本質(zhì)上是相同的(N/Zr=1) ,這和我們先前的研究是一致的 [18]。從SIMS在深度方向的組成組分可知,每層涂層的厚度應(yīng)定為600nm。每一層的成分也是從涂層到304不銹鋼基體均勻分布的。試樣試驗的條件和結(jié)果總結(jié)在表格1中。3.2. 動電位極化圖2 顯示了純304 不銹鋼分別在0.5 MH2SO4含0.05 M KSCN的電解液中不同掃描頻率的動電位極化曲線, Zr, ZrN和ZrN/Zr。表1 列出了從Tafel圖中獲得的一系列不同試樣的 Ecorr和Icorr的不同值,以及在動電位極化曲線中得到的 Icirt和I p的值。圖3( a,b)是一系列試樣在100和600 mV/min兩種不同掃描頻率下的動電位極化曲線的對比。通過表1和圖 3,顯然涂層金屬的腐蝕電流密度突然地減少,極化曲線可以分成兩組:涂層試樣和非涂層試樣圖4 描述了雙層涂層ZrN/Zr在三種涂層中在最低的Icorr, 表現(xiàn)出最強的抗腐蝕性。與純304不銹鋼相比,涂層試樣顯示了圖 7 和掃描速度相關(guān)的 (a) 臨界被動電流密度 (b) 規(guī)格化的臨界被動電流密度好的抗腐蝕性以及每個掃描頻率其腐蝕速率都減少至少一個數(shù)量級。圖4和5也顯示出腐蝕電流密度和被動電流密度隨著304不銹鋼的極化速率增加而增加,這和最近的研究成果 [22–24]是一致的。Mansfield [25]指出,不同掃描頻率引起的被動電流密度的變化應(yīng)該忽略,因為這種評價是由電勢決定的。然而,被動電流密度提供了一種有用的動力學(xué)信息。涂層的穩(wěn)定性可以由被動電流密度來表現(xiàn),例如,較大的I p =較不穩(wěn)定的涂層。在較高的掃描頻率下,陽極的化學(xué)反應(yīng)會增加,涂層會有較少的保護(hù)作用;因此較大的腐蝕電流密度和被動電流密度可得到 [26]。圖5描述了所有種類的試樣被動電流密度隨掃描頻率的變化??梢钥吹剑篌w上講 W.-J. Chou et al. / 表面涂層技術(shù) 167 (2003) 59–67表 2 腐蝕電流密度 Icrit 和腐蝕能量 Q 簡表材料 掃描頻率(mV/min)Icrit(mA/cm2)NIcrit Q(Coulomb/cm2)NQ304SSZr/304SSZrN/304SSZrN/Zr/304SS102050100600102050100600102050100600102050100600198.15167.76138.06144.85127.75191.82195.5422.8936.0716.3019.7710.263.063.853.6029.355.033.352.381.27–––––0.971.170.170.250.130.100.060.020.030.030.150.030.020.020.018.135.112.261.140.162.902.030.350.250.020.500.340.060.040.010.340.050.040.020.001–––––0.360.400.160.220.120.060.070.030.040.040.040.010.020.020.01隨著掃描頻率的增加被動電流密度也增加,尤其是對于純的不銹鋼試樣,被動電流密度的增加比掃描頻率在10到600 mV/min范圍內(nèi)的增加速度大兩個數(shù)量級還多。另一方面,對于涂層的試樣,被動電流密度的增加不是很明顯,在一個數(shù)量級之內(nèi)。圖6顯示了考慮到所有樣品的掃描頻率后的腐蝕電勢的結(jié)果。和腐蝕電流密度和被動電流密度相似,Ecorr的值也分成明顯的兩組,涂層的和未涂層的。純的304不銹鋼(大約-450 mV)比其他涂層試樣( 大約-435mV)顯示出稍微降低的腐蝕電勢。根據(jù)精確的測試,純的304不銹鋼在相同的掃描條件下,腐蝕電勢和腐蝕電流密度在EG&G 263A 中的偏差大約分別是 4 mV和0.5mA/cm。