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政治 4-9堅持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課件 新人教版必修3.ppt
《高中政治 4-9堅持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課件 新人教版必修3.ppt》由會員分享,可在線閱讀,更多相關《高中政治 4-9堅持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課件 新人教版必修3.ppt(19頁珍藏版)》請在裝配圖網(wǎng)上搜索。
一、堅持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第九課 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中國近代的衰落,甲午戰(zhàn)爭和《馬關條約》的簽定標志著中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會,第一次鴉片戰(zhàn)爭,西方殖民主義者用大炮打開了中國的國門,第二次鴉片戰(zhàn)爭,英法聯(lián)軍把清朝的“圓明園”燒成了廢墟,資產階級革命和資本主義產業(yè)革命的發(fā)展,使資本主義國家發(fā)生了日新月異的變化,近代西方國家的發(fā)展,如何趕上時代發(fā)展的步伐,再創(chuàng)中華文化的輝煌,是幾代中國人的求索。,一、肩負發(fā)展中國先進文化的使命,中國文化在近代出現(xiàn)了衰微,內因,外因,封建專制制度的日趨沒落,西方工業(yè)文明取得日新月異的進步 為再創(chuàng)中華文化的輝煌,幾代中國人經歷了艱難的求索。,,,,文化復古主義:是近代產生的一種文化思潮,它是在中西文化的對撞中產生的。認為傳統(tǒng)文化的千年道統(tǒng)是不能放棄的,中國文化的唯一出路就是重新確立傳統(tǒng)文化的主導地位,他們堅決反對西化主張,要求返回孔孟之道,在社會上提倡尊孔運動,倡導誦經復古。,探究:以上兩種觀點,你是如何認識的?,,奉行“全盤西化”論與“文化復古主義”都不能產生中國先進文化,也無法實現(xiàn)救亡圖存的歷史使命,結論: 1、奉行 “全盤西化”論與”文化復古主義”都不能產生中國先進文化。,(一)肩負發(fā)展中國先進文化的使命,2、馬克思主義的傳入是中華文化走向重振的轉折點,新文化運動的出現(xiàn),新文化運動中,一大批先進知識分子,對中國傳統(tǒng)文化進行深刻的反思,開始在中國傳播馬克思主義。,馬克思主義傳入中國,是中華文化由衰微走向重振的重要轉折點,2、中華文化的重要轉折點,毛澤東說:“自從中國人學會了馬克思列寧主義以后,中國人在精神上就由被動轉入主動。從這時起,近代世界歷史上那種看不起中國人、看不起中國文化的時代應當完結了?!?(3)中國共產黨始終代表中國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在新民主主義革命過程中,新民主主義文化,先進文化,在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過程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先進文化,,,,,(4)堅持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是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fā)展大繁榮的根本要求和根本保證,(4)、先進文化的內涵,,2.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2)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基本內容,(1)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意義,,(3)為什么要堅持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①任何社會、任何國家都不會對文化發(fā)展方向采取放任的態(tài)度,②文化發(fā)展的現(xiàn)階段特征,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fā)展大繁榮,必須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要求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引領社會思潮。,P81“美國精神”、“韓國精神’,(4)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基本要求。,江澤民:“旗幟問題至關重要,旗幟就是方向,旗幟就是形象。” (1)引領中國先進文化前進的旗幟是什么?高舉這一旗幟最根本的是什么?為什么? (2)在新世紀新階段,我們應怎樣高舉這一偉大旗幟?,3.高舉旗幟 科學發(fā)展,毛澤東思想,三代領導人對中國革命和建設的貢獻,三個代表重要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是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發(fā)展的最新成果,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是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江澤民的“三個代表”重要思想,1、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基本內涵,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學發(fā)展觀 2、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具體要求:,小結:,堅持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1、對先進文化的求索歷程,2、當代中國的先進文化,,(1)含義,(2)核心價值體系,(3)發(fā)展方向(最根本的是),(4)如何堅持?,- 配套講稿:
如PPT文件的首頁顯示word圖標,表示該PPT已包含配套word講稿。雙擊word圖標可打開word文檔。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檔作品中含有的國旗、國徽等圖片,僅作為作品整體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設計者僅對作品中獨創(chuàng)性部分享有著作權。
- 關 鍵 詞:
- 高中政治 4-9堅持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課件 新人教版必修3 堅持 先進文化 前進方向 課件 新人 必修
裝配圖網(wǎng)所有資源均是用戶自行上傳分享,僅供網(wǎng)友學習交流,未經上傳用戶書面授權,請勿作他用。
鏈接地址:http://kudomayuko.com/p-237951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