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語文 22 王何必曰利課件 新人教版選修《先秦諸子選讀》》由會員分享,可在線閱讀,更多相關(guān)《高中語文 22 王何必曰利課件 新人教版選修《先秦諸子選讀》(50頁珍藏版)》請在裝配圖網(wǎng)上搜索。
1、寄李儋元錫韋應(yīng)物去年花里逢君別,今日花開已一年。世事茫茫難自料,春愁黯黯獨(dú)成眠。身多疾病思田里,邑有流亡愧俸錢。聞道欲來相問訊,西樓望月幾回圓?!咀髡弑尘啊宽f應(yīng)物(737約792),京兆萬年(今陜西西安)人。少年時期任俠負(fù)氣,15歲時成為唐玄宗的近侍。后入太學(xué),折節(jié)讀書。代宗朝入仕途,歷任洛陽丞、縣令、滁州刺史、江州刺史、蘇州刺史,卒于任所。在他早期所寫的一部分作品里,不乏昂揚(yáng)開朗的人生意氣。罷官后,作品中慷慨為國的昂揚(yáng)意氣消失了,代之以看破世情的無奈和散淡。其詩多寫山水田園,清麗閑淡,和平之中時露幽憤之情。其反映民間疾苦的詩,頗富于同情心。他是中唐藝術(shù)成就較高的詩人。李儋,字元錫,是作者的詩
2、交好友。此詩作于唐德宗興元元年(784)春。此時韋應(yīng)物仍任滁州刺史。【主旨感悟】這首詩表達(dá)了詩人感懷時事、思念友人的情懷。開頭意在說明花落花開,別來不覺又是一年。中間四句觸景生情,寫一年來的感受。世事渺茫難料,因而愁緒滿懷;從自身來講,既多病而思?xì)w,又為沒有做好父母官而自愧。最后兩句表示渴望和友人暢敘?!舅囆g(shù)鑒賞】質(zhì)樸的語言風(fēng)格。詩一開始,便用質(zhì)樸的語言,親切地敘說別離之情:“去年花里逢君別,今日花開已一年。”從去年春天花開時節(jié)分別寫起,說到今年又見花開,睹物思人,很自然地表達(dá)了思念之情。中間四句,轉(zhuǎn)述自己的情況?!笆朗旅Cky自料,春愁黯黯獨(dú)成眠?!边@兩句詩反映了當(dāng)時作者的處境不佳,內(nèi)心煩憂。
3、“身多疾病思田里,邑有流亡愧俸錢?!边@兩句詩意思是說:自己年已衰老,身多疾病,因此思?xì)w田里。 再說,自己身為一州之長,卻沒能替老百姓解除疾苦,使他們安居樂業(yè)。在自己的轄區(qū),尚有無衣無食四處逃荒的窮人。徒拿俸錢,深感愧疚。從詩的結(jié)構(gòu)上看,后一句是補(bǔ)充思?xì)w田里的原因,也是主要的原因。 最后兩句:“聞道欲來相問訊,西樓望月幾回圓?!弊髡叩男那榧热蝗绱顺羁啵?dāng)然希望友人前來,相聚談心,以慰思念之情?,F(xiàn)在得知友人有意前來,因此非常高興;幾個月以來,一直計算著與友人相聚的日期,他登樓望月,月亮都圓了好幾回了,還不見友人的到來?!拔鳂峭聨谆貓A”生動形象地表現(xiàn)了作者盼望友人到來的迫切心情。 這首詩通過懷念友
4、人,表達(dá)了作者為未能為老百姓解除疾苦而自愧和痛苦的心情,流露出思?xì)w田里不愿為官的思想。在封建時代,像韋應(yīng)物這樣表露憂慮民生疾苦的詩作不少,但像他這樣真誠地表示居官自愧的詩卻不多見,無怪乎范仲淹讀了“邑有流亡愧俸錢”,嘆為“仁人之言”。(2010年高考浙江卷)(四)古詩文默寫。(6分)25補(bǔ)寫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只選3小題) (1)謹(jǐn)庠序之教,_,_。(孟子)(2)莊生曉夢迷蝴蝶,_。滄海月明珠有淚,_。(李商隱錦瑟) (3)覆杯水于坳堂之上,_ ;置杯焉則膠,_。(莊子) (4) _ 。獨(dú)上高樓,_。 (晏殊蝶戀花) (5)眾芳搖落獨(dú)暄妍,占盡風(fēng)情向小園。_,_。 (林逋山園小梅)【
