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史版)2021版新高考歷史一輪復習 單元質量檢測(四)第四單元 遼、宋、夏、金、元民族政權的并立與元朝的統(tǒng)一 人民版》由會員分享,可在線閱讀,更多相關《(通史版)2021版新高考歷史一輪復習 單元質量檢測(四)第四單元 遼、宋、夏、金、元民族政權的并立與元朝的統(tǒng)一 人民版(7頁珍藏版)》請在裝配圖網上搜索。
1、單元質量檢測(四)
(建議用時:45分鐘)
一、選擇題
1.宋朝經過摸索,創(chuàng)建了路制。一改漢州、唐道固定區(qū)域、固定治所、固定機構、固定人員、權力集中的設置原則。路以交通路線為主干來劃分,采取分而治之、相互牽制的方針。這一建制( )
A.旨在擴大宋朝疆域 B.體現(xiàn)了文武分權的特點
C.打破了市坊的界限 D.利于解決藩鎮(zhèn)割據(jù)現(xiàn)象
解析:選D。材料“以交通路線為主干來劃分,采取分而治之、相互牽制的方針”,有利于更有效地控制地方及官員,故D項正確;州、道、路,都是地方行政單位,不能起到擴大疆域的作用,故A項錯誤;材料不能反映路制下文武官員分權的特點,故B項錯誤;材料論述的是地方行政制
2、度,不是城市商業(yè)狀況,故C項錯誤。
2.宋太祖定下了“不得殺士大夫及上書言事人”的家法。以后歷代皇帝堅持“與士大夫治天下”,以致“終宋之世,文臣無歐刀之辟”。由此可知宋代( )
A.確立了“以文治國”的統(tǒng)治方略
B.結束了“重文輕武”的五代風尚
C.形成了“以儒立國”的正統(tǒng)思想
D.出現(xiàn)了“積弱積貧”的社會狀況
解析:選A。根據(jù)題干中“不得殺士大夫及上書言事人”“與士大夫治天下”,再聯(lián)系宋太祖加強中央集權的措施可知,宋代確立了“以文治國”的統(tǒng)治方略,故A項正確;宋代開創(chuàng)了“重文輕武”的國策,而非結束,故B項錯誤;“以儒立國”的正統(tǒng)思想形成是在西漢武帝時期,且題干中未提及,故C項錯
3、誤;宋太祖加強中央集權,造成龐大的官僚機構和軍隊,埋下積貧積弱的禍根,與題干無關,故D項錯誤。
3.(2020·湖南永州模擬)宋初,地方監(jiān)司、通判等兼職監(jiān)察官“多不守職,至有歲終不按一人,終任而不劾一吏者,上下相蒙,孰視不問”。對此,宋太祖做出規(guī)定,凡“臨事簡慢,所蒞無狀者為下;恪居官次,職務粗治者為中;治狀尤異,大有殊績者為上”,朝廷以此“厲行賞罰”。此規(guī)定( )
A.防止了地方官員濫用職權
B.強化了部門之間的相互監(jiān)督
C.遏制了地方官員貪污腐化
D.加強了對地方監(jiān)察官的考核
解析:選D。材料意在說明宋太祖加強了對地方監(jiān)察官的考核,故D項正確;加強對地方官的監(jiān)察力度,有利于減
4、少地方官員濫用職權、貪污腐化現(xiàn)象,“防止了”“遏制了”表述過于絕對,A、C兩項錯誤;材料反映的是加強對地方監(jiān)察官的考核,并沒有涉及“部門之間的相互監(jiān)督”,排除B項。
4.(2020·廣東肇慶模擬)北宋進入《宋史》的官員,46%來自寒族。南宋非官僚家庭出身的進士,1148年為56.3%,1256年為57.9%。這表明( )
A.南宋時期經濟重心南移 B.科舉制日臻完善
C.宋代官僚體制日益完善 D.世卿世祿制遭到破壞
解析:選C。材料反映的是宋代官員和科舉制選拔更注重能力而非出身,反映了官僚制度日益完善,故C項正確;宋朝官員和進士相當部分并非來自顯赫家族,與其地域無關,故A項錯誤;官員
5、和進士的來源不能反映科舉制的發(fā)展狀況,故B項錯誤;春秋戰(zhàn)國時期世卿世祿制就遭到破壞,故D項錯誤。
