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高考語文一輪復習 第3部分 文學類文本閱讀 專題2 散文閱讀-散體文章自由筆 形散神聚格調新 考點2 歸納概括內容要點
《2018年高考語文一輪復習 第3部分 文學類文本閱讀 專題2 散文閱讀-散體文章自由筆 形散神聚格調新 考點2 歸納概括內容要點》由會員分享,可在線閱讀,更多相關《2018年高考語文一輪復習 第3部分 文學類文本閱讀 專題2 散文閱讀-散體文章自由筆 形散神聚格調新 考點2 歸納概括內容要點(10頁珍藏版)》請在裝配圖網上搜索。
1、 考點二 歸納概括內容要點 對文章內容要點的概括在近幾年高考中是考查的熱點,是針對分析概括作品內容、主題而設的常見題型。從近幾年的高考試題來看,它又可分為局部概括(針對段落)和整體概括(針對全文)。 題型一 局部概括 “局部內容概括”既指概括一個段落內容要點,也指多個段落(層次)內容要點。高考常見內容概括往往是原因概括和特點概括。 (2015·高考山東卷)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題目。 四堡雕版 馮驥才 ①心里一團如花似錦的猜想,在四堡灰飛煙滅。 ②在宋代四大雕版印刷基地中,福建的建陽一直承擔著那片大地上文明的傳播。其他幾個雕版中心如汴梁、杭州等,總是隨著戰(zhàn)亂與京都
2、變遷或興或衰,唯有這“天高皇帝遠”的建陽從中古一直走到近代。我喜歡建安[注]圖書的民間感。它自始就服務于平民大眾,也就將先民們的閱讀興趣與審美觀念融入坊間。明代以來,杭州、蘇州,以及相繼崛起的金陵派和徽派刻印的圖書,一窩蜂地趨向文人之雅致,建安圖書卻始終執(zhí)拗地固守著它的平民性。大眾日常消遣的故事、笑話、野史,農家應用的醫(yī)書、藥書、占卜以及專供孩童啟蒙的讀物,都是建安版常年熱銷的圖書。今天看來,這種由民間印坊養(yǎng)育出來的純樸的氣質便是建安版特有的審美品格了。 ③然而,建安圖書真正的福氣,是它至今還保存著一個雕版印刷之鄉(xiāng)——四堡。中國古代雕版基地大都空無一物,只剩下建安的這個“活化石”。它猶然散發(fā)
3、著書香墨香文明之香嗎? ④四堡身在閩西,肩倚武夷山脈,地遠天偏,這種地方正是歷史的藏身之處。但現代化法力無邊,近幾年古鎮(zhèn)也熱鬧起來了。不過令我吃驚的是,這里居然還完整地保留著二百年來聲震閩西的印書世家鄒氏的坊間與宅第。大大小小一百四十間房子,組成客家人典型的民居——“九廳十八井”。在四堡,這種房子都是一半用于生活,一半用于印書。可是,無論陪同我的主人怎樣指指點點地講述,我也無法想象出往日那種奇異又儒雅的景象來。 ⑤倘若留意,那又細又彎高高翹起的檐角,鳥兒一樣輕靈的木雕斗拱,敷彩的磚雕,帶著畫痕的粉墻,還殘存一些歷史的優(yōu)雅。但擠在這老宅子里生活的人們,對此早已視而不見。歷史走得太遠了,連背影
4、也看不到。高大的墻體全都糟朽,表面剝落,磚塊粉化;地面的磚板至少在半個世紀前就全被踩碎了;門窗支離破碎,或者早已不倫不類地更換一新;雜物堆滿所有角落,荒草野蔓糾纏其間。唯一可以見證這里曾是印坊的,是一些院子中央擺著的一種沉重的石缸。它是由整塊青石雕出,歲月把它磨光。當年的印房用它來貯墨,如今里邊堆著煤塊或菜,上邊蓋著木板;有的棄而不用,積著半缸發(fā)黑和泛臭的雨水。 ⑥生活在這擁擠的黏濕的腐朽的空間里,是一種煎熬。特別是電視屏幕上閃現著各種華屋和豪宅的時候,人們會巴望著逃脫出去,切盼現代化早日來到,把它們作為垃圾處理掉。這就是發(fā)明了印刷術的古國最后一個“活化石”必然的命運么? ⑦應該說當地還
