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點十七 反應速率與限度理論在化工生產(chǎn)上的應用
-
資源ID:50899687
資源大?。?span id="pmewyvi" class="font-tahoma">58.12KB
全文頁數(shù):9頁
- 資源格式: DOCX
下載積分:10積分
快捷下載

會員登錄下載
微信登錄下載
微信掃一掃登錄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載后,可能會被瀏覽器默認打開,此種情況可以點擊瀏覽器菜單,保存網(wǎng)頁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載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載,請使用電腦自帶的IE瀏覽器,或者360瀏覽器、谷歌瀏覽器下載即可。
4、本站資源下載后的文檔和圖紙-無水印,預覽文檔經(jīng)過壓縮,下載后原文更清晰。
5、試題試卷類文檔,如果標題沒有明確說明有答案則都視為沒有答案,請知曉。
|
考點十七 反應速率與限度理論在化工生產(chǎn)上的應用
考點十七 反應速率與限度理論在化工生產(chǎn)上的應用
Ⅰ.課標要求
認識化學反應速率和化學平衡的調(diào)控在生活、生產(chǎn)和科學研究領域中的重要作用。
Ⅱ.考綱要求
了解化學反應速率和化學平衡的調(diào)控在生活、生產(chǎn)和科學研究領域中的重要作用。
Ⅲ.教材精講
1.合成氨的反應原理:N2(g)+3H2(g) 2NH3(g)298K時,△H==92.2kJ·mol—1
特點:合成氨是一個氣體體積縮小的放熱的可逆反應。
2.合成氨適宜條件的選擇
(1)選擇依據(jù):從提高反應速率的角度分析,提高反應溫度、使用催化劑、適當提高氮氫比;從平衡移動的角度分析,降低溫度、提高壓強和適時分離反應產(chǎn)物氨;從實際生產(chǎn)的角度分析,溫度和壓強要與生產(chǎn)實際相適應。
(2)選擇原則:能加快反應速率;提高原料的利用率;提高單位時間內(nèi)的產(chǎn)量;對設備條件要求不能太高。
(3)合成氨的適宜條件:使用催化劑;適宜的壓強:2×107~5×107Pa;適宜的溫度:500℃左右;及時分離出氨和及時補充氮氣和氫氣。
(4)合成氨的簡要流程:
原料氣的制備
凈化
壓縮
合成
分離
液氨
氮氣、氫氣的循環(huán)使用
Ⅳ.典型例題
例1.合成氨工業(yè)中,原料氣(N2、H2、少量CO、NH3)在進入合成塔之前,常用醋酸二氨合銅(Ⅰ)溶液來吸收CO,其反應為:
[Cu(NH3)2]Ac +CO+NH3 [Cu(NH3)2]Ac·CO,其△H<0
(1)必須除去CO原因是。
(2)醋酸二氨合銅(Ⅰ)溶液吸收原料氣中CO的適宜條件是。
(3)吸收CO后的醋酸銅氨液經(jīng)適當處理又可再生,恢復其吸收CO的能力而循環(huán)使用,其再生的條件是。
【解析】由于吸收CO的反應特點是正反應為氣體體積縮小的放熱反應,則:
(1)除去CO是為了防止催化劑中毒。
(2)吸收CO的適宜條件是選擇高壓、低溫及濃氨水作溶液。
(3)醋酸銅氨溶液再生的適宜條件是高溫、低壓。
例2.將對空氣的相對密度為0.293的N2和H2的混合氣體通過一固定容積的密閉容器中合成氨,反應一段時間后,從該容器中出來的氣體在747℃、1.01×105Pa的條件下測得其密度為0.12g/L,此時達到平衡,求平衡時N2的轉(zhuǎn)化率。
