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大中國教育簡史形成性考核冊答案小抄

上傳人:仙*** 文檔編號:253596411 上傳時間:2025-03-16 格式:DOC 頁數(shù):20 大?。?95.50KB
收藏 版權申訴 舉報 下載
電大中國教育簡史形成性考核冊答案小抄_第1頁
第1頁 / 共20頁
電大中國教育簡史形成性考核冊答案小抄_第2頁
第2頁 / 共20頁
電大中國教育簡史形成性考核冊答案小抄_第3頁
第3頁 / 共20頁

下載文檔到電腦,查找使用更方便

10 積分

下載資源

還剩頁未讀,繼續(xù)閱讀

資源描述:

《電大中國教育簡史形成性考核冊答案小抄》由會員分享,可在線閱讀,更多相關《電大中國教育簡史形成性考核冊答案小抄(20頁珍藏版)》請在裝配圖網(wǎng)上搜索。

1、203 《中國教育簡史形成性考核冊答案》 名詞解釋 六藝 是西周官學的基本教育內容,即禮、樂、射、御、書、數(shù),有“大藝”、“小藝”之分。書、數(shù)是小藝,主要是小學課程,禮、樂、射、御,作為大藝,是大學的課程。漢代以后也把經(jīng)孔子整理并作為教材的《詩》、《書》、《禮》、《易》、《樂》、《春秋》稱為“六藝”。 學在官府 是我西周教育制度的主要特征,主要體現(xiàn)為:禮不下庶人、政教合一、官師不分。在這種體制下,學校教育被官府壟斷,民間無學校教育可言。 稷下學宮 是戰(zhàn)國時齊國文化教育的中心,因其建于齊國都城臨淄的稷門之下而得

2、名。從性質上說,稷下學宮是一所由官方提供條件和設施的私學聯(lián)合體。其辦學特色有四:不治而議、自由辯論、學無常師、管理規(guī)范。稷下學宮制定了中國歷史上有據(jù)可考的第一個學生守則——《弟子職》。 六學二館: 唐代教育體系完備,在中央設立國子監(jiān),下轄“六學”:國子學、太學、四門學、書學、算學、律學。六學之中,國子學、太學、四門學都是儒學,書學、算學、律學是培養(yǎng)專業(yè)人才的學校?!岸^”即崇文館和弘文館,是集收藏書籍、校理書籍和研究儒家經(jīng)典三位一體的場所。 三舍法: 宋代熙寧四年,在太學實施三舍法。所謂“三舍法”,就是太學生員按等差分隸于外舍、內舍、上舍。生員依學業(yè)程度,定期考試,依次升舍。三舍法的實

3、行強化了學校的職能,在一定程度上使得太學的學業(yè)與入士作官直接掛鉤,從而提高了學校教育的地位,有利于加強學校教學,并使學校課業(yè)與考試更加規(guī)范化。 監(jiān)生歷事: 明洪武五年,為滿足當時官吏不足的需要,創(chuàng)立監(jiān)生歷事之制。歷事即“歷練政事”,是實習官吏的制度。凡在監(jiān)十余年者,派到六部諸司實習吏事,并考察其勤惰。歷練3個月,進行考核,勤謹者送歷部備案待選,仍令繼續(xù)歷事,遇到官缺,依次補用。 鴻都門學 鴻都門學創(chuàng)設于東漢靈帝光和元年(178年),因校址在洛陽鴻都門而得名,它是中國最早的文藝專業(yè)學校。鴻都門學的學習內容是辭賦、尺牘、書法、繪畫等。學生全部由州郡薦舉或三公辟召而來,相當于察舉正式科

4、目出身,入學享有俸祿,相當于正式吏員,而且他們的待遇高于太學生。西漢統(tǒng)治者興鴻都門學的目的是造就一支新的士人隊伍作為自己的統(tǒng)治基礎。作為我國歷史上第一所文藝專業(yè)學校,鴻都門學具有開創(chuàng)性的意義。 文翁興學 西漢蜀郡太守文翁采取委托培養(yǎng)的方式,選拔一些人才送到長安進行培養(yǎng),而后返回蜀郡,興辦教育事業(yè)。中國古代教育史稱之為文翁興學。 學田 撥充學田是在物質條件上為地方學校的維持提供保障的一項措施。由朝廷撥給學田始于北宋乾興元年(1022),熙寧興學期間,朝廷又召令給各地州學撥充學田,學田即屬學校所有的田產。學田除由政府撥給,也有由地方官紳捐贈,或由學?;I款購置。 蘇湖教法

5、是北宋教育家胡璦在蘇州、湖州執(zhí)教時所創(chuàng)立的一套完備的教學方法。胡璦以“明體達用”為宗旨,打破只讀儒家經(jīng)典的單一學習模式,實行分齋教學。經(jīng)義齋仍以學習儒經(jīng)為主,治事齋則分治民、講武、堰水、歷算等科目。學生治一事,兼一事,相當于現(xiàn)在的主輔科兼修。這樣培養(yǎng)出來的人才知識面寬,注重實用。 講會 “講會”是書院的重大教學研究活動,不僅有本院教師講學,也聘請社會名流或其他書院的學者到本院參講。書院的這種門戶開放風格,大大促進了學術交流和發(fā)展,也開闊了學生視野,深化了教學。 次相授業(yè) 是私學大師實行的一種逐次傳遞學業(yè)的方式,即先由教師教給先來的高足弟子,再由高足弟子分頭去教其他弟子,可以二傳

6、、三傳乃至更多。次相授業(yè)使一個教師可以通過逐次相傳的方式教授眾多弟子。 “三、百、千” 是《三字經(jīng)》、《百家姓》、《千字文》的簡稱?!叭?、百、千”是以識字為主的綜合性蒙養(yǎng)教材,這類教材以識字教學為主,同時傳授一些知識和道理。 九品中正制 “九品中正”是魏晉南北朝時的選士制度,選官事宜主要由各級中正官主持。中正的職權是對本籍貫士人的“品”(家世)、“狀”(才德)予以評價,按三等九級定品: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然后逐級上報到司徒,司徒咨吏部待用,按品級高低,授予相應的官位。 八股文 八股文是明清科舉考試的主要內容。它有固定的格式和一系列清規(guī)戒律

7、:題目都出自“四書”或“五經(jīng)”的文字,是闡述經(jīng)文義理的作文;寫作宗旨是“代圣人立言”,即必須以圣人的口氣訓釋,而不得以作者的身份去發(fā)揮;文體要求嚴格,文章開始部分分為破題、承題、起講、入手,正文部分分為起股、中股、后股和束股,兩兩比偶,構成八股,最后以大結為全文的結束語。八股文是封建時代科舉考試內容發(fā)展到頂點的產物。 京師同文館 中國近代第一所新式學校,創(chuàng)建于1862年,最初是一所外國語專門學校,隸屬于清政府建立的外交機構——總理各國事務衙門,目的是培養(yǎng)清政府所需要的外事專業(yè)人才。1867年以后京師同文館陸續(xù)增設近代學科。1901年京師同文館并入京師大學堂,成為大學堂的譯學館。 京師大

8、學堂 1898年百日維新時,京師大學堂正式建立。這是清政府主辦的第一所新式普通學校,它以高等教育為龍頭,附設中小學。建學目的就是要作為全國學堂的表率。京師大學堂最初還兼有統(tǒng)轄各省學堂的職責,是最高學府與教育管理機關合一的機構,為在全國確立近代新教育體制奠定了基礎。辛亥革命后,改名為北京大學。 南洋公學 1897年,盛宣懷在上?;I辦南洋公學。先是設師范院一所,聘任梅溪書院主講張煥倫為總教習,這是中國有專門師范教育的開始。南洋公學是中國最早包含大、中、小學和師范學校的教育機構。民國時,改建為上海交通大學。 庚款興學 這是由列強退還部分“庚子賠款”,用于在中國興辦教育事業(yè),是西

