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速及第五速變速叉的加工工藝及夾具設計【鏜82.2孔】
第四速及第五速變速叉的加工工藝及夾具設計【鏜82.2孔】,鏜82.2孔,第四,第五,變速,加工,工藝,夾具,設計,82.2
外文資料翻譯
Machinery manufacturing industry
Prospects
Machinery manufacturing industry as the area has developed a tradition of Le for many years, accumulated a lot of theory and practice, Jing Yan, but as society's development, people's standard of living increasingly improve, Gegefangmian of Ge Xing increasingly Jianglie of demand. As has been deep into all walks of life and has become the basic industries of machinery manufacturing industry is facing severe challenges.
The concept of advanced manufacturing technology proposed for the development of machines specified in the right direction. Although there is no established definition of the term, but the currently accepted understanding is: advanced manufacturing technology is the traditional manufacturing technology continues to absorb the mechanical, electronic, information, materials, energy and modern management, the results and apply them to product design, manufacture, testing, management, sales, use, services, manufacturing the entire process to achieve high-quality, high efficiency, low consumption, clean, flexible production, with good technical and economic effect of the manufacturing technology of the general. It has the following features:
1. From a technology-centered to people-centered change, to make technology more in line with the needs of human society.
2. From an emphasis on specialization to the fuzzy division of labor and multiple changes, so that workers can be full intelligence.
3. Multi-layer pyramid structure from a flat network structure to change, to reduce the level and intermediate links.
4. From the traditional sequence of work in parallel ways to change, shorten cycle times, improve quality of work.
5. Classified according to function from a fixed form of organization departments to self-management of the group dynamic changes in working methods.
6. Machinery manufacturing technology trends can be summarized as: (1) manufacturing automation. (2) Precision Engineering. (3) Improvement of traditional processing methods and the development of non-traditional processing methods.
The following discussion and on the prospects for automation technology.
Manufacturing automation technology has always been the most active machine a research field. Manufacturing enterprises to improve productivity and also won the primary means of market competition. Manufacture and automation technology since 20 years since the emergence of this century, has gone through three stages, namely rigid automation, flexible automation and integrated automation. Automation often associated with computer-aided manufacturing, computing concepts associated with integrated manufacturing, it is the manufacturing technology, control technology, modern management techniques and information technology integration, aiming to increase manufacturing labor productivity and market responsiveness.
First, integrated
Computer integrated manufacturing (CIMS) is considered a major manufacturing enterprise in the 21st century mode of production. CIMS as a number of interrelated parts (subsystems), is usually divided into five parts:
1. Technical information subsystem
2. Including computer-aided design (CAD), computer-aided engineering analysis (CAE), Computer Aided Process Planning (CAPP), computer aided tooling design (CATD) CNC Programming (NCP) and so on.
2. Management information subsystem (MIS)
Including business management (BM), production management (PM), Materials Management (MM), personnel management (LM), Financial Management (FM) and so on.
3. Manufacturing automation subsystem (MAS)
Including automation equipment and systems, such as computer numerical control (CNC), machining center (MC), flexible manufacturing cell (FMS), industrial robot (Robot), automatic assembly (AA), etc..
4. Quality information subsystem
Including computer-aided detection (CAI), computer-aided test (CAT), computer aided quality control (CAQC), coordinate measuring machine (CMM) and so on.
5. Computer network and database subsystem (Network & DB)
It is a support system, used to link the above-mentioned sub-systems in order to achieve the integration of all subsystems.
Second, intelligence
????Intelligent manufacturing systems can be understood to be intelligent machines and human experts composed of man-machine integration of intelligent system, which in the manufacturing process can be carried out intelligence activities, such as analysis, reasoning, judgments, ideas, decision-making.
In intelligent systems, "smart" shows in the system has excellent "soft" characteristics (adaptability and friendliness). In the design and manufacturing process, a modular approach, so have greater flexible; for the people, intelligent manufacturing emphasis on security and friendliness; for the environment, requirements Zuodao pollution and saving energy and resources to fully recover; the community to promote reasonable cooperation and competition.
Third, agile
Agile manufacturing competitiveness and credibility is based on the composition of virtual companies choose partners, division of labor, for the same goal to work together to enhance the overall competition, rapid response to user needs in order to meet the needs of users. In order to achieve rapid response capabilities, the establishment of virtual enterprise is a key technology, virtual manufacturing technology at its core, that agile manufacturing is based on virtual manufacturing technology. Agile manufacturing is a modern integrated manufacturing system from development to enterprise integration information integration the only way, it represents the level of development of modern integrated manufacturing system level, is a modern integrated manufacturing system development.
Agile manufacturing technology base include:
1. A wide range of communications infrastructure required to establish a nationwide network of factory information and time information system (Just-In-Time-Information).
2. Flexible, modular product design.
3. Highly flexible, modular, scalable manufacturing system.
4. To order the design and manufacture of production.
5. Task-based organization and management.
6. Employment relationship based on trust.
4, virtualization
"Virtual manufacturing" concept in the early 20th century, made 90. Virtual manufacturing to system modeling and computer simulation technology based, set of modern manufacturing technology, computer graphics, information technology, concurrent engineering,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multimedia technology, high-tech as a whole, is a multi-disciplinary knowledge by the formation of integrated system technology. Virtual manufacturing use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computer simulation technology to the manufacturing activities in real people, objects, information and manufacturing process for comprehensive simulation, in order to create the 可能 Faxian there a problem in the pre-production product Shiji preventive measures taken to achieve the disposable products manufacturing success, to achieve lower costs, shorten product development cycle, the purpose of enhancing the competitiveness of products.
Fifth, cleaning
?Cleaner production means: the comprehensive prevention of environmental strategies and sustainable production processes and products used in order to reduce the risk of humans and the environment.
The two basic objectives of cleaner production is a comprehensive resource utilization and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The production process, the clean production requirements from raw material to infiltrate into the whole process of production of finished products, including raw materials and energy conservation, alternative raw materials and shortage of resources, toxic, secondary energy and renewable resource use, improved technology and equipment, and all the quantity and toxicity of emissions reduction before leaving the production process. For products, cleaner production constitutes a product covering all stages of the life cycle, from raw materials extraction to final disposal of products, including product design, production, packaging, transportation, distribution, sales and end of life, rational use of resources, and minimize the negative impact of humans and the environment.
????In summary, the machinery manufacturing industry development is the traditional manufacturing technology and modern information technology, management technology, automation technology, engineering technology, in combination, through computer technology is the product life cycle
In the organization, operation, management and technology integration and optimization of organic operation, the enterprise product life cycle information, the intelligent, integrated optimization to market fast, good service and good quality low-cost end, and thus improve the business flexibility, robustness and agility, an enterprise in the fierce market competition in an invincible position.
