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級科學上冊 第1章 水和水的溶液 1.3 水的浮力(第1課時)同步練習 (新版)浙教版.doc
《八年級科學上冊 第1章 水和水的溶液 1.3 水的浮力(第1課時)同步練習 (新版)浙教版.doc》由會員分享,可在線閱讀,更多相關《八年級科學上冊 第1章 水和水的溶液 1.3 水的浮力(第1課時)同步練習 (新版)浙教版.doc(7頁珍藏版)》請在裝配圖網上搜索。
第3節(jié) 水的浮力第1課時 一、填空題 1.甲同學用彈簧測力計測量一個蘋果的重力,示數(shù)如圖所示,再將這個蘋果放入水中,靜止時蘋果浮在水面上,此時蘋果受到的浮力為_________N. 2.如圖所示,金屬塊所受的浮力為_________ N,金屬塊的質量是_________ kg,金屬塊的體積是_________m3.(g取10 N/kg) 二、選擇題 3.如圖所示,A、B是能自由移動的物體,C、D是容器自身凸起的一部分.現(xiàn)往容器里注入一些水,則下列說法錯誤的是( ) A.A物體一定受浮力作用 B.B物體一定受浮力作用 C.C部分一定受浮力作用 D.D部分一定受浮力作用 4.人從河的淺水區(qū)走向深水區(qū),若水底布滿石頭,則下述體驗與分析合理的是( ) A.腳底疼痛感減弱,因為人越來越輕 B.腳底疼痛感減弱,因為水對人的浮力越來越大 C.腳底疼痛感加重,因為人越來越重 D.腳底疼痛感加重,因為水對人的浮力越來越小 5.如圖所示的 “蛟龍?zhí)枴陛d人深潛器是我國首臺自主設計、研制的作業(yè)型深海載人潛水器,設計最大下潛深度為7000米,是目前世界上下潛最深的作業(yè)型載人潛水器.“蛟龍?zhí)枴陛d人深潛器在海水中勻速豎直下潛過程中,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 A.所受海水的壓強增大 B.重力小于浮力 C.動能增大 D.重力是維持勻速下潛的原因 三、綜合題 6.在“浮力的研究”實驗中: (1)取一鐵塊,把它掛在彈簧測力計的掛鉤上,如圖甲所示.當鐵塊浸入水中的體積緩慢增大時,鐵塊受到的浮力大小的變化是_________ . (2)探究“浮力大小與排開水的重力關系”的實驗過程:①如圖乙,用彈簧測力計測出石塊的重力為F1;②如圖丙;用彈簧測力計測出空燒杯的重力為F2;③如圖丁,把石塊浸入盛滿水的溢水杯中,用該燒杯承接從溢水杯里被排出的水,當石塊全部浸入水中時,讀出彈簧測力計的示數(shù)為F3;④如圖戊,用彈簧測力計測出該燒杯和排出的水的總重力為F4. 實驗中測得石塊所受的浮力為_________,排出水的重力為_________(用F1、F2、F3、F4表示).根據(jù)該實驗的測量數(shù)據(jù),可得出物體所受浮力大小與排開水的重力的定量關系是_________. 7.2011年7月26日,我國自主研制的第一臺深海載人潛水器“蛟龍?zhí)枴背晒ν黄?000 m水深大關。這標志著我國的深海載潛技術已達到世界領先水平. (1)“蛟龍?zhí)枴痹谙聺撨^程中,所受壓強將_________(填“增大”“減小”或“不變”). (2)“蛟龍?zhí)枴睗撍髟谙聺撨^程中,排開水的體積約為23m3,則潛水器受到的浮力約為_________N(海水的密度取1.0103kg/m3,g取10 N/kg). 8.把質量為56g的石塊,放在盛有40 mL水的量筒中,水面上升到如圖的位置,求: (1)石塊的重力. (2)石塊的體積. (3)石塊的密度. (4)石塊所受到的浮力.(g取10 N/kg) 9.有A、B兩種液體,其密度均小于2103 kg/m3.小明同學通過實驗探究,比較這兩種液體密度的大小,實驗裝置如圖所示,實驗步驟為: a.用彈簧測力計測量銅塊在空氣中的重力為G; b.把彈簧測力計下懸掛的銅塊分別浸沒在A、B兩種液體中,示數(shù)分別為FA和FB. 請完成下列要求: (1)畫出記錄和分析實驗數(shù)據(jù)的表格. (2)討論可能的實驗結果與探究結論的對應關系. 10.小寧為了研究浸在液體中的物體所受浮力的規(guī)律,設計了如圖所示的實驗,他將彈簧測力計一端固定,另一端掛一合金塊A,開始他將合金塊A浸沒在裝有水的容器中,容器側面的底部有一由閥門B控制的出水口,實驗時,打開閥門B緩慢放水,放到彈簧測力計的讀數(shù)不再變化時,立即關閉閥門B,在此過程中金屬塊始終不與容器底部接觸,讀出彈簧測力計示數(shù)的最小值和最大值分別為22 N和32 N,g取10 N/kg. (1)在原圖上作出關閉閥門B后水面的大致位置. (2)求合金塊A受到的重力. (3)求合金塊A受到的最大浮力. (4)求合金塊A的密度. 參考答案 1.1.4 解析:由圖可知,該蘋果的重力是1.4 N;放入水中后,由于蘋果漂浮在水中,所受浮力等于物體的重力,因此該蘋果所受浮力為1.4 N. 2.0.2 0. 