5.元朝中央政府重新劃定了地方行政區(qū)域,原屬東川地區(qū)的漢中不再歸屬四川,劃給了陜西行省。河南又與原屬安徽的淮河流域地區(qū),合并為河南江北行省。根據(jù)材料,元朝重新劃定地方行政邊界的目的是( )
A.擴大行省管轄范圍 B.提高地方行政效率
C.防止地方割據(jù) D.維護民族團結
解析:選C。據(jù)材料信息結合所學可知重新劃定地方行政邊界是為了加強中央集權,而不是擴大行省管轄范圍,故C項正確,A項錯誤;材料主要強調的是加強中央集權,而不是提高行政效率,故B項錯誤;材料主要強調的是加強中央集權,而不是維護
6、民族團結,故D項錯誤。
6.元行省實行群官負責和圓署會議制,行省官員通常由左丞相、平章、右丞、左丞、參知政事等六、七人組成,所掌行政、財賦、軍事、刑臺等庶政,采用圓署會議和專官提調相結合的方式處理。由此可見( )
A.元行省長官的權力獨大 B.行省制加強了中央集權
C.專制皇權在困局中漸衰 D.三權分立機制制約相權
解析:選B。材料中提及元朝行省實行群官負責制和圓署會議制,其目的在于制約地方行省長官,加強中央集權,故B項正確。
7.兩宋時期,田宅交易十分活躍,在人們的實踐與政府的積極規(guī)范下田宅典賣逐漸制度化。南宋初年,政府規(guī)定田宅典賣者納稅印契,均價每畝約五貫,稅率約8%,一次就征
7、收到四千萬貫。這種現(xiàn)象間接造成( )
A.土地兼并的緩解 B.商品經濟繁榮
C.中央財政收入大增 D.自耕農的衰退
解析:選D。從材料的描述中可以看出,兩宋時期田宅典賣逐漸制度化,這是商品經濟繁榮的結果,根據(jù)所學知識可知,這種現(xiàn)象造成土地買賣嚴重,加重土地兼并,間接上導致自耕農經濟逐漸衰退,故D項正確。
8.(2020·山東青島調研)《夢粱錄》中記載了南宋都城臨安的240多道菜,《武林舊事》記錄了當時臨安的40種酒,僅臨安一城,咸魚專賣店就有200多家。這反映出當時( )
A.經濟重心已轉移到南方地區(qū)
B.商品經濟豐富了市民生活
C.發(fā)達的外貿促進了大眾消費
D.宋代重農抑
8、商政策已松動
解析:選B?!啊秹袅讳洝分杏涊d了南宋都城臨安的240多道菜”與經濟重心沒有關系,故A項錯誤;“《夢粱錄》中記載了南宋都城臨安的240多道菜,《武林舊事》記錄了當時臨安的40種酒,僅臨安一城,咸魚專賣店就有200多家”描述了商品經濟發(fā)達的景象,沒有涉及外貿的情況,故B項正確,C項錯誤;僅材料中列舉的幾個商業(yè)現(xiàn)象不能體現(xiàn)國家重農抑商政策的變化,故D項錯誤。
9.傳統(tǒng)的以名貴土特產品和奢侈品為主的販運貿易,進入宋代后變化加速……糧、帛、茶、鹽、鐵、瓷(細瓷銷城市,粗瓷銷農村)、紙、糖、什器(生產用具或生活器物)等均紛紛然進入較遠距離和較大規(guī)模地在地區(qū)間流轉的商品系列之中。這種變化反
9、映了當時( )
A.販運貿易非常的繁榮
B.市場空間限制被打破
C.販運貿易的商品種類和比例與過去更加不同
D.市民階層擴大與日常生活用品的需求增長
解析:選D。很明顯,販運貿易的發(fā)展狀況并不是材料所要反映的主要內容,故A項錯誤;材料中根本沒有對市場空間限制的相關提及,故B項錯誤;材料中并沒有對販運貿易比例的相關提及,故C項錯誤;根據(jù)所學知識可知,隨著商品經濟的發(fā)展,宋代市民階層空前擴大,其生活必需品所需量也呈現(xiàn)迅速增長的趨勢,這也是材料中空間貿易在宋代發(fā)生變化的根本原因,故D項正確。
10.兩宋時期,雕版印刷有汴京、臨安、成都、建陽(福建)四大中心。據(jù)史書記載,形成了“以杭州為
10、上,蜀本次之,福建最下。京師比歲印版,殆不減杭州,但紙不佳”“宋時蜀刻甲天下”“自宋到明六百年間,建陽書林擅天下之富”的局面。據(jù)此可知( )
A.畢升改進印刷術促進了印刷業(yè)的發(fā)展
B.印刷業(yè)的格局反映了經濟重心的南移