機械制造業(yè)的發(fā)展前景
??機械制造業(yè)作為一個傳統(tǒng)的領域已經(jīng)發(fā)展了很多年,積累了不少理論和實踐經(jīng)驗,但隨著社會的發(fā)展,人們的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各個方面的個性化需求越加強烈。作為已經(jīng)深入到各行各業(yè)并已成為基礎工業(yè)的機械制造業(yè)面臨著嚴峻的挑戰(zhàn)。
先進制造技術這個概念的提出為機械制造業(yè)的發(fā)展指明了方向。雖然這個名詞沒有確定的定義,但目前公認的認識是:先進制造技術是傳統(tǒng)制造技術不斷吸收機械、電子、信息、材料、能源和現(xiàn)代管理等方面的成果,并將其綜合應用于產(chǎn)品設計、制造、檢測、管理、銷售、使用、服務的制造全過程,以實現(xiàn)優(yōu)質(zhì)、高效、低耗、清潔、靈活的生產(chǎn),并取得理想技術經(jīng)濟效果的制造技術的總稱。它具有如下一些特點:
1. 從以技術為中心向以人為中心轉(zhuǎn)變,使技術的發(fā)展更加符合人類社會的需要。
2. 從強調(diào)專業(yè)化分工向模糊分工、一專多能轉(zhuǎn)變,使勞動者的聰明才智能夠得到充分發(fā)揮。
3. 從金字塔的多層管理結(jié)構(gòu)向扁平的網(wǎng)絡化結(jié)構(gòu)轉(zhuǎn)變,減少層次和中間環(huán)節(jié)。
4. 從傳統(tǒng)的順序工作方式向并行工作方式轉(zhuǎn)變,縮短工作周期,提高工作質(zhì)量。
5. 從按照功能劃分部門的固定組織形式向動態(tài)的自主管理的小組工作方式轉(zhuǎn)變。
6. 機械制造技術的發(fā)展趨勢可以概括為:(1)機械制造自動化。(2)精密工程。(3)傳統(tǒng)加工方法的改進與非傳統(tǒng)加工方法的發(fā)展。
下面對自動化技術給予論述和展望。
機械制造自動化技術始終是機械制造中最活躍的一個研究領域。也是制造企業(yè)提高生產(chǎn)率和贏得市場競爭的主要手段。機械制造自動化技術自本世紀20年代出現(xiàn)以來,經(jīng)歷了三個階段,即剛性自動化、柔性自動化和綜合自動化。綜合自動化常常與計算機輔助制造、計算集成制造等概念相聯(lián)系,它是制造技術、控制技術、現(xiàn)代管理技術和信息技術的綜合,旨在全面提高制造企業(yè)的勞動生產(chǎn)率和對市場的響應速度。
一、 集成化
計算機集成制造(CIMS)被認為是21世紀制造企業(yè)的主要生產(chǎn)方式。CIMS作為一個由若干個相互聯(lián)系的部分(分系統(tǒng))組成,通??蓜澐譃?部分:
1. 工程技術信息分系統(tǒng)
包括計算機輔助設計(CAD),計算機輔助工程分析(CAE),計算機輔助工藝過程設計(CAPP),計算機輔助工裝設計(CATD)數(shù)控程序編制(NCP)等。
2. 管理信息分系統(tǒng)(MIS)
包括經(jīng)營管理(BM),生產(chǎn)管理(PM),物料管理(MM),人事管理(LM),財務管理(FM)等。
3. 制造自動化分系統(tǒng)(MAS)
包括各種自動化設備和系統(tǒng),如計算機數(shù)控(CNC),加工中心(MC),柔性制造單元(FMS),工業(yè)機器人(Robot),自動裝配(AA)等。
4. 質(zhì)量信息分系統(tǒng)
包括計算機輔助檢測(CAI),計算機輔助測試(CAT),計算機輔助質(zhì)量控制(CAQC),三坐標測量機(CMM)等。
5. 計算機網(wǎng)絡和數(shù)據(jù)庫分系統(tǒng)(Network?&?DB)
它是一個支持系統(tǒng),用于將上述幾個分系統(tǒng)聯(lián)系起來,以實現(xiàn)各分系統(tǒng)的集成。
二、 智能化
???智能制造系統(tǒng)可被理解為由智能機械和人類專家共同組成的人機一體化智能系統(tǒng),該系統(tǒng)在制造過程中能進行智能活動,如分析、推理、判斷、構(gòu)思、決策等。
在智能系統(tǒng)中,“智能”主要體現(xiàn)在系統(tǒng)具有極好的“軟”特性(適應性和友好性)。在設計和制造過程中,采用模塊化方法,使之具有較大的柔性;對于人,智能制造強調(diào)安全性和友好性;對于環(huán)境,要求作到無污染,省能源和資源充分回收;對于社會,提倡合理協(xié)作與競爭。
三、 敏捷化
???敏捷制造是以競爭力和信譽度為基礎,選擇合作者組成虛擬公司,分工合作,為同一目標共同努力來增強整體競爭能力,對用戶需求作出快速反應,以滿足用戶的需要。為了達到快速應變能力,虛擬企業(yè)的建立是關鍵技術,其核心是虛擬制造技術,即敏捷制造是以虛擬制造技術為基礎的。敏捷制造是現(xiàn)代集成制造系統(tǒng)從信息集成發(fā)展到企業(yè)集成的必由之路,它的發(fā)展水平代表了現(xiàn)代集成制造系統(tǒng)的發(fā)展水平,是現(xiàn)代集成制造系統(tǒng)的發(fā)展方向。
實現(xiàn)敏捷制造的技術基礎包括:
1. 大范圍的通訊基礎結(jié)構(gòu),要求在全國范圍內(nèi)建立工廠信息網(wǎng)絡和準時信息系統(tǒng)(Just-In-Time-Information)。
2. 柔性化、模塊化的產(chǎn)品設計方法。
3. 高柔性、模塊化、可伸縮的制造系統(tǒng)。
4. 為定單而設計、制造的生產(chǎn)方式。
5. 基于任務的組織與管理。
6. 基于信任的雇傭關系。
四、 虛擬化
??“虛擬制造”的概念于20世紀90年代初期提出。虛擬制造以系統(tǒng)建模和計算機仿真技術為基礎,集現(xiàn)代制造工藝、計算機圖形學、信息技術、并行工程、人工智能、多媒體技術等高新技術為一體,是一項由多學科知識形成的綜合系統(tǒng)技術。虛擬制造利用信息技術、仿真計算機技術對現(xiàn)實制造活動中的人、物、信息及制造過程進行全面的仿真,以發(fā)現(xiàn)制造中可能出現(xiàn)的問題,在產(chǎn)品實際生產(chǎn)前就采取預防的措施,從而達到產(chǎn)品一次性制造成功,來達到降低成本、縮短產(chǎn)品開發(fā)周期,增強產(chǎn)品競爭力的目的。
五、 清潔化
??清潔生產(chǎn)是指:將綜合預防的環(huán)境戰(zhàn)略,持續(xù)應用于生產(chǎn)過程和產(chǎn)品中,以便減少對人類和環(huán)境的風險。
??清潔生產(chǎn)的兩個基本目標是資源的綜合利用和環(huán)境保護。對生產(chǎn)過程而言,清潔生產(chǎn)要求滲透到從原材料投入到產(chǎn)出成品的全過程,包括節(jié)約原材料和能源,替代有毒的原材料和短缺資源,二次能源和再生資源的利用,改進工藝及設備,并將一切排放物的數(shù)量與毒性削減在離開生產(chǎn)過程之前。對于產(chǎn)品而言,清潔生產(chǎn)覆蓋構(gòu)成產(chǎn)品整個生命周期的各個階段,即從原材料的提取到產(chǎn)品的最終處理,包括產(chǎn)品的設計、生產(chǎn)、包裝、運輸、流通、銷售及報廢等,合理利用資源,并最大限度地減少對人類和環(huán)境的不利影響。
???綜上所述,機械制造業(yè)的發(fā)展方向是將傳統(tǒng)的制造技術與現(xiàn)代信息技術、管理技術、自動化技術、系統(tǒng)工程技術進行有機的結(jié)合,通過計算機技術是企業(yè)產(chǎn)品在全生命周期
中有關的組織、經(jīng)營、管理和技術有機集成和優(yōu)化運行,在企業(yè)產(chǎn)品全生命周期中實現(xiàn)信息化、智能化、集成優(yōu)化達到產(chǎn)品上市快、服務好、質(zhì)量優(yōu)成本低的目的,進而提高企業(yè)的柔性、健壯性和敏捷性,是企業(yè)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立于不敗之地。
機械加工工藝過程卡片
產(chǎn)品型號
831011?