5、答案】(1)申之以孝悌之義頒白者不負(fù)戴于道路矣(2)望帝春心托杜鵑藍(lán)田日暖玉生煙(3)則芥為之舟水淺而舟大也 (4)昨夜西風(fēng)凋碧樹望盡天涯路 (5)疏影橫斜水清淺 暗香浮動月黃昏 1掌握重要的文言實詞、虛詞、句式等文言基礎(chǔ)知識。 2能準(zhǔn)確翻譯文言文;理解文中對“后利而先義”的闡述;體會對比說理法的好處。 3領(lǐng)悟孟子的義利觀及其現(xiàn)代價值。4特殊句式(1)判斷句先生之志則大矣。雞鳴而起,孳孳為善者,舜之徒也。(2)倒裝句先生將何之?然而不亡者,未之有也。孟子遇于石丘。秦、楚之王悅于利。1理解“萬乘之國,弒其君者,必千乘之家;千乘之國,弒其君者,必百乘之家。萬取千焉,千取百焉,不為不多矣。茍為后義而
6、先利,不奪不饜”的含義。這是孟子對“利”字對國家的危害的闡述。孟子認(rèn)為,如果給卿大夫太多的財利,就會使他們產(chǎn)生無盡的貪欲,有了貪欲就會不滿足于自己已有的財利,所以,雖然擁有了國君的十分之一的財利,也會試圖殺害國君,并全部奪取國君的財利。2孟子的“義”“利”觀是怎樣的?選文第1則:“孟子見梁惠王。王曰:叟,不遠(yuǎn)千里而來,亦將有以利吾國乎?孟子之所以進(jìn)見梁惠王,自然是為了宣揚(yáng)他的仁政王道學(xué)說。可是梁惠王開口就問:老人家(“叟”是對老年男子的尊稱),您不辭跋涉千里的辛勞到我這里來,將有使我的國家得利的手段吧?這是梁惠王對孟子的期待,也是當(dāng)時一般諸侯對孟子的期待??墒侨寮覍W(xué)者自孔子開始就極少談?wù)摾?論
7、語子罕所謂“子罕言利”)。面對梁惠王的期待,孟子將如何應(yīng)對呢?且看他的回答:“王何必曰利?亦有仁義而已矣?!薄耙唷痹谶@里可以理解為只是。 這句話意思是說,王為什么開口就談利呢?只要講仁義就行了。梁惠王“有以利吾國乎”的話剛一出口,孟子便劈頭攔截他。接下來孟子先從反面申明自己的觀點(diǎn):“王曰:何以利吾國?大夫曰:何以利吾家?士庶人曰:何以利吾身?上下交征利,而國危矣!”“家”指卿大夫的采(ci)地,也叫采邑,是古代諸侯分封給卿大夫的田地,包括耕種土地的勞動者?!笆俊笔墙橛诖蠓蚝褪裰g的一個階層?!笆恕笔侵笡]有官爵的平民百姓。孟子認(rèn)為,假如王只嚷嚷著說:“用什么使我的國家獲利呢?”大夫只嚷嚷著說
8、:“用什么使我的采地食邑獲利呢?” 士和平民百姓只嚷嚷著說:“用什么使我自己獲利呢?”這樣從上到下互相之間只想著從對方那里謀取財利,國家就危險了!這只是一個籠統(tǒng)的表達(dá),具體說來有什么危險呢?孟子舉了個例子:“萬乘之國,弒其君者,必千乘之家;千乘之國,弒其君者,必百乘之家。萬取千焉,千取百焉,不為不多矣。茍為后義而先利,不奪不饜。”古人喜歡用兵車的數(shù)量,來衡量諸侯或卿大夫的強(qiáng)弱。如果一個國家陷入“上下交征利”的境地,那么在一個擁有一萬輛兵車的國家,殺害國君的人一定是擁有一千輛兵車的大夫;在一個擁有一千輛兵車的國家,殺害國君的人一定是擁有一百輛兵車的大夫。 國家有一萬而大臣擁有其中的一千,或者國家
9、有一千而大臣擁有其中的一百,這不能說不多了(朱熹孟子集注解釋“萬取千焉,千取百焉,不為不多矣”云:“臣之于君,每十分而取其一分,亦已多矣”)。但是如果以義為后(把義放在后)、以利為先(使利在先),那么大臣不殺掉國君而全部奪取他的財利,就不會感到滿足。孟子這是舉其一端,接下來孟子又從正面申明自己的觀點(diǎn):“未有仁而遺其親者也,未有義而后其君者也?!彼囊馑际钦f,沒有一個有仁心卻遺棄父母的人(即懷有仁義之心的人不會遺棄父母),沒有一個講道義卻把君王擺在次要位置上的人(即懷有仁義之心的人不會怠慢君王之所急)。 孟子這里同樣只是舉例,但是他的意思是很明白的:如果一個社會人人“利”字當(dāng)頭,大家就會互相坑害
10、;如果一個社會人人高揚(yáng)仁義的價值,大家就會互相關(guān)愛。所以他對梁惠王說:“王亦曰仁義而已矣,何必曰利?”3唯利是圖的價值觀有何危害?請你結(jié)合文中的觀點(diǎn)談?wù)勛约旱目捶?。唯利是圖這種價值觀完全忽視了“義”的要求,把求利作為終極目標(biāo),為了追求“利”的最大化,必然會不擇手段,這樣就會使人喪失對道義的關(guān)懷,不關(guān)愛、不體恤他人,如果人人如此,那么社會必將陷入無序狀態(tài),阻礙社會的正常發(fā)展。4孟子對“仁義”持什么觀點(diǎn)?你受到什么啟迪?孟子認(rèn)為,如果一個人勤勉行善,他的德行就是高尚的,因此躋身于君子的行列,即“舜之徒也”;如果一個人一心追逐私利,他的德行就難以提升,始終跟人格卑下的小人為伍,即“蹠之徒也”。如果世