5、是有些有心人的。他們將鄒氏家族的祠堂改造為一座小型博物館,展示著從四堡收集來的古版古書,以及裁紙、印書、切書、裝訂等種種工具。還將此地雕版的源起、沿革、歷代作坊與相關人物,都做了調查和梳理,并在這小展館中略述大概??墒钱斘覇柤艾F存書版的狀況時,回答竟使我十分震驚——只有一套完整的書版!難道這塊生育出千千萬萬圖書的沃土已然資源耗盡,貧瘠得連幾套書版也找不出來? ⑧其實并非如此。直到今天,無孔不入的古董販子還在閩北和閩西各地進村入鄉(xiāng)、走街串巷去搜羅古書古版。四堡人窮,自然就拿它們換錢。文化受到自己主人的輕視才是真正的悲哀。 ⑨四堡的雕版印刷肇始何時,仍是一個謎。但它作為建安版的一個產地,自然屬
6、于中華雕版印刷史源頭的范疇。特別是宋代汴京淪落,文化中心南移,印刷業(yè)便在福建西北這一片南國紙張的產地如魚得水地遍地開花。明清兩代,建安圖書覆蓋江南大地,這也正是四堡的極盛時代??墒堑搅?9世紀,西方的石印與鉛印技術相繼傳入,四堡的雕版便走向衰落。從大文明的系統(tǒng)上說,中華文明傳承未斷;但在許許多多具體的文化脈絡上,我們卻常常感受到一種失落! ⑩在龍巖、泉州和廈門,我都刻意去古董店考查建安書版的流散狀況。在四堡見不到的書版,在這些商店里很容易見到。不過一位販子對我說:“你出大價錢也買不到明代的版子了?!蔽蚁嘈潘脑?。受制于經費的拮據,在這些文化沃土上,到處是古董販子,反倒很少看到專家的身影。
7、 ?四堡現有的書坊不會堅持太久,殘剩在民間的古版又會很快滅絕。照此說來,最終的結果是,我們這個曾經發(fā)明了印刷術的古國就不再有“活態(tài)的見證”可言了? ?那么,誰救四堡呢? (節(jié)選自《癸未手記》,有刪改) 【注】 歷史上建安、建陽二縣多次分合。印刷業(yè)興盛時,建陽等地的印坊多沿用建安之名。 請根據本文概括四堡雕版及其文化衰落的原因。 答: 【解析】 本題考查對四堡雕版及其文化衰落的原因的分析概括。對其原因的分析集中在第⑥至?段,逐段概括,
8、然后根據內容劃分層次:第⑥段“特別是電視屏幕上閃現著各種華屋和豪宅的時候,人們會巴望著逃脫出去,切盼現代化早日來到,把它們作為垃圾處理掉……”是現代商業(yè)對其的沖擊;第⑧段“文化受到自己主人的輕視才是真正的悲哀”是現代人對先人留下東西的不重視;第⑨段“西方的石印與鉛印技術相繼傳入,四堡的雕版便走向衰落”是西方石印與鉛印技術的沖擊;第⑩?段是寫專家與政府對這種文化的不重視。綜合以上即是“四堡雕版及其文化衰落的原因”。 【答案】 ①西方石印與鉛印技術的沖擊;②現代商業(yè)文明的沖擊;③民間對先人文化遺產的漠視;④政府和專家重視不夠。 一、明辨題型——掌握高考常見設問方式 題干示例 (2015
9、·高考山東卷)請根據本文概括四堡雕版及其文化衰落的原因。 (2015·高考重慶卷)作者用“甘森”的蒙古語意思引出其環(huán)境條件之苦,又寫了新中國成立后甘森的發(fā)展之變,請分別予以概括。 (2015·高考北京卷)本文倒數第三段描寫了哪些賞梅的情境?作者借此寫出了梅花怎樣的品質與格調? 其他設問方式: (1)作者這樣說的理由是什么? (2)結合全文,根據××分析主要原因。 (3)作者為什么說××?請簡要概括。 (4)作者是從哪些方面寫××的?請分條概括。 明辨題型 (1)題干中有“概括”“體現”等字樣; (2)題干中有“原因”“特點”等字樣。 二、掌握技巧——找到解題鑰匙 原因