產(chǎn)品型號
?
共2 頁
產(chǎn)品名稱
解放汽車第四及第五變速叉
零件名稱
解放汽車第四及第五變速叉
第 1頁
材料牌號
40Cr
毛坯種類
鑄件
毛坯外型尺寸
218mmx92mmx161mm
每毛坯件數(shù)
1
每臺件數(shù)
1
備注
?
工
序
號
工序
名稱
工 序 內(nèi) 容
車間
工段
設 備
工 藝 裝 備
工 時
準終
單件
00
毛坯
10
銑
粗銑16mm槽;
金工
XA6132型萬能升降臺銑床
專用夾具,W18Cr4V立銑刀,游標卡尺
0.29min
20
銑
粗銑16mm槽的兩側(cè)面;
金工
XA6132型萬能升降臺銑床
專用夾具,高速鋼三面刃圓盤銑刀,卡板
0.56min
?
30
銑
粗銑Φ19mm孔上端兩端面
金工
XA6132型萬能升降臺銑床
專用夾具,高速鋼鑲齒三面刃銑刀,卡板
0.11min
40
車
16mm槽1.5*450倒角
金工
臥式車床C620-1
專用夾具,高速鋼車刀
0.20min
?
50
鉆
1、 鉆孔Φ18.5mm;
2、 鉸孔Φ19mm;
3、 Φ19mm孔倒角1*450
金工
Z5125立式鉆床
專用夾具,高速鋼鉆頭,高速鋼絞刀,900锪鉆
0.80min
?
60
鉆
鉆M10螺紋孔并倒角1200
金工
Z5125立式鉆床
專用夾具,麻花鉆,卡板
?0.24min
?
70
攻螺紋
攻螺紋M10;
金工
C620-1
專用夾具,高速鋼螺紋刀
0.24min
80
銑
粗銑Φ82.2mm孔端面
金工
XA6132型萬能升降臺銑床
專用夾具,高速鋼圓柱銑刀,卡板
0.75min
90
鏜
粗鏜Φ81.7mm孔;
金工
T740雙面臥式金剛鏜床
專用夾具,雙刃鏜刀
0.96min
100
鏜
精鏜Φ82.2mm孔;
金工
T740雙面臥式金剛鏜床
專用夾具,雙刃鏜刀
0.64min
110
車
Φ82.2mm孔1*450倒角
金工
C620-1型車床
專用夾具,外圓車刀
0.48min
120
銑
精銑Φ82.2mm孔的兩端面;
金工
XA6132型萬能升降臺銑床
專用夾具,高速鋼圓柱銑刀
1min
130
檢驗入庫
?
?
?
?
?
?
?
?
?
?
?
?
?
?
?
?
?
標記
處數(shù)
更改文件號
簽字
日期
標記
處數(shù)
更改文件號
簽字
?
設計(日期)
審核(日期)
會簽(日期)
?
?
黃德威(2010-5-25)
?
?
變速叉的加工工藝及夾具的設計
摘 要
我所設計的畢業(yè)課題為“變速叉的加工工藝及夾具的設計”。對于變速叉的加工工藝來說 ,我首先對所要設計的零件進行技術調(diào)查,查閱了國內(nèi)外有關文獻資料,在此基礎上,對其用途范圍、性能指標、方案對比等進行論證分析。對于夾具的設計我更是查閱了大量的國內(nèi)外的資料后,擬定了此零件總體方案。然后根據(jù)總體方案的布局形式,規(guī)格參數(shù),精度性能等要求,對變速叉的加工工藝及夾具進行了專題設計。首先是對零件加工工藝選擇,然后再設計專用夾具。
此變速叉共有兩組加工表面,它們之間有一定的位置要求,現(xiàn)分述如下:
1.以Φ19mm孔為中心的加工表面.
這組加工表面包括:Φ19mm孔及其倒角,孔上端尺寸為16mm的槽,槽的外側(cè)厚度為10.8mm的兩個側(cè)面, Φ19mm孔的上端距其中心12mm的兩個端面,還有孔下端M10的螺紋孔.
2.以Φ82.2mm孔為中心的加工表面.
這組加工表面包括: Φ82.2mm的孔及其倒角, Φ82.2mm的孔的側(cè)面,距M10螺紋孔中心線63.7mm.這兩組加工表面有著一定的位置要求,主要是:Φ82.2mm孔與其外端面垂直度公差為0.1mm.
關鍵字:變速叉,加工工藝,夾具,加工表面
SHIFT FOEK PROCESSING TECHNOLOGY ANDTHE DESIGN
OF FIXTURE
ABSTRACT
I graduated from design issues for the "fork speed processing technology and fixture design." The shift fork processing technology, I first of all the parts to be designed to conduct technical surveys, access to the domestic and foreign literature, in this basis, the scope of their use, performance indicators, and analyzed the program and contrast. The design for the fixture I was a lot of access to information at home and abroad, developed the overall plan for this part. Then according to the layout of the form of overall program, specifications, precision performance, etc., on the speed of processing technology and fork conducted a special fixture design. First is the machining process selection, and then design special fixtures.
This shift fork Total two machined surface, they have a certain position among the requirements are summarized as follows:
???? 1. To Φ19 mm hole centered surfaces.
