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高級教師職稱評定講課答辯題目及答辯人.doc
《小學高級教師職稱評定講課答辯題目及答辯人.doc》由會員分享,可在線閱讀,更多相關《小學高級教師職稱評定講課答辯題目及答辯人.doc(11頁珍藏版)》請在裝配圖網上搜索。
答辯題目及答辯人答題要點: 1、怎樣上好一堂課? 答:教師要深入挖掘教材,教師要有堅實的教學基本功,離不開學生的學習情緒。 2、結合你的教育教學實踐,請你說一說學校開展教研活動有什么意義? 相互學習,取長補短,共同探討教育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培養(yǎng)典型,典型引路,確立新的教育觀念,提升教師專業(yè)化水平,提高教師的教育教學能力和素養(yǎng)。 3、按照中華人民共和國教師法的規(guī)定,教師享有哪些權利? (1)進行教育教學活動,開展教育教學改革和實驗;(2)從事科學研究、學術交流,參加專業(yè)的學術團體,在學術活動中充分發(fā)表意見;(3)指導學生的學習和發(fā)展,評定學生的品行和學業(yè)成績;(4)按時獲取工資報酬,享受國家規(guī)定的福利待遇以及寒暑假期的帶薪休假; (5)對學校教育教學、管理工作和教育行政部門的工作提出意見和建議,通過教職工代表大會或者其他形式,參與學校的民主管理; (6)參加進修或者其他方式的培訓。 4、 請你談一談教師的心理健康對教育學生有什么影響? 教師的心理健康直接影響學生的心理健康,表帥作用在教育過程中占有重要位置。 5、對“開放式課堂”你是如何理解的? 主要是改變以“教師為主”的課堂教學模式為以學生為主“的課堂教學模式,多形式,多渠道。 6、你對新課程改革有什么體會? 改變單純的知識結構體系,為在知識傳授中培養(yǎng)能力的結構體系。突出分析問題,解決問題能力的培養(yǎng)。 7、新型的師生關系應該是什么樣的? 答:在人格上,學生與教師是平等的 在社會道德上,師生關系是相促進的 師生關系是一種朋友式的友好幫助的關系 8、教學原則包括那些?(答對四項得滿分) 答:A直觀性原則B啟發(fā)性原則c鞏固性原則D理論聯(lián)系實際原則E循序漸進原則 9、一份教案的核心是? 答:提出教學目的、選擇教學方法、涉及教學進程、規(guī)劃板書內容。 10、我們應該怎樣對待“學困生”? 答:在表揚中鞭策“學困生”進步。在鼓勵中引導“學困生”提高。重視學生自信心的激發(fā)與培養(yǎng)。 11、談談“一切為了每一位學生的發(fā)展”在教學中的具體體現 (1)、關注每一位學生。(2)、關注學生的情緒生活和情感體驗。 (3)、關注學生的道德生活和人格養(yǎng)成。 12、新課程倡導什么樣的學生觀? (1)、學生是發(fā)展的人。 (2)、學生是獨特的人。 (3)、學生是具有獨立意義的人。 13、新課程倡導了哪些現代學習方式? 探究式學習、合作式學習、自主式學習。 教學設計技能 1、制訂課程授課計劃的技能 ①清楚本專業(yè)課程設置的種類和相互關系; ②對自己所授課程在本專業(yè)總體的教學計劃中的地位作用有正確認識; ③能夠根據教學計劃制訂詳細的課程授課計劃和教學進度計 劃。 2、撰寫教案的技能 ①掌握撰寫教案的基本程序和方法; ②掌握教材的知識結構和體系,正確把握教材的內容和重點、難點; ③能夠根據課程標準和學生的接受能力對教材進行恰當的處理; ④能夠根據教學內容和教學對象制定恰當的教學策略,優(yōu)化教學方法; ⑤會編制電子教案,在課上演示和供學生在校園網上學習。 3、使用教學媒體的技能 ① 掌握常規(guī)教學媒體及其教學特征; ② 掌握現代教學媒體及其教學特征; ③ 掌握教學軟件、課件的編制及其使用方法。 4、了解學生的技能 ①掌握了解學生的一般方法; ②熟悉教學對象的總體思想狀況和知識基礎; ③了解教學對象的個別差異(包括智力水平、心理特征和個性傾向)。 課堂教學技能 l、組織教學和導入新課的技能 ①建立和維持正常課堂教學秩序; ②明確意圖,集中注意,創(chuàng)造師生交流環(huán)境; ③掌握導入的類型,選擇適當的導入方式; ④合理控制導入時間。 2、運用教學語言的技能 ①普通話達到測試水平的二級,能用比較標準的普通話講課; ②語調高低和語速快慢適中; ③語言簡練,邏輯性強; ④語言生動、形象、優(yōu)美,通俗易懂; ⑤口頭表述與體態(tài)語言相結合。 3、設疑和提問技能 ①設問要有針對性,富有啟發(fā)性; ②設問措詞精當,選擇適當的設問時機; ③設問速度適中,有必要的停頓,注意學生的反饋; ④學生回答問題后給予分析評價和必要的引導、總結。 4、板書技能 ①板書反映教學的主要內容,突出教學重點; ②板書設計層次分明、簡練、邏輯性強; ③板書布局合理,字跡大小適宜,疏密得當; ④板書文字書寫規(guī)范,并保持適宜的書寫速度; 5、講授的技能 ①講授具有科學性、教育性、啟發(fā)性和藝術性; ②掌握事實、概念、原理、規(guī)律、應用等不同教學內容的講授方法; ③善于引導學生把握事物的內在聯(lián)系和規(guī)律,發(fā)展思維能力。 6、總結結束課程的技能 ①歸納總結要簡練、概括、突出重點; ②總結要使教學內容前后呼應,形成系統(tǒng); ③總結要有啟發(fā)性,有利于學生拓展、延伸和自學。 