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英語課程標準》解讀.doc
《小學《英語課程標準》解讀.doc》由會員分享,可在線閱讀,更多相關《小學《英語課程標準》解讀.doc(12頁珍藏版)》請在裝配圖網上搜索。
《英語課程標準》解讀 社會生活的信息化和經濟的全球化使英語的重要性日益突出,英語教育已成為公民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對我國經濟和科技的發(fā)展發(fā)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標準P1) 小學開設外語已成為國際的趨勢。沒有語言就沒有共同的理解。歐洲要求每個公民除了學習母語外,必須學習一門外語,高中畢業(yè)時必須會兩門外語。 一、 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具體目標 《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 改變課程過于注重知識傳授的傾向,強調形成積極主動的學習態(tài)度,使獲得基礎知識與基本技能的過程同時成為學會學習和形成正確價值觀的過程。 改變課程結構過于強調學科本位、科目過多和缺乏整合的現(xiàn)狀,整體設置九年一貫的課程門類和課時比例,并設置綜合課程,以適應不同地區(qū)和學生發(fā)展的需求,體現(xiàn)課程結構的均衡性、綜合性和選擇性。 改變課程內容“繁、難、偏、舊”和過于注重書本知識的現(xiàn)狀,加強課程內容與學生生活以及現(xiàn)代社會和科技發(fā)展的聯(lián)系,關注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經驗,精選終身學習必備的基礎知識和技能。 改變課程實施過于強調接受學習、死記硬背、機械訓練的現(xiàn)狀,倡導學生主動參與、樂于探究、勤于動手,培養(yǎng)學生搜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獲取新知識的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交流與合作的能力。 改變課程評價過分強調甄別與選拔的功能,發(fā)揮評價促進學生發(fā)展、教師提高和改進教學實踐的功能。 改變課程管理過于集中的狀況,實行國家、地方、學校三級課程管理,增強課程對地方、學校及學生的適應性。(紅本P257) 以上是本次課程改革的六項具體目標。我們要如何理解這六項目標呢? 1、第一項目標是:實現(xiàn)課程功能的轉變 即從單純注重傳授知識轉變?yōu)橐龑W生學會學習,學會合作,學會生存,學會做人,打破傳統(tǒng)的基于精英主義思想和升學取向的過于狹窄的課程定位,而關注學生“全人”的發(fā)展。這一根本性的轉變,對于實現(xiàn)新課程的培養(yǎng)目標,在基礎教育領域全面實施素質教育,培養(yǎng)學生具有社會責任感、健全人格、創(chuàng)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終身學習的愿望和能力、良好的信息素養(yǎng)和環(huán)境意識等具有重要意義。 2、第二項目標是:體現(xiàn)課程結構的均衡性、綜合性和選擇性 此項目標實際上也就是整體設計。新一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對現(xiàn)行課程結構進行了重大調整,減少了課程門類,對各門具體課程之間的比重進行了調整,在保留傳統(tǒng)學科課程的同時,加強了旨在養(yǎng)成學生科學素養(yǎng)和實用技能方面的課程,使科學、綜合實踐等課程的比重呈上升趨勢。從小學至高中設置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內容主要包括信息技術教育、研究性學習、社區(qū)服務與社會實踐以及勞動與技術教育等,旨在加強學生創(chuàng)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培養(yǎng),加強學校教育與社會發(fā)展的聯(lián)系,改變封閉辦學、脫離社會的不良傾向,培養(yǎng)學生的社會責任感。新課程重視不同課程領域對學生發(fā)展的獨特價值,淡化學科界限,強調學科間的聯(lián)系與綜合。課程結構的這種轉變,與課程功能的轉變遙相呼應,折射出我國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基本思想和新時期的培養(yǎng)目標,保證學生全面、均衡、富有個性地發(fā)展。 3、第三項目標是:密切課程內容與生活和時代的聯(lián)系 此項目標實際上也就是改變內容。原來我們的課本跟實際生活離得遠,不是生活語言,是模式化的句型,學生在實際生活中不懂得用。新的課程不再是單純以學科為中心組織教學內容,不再刻意追求學科體系的嚴密性、完整性、邏輯性,注重與學生的經驗結合在一起,使新知識、新概念的形成建立在學生現(xiàn)實生活的基礎上。