10、概括 原因概括題,題干呈現的往往是作者的觀點(或結論),要求篩選、概括作者持該觀點的理由或依據。 原因概括類題目答題流程 第一,關注題干提問模式,界定題型 原因概括類題,題干提問時一般都有“為什么”“什么原因”“什么理由”等關鍵詞。 第二,注意思維模式:由果溯因或一果多因 散文大多是作者闡發(fā)對生活的感悟或某種道理,這些感悟或道理,就是命題者命題的“果”,這些“果”從何而來,就是前后的敘事、描寫、回憶等。說到底,散文往往是一個因果復句,故這類題涉及的范圍比較大,答題時盡量把“因”找全。 第三,遵循就近和分散相結合的原則 凡題干語句出現的地方往往是答案密集的區(qū)域,所以一定要“就近”
11、思考答案。尚存一兩點分散在離題干句較遠的上下文,需要延伸思維,適當擴大搜索范圍,把答案找全。原因概括題滿分答案要點一般有顯性要點和隱性要點,而“隱性要點”的尋找需要“適當擴大搜索范圍”并能透過現象看本質。 第四,用因果法檢查答案是否正確 用“因為……所以……”的形式把原因與結論連接起來讀一讀,如果因果關系成立,則基本正確;如果生硬,則可能不正確,或語言組織不到位。 特點概括 特點概括題要求概括的是散文中的人、物、景、情及環(huán)境的特點(特征),是概括題中的常見題型之一。 特點概括“ 步走” 第一步,審讀題干,明確方向。明確是什么陳述對象的特點,是人物特點還是景物特點;然后明確思維趨
12、向。 1.概括人物形象特點“三角度” (1)從記敘的事件中概括特點 這一點與概括小說形象特點需要從情節(jié)入手是一個道理。 (2)從描寫中概括特點 對于文中的動作、語言、心理、形態(tài)、氣味等的描寫,特別是細節(jié)描寫要重點關注,這些描寫均可以提煉出形象的特點。 (3)從抒情議論中概括特點 文中抒情議論的語句,特別是對形象的評價性語句,往往直接點明形象特點,概括時不可忽視。 2.概括物象特點“三層次” 層次一,分析物象的外在特征(形態(tài)、色澤、特征)和環(huán)境特點。 層次二,挖掘物象的內在品格(內涵、本質、精神),抓物與志的“契合點”。 層次三,塑造此形象的意義(運用象征或托物言志的手法,
13、體現作者的某種情操或情感,表達作者的某種向往或追求)。答題要注意由表及里、由淺入深。 第二步,閱讀原文,確定區(qū)域。題干中關鍵詞出現在原文中的區(qū)域往往是要點所在區(qū)域。 第三步,根據區(qū)域內的文字,抓其本質,分類概括。 題型二 整體概括 整體內容概括是針對文章的整體表現而言的,包含情感態(tài)度概括和主旨概括。這兩者直接以文章層意、內容要點為基礎,又涉及作者主觀創(chuàng)作意圖和文章客觀表達效果,涉及文內使用的材料和文外相關材料,要求具有較高的分析概括能力和較準確的語言表達能力。 (2016·高考天津卷)閱讀《在母語的屋檐下》(文本見本專題考點一[例2]),完成后面問題。 作者深情地詮釋了母語的
14、多重意義,請結合全文加以概括。 答: 【解析】 本題考查歸納內容要點的能力,解答此類題目應該緊扣題干要求,將從答題區(qū)間提取的
15、關鍵語句、中心詞進行改造、組合,將之概括成為全面、凝練、流暢、符合要求的答案。由標題的含義可知文章強調的是母語與人們之間的關系。通讀全文,母語的意義可概括為:和少年時代的伙伴用家鄉(xiāng)話談起來感到過癮,母語與世界的關系,母語可以抒發(fā)感情,母語可以守衛(wèi)民族文化,母語可以讓人找到安全感,母語創(chuàng)造了不同語言的人們的共同精神財富。 【答案】 ①母語可以拉近彼此關系。②母語最早打通人與世界的聯系。③母語可以自由地抒情狀物。④母語包蘊文化基因,守衛(wèi)民族文化。⑤母語給人以家的歸宿感。⑥各民族用自己的母語創(chuàng)造了人類共同的精神財富。 一、明辨題型——掌握高考常見設問方式 題干示例 (2016·高考天津卷
