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論-厥陰病篇(七版).ppt
《傷寒論-厥陰病篇(七版).ppt》由會員分享,可在線閱讀,更多相關《傷寒論-厥陰病篇(七版).ppt(63頁珍藏版)》請在裝配圖網(wǎng)上搜索。
2019/11/21,傷寒論,1,辨厥陰病脈證并治,廣州中醫(yī)藥大學 傷寒論教研室 張橫柳教授,2019/11/21,傷寒論,2,概說,一、厥陰生理 厥陰概念: 從經(jīng)而言,指厥陰肝經(jīng)和手厥陰心包經(jīng)。但從《傷寒論》厥陰病篇主要討論肝的功能,故稱肝為厥陰之臟,此外還涉及胃、腎的功能,心包經(jīng)的功能根本沒有討論。 厥陰之氣: 肝與相火功能綜合體現(xiàn),以及胃腎及其相應經(jīng)脈配合下,保持肝之疏泄、藏血,胃脾升降,血脈通暢。,2019/11/21,傷寒論,3,肝主疏泄,,指情志:氣血和平,心情舒暢 指消化:疏通胃腸,脾胃氣機升降 指通利三焦:疏通水道,極少提及。,主藏血,,指促進血液運行不致瘀滯; 指肝血不足 肝氣橫逆致吐血,血逆妄行極少提及。,內(nèi)寄相火,,相火、三焦、脾陽一樣,其氣機來源于腎中的元陽(命門) 相火有敷布陽氣,化除陰寒以保持內(nèi)臟 溫養(yǎng),并助肝之疏泄、藏血。,2019/11/21,傷寒論,4,二、病因病機,少陰病誤治轉(zhuǎn)入厥陰 太陰病 三陽病,,誤治,,傳經(jīng)而來,風寒直中厥陰—本經(jīng)自感(直中),肝郁化火,風火相煽 ——上熱 肝失滋養(yǎng) 肝失疏泄 胃虛失降——中虛 精虧,陽損及陰-腎陰不足 少陰陽虛陰盛 ——下寒,,,,上熱中虛下寒,寒熱錯雜 為厥陰病病機。,2019/11/21,傷寒論,5,三、厥陰病的特點 厥陰為陰盡陽生之臟?!柏收吆我??歧伯曰:兩陰交盡也”;從陰陽五行學說而言,物極必反,物窮則變,此即經(jīng)曰:“重陰必陽,重陽必陰”,故稱厥陰為陰盡陽生之臟。 厥陰具有陽氣來復機轉(zhuǎn)。厥陰與少陽互為表里,孕育少陽的生發(fā)陽氣的一面為其一;從厥陰肝體陰用陽,內(nèi)寄相火。當厥陰陰寒極盛而轉(zhuǎn)衰,相火由傷而轉(zhuǎn)復則陽復,故厥陰病在病變中有陰陽勝復,厥熱往來的機轉(zhuǎn)及厥證特別多二大特點。,2019/11/21,傷寒論,6,四、臨床表現(xiàn) 上熱中虛下寒,寒熱錯雜,證見消渴氣上沖心,心中疼熱,饑而不欲食,吐蛔,烏梅丸為代表方。 此外還有: 寒厥證——當歸四逆湯 熱厥證——四逆散 胃腸病變——白頭翁湯,2019/11/21,傷寒論,7,五、治則 寒熱錯雜——烏梅丸 寒者溫之——當歸四逆湯 熱者寒之——四逆散 六、預后 陽回則生,陽亡則死 有胃氣則生,無胃氣則死 (原文332、333可據(jù)),2019/11/21,傷寒論,8,第一節(jié) 厥陰病辨證綱要,原文326:厥陰之為病,消渴,氣上撞心,心中疼熱,饑而不欲食,食則吐蛔,下之利不止。 提要:述厥陰病提綱證,2019/11/21,傷寒論,9,分析:,消渴,,,腎陰不足,肝失疏泄,肝火上炎,與陽明胃熱不同。,含義: 機理:,氣上撞心 心中疼熱,含義:,機理:,上 熱 之 征,熱氣向心胸沖逆, 胃脘灼熱痛,肝氣橫逆,渴而欲飲,肝火上炎,消灼津液,,,,,饑而不欲食——肝火犯胃,胃熱脾虛 食則吐蛔——脾虛腸寒,蛔隨吐而出, 若誤下,胃氣更虛,下利亦甚。