【解析】∵起始時混合氣的平均相對分子質(zhì)量M ==0.293×29==8.5
N2 28 6.5
H2 2 19.5
8.5
==1/3(物質(zhì)的量之比)
又
設起始時N2、H2的物質(zhì)的量分別為1mol和3mol,平衡時生成氨氣的物質(zhì)的量為xmol。
N2(g) + 3H2(g)2NH3(g)
起始量 1mol 3mol 0
平衡量 (1-x/2)mol (3-3/2x)mol xmol
n(平)== (1-x/2)mol + (3-3/2x)mol + xmol==(4-x)mol
由PV==m/M·RT得:M==mRT/PV==0.12g·L—1×0.082atm L/mol·k×1020k÷1atm==10g/mol
據(jù)質(zhì)量守恒得:(1mol×28g/mol +3mol×2g/mol)÷( 4-x)mol==10g/mol
解得:x==0.6
∴N2的轉(zhuǎn)化率==(0.6mol/2÷1mol)×100%==30%
答:N2的轉(zhuǎn)化率為30%。
Ⅴ.跟蹤訓練
一.選擇題(下列各題均只有一個合理答案,請將合理答案的序號填在第Ⅱ卷題首的答案欄內(nèi),填在其它地方無效)
1.下面是合成氨的簡要流程示意圖:
x
N2(1體積)
H2(3體積)
壓縮機
熱交換器
有催化劑的合成塔
冷凝器
液氨
沿x路線回去的物質(zhì)是
A.N2和H2 B.催化劑 C.N2 D.H2
2.合成氨所需的氫氣可由水和煤反應制得,其中有一步反應為CO +H2O CO2 +H2,其△H<0。欲提高CO的轉(zhuǎn)化率可采用的方法是
①降低溫度 ②增大壓強 ③使用催化劑 ④增大CO的濃度 ⑤增大水蒸氣的濃度
A.①②③ B.④⑤ C.①⑤ D.⑤
3.在某合成氨廠的合成氨反應中,測得合成塔入口處氣體N2、H2、NH3的體積比為6:8:1,出口處N2、H2、NH3的體積比為9:27:8,則N2的轉(zhuǎn)化率為
A.75% B.50% C.25% D.20%
4.在固定容積的密閉容器中,氮氣和氫氣合成氨的反應達到了平衡,此時容器中含有0.1molN2、0.3molH2、0.2molNH3。若維持原來的條件,向該容器中再同時加入0.1molN2、0.3molH2、0.2molNH3,則
A.正、逆反應速率同時增大,化學平衡不移動
B.正、逆反應速率同時增大,平衡混合氣中NH3的體積分數(shù)增大
C.正、逆反應速率同時增大,化學平衡向逆反應方向移動
D.正逆反應速率不變,化學平衡不移動
5.將裝有1mol NH3的密閉容器加熱,部分NH3分解后達到平衡,此時混合氣中NH3的體積分數(shù)為x%;若在同一容器中最初加入的是2mol NH3,密封、加熱到相同溫度,反應達到平衡時,設此時混合氣體中NH3的體積分數(shù)為y%。則x和y的正確關系是
A.x>y B.x<y C.x=y(tǒng) D.x≥y
二.選擇題(下列各題可能有1~2個合理答案)
6.已知1molA和nmolB按下式反應:A(g)+nB(g) mC(g) 一段時間后,測得A的轉(zhuǎn)化率為50%,同溫同壓下,反應前的氣體密度是反應后的3/4,則n和m的值可能為
A.n==3 m==3 B.n==2 m==3 C.n==1 m==1 D.n==3 m==2
7.在一定條件下,向密閉容器中充入30molCO和20mol水蒸氣,反應CO(g)+H2O(g) CO2(g)+H2(g)達到平衡時,水蒸氣和與氫氣的體積分數(shù)相等,則下列敘述錯誤的是
A.平衡后,CO的體積分數(shù)為40%