This set of machined surface, including: Φ19 mm hole and chamfer, hole size of 16 mm of the top slot, slot thickness of 10.8mm, two lateral side, Φ19 mm hole center 12mm from its top two face, M10 threaded hole at the bottom there are holes.
2. Φ82.2 mm hole in the center of the machined surface.
This set of machined surface, including: Φ82.2 mm holes and chamfer, Φ82.2 mm holes in the side, away from the M10 threaded hole centerline 63.7mm. This group has a certain surface location of processing requirements, mainly: Φ82 .2 mm hole and its outer end face perpendicularity tolerance of 0.1mm.
KEY WORDS: shift fork, processing technology, fixture, machined surface
目 錄
前 言 6
第一章 零件的分析 7
1.1零件的作用 7
1.2零件的工藝分析 8
1.3確定各表面加工方案 8
1.4在選擇各表面及孔的加工方法時,要綜合考慮的因素 8
第二章 工藝規(guī)程的制定 10
2.1確定毛坯的制造形式 10
2.2平面的加工 10
2.3孔的加工方案 10
2.4基面的選擇 10
2.4.1.粗基準的選擇 11
2.4.2.精基準的選擇 11
2.5制訂工藝路線 12
2.5.1工序的合理組合 12
2.5.2 工序的集中與分散 12
2.5.3 加工階段的劃分 13
2.5.4加工工藝路線方案的比較及確定 14
2.6機械加工余量,工序尺寸及毛坯尺寸確定 16
2.7確定切削用量及基本工時 18
第三章 鏜孔夾具的設計 23
3.1 研究原始質(zhì)料 23
3.2 定位基準的選擇 23
3.3 切削力及夾緊力的計算 24
3.4 誤差分析與計算 26
第四章 結(jié)論 27
4.1設計中結(jié)論性的問題. 27
4.2 體 會 28
謝 辭 29
參考文獻 30
附 錄 31
外文資料翻譯 32
前 言
對于培養(yǎng)工程技術人才的工科性大學來說 ,學生的實踐就顯得尤為重要,但在大學的四年里,我們都是以書本上的理論知識為重,實踐也大多數(shù)是參觀,自己真正動手的機會很少,所以我們的實踐經(jīng)驗可以說幾乎為零。所以提高學生的動手能力,理論與實際相結(jié)合來解決實際工程問題的能力是很有必要的,而大學最后的畢業(yè)設設計,就是真正的理論與實踐相結(jié)合,要求學生綜合運用四年所學的知識來解決實際工程問題,這對我們來說絕對是一次很好的鍛煉機會,不僅可以溫故以前的所學的專業(yè)知識而且可以鍛煉自己解決實際工程問題的 能力,為將來的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礎。所以我們應該好好珍惜這次難得的機會,盡自己最大的努力將畢業(yè)設計做好,為自己四年的大學畫上完美的句號。
這次畢業(yè)設計我做的題目是“變速叉的加工工藝及夾具設計”。我們知道制造業(yè)是工業(yè)的基礎,也是直接創(chuàng)造社會財富的基礎,是人類生存所不可缺少的行業(yè)。世界上各個國、造技術可以很快將發(fā)明制造成產(chǎn)品,首先占領市場。先進制造技術可提高原有產(chǎn)品的質(zhì)量,降低成本等,可獲明顯的經(jīng)濟效益??傊?,先進制造技術是提高本國產(chǎn)品市場經(jīng)濟競爭力的基本保證。制造業(yè)領域很寬廣,但機械制造業(yè)是制造業(yè)的根本,而機械加工又是機械制造業(yè)的根本。作為一名學機電專業(yè)的學生,在將來的工作中肯定也要接觸到各種零件的加工工藝和夾具,所以我要更加珍惜這次難得的機會,做好畢業(yè)設計為將來的工作打下基礎。
本次設計歷時一個學期,在黃桂琴老師的指導和其他老師與同學的幫助下,終于較為完滿地完成了對變速叉的加工工藝及夾具設計這項設計,下面是我這次設計的主要內(nèi)容:
第一章 零件的分析
1.1零件的作用
題目所給定的零件是解放汽車第四速及第五速變速叉,它位于變速箱中,主要重用是撥動變速箱中的齒輪,使汽車達到變速的目的。
圖1-1變速叉零件圖
1.2零件的工藝分析
此變速叉共有兩組加工表面,它們之間有一定的位置要求,現(xiàn)分述如下:
1.以Φ19mm孔為中心的加工表面。
這組加工表面包括:Φ19mm孔及其倒角,孔上端尺寸為16mm的槽,槽的外側(cè)厚度為10.8mm的兩個側(cè)面, Φ19mm孔的上端距其中心12mm的兩個端面,還有孔下端M10的螺紋孔。
2.以Φ82.2mm孔為中心的加工表面。
這組加工表面包括: Φ82.2mm的孔及其倒角, Φ82.2mm的孔的側(cè)面,距M10螺紋孔中心線63.7mm。這兩組加工表面有著一定的位置要求,主要是:Φ82.2mm孔與其外端面垂直度公差為0.1mm。
由以上分析可知,對于這兩組加工表面而言,可以先加工其中一組表面,然后借助專用夾具加工另一組表面,并保證他們之間的位置精度要求。
1.3確定各表面加工方案
一個好的結(jié)構(gòu)不但應該達到設計要求,而且要有好的機械加工工藝性,也就是要有加工的可能性,要便于加工,要能保證加工的質(zhì)量,同時是加工的勞動量最小。設計和工藝是密切相關的,又是相輔相成的。對于我們設計汽車變速叉的加工工藝來說,應選擇能夠滿足孔系加工精度要求的加工方法及設備。除了從加工精度和加工效率兩方面考慮以外,也要適當考慮經(jīng)濟因素。在滿足精度要求及生產(chǎn)率的條件下,應選擇價格較底的機床。
1.4在選擇各表面及孔的加工方法時,要綜合考慮的因素