因此涂層和非涂層試樣的Ecorr和Icorr 的值的差別是很明顯的。臨界被動電流密度提供了很多有用的信息。在之前的研究中 [6,7,11], 這個值曾被用為評價金屬基體的氮化物金屬陶瓷涂層的氣孔區(qū)域。歸一化電流密度(NI crit) NIcrit=他被定義為動電位極化掃描之物理現(xiàn)象上的表現(xiàn)。 圖7(a,b)描述了被動臨界電流密度和規(guī)格化的被動臨界電流密度分別隨著掃描頻率的變化而變化。明顯地,ZrN/Zr涂層的氣孔率比其他兩種涂層的氣孔率要小的多。一般而言, 腐蝕電流密度受到許多因素的影響,例如動電位極化試驗過程中的溫度,表面狀態(tài),氮氣凈化程度,電解液濃度,等等。從圖4中可以看出來在掃描頻率為 10 mV/min 時ZrN/Zr 試樣I corr的值的趨勢會偏離。為了解釋這種現(xiàn)象,引入了腐蝕能量Q。腐蝕能量 Q是在動電位極化試驗過程[21 ]中每一個單元區(qū)域的電荷的總和。這個指標(biāo), Q,直接表現(xiàn)了基體通過氣孔溶解到電解液中。Q 的結(jié)果列在表2中。 圖8( a) 顯示了所有系列試樣考慮到掃描頻率后的Q結(jié)果。可以發(fā)現(xiàn),隨著掃描頻率的增加Q的值減少,對于純304不銹鋼可得到一種線性趨勢。數(shù)據(jù)對于試樣是離散的,但是還存在相似的聯(lián)系。從這張圖上,雙涂層ZrN/Zr試樣還是顯示了比其他試樣高的抗腐蝕性。對于金屬基陶瓷涂層,通常假定陶瓷涂層是不被腐蝕的?;w金屬就會在腐蝕過程中占主導(dǎo)地位,同時陶瓷涂層的腐蝕可以被忽略。因此,歸一化臨界電流密度NIcrit表現(xiàn)了金屬基涂層的涂層氣孔率,同時同時陶瓷涂層的腐蝕可以忽略,因此腐蝕能量Q和涂層試樣的 NIcrit相關(guān)。Q和NIcrit的關(guān)系可以描述為Icrit(/304S涂 層W.-J. Chou et al. / 表面涂層技術(shù) 167 (2003) 59–67圖8. 所有系列的試樣在不同掃描頻率下的(a) 腐蝕能量 Q (b)規(guī)格化腐蝕能量 NQ 在圖9中??梢钥吹诫S著NIcrit 的增加Q的值也增加,而且所有試樣的值都在一個很窄的區(qū)域內(nèi)。和NIcrit相似,規(guī)格化的腐蝕電流NQ ,NQ =,就是基于這個研究的。所有試樣的NQ (/304S)Q 涂 層都總結(jié)在表2中。 圖8(b)進(jìn)一步展示了考慮到掃描頻率后Zr, ZrN和ZrN/Zr涂層試樣的NQ 的值。帶有 ZrN/Zr涂層的試樣明顯地顯示出比Zr和ZrN 涂層最好的抗腐蝕性。圖10描繪了ZrN涂層試樣在掃描頻率100 mV/min下經(jīng)過動電位極化試驗之后的典型的表面形態(tài)。圖片展示了由于腐蝕試驗造成的ZrN涂層的分層情況,而且剩余的涂層表面沒有外觀的腐蝕狀態(tài)。大體上講,腐蝕介質(zhì)通過涂層圖 9. 腐蝕能量 Q 和歸一化腐蝕電流密度NIcrit的對比本身的缺陷滲透涂層,最后造成了涂層的分層。在圖10 中,可以觀察到不銹鋼基體上的嚴(yán)重的粒間腐蝕。金屬基體的晶粒界限可以清晰的觀察到。這些結(jié)果證明了上面的觀點,就是薄的陶瓷涂層是不會被腐蝕的,在腐蝕過程中腐蝕現(xiàn)象發(fā)生在金屬基體上。4. 討論金屬基體上的陶瓷涂層一般被認(rèn)為是不會被腐蝕的。從圖10可以看出,涂層的表面不會圖10. 304不銹鋼ZrN在涂層掃描頻率為 100 mV/min時動電位極化試驗之后的表面形態(tài)W.-J. Chou et al. / 表面涂層技術(shù) 167 (2003) 59–67在動電位極化試驗掃描前后顯示出外觀的差異。相反,暴露的金屬基體的晶粒間的作用是巨大的。然而,如果陶瓷涂層是絕對耐腐蝕的,涂層試樣的腐蝕電壓應(yīng)該和純的不銹鋼是一致的。實際上,如圖6所示,腐蝕電壓分成兩組:涂層試樣和非涂層試樣。