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語文 王好戰(zhàn)請以戰(zhàn)喻課件 新人教版選修《先秦諸子選讀》》由會員分享,可在線閱讀,更多相關《高中語文 王好戰(zhàn)請以戰(zhàn)喻課件 新人教版選修《先秦諸子選讀》(30頁珍藏版)》請在裝配圖網上搜索。
1、一、王好戰(zhàn),請以戰(zhàn)喻一、王好戰(zhàn),請以戰(zhàn)喻孟子選讀孟子名言集錦孟子名言集錦(一)1不以規(guī)矩,不成方圓。2權,然后知輕重;度,然后知長短。3人有不為也,而后可以有為。4雖有天下易生之物,一日暴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5其進銳者,其退速。6心之官則思,思則得之,不思則不得也。7生于憂患而死于安樂也。8惟仁者官在高位。不仁而在高位,是播其惡于眾也。9天子不仁,不保四海;諸侯不仁,不保社稷;卿大夫不仁,不保宗廟;士庶人不仁,不保四體。10國君好仁,天下無敵焉。一、字音識記1庠序之教(xin)2.餓莩(pio)3苗槁矣(o) 4.浡然興之(b xn)5棄甲曳兵(y) 6.施施從外來(y y)7嗜殺人(
2、sh) 8.訕其良人(shn)二、通假字1卒然問曰(通“猝” ,倉促,突然)2則無望民之多于鄰國也(通“毋”,不要)3民歸之,由水之就下(通“猶”,如同,好像)4頒白者不負戴于道路矣(通“斑”,花白)5則必饜酒肉而后反(通“返”,返回)6蚤起(通“早”,時間在前的)7施從良人之所之(通“迤”,斜行)四、古今異義1是使民養(yǎng)生喪死無憾也古義:供養(yǎng)活著的人今義:保養(yǎng)身體2所仰望而終身也古義:依靠,指望今義:指頭向遠處看;敬仰而有所期望五、詞類活用1請輕之 形容詞用作動詞,減輕2問所與飲食者,則盡富貴也 形容詞用作名詞,富貴的人3填然鼓之 名詞用作動詞,擊鼓4樹之以桑 名詞用作動詞,栽種5其妻妾不羞也
3、而不相泣者 形容詞意動用法,以為羞六、文言句式1是何異于刺人而殺之 狀語后置句2則無望民之多于鄰國也 狀語后置句3樹之以桑 狀語后置句4申之以孝悌之義 狀語后置句5而相泣于中庭 狀語后置句6非我也,歲也 判斷句7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賓語前置句8而良人未之知也 賓語前置句9今有人日攘其鄰之雞者 定語后置句10數口之家可以無饑矣 省略句啟迪智慧啟迪智慧1從孟子對梁惠王的指責中,可看出孟子是一個具有怎樣性格的人?明確:春秋戰(zhàn)國時期,隨著社會動蕩變化,民主觀念抬頭,百家爭鳴興起。當時孟子就義無反顧地提出“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孟子盡心下)的論點,敢于藐視神圣君權,罵桀紂是“一夫”,罵五霸及今之
4、諸侯是“罪人”,罵大臣是“民賊”,罵把人民推向戰(zhàn)爭是“殃民”。面對梁惠王“于國”“盡心”的表白,他直言不諱,義正詞嚴,批評統(tǒng)治者“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檢,涂有餓莩而不知發(fā)”,深刻地揭示了當時社會的極端不平等,有力地揭露了統(tǒng)治者坑民害民的暴政。他有著“如欲平治天下,當今之世,舍我其誰也”(孟子公孫丑下)的宏愿偉志。對時事的論述既析之以理,娓娓而談,又尖銳駁斥,辛辣諷刺,展示出一個聰明機智、狂放不羈、豪爽直率、潑辣大膽、愛民重民、肩擔天下、無畏無私的政治家、論辯家的形象。2“仁政”思想在本文中是如何表現(xiàn)的?明確:孟子認為梁惠王要想使國民“加多”,稱雄諸侯,必須施行仁政。只有行仁政,才能順民意,得民心,
5、進而得天下。而施行仁政的措施就是關注民生,休養(yǎng)生息,因地制宜地發(fā)展生產,不征調百姓服役而耽誤生產時節(jié),不狂捕濫撈,不忽視時令伐木,牲畜不誤繁殖,糧食不誤播收,種桑養(yǎng)蠶織布,“使民養(yǎng)生喪死無憾”,解除后顧之憂,百姓衣食安則心安,從而穩(wěn)定人心,鞏固政權。然后再興辦教育,使人人知廉恥,人人講禮義,引人向善,傾心歸附。至此,百姓安居樂業(yè),社會長治久安,王道可成。此外,國君要常自省,革除虐政、苛政、酷政。孟子始終圍繞仁民、富民、養(yǎng)民、教民、利民、保民,抓住百姓和“王道”形成的關系,體現(xiàn)出民為國本的思想。3孟子的“王道”及“仁政”學說為何不能被當時的統(tǒng)治者接受?明確:孟子提倡施行仁政,以民為本,主張行“王
6、道”,以仁義治天下,這些思想符合人民的愿望,但當時的社會主流卻是崇尚霸道。凡是行法家主張,講求耕戰(zhàn),富國強兵,便能取得勝利。當時,秦國重用商鞅,富國強兵。楚、魏用吳起,迅速崛起。齊宣王任用孫臏、田忌,使齊國稱霸。天下當時正合縱連橫,互相攻伐,因此孟子的主張雖然被當時人贊同,卻不被國君采納。4孟子在表述自己觀點時,表現(xiàn)了高超的論辯技巧。他運用了哪些說理方法?請舉例說明。明確:孔子的主要說理特點是層層遞進,步步緊逼,先駁后立,破中有立,從正反兩方面展開論證,使用了比喻、類比、反詰等修辭手法,強化了論辯力與說服力。孟子則更善用比喻,如本文所用的“以五十步笑百步”“非我也,兵也”等比喻,把抽象的道理說