,2019/11/21,傷寒論,10,討論: 如何理解厥陰病的病機,即為什么上述諸證能反映上熱、中虛、下寒,寒熱錯雜的病機? 從肝為厥陰之臟,又是風木之臟,內(nèi)寄相火,主疏泄,在病理狀態(tài)下,風火相煽,風火消灼津液及肝氣橫逆則見上熱證。 從厥陰為陰盡陽生之臟,在病理下,陰陽不相協(xié)調(diào)而各趨其極,故有“陽并于上則上熱,陰并于下則下寒”,何故也?厥陰為兩陰交盡也,厥者極也;從陰陽學說而言,物極必反,物窮則變,此即徑曰:“重陰必陽,重陽必陰”、“寒極生熱,熱極生寒”。,2019/11/21,傷寒論,11,(續(xù)上頁) 故當陰陽對立雙方發(fā)展到“極”階段,往往向其相反方向轉(zhuǎn)化,故云“陰盡陽生”明白此理,則提綱證中的諸證不但能揭示厥陰肝木為病,當然出現(xiàn)上熱下寒,寒熱錯雜的病機,也能反映厥陰病的厥熱往來和厥證多的特點。 “心中疼熱,氣上撞心”有人認為是厥陰心包經(jīng)之火為患,是不切實際的。為什么? 因為厥陰肝木犯胃乘脾致上熱下寒,寒熱錯雜。陰陽勝復是肝內(nèi)寄相火,陰寒與相火之勝負所定。如屬心包之火,當應有心神障礙,但全篇均無心包功能失常表現(xiàn)。再言,傷寒六經(jīng)與內(nèi)經(jīng)之六經(jīng)名同實異。,2019/11/21,傷寒論,12,第二節(jié) 厥陰病本證,一、厥陰病寒熱錯雜證 原文338:傷寒脈微而厥,至七八日膚冷,其人躁無暫安時,此為臟厥,非蛔厥也?;棕收?,其人當吐蛔。令病者靜,而復時煩者,此為臟寒,蛔上入其膈,故煩,須臾復止,得食而吐,又煩者,蛔聞食臭出,其人常自吐蛔?;棕收?,烏梅丸主之。又主久利。,2019/11/21,傷寒論,13,提要:蛔厥的證治及臟厥鑒別 分析:,蛔厥,,脈微— 厥而膚不冷— 時靜時煩— 得食則嘔— 心煩—,臟厥,,脈微而厥— 膚冷— 躁而無休止—,,臟氣敗絕,陽虛陰盛,—下寒,上熱下寒,陰陽氣不順接,蛔蟲內(nèi)擾則煩,不擾則靜,肝火犯胃,與蟲擾及肝火上擾有關,屬上熱下寒,升 降失常,推之,應有腹絞痛,亦屬時發(fā)時 止,陽虛陰盛,四末失溫,陽虛肌膚失養(yǎng),陽虛神形無主,2019/11/21,傷寒論,14,討論: “脈微而厥”為蛔厥、臟厥皆有,反映兩者皆有陽虛陰盛的機理。 “當吐蛔”:當者,素也。一指有吐蛔史,二指素有蛔蟲感染史,對診斷蛔厥證(今之膽道蛔蟲絞痛)很有價值。 “臟寒”:指中虛下寒,與太陰病“以其臟有寒故也”同義。,2019/11/21,傷寒論,15,條文中有三個“煩”字: 一是“靜而復時煩”之“煩”字系由蛔厥證之發(fā)作,似腹痛加劇。 一是“蛔上入其膈故煩”之“煩”字系由蛔上擾之蛔疼。 一是“得食則嘔,又煩者”之“煩”字指肝火乘心,即氣上撞心,心中疼熱之意 臟厥與蛔厥證之“厥”機理不同,表現(xiàn)不盡相同,前者手足持久性厥冷,后者則不能持久。 施治 寒熱并用,攻補兼施,和胃安蛔 代表方:烏梅丸,2019/11/21,傷寒論,16,方義: 烏梅—入肝益胃生津,止泄安蛔 細辛干姜附子 黃連黃柏 當歸人參米粉白蜜 飯前服 鑒別: 臟厥與蛔厥,,寒溫并用,,攻補兼施,,脈微而厥,臟厥—厥持續(xù)伴膚冷,燥無休止 蛔厥—厥不持續(xù)性伴膚冷 燥有休止,,辛—伏 苦—下 酸—靜,2019/11/21,傷寒論,17,與三瀉心湯比較 兩者均屬寒熱錯雜證,針對這病機而采用寒熱并用法,但其兩者病機、表現(xiàn)各不相同,吳氏云:“瀉心寒熱并用,烏梅丸則寒熱剛?cè)岵⒂谩庇衷疲骸盀趺穭t治厥陰,防少陽,護陽明之全劑”葉氏在烏梅丸化裁剛藥為主的椒梅湯,柔藥為主的連梅湯,治溫邪深入厥陰的證候。 