作業(yè)批改和課后輔導技能 l、布置作業(yè)的技能 ①能夠根據課程標準和教學內容選擇作業(yè)形式,注意理論聯(lián)系實際,啟發(fā)學生思考; ②能夠合理控制作業(yè)的數量和難易程度,作業(yè)要求明確,并規(guī)定具體完成時間; ③在學生完成作業(yè)過程中,及時予以指導。 2、批改作業(yè)的技能 ①選擇合理的作業(yè)批改方式; ②能夠正確總結出學生作業(yè)中普遍存在的問題; ③批與改、批與評相結合。 3、課后輔導的技能 ①能夠及時回答解決學生提出的質疑; ②既進行課程內容的輔導,也進行學習方法的指導。 教學評價技能 l、命題技能 ①能夠準確分析、確定教學內容的目標要求; ②能夠根據考試目的和內容確定題目的難度和題型; ③掌握試題編制的一般原則。 2、評卷及分析試卷的技能 ①掌握評卷的一般程序和方法,合理掌握評分標準,減少評分主觀誤差; ②能夠科學地分析每個考試題目的質量和考試結果的可靠性與有效性; ③能夠撰寫客觀、科學的考試質量分析報告。 教學研究技能 1、掌握教學研究的基本方法 ①掌握教學研究的基本程序和方法;②掌握選擇課題、制訂教學研究計劃的原則和方法; ③掌握經驗總結、調查問卷、科學觀察、行動研究、教育實驗等教育應用 研究的基本方法 ④ 掌握對教學研究資料進行統(tǒng)計、撰寫課題總結和研究論文的方法。 2、了解學科發(fā)展動態(tài)和吸取科研成果的技能 ①了解本學科發(fā)展的動態(tài); ②了解本學科和相近學科新的科技成果及其應用; ③根據學生實際情況,在教學中吸取先進的科研成果,更新教學內容。 3、信息檢索技能 ①掌握本學科的主要文獻種類; ②掌握圖書館書目的檢索方法; ③掌握用微機在因特網上收集資料的技能。 有關要求: 教師答辯內容要從所給答辯題目中選出三個進行回答。根據答題要點展開回答。 中小學教師應知應會教育教學理論知識 新課程改革部分 一、如何理解“課程”這一概念? 課程可分為狹義和廣義兩個方面:狹義的課程是指教學內容,主要體現在教科書、課程計劃(舊稱教學計劃)和課程標準(舊稱教學大綱)中;廣義的課程是指學生在學校中獲得的經驗,它包括學科設置、教學活動、教學進程、課外活動及學校的環(huán)境氣氛等,也就是說,廣義的課程不僅包括課程表所規(guī)定的顯性學習內容,也包括學生的課外活動及學校中潛在的各種文化教育因素;它不僅指書本知識,也包括學生個人所獲得的感性知識,個人經過系統(tǒng)的整理由實踐反復檢驗的科學知識,以及個人的經歷產生的情感體驗,可以說,廣義課程的內容是更廣泛的,更有助于我們認識課程的內容。 二、貫穿新課程改革的基本精神是什么?(要求詳答) “為了每一個學生的發(fā)展”是“課改”的基本價值取向,也是貫穿“課改”的基本精神,是“課改”的靈魂。 “課改”,充分體現了“以人為本”的思想。以往以學科為本位是一種“目中無人”的教學,從根本上失去了對人的生命存在及其發(fā)展的整體關懷,從而使學生成為被動的、甚至被窒息的人。由以學科為本位轉向以人的發(fā)展為本位,強調了課程要促進每個學生的身心健康發(fā)展;強調了課程要有利于培養(yǎng)每個學生的良好品德;強調了課程要滿足每個學生終身發(fā)展的需要,培養(yǎng)學生終身學習的愿望和能力。 三、“為了每一個學生的發(fā)展”的具體內涵是什么?(要求詳答) “為了每一個學生的發(fā)展”就意味著: (1)關注每一個學生,每一個學生都是生動活潑的人、發(fā)展的人、有尊嚴的人,關注的實質是尊重、關心、牽掛,關注本身就是最好的教育。 (2)關注學生的情緒生活和情感體驗。要使教學過程成為學生一種愉悅的情緒生活和積極的情感體驗的過程。 (3)關注學生的道德生活和人格養(yǎng)成。要使學生伴隨著學科知識的獲得,變得越來越有愛心,越來越有責任感,越來越有教養(yǎng)。 (4)關注學生的可持續(xù)發(fā)展。以終身教育的理念,指導學生學會學習、學會做事、學會共同生活、學會生存。 四、課程改革將“教學大綱”改為“課程標準”,這一改變包含什么意義? (要求詳答) (1)課程價值趨向從精英教育轉向大眾教育 “課程標準”是國家指定的某一學段共同的、統(tǒng)一的基本要求,而不是最高要求,它應是大多數學生都能達到的標準?!罢n程標準’’是一個“最低標準”,這樣才能保證讓每個適齡兒童、少年接受完義務教育,因為義務教育不是精英教育,是大眾教育。 (2)課程標準著眼于學生的素質的提高 本次課改以促進學生發(fā)展為宗旨,確立了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三位一體的課程目標。 (3)從關注教師教學轉向關注課程實施過程 教學大綱顧名思義是各科教學的綱領性文件,教學大綱是教師教學關注的焦點,而課程標準突出了對學生學習過程的關注。 (4)課程管理從剛性走向彈性 國家課程標準對教學目標、教學內容、教學實施、評價及教材編寫做出了一些指導和建議。這種影響是間接的、指導性的、彈性的,給教學和評價的選擇余地和靈活空間都很大。 五、開發(fā)和利用課程資源有哪些基本途徑?(要求在理解的基礎上答對要點) (1)開展社會調查,不斷跟蹤預測社會需要的發(fā)展動向,以便確定有效參與社會生活和把握適應社會需要所應具備的知識、技能和素質。 (2)審查學生在日?;顒蛹捌鋵崿F目標的過程中,能夠從中獲益的各種課程資源,包括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與價值觀、 生活經驗、學習方式等方面的課程素材。 (3)開發(fā)和利用課程實施的各種條件。 (4)研究一般青少年及特定受教學生的情況,了解他們已具備或尚需具備哪些知識、技能和素質。 (5)鑒別和利用校外課程資源,使之成為學生學習和發(fā)展的財富。 (6)建立課程資源數據庫,拓寬校內外課程資源及其研究成果的分享渠道,提高使用效率。 六、課程改革要求我們建立什么樣的教學觀?(要求答對要點,簡要敘述) 1、新課程中的教學觀應體現課程與教學的統(tǒng)一,強調教學過程的開放性與生成性。首先教學內容不應僅局限于書本,要向生活經驗開放,向自然開放;不應僅局限于技術層面的科學知識,應向人類的命運、人類的道德層面以及人的價值領域開放,向學科前沿開放。其次,教師和學生不是外在于課程,而是課程的有機構成部分,是課程的創(chuàng)造者和主體,他們共同參與課程開發(fā),這樣的教學過程是課程創(chuàng)生與開發(fā)的過程。 2、新課程教學觀把教學過程看成是師生交往、積極互動、共同發(fā)展的過程。新課程強調,教學是教與學的交往、互動,師生之間雙方相互交流、溝通、補充,在這個過程中師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經驗和知識,交流情感、體驗與觀念,豐富教學內容,求得新的發(fā)現,從而達到共識、共享、共進,實現教學相長和共同發(fā)展。 3、新課程教學觀高度突出了過程與方法的地位。教學的重要目的之一,就是使學生理解和掌握正確的結論,所以必須重結論。但是,如果不經過學生一系列的質疑、判斷、比較、選擇,以及相應的分析、綜合、概括等認識活動,結論就難以獲得,也難以真正的理解和鞏固。更重要的是,沒有以多樣性、豐富性為前提的教學過程,學生的創(chuàng)新精神和創(chuàng)新思維就不可能培養(yǎng)起來。所以不僅要重結論,更要重過程與方法。 4、新課程教學觀以人的發(fā)展為本位。傳統(tǒng)的學科教學重認知輕情感,重教書輕育人,這種以學科為本位的教學是傳統(tǒng)教學的缺陷。改革教學必須進行價值本位的轉移,即以學科為本位轉向以人的發(fā)展為本位。學科本位論的錯誤不在于學科本身,而在于指導思想。學科教學依然要體現和重視學科知識的特點,遵循學科發(fā)展的規(guī)律,但是一定要以人的發(fā)展為本,服從、服務于人的全面健康發(fā)展。這意味著要關注每一位學生,關注學生的情緒生活和情感體驗,關注學生道德生活和人格養(yǎng)成。 七、課程改革要求我們建立什么樣的學生觀? (要求答對要點,簡要敘述) 1、學生是發(fā)展的人。教師應努力掌握學生身心發(fā)展的理論,熟悉不同年齡階段學生身心發(fā)展的特點,并以此為依據開展教學活動‘從而有效促進學生身心健康發(fā)展。教師應堅信每個學生都是可以積極成長的,是有培養(yǎng)前途的,是可以獲得成功的,因而對教好每一位學生充滿信心。學生又是一個發(fā)展還不成熟的人,是一個正在成長的 人,這意味著學校和教師對學生的成長負有極大的責任。 2、學生是獨特的人。教師要把學生作為完整的入來對待,還學生完整的生活世界,豐富學生的精神生活,給予學生全面展現個性力量的時間與空間。每個學生都有自身的獨特性,獨特性是個性的本質特征。珍視學生的獨特性和培養(yǎng)具有獨特個性的人,應成為我們對待學生的基本態(tài)度。要承認學生與成人之間存在的差異,堅持“把成人看做成人,把孩子看做孩子”。 3、學生是具有獨立意義的人。這就要求教師的教育和教學要適應他們的情況、條件、要求和思想認識的發(fā)展規(guī)律,而不能把自己的意志強加給學生以免挫傷他們的主動性、積極性。學生是學習的主體,學生的學習是教師無法替代的,教師只能讓學生自己讀書、自己感受事物、自己進行思維活動,教師只能為學生提供外部的影響與支持。從法律倫理角度看,學生是責權主體,學校和教師要保護學生的合法權利,引導學生學會對學習、對生活、對自己、對他人負責,學會承擔責任。 八、課程改革要求我們建立什么樣的教師觀? (要求答對要點,簡要敘述) 1、教師是學生學習的促進者。由于現代科學技術迅猛發(fā)展,教師在短短的幾年時間里把所教學科的全部知識傳授給學生是不可能的,也沒有必要。而且學生獲取知識信息的渠道多樣化了,教師在傳授知識方面的職能也更復雜化了。教師不再只是傳授現成的教科書上的知識,而是要指導學生懂得如何去獲取自己所需的知識,掌握獲取 知識的工具以及處理信息的方法。教師應把主要精力放在對學生的檢查、激發(fā)、指導方面,從而真正實現教是為了不需要教。 2、教師是教育科學的研究者。教師不能被動地等待別人的研究成果、經驗或理論送上門來,然后不加思索地加以應用,而應該自己成為一個研究者。這就意味著,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以研究者的心態(tài)置身于教學情境之中,以研究者的眼光審視和分析教學活動的各種理論與實踐問題,對自身的行為進行反思,對出現的問題進行探究,對積累的經驗進行總結,使其形成規(guī)律性的認識。 3、教師是課程的建設者與開發(fā)者。教師要形成強烈的課程意識和參與意識,改變學科本位論的觀念和被動執(zhí)行的做法;要了解和掌握各個層次的課程知識,要提高和增強課程建設能力,使國家課程、地方課程、學校課程在實施中不斷增值、不斷豐富、不斷完善;要鍛煉并形成課程開發(fā)的能力;要培養(yǎng)課程評價的能力,學會對各種教材進行評鑒,對課程實施的狀況進行分析以及對學生學習的過程和結果進行評價。 