課程內容切實反映學生生活經驗,努力體現(xiàn)時代特點,將會有效地改變學生學習生活和現(xiàn)實世界相脫節(jié)的狀況,極大地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 4、第四項目標是:改善學生的學習方式 以往長期的灌輸式學習使學生變得內向、被動、缺少自信、恭順......自然也就窒息了人的創(chuàng)造性。學習方式的改善是以教師教學行為的變化為前提的,因而我們把教師教學行為的變化和學生學習方式的改善視為本次課程改革成功與否的重要標志,從某種意義上講,也是素質教育能否深入推進的關鍵因素。 5、第五項目標是:建立與素質教育理念相一致的評價與考試制度 今后的評價一要重視發(fā)展,淡化甄別與選拔,實現(xiàn)評價功能的轉化。二要重綜合評價,關注個體差異,實現(xiàn)評價指標的多元化。三要強調質性的評價,定性與定量相結合,實現(xiàn)評價方法的多樣化。四要強調參與與互動、自評與他評相結合,實現(xiàn)評價主體的多元化。五要注重過程,終結性評價與形成性評價相結合,實現(xiàn)評價重心的轉移。 6、第六項目標是:實行三級課程管理制度 本次課程改革從我國的國情出發(fā),妥善處理課程的統(tǒng)一性與多樣性的關系,建立國家、地方、學校三級課程管理體制,實現(xiàn)了集權與放權的結合。三級課程管理制度的確立,有助于教材的多樣化,有利于滿足地方經濟、文化發(fā)展的需要和學生發(fā)展的需要。為了實現(xiàn)上述目標,本次課程改革重劃分了國家、地方、學校在基礎教育課程管理中的職責分工,調整了國家課程在整個課程計劃中所占的比重,在課程內容和課時安排上增加了一定的彈性,讓地方和學校擁有相應的選擇余地。三級課程管理政策的運行,為課程適應地方經濟、文化發(fā)展的特殊性,以及滿足學生個性發(fā)展的需要、體現(xiàn)學校辦學的獨特性,創(chuàng)造了良好的條件,并且對于加速我國課程建設民主化、科學化進程必將產生深遠影響。 二、英語課程改革的重點 要改變課程過分重視語法和詞匯知識的講解與傳授,忽視對學生實際語言運用能力的培養(yǎng)的傾向。我們的課程改革的目標是強調課程從學生的學習興趣、生活經驗和認知水平出發(fā),倡導體驗、實踐、參與、合作與交流的學習方式和任務型的教學途徑,發(fā)展學生的綜合語言運用能力,使語言學習的過程成為學生形成積極的情感態(tài)度、主動思維和大膽實踐、提高跨文化意識和形成自主學習能力的過程,這就是我們英語課程改革的重點。 這里面強調了體驗、實踐、參與、合作與交流的學習方式,這是我們要改變的目前的學生死記硬背、被動學習,被動記語法和詞匯的學習方式,將來我們要去檢測我們的課程改革是否成功,其中一個非常重要的就是要看學生的學習方式是否轉變了,那么我們怎么去看學生的學習方式呢?比如說我們上這一節(jié)課,這一節(jié)課我們是要看學生是如何學習的,學生的學習方式是不是采用一種體驗、實踐、參與、合作與交流的學習方式,是不是有意識地培養(yǎng)學生形成積極的情感,有沒有主動地思維,能不能鼓勵學生大膽地實踐,有沒有使學生建立積極主動的學習態(tài)度和自信心,這就是我們將來要看這一節(jié)英語課它在課程改革里體現(xiàn)什么方面,課堂學生角色的變化,教師角色的變化。我們現(xiàn)在教師的角色主要是一種傳授的功能,也有一定的組織,但是這個組織不是在一種非常寬松靈活的環(huán)境里讓學生去充分發(fā)展,自己的潛力和才能得到發(fā)揮,而是組織學生去朗讀、背誦,總體來說學生還是處于一種相對被動的一種狀態(tài),這里面對話啦、抄課文啦、抄詞組啦,幾乎就是體現(xiàn)這么一個課堂模式,我們還不能說這種模式是一種體驗,是一種實踐、參與合作的學習模式。如何改變現(xiàn)有的教學模式,就是重點要抓住學生角色的變化,和教師角色的變化,抓住學生學習方式的變化,當然學生學習方式的變化需要有教師本身角色的變化,同時評價、教學方法、教改等等多方面的因素共同來促進學生學習的變化。 三、基礎教育階段英語課程的基本理念 這個在課程標準里都有。整個課程設計就是按照這六個理念來做的。這六個理念主要是指義務教育階段的理念,高中階段的理念和義務教育階段的理念還有不同,高中課程的理念要有稍微的變化,英語課程的基本理念首先是面向全體教育,作為基礎教育是面向全體的教育,不是一種精英的教育,所以我們的課程目標應該是絕大多數(shù)學生都能夠達到的目標,而不是僅僅是一部分好的學生能達到的目標,這個目標不應該是非常非常高的讓學生夠不著的目標,所以它是一個面向全體的教育,基礎教育是為所有的學生今后的發(fā)展打基礎,具有普遍性的、基礎性的。主要是素質教育,這是第一點理念,不是精英教育,不是選拔教育,而是一種面向全體的教育,每一個孩子都應該得到老師的關注。我們不僅僅關注那些好的、能上大學的孩子,我們的關注是讓每一個孩子都能在自己的原有的基礎上潛力得到最大的發(fā)揮和發(fā)展。 第二個理念是整體設計目標,體現(xiàn)靈活開放。在整體設計目標時改變了過去分年級、分學段的課程設計方案,過去我們對小學是百花齊放的一種方式,沒有一種標準。小學往往是開設課程的學校自己設計的目標。初中有初中英語教學大綱,高中有高中英語教學大綱,分年級分段的要求。如:初中有初中一年級的要求、初中二年級的要求、初中三年級的要求。新的課程是按照級別的要求,按照語言的能力的發(fā)展設計目標,整體設計目標之后就使小學和中學形成有機的聯(lián)系,不是再形成過去的重復勞動和資源浪費的問題。我們國家的資源如此緊張的情況下,教師的資源如此緊張的情況下,在過去的中小學教學里經常造成很大的浪費。