啟發(fā): “蛔厥者,烏梅丸主之”言烏梅丸是蛔厥證的主方因為蛔厥證屬上熱下寒,寒熱錯雜的病證故可用烏梅丸主治,但必須明確蛔厥證是厥陰病寒熱錯雜證中的一個證型,二者不可相提并論。,2019/11/21,傷寒論,18,厥陰病有三大證型,三大代表方,故把烏梅丸與厥陰病同等對待是不夠妥善,準確來說烏梅丸是寒熱錯雜證的代表方。 從本條文而言,烏梅丸可治三個病證,一是寒熱錯雜證,二是蛔厥證,三是久利證,推理后兩者均屬寒熱錯雜的病機。 原文359:傷寒本自寒下,醫(yī)復吐下之,寒格,更逆吐下,若食入口即葉,干姜黃芩黃連人參湯主之。 提要:寒熱相格的證治,2019/11/21,傷寒論,19,分析: 本條文辯證要點(主證)是“食入即吐”。請看下列分析,則不難理解。 本自寒下 即上熱下寒(胃熱脾寒),,,,誤吐下,輕 重,名為“寒格”,,上熱下寒相拒 尤以上熱為主,,“食入即吐”可據(jù),(依據(jù):因于寒者,多見朝食暮吐,暮食朝吐; 因于熱者,多見食已即吐。),2019/11/21,傷寒論,20,治法:苦寒瀉熱,辛熱通陽-干姜黃芩黃連人參湯。 方義: 芩連-苦寒降瀉上熱 干姜-辛熱溫中,守而不走 人參-補中,脾旺則清熱、祛寒之品各得其所。 鑒別: 本條與少陰戴陽證同屬上熱下寒證,但病機完全不同,表現(xiàn)不一,施治有異,前者上真熱,下真寒,以上真熱為主;后者為上假熱,下真寒。,2019/11/21,傷寒論,21,與黃連湯證亦屬上熱下寒證,但病機證治都不同。,黃連湯證,干姜芩連 參湯證,,上熱下寒證,,邪陷不觸動膽火,再傷胃氣致胃氣 通降之上熱下寒證,但寒熱不格拒, 由于脾胃升降紊亂,以腹痛欲嘔為特征。 素有上熱下寒,誤吐下后上熱下寒 更甚,以上熱為主,致寒熱格拒,以 吐利為主,尤以吐為主。,2019/11/21,傷寒論,22,應用:擬臨床多見上消化道癌,賁門梗阻 二、厥陰病寒證 原文351:手足厥寒,脈細欲絕者,當歸四逆湯主之。 原文352:若其人內(nèi)有久寒者,宜當歸四逆加吳茱萸生姜湯。 提要:肝血虛寒凝致厥的證治,2019/11/21,傷寒論,23,分析: 治法:養(yǎng)血散寒,溫經(jīng)通脈-當歸四逆湯(桂枝湯去生姜倍大棗加當歸細辛通草而成) 內(nèi)有久寒-素有胃寒加吳茱萸生姜,手足厥寒-寒厥之征 血虛寒凝,血脈失運 脈細欲絕 推之應有四肢關節(jié)痛、麻木,,2019/11/21,傷寒論,24,鑒別與啟發(fā): 本條與脈微欲絕之通脈四逆湯證比較 為何寒厥不用姜附? 寒凝是肝血虛之果 肝內(nèi)寄相火,大辛大熱之品恐擾動肝火 平素營血不足感寒致血脈運行不暢亦可用之,故仲景首冠“手足逆寒”。 本證亦可視為營血不足致營衛(wèi)不和,故仍以桂枝湯為方祖化裁。,2019/11/21,傷寒論,25,原文378:干嘔,吐涎沫,頭痛者,吳茱萸湯主之。 提要:肝寒犯胃,濁陰上逆的證治 分析: 干嘔—肝寒犯胃 吐涎沫—胃陽不布 頭痛—頭巔頂痛,寒邪循經(jīng)上逆 治法:同陽明、少陰 鑒別: 陽明、少陰、厥陰病吳茱萸湯證比較,2019/11/21,傷寒論,26,三、厥陰病熱證 原文371:熱利下重者,白頭翁湯主之。 