16、)作者深情地詮釋了母語的多重意義,請結合全文加以概括。 (2014·高考北京卷)文章勾勒了歐洲自近代以來理解“廢墟”過程中的三個重要歷史節(jié)點。請分別概括三個節(jié)點中人們對“廢墟”的不同審美感悟。 (2014·高考湖南卷)概括全文主旨,并聯系現實談談你的看法。 其他設問方式: (1)作者對某事的感悟是什么? (2)分析作者對某事的觀點態(tài)度。 明辨題型 題干中有“思想”“情感”“主旨”“觀點”“態(tài)度”“感悟”等字樣。 二、掌握技巧——找到解題鑰匙 概括情感態(tài)度 散文作品閱讀中的“概括情感態(tài)度”類命題形式主要有三種考向: 1.情感變化類。題干要求多有“情感變化”字眼,如2013
17、年大綱全國卷第17題“對林肯中心的演出,‘我’表現出哪些情感變化?請結合全文簡要分析”。 2.情感梳理類。如2014年北京卷第20題“文章勾勒了歐洲自近代以來理解‘廢墟’過程中的三個重要歷史節(jié)點。請分別概括三個節(jié)點中人們對‘廢墟’的不同審美感悟”。 3.情感認定類。題干要求多有“情感”“如何”等關鍵詞,如2014年四川卷第16題“作者認為應該如何欣賞山水及自然景物?請結合全文簡要概括”。 因為有這些考向,所以解答此類題需要: 第一步,審清題干,明確具體考向。 第二步,掌握各類概括情感態(tài)度試題的技巧。 1.情感變化類題型,可采用捋線串珠法。文學作品中,自然要或明或暗地流露出作者的某種
18、情感,而且隨著事情的發(fā)展,作者的情感還會發(fā)生不斷的變化。對于這種題型,最好的辦法就是“捋線串珠”,即先沿著作者的情感線索讀下去,尤其是線的起端和終端;然后將文中關于心理描寫的詞語作為彩珠,串到這根紅線上。串珠時,千萬不要把珠子遺漏了,那樣情感變化就有可能脫節(jié),對于那些情感相近的詞語,可以不串到線上,防止簡單重復。在全文的彩珠串完以后,作者情感變化的脈絡就一清二楚了,就可以形成答案了。 2.情感梳理類題型,可采用分類歸納法。作者在文學作品中傳達的思想感情,因人因事因物往往不同。對于涉及“哪些”情感之類的題干指向,最好的辦法是先圈定和摘錄出所涉及的帶有明顯感情色彩的詞語,然后根據詞語所承載的感情
19、傾向,分門別類,逐一感受體味,即可比較準確而便利地獲取答案。 3.情感認定類題型,可采用語境感悟法。就是根據題干所指的語境,或全文,或句段,進行理解和感悟,先分析大致意思,后理解主要內容,再設身處地感受,最后是領悟其中的感情傾向。這種方法的重點對象是關鍵詞句,即對感情色彩極為濃厚的詞句,進行深入理解和體悟,涉及面小,感悟點集中,尤其是對某個句子的情感認定,這種方法最為恰當。 概括主旨 概括散文主旨,包含兩點:一是文本思想意義概括,二是作者思想觀點和寫作意圖的概括。 “概括主旨”需要“三”法: (一)“三遍閱讀法” 第一遍:速讀。要求是快速瀏覽文本,概括各層大概意思,建立對文本的整
20、體認識,集中解決一個問題——選文寫的是什么? 第二遍:精讀。要求是仔細閱讀每句話,找尋、揣摩文章中關鍵的詞句。注意那些體現作者立場觀點、反映文章深層次內容,內涵較豐富、形象生動的詞句,尤其要注意文章的開頭句、結尾句、獨立成段的句子、比喻句、連詞句、過渡句、抒情議論句,文章的主旨句往往就隱藏在這些句子里。也就是說,要能參悟一些重要的段落,對文章的主旨產生一定的認識。 第三遍,速讀。依文體,抓關鍵。散文就是要抓住敘述和描寫中那些議論、抒情性的句子,在前兩遍閱讀的基礎上準確把握主旨。 (二)“三種概括法” 1.“關鍵整體結合”法 就是抓住文章標題,開頭結尾,文中的議論、抒情、文眼等關鍵部位