9、方列強調整對中國策略的一個重要手段。退還庚款的總倡導者是美國,隨后其他列強也退還部分賠款,以這筆資金建立“中華教育文化基金會”。庚款興學反映了列強在中國人民反抗侵略的浪潮下,更加重視精神和文化方面的影響滲透的趨向。 民國元年教育方針 于1912年9月2日由教育部頒布實行,其內容為:“注重道德教育,以實利教育、軍國民教育輔之,更以美感教育完成其道德?!边@一宗旨是蔡元培教育觀念的體現(xiàn),已基本剔除封建遺毒。 學部 1905年12月,清政府效仿日本文部之成規(guī),正式建立學部,作為中央教育行政機構。原國子監(jiān)歸并學部,教官一并裁撤。學部與政府各部并列,長官都稱尚書,左、右侍郎為副長官。學部下

10、設總務、專門、普通、實業(yè)、會計五司。 設計教學法 是由杜威的學生克伯屈以“從做中學”的理論為出發(fā)點創(chuàng)立的。它的基本程序是“目的—計劃—實施—評價”。這種方法符合杜威“從做中學”的精神,學生在行動中求知,在實際生活中發(fā)現(xiàn)問題和困難,靠自己思考解決問題。設計教學法成為師范學校學生需要掌握的內容。 小先生制 是偉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所倡導的教學方式方法,即采取大的教小的、會的教不會的,先學的教后學的,也即能者為師。 留法勤工儉學 1915年6月,在法國的蔡元培、李石曾、吳玉章創(chuàng)立了“勤工儉學會”。明確提出了以“勤于工作,儉于求學,以增加勞動者之知識為宗旨”。1916年春,中法兩

11、國人士在巴黎成立“華法教育會”,同時設立“留法勤工儉學學會”進行宣傳,吸收有志青年到法國留學。勤工儉學活動不僅使留法的中國先進青年走上了共產主義道路,也對中國教育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農民運動講習所 是第一次國共合作時期成立的培養(yǎng)農運干部的學校。講習班采取短訓班的形式,從1924年到1926年,在廣州舉辦了六屆,國民政府遷到武漢后,又在武漢辦了第七屆。講習所有課堂講授、學生自學、集體討論和調查研究等學習方式,共培養(yǎng)近1600名畢業(yè)生,為推動中國農民運動發(fā)展作出了卓越貢獻。 蘇維埃文化教育建設總方針 由毛澤東在1934年1月第二次蘇區(qū)工農兵代表大會上提出,內容是:“在于以共產主義的

12、精神來教育廣大的勞苦民眾,在于使文化教育為革命戰(zhàn)爭與階級斗爭服務,在于使教育與勞動聯(lián)系起來,在于使廣大中國民眾都成為享受文明幸福的人?!? 民辦公助 是革命根據(jù)地和解放區(qū)的一種辦學形式。所謂“民辦公助”就是由群眾集資、出力自己辦學,主要是家長和學生通過勞動來解決資金和人力問題,也采用集資、提取結余、開學田、組織文教合作社等方式來籌集辦學資金,政府則給予方針上的指導、物質上的補助和師資上的支援。 “越名教而任自然” 這是魏晉玄學重要代表人物嵇康教育思想的核心。所謂“越名教”就是否定和超越世俗的虛偽“名教”,“任自然”就是回歸人性淳樸的自然狀態(tài)。嵇康運用玄學思想猛烈地批評儒家名教,開拓了

13、教育理論的新領域。 《四書章句集注》 《四書章句集注》由朱熹編輯,內容包括《大學章句》1卷、《中庸章句》1卷、《論語集注》10卷、《孟子集注》7卷。明清統(tǒng)治者重視理學,《四書章句集注》成為官定的必讀注本和科舉考試的依據(jù)。 求放心 “求放心”是孟子對教育在個體發(fā)展中所起作用的表述。孟子說:“學問之道無他,求其放心而已矣?!彼^“放心”,指的就是人在后天所喪失了的善端,孟子認為教育的作用就在于找回散失的善的本性,保存和發(fā)揚天賦的善端。 “教、養(yǎng)、取、任” 這是北宋政治家王安石在《上仁宗皇帝言事書》中提出的造就人才的四項綱領:“教”是培養(yǎng)人才?!梆B(yǎng)”是合理對待人才?!叭 笔沁x

14、拔人才。“任”是任用人才。 明人倫 這是孟子對中國古代學校教育的目的的概括?!懊魅藗悺本褪侵笇W會處理各種人際關系。所謂“人倫”,具體內涵就是“父子有親,君臣有義,夫婦有別,長幼有序,朋友有信?!焙笫酪喾Q為“五倫”,代表著五種最基本的人際關系規(guī)范。“明人倫”成為后世正統(tǒng)儒家恪守的教育目的論。 三綱五常 董仲舒把封建道德倫理概括為“三綱”“五常”,這成為封建道德教育的核心綱領?!叭V”即“君為臣綱,父為子綱,夫為妻綱”,后者必須絕對服從于前者。“五?!奔慈省⒘x、禮、智、信。 反求諸己 “反求諸己”源于孔子的“君子求諸己,小人求諸人”。孟子作了具體闡發(fā),他說:“愛人不親,反

15、其仁;治人不治,反其智;禮人不答,反其敬。行有不得,皆反求諸己?!币饧捶彩窃谌穗H關系中出現(xiàn)問題,都應該多從自己身上找原因,多反躬自省。----297 三綱領八條目 是《大學》這篇討論大學之道的教育論文中所提出的教育目標和實現(xiàn)這一教育目標的途徑、步驟,朱熹將其概括為“三綱領八條目”?!叭V領”,即“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于至善。”這是實現(xiàn)大學之道的三個目標。“八條目”,即“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這是實現(xiàn)三個目標的八個步驟。 虛壹而靜 我國古代偉大教育家荀子特別重視學習態(tài)度的培養(yǎng),他提出學習應該做到“虛壹而靜”?!疤摗奔础安灰运巡睾λ鶎⑹?/p>

16、”,也就是虛心不抱成見;“壹”即“不以夫一害此一”,也就是專心致志;“靜”即“不以夢劇亂知”,就是不能用沒有根據(jù)的胡思亂想或者情感的沖動來擾亂人的理智和正常的思維活動。 “豫、時、孫、摩” 我國古代教育名篇《學記》中所提出的四條教學原則?!霸ァ笔穷A防性原則,“禁于未發(fā)之謂豫”。“時”是及時施教原則,“當其可之謂時”?!皩O”是循序漸進原則,“不陵節(jié)而施之謂孫”?!澳Α笔菍W習觀摩原則,“相觀而善之謂摩”。 有教無類 孔子創(chuàng)辦私學后,提出“有教無類”的教育原則,對于教育對象,沒有身份貴賤的要求或地域的限制??鬃印坝薪虩o類”的招生原則,打破了貴族壟斷學術的格局,使教育活動擴展到了民間。