因為很多的小學生進入中學后都要重新從A、B、C開始學習,而且中小學的銜接一直沒有直接聯(lián)系。這個問題實際上也不是我們國家的問題,國際上小學開設外語的,到中學銜接都存在這個問題,那么我們整體設計課程目標之后就能夠比較好地解決銜接問題,以便靈活開放,在分級里面我們將允許學生跨級,他們在學校也有個可能性就是可以進行級別調整。如雖然國家規(guī)定三年級開始是一級課程,但在有的地區(qū)是一年級開設英語,這樣他們的級別可以順延。這是第二個理念。 第三個理念是:突出學生主體,尊重個性差異。我們在過去的教學里面,學生的主體性沒有很好地體現(xiàn)出來,學生被動學習占比較大的比例,沒有學生主動思維和參與的體現(xiàn)。在個性差異的問題上我們的課程不太重視學生的差異。學校就象一個加工廠,這個加工廠生產出來的所有產品都是按照一個模子來制定出來的,所有的學生都是一個模式,把學生按中考、高考的模式去設計,所有的孩子的個性都是模型化的。學生沒有個性。這樣生產出來的產品是次品,為什么呢?很多孩子按照這個模式學習,他的思維被禁錮了,所以我們要把學生的主體突出,個性發(fā)揮出來,充分張揚個性。國內的大學生和國外的比,國內的沒有創(chuàng)意,就是一個活生生的例子。 老師在對人、對孩子的尊嚴方面一定要尊重,不要以為孩子沒有自尊心,如:有的老師定:小學一年級90分以下為不及格,讓89分及以下的站起來,這樣極大地挫傷了學生的積極性。有一個調查可以說明一個問題:因為喜歡上學而上學的比例:小學:8.xx%;初中:10%;高中:4.3%。也就是說高中有95%多的學生不喜歡上學,是受家庭、社會的壓力所致。高三的學生高考后把書燒了,對書本恨到這個程度的學生談何終身學習?終身學習的條件有二:一是興趣,二是學習能力。很多考上大學的學生因為沒有作業(yè),不懂得怎么去學習,因為在中學時代總是按老師布置的作業(yè)去學習,所以剛上大學無法適應,要很長時間才能調整過來。 第四個理念是:采用活動途徑,倡導體驗參與。在英語課程中,應努力倡導學生的積極參與,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不僅能建構知識、提高語言能力,而且通過感知、體驗、實踐、參與和合作探究等活動方式,完成任務和實現(xiàn)目標。在學習過程中調控情感態(tài)度和學習策略,以形成積極的學習態(tài)度,促進語言實際運用能力的提高。一句話:讓學生去學。 第五個理念是:注重過程評價,促進學生發(fā)展。以往的評價過于側重終結性評價方式,即考試。本次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一個重要方面是改革評價體系,其中最主要的是提倡過程性評價方式。也就是說,把對學生的評價貫穿到平常的學習過程之中。根據(jù)學生在平常學習中的表現(xiàn)和成就對學生的學習作出更準確、更合理的評價。我們不是要評價學生有多么失敗,不成功,而是要評價學生能做什么,幫助、激勵學生去發(fā)展。在學期初教師應向學生說明本學期的評價方法,讓學生對本學期的評價有一個大體的了解,知道應朝哪幾方面努力,具體應該怎樣做。 第六個理念是:開發(fā)課程資源,拓展學用渠道。課程資源是學習效果很重要的保障,沒有開發(fā)資源,教學質量無法提高。傳統(tǒng)的教育過于依賴教科書的作用,對教科書的理解也是十分狹隘的。在新的基礎教育課程體系中,除了教科書以外,還有更加廣泛的課程資源。英語學習不僅要求學生大量接觸真實、地道的英語,而且要求學生具有使用英語的機會和條件。因此,開發(fā)豐富多樣的課程資源,拓展學生學習英語和使用英語的渠道,是英語課程改革的一個重要舉措。 四、英語課程標準的特點 1、以學生的發(fā)展為基本出發(fā)點,力求體現(xiàn)素質教育的思想。 以知識為本的課程理念、課程模式所帶來的一系列教學方式、互動模式、學生的學習方式和評價方式都是一連串地受到影響,如果我們奠定了以人為本的課程觀,以學生的發(fā)展為本的課程觀,它所帶來的教學模式,互動的模式,學生的學習方式以及評價都會發(fā)生變化。比如我們看以學生發(fā)展為本的課程觀,它的教學模式是一種互動式的,是和學生的發(fā)展和學生的生活經驗緊密結合的。教學是一種探究式的、發(fā)現(xiàn)式的,而不是記憶和被動的;是發(fā)現(xiàn)式的,讓學生去探討、去發(fā)現(xiàn)、去討論。學生的學習方式也相應發(fā)生變化。不是一種被動的學習方式,而是一種積極的、主動的來探討,合作式的、交流式的,互相學習的。從互動模式上看是多層次的,學生與學生之間、小組與小組之間,班級與班級之間,教師與學生之間,教師與小組之間多種的、多項的互動模式。這種的互動模式就是以學生發(fā)展為本的。評價給語言帶來變化,不可能是一個模式,肯定是關注學生在發(fā)展過程當中他所取得的進步,他的成就、自信心的建立,興趣的發(fā)展是多方面的,所以課程觀是對我們整個的教學過程帶來很大的變化。所以我們現(xiàn)在是以學生發(fā)展為基本出發(fā)點的課程觀,力求體現(xiàn)素質教育的特點。 2、構建以能力為目標的分級課程體系,保證課程的整體性、靈活性和開放性。 這個課程體系使基礎教育階段的英語課程成為一個整體,打破了以往按學段劃分目標的體系。這一改革措施不僅有利于解決不同學段之間英語課程的銜接問題,也有利于學生根據(jù)自己的需要進行選擇性學習。另外,英語課程的九級目標體系還有利于不同地區(qū)、不同學校根據(jù)實際情況調整本地區(qū)、本學校的課程目標。 