11、人全都私利當(dāng)頭,不培養(yǎng)仁義之心,不踐行仁義的原則,那么即便是君臣之間、父子之間、兄弟之間,也不可能建立起親善的關(guān)系;與此相反,如果世人都實行仁義,那么君臣之間、父子之間、兄弟之間,推而廣之,人與人之間,將會建立起互相親近、禮讓、關(guān)愛的和諧、融洽關(guān)系,就可以成就王業(yè)。這樣,孟子高舉仁義大旗來游說各國君王,希望天下安定。 我們不可避免地會關(guān)注財利。但是如果過分關(guān)注“利”,甚至為了利而不擇手段,那么,我們的人格會變得卑下,人與人之間也就沒有了關(guān)愛。為了提升我們的思想境界,我們應(yīng)該把實踐正義、培養(yǎng)善德放在自身修養(yǎng)的第一位。5孟子為什么反對宋“以利”說秦、楚二國?秦、楚構(gòu)兵,宋將說楚王使罷之。孟子問宋說
12、:“愿聞其指。說之將何如?”宋說:“我將言其不利也?!睉?yīng)該說宋的說法是合乎情理的,孟了卻說:“先生之志則大矣,先生之號則不可?!泵献訛槭裁催@么說呢?孟子于是解釋說:“先生以利說秦、楚之王,秦、楚之王悅于利,以罷三軍之師,是三軍之士樂罷而悅于利也。為人臣者懷利以事其君,為人子者懷利以事其父,為人弟者懷利以事其兄,是君臣、父子、兄弟終去仁義,懷利以相接,然而不亡者,未之有也?!?就是說,拿利去游說秦楚之王,秦楚之王因為利高興而撤回軍隊,停止軍事行動,這樣就會使得三軍之師樂于休兵,因而喜歡導(dǎo)致休兵局面出現(xiàn)的依據(jù)“利”;做臣下的存有追逐私利的念頭來侍奉他的國君(來給國君做事),做兒子的存有追逐私利的念
13、頭來侍奉他的父親,做弟弟的存有追逐私利的念頭來侍奉他的哥哥,這樣君與臣、父與子、兄與弟最終舍棄仁義,懷著私利的目的互相交往,如此卻不亡國的還從未有過。這就是孟子最終的擔(dān)心:人與人之間的關(guān)系淪落為利益關(guān)系,人與人之間的交往淪落為“以市道交”(即以市場交易的原則為原則),人喪失對仁義的價值的關(guān)懷(更不要說去實踐這些價值了),最終必然導(dǎo)致國家的覆亡。 根據(jù)孟子的觀點(diǎn),即便宋游說秦楚之王成功地制止了戰(zhàn)爭,那也有一個嚴(yán)重的弊害,就是敗壞了世人的心術(shù)。顯然,孟子比宋考慮得深遠(yuǎn)??傊握f秦楚之王阻止戰(zhàn)爭是值得肯定的,關(guān)鍵是要有正確的名號即理據(jù),這就是仁義了:“先生以仁義說秦、楚之王,秦、楚之王悅于仁義,而
14、罷三軍之師,是三軍之士樂罷而悅于仁義也。為人臣者懷仁義以事其君,為人子者懷仁義以事其父,為人弟者懷仁義以事其兄,是君臣、父子、兄弟去利,懷仁義以相接也,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蹦萌柿x去游說秦楚之王,秦楚之王因為仁義高興而撤回軍隊,停止軍事行動,這樣就會使得三軍之師樂于休兵,因而喜歡導(dǎo)致休兵局面出現(xiàn)的依據(jù)“仁義”。 做大臣的依循仁義的原則侍奉國君,做人子的依循仁義的原則來侍奉父親,做弟弟的依循仁義的原則來侍奉哥哥,這樣君與臣、父與子、兄與弟舍棄私利,懷著仁義之心互相交往,這樣卻不成就王業(yè)的,還從未有過。孟子經(jīng)過這一正一反的對比論證,再一次推出了自己的結(jié)論:“何必曰利?”6孟子是如何運(yùn)用對比和照應(yīng)