17、 距師 這是東漢杰出思想家王充對師生關系的論述?!熬鄮煛笔侵笇W術探究上,要與師保持距離。學生不能完全附和老師,要有自己的思考和見解。 萬木草堂 1891—1898年,康有為在廣州長興里創(chuàng)辦萬木草堂,以培養(yǎng)具有革新思想和實用才干的人才。課程分為義理之學、考據(jù)之學、經(jīng)世之學和文字之學四類,以求“兼通中西學說”。 康有為在萬木草堂的教學,注重引西學以論證中學,既擴大了學生視野,也給予傳統(tǒng)學術以新的比較研究特色。 《天演論》 是嚴復翻譯英國人赫胥黎1891年出版的著作《進化論與倫理學》的譯著。《天演論》首次把進化論的思想傳播到中國,以“物競天擇,適者生存”“優(yōu)勝劣汰”的進化論

18、觀點,喚起國人救亡圖存,從一個全新的理論角度凸顯了中華民族的生存危機,對整個中國知識界產生了震撼性的影響,激勵愛國志士奮發(fā)圖強,在歷史上有著重大的進步意義。 “西學中源”說 這一文化觀念萌生于徐光啟、李之藻,首倡于熊明遇,經(jīng)康熙皇帝和梅文鼎祖孫二人的闡揚,成為士大夫中很有影響的社會思潮。“西學中源”說最初是指西方的天文歷法、算學源于中國,進而認為西學都是從傳到西方的,后來在西方進一步發(fā)展,在中國反倒失傳了,那么現(xiàn)在再把它學回來,也是符合儒家“禮失而求于野”的方針的。 大職業(yè)教育主義 這是我國近代職業(yè)教育的奠基者黃炎培在1925年所提出的教育觀念。就是說辦職業(yè)教育要“參與一切,

19、有最大的度量容納一切”。大職業(yè)教育主義的提出是黃炎培職業(yè)教育思想的升華,揭示了局限于職教辦職教是辦不好的,必須參與到社會運動中去,必須與整個教育界和職業(yè)界溝通協(xié)調。 簡答題 作業(yè)一 1.我國的學校是怎樣產生的?最早的學校類型有哪些?-3 學校產生的最基本條件,一是要有人來學、有人來教;二是有的可學、有的可教;三是要有適合教學的載體和方式。原始社會后期,隨著生產的發(fā)展,剩余產品積累增多,這樣就可以有一部分人脫離生產,去專門從事教和學。隨著生產經(jīng)驗的日益豐富和社會生活的復雜化,教育內容逐漸豐富,那些難以在生產過程中完成的教育任務,必定要有專門的場所和機構來從事。特別是文字的產生,大大促進了

20、經(jīng)驗和知識的積累,也改變了單純以口耳相傳和行為仿效的最初教學形式,學校教育的產生于是成為了必然。 我國最早的學校類型有兩種:第一種是“成均”,第二種是“庠”。 2.獨尊儒術對教育的影響有哪些?-17 一是確立了教育為治國之本的地位。二是儒家經(jīng)學成為教育的主體內容。但是獨尊儒術也壓抑了其他學術的發(fā)展,,使教育內容單一化,不利于學術的多元發(fā)展和多種形式和規(guī)格的人才培養(yǎng)。 3.簡述北宋的三次興學。-22 北宋中葉,宋朝統(tǒng)治秩序已基本穩(wěn)定,于是先后有三次興學之舉。第一次興學,是范仲淹主持的慶歷興學,興學措施主要有:第一是州縣立學;第二是振興太學;第三是改革科舉考試方法。第二次興學,是王安石主

21、持的熙寧興學,主要措施有:第一改革大學,在太學實施"三舍法";第二是加強地方官學建設;第三是舉辦專門學校,以培養(yǎng)具有一技之長的人才。第三次興學,是蔡京主持的崇寧興學,主要內容包括:第一是州縣普遍設學縣學亦置小學,在各地方學校也實行三舍法。第二是擴建太學。第三是以學校取代科舉取士。第四是興辦專門學校。 4.漢代太學的主要制度有哪些?-32 ①設五經(jīng)博士,建立博士弟子制。②御定統(tǒng)一的經(jīng)學教材。③經(jīng)學教學必須講究師法家法,不得自行改動或客串到其他學派,門戶之見極強。④建立定期的考試制度。初時一歲一試,通過者委以官職,東漢時改為兩年一考。考試的辦法是策試,策試合格,按甲乙科授予不同的官職。不合格者

22、繼續(xù)學習,下次再考。分別授予不同的官職。 5.明清統(tǒng)治者對地方官學學生是怎樣加以籠絡和控制的?-64 明中葉后,只有府、州、縣學生員(俗稱秀才)才有資格參加科舉考試,這就大大提升了學校的地位,也使地方官學完全成為科舉的預備場所。統(tǒng)治者對地方官學生員嚴加管制,明太祖向全國各地學校頒布禁例十二條,刻在臥碑上,其要點是嚴禁師生議論國是,干預地方政務。要求他們遵紀守法,尊師重道,潛心治學,以求得到朝廷重用。清代又頒行了新臥碑,共七條,內容與明代大同小異??滴?、雍正時又頒布“圣諭”,也主要是告戒訓示讀書人的。這些舉措都著眼于從思想上和政治上控制知識分子。 6.書院的管理有哪些特色?-77 第一,

23、書院有固定的經(jīng)費來源和藏書設施。第二,書院有健全的組織管理系統(tǒng)。第三,學生自治并參與書院的管理工作。第四,書院有健全的規(guī)章制度。 7.簡述蒙學讀書教學的通常程序?-89 蒙學的讀書教學,往往是塾師先讀,學童跟讀,讀若干遍后,就由學童自己讀,塾師予以糾正。讀熟后就背誦,一定要達到熟練地背誦無誤,最終還要能默寫。每日學新課之前,又必須將前面所讀的書輪流背誦,稱“溫書”。學習告一階段時要進行階段復習,將所學的書全部理清,稱為“理書”。 8.科舉考試的內容有過哪些主要演變?-99-101-105 隋唐科舉??浦饕獮槊鹘?jīng)、進士兩科。明經(jīng)即通曉儒家經(jīng)典,考試過程為先貼經(jīng),然后問經(jīng)義,然后答

24、時務策;進士科最初只試策、帖經(jīng),后還要加試雜文兩篇,即一詩一賦。 宋代科舉以進士為主,神宗時廢除帖經(jīng)、墨義、詩賦等傳統(tǒng)科目,改試經(jīng)義。經(jīng)義是論述儒經(jīng)某一內容含義的小論文。明清科舉的八股文就是從經(jīng)義演化而來的。 明清科舉考試的主要內容為八股文,其正式稱謂是制義或制藝。八股文題目都出自“四書”或“五經(jīng)”的文字,寫作宗旨是“代圣賢立言”,是闡述經(jīng)文義理的作文。八股文是封建時代科舉考試內容發(fā)展到頂點的產物。 論述題。 1.私學是怎樣興起的?它在中國教育史上具有什么意義?參見教材8-12頁 2.自漢代以后,學校體系的基本結構是怎樣的?請予以概括。 漢代以后,學校體系逐漸形成。(1)魏晉南

25、北朝時期:在中央國子學和太學并列,并先后創(chuàng)辦律學、醫(yī)學、書學等專門學校,地方上郡國學校教育制度建立。(2)隋唐時期:在中央設立有“六學”(國子學、太學、四門學、書學、算學、律學),另有旁系,包括“二館”(崇文館、弘文館)、醫(yī)學、崇玄學等,地方上分別設立有府學、州學、縣學、市學和鎮(zhèn)學等真系,各府州還有醫(yī)學和崇玄學等旁系。 (3)宋元時期:中央官學以太學、國子學為核心,另有律、算、書、醫(yī)、畫、武等專門學校。地方官學有州(府軍監(jiān))學和縣學兩級。另外書院在北宋開始興起,南宋開始形成書院教育基本傳統(tǒng),元代官學分為國子學、蒙古國子學/回回國子學及專業(yè)技術教育學校三種類型,書院出現(xiàn)官學化趨勢。(4)明清時期