4、教師應該成為社區(qū)型的開放的教師。新課程特別強調學校與社區(qū)的互動,重視挖掘社區(qū)教育資源。教師的教育工作不能僅僅局限于學校、課堂。教師不僅僅是學校的一員,而且是整個社區(qū)的一員,應當從專業(yè)型、學校型教師拓展為“社區(qū)型”教師。 九、新課程對教師的教學行為有什么要求?(要求在理解的基礎上答對要點) 1、服務。教育服務是時代發(fā)展帶給我們的新理念,教師的教育 教學行為一定要讓每一個學生和家長滿意,讓每一個學生都得到發(fā)展。要服務得好,就必須把注意力集中到你的服務對象上,尊重每一位學生的尊嚴和價值,而不要傷害學生的自尊心,尤其要尊重那些發(fā)展遲緩的學生,真心真意地看待他們,了解他們,關心、愛護、幫助他們。同時要贊賞每一位學生,讓他們得到更多鼓勵,使每一個學生都具有自信心和持續(xù)發(fā)展的能力。 2、調控。新的教學改革實施以后,師生關系更親切了,學生的思維更加活躍了,但也會出現許多新的問題,例如學生的思維發(fā)散開去難以集中,教學任務完不成;新的學習方式與掌握基礎知識之間難以兼顧,等等。這種開放的教學對教師調控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師要真實地感受學生的所作所為、所思所想,及時發(fā)現學生學習過程中的問題,及時適當地加以調控。主要是給予學生引導和幫助,引導的特點是含而不露,引導的內容不僅包括方法和思維,同時也包括價值和做人。引導可以表現為一種啟迪,也可以表現為一種激勵。而幫助則更為具體一些,如幫助學生檢視和反思自我,確立能夠達成的目標;幫助學生設計恰當的學習活動和形成有效的學習方式,等等。 3、反思。新課程強調教師的教學反思。在教學前進行反思,能使教學成為一種自覺的實踐;在教學中進行反思,能使教學高質高效地進行;教學后的反思能使教學經驗理論化。因此,教學反思是教師專業(yè)發(fā)展和自我成長的核心因素。 4、合作。在教育教學過程中,教師除面對學生外,還需與周圍其它教師聯(lián)系,要與學生家長進行溝通與配合。教師之間要有合作意 識,要相互尊重、相互學習,齊心協(xié)力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家庭教育是學生成材的重要因素,教師要加強與家長的聯(lián)系與合作,尊重并傾聽家長的意見,在教育要求與方法上與家長協(xié)調一致。 十、新課程下如何備課? (提示:答對要點,簡要敘述) 1、備教材的利用價值。“教材無非是一個例子”。如何挖掘教材,利用教材是首要的任務。我們應樹立全新的教學觀念,變教教材為用教材,結合現代社會的需求和學生的實際需要,研究教材的價值。 2、備課程資源的開發(fā)。“尊重教材,超越教材”是新的理念。學科教學要從單一性向綜合性發(fā)展,注重資源的開發(fā)和利用。因此,教師在備課時一定要思考課內與課外的聯(lián)系,本學科與其他學科的聯(lián)系。 3、備教學過程的設計。要樹立現代的教學觀念,以人為本,充分尊重學生的主體精神和創(chuàng)新意識,以“學生的自我嘗試在先,教師的引導在后”為原則。教學過程的設計要遵循教材的特點和學生心理發(fā)展的特點。 4、備學習方式的選擇。從理論上講教學方式主要有兩種:一是接受式,二是自主式。接受式強調的是結果,自主式強調的是過程?,F代教學主張既重結果更重過程,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充分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通過學生自主提問、自主討論、自主選擇、自主創(chuàng)造、自主領悟、自主體驗的過程,激發(fā)學生思維,培養(yǎng)創(chuàng)新精神,開發(fā)學生的潛能。 5、備師生問題的生成。沒有問題的課堂是沒有生命力的。問題是打開思維的鑰匙,是展開合作交流的導索,有問題才有自主、創(chuàng)造、發(fā)現、體驗。反對教師的串問,但不能否定教師的問。教師要問的得法,問到關鍵,問的有價值。教師要少問,盡量把問題留給學生,問題應由學生自己生成,還要由學生自己解決,出乎意料的問題師生都解決不了,可放在課后。 6、備教學活動的開展。教師備課時,應在什么教學環(huán)節(jié)上選擇什么樣活動方式,主要是針對教學內容,遵循教學的規(guī)律,結合學生的興趣特點巧妙的安排。 十一、新課程中課本問題編排有何意圖? 課程改革后,教材變化了,教師不再是教教材,而是要用教材去教學,要教會學生從學習問題中攫取營養(yǎng)。因此,這就要求我們要站到審視問題的高度,思考教材的問題是為了讓學生弄清哪些知識,知識間是怎樣有機聯(lián)系的,與我們的現實生活有哪些關聯(lián),應培養(yǎng)學生哪方面的能力等,這樣,教者處理問題就能游刃有余,得心應手,學生便能觸類旁通。 十二、教學中怎樣幫助學生挖掘課本中的問題?(提示:答對要點,簡要敘述) (1)教會學生分解問題,分散難點,理清思路。課程改革后,課本上的問題有些是比較復雜的,綜合性強,往往是若干個小問題組合而成,這些問題對學生來說貼近生活,既有興趣,又難以下手,教者把握得不好,就會令學生對學習產生恐懼,處理得恰當,可激發(fā)他們興趣。