3、倡導體驗、實踐、參與、交流與合作的學習方式,強調學生能用英語做事情。 就是倡導怎么樣的學習方式,我們所強調的是以學生能夠用英語做事,而不是學生能夠背多少詞匯,能夠背多少語法條目,能夠背多少對話,而是學生能不能用英語去做一些事,也就是倡導體驗、實踐、參與、交流與合作的學習方式,強調學生能用英語做事情。 4、提倡“任務型”的教學思路,把綜合語言運用能力的培養(yǎng)落實在教學過程中。 “任務型”的教學思路,不能為了“任務”而任務,不要走極端,不倡導為了形式而形式的東西,而確確實實是要學生的手參與,讓學生在真正的實際語言運用當中去完成任務,去收集信息和處理信息。 5、注重評價對學生的激勵作用,建立形成性與終結性相結合的課程評價體系。 6、強調課程資源的開發(fā)與利用。 (最后兩點不展開,在基本理念里也講了。) 五、英語課程標準的總體結構 是由四個部分來構成的。 第一部分是前言 對課程的性質、課程的價值、課程的目的是什么作了介紹。 第二部分是關于課程目標 通過圖形來描述課程目標。 第三部分是內容標準 把課程目標看成計劃,按照每個級別的要求去設計它的內容,它的目的,即內容標準。 第四部分是實施建議 實施建議里面有教學評價的建議,有關于教學的建議,有關于教材的使用以及資源開發(fā)與利用的建議。 這是課程標準總體結構的四個部分。在這四個部分之后有一個附錄。附錄里前面的四個是關于教學內容方面的,有語音項目表,語法項目表,功能意念項目表,話題項目表。第五個表是技能教學參考表。這個技能教學參考表主要是考慮到我們在教學過程中很多老師不太了解什么是技能教學,在這個技能教學參考表里把聽說讀寫四項技能按照教學的目的、技能的分解來編寫的。我們在教聽、教說、教讀、教寫的時候,我們應該意識到我們實際上是在培養(yǎng)學生的聽、說、讀、寫。通過課堂的活動,來使得聽、說、讀、寫技能的整體性,而不是說“讀”就是朗讀,你讀一遍,他讀一遍,這一段這個同學讀,那一段那個同學讀,大家可以看到讀的技能里面涉及到多少種。這些技能如:略讀的技能的形成,可以通過怎么樣的課堂活動形式來培養(yǎng),課堂活動有:前期活動,有中期活動,有后期的活動。按照這三個步驟。實際上聽說讀寫的每一個技能都是按照這三個活動的形式。 老師設計自己的課程的時候就可以參考這個表格來思考我這一節(jié)課,我需要哪一些技能,通過哪些活動進行訓練,而不是象聽力教學那樣,聽力教學往往是聽一課時,把學生拉到語言實驗室或放一段錄音,聽完劃勾,校對答案的對錯,沒有聽的過程教學,只有測試,缺乏過程。我們要教聽力,需要幫助學生培養(yǎng)聽的技能,克服聽的過程中一些不正確的方式。所以我們說通過這個參考表給老師提供一個在教學備課過程中對技能的培養(yǎng)提供參考。憙 六、英語課程的性質憘 原來英語教學是一種學習語言的知識、掌握語言的技能,那么我們現(xiàn)在英語課程不僅僅是對語言的學習,既是學生英語學習和實踐活動,逐步掌握英語知識的技能,提高語言實際運用能力的過程;又是他們磨礪意志、陶冶情操、拓展視野、豐富生活經歷、開發(fā)思維能力、發(fā)展個性和提高人文素養(yǎng)的過程。(P1) 這里面分為兩個層次,上面一個分號,下面一個句號。上面一個層次是關于語言方面的,下面一個層次是關于人文方面的。那么實際上英語不是工具性質,在基礎教育階段它是更多的人文性質的,我們要通過英語的課程在培養(yǎng)學生語言能力的同時發(fā)展他們的個性,發(fā)展他們的思維,豐富生活經歷,提高人文素養(yǎng)。也就是說我們如何在基礎英語教育過程當中去分析是主要的。它不是教孩子說幾句話就可以,實際上是整個人的素養(yǎng)養(yǎng)成的一個非常重要的過程,所以老師怎么樣能夠在課堂教學里面把工具性和人文性很好地結合都來,這是我們今后要探討的,就是如何在英語課程里面實施素質教育的問題。這就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問題。因為在這個問題上很多人認為英語是工具性課堂,即是教語言、交際、學語言、學知識。其實這些是不夠的,那么英語課程的任務是什么呢?(看課標P1)首先是激發(fā)興趣,過去主要是發(fā)展英語語言的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它是把語言放在首位的。我們現(xiàn)在新課程標準的任務是:激發(fā)和培養(yǎng)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樹立自信、養(yǎng)成習慣、形成策略、發(fā)展自主學習能力和合作精神。這是第一個層次。因為我們整個英語課程的任務首要的任務不是教學生學會說英語,而首要的任務是讓學生對這個課程有興趣,有學習的信心,當然這個自信心肯定要建立在他掌握英語語言的基礎之上。很多學生學得好,并不是因為他們認為英語有多么重要,將來我要出國或者怎么樣,學生學習有個非常普通的思想,就是我喜歡這個課,我喜歡這個老師。這就是我們要研究的:我們怎么樣讓學生喜歡我們,怎么樣使學生喜歡我們的課。我們要讓學生愿意參與,愿意學。所以我們如果按以前的教學方式,讓學生背、念、抄等,學生肯定不會興趣,這就逼著我們老師必須要改變教學方式。在學生這一方面怎么讓學生樹立自信心,如何養(yǎng)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和有效的學生策略,發(fā)展自主學習的能力和合作精神,這是我們老師所面臨的新的課題。