26、:中央官學有國子學、武學、宗學/覺羅學、八旗官學、琉球官學和算學等。地方官學普遍設置,府、州、縣均設學校,鄉(xiāng)村還有社學、義學等。明后期書院復盛,清初書院被禁,后改為提倡,但已經(jīng)完全官學化。清末民初開始教育改革,引入近代學制,逐漸形成健全的近代學校教育體系。 3.書院的教學特點有哪些?從中可以得到哪些有益的借鑒? 特點:參見教材78-80頁借鑒:要點:1.學術自由促進學術交流與繁榮;2.人格熏陶,德行合一,強調親身踐履;3.培養(yǎng)學生自學能力,強調學習方法的掌握;4.以教學及學術研究為中心,行政色彩淡化 4.科舉制度對教育的影響如何?對當今教育可以有哪些借鑒? 影響:參見教材100頁借鑒

27、:1.機會均等原則,實行廣泛的招考報名制度公平對待每一位考生。2.保密原則,考試閱卷實行糊名制;2.定期考試,擇優(yōu)錄取原則,不憂人才匱乏且擴大統(tǒng)治基礎,有利于社會穩(wěn)定;3.規(guī)定各省錄取人員比例,在相對公平的前提下增進地方對中央向心力;4.標準化原則;5.對傳統(tǒng)文化的繼承和發(fā)揚 作業(yè)二 ⒈洋務派辦的新式學校有什么主要特點?-114 洋務派辦的新式學校打破了傳統(tǒng)儒學教育一統(tǒng)天下的格局,引進了西方近代科學技術和人文學科的教學,培養(yǎng)出了中國自己的第一批專業(yè)技術人才、新型知識分子和技術工人。但這類新式學校也有很大的局限性,表現(xiàn)在:(1)它在國家教育體制中尚無一席之地。這些新式學校都是申報朝廷批準后

28、興辦的,當然不是私學,但卻是以個案處理,零星舉辦,缺乏基礎教育的根基,必然影響教育效益和質量。(2)教育范圍局限在外語和軍事兩個方面,其他學科多為這兩個方面的延伸。(3)從教學到管理,大權多被外國人把持,帶有半殖民地的強烈色彩。(4)仍保留著封建教育的主要陣地。首先必須具有一定的舊學基礎的人才能入學,學校均有中國教習負責傳統(tǒng)儒家經(jīng)學的教學和考核,仍有祭孔典禮,講究禮制,都是舊官學的傳統(tǒng),新式教育其實僅僅表現(xiàn)在自然科學的教學內容方面。 ⒉簡述科舉制的廢除及意義。-119-121-122 封建傳統(tǒng)教育運行的最大支撐機制就是科舉制度,當近代中國教育發(fā)生根本變革時,它與舊的科舉制度的矛盾必然激化。

29、一方面,在深刻的民族危機和清王朝統(tǒng)治危機下,靠八股科舉出身的舊式士大夫官僚缺乏應付能力;另一方面,新式學校雖然培養(yǎng)出一批有實學的人才,但由于學業(yè)不能與科舉接軌,就沒有做官的“正途”,必然挫傷其學習積極性,也限制了新式學校的發(fā)展。所以,發(fā)展新教育必然要改革科舉制度。1904年1月清政府正式頒布中國第一個近代學制“癸卯學制”,新學制的建立意味著舊的科舉制度已無存在的基礎,清政府于是決定從1906年起,所有鄉(xiāng)、會試一律停止,存在于中國1300年之久的科舉制度終被廢除。 科舉制度廢除,意味著封建傳統(tǒng)教育體系的徹底崩潰,舊式學?;蛳觯蚋闹?;而對新興的近代教育事業(yè)來說,則意味著消除了最大的障礙,各地

30、紛紛開始興學。 ⒊如何評價癸卵學制。-129-130 1904年1月由清政府頒布的《奏定學堂章程》(史稱“癸卯學制”)是中國正式實施的第一個近代學制。癸卯學制帶有明顯的封建教育的烙印:第一,從學制看,延續(xù)時間過長,總計30年之久。第二,從課程設置看,傳統(tǒng)的中國經(jīng)學教育內容仍占很大比重。第三,從學校設置看,按地方行政級別規(guī)定辦學級別,套用了傳統(tǒng)的辦學體制。第四,從學校管理看,保留著舊教育的各項制度。第五,仍沒有女子教育的位置。 盡管癸卯學制帶有濃厚的封建色彩,但從性質上說,它畢竟屬于近代新學制的范疇,它具有完整的、上下銜接的學校體系,學習近代自然、社會和人文學科,規(guī)定統(tǒng)一的學習年限,實施班

31、級授課制,編制了專門的教科書,這些都與封建傳統(tǒng)教育有本質的區(qū)別。癸卯學制的頒布結束了中國延續(xù)了兩千多年的封建教育體制,在教育史上具有劃時代的意義。 ⒋新文化運動在文教方面有哪些主要成果?-134-135 新文化運動中在文教方面的最大推動,就是以白話文取代文言文。白話文的推行不僅推動了文學革命,而且使口語和書面語一致,從而大大減輕了學習閱讀和寫作的負擔,為真正在民眾中普及教育創(chuàng)造了一個基本條件。1920年,教育部規(guī)定從一二年級開始使用白話文教材,到1922年,除語文課文中的文言文課文外,所有的文言文教科書停止使用。 推行國語也是新文化運動中的重大成果。推廣全國通行的語言,不僅有利于不同地方

32、人士的交流,而且也有利于提高教育的規(guī)范性。 新文化運動還推動了男女平等教育的確立。 ⒌實施大學院與大學區(qū)制的動機是什么?主要措施有哪些?失敗的原因何在?-150 大學院和大學區(qū)的設置,旨在改變以往教育行政官僚化,克服教育行政流為文簿案牘形式的缺陷,并加強學術研究與教育行政的聯(lián)系。 實施大學院和大學區(qū)制的主要措施:以大學院為全國最高學術和教育機關,與此同時,把全國分為若干大學區(qū),每區(qū)設國立大學一所,大學校長兼管區(qū)內教育行政及學術事業(yè)。每區(qū)設評議會為審議機關,設研究院為學術機關,設高等教育處、普通教育處、擴充教育處,分掌各類教育行政。 大學院制實施一年之后便不得不廢止又恢復了教育部,究其

33、原因在于:行政管理與教育研究的運作畢竟有較大的區(qū)別,本想使行政機關學術化,反而使學術衙門化,結果與初衷相反。另外,這個體制是以中心大學為核心,容易忽視其他學校及其類別教育的利益和需求,造成諸多矛盾。 ⒍1922年學制在高等教育領域有哪些創(chuàng)新?-162 1922年新學制取消了大學預科,從而使大學可以集中進行專業(yè)教學,有利于提高高等教育的專業(yè)教學水平。 ⒎革命根據(jù)地的教育體制是如何構成的?其中為什么會有明確的主次之分?-229 根據(jù)黨的教育方針和革命戰(zhàn)爭的需要,革命根據(jù)地創(chuàng)立了一個完全新型的教育體制,它包括干部教育、群眾教育和兒童教育三個部分。這三類教育又有明確的主次之分,即在整個教育體制