因此,教師要善于教會學生找準切入口——分解問題,理清思 路。讓學生在問題的分解中,掌握到編題的意圖,這樣,學生便能靈活地學會自我提問,達到授之以漁的教學效果。 (2)引導學生學會聯(lián)系前后問題,比較異同。問題具有典型性,代表性。所以教學過程中,應著重讓學生對今天所學的問題與前面有關聯(lián)的問題聯(lián)系,并比較,這樣學生對知識點掌握就更能透徹,融會貫通。 (3)引導學生學會提出問題,“舉一反三”,開闊視野,培養(yǎng)創(chuàng)新精神。課本中的問題需要學生自己探索才能解答,沒有現成的答案,所以,教學過程中要抓住問題讓學生挖掘身邊的素材,擴展自己的知識面,提高自己的能力,真正地發(fā)揮問題的作用,達到“舉一反三”的效果。 十三、如何運用教材滲透人文思想,培養(yǎng)學生正確的情感價值觀? 新課程《綱要》中明確指出“把學生的情感價值觀作為學生的發(fā)展目標之一”,所以,課程改革后,教材中問題很多都聯(lián)系到生產生活實際,我們應抓住它對學生有機地滲透人文意識,培養(yǎng)他們正確的學習態(tài)度,實事求是的科學精神。同時應強化對學生意志的培養(yǎng),讓學生在處理實際問題的復雜艱苦的情景中接受磨練。 十二、如何處理接受學習和發(fā)現學習的關系? 人類社會發(fā)展到一定階段之所以出現學校,主要原因之一就是可以讓新一代人用較少的時間直接獲得人類積累的文化知識。因此,接受學習是必要的。接受學習和發(fā)現學習這兩種學習方式都有其存在 的價值,彼此是相輔相承的關系。但我們過去的傳統(tǒng)教學中比較突出和強調接受與掌握,相對來說冷落和忽視發(fā)現與探究,使學生學習成了被動接受、記憶的過程,窒息了人的思維和智力,摧殘了人的學習興趣和熱情,不利于學生的發(fā)展。教學改革就是要改變這種狀態(tài),把學習過程中的發(fā)現、探究、研究等認識活動突顯出來,使學習過程更多地成為學生發(fā)現問題、提出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過程,以培養(yǎng)學生創(chuàng)新精神和實踐能力。 十三、新課程理念下教師如何實行民主、平等、和諧的師生交往互動? 交往是教學的本質,新課程大力倡導“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教學模式。只有堅持交往互動,才能促進學生的自主能力。在教學中,我們應注意: (1)賦予學生以教學過程中的主體地位。 (2)以交往互動的教學活動促進學生發(fā)展。 (3)學會交往,建立積極、和諧的師生關系。 (4)溝通教學與生活、社會的聯(lián)系,拓展教學視野,完善教育內涵? 十四、新課程理念下教師如何堅持以學生為主體? 過去多數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把學生放在了被動接受知識的位置上,所以很多學生對學習的興趣不濃,影響了自主能力的發(fā)展。而新課程從教育的根本目的出發(fā),提出了教育必須關注人的發(fā)展,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必須把學生放在主體地位上,要求教師應著重在以下幾方 面改進: (1)突出教學目標的發(fā)展性。 (2)使課程變?yōu)閷W生“自己的課程”,喚起學生的自我需求,以自己的方式對教材進行詮釋、理解、改造和重組。 (3)通過師生、生生與教材的溝通、對話、應答,達到共創(chuàng)共生、批判反思、求異創(chuàng)新的目的。 (4)“以學論教”,以學生的學習活動為主線。強調學習活動以探究為主,學生為主,交互為主。 (5)教師對學生要“導其所思,引其所做,揚其所長,促其所成?!? 十五、新課程理念下教師如何在活動過程中發(fā)展學生自主能力? 新課程與傳統(tǒng)課程相比,不再是過分追求結果,而是重視了過程學習。學生的學習過程也不再是停留在過去單純的教師講、學生聽的過程,而是講究在活動過程中學習知識、發(fā)展能力。在教學活動過程中發(fā)展學生自主能力,對教師來說,要明確以下幾方面: (1)發(fā)展學生的自主性是學生成長的必然要求。 (2)只有賦予學生的權力,才能讓他們發(fā)展起自主的能力,教師不適宜的態(tài)度和行為方式,會嚴重妨礙學生自主性的發(fā)展。 (3)教師要警惕自己心中“糊涂的愛”,不要以“愛”的名義實施對學生的控制。 (4)教師在實施新課程中要反思自己的教學方式,因為教師是新課程的實施主體,新課程所倡導的一切都要通過教師的努力來實現; 學生自主性的發(fā)展關系著課堂權力的分配與教育資源(時間、資料、場地等)的再分配,關系著教師價值的體現,需要教師進行自我更新。 十六、如何引導學生選擇適合自己的學習方式?(通過自己的案例來說明) 學生存在著一定的個體差異和不同的學習需求,教學中應鼓勵學生選擇適合自己的學習方式。譬如,偏愛獨立思考的學生,在獨立學習時能夠集中注意力,學習效率高。如果與他人一起學習,卻有可能因認知過程受到干擾而降低學習效率。又如,喜歡小組學習的學生,在與他人一起學習時,表現出來的學習積極性高,再加上他們之間的相互啟發(fā)、相互激勵,往往會取得較好的學習效果。