第二個層次就是學生掌握一定的基礎知識和聽、說、讀、寫技能,形成綜合語言運用能力。第三個層次就是培養(yǎng)學生的認知能力的發(fā)展、觀察、記憶、思維、想象能力和創(chuàng)新精神。這是認知方面的。然后是文化的。第四個層次是了解世界和中西文化的差異,拓展國際視野,培養(yǎng)愛國主義精神,形成健康的人生觀,為他們的終身學習和發(fā)展打下良好的基礎。所以我們的任務一共是四項任務,四個層次的任務:第一個層次是興趣、自信、習慣和學習策略,自主學習的能力和合作精神;第二層次是語言;第三層次是關于思維的;第四個是文化,為終身學習打基礎,這就是我們英語課程的目標。那么這個目標也是現(xiàn)在我們所實施的關于素質教育的。如何體現(xiàn)我們英語課程的素質教育,它不僅僅是要求只教一些詞匯、教一些語法,教師面臨新的課程,新的挑戰(zhàn)。 七、英語課程的目標 中心目標是:綜合語言運用能力(P6) 綜合語言運用能力的形成不是僅僅靠語言技能、語言知識就能夠培養(yǎng)的,綜合語言運用能力它的形成是由五個要素共同構成的,這五個要素沒有一個層次上的區(qū)別,而且是用虛線分開的,虛線代表它們之間的互動作用,它們是互相聯(lián)系、互相促進的?,F(xiàn)在我們來說它的情感態(tài)度,學生的情感態(tài)度就是他的興趣、動機、自信心、合作精神、祖國意識和國際視野。那么學生對這門課程的情感態(tài)度包括這五個方面的發(fā)展,是綜合語言運用能力發(fā)展非常重要的五個方面,如果說學生根本對這門課程沒有情感的話,不可能他會學好這門科目,也不可能有自信心,遇到困難不可能有克服困難的意志,所以說情感態(tài)度是構成綜合語言運用能力的一個非常重要的因素?,F(xiàn)在我們來說它的學習策略。學習策略分為四個: 1、認知策略:讓學生自己去觀察、去分析,不要簡化認知過程。如不要先講語法規(guī)則,講結論,再給例子,而要先給例子,讓學生去觀察、去分析,再歸納,這樣學生記得清楚。如:學too...to...的用法,教師可以這樣舉例: (1)─Can you touch the ceiling? ─No, I cant. ─Why? ─Becauseitistoo high. ─So we can say: Its too high to touch. (2)─Look at this box. Its 200 kilos. Can you lift it? ─No, we cant. ─Why? ─Because its too heavy. ─So we can say: ... ... 這時學生會自己用上述Model把該句完成,實踐認知過程。所以說認知能力的培養(yǎng)處處都有。 2、調控策略:即計劃。學生設計目標卡(月卡、星期卡),這樣可以提高自我學習的意識,初中生需要家長的配合,督促學生完成目標。讓家長協(xié)助教師,讓學生從小養(yǎng)成良好的調控習慣。對計劃完成好的同學要進行介紹推廣。 3、資源策略:積極利用資源,開發(fā)資源,創(chuàng)立資源(如圖書角),首先教師要掌握資源。如教動物園時:利用網站,把世界各地的動物園展現(xiàn)出來。高一學林肯,上課前讓學生收集很多有關林肯的資料,讓大家來share。 學生的潛力很大,挖掘出來學生自己都會吃驚,老師要懂得let go,不要把學生抓在手里,讓學生有展示的空間。 4、交際策略的培養(yǎng):現(xiàn)在的獨生子女交際能力差,我們要培養(yǎng)美感,通過多種活動來培養(yǎng)交際,為學生爭取交際機會、維持交際以及提高交際效果。 現(xiàn)在來講文化意識,我們要在培養(yǎng)國際文化人才的同時,克服外來文化的負面影響,在介紹西方文化的同時,要引導學生鑒別、欣賞的能力,不要把祖國的文化忘卻。讓學生去發(fā)現(xiàn),比較不同文化。加強對文化知識的學習,拓寬視野。語言知識和語言技能不展開講。總之我們要進行whole childeducation. 實施建議 一、教學建議 (一)教師面臨新課程的挑戰(zhàn) 1、教師角色將發(fā)生哪些變化? 傳授者→促進者 管理者→引導者 教師的角色主要是從傳授者向促進者(facilitator)變化,從管理者向引導者的轉變。實際上在教師的角色里,是多重的角色,可以是促進者,是組織者(organizer),還可以是導演,組織者,管理者,促進者,在教學的同時也是知識的傳授者,除了上述角色外,教師還是學生學習條件和環(huán)境的創(chuàng)造者,所以教師的角色將發(fā)生很大的變化。 2、教師需要哪些新的工作方式? 教師間的合作;新的知識結構;課程資源的開發(fā)。 隨著教師角色的變化,在新的課程里,教師也需要(1)新的工作方式。這個新的工作方式首先是教師間的合作。我們很多教師實際上都在一個學校教課,也在同一個教研室里面,但是教師與教師之間的溝通與交流(我說的是一種真正的業(yè)務上的,職業(yè)上的交流,不是見面打招呼,認識上的交流,真正從職業(yè)的角度去探討教學中存在什么問題這方面的交流還是比較欠缺的。而且沒有形成這么一種文化。許多老師覺得雖然在一個教學環(huán)境里,但仍然感到很孤立。很多老師在教學中感到有很多困惑,遇到很多困難,也有很多成功的地方。這些東西就缺乏一種在行業(yè)中一種正常的交流。這種交流、這種文化需要我們去創(chuàng)設,很多老師關上門之后,這個教室就是我的地盤,我不需要別人來聽我的課,我的課跟別人沒什么關系,我愛怎么上就怎么上,所以一般的老師在關上教室門之后自己愿意做什么就什么,很少去真正探討在教學過程中大家都進行了哪些嘗試,遇到了哪些問題或有哪些意想不到的成績世成果。