⑴.要考慮加工表面的精度和表面質(zhì)量要求,根據(jù)各加工表面的技術要求,選擇加工方法及分幾次加工。
⑵.根據(jù)生產(chǎn)類型選擇,在大批量生產(chǎn)中可專用的高效率的設備。在單件小批量生產(chǎn)中則常用通用設備和一般的加工方法。如、柴油機連桿小頭孔的加工,在 小批量生產(chǎn)時,采用鉆、擴、鉸加工方法;而在大批量生產(chǎn)時采用拉削加工。
⑶.要考慮被加工材料的性質(zhì),例如,淬火鋼必須采用磨削或電加工;而有色金屬由于磨削時容易堵塞砂輪,一般都采用精細車削,高速精銑等。
⑷.要考慮工廠或車間的實際情況,同時也應考慮不斷改進現(xiàn)有加工方法和設備,推廣新技術,提高工藝水平。
⑸.此外,還要考慮一些其它因素,如加工表面物理機械性能的特殊要求,工件形狀和重量等。
選擇加工方法一般先按這個零件主要表面的技術要求選定最終加工方法。再選擇前面各工序的加工方法,如加工某一軸的主要外圓面,要求公差為IT6,表面粗糙度為Ra0.63μm,并要求淬硬時,其最終工序選用精度,前面準備工序可為粗車——半精車——淬火——粗磨。
第二章 工藝規(guī)程的制定
2.1確定毛坯的制造形式
零件材料為20鋼,零件經(jīng)常撥動齒輪承受變載荷和沖擊性載荷,因此應選用鍛件,以使金屬纖維盡量不被切斷,保證零件工作可靠.因為為大批量生產(chǎn),且零件的輪廓尺寸不大,故采用模鍛成型.這從提高生產(chǎn)率,保證加工精度上考慮,也是應該的。
2.2平面的加工
由參考文獻[7]《機械加工工藝手冊》表2.1-12可以確定,底面的加工方案為底平面:粗銑——精銑(),粗糙度為6.3~0.8,一般不淬硬的平面,精銑的粗糙度可以較小。
2.3孔的加工方案
由參考文獻[7]《機械加工工藝手冊》表2.1-11確定,以為孔的表面粗糙度為1.6,則選孔(Φ10,Φ28)的加工順序為:粗鏜——精鏜。
2.4基面的選擇
基面選擇是工藝規(guī)程設計中的重要工作之一,它對零件的生產(chǎn)是非常重要的.。
2.4.1.粗基準的選擇
選擇粗基準時,考慮的重點是如何保證各加工表面有足夠的余量,使不加工表面與加工表面間的尺寸、位子符合圖紙要求。
粗基準選擇應當滿足以下要求:
⑴.粗基準的選擇應以加工表面為粗基準。目的是為了保證加工面與不加工面的相互位置關系精度。如果工件上表面上有好幾個不需加工的表面,則應選擇其中與加工表面的相互位置精度要求較高的表面作為粗基準。以求壁厚均勻、外形對稱、少裝夾等。
⑵.選擇加工余量要求均勻的重要表面作為粗基準。例如:機床床身導軌面是其余量要求均勻的重要表面。因而在加工時選擇導軌面作為粗基準,加工床身的底面,再以底面作為精基準加工導軌面。這樣就能保證均勻地去掉較少的余量,使表層保留而細致的組織,以增加耐磨性。
⑶.應選擇加工余量最小的表面作為粗基準。這樣可以保證該面有足夠的加工余量。
⑷.應盡可能選擇平整、光潔、面積足夠大的表面作為粗基準,以保證定位準確夾緊可靠。有澆口、冒口、飛邊、毛刺的表面不宜選作粗基準,必要時需經(jīng)初加工。
⑸.粗基準應避免重復使用,因為粗基準的表面大多數(shù)是粗糙不規(guī)則的。多次使用難以保證表面間的位置精度。
要從保證孔與孔、孔與平面、平面與平面之間的位置,能保證變速叉在整個加工過程中基本上都能用統(tǒng)一的基準定位。從變速叉零件圖分析可知,選取Φ19mm孔的外輪廓不加工面作為粗基準,利用一組共兩個V形塊夾持外輪廓做為主要定位面,以消除自由度。
2.4.2.精基準的選擇
主要考慮基準重合的問題,當設計基準與工序基準不重合時,應該進行尺寸換算,這在以后還要專門計算,此處不再重復
2.5制訂工藝路線
對于大批量生產(chǎn)的零件,一般總是首先加工出統(tǒng)一的基準。變速叉的加工的第一個工序也就是加工統(tǒng)一的基準。具體安排是先以孔定位粗、精加工頂平面。
后續(xù)工序安排應當遵循粗精分開和先面后孔的原則。
2.5.1工序的合理組合
確定加工方法以后,就按生產(chǎn)類型、零件的結(jié)構(gòu)特點、技術要求和機床設備等具體生產(chǎn)條件確定工藝過程的工序數(shù)。確定工序數(shù)的基本原則:
⑴.工序分散原則
工序內(nèi)容簡單,有利選擇最合理的切削用量。便于采用通用設備。簡單的機床工藝裝備。生產(chǎn)準備工作量少,產(chǎn)品更換容易。對工人的技術要求水平不高。但需要設備和工人數(shù)量多,生產(chǎn)面積大,工藝路線長,生產(chǎn)管理復雜。
⑵.工序集中原則
工序數(shù)目少,工件裝,夾次數(shù)少,縮短了工藝路線,相應減少了操作工人數(shù)和生產(chǎn)面積,也簡化了生產(chǎn)管理,在一次裝夾中同時加工數(shù)個表面易于保證這些表面間的相互位置精度。使用設備少,大量生產(chǎn)可采用高效率的專用機床,以提高生產(chǎn)率。但采用復雜的專用設備和工藝裝備,使成本增高,調(diào)整維修費事,生產(chǎn)準備工作量大。
一般情況下,單件小批生產(chǎn)中,為簡化生產(chǎn)管理,多將工序適當集中。但由于不采用專用設備,工序集中程序受到限制。結(jié)構(gòu)簡單的專用機床和工夾具組織流水線生產(chǎn)。
加工工序完成以后,將工件清洗干凈。清洗是在的含0.4%—1.1%蘇打及0.25%—0.5%亞硝酸鈉溶液中進行的。清洗后用壓縮空氣吹干凈。保證零件內(nèi)部雜質(zhì)、鐵屑、毛刺、砂粒等的殘留量不大于。
2.5.2 工序的集中與分散
制訂工藝路線時,應考慮工序的數(shù)目,采用工序集中或工序分散是其兩個不同的原則。所謂工序集中,就是以較少的工序完成零件的加工,反之為工序分散。
⑴.工序集中的特點
工序數(shù)目少,工件裝,夾次數(shù)少,縮短了工藝路線,相應減少了操作工人數(shù)和生產(chǎn)面積,也簡化了生產(chǎn)管理,在一次裝夾中同時加工數(shù)個表面易于保證這些表面間的相互位置精度。使用設備少,大量生產(chǎn)可采用高效率的專用機床,以提高生產(chǎn)率。但采用復雜的專用設備和工藝裝備,使成本增高,調(diào)整維修費事,生產(chǎn)準備工作量大。
⑵.工序分散的特點