34、中,成人教育重于兒童教育;成人教育中,干部教育重于一般群眾教育;干部教育中,對現(xiàn)職干部的培訓又重于對未來干部的培養(yǎng)。因為成人受到教育后,其效果能立即體現(xiàn)到革命和生產中去。而干部又是一切工作的領導和骨干,重要性更加顯著,尤其是現(xiàn)職干部的培訓,更具有突出的迫切性。由此可見,革命根據(jù)地教育重在實效上,強調立竿見影,這是當時嚴酷的戰(zhàn)爭環(huán)境的需要。 論述題 1.概述近代教育形成的主要歷程,你從中悟出哪些道理? 歷程:鴉片戰(zhàn)爭后列強對中國進行文化侵略,開始舉辦教會學校;太平天國對舊教育造成巨大沖擊;洋務運動時期中國近代教育興起,各種近代專業(yè)技術學校相繼創(chuàng)辦;戊戌變法時期中國近代教育進入全面改革階段,

35、近代教育制度興起,但尚未成體系;清末新政:廢除科舉,中國近代教育體系形成可以看出,中國近代教育體系的建立時與我國經(jīng)濟近代化和政治近代化同步的,是經(jīng)濟、政治近代化的結果,同時中國近代教育的發(fā)展受到列強先進資本主義教育制度的巨大影響;另一方面,中國近代教育的不斷發(fā)展又反過來推動中國經(jīng)濟、政治近代化的進程。(P108-125) 2.評述1922年學制的產生背景、主要內容和歷史地位。 背景:五四前后,一些教育社團積極倡導學制改革,1920年,全國教育會聯(lián)合會兩屆年會均討論學制改革,1921年美國實用主義教育家孟祿來華講學,同年,廣州召開的全國教育會聯(lián)合會第七屆年會以學制改革為主要議題,并提出了改

36、革提案,征求全國意見,由此學制改革的熱潮迅速遍及全國.1922年9月,北洋政府召開全國學制會議,最后教育部于1922年11月以大總統(tǒng)名義頒布實行. 內容:其一是作為指導原則的“七項標準”,其二是“六三三”分段的學校系統(tǒng),其三是四項附則。戌學制的頒布,結束了辛亥革命以后教育上的混亂狀態(tài),反映了“五四”以來教育改革的基本要求,堪稱這一時期教育改革的綜合成果。較之壬子?癸丑學制,這一學制具有以下進步性:其一,它縮短了小學年限,改7年為6年,有利于初等教育的普及,“六三三”分段的學校系統(tǒng),也基本上符合兒童身心發(fā)展的階段性。其二,延長了中學年限,有利于提高中等教育的水平,同時將中學分為兩段,設立三年制綜

37、合高中,既增加了辦學的靈活性,又有利于中學的普及。其三,取消了大學預科,使大學不再負擔普通教育的任務,有利于大學集中力量進行專業(yè)教育和科學研究。其四,在中學開始便實行選科制和學分制,兼顧學生升學和就業(yè)兩種準備,可使學生有較大發(fā)展余地,適應不同發(fā)展水平學生之需。歷史地位: 該學制較為徹底地擺脫了封建傳統(tǒng)教育的束縛,表現(xiàn)了教育重心的下移,總體來講比較簡明,又給各方留有伸縮余地,總體構架適合現(xiàn)代教育的要求,所以后來除個別地方有所調整外,基本結構一直維持至今。(參見教材135-137頁) 3.蔡元培對北京大學的改革主要表現(xiàn)在哪些方面?對當前的高等教育改革有什么啟示? 改革措施:1.推行思想自由、

38、兼容并包方針,延攬各方人才;2.調整系科結構;3.改革教學制度,實施選科制;4.改革管理體制,實行教授治校;5.提高學生品德水平和活動能力;6.首招女生進入大學學習。啟示::1.學術自由促進學術交流與繁榮;2.教授治校,以教學及學術研究為中心,行政色彩淡化;3.高校應當“學”、“術”分明,明確自身定位,找準發(fā)展與主攻方向;4.以學生為中心,實施選科制(學分制)。(參見教材159-162頁) 4.闡述近代中小學教育課程變革的要點,對當前基礎教育課程改革有什么啟示? 變革要點:1.教會中小學校:第一類為宗教課,第二類為傳統(tǒng)中文和經(jīng)學課,第三類是近代科學文化課,重視外語教學;2.清末維新時期國

39、人自辦中小學,低年級以英語、數(shù)學為主,高年級兼學各國史鑒,地輿和格物,同時講讀經(jīng)史之學等;3.癸卯學制中的初小主課為讀經(jīng)講經(jīng),另有修身、中國文字、算術、史地,格致,體操等,高小增加圖畫課;中學課程增加外語,博物,物理及化學,法制,理財?shù)龋?909年后分文科和實科;4.民初,小學課程廢除讀經(jīng)講經(jīng),加強各科教學,特別是有助于提高人文素質和生活能力的唱歌,手工,縫紉等課程,中取消文實分科,,自然學科比重上升,為女生開設縫紉和家事、園藝,免修軍事體操;5.1922年學制采用633學制,小學的衛(wèi)生、歷史、公民和地理合稱社會科,增加自然園藝科,唱歌改音樂,體操改體育,中學實行選科制和學分制;6.南京國民政

40、府時期,初小課程包括公民訓練、國語、常識、工作、唱游,高小增加公民知識、歷史、地理 三科,初中為公民、國文、英語、歷史、地理、算學、自然、衛(wèi)生、圖畫、音樂、體育、勞作,高中歷史分為本國歷史和外國歷史、地理分為本國地理和外國地理,增加軍訓和論理二科,高三酌情增設各種簡易職業(yè)課。啟示:教育內容的變化取決于政治和經(jīng)濟情況的發(fā)展變化,并為后兩者服務。具體而言,近代中小學教育值得借鑒的地方有:1.中學階段重視外語教學;2.重視生計教育和職業(yè)教育;3.實行學分制,有利于學生個性培養(yǎng)等。(P167-178)啟示部分言之成理即可。 5.近代高等師范學校在獨立設置和納入普通高校之間是怎樣轉變的?這對當前師范教

41、育改革有何啟示? 轉變過程:1.1902年最早于京師大學堂內設師范館,高等師范附屬于高等學堂;2.1908年京師優(yōu)級師范學堂成立,我國高等師范學校開始獨立設置;3.民初將優(yōu)級師范學堂改稱高等師范學校,全國劃分為六大師范區(qū),每區(qū)設一高等師范學校;4.1922年學制改革中,高師與普通大學合并或改建為普通大學,只有北京高師改稱國立北京師范大學,仍一直保留師范主體,因與國情不合,削弱了師范教育;5.抗戰(zhàn)時期,1938年通過《師范學院章程》,決定師范學院單獨設立或于大學中設置,對發(fā)展師范教育有一定促進作用。 啟示:1.高師教育是一國教育發(fā)展的根基,只能加強,不能削弱;2.高師與普通大學歷史上的每次分合

42、對高師教育影響都很大,目前又有取消獨立設置的趨勢,不論是合是分,國家應當及早出臺相關完整配套政策,努力促進高等師范教育的健康持續(xù)穩(wěn)定發(fā)展。啟示部分言之成理即可。 (P190-200) 6.闡述鄉(xiāng)村教育運動興起的背景和主要實施情況,其中有哪些經(jīng)驗和措施值得借鑒? 背景:鄉(xiāng)村教育運動集中在20世紀20年代后期到30年代中期,中國教育改革的重心逐漸由城市轉入鄉(xiāng)村,進步教育人士認識到中國是一個傳統(tǒng)的農業(yè)社會,農民占著中國人口絕大多數(shù),中國的發(fā)展,包括教育改革歸根結底需要解決農村教育的問題才能最終帶動整個社會的進步,所以鄉(xiāng)村教育運動的產生可以說是歷史的必然,或者說是推廣近代教育體制,同時改良農村社

