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數學論文】小學數學教學中的動手操作應用思考》由會員分享,可在線閱讀,更多相關《【小學數學論文】小學數學教學中的動手操作應用思考(6頁珍藏版)》請在裝配圖網上搜索。
1、【小學數學論文】小學數學教學中的動手操作應用思考
[摘要]動手操作是數學學科學習的重要方式之一。動手操作在實踐中存在教師準備不足、過程形式化以及學習深度不夠等現(xiàn)象,其主要原因在于對動手操作學習的價值認識不夠,對動手操作的內涵理解不深以及對動手操作運用的條件把握不住等。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強化動手能力的應用,需要教師本著解決問題的教學觀點,根據學生的需求進行材料設計、動態(tài)備課時,對學生的創(chuàng)造性操作表現(xiàn)進行捕捉,并重視學生操作后的反思與梳理。
[關鍵詞]小學數學;動手操作;應用與思考
動手操作是數學學習的有效方式,也是新課標倡導的一種重要學習方式。在小學數學教
2、學中,學生利用相關的實物或學具進行擺、剪、拼、測量,或對數量關系、空間圖形進行列表和圖像的操作活動,都是學生進行學習活動與學習內容的相互作用,這就是動手操作。動手操作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存在一些問題,需要教師查找原因并提出有效的策略,提升小學數學教學中學生動手操作的實效,促進學生數學核心素養(yǎng)的發(fā)展。
一、小學數學教學中動手操作存在的問題
1.操作準備活動以教師為中心
操作材料是教與學操作的對象,關系到教學的效果。教師可以利用操作材料對學生的學習進行指導,學生通過對操作材料進行加工而獲得學習經驗。但是,材料的準備與選擇,學生往往沒有參與其中。教師主要選
3、擇的還是教材配套的材料,而符合學生個性化的操作材料很少。對操作活動進行合理設計,這是學生學習的重要條件之一,這些設計多數偏向成人化。教師在進行設計的時候,只是對操作過程中可能出現(xiàn)的問題進行預設,卻沒有自己動手進行操作的活動,而且很多操作也是一些驗證性操作。小學生動手之前很少能夠概括出數學道理,操作過程也是探索數學道理的過程,這樣就與探索發(fā)現(xiàn)存在很大的差距。
2.操作過程流于形式
操作活動主要依賴教師,教師對學生的操作興趣關注不夠。動手操作應該落實到學生的困惑與好奇處,而不是從教材開展。如分數乘法的學習中,教師提出“兩個2/7的和是多少”,很多學生都能用口算算出,
4、但是教師還是按原來的要求,讓學生進行“涂一涂,算一算”的操作活動,并進行討論,很多學生就會在準備的紙條上直接涂上4個小方塊。這樣的操作就是為了完成教學任務,就是教師指導性操作凌駕于學生主體性操作之上,從而使學生失去操作興趣。教師對學生的操作主要集中在細則和操作程序上,從而無法保證操作的實效。
3.操作學習深度不夠
動手操作是在學生個體經驗上進行的學習,超出個體經驗的局限,就需要把操作學習與知識學習、交往學習相結合,但現(xiàn)在這些做得遠遠不夠。操作過程中學生對操作分工、計劃、結論商討有限;操作活動結束后,缺乏相應的交流與反思等,另外還缺乏對操作活動意圖、操作過程和有關
5、算理的交流與反思。
二、原因分析
1.對動手操作學習的價值認識不夠
數學學習的方式是多樣的,如以數學概念學習為主的符號學習、以合作交流為主的交往學習、以反思總結為主的反思學習。動手操作學習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動手操作是學生進行思維再創(chuàng)造的過程,而很多教師認為動手操作是學習知識的輔助手段,這樣的教學目標就會導致“過程與方法”把握得不準,進而導致對學生的個性化發(fā)展關注不夠。
2.對小學數學中動手操作的內涵理解不深
數學中的操作為了讓學生去構建認知體系和探究發(fā)現(xiàn)新的數學領域,并提升培養(yǎng)學生解決數學問題的能力,而操作
6、是重要的學習方式。其基本過程為:解讀表征的問題情境,進行操作材料設計或選擇等;通過繪制示意圖、制作模型等操作產品,獲取動作表象,并讓問題情景轉換為以圖像表征或動作表征的問題情境;通過分析、比較等邏輯符號表征的問題形式并解決問題?;跀祵W動手操作的基本過程,動作表征、圖像表征和符號表征之間轉換是難點。教師要引導學生利用符合對操作動作進行邏輯性的表征,也要注意運用操作動作或數學符號的表征。
3.對動手操作運用的條件定位不清
首先,學生在數學學習中是否需要動手操作受教學內容的影響,只有那些可以感知的或者實踐探索與生活相關的,才符合學生進行直接探索。其次,動手操作的選用
