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步練習19 現(xiàn)代生物進化理論的主要內(nèi)容》由會員分享,可在線閱讀,更多相關《同步練習19 現(xiàn)代生物進化理論的主要內(nèi)容(7頁珍藏版)》請在裝配圖網(wǎng)上搜索。
1、現(xiàn)代生物進化理論的主要內(nèi)容
一、選擇題(每小題2分,共30分)
1.下列關于種群的敘述中,不正確的是( )
A.種群是生物進化的基本單位,也是生物群落的基本單位
B.種群內(nèi)個體間彼此可以交配,并通過繁殖將各自的基因傳給后代
C.兩個池塘內(nèi)的全部青蛙是一個種群
D.一個樹林中的全部杜鵑是一個種群
解析:種群是在一定地域內(nèi)(即同一地點)同種生物的全部個體的總和,而C項為兩個池塘,屬于兩個種群。
答案:C
2.下圖是物種形成的一種模式。物種a因為地理障礙分隔為兩個種群a1和a2,經(jīng)過漫長的進化,分別形成新物種b和c。在此進程中的某一時刻,a1種群的部分群體越過障礙外遷與a2同域
2、分布,向d方向進化。下列有關敘述正確的是( )
A.b和d存在地理隔離,所以一定存在生殖隔離
B.c和d不存在地理隔離,卻可能存在生殖隔離
C.a(chǎn)1中的外遷群體與當時留居群體的基因頻率相同,則b和d是同一物種
D.a(chǎn)1中的外遷群體與當時a2種群的基因頻率不同,則c和d是不同物種
解析:本題考查物種形成的知識。a離形成兩個種群a1和a2,又分別演化出b、c、d三個種群,雖然有地理隔離,但是不一定會產(chǎn)生生殖隔離。所以A錯。由于d是由a1演變而來,所以c與d之間可能存在生殖隔離,B對?;蝾l率的改變不一定會導致生殖隔離產(chǎn)生新的物種,但是產(chǎn)生生殖隔離的種群,基因頻率一定會變化。a1中的
3、外遷群體與當時留居群體的基因頻率相同,但是b和d由于地理隔離存在,所以可能不是同一物種。所以C不對。即使a1中的外遷群體與當時a2種群的基因頻率不同,只要c和d不存在生殖隔離他們?nèi)允峭晃锓N。
答案:B
3.下列關于基因庫的敘述,不正確的是( )
A.一個種群所含有的全部基因叫做這個種群的基因庫
B.生物個體會死亡,但基因庫卻因種群個體的繁殖而代代相傳
C.種群中每個個體含有種群基因庫的全部基因
D.基因突變可改變基因庫的組成
解析:種群中的每個個體含有種群基因庫中的部分基因。
答案:C
4.突變對絕大多數(shù)生物個體是不利的,但它是生物進化的重要因素之一。你認為這一說法(
4、)
A.正確。突變雖對多數(shù)個體不利,但它為定向的自然選擇奠定了基礎
B.正確。突變雖對多數(shù)個體不利,但基因突變的方向與生物進化的方向是一致的
C.不正確。突變不利于個體的繁殖,會導致物種的滅絕
D.不正確。突變導致個體死亡,不利于生物進化
解析:突變雖然對大多數(shù)個體是不利的,但一方面某些有利的變異可能被自然選擇而保存,另一方面突變的有害與有利是相對的,一旦環(huán)境發(fā)生改變,原本不利的個體可能轉(zhuǎn)變成有利個體,也同樣可被自然選擇所保存,以適應環(huán)境。
答案:A
5.在一個進行無性生殖、個體數(shù)量龐大而又被充分隔離的自然種群中,基因頻率發(fā)生變化的主要原因是( )
A.基因突變、自然選擇
5、B.基因重組、自然選擇
C.基因突變、基因重組、自然選擇
D.遺傳演變、遷移
解析:因為是無性繁殖群體,并且被充分隔離,因此不可能發(fā)生基因重組,變異的來源主要是基因突變,突變個體則通過自然選擇作用得以保留或淘汰。
答案:A
6.轉(zhuǎn)基因抗蟲棉可以有效地用于棉鈴蟲的防治。在大田中種植轉(zhuǎn)基因抗蟲棉的同時,間隔種植少量非轉(zhuǎn)基因的棉花或其他作物,供棉鈴蟲取食。這種做法的主要目的是( )