而老師在教學中很多是圍繞著考試,考試比分暗中進行較量。因為領導都在看著,所以在新的課程里,老師需要新的工作方式,需要老師間的溝通與合作,這種溝通是一種職業(yè)上的溝通,為了學生的發(fā)展共同探討問題的溝通。同時教師在新的課程里需要構建(2)新的知識結構。在語言的chat,教學的技能、方法、課程的理念等方面以及資源的開發(fā)與利用以及對學生的認識方面都需要構建新的知識結構,需要學習新的東西,需要學習現(xiàn)代教育技術,這樣教師也需要新的教學技能。 3、教師需要哪些新的教學技能? 課程開發(fā);綜合技能;信息技術與學科的結合 (1) 課程的開發(fā):我們不能僅僅依靠一本教材而教書了,實際上教材只是給教師提供一種媒介,通過教材對學生進行教學,實際上無論怎么樣的一種教材,只要老師把它把握住了,課程標準把握住了目標,我們的教學都能夠做得很好的。如果教師本身知識結構合理,教師本身具有很強的創(chuàng)造力的話,教材就不能夠成為一種束縛。有的教材把老師的創(chuàng)造力給束縛了,教材本身的好壞給老師很多空間,給老師一個平臺去再創(chuàng)造,根據(jù)學生的實際情況,進行課程開發(fā)。 (2) 綜合技能:教師也需要一種綜合的技能,教師往往只有語言的技能,目前面對老師的語言技能的要求本身提高了很多,因為如果不具備語言的能力的話,你怎么培養(yǎng)學生的能力呢?以及信息技術與學科的結合也需要語言技能,高中課程有許多自由選修課,這些自由選修課對于老師來說不僅僅是英語的問題了,你需要翻閱很多的課程,才能給學生拓寬一個更寬的學習領域。如:有的學校搞雙語教育,但根據(jù)我們的國情,我們的國家不適合搞大面積的雙語教育。當然多一種可能性,給學生多一種機會的話,我們老師需要關注學生很多。 4、新的學習方式帶來哪些挑戰(zhàn) 研究性學習的設計;任務型活動的設計;環(huán)境創(chuàng)設 怎么給學生創(chuàng)造一種創(chuàng)造性、探究性的學習?任務型的學習怎么樣去設計任務活動。再一個是教學環(huán)境的創(chuàng)設。這個教學環(huán)境有很多很多的空間和機會,只要老師抓住就可以做。組織各種活動,組織競猜活動等。教學環(huán)境實際上有很多事可做的,課外讓學生做一些調查,然后把調查寫成一份報告等。 5、教學策略將發(fā)生哪些變化? 重教→重學 重結果→重過程 重統(tǒng)一→重個性 把重教轉化為學生重學,重關注學生的學習情況,創(chuàng)設環(huán)境和條件讓學生去自由地去學;從我們重結果的方式轉化為重過程,原來我們只重他考了85分、86分等 ,但是是怎么考了85分、86分是老師不太關注的。如果兩個學生同樣考了85分,甚至有一個考了90分,或更高,但是可能獲得90分的學生的學習過程并不是一個愉快或主動的過程,他的過程可能是非常不愉快或非常被動的過程。而獲得85分的學生的學習過程是愉快的,他的學習不是為了考試,就是想多學點知識,他看很多與考試無關的課外書,最后的成績可能不是最優(yōu)秀的成績,他不拼清華、北大的層次。他愿意看球賽,愿意做其它,不想把時間都花在學習上,所以學習過程是非常重要的。我們的教學要從重統(tǒng)一轉變?yōu)橹貍€性。我們過去所有的要求都是同一個要求。我們今后的教學要在怎么樣的做法上去張揚個性上下功夫,每個孩子都是不一樣的,我們如何讓他們在小組的活動中,在教學的活動中去充分展現(xiàn)他們的個性,充分展現(xiàn)個人的才華,這就是我們要做的。 (二)原則 1、樹立以學生為主體,以每個學生的發(fā)展為宗旨的教學思想。 在教學中教師應該注意(1) 鼓勵學生大膽地使用英語,對他們學習過程中的失誤和錯誤采取寬容的態(tài)度;這里面特別講到主體和自主學習和學習方式的問題,關于主體的問題,很多人對“主體”的認識有不同的理解,主體性怎么體現(xiàn),怎么樣才能反應學生在學習過程當中的主體的發(fā)揮,現(xiàn)在很容易做成表面化的東西。有的老師表面上一節(jié)課上得多好,一會兒唱、一會兒提問等,一堂課熱熱鬧鬧、轟轟烈烈,但是實際上學生的主體性是不是真正發(fā)揮出來。有的時候一堂課是很靜的,未必就非常的鬧,學生又說、又玩、又唱、又跳,是一節(jié)很靜的課,未必學生的主體就不被發(fā)揮。那么主體性到底在什么地方?關鍵是學生的情感和學習態(tài)度,如果他真正從情感上投入進去,他不一定是老在唱,老在表演,很多課堂非常熱鬧,但是一種機械性的,非常機械性地、被動地、不需要情感投入。如果一節(jié)課上得好,就是老師提出了問題,學生分組討論,討論出來的答案是多種多樣的,沒有一個正確與否,教學要與孩子的實際生活緊密地聯(lián)系都來,包括選擇的教具。我們設計活動時要給學生提供一種空間,給他思考的空間。 2、關注學生的情感,創(chuàng)設寬松、民主、和諧的教學氛圍。 這里面最重要的是情感。把孩子的情感調動起來了,讓他們有自信、有興趣。老師對學生的愛有三種:(1) 關愛:關愛學生,從生活上、從學習上去關心他,愛護他。(2) 尊重:要確確實實的把學生放在平等的位置上。 (3) 啟迪:通過教學去啟發(fā)他,引導他。有的老師可能也關心 、愛護學生,但不注意保護學生的自尊心或在教學上沒有啟迪,有的時候也會引起學生對老師的學習或學科的抵觸。所以老師要始終以鼓勵的態(tài)度,保護他們的自尊心和積極性。