原文373:下利欲飲水者,以有熱故也。白頭翁湯主之。 提要:厥陰肝熱下利的證治 分析:,肝失疏泄化火 厥熱往來陽復太過,,肝熱下迫大腸 腸絡受傷,,“熱利”,來路,仲景之言,病機,2019/11/21,傷寒論,27,熱利下重 治法:清熱涼肝,解毒止利—白頭翁湯 方義: 白頭翁秦皮—清熱涼肝 黃芩、黃連—清熱解毒,,熱言:其病性 利言:其病位 下重,,言其證候 具體為腹中急痛,肛門灼熱 下利膿血,,清徹木火,2019/11/21,傷寒論,28,鑒別: 與黃芩湯證、葛根芩連湯證、小承氣湯 同:實熱證,病位皆屬腸,口渴下利、可伴便膿血,舌紅苔黃、脈數(shù)。 異:厥陰肝熱下迫,少陽膽熱,陽明腸熱,陽明燥熱,下重,熱結(jié)旁流,膽火征,喘汗出,,,,,2019/11/21,傷寒論,29,原文341:傷寒發(fā)熱四日,厥反三日,復熱四日,厥少熱多者,其病當愈。四日至七日熱不除者,必便膿血。 提要:寒厥、熱厥、厥熱往來的概念 分析: 先厥—先見四肢厥冷,厥利并見—陰寒勝所致—寒厥 發(fā)熱—先見身熱,熱厥并見,但無下利—陽復寒退—熱厥 先見厥利后發(fā)熱厥但無下利,如此交替出現(xiàn)—厥熱往來。簡言之,寒厥與熱厥交替出現(xiàn)為厥熱往來。,2019/11/21,傷寒論,30,討論: 為什么厥陰病會有寒厥、熱厥、厥熱往來的特點? 從生理上,肝為厥陰之臟,又是風木之臟,內(nèi)寄相火,肝主疏泄 從病理上,厥陰陰寒與相火相爭及厥陰陰盡陽生 厥熱往來與少陽寒熱往來有什么不同? 厥陰病屬陰證,病機以寒熱錯雜證,少陽病屬陽證,病機以虛實相因以里實熱證為主??梢妰烧唠m互為表里,但病性完全不同。 從病理而言:兩者都是正邪相爭的病理反映,此為其同之處。引起正邪相爭的原因,前者為正氣恢復時出現(xiàn),而少陽病是正氣不支的情況下處現(xiàn)。,2019/11/21,傷寒論,31,(續(xù)上頁)正邪相爭,若正不勝邪,厥陰病將出現(xiàn)亡陽或除中證,少陽病則轉(zhuǎn)屬少陰、太陰成為脾腎兩虛證。這是兩者同中有異之點。正邪勝負的關鍵在于胃氣強弱而定,這又是兩者異中有同點。 臨床意義:因厥熱往來是陰陽勝復,正邪相爭的反映,為此通過厥、熱、利三癥的內(nèi)在聯(lián)系,可以推論正邪斗爭,陰陽消長,指導辨證論治及疾病的預后,參考336、342條原文。,2019/11/21,傷寒論,32,原文336:傷寒病,厥五日,熱亦五日,設六日當復厥,不厥者自愈。厥終不過五日,以熱五日,故知自愈。 原文334:傷寒先厥后發(fā)熱,下利必自止,而反汗出,咽中痛者,其喉為痹。發(fā)熱無汗,而利必自止,若不止,必便膿血,便膿血者,其喉不痹。 原文341:傷寒發(fā)熱四日,厥反三日,復熱四日,厥少熱多者,其病當愈。四日至七日熱不除者,必便膿血。 原文342:傷寒厥四日,熱反三日,復厥五日,其病為進。寒多熱少,陽氣退,故為進也。 提要:上述四條原文以厥與熱多少推論正邪消長。,2019/11/21,傷寒論,33,分析:,,336,厥五日 熱五日,,相等,病愈,,,342,厥四日 熱三日,,厥熱,病進(陽退),,341 厥三日 334 熱四日,,熱厥,病退(陽氣來復),,病退,,一是陽氣來復-病愈“其病當愈”(以341條為據(jù)),一是陽復太過,,熱迫津出-汗出 熱灼咽-咽中痛 熱灼腸絡-便膿血,2019/11/21,傷寒論,34,原文332:傷寒,始發(fā)熱六日,厥反九日而利。