A.維持棉田物種多樣性
B.減緩棉鈴蟲抗性基因頻率增加的速度
C.使食蟲鳥有蟲可食
D.維持棉田生態(tài)系統(tǒng)中的能量流動
解析:在棉田里種植少量非轉(zhuǎn)基因的棉花或其他作物,供棉鈴蟲取食,主要目的是減緩棉鈴
6、蟲抗性基因頻率增加的速度,否則,抗蟲棉將很快失去抗蟲效應。
答案:B
7.下列關于基因頻率與生物進化關系的敘述中,正確的是( )
A.種群基因頻率的改變不一定引起生物的進化
B.只有在新物種形成時,才發(fā)生基因頻率的改變
C.生物進化的實質(zhì)是種群基因頻率的改變
D.生物性狀的改變一定引起生物的進化
解析:生物進化的實質(zhì)是種群基因頻率的改變,故C正確。只要種群基因頻率發(fā)生改變,就引起生物的進化,故A錯誤。生物進化和物種形成是不同的概念,種群基因頻率的改變就是生物進化,只有達到生殖隔離才能形成物種,故B錯誤。由環(huán)境引起的性狀的改變,并沒有發(fā)生基因頻率的改變,不會引起生物的進化,故D項
7、錯誤。
答案:C
8.達爾文在加拉帕戈斯群島上發(fā)現(xiàn)幾種地雀,用現(xiàn)代生物進化理論解釋錯誤的是( )
A.經(jīng)過長期地理隔離而達到生殖隔離,導致原始地雀物種形成現(xiàn)在條件下的地雀物種
B.生殖隔離一旦形成,原來屬于同一物種的地雀很快進化形成不同的物種
C.這些地雀原先屬于同一雀種,從南美大陸遷來后,逐漸分布在不同的群島,出現(xiàn)不同的基因突變和基因重組
D.自然選擇對不同種群的基因頻率的改變所起的作用有所差別,最終導致這些種群的基因庫變得很不相同,并逐漸出現(xiàn)生殖隔離
解析:物種的進化是十分緩慢的,往往要成千上萬年才能實現(xiàn),不是一朝一夕就可形成的。
答案:B
9.下列關于隔離的敘述,不正
8、確的是( )
A.新物種的形成往往要有隔離存在
B.地理隔離是指由于地理障礙,使不同區(qū)域種群彼此無法交配
C.生殖隔離專指種群間的個體不能自由交配
D.經(jīng)過長期的地理隔離而達到生殖隔離是常見的物種形成方式
解析:不同物種之間是不能相互交配的,即使交配成功,也不能產(chǎn)生可育的后代,這叫做生殖隔離。
答案:C
10.研究表明,鯉魚和鯽魚雖然共同生活在同一水域中,但鯽魚的精子和鯉魚的卵卻不能形成受精卵,合理的解釋是( )
A.生態(tài)隔離 B.行為隔離
C.機械隔離 D.配子隔離
解析:隔離有很多種,常見的是地理隔離和生殖隔離,配子隔離是生殖隔離中的一種,配子隔
9、離是指非同種個體配子不能結(jié)合的現(xiàn)象。
答案:D
11.昆蟲保護色越來越逼真,它們的天敵的視覺也越來越發(fā)達,結(jié)果雙方都沒有取得明顯的優(yōu)勢。說明( )
A.自然選擇不起作用 B.生物為生存而進化
C.雙方在斗爭中不分勝負 D.雙方相互選擇共同進化
解析:生物的進化不是孤立的,而是生物與生物、生物與無機環(huán)境共同進化的結(jié)果。
答案:D
12.下列各項中,不屬于生物多樣性包括的內(nèi)容的是( )
A.物種多樣性 B.基因多樣性
C.生存環(huán)境的多樣性 D.生態(tài)系統(tǒng)的多樣性
解析:生物多樣性主要包括三個層次的內(nèi)容:基因多樣性、物種多樣性、生態(tài)系統(tǒng)多樣性。
答案:C
1
10、3.某工廠有男女職工各200名,對他們進行調(diào)查時發(fā)現(xiàn),女性色盲基因攜帶者為20人,患者3人,男性患者10人。那么這個群體中色盲基因的頻率為( )
A.6% B.4.5%
C.11% D.7.5%
解析:某基因的頻率=(種群中該基因數(shù)/種群中相關等位基因的總數(shù))100%。由于色盲基因及其等位基因只存在于X染色體上,而Y染色體上沒有,因此色盲基因及其等位基因的總數(shù)是XB+Xb=2002+200=600;色盲基因Xb=20+32+10=36。群體中色盲基因的頻率是(36/600)100%=6%。