如果我們能把教學和情感有機地結合起來,創(chuàng)設一種良好的人際關系,發(fā)展合作精神,使每個孩子都置身一個和諧的氛圍中來學習,那么我們的教學效果肯定會發(fā)生變化。同時,在教學過程中,還要特別關注那些對學習有困難的同學,因為平常教學中老師往往多關注那些好的學生,很少去關注那些學習有困難的學生,這是將來在我們教學改革中要徹底改變的。老師在教學中往往更多地關注自己,關注我的教學,關注我的教學內容,而很少去關注學生,很少去關注哪一個學生在這一節(jié)課有什么成績,哪一個學生有什么問題,這也是今后我們要改革的重點。怎么樣創(chuàng)設寬松、民主、和諧的教學氛圍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3、倡導“任務型”的教學途徑,培養(yǎng)綜合語言運用能力。 什么是“任務型”呢?現(xiàn)在有很多人說是開放性的?!叭蝿招汀辈槐卦诶碚摰恼J識上去進行探討,沒必要去花這時間,“任務型”的教學并不排斥語言的教學,“任務型”教學并不是直接地完成任務?!叭蝿招汀苯虒W一般分為前期準備,分為理論性的preparation。還有教學方面的準備,這種準備實際上是后來的任務完成的反應。它并不是要排斥語言知識的教學,因為我們要完成所要完成的任務,要靠語言知識和語言技能。 “任務型”有個很重要的特點是開放性的,其答案不是老師所知道的答案,是通過學生做事情來發(fā)現(xiàn)和完成任務的反復答案的體現(xiàn)。這個答案跟生活緊密結合的,相對來說具有一定的實際意義的。如:我們剛剛學了過去時,按以前可能就把過去時編成對話來學,現(xiàn)在我們可以把它編成跟生活比較接近的,孩子們能夠通過做事情來了解這個答案,這個答案是不知道的,沒有答案的活動。例如:調查學生早餐的情況。了解學生今天的早餐跟誰吃了,吃了什么樣的早餐,這都得用過去時,每個孩子每個學生吃了什么樣的早餐,這是一個未知的數(shù),無答案的,我不知道,你也不知道,只有學生自己知道,這是跟生活緊密結合的。這就需要把食品跟過去時態(tài)結合都來。如果我們讓每個小組做一個調查表,通過提問,完成調查表,這時就可能有各種答案:吃雞蛋、吃面包、吃水果等,這些答案都原先不知道的。然后小組可以做一個匯報,這個小組有多少個學生,今天的早餐有多少人吃了,有多少人沒有吃,吃早餐的吃了什么內容,沒有吃的為什么沒有吃,可以就這個問題做個簡單的匯報,每個小組匯報完了統(tǒng)計出來,統(tǒng)計出來后,老師可以一步一步探討,吃早餐有什么好處,什么是屬于健康的食品,實際上在做的過程中已體現(xiàn)任務了,這個任務,學生必須通過語言的利用來調查和了解。What did you eat for your breakfast?每個學生都可以提問,Did you have...?調查的過程中,調查的結果都必須通過提問題和回答問題來體現(xiàn)出來的。這里面語言的運用實際上來自通過任務來做,而不是機械地把句子都抄在黑板上來練,跟著讀,不是這樣做的,要從以下開始: Excuse me, May I ask you a question? 在提問的過程中,可能對方回答沒有吃早餐等,可以做一個柱形表,進行統(tǒng)計,然后總結有這么多人沒有吃早餐,是對還是不對,引導學生朝健康方向發(fā)展。課后可以留個作業(yè):回去之后調查,重新設計一個合理的早餐應該是怎樣構成的。所以說任務型的教學是開放性的,是通過利用語言來做事,來完成這項任務,有實際意義的,有實際能力的培養(yǎng),是多方面交際能力的,所以任務型的教學方式是積極促進學生的發(fā)展,不是語言的問題。如果是純語言的東西,它不是有實際生活的意義,比如:給他一個填空,讓他把動詞變成過去時態(tài)加標號填上,或者把這個詞變成很多present tense, 然后把present tense改成過去時,這是一種exercise,為什么是exercise?因為在生活當中沒有任何一個人會跟你說你能不能把這些句子都改為過去時。所以它不具有實際意義。任務型教學不是exercise,它是與生活實際相聯(lián)系的,它對能力的培養(yǎng)是多方面的,它是把聽、說、讀、寫綜合都來,如:提問──說;別人回答──聽;把回答的問題記下來──寫;寫完之后把整個數(shù)據(jù)整理出來──讀。所以說任務型的教學使學生的思維和想象力、審美情趣和藝術感受、節(jié)奏和創(chuàng)新精神綜合素質得到發(fā)展,通過任務型的教學來使每個學生發(fā)展多方面的能力,然后在活動中促使學生獲取和使用英語。任務型的活動就是要在開發(fā)課程資源的同時,把課內和課外活動結合都來,如果我們僅僅停留在exercise上,就是非常被動的,如果能把課后的作業(yè)做成task,讓學生去通過語言的利用,去收集更多的信息,完成更多的任務的話,那么就不會是機械、被動的。 4、加強對學生學習策略的指導,為他們終身學習奠定基礎 (1) 學習方法與學習策略的區(qū)別:談起學習策略,很多人就不以為然,認為學習策略就是學習方法,其實二者是有區(qū)別的。學習方法是學習者在學習過程中處理具體問題的技術或技巧,類似于足球中的技術;而學習策略則是對何時使用何種技術和技巧的決策過程以及對技術、技巧本身的認識,類似于足球中的戰(zhàn)術。 (2) 教師要為學習提供必要的指導 教師要善于觀察學生的學習策略,為學生提供必要的指導和咨詢。但是要做到這一點,教師自己首先必須了解學習策略。