43、會,以實現(xiàn)救國理想的必然之舉. 實施情況:中華職教社和黃炎培比較重視培養(yǎng)農民的生產技能,改善農民生活狀況;陶行知重視普及基本文化及將教育與生活密切聯(lián)系;平教會和晏陽初主要是想總體改變農村的落后狀況;而梁漱溟的鄉(xiāng)村建設則著眼于農村社會道德風氣的改善,和強化農村基層政權建設.都有一定的成就,但僅靠鄉(xiāng)村教育,是不可能根本改善農村面貌的,本身的推廣也有限. 借鑒:“鄉(xiāng)村教育運動”具有實施主體民間性、教育對象全民化和教育內容適用性的特點。它對當今農村教育改革的借鑒和啟示在于:民間力量應該以多種形式積極參與農村教育的改革和發(fā)展;農村教育的對象應該包括以成人為主體的農村社會的全體成員;農村教育的內容必須適合

44、當前農民多元化的教育需求。(P205-208) 啟示部分言之成理即可。 7.革命根據(jù)地教育有哪些主要特色?你認為當今應該如何繼承發(fā)揚? 特點:1.緊密為革命戰(zhàn)爭和階級斗爭服務;2.新型的教育體制,革命根據(jù)地教育分為干部教育、群眾教育和兒童教育三個部分,三類教育還有明確的主次之分,即整個教育中成人教育重于兒童教育,成人教育中干部教育重于一般群眾教育,干部教育中對在職干部的培訓又重于對后繼干部的培養(yǎng)。這樣的教育結構和重心所在,正是當時革命斗爭的需要決定的,其出發(fā)點是速見成效,立竿見影;3.教育與生產勞動和社會政治活動緊密結合;4 多種形式的辦學途徑;5 教學制度和方式的改革,主要是縮短學制,

45、教學緊密聯(lián)系實際,注重實效的教學方法如小先生制的廣泛應用等借鑒:從歷史的角度看,革命根據(jù)地教育有效地培養(yǎng)了革命干部,廣泛地教育了工農群眾,提高了他們的政治和文化素質,無論是在支援革命取得全國勝利,還是在教育上的極大普及性和改革力度,它的成效都是毋庸質疑的。從現(xiàn)實的角度看,革命根據(jù)地教育的方針、原則并沒有過時,例如強調為現(xiàn)實斗爭服務,理論聯(lián)系實際,充分發(fā)動群眾,多種形式辦學等等,它的許多經(jīng)驗措施至今也仍然是有生命力的,特別是在成人教育、農村教育和基礎教育領域,值得我們繼續(xù)發(fā)揚。啟示部分言之成理即可。 (P228-232) 作業(yè)三 ⒈簡述顏之推關于家庭教育的主要觀點。-243 南北朝時期的顏

46、之推撰寫了我國封建社會第一部系統(tǒng)的家庭教育著作《顏氏家訓》,《顏氏家訓》在家庭教育方面提出了許多有價值的觀點。他反對父母對子女“無教而有愛”的溺愛,結果是害了孩子,父母一定要嚴慈有度。他高度重視早期教育,引用孔子“少成若天性,習慣成自然”的話,強調要從小培養(yǎng)兒童良好的行為習慣。他指出兒童時的“精神專利”,易于學習特別是背誦經(jīng)典。他還強調要使子弟掌握一技之長,以為立身之本。 ⒉道家和法家是怎樣從不同立場否定傳統(tǒng)教育的?-255-256 道家反對儒家的“有為”即提倡各種道德規(guī)范和政治教化的人為措施,為此,老子提出“絕學無憂”的主張。認為學習的效果是不斷增益,增益越多對人越有害;而修道的效果是不

47、斷減損,即消除那些不良的知識、虛偽僵化的道德即各種追求名利的世俗欲望,達到清心寡欲,順其自然,也就是達到“無為”的境界,也就沒有什么做不到的了。這樣,道家實際上持教育有害論。 法家推崇法治,主張教育無用論,認為只有刑法可以使人棄惡從良,因此法家大力提倡“以法為教,以吏為師”。 ⒊簡述《學記》中“大成”的階段性教育目標。-277 《學記》中有一個九年“大成”的教育方案。學生每年入學,每兩年為一個學習階段,有明確的目標:第一年考察“離經(jīng)辨志”,即能夠斷句分章的閱讀和明確學習志向。第三年考察“敬業(yè)樂群”,即學習態(tài)度認真和樂于群體活動。第五年考察“博習親師”,即學習的廣博度和對師長的親和度。第七

48、年考察“論學取友”,即討論學問的分析能力和正確選擇學友,此時可謂“小成”。然后是融會貫通,鞏固深化,到第九年,達到“知類通達,強立而不反(不可逆轉)”,也就是“大成”。 ⒋概述韓愈關于“先王之教”的基本內容。-288 韓愈所謂“先王之教”總的宗旨就是仁義道德:“博愛之謂仁,行而宜之之謂義,由是而之焉之謂道,足乎己無待于外之謂德?!比柿x道德貫穿在一切事物之中。具體體現(xiàn)在文字上是《詩》《書》《易》《春秋》;體現(xiàn)在治國方法上的是禮、樂、刑、政;體現(xiàn)在實施對象上的是士、農、工、賈(商);體現(xiàn)在關系和地位上的是君臣、父子、師友、賓主、昆(兄)弟、夫婦,另外還體現(xiàn)在服飾、居室、飲食等方面。總的來說,就

49、是有關個人修養(yǎng)和社會生活方面的各種規(guī)范 ⒌王夫之是怎樣論述“理”和“欲”的關系的?-303 王夫之反對理學家“存天理,滅人欲”的觀念,不承認有脫離人欲的天理,認為天理就在人欲之中。在如何對待欲望的問題上,一方面,他不主張一概禁欲,認為正當、合理的欲求是應該予以滿足的,只有這樣,才能激發(fā)人的“自愛之心”;另一方面,他也不贊成縱欲,認為應該對欲望加以引導,有所節(jié)制。要以儒家的推己及人之道來處理欲和理的關系,即所謂“推其私而私皆公,節(jié)其欲而欲皆理”。 ⒍孔子關于啟發(fā)式教育有怎樣的論述?-320 孔子首次精辟地表述了啟發(fā)性原則,他指出:“不憤不啟,不悱不發(fā),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敝挥挟?/p>

50、學生有了想徹底搞清楚所學內容的迫切愿望時,教師予以指導、點撥,才是最有效的。同時應該使學生積極聯(lián)想。深化和擴充所學到的知識。在孔子看來,學習應該是一個主動探索、求知的過程,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探索精神是至關重要的。 ⒎荀子是如何推崇教師的崇高地位和主導作用的?對為師提出了哪些條件?-335 荀子將“禮”視為治國之本,而教師的社會角色正是傳授和推行“禮”。他說:“禮,所以正身也;師,所以正禮也。無禮,何以正身?無師,吾安知禮之為是也?”因此只有重視教育,尊重教師,才能有效地推行禮制,從而規(guī)范社會行為,使國家興盛。因此,荀子將教師的地位推崇到極高。教師的地位既然如此重要,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必然要處