15、來增強(qiáng)說服力的?孟子對梁惠王,開頭說“王何必曰利?亦有仁義而已矣”,結(jié)尾回到同樣的意思(只是具體說法有所變化),既形成了呼應(yīng),又突出了立場。中間先說一通“利”字當(dāng)頭的壞處,接著說一通推行仁義的好處,正反對比,使主旨更加鮮明。孟子對宋,開頭說“先生之志則大矣,先生之號則不可”,結(jié)尾歸結(jié)到“何必曰利”,同樣有形成呼應(yīng)、突出立場的作用。中間先說一通“利”字當(dāng)頭的壞處,再說一通推行仁義的好處,正反對比,使主旨愈加醒目;而緊要處則細(xì)細(xì)道來: 反面的例子從“為人臣”“為人子”“為人弟”等各方面分說,正面的例子也從“為人臣”“為人子”“為人弟”等各方面分說,十分曉暢??傊?,孟子用鮮明的對比和照應(yīng),把應(yīng)該何去
16、何從的道理說得明快有力。7本文運(yùn)用了大量排比,這樣寫有什么作用?排比可以加強(qiáng)語勢,強(qiáng)調(diào)內(nèi)容,加重感情,這在“宋將之楚”這一節(jié)中得到了鮮明的體現(xiàn)。正面的例子從三方面說,“為人臣者懷仁義以事其君,為人子者懷仁義以事其父,為人弟者懷仁義以事其兄”,這樣,多方面采取排比修辭,明白曉暢,節(jié)奏分明,讓人易于接受?!敬鸢浮緽(遇:投合)【答案】D(A項,假設(shè)連詞,如果/動詞,做;B項,副詞兼判斷,就是/轉(zhuǎn)折連詞,卻;C項,代詞,這/結(jié)構(gòu)助詞“的”;D項,均為介詞,用。)【答案】C(C是使動用法,其他的都是意動用法。)4下列句子的句式不同于其他三項的一項是()A何以利吾國? B孟子遇于石丘。C沛公安在? D然
17、而不王者,未之有也?!敬鸢浮緽(B是狀語后置,其他的都是賓語前置。)5下列各項中對本文的理解,錯誤的一項是()A孟子“義利”觀的基本觀點(diǎn)是義高于利,義主利從。B“利”在孟子的思想學(xué)說中主要指實實在在的利益、好處,可以說相當(dāng)于我們現(xiàn)在通用的“利益”。C本文通過各種論證方法來論證自己的觀點(diǎn),如舉例論證、正反對比論證、比喻論證等。D孟子繼承和發(fā)展了孔子的仁學(xué)思想,常把“義”與“仁”“禮”等字合成一詞使用,謂之“仁義”“禮義”等?!敬鸢浮緾閱讀下文,完成68題。宋 將之楚,孟子遇于石丘,曰:“先生將何之?”曰:“吾聞秦、楚構(gòu)兵,我將見楚王說而罷之。楚王不悅,我將見秦王說而罷之。二王我將有所遇焉?!痹唬?/p>
18、“軻也請無問其詳,愿聞其指。說之將何如?”曰:“我將言其不利也?!痹唬骸跋壬緞t大矣,先生之號則不可。先生以利說秦、楚之王,秦、楚之王悅于利,以罷三軍之師,是三軍之士樂罷而悅于利也。為人臣者懷利以事其君,為人子者懷利以事其父,為人弟者懷利以事其兄,是君臣、父子、兄弟終去仁義,懷利以相接,然而不亡者,未之有也。先生以仁義說秦、楚之王,秦、楚之王悅于仁義,而罷三軍之師,是三軍之士樂罷而悅于仁義也。做人臣者懷仁義以事其君,為人子者懷仁義以事其父,為人弟者懷仁義以事其兄,是君臣、父子、兄弟去利,懷仁義以相接也,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何必曰利?”【答案】C(號:指所用的提法。)7下列句子中的“之”字,用法不同的一項是()A先生將何之B我將見楚王說而罷之C說之將何如D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答案】A(A是動詞,其他的都是代詞)8下列對文段內(nèi)容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A文章第一段,首先交代了事情的起因。B第二段,宋告訴孟子去楚國的目的,就是為了勸說楚王和秦王停止戰(zhàn)爭。C第三、四段,通過問答,宋說出了自己勸說二王的策略:“我將言其不利也?!盌最后一段孟子指出,利用“利”去勸說二國必然失敗,利用“仁義”去勸說二國必然成功,從而闡明了實行仁義的巨大作用?!敬鸢浮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