凡厥得索餅,不發(fā)熱者,知胃氣尚在,必愈??直醽沓龆鴱腿ヒ?。后日脈之,其熱續(xù)在者,期之旦日夜半愈。所以然者,本發(fā)熱六日,厥反九日,復發(fā)熱三日,并前六日,亦為九日,與厥相應,故期之旦日夜半愈。后三日脈之,而脈數(shù),其熱不罷者,此為熱氣有余,必發(fā)癰膿也。 提要:辨疑似除中證及陽復太過變證,2019/11/21,傷寒論,35,分析: 除中證:厥陰病正衰邪盛進一步發(fā)展到胃氣敗絕,以手足厥冷下利,腹中冷反能食為臨床特征的古病名。,厥九 熱六,,厥熱,,本應不能食, 現(xiàn)反能食, 以索餅試探法,,不發(fā)熱-胃氣存,暴熱-胃氣亡,結(jié)合四診辨證,,厥熱相等-愈于明天夜半,仍不愈-又要辯證-后三天脈數(shù)熱仍不止,,陽復太過-癰膿 “熱氣有余”也,2019/11/21,傷寒論,36,原文333:傷寒,脈遲六七日,而反與黃芩湯徹其熱。脈遲為寒今與黃芩湯復除其熱,腹中應冷,當不能食,今反能食,此名除中,必死。 提要:論除中病因及特征 分析:,脈遲—胃氣虛寒,,誤用苦寒,脈遲無根 腹中冷 反能食,,,仍需四診 乃可辨,—胃氣將竭,2019/11/21,傷寒論,37,討論: 原文332:“九”、“六”之日數(shù)是比喻文法示厥熱長短,判陰陽消長, 332條:“旦日夜半愈”、“不發(fā)熱者,知胃氣尚在”、與“恐暴熱來出而復去”,臨證要活看,是仲景舉一端概其余,一定要四診合參,乃能得疾病的進退及正確診斷。 332條:“必發(fā)癰膿也” 要活看 為什么要下個“必”發(fā)癰膿,必便膿血。這是肝藏血加之陽復太過,熱邪腐灼陰血。,2019/11/21,傷寒論,38,遠在東漢張仲景臨證對疑似證,往往采用試探法,這是基于當時科技條件下的做法,藥物試探法在陽明病及本條就是明例,現(xiàn)今臨床仍常常碰到的問題。 從上述條文學習,盡管肝為厥陰之臟,但厥陰病變中,仲景又何等重視胃氣存亡,故在厥陰之氣的內(nèi)涵中,我提肝與相火功能綜合體現(xiàn)及胃腎功能配合下,理在此也。 為什么脈遲仍誤用苦寒伐胃?教材亦未能深一層透析。 脈遲,誤認屬實證之脈(如陽明實熱內(nèi)阻)而誤用苦寒伐胃,其實脈遲在厥陰病篇,當然是虛寒之證。,2019/11/21,傷寒論,39,醫(yī)者不明了厥陰病有陰陽勝復及厥熱往來的特點,再從首句的“六七日”一句,把厥陰陰陽勝復中的陽氣初復,下利未完全停止,而發(fā)熱亦未明顯之時,誤認“肝膽熱上炎”而施黃芩湯。 從第六點提出個為什么及原文333條是仲景以此再次告誡及提醒學習者厥陰病有陰陽勝復特點,同時在陰陽勝復過程中要嚴密觀察陰陽消長,胃氣存亡,果斷地作出合理施治。以此乃稱理解與領會333條原文精神實質(zhì)。 對三陰病的虛寒證,不但要注意先天之陽氣,同時必顧及后天之陽氣的盛衰,胃氣存亡,關系到人體生命之安危,故保護胃氣即后天之陽氣亦為治療虛寒證根本原則之一,以四逆湯類方的組方中皆不離干姜,每每姜附參相配可據(jù)。,2019/11/21,傷寒論,40,三陰病均有虛寒下利證,如見發(fā)熱一癥,不外有二種情況:一是陰盛陽虛,虛陽外越之亡陽危象;一是陽氣來復之佳象,從而告誡后人,對上述病證辨治要膽大心細,切忌苦寒招致“除中”之變。(寒熱錯雜或格拒之危證例外),2019/11/21,傷寒論,41,第四節(jié) 四肢厥逆辨,原文337:凡厥者,陰陽氣不相順接,便為膿。