22 210-5 解析:從圖中的數(shù)據(jù)可以看出,金屬塊的重力G=2.2 N,浸沒在水中時,彈簧測力計的示數(shù)為F=2 N,所以金屬塊的質量。金屬塊所受浮力F浮=2.2 N-2N=0.2N,根據(jù)阿基米德原理可得,由于金屬塊被浸沒,所以排開水的體積即為金屬塊的體積. 3.C 解析:由浮力產生的原因(壓力差)可知,物體A和容器D部分的上下表面都受到水的壓力,且向上的壓力大于向下的壓力,所以A、D一定受浮力作用;而B物體F 向下=O,F(xiàn)?。紽向上,也受到浮力作用;C是容器底凸起的一部分,它的下表面沒有水,也就沒有受到向上的壓力,所以它一定不受浮力作用. 4.B 解析:物體受到的浮力等于被物體排開的液體受到的重力,當人從淺水區(qū)走向深水區(qū)時,人排開水的體積越來越大,排開水的重力也越來越大,即人受的浮力越來越大,所以河底對腳的支持力就越來越小,腳對河底的壓力就越來越小,腳底疼痛感減弱. 5.A 解析:深潛器在海水中勻速豎直下潛,深度增加,所以受到的海水的壓強增大,A說法正確,符合題意;深潛器在海水中勻速豎直下潛,因此受到的是平衡力,重力與浮力的大小相等,故B說法錯誤,不符合題意;深潛器在海水中勻速豎直下潛,質量不變,速度不變,故其動能是不變的,故C說法錯誤,不符合題意;深潛器做的是勻速直線運動,受到的是平衡力,重力不是維持其勻速下潛的原因,故D說法錯誤,不符合題意. 6.(1)增大 (2) F1-F3 F4-F2 物體所受浮力的大小等于排開水的重力(或F1-F3=F4-F2) 解析:(1)圖甲中,當鐵塊浸入水中的體積緩慢增大時,鐵塊排開水的體積變大,根據(jù)F浮=ρgV排可知,鐵塊受到的浮力大小的變化是增大.(2)根據(jù)稱重法可知,石塊所受的浮力為F1-F3,排出水的重力為F4-F2,物體所受浮力大小與排開水的重力的定量關系是:物體所受浮力的大小等于排開水的重力(或F1一F3=F4=F2). 7.(1)增大 (2)2.3105 解析:(1)液體壓強隨深度的增加而增大,故“蛟龍?zhí)枴痹谙聺撨^程中,所受壓強將增大.(2)由阿基米德原理知,潛水器受到的浮力 F浮=ρ海水gV排=1.0103 kg/m310 N/kg23m3=2.3105 N 8.(1)G=mg=0.056kg10N/kg=0.56 N. (2)V石=V總-V水=60cm3-40cm3=20cm3. (3) (4)F浮=ρ水V石g=1.0103 kg/m32010-6m310 N/kg=0.2 N. 9.(1)如表所示 空氣中 A液體中 B液體中 彈簧測力計示數(shù) G FA FB 銅塊所受浮力 0 FA?。紾-FA FB浮=G-FB (2)若FA?。糉浮,則A液體密度小于B液體密度; 若FA?。紽B浮,則A液體密度等于B液體密度; 若FA?。綟B浮,則A液體密度太于B液體密度, 解析:當銅塊浸沒在液體中時,受到彈簧測力計的拉力(拉力大小即彈簧測力計的示數(shù))、重力與浮力三個力的作用,根據(jù)力的平衡可知F?。紾-F,由阿基米德原理可知F?。溅岩篻V排,當銅塊完全浸沒時,銅塊排開的液體的體積相同,故可根據(jù)浮力大小判斷液體密度的大?。? 10.(1)如圖所示 (2)合金塊A浸沒在水中受三個力的作用,即重力G、浮力F和彈簧測力計對物體的拉力FT,這三個力的大小關系為G=F+FT,當彈簧測力計的讀數(shù)不再變化時,浮力F=0,彈力達到最大值FTm,即G=FTm=32 N. (3)當FT為最小值22 N時,合金塊A所受浮力達到最大值Fm,即Fm=G-FT=10 N. (4)由浮力Fm=ρgV,質量m=G/g得ρ=m/V=3.2103 kg/m3. 解析:解決此題關鍵是搞清兩個極值,一是彈簧測力計示數(shù)的最小值,此時合金塊全部沒入水中,即合金塊受的浮力最大;二是彈簧測力計示數(shù)的最大值,此時合金塊剛剛全部從水中出來,即此時彈簧測力計的示數(shù)為合金塊的重力.由此可推知,合金塊全部沒入水中時所受的浮力為Fm=32N-22N=10N,從而根據(jù)阿基米德原理和密度的相關知識求待求量,- 配套講稿:
如PPT文件的首頁顯示word圖標,表示該PPT已包含配套word講稿。雙擊word圖標可打開word文檔。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檔作品中含有的國旗、國徽等圖片,僅作為作品整體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設計者僅對作品中獨創(chuàng)性部分享有著作權。
- 關 鍵 詞:
- 八年級科學上冊 第1章 水和水的溶液 1.3 水的浮力第1課時同步練習 新版浙教版 年級 科學 上冊 溶液 浮力 課時 同步 練習 新版 浙教版
裝配圖網所有資源均是用戶自行上傳分享,僅供網友學習交流,未經上傳用戶書面授權,請勿作他用。
鏈接地址:http://kudomayuko.com/p-548582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