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高考歷史大一輪復習 課時作業(yè)1 夏商周時期的政治制度 岳麓版》由會員分享,可在線閱讀,更多相關《2021高考歷史大一輪復習 課時作業(yè)1 夏商周時期的政治制度 岳麓版(7頁珍藏版)》請在裝配圖網(wǎng)上搜索。
1、課時作業(yè)1 夏商周時期的政治制度
時間:45分鐘 滿分:85分
一、選擇題(每小題4分,共48分)
1.(2019·四川綿陽模擬)下圖是根據(jù)司馬遷《史記》卷二《夏本紀》整理的夏朝世系示意圖。它表明夏朝( B )
A.嚴格實行嫡長子繼承制
B.父死子繼成為王位傳承的主要方式
C.中央集權尚未有效確立
D.夏朝宗法制度與分封制度密切相關
解析:夏朝王位世襲,但未嚴格實行嫡長子繼承制,故A項錯誤;夏朝王位傳子是王位繼承的主要方式,故B項正確;材料體現(xiàn)夏朝王位的傳承,不能得出中央與地方的關系,故C項錯誤;西周時期宗法制與分封制密切相關,故D項錯誤。
2.(2019·吉林長春模擬)
2、商代“諸婦”之封,至少有六十四人,“或命之祭祀,或命之征伐”。由此可見( B )
A.商代婦女地位的崇高
B.封“諸婦”以保護商王朝的統(tǒng)治
C.商代是個尚武的朝代
D.利用母系血緣關系維系商朝統(tǒng)治
解析:“商代‘諸婦’之封”不能代表所有婦女地位的崇高,故A項錯誤;“或命之祭祀,或命之征伐”,統(tǒng)治者的賞罰均為維護其統(tǒng)治,故B項正確;“至少有六十四人”,可見依然是個案,不能代表整體,故C項錯誤;對婦女的封賞不能代表社會以母系為主,故D項錯誤。
3.(2019·廣東佛山模擬)據(jù)《周禮》記載,每年正月初一,朝廷的司徒官向鄉(xiāng)大夫講授法律,鄉(xiāng)大夫頒授給鄉(xiāng)吏,鄉(xiāng)吏立即返回對鄉(xiāng)民進行宣講,且往往和
3、最隆重的祭祀活動同時進行,全民都要有組織地參加。這表明( C )
A.西周出現(xiàn)文化下移趨勢 B.諸侯國割據(jù)的局面出現(xiàn)
C.分封中孕育了中央集權 D.周王室直接控制了地方
解析:材料中“朝廷的司徒官向鄉(xiāng)大夫講授法律……鄉(xiāng)吏立即返回對鄉(xiāng)民進行宣講”表明中央的法律通過地方官員傳達到民眾之中,此舉表明西周分封制中孕育了中央集權,故C項正確;材料說明中央的法令可以傳到地方民眾,并不能說明西周出現(xiàn)文化下移趨勢,春秋時期私學的出現(xiàn)使文化出現(xiàn)下移的趨勢,故A項錯誤;材料說明的是中央的法令的傳達,并沒有提及諸侯割據(jù),故B項錯誤;西周分封制之下,諸侯享有很大的獨立性,周王室不能直接控制地方,故D項錯誤。
4、
4.(2019·河南安陽模擬)有學者說,在當時,西周是最先進的國家,王畿外齊、魯、衛(wèi)三大國,經濟文化遠不及西周,更不必說其他小國。秦始皇結束了從西周到戰(zhàn)國八百多年的諸侯割據(jù),偉大的中國第一次統(tǒng)一起來。這一敘述( D )
A.肯定封建文明的先進性 B.旨在說明統(tǒng)一來之不易
C.強調周朝政治的專制性 D.忽略了分封制的統(tǒng)一性
解析:題干所給材料并未涉及封建文明的先進性問題,故A項錯誤;“旨在說明統(tǒng)一來之不易”僅是對題干所給材料中“秦始皇結束了從西周到戰(zhàn)國八百多年的諸侯割據(jù)”的片面理解,B項錯誤;題干所給材料并未體現(xiàn)周朝的專制政治,C項錯誤;由題干所給材料可知,該學者把西周與其分封的諸
5、侯國等量齊觀,認為當時中國未實現(xiàn)統(tǒng)一,直到秦朝才實現(xiàn)了第一次統(tǒng)一。聯(lián)系所學知識可知,分封制作為一種地方分權行政體制,對維護周代國家統(tǒng)一起了一定作用,該學者忽略了分封制的統(tǒng)一性,故選D項。
5.(2019·湖南益陽、湘潭調研)楚武王滅權(國)后,派人擔任權縣縣尹,縣尹向楚王直接負責,不世襲。至于郡縣關系,當時有“千里百縣,縣有四郡”之說。據(jù)此可知( D )