厥者,手足逆冷者是也。 提要:厥的病因、病機及特征 分析: 厥的含義:凡厥意指許多厥證如寒、熱、蛔、痰及水的厥證。 厥的病機:陰陽氣不相順接,2019/11/21,傷寒論,42,陰陽氣:代表內(nèi)外之氣,人體內(nèi)在的氣稱陰氣,敷布在體表四肢之氣為陽氣。(四肢為諸陽之本)正常情況下,內(nèi)在之氣不斷補充敷布在外之氣,則稱陰陽氣相順接。 為什么不相順接? 陽虛(脾胃)無力外透 肝失疏泄,陽氣內(nèi)郁亦無法外透,故出現(xiàn)手足厥冷。 厥的特征:手足厥冷,2019/11/21,傷寒論,43,討論: 厥是厥陰病常見之證,但不是厥陰病獨有之證,原文首冠“凡厥”意指許許多多的厥證,既有厥陰病,亦有少陽、陽明病之厥證,更有些是雜?。ㄌ地?、食厥)之厥證,許多的厥證歸入厥陰病篇目的是為了辯證的需要。 原文中明確指出“厥者,手足厥冷者是也”可知仲景之厥證與內(nèi)經(jīng)之厥證有所不同。內(nèi)經(jīng)之厥證包括昏厥在內(nèi),如薄厥、血厥等。以內(nèi)經(jīng)之寒厥、熱厥而言,寒厥為手足寒,而熱厥的特點是手足熱,在病機、治法與《傷寒論》亦不同。《傷寒論》寒厥為陽氣衰于下,治當益火之源,熱厥是陰氣衰于下,治宜壯水之主,二者要區(qū)別,不可混同。,2019/11/21,傷寒論,44,原文335:傷寒,一二日至四五日,厥者,必發(fā)熱。前熱者,后必厥,厥深者熱亦深,厥微者熱亦微。厥應下之,而反發(fā)汗者,必口傷爛赤。 提要:熱厥的證候特點及治療宜忌 分析: “厥者必發(fā)熱,前熱者后必厥”-331條的熱厥概念 “厥深者熱亦深,厥微者熱亦微”-熱厥的特征,反映熱邪內(nèi)郁的程度,2019/11/21,傷寒論,45,“厥應下之” 原文339:傷寒熱少微厥,指一作稍頭寒,嘿嘿不欲食,煩躁。數(shù)日,少便利,色白者,此熱除也。欲得食,其病為愈,若厥而嘔,胸脅煩滿者,其后必便血。 提要:熱厥的輕證二種轉(zhuǎn)歸,,一是指熱厥的治則 二是“下”的內(nèi)涵為清下兩法在內(nèi)運用 時以清法為多。以350條為例,忌汗-“必口傷爛赤 ”為據(jù),2019/11/21,傷寒論,46,分析: “熱少厥微”-熱厥輕證以“指頭寒”可據(jù)。“熱少微厥”與335“厥微者熱亦微”前后互應。 “熱少厥微” 機理轉(zhuǎn)歸,,數(shù)日,小 便利色白,,示原小便不利色黃反證法 示內(nèi)郁邪熱已解除 正氣不虛仍有自愈機轉(zhuǎn),“厥而嘔,胸脅煩滿者,其后必膿血” —內(nèi)郁邪熱加劇致肝胃氣滯,熱傷腸絡??紤]四逆散、黃芩湯等施治,2019/11/21,傷寒論,47,原文350:傷寒脈滑而厥者,里有熱,白虎湯主之。 提要:里熱熾盛內(nèi)郁而厥 分析: “脈滑而厥” 熱厥無疑,滑主里熱與338條“脈微而厥”351條前后互參,熱厥無疑 從176條“里有熱”是補述“脈滑而厥” 的性質(zhì)。 從“白虎湯主之”以方測證,并示里熱內(nèi)郁的定位在胃熱內(nèi)郁,與176條病機相同,故決非厥陰肝火內(nèi)郁致厥。350條放置此處完全是辯證需要,,,2019/11/21,傷寒論,48,原文353:大汗出,熱不去,內(nèi)拘急,四肢疼,又下利厥逆而惡寒者,四逆湯主之。 提要:陽虛陰盛致厥的證治 分析: 大汗出,熱不去(發(fā)熱)—陽虛陰盛之亡陽 內(nèi)拘急四肢疼 下利肢厥惡寒 啟發(fā):本條屬少陰陽虛陰盛致厥 ,故以四逆湯主之。