工序內(nèi)容簡單,有利選擇最合理的切削用量。便于采用通用設備。簡單的機床工藝裝備。生產(chǎn)準備工作量少,產(chǎn)品更換容易。對工人的技術要求水平不高。但需要設備和工人數(shù)量多,生產(chǎn)面積大,工藝路線長,生產(chǎn)管理復雜。
工序集中與工序分散各有特點,必須根據(jù)生產(chǎn)類型。加工要求和工廠的具體情況進行綜合分析決定采用那一種原則。
一般情況下,單件小批生產(chǎn)中,為簡化生產(chǎn)管理,多將工序適當集中。但由于不采用專用設備,工序集中程序受到限制。結(jié)構(gòu)簡單的專用機床和工夾具組織流水線生產(chǎn)。
由于近代計算機控制機床及加工中心的出現(xiàn),使得工序集中的優(yōu)點更為突出,即使在單件小批生產(chǎn)中仍可將工序集中而不致花費過多的生產(chǎn)準備工作量,從而可取的良好的經(jīng)濟效果。
2.5.3 加工階段的劃分
零件的加工質(zhì)量要求較高時,常把整個加工過程劃分為幾個階段:
⑴.粗加工階段
粗加工的目的是切去絕大部分多雨的金屬,為以后的精加工創(chuàng)造較好的條件,并為半精加工,精加工提供定位基準,粗加工時能及早發(fā)現(xiàn)毛坯的缺陷,予以報廢或修補,以免浪費工時。
粗加工可采用功率大,剛性好,精度低的機床,選用大的切前用量,以提高生產(chǎn)率、粗加工時,切削力大,切削熱量多,所需夾緊力大,使得工件產(chǎn)生的內(nèi)應力和變形大,所以加工精度低,粗糙度值大。一般粗加工的公差等級為IT11~IT12。粗糙度為Ra80~100μm。
⑵.半精加工階段
半精加工階段是完成一些次要面的加工并為主要表面的精加工做好準備,保證合適的加工余量。半精加工的公差等級為IT9~IT10。表面粗糙度為Ra10~1.25μm。
⑶.精加工階段
精加工階段切除剩余的少量加工余量,主要目的是保證零件的形狀位置幾精度,尺寸精度及表面粗糙度,使各主要表面達到圖紙要求,另外精加工工序安排在最后,可防止或減少工件精加工表面損傷。
精加工應采用高精度的機床小的切前用量,工序變形小,有利于提高加工精度.精加工的加工精度一般為IT6~IT7,表面粗糙度為 Ra10~1.25μm。
⑷.光整加工階段
對某些要求特別高的需進行光整加工,主要用于改善表面質(zhì)量,對尺度精度改善很少。一般不能糾正各表面相互位置誤差,其精度等級一般為IT5~IT6,表面粗糙度為Ra1.25~0.32μm。
此外,加工階段劃分后,還便于合理的安排熱處理工序。由于熱處理性質(zhì)的不同,有的需安排于粗加工之前,有的需插入粗精加工之間。
但須指出加工階段的劃分并不是絕對的。在實際生活中,對于剛性好,精度要求不高或批量小的工件,以及運輸裝夾費事的重型零件往往不嚴格劃分階段,在滿足加工質(zhì)量要求的前提下,通常只分為粗、精加工兩個階段,甚至不把粗精加工分開。必須明確劃分階段是指整個加工過程而言的,不能以某一表面的加工或某一工序的性質(zhì)區(qū)分。例如工序的定位精基準面,在粗加工階段就要加工的很準確,而在精加工階段可以安排鉆小空之類的粗加工。
2.5.4加工工藝路線方案的比較及確定
制訂工藝路線的出發(fā)點,應當是使零件的幾何形狀,尺寸精度及位置精度的技術要求能得到合理的保證。愛生產(chǎn)綱領已確定為大批量生產(chǎn)的條件下,可以考慮采用萬能性機床以及專用夾具,并盡量使工序集中來提高生產(chǎn)率。除此之外,還應當考慮經(jīng)濟效果,以便使生產(chǎn)成本盡量降低。
工藝路線
工序Ⅰ 粗銑16mm槽,以Φ19mm孔定位
工序Ⅱ 粗銑16mm槽的兩側(cè)面,以Φ19mm孔定位
工序Ⅲ 粗銑距Φ19mm中心12mm的兩個端面,以Φ19mm孔及16mm槽底為基準
工序Ⅳ 16mm槽兩端1.5*450倒角
工序Ⅴ 鉆鉸Φ19mm孔并倒角
工序Ⅵ 鉆距槽(16mm)12mm底面M10螺紋孔并倒角
工序Ⅶ 攻螺紋M10
工序Ⅷ 粗銑Φ82.2mm孔的兩端面
工序Ⅸ 粗鏜Φ81.7mm孔
工序Ⅹ 精鏜Φ82.2mm孔
工序Ⅺ Φ82.2mm孔1*450倒角
工序Ⅻ 精銑Φ82.2mm孔的兩端面
工序ⅩⅢ 終檢
上述方案主要是以Φ19mm孔位基準,來加工16mm槽,M10螺紋,槽的兩側(cè)面,這樣可以修正由于基準不重合造成的加工誤差,同時也照顧了加工路線方便的特點,因此最終確定如下:
工序Ⅰ 粗銑16mm槽,以Φ19mm孔的外輪廓為粗基準定位,選用XA6132型萬能升降臺銑床及專用夾具
工序Ⅱ 粗銑16mm槽的兩側(cè)面,以Φ19mm孔的外輪廓以及距槽底32mm的面為基準,選用XA6132型萬能升降臺銑床及專用夾具
工序Ⅲ 粗銑Φ19mm孔上端兩端面,以Φ19mm孔定位,選用XA6132型萬能升降臺銑床及專用夾具
工序Ⅳ 16mm槽1.5*450倒角,選用C620-1車床及專用夾具
工序Ⅴ 鉆鉸Φ19mm孔并倒角,以Φ19mm孔及端面定位,選用Z5125立式鉆床及專用夾具
工序Ⅵ 鉆距槽(16mm)12mm底面M10螺紋孔并倒角,以Φ19mm孔及16mm槽底定位,選用Z5125立式鉆床及專用夾具
工序Ⅶ 攻螺紋M10
工序Ⅷ 粗銑Φ82.2mm孔的兩端面,以Φ19mm孔定位,選用XA6132型萬能升降臺銑床及專用夾具
工序Ⅸ 粗鏜Φ81.7mm孔,以Φ19mm孔及距中心線63.7mm的面為基準,選用T740雙面臥式金剛鏜床及專用夾具
工序Ⅹ 精鏜Φ82.2mm孔,以Φ19mm孔及距中心線63.7mm的面為基準,選用T740雙面臥式金剛鏜床及專用夾具
工序Ⅺ Φ82.2mm孔1*450倒角.選用C620-1型車床及專用夾具
工序Ⅻ 精銑Φ82.2mm孔的兩端面.,以Φ19mm孔定位,選用XA6132型萬能升降臺銑床及專用夾具
工序ⅩⅢ 終檢
2.6機械加工余量,工序尺寸及毛坯尺寸確定
“變速叉”零件材料為20鋼,毛坯重量約1.5Kg,生產(chǎn)類型為大批量生產(chǎn),采用鍛錘上合模鍛毛坯。
根據(jù)上述資料及加工工藝,分別確定各加工表面的機加工余量,工序尺寸及毛坯尺寸如下:
1. 16mm槽
參照<<機械加工工藝手冊>>表3.1-56,因為其公差等級太低,可直接銑
2. 槽的側(cè)面
參照<<機械加工工藝手冊>>表3.1-56,其加工余量Z=2mm
3. Φ19mm孔的兩個上端面
參照<<機械加工工藝手冊>>表3.1-56, 其加工余量Z=2mm
4. Φ82.2mm孔的兩側(cè)面,銑削公差-0.22mm
