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版試析林語堂《浮生六記》英譯本的翻譯策略匯編》由會員分享,可在線閱讀,更多相關(guān)《新版試析林語堂《浮生六記》英譯本的翻譯策略匯編(9頁珍藏版)》請在裝配圖網(wǎng)上搜索。
1、
新版試析林語堂《浮生六記》英譯本的翻譯策略匯編
摘要清人沈復(fù)文言自傳體小說《浮生六記》是一本反映閑情別致、心性之微的古典名著。林語堂“素好此書,發(fā)愿譯成英文,使世人略知中國一對夫婦之恬淡可愛生活”。久居美國的林語堂在翻譯此書時,在歸化和異化翻譯策略間轉(zhuǎn)換,努力在譯文中保留異國情調(diào),又使讀者易于理解,讀來清新自然,毫無斧鑿痕跡,譯者對中西文化的領(lǐng)悟力和純熟的語言功力令人贊嘆。
關(guān)鍵詞:林語堂 浮生六記 歸化 異化
中圖分類號:H315.9 文獻標識碼:A
林語堂一生著述及譯作逾五十部,在向西方介紹中華傳統(tǒng)文化方面,貢獻卓著。他主要以英文進行創(chuàng)作,
2、其精妙純熟的英文連以英文為母語者亦自愧不如。林語堂代表作有三部:《吾國與吾民》、《生活的藝術(shù)》和《京華煙云》,這幾部作品在歐美風(fēng)靡一時。一方面是滿足西方讀者了解異域文化的獵奇心理,同時,也向西方讀者宣傳了中國人獨特**哲學(xué)及底蘊深厚的傳統(tǒng)文化。此后,他將工作重心轉(zhuǎn)為向西方讀者推介中國文化。這種轉(zhuǎn)變與他身居美國的生活現(xiàn)實和其獨特的主觀因素有直接的關(guān)聯(lián)。與通過譯介外國作品、引進外國文化,從而發(fā)展、豐富本國文化***人不同,林語堂反其道而行之,選擇投其所好、符合自身個性及氣質(zhì)并反映中國人生活藝術(shù)及文化精***中文經(jīng)典,用西方人的審美眼光來審視中國文化,用適合西方人閱讀口味的文字來介紹中國文化。
3、 在林語堂的譯著中,《浮生六記》最見功力,據(jù)說前后易稿十余次。該書為清朝沈復(fù)所著自傳體小說。作品涉及生活藝術(shù)、山水景觀、文藝評論、風(fēng)俗民情等諸多方面。一般認為,林語堂選譯此書,一是書中所反映***文人的性格氣質(zhì)、處世哲學(xué)恰好印合了他**態(tài)度和性情。正如林語堂在“譯者序”中寫道:“在這個故事中,我仿佛看到中國處世哲學(xué)的精華在兩位恰巧成為夫婦的人身上表現(xiàn)出來”,“在他們面前,我們的心氣也謙和了……因為我相信淳樸恬退自甘的生活是宇宙中最美麗的東西”。再者,由于林語堂作品在歐美等國暢銷,西方讀者對東方的古典哲學(xué)觀和無為閑適、知足常樂的生活態(tài)度開始產(chǎn)生濃厚的興趣,因此,書中描述的迥異的生活狀態(tài)對于
4、身處高度工業(yè)化社會競爭中的西方讀者是頗有吸引力的。
細細研讀林譯《浮生六記》,不難發(fā)現(xiàn),譯者憑借扎實的雙語功底和對東西方文化的深刻了解,處理文字駕輕就熟,游刃有余,譯作并未機械地堅持單一的翻譯策略,而是適時地交替運用歸化和異化的翻譯策略,使譯文通俗易懂,達到了宣揚中華傳統(tǒng)文化的目的。關(guān)于異化和歸化的討論由來已久,美國翻譯理論家勞倫斯韋努蒂率先使用異化翻譯法和歸化翻譯法這兩個術(shù)語來描述翻譯策略。所謂異化,即有意識地使譯文沖破目的語常規(guī),保留原文中的異國情調(diào)。韋努蒂指出,在盲目自大地使用本國語言語、并把歸化翻譯法作為標準的文化社會里,應(yīng)提倡異化翻譯法。在這種情況下采用異化法,是對當時的
5、社會狀況進行文化干預(yù)的一種策略,因為這是對主導(dǎo)文化心理的一種挑戰(zhàn)。主導(dǎo)文化心理是盡力壓制譯文中的異國情調(diào)。異化派認為翻譯的目的就是展示異國文化,讀者應(yīng)對異質(zhì)文化具備包容能力。
且看林譯《浮生六記》中異化翻譯策略的運用實例。首先,就詞匯而言,每個國家的發(fā)展具有其獨特性,由此產(chǎn)生了許多獨具特色的反映獨特文化的詞匯。漢語中有數(shù)量龐大的獨具民族特色的詞匯,為了避免詞匯中民族色彩的丟失,林語堂在很大程度上依賴異化策略來保留詞匯的異國韻味,豐富讀者的語言體驗。例如:
于腰間折而縫之,外加馬褂。
She tucked it round the waist and put
6、 on a makua on top.