7、得非常形象,起到了生動而深刻的效果,從中可領略到他的這些汪洋恣肆的高超的論辯藝術。在說理中,他采用了“欲擒故縱”的論辯手法,使用戰(zhàn)爭中逃跑者“以五十步笑百步”的比喻,來使梁惠王說出“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從而向他說明了他的治國方法與鄰國沒有質的差別,這個比喻采用間接手法將道理說得非常明白,打消了梁惠王的矜傲情緒,從而為下面孟子提出的治國之策能夠為梁惠王所接受作了鋪墊。5了解孟子善用比喻的特點。明確:比喻既使語言生動形象具有直觀性,又含義豐富,具有揭示事物本質的深刻性。比喻的運用,在四篇文章中有較多體現(xiàn)。“以五十步笑百步”“齊人乞墦”“鄰人攘雞”“苗之枯興”,這些比喻比直接說理更美妙,更誘人。
8、“以五十步笑百步”不是諷刺逃兵,而是說明梁惠王的政治跟鄰國沒有本質的區(qū)別?!班徣巳岭u”不是諷刺小偷, 而是說明宋國大夫和國君知錯不改的事情?!褒R人乞墦”不是諷刺齊人,而是抨擊那些不擇手段追逐富貴利達的人?!懊缰菖d”不是說明雨水對禾苗的重要性,而是說明如果人君不嗜殺的話,百姓就會不可阻擋地歸附他。歸納主旨歸納主旨本課選錄了孟子中的四則文章,第一則選文記載了孟子和梁惠王的一次對話,圍繞“民不加多”的問題展開討論,闡述了孟子“仁政”的具體內容。第二則用寓言的形式,形象地描述了一個齊人靠乞討殘羹冷炙以求一飽,卻又在妻妾面前假充闊佬,竭力炫耀欺騙的故事,諷刺了那些為追求富貴顯達而不擇手段進行狡詐欺騙的
9、無恥之徒。第三則用偷雞者的故事,證明了知錯不改的荒謬,闡明了“如知其非義,斯速已矣”的道理。第四則孟子以久旱禾苗逢雨蓬勃地生長為喻,對梁襄王講述了不嗜殺人,才能統(tǒng)一天下的道理,宣傳自己的仁政思想。解析:A項,這樣;形容詞詞尾,的樣子。B項,親附;跟。C項均為表修飾的連詞。D項,表轉折;表順承。答案:C2下列句子中全都有通假字的一項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民歸下,由水之就下蚤起,施從良人之所之則必饜酒肉而后反施施從外來則無望民之多于鄰國也ABC D解析:由猶;蚤早;反返;無毋。答案:C3下列句子中加點詞的意義與現(xiàn)代漢語相同的一項是()A良人者,所仰望而終身也B則天下之民皆引領而望之矣C養(yǎng)生喪死
10、無憾D無如寡人之用心者解析:A項,“仰望”,依靠,指望;B項,“引領”,伸長脖子;C項,“養(yǎng)生”,供養(yǎng)活著的家人;D項,“用心”,費盡心力。與現(xiàn)代漢語相同。答案:D4下列句子中與“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句式相同的一句是()A申之以孝悌之義B而良人未之知也C良人者,所仰望而終身也D則人之所以求富貴利達者解析:B項與例句均為賓語前置。A項為狀語后置;C項為判斷句;D項為定語后置句。答案:B二、閱讀鑒賞(一)課內閱讀閱讀下面文字,完成57題。梁惠王曰:“寡人之于國也,盡心焉耳矣!河內兇,則移其民于河東,移其粟于河內。河東兇亦然。察鄰國之政,無如寡人之用心者。鄰國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孟
11、子對曰:“王好戰(zhàn),請以戰(zhàn)喻。填然鼓之,兵刃既接,棄甲曳兵而走?;虬俨蕉笾?,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則何如?”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曰:“王如知此,則無望民之多于鄰國也。不違農時,谷不可勝食也;數罟不入洿池,魚鱉不可勝食也;斧斤以時入山林,材木不可勝用也。谷與魚鱉不可勝食,材木不可勝用,是使民養(yǎng)生喪死無憾也。養(yǎng)生喪死無憾,王道之始也。五畝之宅,樹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雞豚狗彘之畜,無失其時,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畝之田,勿奪其時,數口之家可以無饑矣。謹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義,頒白者不負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饑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檢,
12、涂有餓莩而不知發(fā);人死,則曰:非我也,歲也。是何異于刺人而殺之,曰:非我也,兵也。王無罪歲,斯天下之民至焉?!?下列句中加點字的解釋有誤的一項是()A河東兇亦然 谷物收成不好B棄甲曳兵而走 拖C則無望民之多于鄰國也 看望D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檢 約束解析:C項中的“望”意為“指望”。答案:C6下列句子與“頒白者不負戴于道路矣”句式不同的一項是()A是何異于刺人而殺之 B樹之以桑C寡人之于國也 D鄰國之民不加少7梁惠王拿自己于國與鄰國之政比較,孟子為什么不直接闡明意見,而用“請以戰(zhàn)喻”?答:_解析:例句與A、B、C均為狀語后置;D項為一般陳述句。答案:D孟子說“請以戰(zhàn)喻”,用梁惠王熟悉的“戰(zhàn)”設喻,這樣便于啟發(fā)對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