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級化學上冊 第三單元 物質構成的奧秘 課題1 分子和原子說課材料素材 (新版)新人教版(通用)》由會員分享,可在線閱讀,更多相關《九年級化學上冊 第三單元 物質構成的奧秘 課題1 分子和原子說課材料素材 (新版)新人教版(通用)(3頁珍藏版)》請在裝配圖網(wǎng)上搜索。
1、分子和原子
一、我對教材的理解
分子和原子在八年級物理已經(jīng)提到,學生應該并不陌生,但有關的知識是學生第一次接觸,學習分子原子的知識,是在學習物理變化、化學變化及混合物、純凈物的基礎上,由宏觀世界轉向微觀世界的開端,通過學習可以使學生對微觀世界有所了解,對以后學習化學方程式、認識化學反應的實質起著重要作用。通過本節(jié)課的教學,在知識方面,應該能使學生認識物質是由分子、原子等微小粒子構成的;分子是不斷運動的;分子之間有間隔,能運用分子、原子的觀點解釋一些簡單的生活和實驗現(xiàn)象。技能方面,應該能讓學生通過觀察生活、實驗探究等方法獲取信息。運用比較、分析、歸納等方法對所得信息進行加工;使學生自主探究能
2、力、抽象思維能力、想象力和分析、推理能力得到提高和培養(yǎng)。這節(jié)課的教學難度在于所學知識很抽象,因為他是學生第一次接觸微觀世界,如果不能形象直觀地給他們展示出來,他們將難以接受。根據(jù)我對教材的這些理解,我對這節(jié)課做了以下的教學設想。
二、教學設想
以生活中的實例和演示實驗中的現(xiàn)象引發(fā)學生對微觀世界的探究興趣,利用多媒體和圖片,讓學生通過多種感官同時并用,在頭腦中形成微觀粒子的想象表象,感知微觀粒子的存在。通過展示分子、原子的真實照片,進一步對學生產(chǎn)生視覺沖擊,從而確立“物質是由分子、原子等微小粒子構成的”觀點;接著通過學生活動與探究以及思考、分析,借助多媒體的直觀演示得出并理解“分子的質量和體
3、積都很小、分子總是在不斷運動著、分子間是有間隔的”等結論。
三、教學程序
(一)創(chuàng)設情境,激發(fā)興趣,引入課題
通過展示生活中的常見的場景的圖片及演示品紅擴散的實驗中的現(xiàn)象,提出問題引發(fā)思考,激發(fā)學生的求知欲和探究欲,從而引入新課。
(展示圖片)
(二)傳授新知,培養(yǎng)能力
通過查閱資料,實驗探究,交流討論,分析歸納,多媒體輔助教學等手段,讓學生的眼、手、腦都充分活動。幫助學生在探究中獲得成功的樂趣,獲得知識
知識點一是“物質是由微小的粒子——分子、原子等構成”
對前面情境圖片及實驗現(xiàn)象的分析的基礎上,進一步展示分子,原子的照片。不僅讓學生從生活中能感受到分子、原子的存在,而且通過
4、圖片,讓學生看到真實的分子、原子照片。并用多媒體展示水分子、氫分子、氧分子模型,從而幫助學生形成分子原子的想象表象。
(投影苯分子、硅原子的照片。)
知識點二“分子的質量和體積很小”通過學生看書,閱讀多媒體展示的資料,對有關水分子的一些數(shù)據(jù)進行比較,得出結論
(投影閱讀資料圖片)
“分子在不斷運動,分子的運動速度隨著溫度的升高而加快”這一知識點先通過回憶品紅在水中擴散并用多媒體演示其擴散的過程提出問題,并對這一問題進行分析,組織學生完成課本上的活動探究得出結論
(投影實驗方案、現(xiàn)象記錄,直觀演示圖片)
知識點四“分子之間有間隔”是通過數(shù)學問題激發(fā)興趣,通過三個探究實驗的實驗現(xiàn)象
5、引發(fā)思考,通過老師的類比實驗幫助學生分析、討論得出結論
(投影實驗方案、現(xiàn)象記錄,直觀演示圖片)
(三)及時訓練 鞏固知識:
通過四道思考題和四道訓練題有針對性地對重點知識加以應用及鞏固。
(投影有關訓練題)