蕓曰:“妾見市中賣餛飩者,其擔鍋灶無不備……”
She said“I have seen wonton sellers in the streets who carry along a stove and a pan and everything we need...”
馬褂是清朝滿人所著無袖外衣,與西式夾克樣式迥異。同樣,如果例中使用西方讀者熟悉的英文dumpling 一詞來翻譯“餛飩”,則在語義上無法對等。其實,有上下文為線索,上述兩詞的音譯并不會影響語義的傳達。
又如以下幾例方言俗語的翻譯:
7、 揮金如土,多為他人。
Spending money like dirt,all for the sake of other people.
譯者并未選擇英文中意義相近的固有表達法,而采用了異化翻譯策略。例中的“揮金如土”不是譯為英文已有的成語“spending money like water”,而譯為“spending money like dirt”,從而在保留源語修辭特點的同時也不影響原文意義的傳達。
時當六月,內(nèi)室炎蒸……
It was the sixth moon, then, and the rooms were very hot
8、.
時方七月,綠樹陰濃,……
This was in the seventh moon when the trees cast a green shade over the place.
中國直到20世紀才開始以世界通用的陽歷來劃分時間,之前一直沿用傳統(tǒng)的陰歷來劃分一年的時間。因此,在例和例子中,林氏在譯文中選擇“moon”而非“ month”來說明中國傳統(tǒng)歷法和月亮活動規(guī)律的關(guān)系,可謂用心良苦。異化策略是保持原著文化信息的首選策略。譯文在處理具有民族特色、異國情調(diào)的事物、形象或表達方式時,應(yīng)當盡量保留其特色,即做到“異化”。
與異化法相反,歸化
9、翻譯法旨在盡量減少譯文中的異國情調(diào),為目的語讀者提供自然流暢、本土化的譯文。歸化法即“盡量不干擾讀者,請作者向讀者靠近”。歸化法認為,譯文應(yīng)以目的語或譯文讀者為歸宿,異化法則主張譯文應(yīng)以源語或原文作者為歸宿。美國語言學(xué)家奈達可以說是歸化法的代表人物。他從社會和文化的角度,在將譯文讀者置于首位的立場上提出了“譯文基本上應(yīng)是對源語信息最貼近的自然對等”的概念。歸化派認為:譯者應(yīng)優(yōu)先照顧讀者能輕松閱讀。以下同樣以林譯本中的翻譯實例來分析其歸化法的應(yīng)用。
首先仍以詞匯處理為例。譯者在翻譯過程中應(yīng)注意到詞的文化內(nèi)涵,使譯文符合譯語的表達習(xí)慣,幫助讀者更好地理解。例如,中國傳統(tǒng)的時間記錄方式由
10、三部分組成:在位皇帝年號,十天干,十二地支。外國人很難理解如此復(fù)雜的記錄方式,如果用異化翻譯策略直接音譯,則原文的意義無法傳遞。在《浮生六記》中,林氏對涉及時間的詞匯大多采取了歸化策略,采用世界通用的公歷來解決。
余生乾隆癸未冬十一月二十有二日。
I was born in1763,under the reign of Ch"ienlung,on the twenty-second day of the eleventh moon.
每逢朔望,余夫婦必焚香拜禱。
On the first and fifteenth of every month,
11、we burnt incense and prayed together before him.
“朔望”是中國傳統(tǒng)陰歷計時法,即陰歷“初一”和“十五”,為祭祀神靈的日子。西方沿用陽歷,沒有陰歷,因此沒有于之對應(yīng)的英文說法,譯者譯為每月的首日和第十五日,忠實地傳達了原文的意思。
林氏譯著的目標讀者主要為西方讀者,所以在翻譯過程中勢必要考慮如何服務(wù)于他們,使他們輕松愉悅地閱讀。因此,在度量衡單位的翻譯上,林語堂同樣采用了歸化法,例如:
池廣僅三尺,深五寸許,……
...saw a gurgling spring,which colle
12、cted at a pool about three feet wide and five inches deep only...
上例中林語堂將傳統(tǒng)***度量衡單位“尺”、“寸”譯為英語中的“inch”、“foot”。這樣的例子書中還有很多,雖可能存在文化失真的問題,但是這種文化意象的置換,貼近了讀者的生活,便于他們理解,才能達到取悅讀者的目的。
習(xí)語是語言在使用過程中約定俗成、逐漸形成的獨特的固定的表達方式。廣義上的習(xí)語包括成語、諺語、俚語、典故等,是每個社會的語言和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習(xí)語由于承載許多文化內(nèi)涵,在翻譯時存在一定的難度。異化法在處理文化信息轉(zhuǎn)換方面有
13、時會力不從心,因此,有時,為了避免誤讀或贅語,譯者會采用符合譯入語習(xí)慣的表達,使譯文更易為讀者理解和接受。例如:
始則移東補西,繼則左支右絀。
And while at first we managed to make both ends meet, gradually our purse became thinner and thinner.