對于學習方式不同的學生,教師應采取相應的策略,盡量使每一位學生都有機會按自己喜歡的方式進行學習。 十七、在課堂教學中如何引導學生進行發(fā)現學習? “發(fā)現”,不只限于尋求人類尚未知曉的事物,確切的說,它是包括用自己的頭腦親自獲得知識的一切方法。 “發(fā)現”,是學生自學能力的一種比較高的境界。培養(yǎng)學生的這種能力,教師應該有長期的、自覺的意識。教學中,教師要鼓勵學生積極思維,大膽表達個體在自學中所產生的觀點或存在的問題。作為教師,哪怕學生只發(fā)現一點點,也應予以鼓勵,同時要尊重學生,增強其信心。學生能說多少就說多少,想說什么就說什么,不必強求標準答案。即使學生的觀點是錯誤的,也不要全盤否定,要對敢于表白自己觀點的勇氣予以肯定。學生自學發(fā)現后,還要繼續(xù)鼓勵他們“討 論再發(fā)現”。因為通過討論,學生有辨析,有補充,發(fā)揮了群體力量,達到了更高層次的發(fā)現,促進了集體智慧的發(fā)展。 十八、如何認識“課堂吵鬧”的背后隱含著新的教育理念? 新課程下的教學倡導學生主動、合作、探究地學習,創(chuàng)造性地思考和行動。課堂紀律要有助于營造一個良好的課堂氣氛,符合學生的生理和心理發(fā)展特點,容納學生的不同個性。學生在課堂上必須擁有自己發(fā)展的時間和空間,學生的動作和聲音(言為心聲),是學生成長的一部分,動作和語言是學生情緒、情感的伴隨物,在激烈的討論中學生可以表達自己內心的喜悅、憤怒、遺憾、沮喪等情感。課堂紀律應是教師與學生共同創(chuàng)造的一種十分寬松和諧的氛圍。:‘課堂吵鬧”也正是寬松和諧的氛圍所產生的表象,也正是勇于課堂改革、落實新課程標準的目標之一。 十九、教師應怎樣管理課堂、駕馭課堂? (1)要改革課堂的主體定位,建立平等、融洽的新型師生關系。即由教師作為權威主體轉向以學生為課堂主體,教師要視自己為學生團體中的一員,是學生學習的指導者、引路人,更是學生學習的參與者,同行人。 (2)教師要關注學生的情感和價值觀的發(fā)展。課堂氣氛追求的是學生“動”起來,自由地發(fā)出內心的呼聲。教師與學生共同感受學習中的喜悅、憤怒、遺憾和沮喪。產生情感上的共鳴,在學習中,培養(yǎng)學生豐富的情感,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讓教材、教師、學生之間相互交流,相互體驗,共同成長。 (3)教師要放得開,收得攏。緊緊圍繞課堂學習的目標、內容,激活學生原有的知識經驗,張弛有度,整個課堂渾然一體,不必苛求課堂的絕對安靜,確保課堂吵而不亂,鬧而不散,收到預期的效果和目標。 課堂教學中處理好動和靜的關系是課程改革對教師提出的更高要求,是教師“管理課堂,駕馭課堂”能力的突出表現。 二十、如何在師生教學互動中捕捉與利用生活素材?(要求以自己的教學實踐為例說明) 新課程理念倡導傳授知識與生活經驗相聯(lián)系,在教學互動過程中教師要做有心人,及時捕捉與利用生活素材,實現文本與生活的相似律動,從而使學生的學習過程更具生命的活力和色彩。教師要確立新課程理念,在教學活動中,引入生活的廣闊泉源,遠離就書講書的教書匠習氣。 二十一、課堂教學中如何指導學生有效地合作學習?(要求答對要點,簡要闡述) 1、明確分組、分工。實踐證明,異質分組法是比較科學的一種分組方法,即依據學生的性別、學習成績、能力,以及家庭經濟、社會背景和性格、脾氣等方面的差異進行搭配。合作小組的人數,可以從2人配對或4人相鄰合作學習開始,循序漸進,取得經驗之后再逐步發(fā)展到6—8人。恰當分工是進行合作學習的首要任務。小組中每個學生都要擔任一個角色,如在學習《蜜蜂》一課時,由四名學生組成一個學習小組,他們是:小組長、檢查員、發(fā)言人、噪音監(jiān)督員, 每一角色在組內活動時都有不同的職責。小組成員各負其職,職責分明,全面互助,因此每位學生都主動投入。在合作小組成員關系比較融洽的基礎上,還可以實行角色輪換制,讓每一名學生都能嘗試不同的任務,都能在自己充當的角色之中得到鍛煉,增進生生互動的有效性。 2、選好合作學習的內容。合作學習,不是大事小事必合作,要有合作學習的必要,有合作學習的價值。合作學習的任務最好是團體性任務,而不是個體性任務。例如,學習《露珠》一課時,先讓各小組用自己喜歡的方法學習課文(畫畫、朗讀、講故事、做實驗、表演等),然后每組任意點其他小組的一名成員匯報學習成果,被點到的同學就代表這個小組,集體榮譽感特強的孩子們群策群力,互相幫助。這種由小組之間的競爭所形成的合作學習對學生具有很大的吸引力和挑戰(zhàn)性,能夠使全體學生參與到學習過程中來,真正達到了合作學習的目的。 3、指導傾聽與互助。因為年齡特點,學生常常急于表達而顧不上傾聽,針對這一現象,除指導好孩子們有序、完整地表達自己的觀點外,還必須認真傾聽別人的表達。聽其他合作者發(fā)表意見時,不打岔,不插嘴,聽清別人說了什么,哪里說得好,還有哪些不足,再想在小組學習中獲得的幫助、收獲;想我該怎么說。這一做法使孩子們的說建立在聽的基礎上,使說的起點更高,表達得更好。 4、保證合作學習的時間。兩三分鐘的討論不能說是真正意義上的合作。學生剛讀完課文,最多自學了幾個生字、生詞,想都來不及 想,教師就開始檢查小組學習情況了,學生無法觸及較深刻的內容,因而提出和回答的都只能是些膚淺的,甚至是雞毛蒜皮、無關緊要的問題,或者根本提不出或回答不出問題,更談不上合作學習了。因此,要真正落實小組學習的目標,課堂上就要給學生充分的閱讀、思考和討論交流的時間 二十二、如何實施作業(yè)個性化?