51、于絕對的主導地位,荀子主張學生必須無條件地服從教師,做到“師云而云”,不能有任何違背師說的言論。 荀子認為當教師必須具備四個條件:“師術有四,而博習不與焉。尊嚴而憚,可以為師;耆艾而信,可以為師;誦說而不陵不犯,可以為師;知微而論,可以為師?!币饧此趯處煹幕疽蟆安┝暋敝?,又提出了四個條件:一是人品有尊嚴,使人敬畏;二是年紀要大(五六十歲),以豐富的人生閱歷和經(jīng)驗使人信服;三是善于表述,內容嚴整,不違背師道;四是能領會并闡發(fā)精微之理。 論述題 1.比較孟子和荀子關于教育對于人發(fā)展作用觀點的異同,并予以評論。 P252-254 答題要點:異:孟子提出性善論,認為人之所以不同于禽獸

52、,就因為人有善性,仁義禮智這些道德是人固有的。教育的作用就在于找回散失的善的本性,保存和發(fā)揚天賦的善端,因此他說“學問之道無他,求其放心而已矣?!逼胀ㄈ撕褪ト嗽谙忍毂举|上并無區(qū)別,只要努力“人皆可以為堯舜”。荀子提出性惡論,“人之性惡,其善者偽也”。荀子所講的性,實際上是人的生理本能,動物同樣也有這些本性;他認為孟子所講的性善,是偽而非性,他認為教育的作用就在于“化性起偽”,即不斷改造惡的本性,培植人的善德。達到“化”的標志,就在于“長遷而不反其初”。同:他們都強調教育的必要性,同時也肯定教育的可能性,只是前提和實現(xiàn)過程不同,一個是“復性”,一個是“化性”。 2.闡述朱熹的教育作用論。 P

53、259 答題要點:朱熹主張學校教育的目的在于“明人倫”,以造就封建社會的所謂“圣人”。他的教育作用論是從他的理學思想體系出發(fā)論述的。他認為教育的作用在于“變化氣質”,“明明德”,以實現(xiàn)“明天理,滅人欲”的根本任務。 3.孔子是怎樣闡述關于教育與刑法的關系的?孟子、董仲舒和王充如何做進一步闡發(fā)? P263-269 答題要點:孔子認為只靠政令、刑律等強力手段,是不能治理好國家的,因為效果有限。而依靠道德、禮教等深入人心的手段,效果就好很多。他主張“為政以德,“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孟子的政治綱領是施“仁政”,他發(fā)揚孔子的重教輕刑的思想,他說“善政不如

54、善教之得民也。善政民畏之,善教民愛之,善政得民財,善教得民心。”并指出,用強勢不能使人心服,只有德化才能使人心悅誠服,是長治久安的保證。董仲舒對先秦儒家的道德教化的思想給與了理論化的論證。教化和刑法各自發(fā)揮不同功能,都是治國所需要的,但又不對等,他的結論是:教,政只本也;獄,政之末也。他更為明確的論述的了教化的作用,“教化行而習俗美也?!彼麑⒔袒墓δ鼙茸鞯谭?,將教化的內容規(guī)定為仁、義、禮等道德行為規(guī)范,將教化的目標定位在建立適合統(tǒng)治者需要的良好的社會習俗風尚,成人儒家社會教化思想的綱領性概括。王充:既肯定教育的勸勉為善的作用,也肯定刑法的禁防為惡的作用,而這不是輕重關系,而是先后關系或內外關

55、系。他主張:“學校勉其前,法禁防其后?!薄盎蚩梢缘聭?,或可以力摧;外以德自立,內以力自備?!蓖醭涞挠^點更為全面的概括了統(tǒng)治者治國的兩種基本手段。 4.朱熹是如何論述小學與大學教育任務之分的?具體各有什么教育內容? P289 答題要點:教育階段劃分?!肮胖陶?,有小學,有大學《自小學輯說》”。凡年齡在8~15歲之內,不分貴賤(人生八歲,則自王公以下,至于庶民之子弟,皆入小學。大學章句序),只要年齡和心理特征正常便入小學,15歲以后便入大學。教育內容安排。小學是事,如事君、事父、事兄、處友等事,只是教他依次規(guī)矩做去《自朱子語類》。古者小學,教人以灑掃、應對、進退之節(jié),愛師、敬長、隆師、親友之

56、道,皆以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之本《自小學書題》。……必始于灑掃應對進退之間,禮樂射御書數(shù)之際,使之敬恭,朝夕修其孝悌忠信而無違也……《自尤溪縣學記》。夫童蒙之學,始于衣服冠履,次及言語步趨,次及灑掃涓潔,次及讀書寫文字及有雜細事宜,皆所當知《自童蒙須知》。足可見在朱熹看來小學應以教事為主,主要內容是倫理規(guī)范的訓練和基本知識技能的學習。衣服冠履,言語步趨,灑掃涓潔,讀書寫文字便規(guī)定了倫理道德規(guī)范、行為細則、日常生活習慣、待人接物的禮節(jié)、讀書寫字的常規(guī)訓練。從從小要打好基礎,培養(yǎng)良好的生活習慣以及學習態(tài)度的要求來分析,朱熹的見解很有可取之處?!胺裁撘路?,必整齊折疊箱筪中,勿散亂頓放,則不為塵埃

57、雜穢所污,仍易于尋取,不致散失。著衣既久,則不免垢膩,須要勤勤洗瀚。破綻,則補綴之。盡補綴無害,只要完整?!?;“凡為人子弟,當灑掃居處之地,拂拭幾案,當令潔凈。文字筆硯,凡百器用,皆當嚴肅整齊,頓放有常處,取用既畢,復置原所?!保弧胺沧x書,須整頓幾案,令潔凈端正。將書冊整齊頓放,身體對書冊,詳緩看字,仔細分明讀之,須要讀得字字響亮。不可誤讀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牽強暗記,只是要多誦數(shù)遍,自然上口,久遠不忘。余嘗讀書有三到,謂心道、眼到、口道。心不在此,則眼不看仔細,心眼既不專一,卻只浪漫誦讀,決不能記,記亦不能久也。三到之法,心道最急。心既到亦,眼口豈不到乎

58、?”;“凡寫文字,未問寫得工拙如何且要一筆一畫,嚴正分明,不可潦草。”朱熹同志老早就提到了小學教育應該是行為習慣教育的重中之重,今天的小學習慣教育也不過如此,可謂一針見血眼光獨到哇。他還認為小學教育內容應當體現(xiàn)出“淺和小”?!靶W之事,知之淺而行之小者也……”結合起來說,朱熹認為小學教育內容的安排要重基礎(基本知識、基本技能),要切近學生的生活(諸如灑掃、整衣類)。這在今天看來是何等的英明!我們今天在小學教育中所采取的許多行為其實我們的古人都已經(jīng)早有所為了,不知道是喜還是悲呀。除此之外,朱熹還更看重小學教育?!肮湃吮愣紡男W中學了,所以大來,都不費力,如禮樂射御書數(shù)大綱都學了,及至長大,便只理

59、會窮理致知工夫。而今自小失了,要填補實是難……”“古人由小學而進大學……堅守堅定,涵養(yǎng)純熟,固亦久已。大學之序,特因小學已成之功”。 朱熹還對小學教育和大學教育的關系進行了精辟的論述,在今天也不失意義。大學教育是小學教育的擴充和深化,要求在道德、學問和能力方面有較高的水平和造詣。“小學之事,知之淺而行之小者也;大學之道,知之深而行之大者也。”大學教育的重點是“窮理”,“小學者,學其事;大學者,學其小學所學之事之所以”,“……大學是發(fā)明此事之理,就上面講究所以事君事父兄等事是如何。”大學和小學教育是渾然一體的不可分割的。“學之大小。固有不同,然其為道,則一而已。是以方其幼也,不習之于小學,則無以