C.四川制版技術精良導致了交子的出現(xiàn)
D.宋代印刷業(yè)發(fā)展推動了程朱理學興起
解析:選B。據(jù)材料“京師比歲印版,殆不減杭州,但紙不佳”可知,國家政治中心的雕版印刷品負量不如杭州的;據(jù)“蜀刻甲天下”可知,南方的印刷品質量高于北方,側面反映出經濟重心的南移趨勢,故選B項。材料強調的是印刷品地區(qū)差別,而未涉及畢升改進印刷術,排除A項;據(jù)“宋時蜀刻甲天下”可知,蜀刻精良,而未涉
11、及交子的相關信息,排除C項;材料強調的是宋代南方雕版印刷品超過北方,而未涉及程朱理學的相關內容,排除D項。
11.宋寧宗慶元年間(1195~1200年)以朱熹為代表的“道學(理學)”,不僅被視為“偽學”遭到打擊,而且當年科舉取士也將“《論語》《孟子》《大學》之書”列為禁書。這表明( )
A.新舊儒學思想沖突激烈 B.儒學主流地位受到動搖
C.道學背離了儒學價值觀 D.道學缺乏應時趨新精神
解析:選A。以朱熹為代表的“道學(理學)”被視為“偽學”,將“《論語》《孟子》《大學》之書”列為禁書,說明宋朝新舊儒學思想沖突激烈,故A項正確;儒家思想自西漢以來一直是中國古代傳統(tǒng)文化的主流思想,B
12、項錯誤;道學屬于儒學范疇,C項錯誤;以朱熹為代表的“道學(理學)”是融合佛道思想形成的新儒學,適應了當時封建統(tǒng)治的需要,故D項錯誤。
12.(2020·廣東肇慶一模)《宋史》創(chuàng)立《道學傳》,認為“道”盛于三代,昭于孔子,及于孟子,孟子沒而無傳,千余年后,至于宋代得圣賢不傳之學而煥然大明。這種認識( )
A.突出了程朱理學的地位 B.混淆了儒家與道家思想
C.適應了專制統(tǒng)治的需要 D.闡明了道學的發(fā)展歷程
解析:選A。從“至于宋代得圣賢不傳之學而煥然大明”可知,材料認為宋代出現(xiàn)的程朱理學是繼承了孔孟學說,是正統(tǒng)思想,故A項正確;材料中的“道”是宋儒講究的“性命義理”之學,以繼承孔孟“道
13、統(tǒng)”自居,不是道家思想,故B項錯誤;宋代程朱理學適應了專制統(tǒng)治的需要,但與材料體現(xiàn)的“道”的思想繼承不符,故C項錯誤;材料僅體現(xiàn)了“道”產生于孔孟,到宋代發(fā)展為程朱理學,沒有涉及之后的發(fā)展狀況,故D項錯誤。
二、非選擇題
13.“士大夫以天下為己任”,“事為之防,曲為之制”。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 宋神宗曾說:“法出于道。人能體道,則立法足以盡事;立法不足以盡事,非事不可以立法也,蓋立法者未善耳。”宋代的“祖宗之法”作為根本性的治國原則,本著“事為之防,曲為之制,紀律已定,物有其常”的精神,在行政管理上充分運用了制衡原則,中書門下、樞密院與三司各自行使獨立職權,突出了國家政務的
14、核心內容,職權與事權明確集中,官員的專業(yè)化程度較高。同時,“祖宗之法”也有深刻的負面影響,北宋中后期的黨爭問題、強敵當前收武將兵權的問題等,無不與宋代遵循“祖宗之法”的立國之策有密切聯(lián)系。
——摘編自《中華文明史》
材料二 中國歷史上,帝王的“共理”“共治”,本質是通過士大夫、借士大夫的能力來治理天下。政治的主導權掌握在帝王手中,朝政的走勢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君主個人的好惡,這種狀況在11世紀前期的北宋發(fā)生了深刻轉變。宋代士人們在談及國家的政治取向、制度原則時,秉持“從義而不從君,從道而不從父,使君不陷于非義,父不入于非道。君有不義,不從也,而況于權臣乎!父有不義,不從也,而況于他人乎”的原
15、則,認為“士之所宜學者,天下國家之用也”;士大夫以“公議”“天道”為旗幟,作為制約君主的力量,參與治理國家政事。宋太祖曾對臣僚說:“天下廣大,卿等與朕共理。”皇帝必須與士大夫“共定國是”,成為君臣雙方共同承認的原則——這是北宋政治史上一項具有突破性的大原則。