答案:A
14.下列形成了新物種的是( )
A.二倍體的西瓜經(jīng)秋水仙素處理成為四
11、倍體西瓜
B.樺尺蠖體色的基因頻率由S(灰色)95%變?yōu)閟(黑色)95%
C.馬與驢交配產(chǎn)生了騾
D.克隆多利羊
解析:判斷是否形成新物種的標準是新形成的種與原來種間是否存在生殖隔離,若存在生殖隔離,說明已形成了新物種,否則還沒有形成新物種。A項中,四倍體西瓜自交能產(chǎn)生可育后代,說明四倍體西瓜屬于一個物種,四倍體西瓜與二倍體西瓜雜交產(chǎn)生的三倍體西瓜高度不育說明二者存在生殖隔離,則四倍體西瓜是一個新物種。B項中,基因頻率發(fā)生了改變,說明生物進化了,但未突破種的界限,仍屬于同一物種。C項中騾子不育,不是一個物種。D項中多利羊是無性繁殖產(chǎn)生的,其遺傳組成基本不變,仍屬原來的物種。
答案:A
12、
15.狼和鹿是捕食和被捕食的關系,從進化的角度分析下列說法,不正確的是( )
A.狼在客觀上起著促進鹿發(fā)展的作用
B.狼的存在有利于增加物種多樣性
C.鹿奔跑速度的加快可加速狼的進化
D.鹿的進化速度比狼的進化速度快
解析:狼和鹿互為對方的生存環(huán)境,對對方進行著選擇。相互選擇的結(jié)果使雙方都朝著快速奔跑的方向進化,對雙方都有利,有利于增加物種多樣性。它們的進化速度是相當?shù)?,不能說誰快誰慢。
答案:D
二、簡答題(共20分)
16.(5分)閱讀下列三個事例并回答問題:
事例一:我國某海島的天然林覆蓋率在1965年為25.7%,1974年為18.7%,1981年僅為8.35%
13、,并且因遮蓋地面程度大大降低,從而導致了坡壘等珍稀樹種瀕臨滅絕,裸實等珍貴藥用的植物已經(jīng)絕跡。
事例二:我國西北某縣野生甘草面積在1967年為4萬多公頃,30年后已有一半被挖盡,我國的野馬已經(jīng)絕跡,野駱駝等野生物種也瀕臨滅絕。
事例三:一種原產(chǎn)日本的林業(yè)害蟲,于20世紀80年代侵入我國華南沿海地區(qū),并且由于缺乏天敵而迅速蔓延開來。據(jù)1990年統(tǒng)計,這種害蟲使該地區(qū)13萬多公頃的馬尾松林受到危害。
(1)事例一說明造成這兩種野生生物瀕?;驕缃^的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事例二說明造成這些野生生物資源明顯減少或絕跡的原因是對自然資源的________和
14、________開發(fā)利用造成的。
(3)事例三說明由于________入侵或擴展到________的地區(qū),使得這些地區(qū)原有物種受到威脅。
答案:(1)生存環(huán)境的改變或破壞
(2)濫捕亂獵和濫采亂伐 掠奪式
(3)外來物種 缺少天敵
17.(8分)樺尺蛾是一種棲息在密林中、白天停歇在樹干上的昆蟲,一般為淺色,它借助與環(huán)境相似的體色躲避鳥類天敵。在工業(yè)污染區(qū),黑色樺尺蛾的數(shù)量有增多的趨勢。為證實兩種體色的樺尺蛾因環(huán)境不同而數(shù)量比例不同,進行了如下探究。請完成下列探究方案。
(1)假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
15、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實驗步驟:1)選擇工業(yè)污染區(qū)A和________________地區(qū)B;
2)收集樺尺蛾,并在翅下用有色顏料分別標記黑色蛾和淺色蛾若干;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一段時間后用誘蛾燈誘捕,記錄、統(tǒng)計結(jié)果。