條文號碼繼350條之后是為了辯證需要。如與350條而言,辨虛實,與351、352是辨肝血虛與腎陽虛致厥。353、354二條與厥陰肝無關,必須明確。,,里虛寒之征,2019/11/21,傷寒論,49,原文340:病者手足厥冷,言我不結(jié)胸,小腹?jié)M,按之痛者,此冷結(jié)在膀胱關元也。 提要:冷結(jié)小腹致厥的辨證 原文355:病人手足厥冷,脈乍緊者,邪結(jié)在胸中,心下滿而煩,饑不能食者,病在胸中,當須吐之,宜瓜蒂散。 提要:痰涎阻中致厥的證治 分析:,手足厥冷 心下滿而煩 饑不能食(非食積) 脈乍緊,,痰厥之征,2019/11/21,傷寒論,50,原文356:傷寒,厥而心下悸,宜先治水,當服茯苓甘草湯,卻治其厥。不爾,水漬入胃,必作利也。茯苓甘草湯。 提要:水飲致厥的證治 分析: 手足厥冷 心下悸 口不渴/渴 厥證的鑒別(見下頁),,水厥之征,2019/11/21,傷寒論,51,2019/11/21,傷寒論,52,原文330:諸四逆厥者,不可下之,虛家亦然。 原文347:傷寒五六日,不結(jié)胸,腹濡,脈虛復厥者,不可下,此亡血,下之死。 原文349:傷寒脈促,手足厥逆,可灸之。 提要:述厥證的治禁與寒厥灸法 分析: “不可下之”,,指正虛厥逆證如351、352、353條以 “虛家亦然”可據(jù)。 指仲景之厥證有寒熱虛實之分,以 “335條厥證應下之”可從無字處求有字。 “下”之內(nèi)涵為汗吐清下之法。,2019/11/21,傷寒論,53,第五節(jié) 嘔吐下利辨,原文377:嘔而脈弱,小便復利,身有微熱,見厥者難治,四逆湯主之。 提要:陽虛陰盛之嘔吐的證治 分析:,厥利 嘔利,,均為少陰陽虛陰盛之主證,“小便復利”—與282“小便色白”機理一樣示腎陽虛衰 ;與280“脈弱”同理示脾陽虛,綜觀為脾腎陽氣虛衰。 “身有微熱”—格陽證之特征 “見厥者難治”—少陰格陽證發(fā)展至厥陰格陽證,故云 “難治”,理在此。施治同施四逆湯,與除中證聯(lián)系便能 理解無胃氣。,2019/11/21,傷寒論,54,原文379:嘔而發(fā)熱者,小柴胡湯主之。 提要:厥陰肝致嘔吐的證治 分析:嘔當責之于胃,致胃氣上逆,原因頗多,本條當屬肝火犯胃致嘔,但厥陰肝與少陽膽互為表里,故云“嘔而發(fā)熱”,此句另一層次由里出表,正能勝邪。 鑒別: 厥陰嘔吐,,肝火犯胃—小柴胡湯 肝寒犯胃—吳茱萸湯,2019/11/21,傷寒論,55,原文376:嘔家有癰膿者,不可治嘔,膿盡自愈。 提要:癰膿致嘔不可止嘔,應治其癰膿,嘔自止。 原文380:傷寒,大吐、大下之,極虛,復極汗者,其人外氣怫郁,復與之水,以發(fā)其汗,因得噦。所以然者,胃中寒冷故也。 原文381:傷寒噦而腹?jié)M,視其前后,知何鄣不利,利之即愈。 提要:噦證之虛實之辨 分析:,380條胃寒致噦 381條胃腸實證致噦,2019/11/21,傷寒論,56,原文358:傷寒四五日,腹中痛,若轉(zhuǎn)氣下趣少腹者,此欲自利也。 提要:辨寒利腹痛癥候 分析: 腹痛 原文374:下利譫語者,有燥屎也。宜小承氣湯。 提要:下利寒熱虛實之辨 分析:“下利譫語”—陽明實熱內(nèi)結(jié)于腸,以“有燥屎也”一句可據(jù),,伴腸鳴,勢向下—寒利 伴痛有定處結(jié)聚—熱利 結(jié)合陽明321條熱結(jié)旁流(自利清水色純青)厥陰374條“下利譫語”可據(jù),2019/11/21,傷寒論,57,鑒別: 就厥陰 下利而言 原文375:下利后更煩,按之心下濡者,為虛煩也。