板書設計
課題2 分子和原子(一)
一、分子的存在
物質是由分子、原子等微粒構成的
二、分子的性質
1、分子的質量和體積都很小
2、分子在不斷地運動
3、分子之間有間隔
七、教學反思
認真想想,本節(jié)課的教學活動我認為最成功的方面有以下幾點:1、情境導入激發(fā)興趣:通過情境再現(xiàn)和演示實驗提出問題,引發(fā)思考,教學中展示的圖片都是生活中常見場景,但學生經(jīng)常有這方
6、面的感受而沒有從微觀的角度去分析產(chǎn)生這些現(xiàn)象的原因,老師提出的問題很能引起學生的注意,激發(fā)了他們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因此教學現(xiàn)場學生的反響比較強烈。注意力高度集中,此時,老師告訴學生,要弄清楚這些問題,必須從微觀的觀點去分析,學習分子原子的有關知識,從而順利地引入課題。2、活動探究動手動腦:本節(jié)課的探究活動主要有兩個:一是分子在不斷運動,學生在完成課本上的實驗后,老師適時提出問題:使小燒杯中酚酞試液變紅原因是什么?引發(fā)學生的種種猜想,老師對學生猜想加以綜合,歸納出三種可能性,進一步要求學生討論驗證三種可能性的實驗方案,通過比較,找到較好的實驗方案,并要求學生分組協(xié)作。各完成其中一種原因的驗證,老
7、師綜合驗證的結果,得出結論。這一教學過程,充分體現(xiàn)了探究式學習的特點:發(fā)現(xiàn)問題,提出猜想,設計方案,實驗驗證。而且這一探究活動是在老師引導下學生自主完成的。這一環(huán)節(jié),作為老師,突破了教學中的一個重點;作為學生既掌握了知識,又收獲了探究問題的基本方法,還獲得了探究成功的樂趣。整個探究活動,學生興趣十分濃厚,精力特別集中,成就感很強。因此,這一教學過程可以說是整節(jié)課的一個教學亮點。二是分子之間隔的實驗探究。3、多媒體展示形象直觀:多媒體能夠提供豐富視覺、聽覺信息,在新課引入中提供了各種不同情景與分子知識有關的圖片。一是喚醒學生對這些場景的回憶,二是給學生造成視覺沖擊,引起學生的思考;多媒體能夠把微
8、觀知識直觀演示;在教學分子和原子都是構成物質的微觀微粒時,學生雖然能感受得到,但看不見,摸不著,老師對有關的知識和問題借助多媒體演示,使得微觀的,抽象的東西具體化。例如:為了讓學生形成分子和原子的形象,教師在投影了分子原子的照片的基礎上,還模擬了水分子、氫分子、氧分子的圖片,在教學分子運動這一知識的時候也利用圖片展示了敞口容器中水分子的運動情況。這樣學生對分子知識的理解更直觀,教學分子之間有間隔時,用多媒體展示了不同狀態(tài)下分子之間的間隔不同。多媒體也能使課堂容量增大。為學生提供更多的思考、訓練的內(nèi)容。4、類比引導事半功倍:由于分子本身就很小,分子之間有間隔這一知識學生在理解上很有難度。教學中當
9、學生在對實驗中100mL水與100mL酒精充分混合后總體積無法解釋時,老師及時提出問題:100mL大米和100mL沙子充分混合后總體積是不是200mL呢,然后針對問題進行實驗,學生很快就能看到結果,是因為米粒之間有間隔,有一部分沙子到大米的間隙中去了,老師及時用這一現(xiàn)象類比水與酒精混合的問題。很快得到答案:酒精分子和水分子也會相互運動到對方的間隔中去?!肿又g有間隔這一問題迎刃而解。
這節(jié)課因為課前精心設計,過程控制得法,學生學習的興趣很濃,探究過程中精力比較集中,課堂氣氛活躍,學生既獲得了知識,又收獲了能力。
通過這節(jié)課的教學我也進一步認識到在今后的化學教學中要注意多媒體手段與課堂教學的整合,讓化學課堂充滿生機和活力,讓學生更輕松地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