21、,同時要認真思考全文文句,解答時二者一定要有機結合。 2.“段意串聯”法 即匯總每段的中心句概括出文章的主旨。在這里,概括不同于歸納,歸納指從不同事物中尋取共同點并抽取出帶有共性的論斷,概括不一定都尋找共同點,它更要求將各個知識點聯系起來,在更高的層次上找到一個集中點。也就是說將每段的中心聯系起來,在整體上找出它們表達陳述的集中點,從而概括出文章的中心主旨來。這種逐層地、由多段意思向中心意思的提煉,是分析歸納文章中心意思最實在、最有效、最一般的方法,也是傳統(tǒng)的方法。是各層意思的相加且又是一種“意思的綜合”。 3.“因文而異”法 不同文體運用不同方法來表達中心意思,寫人記事散文常寫人記事
22、,應看其寫了什么人,記了什么事,表達了什么精神、人格;寫景狀物散文一般借景借物抒情,應看其寫了什么景、物,抒發(fā)了什么感情或闡發(fā)了什么哲理;議論說理散文應看其通過擺事實講道理,表明了什么觀點等。 概括文章主旨,往往需要綜合以上各種方法,另外還要關注寫作背景、小注等一些細節(jié)。 溫馨提示 不論何種題型都需要: 1.讀懂文章是前提 首先,概括每段段意。概括段意要理解各句所寫內容,抓住關鍵詞句,分析句間關系來概括。 (1)關鍵詞句往往指每段首、尾的有總領或總結作用的詞句。閱讀時,需要標示出來。 (2)分析句間關系就是指根據句間關系確定段落重心,如是并列、對照關系的,要把多個句子意思有機結
23、合;如是層進、轉折關系的,要重在后者,又不忘前者;如是總分(分總)關系的,要抓住總說部分概括。 其次,理清思路。分析段與段、層與層之間的關系,理清文章思路,只有對文章大意讀懂了,在歸納概括時才不至于找不到方向。 2.學會歸納是關鍵 首先,據題干尋找答題區(qū)間,確定答案存在于哪些段落。并且還應進一步縮小包圍圈,再根據題干中要求概括的方向性詞語鎖定具體的“信息塊”,甚至是“信息句”“信息詞”。其次,在整合信息時應注意,信息要點不能遺漏、交叉、重復,更不能無中生有。 我們在歸納概括時應注意以下幾點: (1)盡可能利用原文詞句歸納。就獨立歸納而言,盡可能用原文中的重要詞句組織答案,可以防止歸納
24、的不準確。 (2)防止要點遺漏。解決這一問題,需要對相關文字作層次分析,并注意按分值采點。 (3)大多數考生做此類題一般使用直接摘錄法,這種方法用在某些題的某個點上是合適的,但大多數題的多數要點是不能用這種方法的。解答此類題靠的是對某些關鍵詞語的組合,換個角度轉述,用一個更“上位”(上一個層次)的詞加以概括;有的則需要自己挖掘概括。 注意:全用原文的話太呆板,全用自己的話太危險,原文的話與自己的話相結合最安全。 此類題常用的思維流程圖:摘取 → 合并 → 舍取 → 整合。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1~3題。 重巒疊嶂間的田園 余秋雨 如果把陶淵明歸入魏晉名士一類,可能有點粗糙。
25、陶淵明比曹操晚了二百多年。他出生的時候,阮籍、嵇康也已經去世一百多年。他與這兩代人,都有明顯區(qū)別。他對三國群雄為權謀的爭斗看得很透,這與魏晉名士基本一致。但如果把他與魏晉名士細加對比,就會發(fā)現魏晉名士雖然喜歡老莊卻還不夠自然,在行為上有點故意,有點表演,有點“我偏要這樣”的做作,這就與道家的自然觀念有距離了;而且,魏晉名士身上殘留著太多貴族子弟的氣息,清談中過于互相依賴,過于在乎他人的視線,而真正徹底的放達應該進一步回歸自然個體,回歸僻靜的田園。 于是,我們眼前出現了非常重要的三段跳躍:從漫長的古代史到三國群雄,中國的文化人格基本上是與軍事人格和政治人格密不可分的;魏晉名士用極端的方式把它解