林語堂不僅對原著者負責,而且對譯文讀者負責。在透徹理解原文的基礎(chǔ)上,譯者在以上例子中,“移東補西”的翻譯都以英語習(xí)語來代替中文表達法,既準確傳遞了原文信息,又符合英語的說法,而且在內(nèi)容、風(fēng)格乃至節(jié)奏上趨于與原文吻合。
14、
是時風(fēng)和日麗,遍地黃金,青衫紅袖越阡度陌。
The sun was beautiful and the breeze was gentle,while the yellow rape flowers in the field looked like a stretch of gold,with gaily dressed young men and women passing by the rice fields.
此句寫景狀物,其中“遍地黃金”乃比喻的用法。譯者將“黃金”譯為金燦燦的盛開的油菜花地,將此比喻意義形象地傳達給了讀者。另外,“青衫紅袖”的指代
15、修辭手法也通過歸化翻譯法使讀者一目了然。
由于中文和英文在句法上存在很大差異,譯者在句子結(jié)構(gòu)的處理上主要采用了歸化策略。例如:
土人呼止,弗聽,嚼之,澀甚,急吐去。
The native people tried to stop me,but I wouldn"t listen to them. Only after taking a bite did I findit to have a very harsh flavour. So much so that I quickly spate it out...
漢語重意合,語言簡潔;而英語重形合
16、,強調(diào)語言精確。漢語多流水句,而英語句子結(jié)構(gòu)缺乏彈性,句子之間的內(nèi)部關(guān)系靠連詞來表示。例中,原句由5個子句組成,子句一提出原因,子句二隱含轉(zhuǎn)折,子句三四為并列關(guān)系,與第五子句構(gòu)成因果關(guān)系。原文中未使用連詞來表現(xiàn)內(nèi)在的邏輯關(guān)系,林譯中增加了“but”表轉(zhuǎn)折,“only after”表時間,“so that”表結(jié)果,因此譯文長度比原文增加了許多。
……見瘦削身材依然如昔,頭巾已經(jīng)揭,相視嫣然。
When she came to my home on that night,I found that she had the same slender figure as befo
17、re.When her bridal veil was lifted,we looked at each and smiled.
漢語中無主句比比皆是,而英語的情況則完全不同。英文中最基本的句子結(jié)構(gòu)是“主語+謂語”,還有嚴格的規(guī)則來保證主謂間的語法一致和概念一致。為避免違背基本的句子生成原則,在將漢語英譯時,林語堂按照英文的習(xí)慣增加了代詞充當句子的主語。
其實,林語堂在翻譯理論方面也頗有見地,在繼承前人譯論精華的基礎(chǔ)上,在《論翻譯》一文中提出自己的三條翻譯標準:“忠實、通順、美”。他認為這三個標準分別是譯者對原著作者、譯文讀者和藝術(shù)的責任。在對譯者的要求方面,林語堂認為
18、翻譯藝術(shù)所依賴的有三條:“第一是對原文文字上及內(nèi)容上透徹的了解;第二是譯者有相當?shù)膰某潭?能寫清順暢達的中文;第三是譯事上的訓(xùn)練,譯者對于翻譯標準及手術(shù)的問題有正確的見解?!边@三條也同樣適用于漢語的英譯。林語堂在翻譯實踐中充分貫徹了這三條標準。林譯《浮生六記》精準地傳達了原文的含義,說明譯者對原文有著深刻透徹的理解;而林語堂的英文程度連以英文為母語者也贊嘆不已。就第三條中“翻譯標準及手術(shù)的問題有正確的見解”而言,通過對林氏譯文實例的分析,不難看出,林語堂對翻譯策略的選擇有自己的見解,策略的選擇也契合了譯者譯介此書的主要目的。通過歸化和異化翻譯策略的靈活運用,林語堂成功地向西方世界推介、宣揚了
19、中國傳統(tǒng)文化,同時,又取悅了讀者,迎合了他們的閱讀口味。
參考文獻:
[1] Nord,Christiane.Translating As a Purposeful Activity M.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2x.
[2] Venuti,Lawrence.TheTranslator"sInvisibility-A History of Translation.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2x.
[3] 沈復(fù),林語堂譯:《浮生六記》,外語教育與研究出版社,1999年。
[4] 郭建中:《翻譯中的文化因素:異化和歸化》,《外國語》,1998年第2期。
[5] 羅新璋:《翻譯論集》,商務(wù)印書館,1984年。
[6] 王東風(fēng):《翻譯文學(xué)的文化地位與譯者的文化態(tài)度》,《中國翻譯》,202x年第4期。
作者簡介:
周冠英,女,1971—,四川自貢市人,本科,講師,研究方向:應(yīng)用語言學(xué)和翻譯理論與實踐,工作單位:四川理工學(xué)院外語學(xué)院。
趙霞,女,1981—,四川自貢市人,本科,助教,研究方向:翻譯學(xué)與應(yīng)用語言學(xué),工作單位:四川理工學(xué)院外語學(xué)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