教師為學生提供指導和咨詢時,不要輕易否定學生的學習策略,更不能打擊學生的積極性。教師可以以合作伙伴或朋友的身份與學生交流,避免給學生造成一種“我說的就是對的”的印象。教師在教學中應該滲透和示范學習策略。研究表明,培養(yǎng)學習策略最有效的途徑是把方法和策略滲透到教學中。 5、拓展學生的文化視野,發(fā)展他們跨文化交際的意識和能力 由于語言和文化的密切關系,外語學習就不可避免地要涉及到文化學習。英語學習也必然離不開對英語國家文化的學習與理解。由于學習英語的主要目的是交際,英語學習也就自然地要涉及到不同文化之間的交際,這是一種跨文化的交際。在基礎教育階段,英語教學中的文化教學至少應該包括兩個方面的內容,一是文化知識的傳授,一是跨文化意識的培養(yǎng)。文化知識的傳授主要通過在英語教學中導入文化的內容,因此也稱文化導入。文化導入的方法主要有以下幾種。(1) 注釋:即在教材中對涉及到具有文化特異的內容加以注釋和講解。這些內容往往是學生們理解時有困難的地方,有時還會引起理解上的偏差。(2) 比較:即在教學中直接利用本國文化通過對比去發(fā)現(xiàn)兩種文化的異同。這是一個十分重要而且有效的手段,特別有利于加深對中外文化的理解,培養(yǎng)文化意識。(3) 融入:即直接把外國文化內容作為語言教學材料,或把外國文化中具有文化特異的內容直接編成教材開設課程,介紹異國的習俗、典故、歷史、風土人情等。(4) 體驗:即通過學生具體的語言實踐學習和了解異國文化。這些實踐活動包括聽、說、讀、寫、觀察、看電影和錄像、閱讀英語文學作品等。但組織這些活動時應該充分考慮學生的語言水平和認知能力。 6、利用現(xiàn)代教育技術,拓寬學生學習和運用英語的渠道 7、組織生動活潑的課外活動,促進學生的英語學習 8、不斷更新知識結構,適應現(xiàn)代社會發(fā)展對英語課程的要求 (1) 教師工作方式的變化:以前教師的職業(yè)被認為是個體職業(yè),由于新課程標準提出了以人為本的宗旨,給予了教師創(chuàng)造的空間,因此要求教師具有廣泛的合作和溝通能力,比如,教師與學生的合作;同科教師之間的資源共享,跨學科教師之間溝通,相互交流的靈感啟迪等;比如,新課程標準如何得到家長的理解,新的教學思想和教學方案如何得到校長的支持等等。于是教師的性格、心態(tài)、氣質將隨之變化,工作能力將得到很大提高。(2) 對教師評價的變化:以前評價教師,一般主要看學生的考試成績。新課程標準對學生學習的評價是從知識、能力、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等方面進行的。試卷卷面分數(shù)所占的比例不再占支配地位。換言之,我們提倡對學生的個人發(fā)展和全面素質以及他們的實際運用語言的能力進行評價。因此,對教師的評價,也要以審視教師是否能夠幫助學生達到上述學習目標為主要內容。因此,對教師的評價不再是平面的了,而是對教師在對待自己的教學對象、使用教學資源、完善教學行為的綜合性評價。因此,教師必須使自己不斷適應現(xiàn)代社會發(fā)展對英語課程的要求。 9、遵循課時安排的高頻率原則,保證教學質量和效果 二、評價建議 評價是英語課程的重要組成部分??茖W的評價體系是實現(xiàn)課程目標的重要保障。英語課程的評價應根據(jù)課程標準的目標和要求,實施對教學全過程和結果的有效監(jiān)控。通過評價,使學生在英語課程的學習過程中不斷體驗進步與成功,認識自我,建立自信,促進學生綜合語言運用能力的全面發(fā)展;使教師獲取英語教學的反饋信息,對自己的教學行為進行反思和適當?shù)恼{整,促進教師不斷提高教育教學水平;使學校及時了解課程標準的執(zhí)行情況,改進教學管理,促進英語課程的不斷發(fā)展和完善。 1、體現(xiàn)學生在評價中的主體地位 2、注重形成性評價對學生發(fā)展的作用 3、注意評價方法的多樣性和靈活性 4、注重評價結果對教學效果的反饋作用 5、終結性評價要注重考查學生綜合運用語言的能力 6、注意3~6年級英語教學評價的特殊性 7、注意處理教學與評價的關系 8、各級別的評價要以課程目標為依據(jù) 平常的教學更多地用形成性評價,建議每個教師要有形成性評價的小冊子,每個學生一頁,進行記錄。需要對學生進行描述性評價。建立檔案夾,要避免形式化,不要給學生增加負擔。要實事求是地做。 三、廣泛運用課程資源 課程資源:教材以及學生家庭、學校和社會生活中所有有利于學生英語能力發(fā)展的各種資源。 1、學校教育資源:圖書館、語言實驗室、音像設備及資料 2、社會英語資源:廣播電視英語節(jié)目、英語報刊雜志、各種形式的活動 3、網絡和遠程教育資源- 配套講稿:
如PPT文件的首頁顯示word圖標,表示該PPT已包含配套word講稿。雙擊word圖標可打開word文檔。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檔作品中含有的國旗、國徽等圖片,僅作為作品整體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設計者僅對作品中獨創(chuàng)性部分享有著作權。
- 關 鍵 詞:
- 英語課程標準 小學 英語 課程標準 解讀
裝配圖網所有資源均是用戶自行上傳分享,僅供網友學習交流,未經上傳用戶書面授權,請勿作他用。
鏈接地址:http://kudomayuko.com/p-821048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