B.平衡后,CO的轉(zhuǎn)化率為25%
C.平衡后,水蒸氣的轉(zhuǎn)化率為50%
D.平衡后,混合氣體的平均相對分子質(zhì)量為24
8.在密閉容器內(nèi),N2和H2起始的物質(zhì)的量分別為10mol、30mol,達到平衡時N2的轉(zhuǎn)化率為25%。若從NH3開始,在相同條件下欲使平衡時各成分的百分含量相同,則應加入NH3的物質(zhì)的量及NH3的轉(zhuǎn)化率為
A.15mol和25% B.20mol和50%
C.20mol和75% D.40mol和80%
z
x或y
x或y
z
濃
度
0 t1 t2 t3 時間
9.今有x(g)+y(g) 2z(g),△H(298K)<0,若反應開始經(jīng)t1s后達到平衡,又經(jīng)t2s后,由于反應條件的改變使平衡破壞。到t3s時又達到平衡。如圖所示,試分析從t2s到t3s曲線變化的原因是
A.增大了x或y的濃度
B.使用了催化劑
C.增大了反應體系的壓強
D.升高了反應體系的溫度
10.工業(yè)合成氨中,N2(g)+3H2(g) 2NH3(g),其△H<0,常采用700k左右的溫度條件,其原因是
A.加快反應速率
B.提高原料的轉(zhuǎn)化率
C.使平衡向合成氨的方向移動
D.使催化劑的活性達到最佳狀態(tài)
11.在一定條件下,將1molN2和3molH2混合,發(fā)生反應N2(g)+3H2(g) 2NH3(g),平衡后測得混合氣體的密度是相同條件下氫氣密度的5倍,則N2的轉(zhuǎn)化率為
A.10% B.30% C.50% D.60%
12. 在合成氨工業(yè)中,達到下列目的的變化過程中與平衡移動無關的是
A.為增加氨氣的日產(chǎn)量,不斷將氨分離出來
B.為增加氨氣的日產(chǎn)量,使用催化劑
C.為增加氨氣的日產(chǎn)量,而采用1×107Pa ~1×108Pa的壓強
D.為增加氨氣的日產(chǎn)量,而采用700K左右的高溫
13. 工業(yè)上用來合成氨的原料之一是氫氣,有一種來源是取自石油氣,有人設計了以下反應途
極高溫
徑,假設反應都能進行,其中最合理的是
A.C3H8 C+H2
高溫脫氫
B. C3H8 C3H6+H2
催化劑
C. C3H8 +H2O CO +H2
電解
D. C3H8 +O2→CO2+H2O; H2O O2 +H2
υ逆
υ正
O
d
t/s
b
a
υY/mol·L—1·s—1
14. 在容積固定不變的4L密閉容器中,存在可逆反應:X(g)+2Y(g) 2Z(g),并達到化學平衡,在此過程中,以Y的濃度改變表示的反應速率υ正、υ逆與時是t的關系如圖所示,則圖中陰影部分表示:
A.X的濃度減少
B.Y物質(zhì)的量的減少
C.Z的濃度的增加
D.X物質(zhì)的量的減少
三、實驗題
15.某研究性學習小組為了探究合成氨的原理,設計了下列實驗裝置。下圖中A是簡易的氫氣發(fā)生器,B是圓底燒瓶,
鹽酸
a
C
干燥劑
鋅粒
A
B
D
還原鐵粉
E
酚酞試液
C是裝有干燥劑的U形管,a是旋轉(zhuǎn)活塞,D是裝有還原鐵粉的反應管,E是裝有酚酞試液的燒杯。
實驗前先檢查裝置的氣密性。實驗開始時,先關閉活塞a,并取下燒瓶B;向A中加入一定量的適當濃度的鹽酸,使之產(chǎn)生氫氣。經(jīng)必要的操作后,在導管出口處點燃氫氣,然后如上圖所示裝上燒瓶B,塞緊瓶塞,氫氣在燒瓶中繼續(xù)燃燒,用酒精燈加熱反應管D中的還原鐵粉,待B中氫氣的火焰熄滅后,打開活塞a,氣體通過反應管D進入燒杯E中。
(1)實驗前,如何檢查裝置的氣密性?