7、要以促進學生發(fā)展為目的,無論是促進知識的理解,還是基于數學經驗的豐富,都能培養(yǎng)學生的探索與創(chuàng)新精神。最后,動手操作的學習方式需要與其他學習方式進行結合。單一的教學方式不利于學生數學素養(yǎng)的全面發(fā)展,需要動手操作與其他學習方式結合起來。
三、小學數學教學中運用動手操作的有效策略
1.具有問題解決的數學觀
數學觀認為數學是動態(tài)的,是在不斷修正的。知識的發(fā)展是一個動態(tài)的過程,是對文化的傳承,教師是輔助者,學生是提出問題和解決問題者。學生作為數學知識的發(fā)現(xiàn)者,也是數學問題提出者和解決者,教師需要讓學生去感知、操作、思考和發(fā)現(xiàn)。學生主動學習的基礎就是進行操作
8、和探索,進而保障學生的有效操作,教師在指導操作時讓學生去提出問題和解決問題,輔導學生思考和體驗動手操作的樂趣,將問題的解決融入到動手操作中,讓學生的探索空間更廣,動手操作與問題解決結合有利于學生的全面發(fā)展。
2.根據學生需要進行操作材料的設計
動手操作包含了感知、觀察和思維等認知成分,并融于整個動手操作活動中。教學中如何操作,都要以學生的認知需求為基礎,對教材和操作材料進行開發(fā)和利用,對操作材料進行合適的調整,對操作材料蘊含的認知功能進行挖掘。如“圓錐的體積”的探索中,通過對已有知識,如長方體、圓柱體這些知識的回憶,學生經過思考比較會選擇圓柱體,什么樣圓柱體的選
9、擇會讓學生產生困難。教材中呈現(xiàn)的是“等底等高”的圓柱體,這樣學生就會用“倒沙子”的操作方法去發(fā)現(xiàn)圓錐的體積這些秘密。教師此時就要抓住學生的認知難點,不要局限教材的限制,設計多樣的圓柱體,引導學生觀察多種圓柱體,通過比較分析思考如何選擇操作材料,并對選擇材料設計合理的操作計劃,為學生提供創(chuàng)造性的操作空間。
3.引導創(chuàng)造性操作促進培養(yǎng)求新意識
創(chuàng)造性操作主要是指學生對要解決的問題進行思考與討論,然后創(chuàng)造性地設計操作過程而得到相關的結論,讓學生獲取數學知識。創(chuàng)造性操作是操作中要求的最高層次,是學生在具有一定操作知識和技能的基礎上而來的。如在學習了“角的度量”之后,學生
10、掌握了用量角器量角的度數和畫角的方法,再提供機會讓學生操作,進而促進學生求異思維的發(fā)展。如果要讓學生畫120度的角,學生會借助量角器和三角板,教師可以提出不用量角器,看看如何畫?這樣學生就會帶著問題進行思考,并進行動手實踐與探索。學生通過探索后發(fā)現(xiàn),可以利用兩種方法來解決,一種是利用三角板畫一個30度的角,再畫一個90度的角,然后拼在一起就能得到120度的角;另一種方法就是畫兩個60度的角,然后再拼在一起也是120度的角。學生通過自己的創(chuàng)新實踐,得到了這些方法。教師還可以鼓勵學生再思考還有其他的方法,有的同學就想到了畫一個平角,再減去一個60度的角。學生通過動手實踐得到很多方法,進而培養(yǎng)了他們
11、的創(chuàng)新意識和能力。
4.重視學生操作后的反思與總結
對學生進行學法指導,培養(yǎng)學生的反思習慣,能進一步培養(yǎng)學生的數學思維,讓學生的數學能力得到提升。教師需引導學生對操作過程中或操作后用“實物情境、教具模型、圖形或圖表”表征的數學知識逐步向口語化和書寫符號的方式進行表達,這樣才能促進學生對認知結構的不斷豐富。加強學生的數學元認知,是在教師的指導下,讓學生對反思任務進行操作并形成反思報告。如反思自己是如何完成操作過程的,采取了什么樣的方法與策略,這種思考方法對今后學習有哪些啟示,操作過程中有哪些不足,其原因是什么,如何應對等??傊?,動手操作是數學學習的有效方法,通過操
12、作能夠拓寬學生的學習方法,促進學生對知識的理解與創(chuàng)新。學生動手操作,教師應以學生的需要為前提,進行操作活動和材料的設計,在操作過程中進行針對性的指導,并引導學生操作后進行反思,最終促進學生數學素養(yǎng)的發(fā)展。
參考文獻:
[1]李素惠.如何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引導學生動手操作[J].學周刊,2019,(25).
[2]須燕.動手操作讓智慧之光在指尖閃耀———關于小學數學課堂中“實踐操作”的有效性研究[J].華夏教師,2019,(18).
[3]張國臣.關于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動手實踐操作的有效性論述[J].數學學習與研究,2019,(12).
[4]龔曄麗.小學低年級數學課堂教學中使用學具的現(xiàn)狀研究[D].上海師范大學,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