A.官僚制度正式建立
B.郡縣制全面取代了分封制
C.宗法制度日趨瓦解
D.分封制下統(tǒng)治秩序遭破壞
解析:根據(jù)題干可知,楚武王滅權設縣,縣尹向楚王直接負責,不世襲,可知分封制度遭到破壞,D項正確。秦朝時期才正式建立官僚制度,排除A
6、項。題干材料體現(xiàn)的是楚武王滅權設縣,無法推斷郡縣制全面取代了分封制;秦朝時用郡縣制取代分封制,排除B項。題干材料體現(xiàn)的是楚武王滅權設縣,與宗法制度無關,排除C項。
6.(2019·重慶模擬)據(jù)《通志·氏族略》《姓氏考略》等載,周武王封其弟周公旦之子伯禽于魯(今山東省曲阜),是為魯公。魯國從周公開始,到頃公共傳三十多代,戰(zhàn)國時被楚國所滅,其公族子孫被迫遷居下邑(指國都以外的所屬城邑),并以國名為姓,稱為魯氏。下列從魯姓起源中獲得的信息最為準確的是( B )
A.周禮成為維護西周統(tǒng)治的有力工具
B.諸侯爭戰(zhàn)是魯國滅亡的主要原因
C.我國的姓氏起源于西周的分封制
D.魯姓的起源體現(xiàn)了宗法制
7、的興衰
解析:周禮是維護分封制、宗法制的工具,而題干中提及的分封的魯國卻被楚國滅亡,故A項錯誤;題干中魯國在戰(zhàn)國時被楚國所滅反映了戰(zhàn)國時期爭霸戰(zhàn)爭是魯國滅亡的原因,故B項正確;我國姓氏多達萬個,分封制只是部分姓氏的來源之一,故C項錯誤;魯姓的起源是宗法制的衰亡時期,非興盛時期,故D項錯誤。
7.(2019·江蘇蘇錫常鎮(zhèn)四市模擬)《國語·周語》載:“姓者,生也,以此為祖,令之相生,雖不及百世,而此姓不改。族者,屬也,享其子孫共相連屬,其旁支別屬,則各自為氏?!庇纱送茢嘈帐蠈ξ髦艿恼斡绊懯? B )
A.確定分封諸侯的主要依據(jù)
B.確定宗法關系的重要依據(jù)
C.導致形成嚴格的等級制度
8、D.導致形成嚴格的晉升制度
解析:西周分封的對象是王族、功臣和古代帝王的后代,并非依據(jù)姓氏,故A項錯誤;根據(jù)材料可知姓代表共同血緣關系,氏區(qū)別血緣親疏,而共同血緣及血緣親疏是確定宗法關系的重要依據(jù),故B項正確;材料反映了姓氏的來源及作用,氏用于區(qū)別血緣親疏,與嚴格的等級制度無關,故C項錯誤;姓氏是確定宗法關系的依據(jù),與晉升制度無關,故D項錯誤。
8.(2019·湖南永州模擬)
記述
出處
“(小史)掌邦國之志,奠系世,辨昭穆?!?
《周禮·春官》
“姓者,統(tǒng)其祖考之所出;氏者,別其子孫之所自分?!?
北宋劉恕《通鑒外紀》
“譜存而宗可考,是故君子重之?!?
南宋朱熹《陳氏家譜舊序
9、》
“譜系之作,所以敦孝弟、重人倫、睦宗族、厚風俗?!?
清李希蓮《重修李氏族譜序》
上表為不同史籍關于宗法的歷史敘述。據(jù)此能夠得出的歷史結論是( B )
A.宗法制被后世完全承襲
B.編修家譜具有敬宗收族的作用
C.家訓家規(guī)滲透理學思想
D.族譜都能解釋姓氏的演變歷程
解析:宗法制影響后世,但是沒有被完全繼承,故A項錯誤;表中“奠系世,辨昭穆”“祖考”“宗可考”“重人倫”“睦宗族”說明對宗族的作用,故B項正確;材料不能表明都受到理學影響,故C項錯誤;族譜不一定都能解釋姓氏,故D項錯誤。
9.(2019·湖北武漢調研)春秋初期,黃河沿岸各國往往“壅防百川,各以為利”。公元前65
10、1年,齊桓公在宋國的葵丘(今河南)主持諸侯會盟,盟約中有“無曲防”的規(guī)定,即禁止修筑危害別國防洪安全的堤防。這一變化客觀上反映了( D )
A.各諸侯國之間爭霸非常激烈
B.各諸侯國以農立國
C.齊桓公稱霸后有效治理了黃河
D.國家統(tǒng)一有利于經濟發(fā)展
解析:盟約中“無曲防”的規(guī)定有利于社會安定和經濟發(fā)展,與諸侯爭霸無關,故A項錯誤;材料沒有反映出諸侯國治理洪水是為了農業(yè)發(fā)展的需要,故B項錯誤;題干信息無法看出齊桓公稱霸后已經有效治理了黃河,故C項錯誤;各諸侯國為防止水患各自為戰(zhàn),反過來說明,就從治水方面就需要有一個強有力的統(tǒng)一政權來協(xié)調,國家統(tǒng)一有利于經濟發(fā)展,故D項正確。
10.