(2)點燃氫氣前必須進行操作,進行該操作的方法是
。
(3)寫出A中反應的離子方程式:;
B、D中發(fā)生反應的化學方程式:B:;
D:。
(4)C中干燥劑的名稱是,該干燥劑的作用是。
(5)E中的實驗現(xiàn)象是,原因是(用電離方程式進行回答)。
(6)工業(yè)生產(chǎn)上合成氨一般選擇的壓強是20MPa~50MPa,其原因是。
16.已知氯水中有如下平衡:Cl2+H2O HCl +HClO。常溫下,在一個體積為50mL的針筒里吸入40mLCl2后,再吸入10mL水。
(1)寫出針筒中可能觀察到的現(xiàn)象:。
(2)若將此針筒長期放置,又可能看到何種變化,試用平衡的觀點解釋。
(3)若把針筒中的氯水分成Ⅰ、Ⅱ、Ⅲ份。第Ⅰ份加少量固體NaHSO3,第Ⅱ份加少量固體NaHCO3,第Ⅲ份不加任何物質(zhì),保持原樣。則三份氯水中c(HClO)的大小是>>。
(4)若在針筒中的氯水加入氫氧化鈉的酚酞試液,紅色褪去。其原因可能有兩種,分別是:
①;②。
如何用實驗方法確認上述原因:。
四、填空題
17(Ⅰ)在容積不變的密閉容器中,分別充入1.0mol N2和3.0molH2,任其發(fā)生反應:N2(g)+3H2(g)2NH3(g),分別在不同時測定NH3的含量,然后繪制出下圖:
試回答下列問題:
(1)A、C段的曲線是增函數(shù),C、E段曲線是減函數(shù),試從反應速率和化學平衡的角度說明理由:
(2)此可逆反應的正反應是反應(填“放熱”或“吸熱”),在實際生產(chǎn)上,合成氨反應一般選擇在500℃左右的溫度下進行,試從化學平衡移動原理和綜合因素等角度分析“選擇在500℃左右下進行”的原因:
(Ⅱ)利用天然氣合成NH3的工藝流程如下:
依據(jù)上述流程,完成下列填空:
(3)天然氣脫硫時的化學反應方程式是
(4)nmol甲烷經(jīng)一次轉(zhuǎn)化后產(chǎn)生CO 0.9nmol,則產(chǎn)生H2摩(用含n的代表式表示)。
(5)上述過程中包含了三個循環(huán),一是Fe(OH)3循環(huán),二是K2CO3循環(huán),請在上述流程圖中標出第三處循環(huán)(指出循環(huán)方向和循環(huán)物質(zhì))。
18、在硫酸工業(yè)生產(chǎn)過程中,有反應2SO2(g)+O2(g)2SO3(g)(正反應為放熱反應),根據(jù)下表提供的不同壓強下SO2的轉(zhuǎn)化率(%)的數(shù)據(jù)試選擇該反應的適宜條件(以V2O5作催化劑)
壓強
溫度
1×105Pa
5×105Pa
10×105Pa
50×105Pa
100×105Pa
450℃
97.5
98.9
99.2
99.6
99.7
500℃
85.6
92.9
94.9
97.7
98.3
(1)溫度 ;(2)壓強。
19.已知N2(g)+3H2(g)2NH3(g),正反應為放熱反應,2SO2(g)+O2(g) 2SO3(g),正反應為放熱反應?;卮鹣铝袉栴}:
(1)從影響反應速率、平衡的因素分析,要有利于NH3和SO3的生成,理論上應采取的措施是;實際上采取的措施分別是
。
(2)在實際生產(chǎn)中,合成氨要分離出氨,目的是;而合成三氧化硫的過程中,不需要分離出三氧化硫,原因是。
20.合成氨廠通過測定反應前后氣體的密度來確定氮氣的轉(zhuǎn)化率。某工廠測得合成塔中氮氣和氫氣混合氣體的密度為0.5536g/L(標準狀況),從合成塔出來的混合氣體在相同條件下密度為0.693g/L。則該合成氨廠氮氣的轉(zhuǎn)化率為。
“反應速率與限度理論在化工生產(chǎn)上的應用”參考答案
一、選擇題
1.A 2.C 3.C4.B 5.B