(要求答對要點,簡要闡述) 1.留因材施教的作業(yè)。教師要將學生視為具體的、活生生的、有豐富個性的、不斷發(fā)展的個體,根據學生身心發(fā)展和課程學習的特點,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和不同的學習要求,給每一個學生提供思考、創(chuàng)造、表現及成功的機會。因此留作業(yè)應做到因材施教,做到客觀看待學生身上存在的學習能力方面的差異,采取按能力分組、分層,適度布置作業(yè)。 2.留落實訓練目標的作業(yè)。留作業(yè)是檢驗教與學效果的一個重要手段。因此,我們要注意給學生留落實訓練點的作業(yè),做到訓練到“點”,落實到“點”,減輕學生因重復訓練而帶來的心理、生理負擔,留下更多的時間讓學生自由學習、發(fā)展,更好地發(fā)展其個性。 3.留談學習方法的作業(yè)。當學生領會了一些學習的方法后,可試著布置一些談學習方法的作業(yè)。第二天,給學生幾分鐘的時間,以小組交流的形式,鼓勵學生議一議。這樣,能做到舉一反三,相互啟發(fā),教學生會學,使學生終身受用。減少學生不必要的“寫”,增多學生的“說”,更能促進學生思維能力的發(fā)展。 4.留想象作業(yè)。當今課改,注重學生創(chuàng)新精神的培養(yǎng),而培; 養(yǎng)想象能力是一條很好的途徑。因此,我們在教學過程中,要善:于捕捉課文中可延伸、可拓展,又能升華和突出主題的地方,鼓勵學生發(fā)散、變通,培養(yǎng)想象力。 二十三、如何注重對學生學習和發(fā)展過程的評價 在學生發(fā)展的過程中不斷給予評價和反饋,能有效地改變評價過分偏向終結性的現象,也有助于實現評價的個體化,是實現評價發(fā)展性功能的重要途徑。 (1)、教師要更加注重對學生日常學習和發(fā)展的評價,關注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點滴進步和變化,及時給予學生評價和反饋。 (2)、利用成長記錄等方法關注學生發(fā)展的過程。學生通過成長記錄看到自己進步的軌跡,發(fā)現自己的不足,加強了自我反省和自我評價。 (3)、將日常評價、階段評價和期末評價有機結合起來。學生日常表現和作業(yè)、單元測驗、期末考試在期末成績中各占一定比例,使學生和家長不再只關注期末考試的結果,體現形成性評價。 二十四、教師在對學生進行發(fā)展性評價時應關注哪些方面? (要求答對要點,簡要闡述) 教師在對學生進行發(fā)展性評價時應注意八個“關注點”: 1、關注學生的潛能。通過積極評價,讓每個人深信自己具有一定的潛能,只要積極努力就能挖掘出自己的潛能。 2、關注學生的多元智能。美國心理學家加德納研究證實,人有七種以上的智能。要關注并鼓勵學生發(fā)展某一方面具有特長的智能。 3、關注弱勢群體。弱勢群體包括學習上的落伍者、智能上的滯后者、家庭條件困難者,一般表現為自信心較弱甚至缺乏自信心。評價不能忽略他們,更不能傷害他們。 4、關注評價中的“無法量化”或“不確定”的內容,尤其要關注德育中的道德評價和學習過程中“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的評價。 5、關注“違規(guī)事件”。對學生偶發(fā)的“違規(guī)事件”,要移情、換位,問明情況,跳出框框,貼近學生心靈,走進學生內心,疏導消極情緒,贊賞美好情感。 6、關注對學生的“無意傷害“。教師的“無意傷害”常常會推倒學生心靈中的全部美麗,抵消學生所受教育的總和。 7、關注教師自身的行為效應。多用“大拇指”贊許,不用“食指”指責;多用肯定的目光,不用無所謂的眼神;多與學生打成一片,不和學生“楚河漢界”?? 8、關注學生生活中的反評價因素。比如,要開展評比了,就讓學生突擊準備,言過飾非;要上公開課了,就讓學生反復訓練、精心表演??一方面我們要求學生誠信,另一方面我們卻實施著這樣不誠信的“隱性課程”。當我們以誠信為標準評價學生時,他們早已產生一種反作用力,并在內心發(fā)出強烈的抵觸。如何使積極的評價因素內化為學生的自覺追求,在學生的心靈深處構筑真善美的“精神大廈”,學校和教師要做出榜樣,摒棄弄虛作假反評價。 二十五、激勵性評價必須遵循的原則是什么? (要求答對要點,簡要闡述) 激勵性評價就是使被評價者產生向上的欲望和動力,并獲得成功的一種評價手段,是新課改倡導的發(fā)展性評價的重要內容。如何增強它的實效,應該注意四個原則: 1、客觀性原則。遵循客觀性原則是評價的前提,若違背這一原則,即使評價方法再先進、形式再新穎,也不會產生什么激勵功能。因此,我們在進行評價之前,必須客觀地實事求是地分析評價對象,增強評價的實效。 2、指導性原則。評價應該體現引領、導向作用,使被評價者能明確自己的成功與不足,找出今后的努力方向,也從中受到應有的啟發(fā),因此,指導性原則是增強評價實效的關鍵因素。 3、探究性原則。評價應該是評價者與被評價者雙方對自身的知識、能力重新建構、不斷生成的過程,在評價中,教師應該始終是學生的指導者和合作者,引導學生共同探究最優(yōu)的評價方案,最佳的評價效果,最適宜的評價時機等。這是增強評價效果的重要內容。 4、情感性原則。評價不能是冷冰冰的裁定或表揚、批評,必須情真意切,使被評價者獲得精神上的支持和情感上的滿足。