——摘編自《中華文明史》
(1)根據(jù)材料一,概括宋代政治制度的特點。結合所學知識,說明它對宋政府加強中央集權的影響。
(2)根據(jù)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宋代“皇帝必須與士大夫‘共定國是’”的原因。
解析:第(1)問,第一小問,可依據(jù)材料一的內容從法制、政治運作程序、權力分配與制衡等方面概括;第二小問,在回答第一小問的基礎上,從實
16、際效果方面進行說明。第(2)問,結合材料二從宋朝的政治傳統(tǒng)以及士大夫的責任感等方面進行概括。
答案:(1)特點:重視完善法制綱紀;政治運作程序更加理性、嚴密;行政管理上運用制衡原則,職權與事權明確集中。
影響:強調法制綱紀,有利于宋政府把兵權、財政權、行政權收歸中央,加強中央集權,消除分裂割據(jù)的基礎;造成“冗兵”“冗官”“冗費”和重文輕武及黨爭的局面。
(2)原因:宋朝統(tǒng)治者實行“重文輕武”的國策;統(tǒng)治者要倚重有責任感的士大夫階層實現(xiàn)長治久安;在“尊王”的同時,士人群體整體追求建立理想的政治秩序,普遍擁有“以天下為己任”的政治擔當。
14.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我國近代國學
17、大師梁啟超認為可以從以下要素給歷朝歷代打分。
考察一個王朝,應注意以下幾個要素
一、政治(清明的時間長短、政局的穩(wěn)定性)
二、文化(思想是否具有活力,是否具有創(chuàng)造性,是否具有朝氣、活力)
三、風俗(即民德,基層民眾的素質、社會主流道德風尚如何)
四、經濟(民眾的生活、商業(yè)是否發(fā)達,是否按照歷史的慣性自然發(fā)展)
五、國防(是否有強大的武裝抵御外來侵略,對外戰(zhàn)績)
六、教育(國民教育程度,人才培養(yǎng))
七、制度(包括政治、經濟、文化等各個方面的規(guī)章科度)
八、領土(直接治理面積以及表示臣服的屬國范圍)
九、科技(發(fā)明創(chuàng)造、生產力發(fā)展水平)
十、國際地位(在當時世界上的國際地位,
18、與世界同時期各國的綜合國力比較)
根據(jù)材料,對中國古代歷史上某一朝代進行打分(只需選取其中三個要素分別打分,其中“經濟”是必選要素)并加以說明或者闡述。要求:明確寫出所選要素并打分,說明須有史實依據(jù),史論結合。
解析:本題考查中國古代歷代王朝綜合發(fā)展的相關知識,旨在考查學生準確解讀材料信息和分析問題的能力。本題具有較強的開放性,涉及范圍廣泛,難度較高。學生首先應對材料列出的相關信息進行正確分析。按要求選出題干涉及的任意三個要素,結合相關朝代歷史發(fā)展情況進行分析。學生據(jù)此結合所學知識得出結論。要求學生做到言之有理即可。
答案:示例
宋朝得分:制度;科技;經濟
說明:北宋初期實行一整套制度措施加強了中央集權,如設置轉運使將財權收歸中央,但也壓抑了地方的自主能動性??婆e制度在宋朝得到極大發(fā)展,實行糊名謄錄法,擴大了科舉錄取官員規(guī)模,官制復雜,形成冗官局面。
北宋在科技上有大發(fā)展,新式火藥武器層出不窮,畢昇發(fā)明活字印刷術,將指南針用于航海,促進了宋朝經濟文化的發(fā)展。
宋朝商品經濟繁榮,市的發(fā)展突破了時間空間限制,貨幣方面開始出現(xiàn)紙幣,海上絲綢之路發(fā)達,經濟重心于南宋時期完成南移。政府財政來源中商業(yè)稅成為重要部分。城市經濟功能凸顯,出現(xiàn)瓦肆勾欄等娛樂場所。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