(3)實驗結(jié)果:如表1。根據(jù)表內(nèi)數(shù)據(jù)繪制A、B兩地區(qū)不同體色蛾回收率的柱形圖。
表1 樺尺蛾釋放數(shù)和回收數(shù)
地區(qū)
項目
淺色蛾
黑
16、色蛾
工業(yè)污染區(qū)A
釋放數(shù)
400
500
回收數(shù)
52
150
B
釋放數(shù)
500
600
回收數(shù)
60
30
(4)結(jié)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分析與討論:
1)人們觀察到工業(yè)污染導致樹皮變黑,從這個角度解釋上述實驗結(jié)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已知樺尺蛾的體色由常染色體上一對等位基因控制。為了進一步探究樺尺蛾的黑色與淺色的顯隱性關系,有人將一對黑色蛾與淺色蛾雜交,F(xiàn)1中黑色蛾與淺色蛾的
17、數(shù)量比為1∶1。請利用F1的蛾,在此基礎上設計遺傳實驗完成探究。
①實驗步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②結(jié)果與分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樺尺蛾的體色與環(huán)境顏色差別越小,被鳥類捕食的幾率就越小,所以在工業(yè)污染區(qū)的樹木顏色深黑色蛾被捕食的幾率降低,在釋放后被回收的比例更大。為了證明這個結(jié)論,可以在工業(yè)污染區(qū)和非工業(yè)污染區(qū)中釋放黑色蛾和淺色蛾,
18、然后進行回收實驗進行驗證。
在探究一對相對性狀的顯隱性關系時,可以采用假設法。如果黑色是顯性性狀,則F2中黑色雌雄蛾交配后會出現(xiàn)性狀分離;如果淺色是顯性性狀,黑色雌雄蛾交配后代中不會出現(xiàn)性狀分離,均為黑色。
答案:(1)在工業(yè)污染區(qū),黑色蛾數(shù)量占優(yōu)勢(合理即可)
(2)1)非工業(yè)污染區(qū)
3)將標記的不同體色的蛾分別釋放到上述兩地區(qū)
(3)見下圖
(4)在工業(yè)污染區(qū),黑色蛾數(shù)量占優(yōu)勢;在非工業(yè)污染區(qū),淺色蛾數(shù)量占優(yōu)勢
(5)1)不同污染程度區(qū)域的樹皮顏色不同,使停歇在樹干上不同體色的蛾被鳥類捕食的概率不同,導致它們的存活率不同。
2)①選擇F1的雌雄黑色蛾雜交;觀察、記錄后
19、代的體色。②若后代出現(xiàn)淺色蛾,則黑色為顯性性狀;若后代全部是黑色蛾,則黑色為隱性性狀。(合理即可)
18.(7分)用水蚤進行水溫變化的實驗,實驗過程和現(xiàn)象如下圖所示:
請回答:
(1)在25 ℃溫度條件下,多數(shù)水蚤都能正常生活,說明________。
(2)當?shù)谝淮胃淖儗嶒灉囟葧r,在20 ℃和28 ℃條件下,均有水蚤能夠生活,說明________。
(3)當?shù)诙胃淖儗嶒灉囟龋?0 ℃和28 ℃條件下,水蚤個體全部死亡,說明________。
(4)如果第二次改變實驗溫度,還有少部分水蚤個體生存下來,再重復幾次同樣的實驗過程,將會篩選出什么樣的水蚤個體:__________。
解析:25 ℃條件下生活的水蚤個體中存在著不定向的變異,有的個體能夠適應20 ℃的較低水溫,有的個體能夠適應28 ℃的較高的水溫。在人工控制溫度條件下,對水蚤進行定向選擇,適者生存,不適者被淘汰。
答案:(1)25 ℃是水蚤生活的適宜條件 (2)水蚤對溫度的適應存在著不定向的變異 (3)適應是相對的 (4)對20 ℃、25 ℃、28 ℃均能適應,即適應溫度范圍較廣的水蚤個體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