二、選擇題6.CD 7.B 8.C 9.D 10.AD 11.B 12.BD13.C 14.C(提示:因可逆反應中YZ的化學計量數(shù)相等,所以根據(jù)圖像可得,oabd和obd圍成的面積大小在數(shù)值上分別等于正反應Z濃度的增加量和逆反應Z濃度的減少量,由此可見,圖中陰影部分面積即為在時間t內(nèi)Z濃度的凈增量)
三、實驗題
15.(1)在A中放入少量水,使水面剛好浸沒漏斗下端,打開旋塞a,在B底部稍加熱,若在A中漏斗頸內(nèi)水面上升,且E中導管口有氣泡逸出,停止加熱后E中導管有水柱上升,表示裝置不漏氣(也可關閉活塞a,用同樣的方法分別在燒瓶B底部和反應管D下部稍加熱,檢查活塞前后兩部分裝置是否漏氣。兩種回答都正確)。
(2)檢驗氫氣的純度;用排水法收集一試管氫氣,用拇指堵住試管口,移近火焰,產(chǎn)生輕輕的“噗”的一聲(或沒有尖銳的爆鳴聲),表示氫氣純度合格,可以收集和點燃。
(3)A中:Zn +2H+==Zn2+ +H2↑;
點燃
催化劑
高溫、高壓
B中:2H2 +O2===2H2O;
D中:N2+3H2 2NH3
(4)堿石灰(或生石灰、氫氧化鈉固體);吸收氣體中少量的水蒸氣和鹽酸酸霧。
(5)酚酞試液變紅;NH3+H2O NH3·H2O NH4++OH-
(6)由于合成氨的反應是一氣體積縮小的可逆反應,增大壓強,既有利加快反應速率,又有利于氨的合成,實際生產(chǎn)中,壓強越大,需要的動力越大,對材料的強度要求更高,從而會降低綜合經(jīng)濟效益,因而選20MPa50~MPa。
光照
16.(1)針筒向里縮進,氣體體積變小,氣體溶液顏色變淺。(2)氣體、溶液顏色接近無色,最終仍有氣體,大約是原氯氣的一半。2HClO===2HCl+O2↑,HClO的減少,原平衡不斷向右移動,Cl2減少,生成氧氣。理論上講:2 Cl2+2H2O==4HCl +O2↑
(3)Ⅱ>Ⅲ>Ⅰ
(4)①氯水的次氯酸對酚酞漂白;②氫氧化鈉和氯水反應,溶液不再呈堿性,故酚酞褪色。
向已褪色的溶液中滴加氫氧化鈉溶液,如溶液呈紅色,則是②的原因,否則是①的原因。
四、填空題
17.(1)A、C段為增函數(shù),原因是開始充入的物質(zhì)是N2和H2,未達到化學平衡,故φ(NH3)不斷增大。C點達到平衡后,隨著溫度升高平衡向逆反應方向移動,φ(NH3)的含量減少,故CE段為減函數(shù)。
(2)放熱;由于合成氨的反應是放熱反應,根據(jù)化學平衡移動原理,較低溫度下有利于氨的生成,但溫度過低,反應速率很小,單位時間的產(chǎn)量低,這在工業(yè)生產(chǎn)上是很不經(jīng)濟的,而且500℃時此反應的催化劑的活性最大。
(3)流程圖中已給出反應物是H2S和Fe(OH)3,生成物是Fe2S3和H2O,CH4未參加反應,故其反應方程式為:
3H2S +2Fe(OH)3==Fe2S3+6H2O
(4)由反應方程式:CH4+ H2O→CO +3H2知,產(chǎn)生氫氣的量應為
3×0.9nmol==2.7nmol。
N2、H2
合成
N2、H2
N2、H2、NH3
(5)合成氨是可逆反應,N2和H2的轉(zhuǎn)化率低,必須循環(huán)使用,循環(huán)圖如下:
18.(1)450℃(2)1×105Pa
19.(1)高溫、高壓、催化劑;合成氨:高溫、高壓、催化劑;合成三氧化硫:高溫、常壓、催化劑。(2)減少生成物濃度,使平衡向生成氨的方向移動;該反應向生成三氧化硫方向進行的程度很大,達平衡后SO2的含量很少,且制得的三氧化硫在生產(chǎn)硫酸時,是用98.3%吸收三氧化硫,SO2不被吸收,故不需要分離出三氧化硫。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