11、(2019·廣西欽州模擬)春秋時期,晉文公創(chuàng)立六卿制,掌管晉國政治、軍事和外交事務,按照“長逝次補”的規(guī)則輪流執(zhí)政。到戰(zhàn)國初期,幾大卿族在斗爭中僅剩韓、趙、魏三家。晉國六卿制( B )
A.是晉國確立霸業(yè)的條件 B.為晉國分裂埋下了隱患
C.是西周分封制度的延續(xù) D.是秦朝九卿制度的基礎
解析:根據(jù)題目中“到戰(zhàn)國初期,幾大卿族在斗爭中僅剩韓、趙、魏三家”得出,題目強調的是晉國六卿制為晉國分裂埋下的隱患,并非是晉國確立霸業(yè)的條件,故A項錯誤,B項正確;結合所學知識,分封制下實行嫡長子繼承制,與題目中“按照‘長逝次補’的規(guī)則輪流執(zhí)政”不相符,故C項錯誤;題目中并未牽涉秦朝的九卿制度與晉國
12、六卿制的關系,故D項錯誤。
11.(2019·東北教研聯(lián)合體模擬)周代的樂舞,經常出現(xiàn)在各種政治、宗教儀式中,主要表現(xiàn)武王伐紂、平復南國等史事,是貴族子弟年幼時學習的必修課。這表明周代的樂舞( A )
A.具有政治意義和教化作用
B.形成重視傳承的社會風尚
C.滿足官僚政治的文化需要
D.開創(chuàng)樂舞追頌功德的先河
解析:通過周代樂舞出現(xiàn)的場合及內容可知其演出的目的在于宣揚周統(tǒng)治的合法性,即具有政治意義和教化作用,故A項正確;西周時期是貴族政治,不是官僚政治,故C項錯誤。
12.(2019·山東日照模擬)春秋時期,鄭國在泰山下有一塊封地,叫作祊(bēng)田,原為周王封給鄭國作為祭祀
13、泰山的費用;魯國在許國有一塊封地,叫許地(今河南許昌)。公元前715年,鄭魯兩國協(xié)商,本著就近原則將兩塊封地交換。這反映出( D )
A.經濟發(fā)展促進了土地私有化
B.諸侯國交往更注重現(xiàn)實利益
C.諸侯國封地所有權觀念淡漠
D.禮法制度已失去普遍約束力
解析:材料反映的依舊是分封制,故A項錯誤;材料的例子,僅能反映諸侯國交往的小部分內容,故B項錯誤;根據(jù)材料“本著就近原則將兩塊封地交換”,依舊反映的是對土地所有權的重視,故C項錯誤;根據(jù)材料“春秋時期……鄭魯兩國協(xié)商,本著就近原則將兩塊封地交換”,結合所學,春秋時期,禮壞樂崩,私自將兩塊封地交換,故D項正確。
二、非選擇題(共37分
14、)
13.(2019·四川成都五校聯(lián)考)宗法制是西周政治的典型特征,對中國社會政治生活有著深遠的影響。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有學者說,周代的宗法制完備而嚴格,是一個成功的創(chuàng)造。繼位的族長在宗族中有對宗族祖先的主祭權、對族人政治上的治理權、對宗族內共有經濟的支配權。同一宗族內,“大宗能率小宗,小宗能率群弟,通其有無,所以統(tǒng)理族人者也”。這種關系不斷發(fā)展的結果是君統(tǒng)宗統(tǒng)的合一。
——摘編自馮爾康等《中國宗族史》
材料二:東漢以后,強宗大族遍布各地,他們筑堡塢,置部曲,把持地方,操縱官吏,戰(zhàn)亂時建立宗黨武裝,形成割據(jù)勢力……兩宋時期,宗族發(fā)展出現(xiàn)“千年土地八百主”的現(xiàn)象,“今驟得
15、富貴者,止能為三四十年之計”,高官大族也可能“家世零替”。如何整合族人、延續(xù)世系、復興宗法,成為宋代士大夫面臨的共同難題。隨后,以建宗祠、置族田、修宗譜、定族規(guī)、立族長為主要特征的宗法家族制度得以全面復興……明清時期,家法族規(guī)和鄉(xiāng)規(guī)民約得到官方的認可和批準,成為傳統(tǒng)法律體系的組成部分。
——摘編自袁行霈《中華文明史》
材料三:清末民初,宗族組織原則發(fā)生了某些變化。1905年,上海王、朱兩氏將祠堂族長制改為族會制,“從事家族立憲”。1918年該族增訂族會章程,1924年修改,并經會員大會討論通過。曹氏宗族的管理體制也開始近代化,規(guī)定族眾有參與宗族事務的重大權力。此外,浙江紹興阮氏宗族在192