60、收其放心,養(yǎng)其德性,而為大學之本。及其長也,不進之大學,則無察其義理,措之事業(yè)而收小學之成功……今使幼學之士,必先有以自盡乎灑掃應對進退之間,禮樂射御書數(shù)之習,俟其既長,而后進乎明德新民,以止于至善,是乃次第之當然,又何為而不可哉!” 5.比較孔子、孟子和荀子關于學與思的觀點的異同,王夫之又是怎樣概括的? 參考答案:孔子、孟子、荀子都是生活在春秋戰(zhàn)國時期,這一時期是中國歷史上發(fā)生重大變革的時期,是由奴隸制向封建制度轉變的過渡時期,隨著經(jīng)濟基礎的變革,全部上層建筑也發(fā)生了急劇的變化,教育方面也隨之發(fā)生變化,其主要標志就是官學衰落,私學興起???、孟、荀都是當時的私學大師,由于他們創(chuàng)辦私學,聚眾

61、講學等活動順應潮流,內容符合時代的要求,方法得當,于是在社會上有了名,向他們請教的人越來越多。他們各自在豐富的教學實踐基礎上總結出豐富的經(jīng)驗,其中有很多規(guī)律性的東西,仍值得我們去借鑒。(1) 關于教育基本理論上的主張 1)關于教育的作用和地位孔子主要從兩個方面論述了教育的作用和地位。第一,教育和政治、經(jīng)濟、軍事、法律的關系??鬃诱J為教育工作本身就是政治工作,不一定直接去做官才算參與政治活動,因為通過文化教育工作可以把社會的政治思想、倫理道德傳播到民眾之中,這樣就會對政治發(fā)生影響。但教育又不同于政治,它是通過傳播文化、培養(yǎng)人們的道德風尚等特殊職能對政治施加影響的。在孔子看來治國治民平天下,政治、

62、經(jīng)濟、軍事、法律都是不可缺少的,但最根本的還是教育,他把教育提到很高的地位。第二,孔子還從教育與人的發(fā)展的關系上論證了教育的作用,他承認在人的成長過程中,教育起著決定作用,首次提出“性相近,習相遠”的思想。但是他并未完全擺脫先天決定論的羈絆,仍然承認有少數(shù)生而知之的圣人和學而不能的下民。孟子從“施仁政”的政治主張和“性善論”的哲學思想兩個方面論述了教育的作用,一方面強調教育的社會作用“得民心”,他認為“得民心”是“仁政”的關鍵,而教育是“得民心”的最有效措施。另一方面強調教育在人的發(fā)展中的作用“求放心”,教育的作用在于找回散失的本性,保存和發(fā)揚天賦的善端。孟子確實非??粗亟逃谌说陌l(fā)展中的作用

63、,但又把它神秘化,說成是先驗的自發(fā)的過程。同時他也看到環(huán)境等外部條件對人的發(fā)展有一定的影響。荀子從其唯物主義的宇宙觀,認識論和性惡論出發(fā),十分重視教育的作用,認為教育在人的發(fā)展中起著“化性起偽”的作用。他也很重視教育的社會作用,他認為教育能夠統(tǒng)一思想,統(tǒng)一行動,使兵勁城固,國富民強。 2) 關于教育的作用和地位,他們三人的主張有其不同點(如上述)但不同之中又有相同之處。他們都是從教育對人的發(fā)展和社會這兩個方面的作用來談的,都認為教育在人的發(fā)展中起決定作用,教育是國富民強的根本,把教育與政治聯(lián)系起來。關于教育的對象,孔子從“性相近,習相遠”的理論前提出發(fā),極力主張擴大教育對象,明確提出“有教無類

64、”的主張。但他又認為下等民眾不必受教育,或不能受同等的教育,仍然堅持教育的等級觀念。關于這一點孟子、荀子沒有明確提出過什么觀點。關于教育的目的,孔子從“為政在人”的政治主張出發(fā),一方面提倡“禮賢下士”,“舉賢才”,要求吸收重用社會上已有的賢能之士,另一方面致力于通過教育來培養(yǎng)君子和成仁,也就是要培養(yǎng)治國安民的賢能之士。孟子根據(jù)對教育的作用的看法,確定教育目的為“明人倫”。明人倫就是維護上下尊卑的社會秩序和道德觀念。“人倫”明了,社會秩序好了,國家就容易治理了。從這一意義上說與孔子的教育目的一樣都是為了維護封建國家的統(tǒng)治。荀子的教育目的就是培養(yǎng)由士到圣人等各種治術人才,與孔子的主張相近。總之,他

65、們的教育目的都是為封建統(tǒng)治者服務的。 3) 關于教育內容,孔子特別重視思想品質和道德教育,教育內容中有關這方面的科目占突出地位,一般文化知識的學習服從于道德教育的需要,在他向學生傳授的科目中,最重視詩、禮、樂,也傳授《詩》、《書》、《禮》、《易》、《春秋》。孟子的教育內容是以孝悌為主體的道德教育。荀子的教育內容是:《詩》、《書》、《禮》、《樂》、《春秋》,用儒家經(jīng)書為基本教材,對我國整個封建社會的教育內容起到奠基的作用。(2) 教學原則和方法:孔子提出:因材施教、啟發(fā)誘導、學思并重、由博反約四項原則。孟子提出:自求自得、專心有恒、啟發(fā)誘導、循序漸進。荀子提出:積微見著、積善成德、虛壹而靜、專心

66、有恒、解蔽救偏、兼除中恒。荀子和孟子的哲學思想體系不同,關于教學的理論、原則和方法也有許多不同的特點,孟子主張“內發(fā)”,荀子主張“外向”。首先,在學與思的關系上,孟子比較強調“思”,荀子則特別重視“學”,其次,荀子把教學的過程具體化為“聞、見、知、行”四個環(huán)節(jié),并把“行”看作是學習的最終目標。孟子把教學或學習看作是“存養(yǎng)、自得”的過程。(3)道德教育的思想孔子提出:“立志樂道、自省自克、身體力行、改過遷善”。孟子提出:“持志養(yǎng)氣、反求諸己、改過遷善、刻苦鍛煉” (4)關于教師的論述孔子提出:學而不厭、誨人不倦;熱愛學生,對學生無私無隱;以身作則,身教重于言教。孟子也特別重視教師的地位和作用,明確提出天地君親師的說法,還常把師與禮法并提,認為師是禮法或禮儀的化身。他甚至把能否尊師提到關系國家興亡的高度。荀子對教師也提出了嚴格的要求和很高的條件。(5)王夫之:學非有礙于思,而學愈博而思愈遠;思正有功于學,而思之困則學必勤。 6.分析和評價朱子讀書法。P315-317 要點:1.循序漸進2.熟讀精思;3.虛心涵永;4.切己體察;5.著緊用力;6.居敬持志反映了讀書學習的基本規(guī)律和要求

展開閱讀全文
溫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3.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5. 裝配圖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相關資源

更多
正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檔
關于我們 - 網(wǎng)站聲明 - 網(wǎng)站地圖 - 資源地圖 - 友情鏈接 - 網(wǎng)站客服 - 聯(lián)系我們

copyright@ 2023-2025  sobing.com 裝配圖網(wǎng)版權所有   聯(lián)系電話:18123376007

備案號:ICP2024067431-1 川公網(wǎng)安備51140202000466號


本站為文檔C2C交易模式,即用戶上傳的文檔直接被用戶下載,本站只是中間服務平臺,本站所有文檔下載所得的收益歸上傳人(含作者)所有。裝配圖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上載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若文檔所含內容侵犯了您的版權或隱私,請立即通知裝配圖網(wǎng),我們立即給予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