26、救出來,讓它回歸個體,悲壯而奇麗地當眾燃燒;陶淵明則更進一步,不要悲壯,不要奇麗,更不要當眾,也未必燃燒,只在都邑的視線之外過自己的生活。 安靜,是一種哲學。在陶淵明看來,魏晉名士的獨立如果達不到安靜,也就無法長時間保持,要么凄凄然當眾而死,要么惶惶然重返仕途。中國歷史上出現過大量立誓找回自我,并確實作出了奮斗的人物,但他們沒有為找回來的自我安排合適的去處,因此,找回不久又走失了,或者被綁架了。陶淵明說了,這個合適的去處只有一個,那就是安靜。 在陶淵明之前,屈原和司馬遷也得到過被迫的安靜,但他們的全部心態(tài)已與朝廷興衰割舍不開,因此即使身在安靜處也無時無刻不惦念著那些不安靜的所在。陶淵明正好
27、相反,雖然在三四十歲之間也外出斷斷續(xù)續(xù)做點小官,但所見所聞使他越來越殷切地惦念著田園。回去吧,再不回去,田園荒蕪了。他天天自催。 這樣一個陶淵明,應該更使民眾感到陌生。盡管他的言詞非常通俗,絕無魏晉名士的艱澀,但民眾的接受從來不在乎通俗,而在乎轟動,而陶淵明恰恰拒絕轟動。民眾還在乎故事,而陶淵明又恰恰沒有故事。 因此,陶淵明理所當然地處于民眾的關注之外。同時,也處于文壇的關注之外,因為幾乎所有的文人都學不了他的安靜,他們不敢正眼看他。他們的很多詩文其實已經受了他的影響,卻還是很少提他。 到了唐代,陶淵明還是沒有產生應有的反響。好評有一些,比較零碎。直到宋代。尤其是蘇東坡,才真正發(fā)現陶淵明
28、的光彩。蘇東坡是熱鬧中人,由他來激贊一種幾百年前的安靜,容易讓人信任。細細一讀,果然是好。于是,陶淵明成了熱門。 由此可見,文化上真正的高峰是可能被云霧遮蓋數百年之久的,這種云霧主要是朦朧在民眾心間。大家只喜歡在一座座土坡前爬上爬下,狂呼亂喊,卻完全沒有注意那一脈與天相連的隱隱青褐色,很可能是一座驚世高峰。 (選自余秋雨《重巒疊嶂間的田園》,有刪改) 1.下列對文章的理解和分析,符合文意的一項是( ) A.陶淵明拒絕轟動,又沒有故事,所以宋代以前一直不被民眾和文壇接受。 B.標題中的“田園”是陶淵明生命境界的象征,而“自然”就是這種境界的核心。 C.陶淵明雖然也斷斷續(xù)續(xù)地做過一些
29、小官,但他對田間勞動更感興趣,他惦念著自己的田園,擔心自己的田園荒蕪了,因此辭官回到了田園。 D.本文采用了比較、欲揚先抑等手法,增強了文章的表現力和感染力,取得了很好的藝術表達效果。 B [解析] A項,“宋代以前一直不被民眾和文壇接受”的說法不準確,唐代已經有人對陶淵明有好評了。C項,“他對田間勞動更感興趣”于文無據,從原文看,陶淵明離開官場回到田園的原因不是“對田間勞動更感興趣”,而是回歸自我去過自己的生活。D項,“欲揚先抑”錯,文中沒有運用這種手法。 2. 根據文章內容,概括說明“安靜”對中國文化人的影響。 答:
30、 [答案] 魏晉名士沒有得到安靜,也就沒有找回自我的去處,或者當眾而死,或者重返仕途。屈原、司馬遷得到過被迫的安靜,身處安靜,但心仍惦念朝廷。安靜使陶淵明徹底回歸自我,身心解放,數百年后成為中國文化高峰。 3.作者在文末說,大家只喜歡在一座座土坡前爬上爬下,狂呼亂喊,卻完全沒有注意那一脈與天相連的“隱隱青褐色”的高峰。從古到今很多文人都喜歡成為“
31、土坡”,不愿成為“被云霧遮蓋數百年之久”的高峰。針對這一文化現象,談談你的看法。 答: [答案] (提示)可批評民眾的短視幫助造就平庸;也可評價文人,贊賞那些能安靜堅守終成大家,對民族文化建設做出重大貢獻的人;也可批評那些耐不住寂寞,急功近利,終致平庸乃至留下笑柄的人。(言之成理即可) 10
- 溫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3.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5. 裝配圖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