參照<<機械加工工藝手冊>>表3.1-56, 其加工余量Z=2mm。精銑余量:單邊0.7mm(見<<工藝設計手冊>>表8-31),銑削余量:Z=2.0-0.7=1.3mm,鍛件偏差mm。
由于設計規(guī)定的零件為大批量生產(chǎn),應該采用調(diào)整法加工。因此在計算最大,最小加工余量時,應按調(diào)整法加工方式予以確定。
5. Φ19mm孔
參照<<機械加工工藝手冊>>, 其加工余量2Z=2mm。鉆孔Φ18.5mm,鉸孔Φ19mm
6. Φ82.2mm孔
參照<<機械加工工藝手冊>>, 其加工余量2Z=2.5mm。粗鏜Φ81.7mm,精鏜Φ82.2mm
厚度為8mm的兩端面尺寸加工余量和工序間余量
毛坯名義尺寸:
8+2*2=12mm
毛坯最大尺寸:
12+1.3*2=14.6mm
毛坯最小尺寸:
12-0.5*2=11mm
粗銑后最大尺寸:
8+0.7*2=9.4mm
粗銑后最小尺寸:
9.4-2*0.22=8.96mm
精銑尺寸與零件尺寸相符,即8mm
2.7確定切削用量及基本工時
工序Ⅰ 粗銑16mm槽,保證尺寸16mm
fz=0.06mm/齒
切削速度:參考有關手冊,V=22.8m/min
采用W18Cr4V立銑刀,dw=16mm,Z=3,則:
ns===454r/min
fm=fzznw=0.06*3*420=75.6mm/min
工序Ⅱ 粗銑16mm槽兩側(cè)面
齒
切削速度:參考有關手冊,V=27m/min
采用高速鋼三面刃圓盤銑刀,,Z=10
工序Ⅲ 粗銑Φ19mm孔上端兩端面
齒
切削速度:參考有關手冊,確定V=27m/min
采用高速鋼三面刃圓盤銑刀,,Z=10
工序Ⅳ 16mm槽1.5*450倒角,選用臥式車床C620-1,
當采用高速鋼車刀時,切削速度:V=16mm/min
工序Ⅴ 鉆鉸Φ19mm孔,并倒角1*450兩端
1.鉆孔Φ18.5mm
,V=17m/min
采用高速鋼鉆頭,
2.鉸孔Φ19mm
采用高速鋼絞刀,V=14.7m/min
3. Φ19mm孔倒角1*450兩端
采用900锪鉆,為縮短輔助時間,取倒角時的主軸轉(zhuǎn)速與鉸孔相同
工序Ⅵ 鉆M10螺紋孔并倒角1200
采用麻花鉆,V=20m/min
工序Ⅶ 攻螺紋M10
V=6m/min
工序Ⅷ 粗銑Φ82.2mm孔端面
采用高速鋼圓柱銑刀,,Z=10,V=20m/min
工序Ⅸ 粗鏜Φ81.7mm孔
采用雙刃鏜刀,V=40m/min.
工序Ⅹ 精鏜Φ82.2mm孔
V=35m/min
工序Ⅺ Φ82.2mm孔1*450倒角
V=16m/min
工序Ⅻ 精銑Φ82.2mm孔的兩端面
齒
采用高速鋼圓柱銑刀,V=31m/min.
工序ⅩⅢ 終檢
最后,將以上各工序切削用量,公式的計算結(jié)果,連同其他數(shù)據(jù),填入機械加工工藝過程卡片。
第三章 鏜孔夾具的設計
為了提高勞動生產(chǎn)率,保證加工質(zhì)量,降低勞動強度。在加工變速叉時,需要設計專用夾具。
根據(jù)任務要求中的設計內(nèi)容,需要設計粗鏜Φ82.2mm孔夾具一套。粗鏜
Φ82.2mm孔.以Φ19mm孔及距中心線63.7mm的面為基準,選用T740雙面
臥式金剛鏜床及專用夾具.
3.1 研究原始質(zhì)料
利用本夾具主要用來鏜加工孔Φ82.2mm。加工時除了要滿足粗糙度要求外,還應滿足孔軸線對側(cè)平面的平行度公差要求。為了保證技術要求,最關鍵是找到定位基準。同時,應考慮如何提高勞動生產(chǎn)率和降低勞動強度。
3.2 定位基準的選擇
由零件圖可知:孔Φ82.2mm的軸線與底平面有平行度公差要求,在對孔進行加工前,已先對Φ19mm孔進行了粗精加工,兩側(cè)面也進行了粗銑。因此,選Φ19mm的孔為定位精基準(設計基準)來滿足平行度公差要求。
孔Φ19mm、Φ82.2mm的軸線間有位置公差,選擇左側(cè)面為定位基準來設計鏜模,從而滿足孔軸線間的位置公差要求。工件定位用底平面和兩個側(cè)面來限制六個自由度。
3.3 切削力及夾緊力的計算
鏜刀材料:(硬質(zhì)合金鏜刀)
刀具的幾何參數(shù):
由參考文獻[16]《機床夾具設計手冊》查表可得:
圓周切削分力公式: 式(3.1)
式中
式(3.2)
查表得: 取
由表可得參數(shù):
即:
同理:徑向切削分力公式 : 式(3.3)
式中參數(shù):
即:
軸向切削分力公式 : 式(3.4)
式中參數(shù):
即:
根據(jù)工件受力切削力、夾緊力的作用情況,找出在加工過程中對夾緊最不利的瞬間狀態(tài),按靜力平衡原理計算出理論夾緊力。最后為保證夾緊可靠,再乘以安全系數(shù)作為實際所需夾緊力的數(shù)值。即:
安全系數(shù)K可按下式計算,有:
式中:為各種因素的安全系數(shù),見《機床夾具設計手冊》表可得:
所以,由式(2.6)有:
由式(2.7)有:
由式(2.8)有:
螺旋夾緊時產(chǎn)生的夾緊力按以下公式計算,有:
式中參數(shù)由參考文獻[16]《機床夾具設計手冊》可查得:
其中:
螺旋夾緊力:
該夾具采用螺旋夾緊機構(gòu),用螺栓通過弧形壓塊壓緊工件。受力簡圖如下:
圖3-1 弧形壓塊受力簡圖
由表得:原動力計算公式
即: 式(3.5)
由上述計算易得:
由計算可知所需實際夾緊力不是很大,為了使其夾具結(jié)構(gòu)簡單、操作方便,決定選用手動螺旋夾緊機構(gòu)。
3.4 誤差分析與計算
該夾具以兩個平面定位,要求保證孔軸線與左側(cè)面間的尺寸公差以及孔軸線與底平面的平行度公差。為了滿足工序的加工要求,必須使工序中誤差總和等于或小于該工序所規(guī)定的工序公差。
(1)工件定位基準與設計基準重合,故不存在基準不重合誤差。即△B=0
(2)定位基準和限位基準不重合,定位基準單方向移動。其最大移動量為:
△i=(TD+Td)∕2
△Y=△i=(0.045+0.033)/2=0.039mm<0.1mm
從以上的分析可見,所設計的夾具能滿足零件的加工精度要求。
第四章 結(jié)論
經(jīng)過這一段時間設計,到今天為止,可以說已經(jīng)結(jié)束了。在本設計中雖說有很多缺點和錯誤,但通過本次設計使知識的到了深化,現(xiàn)將本次設計中一些結(jié)論性東西和體會分述如下:
4.1設計中結(jié)論性的問題.
