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歷史知識 南懷瑾 三千年讀史不外功名利祿;九萬里悟道終歸詩酒田園素材(通用)》由會員分享,可在線閱讀,更多相關《初中歷史知識 南懷瑾 三千年讀史不外功名利祿;九萬里悟道終歸詩酒田園素材(通用)(2頁珍藏版)》請在裝配圖網(wǎng)上搜索。
1、南懷瑾:三千年讀史,不外功名利祿;九萬里悟道,終歸詩酒田園
南懷瑾,當代國學大家,少承舊學,博覽群經(jīng),無所不涉,極為少有的能夠貫通儒釋道乃至整個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人物。以下為南懷瑾說中國文化及人生智慧妙語集錄,從其大量著作中精心摘選而出,細品,必受用不盡。
人生最高境界??
人生最高境界是:佛為心,道為骨,儒為表,大度看世界;技在手,能在身,思在腦,從容過生活。三千年讀史,不外功名利祿;九萬里悟道,終歸詩酒田園。??
有缺陷才是正常??
佛學叫這個世界“娑婆世界”,譯為“堪忍”,說我們這個世界是缺陷的世界?!兑捉?jīng)》也說這個世界是缺陷的,讓你有錢就不給你學問,有學問就沒有錢;給你子孫滿堂,
2、就不給你別樣了,所以總是有缺陷不圓滿的。??
知生滅便是覺悟??
生命就是這樣,年年都有個春天,年年也有個冬天,這是生滅兩頭的現(xiàn)象;念頭、細胞乃至一切物質(zhì)也是有生有滅,永遠都是這樣。找到了生命能生能滅的根本,叫做成佛,叫證得菩提。……為什么佛教到中國,很容易就被吸收呢?因為中國文化的老祖宗《易經(jīng)》,也講過這個道理。??
古代經(jīng)典要從小開始背??
當年我讀四書五經(jīng),都是要背的。小朋友們要放學了,心里高興,一邊嘴里唱著一邊你推我一下,我推你一把的。這樣讀書,心里會記住,一輩子忘不了。想起來的時候心里默念一下,其中的道理就又琢磨了一回?!S腥藛栁?,為什么能有這么好的學問,我都實實在在告訴
3、人家,這都是我十三歲以前熟背這些古書的效果。??
吃得了苦,才能享得了福??
實際上,好事跟痛苦是一體的兩面而已,一個是手背,一個是手心。假使說,好事他能夠真丟掉開的話,痛苦來一樣可以丟開,所以痛苦也是一個很好的測驗。如果一個人碰到煩惱、痛苦、逆境的時侯丟不開,說他碰到好事能丟得開,那是不可能的。??
佛家只說兩個字——無常??
佛學為什么講無常?因為世界上的事沒有永恒的。人的欲望,永遠貪求永恒,想永遠保持存在,那是永遠不可能的,那是笨蛋,是看不清楚的人搞的。所以佛告訴你,積聚必有消散,崇高必有墮落,合會終須別離……那是必然的道理,這是大原則。??
把人做好、把事做對,就是學問??
4、
學問不是文學,文章好是這個人的文學好;知識淵博,是這個人的知識淵博;至于學問,哪怕不認識一個字,也可能有學問——作人好,做事對,絕對的好,絕對的對,這就是學問。??
君子不怨天尤人??
人能夠真正做到了為學問而學問,就不怨天、不尤人,就反問自己,為什么我站不起來?為什么我沒有達到這個目的?是自己的學問、修養(yǎng)、做法種種的問題。自己痛切反省,自己內(nèi)心里并不蘊藏怨天尤人的念頭。拿現(xiàn)在的觀念說,這種心理是絕對健康的心理,這樣才是君子。??
做什么都有境界??
一個人修道,或者讀書,一步有一步的不同境界。像一個學藝術的人,今天有了一個新的靈感,或者畫一張畫,特別有一種心得,就是有它的境界。一個
5、做水泥工的,今天突然一磚頭下去,用水泥一抹,特別平,心里頭很舒服,原來這樣砌才好,這是他做水泥工時侯的境界。??
所以,境界包含一切境界,修道人有一分的成就,境界就有一分的不同;有兩分的成就,就有兩分的不同。換句話說,人修到了某一種境界,人生的境界就開朗到某一種程度。??
出身不重要,器度才重要??
在艱苦中成長成功之人,往往由于心理的陰影,會導致變態(tài)的偏差。這種偏差,便是對社會對人們始終有一種仇視的敵意,不相信任何一個人,更不同情任何一個人。愛錢如命的慳吝,還是心理變態(tài)上的次要現(xiàn)象。相反的,有器度有見識的人,他雖然從艱苦困難中成長,反而更具有同情心和慷慨好義的胸襟懷抱。因為他懂得人生,
6、知道世情的甘苦。??
好情緒就是最好的養(yǎng)生??
養(yǎng)生學理論認為,“憤怒傷肝,恐懼傷腎,好樂傷心,憂患傷肺?!奔矗菀装l(fā)怒、容易發(fā)脾氣或脾氣不好的人,便是肝氣不平和的現(xiàn)象。容易害怕,膽小怕事,便是腎氣不平和。嗜好過分,特別如飲食、男女方面過分,可使心臟有問題。多愁善感,或遇家庭問題,其他等等事故,心多憂患,便由肺氣不平和開始,影響內(nèi)臟健康。??
任何時代,都是現(xiàn)實者多超脫者少??
許多人都在感嘆這個社會、這個時代,太重現(xiàn)實。其實,在任何時代,任何地區(qū),人活在世間,就要生存;漸漸的,慢慢的,不知不覺就會重視現(xiàn)實。只有少數(shù)的人能超脫現(xiàn)實,為崇高的理想而努力,放棄自我而為天下人著想,不顧自己短暫一生的生活現(xiàn)實,而為千秋萬代著眼。因此,也就受到人們一種超越的崇敬,稱他為“圣人”了。??
來源:季羨林國學講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