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省中考語文復習教材知識梳理專題一七上第二節(jié)重點文言文解析第2篇雖有嘉肴》由會員分享,可在線閱讀,更多相關《青海省中考語文復習教材知識梳理專題一七上第二節(jié)重點文言文解析第2篇雖有嘉肴(3頁珍藏版)》請在裝配圖網(wǎng)上搜索。
1、
第2篇 雖有嘉肴(青海近7年未考)
原文呈現(xiàn)
段層精解
雖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雖有至道,弗學,不知其善也。//是故學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強也。//故曰:教學相長也?!秲睹吩唬骸皩W學半?!逼浯酥^乎?
第1層:用類比手法說明學習的重要性。
第2層:從教和學兩個方面說明它們的相互作用。
第3層:總結結論:教學相長。
【全文中心】本文講述了學習的重要性以及教與學相互促進的道理。
【寫作特色】(1)比喻說理,生動形象。文中以吃菜(“雖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來說明學習的道理:再好的學說,不學也不知道它的好處。(2)言簡
2、意賅,富有哲理。
【現(xiàn)實意義】“教學相長”為新時期教師教學提供了新的方法,師生應多互動,學生要自主學習,才能發(fā)現(xiàn)自己不懂的地方。
文言詞匯分類積累
特殊
用法
詞語
例句
意思
通假
字
兌
《兌命》曰
“兌”通“說”,殷商時的賢相傅說
古今
異義
雖
雖有嘉肴
古義:即使;今義:雖然
旨
弗食,不知其旨也
古義:甘美;今義:意義、目的
困
知困,然后能自強也
古義:不通,理解不了;今義:困難、疲乏
詞類
活用
善
弗學,不知其善也
原意:好的;句中意:好處
虛詞
意義
及其
用法
3、
其
弗食,不知其旨也
代詞,它的
其此之謂乎
副詞,表推測,可譯為“大概”“也許”
1.《禮記》,__儒家__經(jīng)典之一,由西漢__戴圣__對__秦漢__以前各種禮儀論著加以記錄,編纂而成,共十二卷,內容涉及西周政治和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是研究古代社會情況、儒家思想和典章制度的重要參考資料。
2.解釋下列加點的詞。
(1)雖有嘉肴 嘉:__好,美__
肴:__用魚、肉做的菜__
(2)雖有至道 至:__達到極點__
道:__道理__
(3)是故學然后知不足 是故:__所以__
(4)然后能自反也 反:__
4、反省自己__
(5)然后能自強也 強:__勉勵__
(6)教學相長也 長:__增長,促進__
(7)《兌命》曰 命:__《尚書》中的一種文章體裁__
(8)學學半 學:__教__
3.重點句子翻譯。
(1)是故學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__所以學了之后才知道不足,教了之后才知道自己有理解不了的地方。__
(2)知困,然后能自強也。
__知道自己理解不了的地方,這樣之后才能自我勉勵。__
(3)故曰:教學相長也。
__所以說:教和學互相促進,教別人,也能增長自己的學問。__
(4)《兌命》曰:“學學半?!?
__《兌命》上說:“教人是學習的一半?!盻_
(5)
5、其此之謂乎?
__大概說的就是這個道理吧?__
4.文章是怎樣論證“教學相長”這個觀點的?請結合相關語句分析。
__文章先以“雖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作類比,然后引入“雖有至道,弗學,不知其善也”,進而又以教與學兩個方面加以說明,最后歸結到“教學相長”這個結論。__
5.文章采用了怎樣的論證方法?請你具體說說“教學相長”的原因。
__類比論證。因為學習之后就會知道不足,知道不足,然后就能反省自己;教學以后就會知道理解不了,知道理解不了,然后就能自我勉勵。所以說:教學與學習互相促進。__
6.文章以“弗食”“嘉肴”開篇,有什么作用?
__以“嘉肴”喻“至道”,以“弗食”“嘉肴”
6、來類比“弗學”“至道”不知其善的道理,引出下文對教與學關系的論述。以生活中常見的事物作比,這種說理的方法叫作“類比推理(比喻論證)”,生動形象地引出論述的問題,并進而論證論點,使文章通俗易懂,容易被人接受。__
7.說說這篇短文給我們講了怎樣的道理。
__這篇短文主要講述了“教學相長”的道理,即教人和學習是互相促進的。__
(2016安順中考)閱讀《雖有嘉肴》,回答問題。
1.解釋下列句中加點的實詞。
(1)不知其旨也 旨:__甘美__
(2)學學半 學:__讀“xiào”,教__
2.解釋下列句中加點的虛詞。
(1)不知其善也 其:__代詞,指對象__
(2)
7、其此之謂乎 其:__表示推測__
3.用現(xiàn)代漢語翻譯“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一句。
__知道了不足,然后能自我反省。__
4.本文說理上有什么特點?
__比喻說理,生動形象;言簡意賅,富有哲理__。
5.從學習的角度,“教學相長”可以給我們怎樣的啟示?試結合學習經(jīng)驗,談談你的看法。
(1)學是第一位的,不學,則無法獲得知識,也無法知道自己的不足,也就沒有完善自己的機會。
(2)“教學相長”還意味著學習中的互動和交流。有時候,可以采用教的方式學習。比如,嘗試把自己的理解講給同桌聽,看看他的反應。如果他能明白,可能表明你確實理解透徹了;如果他仍有疑惑,可能表明你的理解中存在漏洞或缺陷,這時就可以“知困”而“自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