16、3年之前設立該族議事、執(zhí)行二部,實行任期制,由選舉產生。
——摘編自常建華撰《中國文化通志·宗祖志》
(1)根據(jù)材料一結合所學知識,概括周代宗法制的特點。(8分)
(2)根據(jù)材料二指出宗法制的發(fā)展變化,并根據(jù)材料及結合所學知識分析宋代以來宗法制度“全面復興”的背景。(12分)
(3)根據(jù)材料三指出清末民初宗族管理和周代相比有何不同。(5分)
解析:第(1)問,本小題考查學生的概括能力。特點可結合所學知識和材料一的關鍵信息“完備而嚴格”“君統(tǒng)宗統(tǒng)的合一”等作答。
第(2)問,發(fā)展變化,依據(jù)材料“強宗大族遍布各地”“宗黨武裝”“全面復興”“成為傳統(tǒng)法律體系的組成部分”等信息概括即可。背
17、景,結合宋代經濟、政治、文化等角度分析即可。
第(3)問,不同,依據(jù)材料三“家族立憲”“增訂族會章程……修改……討論通過……近代化……族眾有參與宗族事務的重大權力”“阮氏宗族……議事、執(zhí)行二部,實行任期制,由選舉產生”歸納概括即可。
答案:(1)特點:體系完備;等級森嚴(族長具有專斷權力);與政治關系密切(家國一體);嫡長子繼承制。
(2)變化:東漢以后,門閥士族及宗法性豪強同時崛起;宋朝,獲得縱深發(fā)展,全面復興;明清時期,家法族規(guī)成為政府法律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
背景:宋代商品經濟發(fā)展,土地買賣頻繁,貧富分化迅速,宗族間相互救助;士族沒落、庶族崛起;科舉制進一步發(fā)展,程朱理學興起。
18、
(3)不同:宗族管理具有民主性;規(guī)范化;分權色彩;與政治關系分離。
14.(2019·衡水模擬)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欲觀周之所以定天下,必自其制度始矣。周之制度之大異于商者,一曰立子立嫡之制,由是而生宗法及喪服之制;并由是而有封建子弟之制,君天子臣諸侯之制。……其旨則在納上下于道德,而合天子、諸侯、卿大夫、士、庶民,以成一道德之團體。周公制作之本意實在于此。
——王國維《殷周制度論》
材料二:別子(嫡長子之外的其他嫡子、庶子)為祖,繼(繼嗣)別為宗,繼禰(亡父)者為小宗。有百世不遷之宗,有五世則遷之宗。百世不遷者,別子之后也。宗其繼別子之所自出者,百世不遷者也。宗其繼高
19、祖者,五世則遷者也。尊祖故敬宗,敬宗尊祖之義也。
——《禮記·大傳》
(1)根據(jù)材料一,“封建子弟之制”指什么?該制度有哪些特征?(6分)
(2)根據(jù)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宗法制的特點。并指出該制度對維護周天子權威有何積極作用。(6分)
解析:第(1)問,第一小問,根據(jù)“封建子弟”不難判斷;第二小問,根據(jù)關鍵詞句“封建子弟”和“合天子、諸侯、卿大夫、士、庶民,以成一道德之團體”,從血緣關系和內部等級等方面組織答案。
第(2)問,第一小問,依據(jù)教材內容可知,宗法制的核心是嫡長子繼承制,“大宗”與“小宗”是相對的,宗法制與分封制互為表里;依據(jù)材料可見家族祭祀權是政治地位的標志,西周政權與族權密切結合。第二小問,根據(jù)材料二的信息直接概括即可,應側重于國家的統(tǒng)治方面。
答案:(1)指分封制。特征:與宗法制互為表里(血緣與國家政治制度相結合);層層分封、等級森嚴。
(2)特點:以嫡長子繼承制為核心;“大宗”與“小宗”是相對的;宗法制度與分封制度密切相關;西周政權與族權密切結合。
積極作用:建立在血緣關系基礎之上的政治聯(lián)系具有向心力,有利于加強周天子的權威,有利于西周王朝的長治久安。
- 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