這種現(xiàn)象可以用電化學(xué)腐蝕來解釋。陶瓷涂層金屬基體可以被看作一個電耦合。在試樣中,ZrN有較高的腐蝕電壓(50 mV ,SCE) [3]并且有和電解液接觸的主要的部分;相反,304不銹鋼有較低的腐蝕電壓(-450 mV),通過氣孔和電解液接觸的次要的部分。這種組合滿足了典型電化學(xué)腐蝕的陰極控制的基本要求。因此,涂層試樣的腐蝕電壓比純金屬基體的腐蝕電壓要稍高一些。腐蝕的蝕損斑的跡象可以進(jìn)一步支持上面的觀點。極化曲線圖2可以清晰展示,涂層試樣的被動電流是不穩(wěn)定的。被動區(qū)域的電流密度的分散可以解釋為腐蝕物堵塞了氣孔[3]以及涂層試樣表面涂層的分解。當(dāng)前的研究表明雙層涂層或者多層涂層可以提高試樣的抗腐蝕性。在圖4和5中,比較了純的基體的Icorr和Ip比雙層涂層的試樣減少的速度至少減少了1個數(shù)量級,ZrN/Zr雙層涂層表現(xiàn)了所有試樣中最強的抗腐蝕性。自從腐蝕發(fā)生并且隨著電解液通過氣孔到達(dá)下面的基體,氣孔的數(shù)量和尺寸取決于試樣的抗腐蝕能力。引入指數(shù)NIcrit來表示涂層的暴露指數(shù)。在圖9中,ZrN/Zr雙層涂層在所有的掃描頻率下都展現(xiàn)了最低的NIcrit值。腐蝕能量Q隨涂層暴露區(qū)域,NIcrit,的增加而增加,如圖8(b)所示,這進(jìn)一步支持了小孔腐蝕的機(jī)理。同時也提出,雙層涂層可以打斷氣孔在涂層表面到下面的金屬基體的聯(lián)系,使暴露區(qū)域減至最小,因此改良了抗腐蝕性。這項研究中掃描頻率的改變是設(shè)計來做腐蝕的參量的變動的參考。正如先前提及的,掃描頻率的增加導(dǎo)致了陽極反應(yīng)的加速,金屬基體表面形成的氧化物膜的保護(hù)作用減少。因此,Icorr和I p 的趨勢會和掃描頻率相關(guān),分別如圖4和5所示,可以同時給涂層和純304不銹鋼提供動力學(xué)信息。 圖4證明了304不銹鋼的Icorr隨著掃描頻率的增加不如其他三種涂層試樣清晰。由于涂層試樣的基體暴露區(qū)域比純金屬試樣小的多,增加陽極反應(yīng)作用的效果不如純的304不銹鋼有效。另外,由于三種涂層的氣孔率不同,腐蝕電流密度也是不同的。另一方面圖5的Ip顯示了氧化物層的穩(wěn)定性,因此試樣涂層之間的氧化物層的穩(wěn)定性并不是很重要。此外,由于基體材料的較少的暴露,涂層試樣氧化層穩(wěn)定性隨掃描頻率改變的效果遠(yuǎn)遠(yuǎn)不如純的304不銹鋼試樣。5. 結(jié)論Zr, ZrN和ZrN/Zr在304不銹鋼沉積的涂層的抗腐蝕性通過動電位極化試驗掃描頻率的不同來研究。ZrN/Zr雙層涂層比其他兩種單層涂層展示了最高的抗腐蝕性。腐蝕能量Q,動電位極化試驗過程中試樣的每一個單元的電荷的總和,是評價涂層試樣抗腐蝕性的有效的指數(shù)。而且,隨著NIcrit的增加,腐蝕能量Q也增加。致謝這項研究由中國國家自然科學(xué)基金會資助,合同號NSC-89-2216-E-007-036 和 NSC-89-27457-007-002-NU.作者同樣感謝臺灣 國立清華大學(xué)儀器中心的設(shè)備支持。參考書目[1] E. Budke, J. Krempel-Hesse, H. Maidhof, H. Schussler, Surf.Coat. Technol. 112 (1999) 108.[2] P.C. Johnson, H. Randhawa, Surf. Coat. Technol. 33 (1987)53.[3] U.K. Wiiala, I.M. Penttinen, A.S. Korhonen, Surf. Coat. Tech-nol. 41 (1990) 191.[4] van Leaven, M.N. Alias, R. Brown, Surf. Coat. Technol. 53(1992) 25.