宜梔子豉湯。 提要:利止后熱擾胸膈證治 分析: 虛煩—與太陽虛煩同義 梔子豉湯—以方測證,,白頭翁湯371、373—肝熱致利 小承氣湯374—胃腸熱實致利 通脈四逆湯370—腎陽衰致利,,實熱證,虛寒證,2019/11/21,傷寒論,58,原文370:下利清谷,里寒外熱,汗出而厥者,通脈四逆湯主之。 提要:下利不止致戴陽證治 分析: 首冠“下利清谷”—脾腎陽虛衰 “外熱”—虛陽浮越 “汗出”—亡陽之特征,發(fā)熱意在其中 原文372:下利腹脹滿,身體疼痛者,先溫其里,乃攻其表。溫里宜四逆湯,攻表宜桂枝湯。 提要:厥陰寒利兼表證治,2019/11/21,傷寒論,59,分析: 視表里先后緩急原則施治 與91條比較相近,前者未誤治,91條誤治而來,故來路不同,辨證同施則一。 原文360:下利有微熱而渴,脈弱者,今自愈。 原文361:下利脈數(shù),有微熱汗出,今自愈。設復緊,為未解。 原文363:下利,寸脈反浮數(shù),尺中自澀者,必清膿血。,2019/11/21,傷寒論,60,原文366:下利脈沉而遲,其人面少赤,身有微熱,下利清谷者,必郁冒汗出而解,病人必微厥,所以然者,其面戴陽下虛故也。 原文367:下利脈數(shù)而渴者,今自愈。設不差,必清膿血,以有熱故也。 原文368:下利后脈絕,手足厥冷,晬時脈還,手足溫者生,脈不還者死。 原文369:傷寒,下利日十余行,脈反實者,死。 提要:上述7條原文述虛寒下利轉(zhuǎn)歸,應與厥陰預后原則聯(lián)系。,2019/11/21,傷寒論,61,第六節(jié) 厥陰病預后,原文327:厥陰中風,脈微浮為欲愈,不浮為未愈。 原文329:厥陰病,渴欲飲水者,少少與之愈。 提要:正復可愈,2019/11/21,傷寒論,62,原文343:傷寒六七日,脈微,手足厥冷,煩躁,灸厥陰,厥不還者,死。 原文344:傷寒發(fā)熱,下利厥逆,躁不得臥者,死。 原文345:傷寒發(fā)熱,下利至甚,厥不止者,死。 原文346:傷寒六七日不利,便發(fā)熱而利,其人汗出不止者,死。有陰無陽故也。 原文348:發(fā)熱而厥,七日下利者,為難治。 原文362:下利,手足厥冷,無脈者,灸之。不溫,若脈不還,反微喘者,死。少陰負趺陽者,為順也。,2019/11/21,傷寒論,63,提要:正衰危重證,- 配套講稿:
如PPT文件的首頁顯示word圖標,表示該PPT已包含配套word講稿。雙擊word圖標可打開word文檔。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檔作品中含有的國旗、國徽等圖片,僅作為作品整體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設計者僅對作品中獨創(chuàng)性部分享有著作權。
- 關 鍵 詞:
- 傷寒論 厥陰病篇
裝配圖網(wǎng)所有資源均是用戶自行上傳分享,僅供網(wǎng)友學習交流,未經(jīng)上傳用戶書面授權,請勿作他用。
鏈接地址:http://kudomayuko.com/p-235781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