當學生有了進步時,教師給予一個鼓勵的眼神,一句鼓勵的話語,一次親切的握手,一個豎起的大拇指等等,都會讓學生久久難忘。在評價操作中,一定要尊重學生,取得學生對評價的認同感。誠摯的情感是增強評價實效的必不可少的因素。 二十六、在新課程評價理念下,什么樣的課算是一堂好課?(簡答要點即可) 新課程倡導“以學論教,教是為了促進學”,作為好課應體現以下六個方面: 1、應該引導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學習。 一堂課的效果如何,應當首先關注學生學得如何。學生學習的有效性首先體現在學生是否積極主動地參與體驗學習過程,教師教學的有效性首先體現在能否調動全體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促進學生對知識的主動建構。 2、應該是教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之間保持有效互動的過程。 教師講,學生聽,師生交流是單向的。新課程倡導學生學習中的交流應是多向的,不僅包括師生之間的互動,還應包括學生與其他學生之間的互動,教師在教學中應始終是學生學習的促進者、指導者和合作者。 3、應該為學生的主動建構提供學習材料和充足的時間。 教師要用好教材,但不是只教教材,必須為學生的主動建構提供一定的與教材中的問題相聯(lián)系的學習材料,指導學生學會利用材料中提供的各種信息去進行分析、思考、展開探索。在課堂上,教師一定要為學生的知識建構提供充足的時間保障,要給學生思考的時間,在小組中交流的時間,交流后整合的時間,如果忽略了這一點,學生的主動學習,師生的互動常常會流于形式。 4、應該重視學生對知識的真正理解。 教學中應重視學生對知識的真正理解。學生是否形成了深層次的理解大致可以通過以下幾個方面來判斷:①能否用自己的語言表達 所學的知識;②能否基于這一知識作出推論和預測,從而解釋相關的現象,解決有關的問題;②能否運用這一知識解決變化了的問題;④能否綜合幾方面的相關知識解決比較復雜的問題;⑤能否將所學的知識遷移到實際問題中去。這些方面,教師通過有效的課堂提問和練習是可以判斷學生對知識真正理解和掌握情況的。 5、應該使學生獲得對該學科學習的積極體驗與情感。 積極的體驗會使學生不斷產生濃厚的興趣和需要,對學習表現出極大的熱情,并從中獲得興奮和快樂,而積極的體驗建立在民主和諧的學習氛圍之上,建立在學生感受到知識的力量之上,建立在不斷的成功與進步之上,因此,在教學過程中學生的錯誤應該得到允許和理解,而不是排斥和打擊,學生的創(chuàng)造性應該得到尊重和保護,而不是忽略和抹殺。 6、應該促進學生形成良好的思維品質和學習方式。 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重視培養(yǎng)學生反思的習慣,即培養(yǎng)反省認知的意識,引導學生思考:“我是怎么想的?”“為什么這么想?”“我的解題途徑是否最佳?”“是否還有更好的解題途徑?”“今天學的這些知識之間有何聯(lián)系?”等等。通過這些問題,引導學生逐步養(yǎng)成反思的意識和習慣。教師還應重視學生生成性問題的思維過程,不惜打亂、突破原有的課堂教學設計,及時抓住學生思維的閃光點,鼓勵學生形成良好的思維品質和學習方式。 二十七、考試改革主要體現在哪些方面? (要求在理解的基礎上答對要點) 1、在考試內容方面,加強與社會實際和學生生活經驗的聯(lián)系,重視考查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即多考查實踐動手能力和與生活實際問題相關聯(lián)的、能體現綜合應用的、需要創(chuàng)新思維的內容,少考一些記憶性、技巧性或速度性的內容。這一變革要求教師必須徹底打破靠題海戰(zhàn)術、大量練習來增強技巧熟練性、速度和記憶準確性的陳舊的教育觀念和教育策略,調整教育教學行為,關注學生的綜合素質和全面發(fā)展。 2、在考試方式方面,打破惟筆試的傳統(tǒng)做法,倡導給予多次機會,綜合應用多種方法,體現先進的評價思想。這就要求教師改變傳統(tǒng)的“見分不見人”的教育教學觀念,關注“人”的發(fā)展。 3、在考試結果處理方面,要求做出具體的分析指導,重在給學生提供建設性改進意見,不得公布學生考試成績并按成績排名,不應把考試成績作為給學生“加壓”的手段。反饋方法應尊重學生的權利,以激勵為主,減輕學生心理壓力,促進學生在原有水平上發(fā)展提高。 11- 配套講稿:
如PPT文件的首頁顯示word圖標,表示該PPT已包含配套word講稿。雙擊word圖標可打開word文檔。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檔作品中含有的國旗、國徽等圖片,僅作為作品整體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設計者僅對作品中獨創(chuàng)性部分享有著作權。
- 關 鍵 詞:
- 小學 高級教師 職稱評定 講課 答辯 題目
裝配圖網所有資源均是用戶自行上傳分享,僅供網友學習交流,未經上傳用戶書面授權,請勿作他用。
鏈接地址:http://kudomayuko.com/p-162726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