[5] K. Takizawa, M. Fukushima, K. KuroKawa, H. Okada, H.Imai, Hyomen Gijutsu 42 (1991) 1152.[6] H. Uchida, S. Inoue, K. Koterazawa, Mater. Sci. Eng. A 234–236 (1997) 649.[7] T. Okamoto, M. Fushima, K. Takizawa, Corros. Eng. 45 (1996)425.[8] T. Kado, R. Makabe, S. Mochizuki, S. Nakajima, M. Araki,Boshoku Gijutsu Corros. Eng. 36 (1987) 551.W.-J. Chou et al. / 表面涂層技術(shù) 167 (2003) 59–67[9] K. Fukutomi, M. Okada, Kinzoku Htomen Gijutsu 35 (1984)45.[10] B.F. Chen, W.L. Pan, G.P. Yu, J.H. Huang, Surf. Coat. Technol.111 (1999) 16.[11] J.-Y. Chen, G.-P. Yu, J.-H. Huang, Mater. Chem. Phys. 65(2000) 310.[12] K. Takizawa, M. Fushima, H. Okada, H. Imai, Hyomen Gijustu42 (1991) 1255.[13] M.J. Park, A. Leyland, A. Matthews, Surf. Coat. Technol., 43–44 (1990) 481.[14] L.A.S. Ries, D.S. Azambuja, I.J.R. Baumvol, Surf. Coat.Technol. 89 (1997) 114.[15] J. Aroma, H. Ronkainen, A. Mahiout, S.-P. Hannula, Mater.Sci. Eng. A140 (1991) 722.[16] T. Haruna, T. Shibata, ISIJ International 35 (1995) 519.[17] J.P. Celis, D. Drees, E. Maesen, J.R. Roos, Thin Solid Films224 (1993) 58.[18] W.-J. Chou, G.-P. Yu, J.-H. Huang, Thin Solid Films 405(2002) 162.[19] ASTM standards G5, 1996, ASTM, PA.[20] Metals Handbook 9th ed., Vol. 13, ASM INTERNATIONAL,Metals Park, OH, 1988, p. 212.[21] H.W. Wang, M.M. Stack, Surf. Coat. Technol. 105 (1998) 141.[22] V. Otieno-Alego, G.A. Hope, H.J. Flitt, D.P. Schweinsberg,Corros. Sci. 37 (1995) 509.[23] G.K. Gomma, Mater. Chem. Phys. 55 (1998) 235.[24] E.E. Foad El Sherbini, S.S. Abd El Rehim, Corros. Sci. 42(2000) 785.[25] F. Mansfeld, Corros. Sci. 44 (1988) 856.[26] M.G. Fontana, Corrosion Engineering, McGraw–Hill Interna-tional, New York, 1988, p. 482.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