1. 對工件進行加工時,為了保證加工要求,首先要使工件相對于刀具及機床有正確的位置,并使這個位置在加工過程中不因外力的影響而變動。為此,在進行機械加工前,首先要將工件裝夾好。
工件的裝夾方法有兩種:一種是工件直接裝夾在機床的工作臺或花盤上;另一種是工件裝夾在夾具上。
采用第一種方法夾工件時,一般要先按圖樣要求在工件表面劃線,劃出加工表面的尺寸和位置,裝夾時用劃針或百分表找正后再夾緊。這種方法無需專用裝備,但效率低,一般用于小批生產(chǎn)。批量較大時,大都用夾具裝夾工件。
2. 用夾具裝夾工件有下列優(yōu)點:
(1)能穩(wěn)定地保證工件的加工精度 用夾具裝夾工件時,工件相對于刀具及機床的位置精度由夾具保證,不受工人技術水平的影響,使一批工件的加工精度趨于一致。
(2)能提高勞動生產(chǎn)率 使用夾具裝夾工件方便、快速,工件不需要劃線找正,可顯著地減少輔助工時,提高勞動生產(chǎn)率;工件在夾具中裝夾后提高了工件的剛性,因此可加大切削用量,提高勞動生產(chǎn)率;可使用多件、多工位裝夾工件的夾具,并可采用高效夾緊機構(gòu),進一步提高生產(chǎn)率。
4.2 體 會
經(jīng)過實習—整理材料—設計計算—制圖幾個階段的工作,畢業(yè)設計到現(xiàn)在已經(jīng)結(jié)束了。在黃桂琴老師的悉心指導下,使我基本上做到了畢業(yè)設計要求我們的目的。在此,我忠心地向黃老師及幫助過我的老師和同學表示感謝。
在設計的起初,我對自己設計的題目感到特別的棘手,在老師的不厭其煩的講解下,才使我邁出了關鍵性的一步。在設計的起初,感到費勁的是知識都處于混亂狀態(tài)。通常為了查一個問題要翻閱好幾本書才能弄清楚。這都是自己平時只為了學習而學習,不把知識與實踐結(jié)合的結(jié)果。
本設計中幾乎涉及到了三年的全部課程,這就使我靜下心來好好地理解一下三年的基本知識,從而使知識得到了鞏固和完善,這次設計還提高了我的專業(yè)素質(zhì),為今后走向社會、更好地工作,奠定了一個堅實的基礎。
在設計過程中,我翻閱了大量的工具書和手冊,使自己的知識得到了升華,相信對走上了工作崗位會有很好的推動作用。
然而由于本人能力有限和時間倉促,在設計中,肯定有好多缺陷和不足,但我深信,隨著時間的推移和自身的努力。我的專業(yè)知識將會不斷發(fā)展和提高。
謝 辭
在這三年中我學到了許多專業(yè)知識,提高了理論與實踐相結(jié)合的能力,提高了自學能力,這都得感謝老師的細心教導和培養(yǎng),在此,我向給予我教育和幫助的老師說聲謝謝。在校期間所學到的東西應該對我以后工作和生活有很大幫助。
經(jīng)過近半年的努力我終于完成了這篇論文,機械設計課程是我們的主要課程,自從接觸了這門課程我便對她產(chǎn)生了濃厚的興趣,所以在做畢業(yè)設計時我毅然的選擇了機械設計的畢業(yè)設計。
回首這幾個月來的設計過程,可以說是收獲良多,也付出了不少心力。它檢驗了我對機械設計這門課程的掌握程度,通過老師們和同學們的幫助今天我的設計終于做完了。雖然在畢業(yè)設計中遇到很多困難,但在做的過程中我真正掌握和領會了各項知識。面對問題仔細揣摩,查閱各方文件資料,也得到老師和同學的幫助。
所以,我特別感謝黃桂琴以及其他帶畢業(yè)設計的老師在本次設計中給予我們幫助和指導!也感謝對本次設計提供幫助的人。
參考文獻
[1]<<機械加工工藝手冊>>,孟少農(nóng)主編,機械工業(yè)出版社.
[2]<<機械加工工藝設計手冊>>,張耀宸主編,航空工業(yè)出版社.
[3]<<機械制造技術基礎>>,華楚生主編,重慶大學出版社.
[4] 東北重型機械學院等,機床夾具設計手冊[M],上海:上??茖W技術出版社,1979。
[5] 孟少龍,機械加工工藝手冊第1卷[M],北京:機械工業(yè)出版社,1991。
[6] 《金屬機械加工工藝人員手冊》修訂組,金屬機械加工工藝人員手冊[M],上海:上??茖W技術出版社,1979。
[7] 李洪,機械加工工藝手冊[M],北京:機械工業(yè)出版社,1990。
[8] 馬賢智,機械加工余量與公差手冊[M],北京:中國標準出版社,1994。
[9] 上海金屬切削技術協(xié)會,金屬切削手冊[M],上海:上??茖W技術出版社,1984。
[10] 周永強,高等學校畢業(yè)設計指導[M],北京:中國建材工業(yè)出版社,2002。
[11] 劉文劍,曹天河,具工程師手冊[M],哈爾濱:黑龍江科學技術出版社,1987。
[12] 余光國,馬俊,張興發(fā),機床夾具設計[M],重慶:重慶大學出版社,1995。
[13] 東北重型機械學院,洛陽農(nóng)業(yè)機械學院,長春汽車廠工人大學,機床夾具設計手冊[M],上海:上??茖W技術出版社,1980。
[14] 李慶壽,機械制造工藝裝備設計適用手冊[M],銀州:寧夏人民出版社,1991。
[15] 廖念釗,莫雨松,互換性與技術測量[M],中國計量出版社,2000:9-19。
[16] 王光斗,王春福,機床夾具設計手冊[M],上??茖W技術出版社,2000。
[17] 樂兌謙,金屬切削刀具,機械工業(yè)出版社,2005:4-17。
[18]<<機械制造工藝設計簡明手冊>>,哈爾濱工業(yè)大學 李益民,機械工業(yè)出版社.
附 錄
變速叉實物圖:
31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