粵滬版物理八年級上學期 2.1 我們怎樣聽見聲音 同步練習B卷.doc
《粵滬版物理八年級上學期 2.1 我們怎樣聽見聲音 同步練習B卷.doc》由會員分享,可在線閱讀,更多相關《粵滬版物理八年級上學期 2.1 我們怎樣聽見聲音 同步練習B卷.doc(9頁珍藏版)》請在裝配圖網上搜索。
粵滬版物理八年級上學期 2.1 我們怎樣聽見聲音 同步練習B卷 姓名:________ 班級:________ 成績:________ 一、 單選題 (共10題;共20分) 1. (2分)下列說法中不正確的是( ) A . 小明進行了擊鼓表演,他時重時輕地敲擊鼓面,這樣做主要改變了鼓聲的響度 B . 測量鉛筆長度可以選用毫米刻度尺 C . 溫度計的玻璃泡應與被測液體充分接觸 D . 同學用空啤酒瓶裝部分水來演示發(fā)聲,用筷子敲擊瓶子和用嘴吹瓶嘴所發(fā)聲的規(guī)律一樣 2. (2分)下列現(xiàn)象中利用回聲的是( ) A . 漁民利用聲吶探測魚群 B . 雷雨天時,先看到閃電后聽見雷聲 C . 大禮堂的墻壁被裝修成坑坑凹凹的 D . 錄音棚內用軟泡沫塑料隔音 3. (2分)關于聲現(xiàn)象,下列說法錯誤的是( ) A . 從物理學角度講,發(fā)聲體做無規(guī)則振動時會發(fā)出噪聲 B . 聲速的大小不僅跟介質的種類有關,還跟介質的溫度有關 C . 不同物體發(fā)出聲音的音調和響度相同,發(fā)出聲音的音色也就相同 D . 一般來說,超聲波產生的振動比可聞聲更加強烈,常被用來清洗物體 4. (2分)下列關于聲的說法中,正確的是( ) A . 噪聲不是物體振動產生的 B . 植樹造林是在聲源處控制噪聲 C . 從空氣傳播到水中,聲的速度變大 D . 次聲波的頻率范圍是20~20 000 Hz 5. (2分)同學將耳朵貼在一根20m鐵管的一端,乙同學在另一端用力敲一下鐵管,甲同學能聽到﹙空氣中聲速為340m/s,鐵中聲速為5200m/s﹚( ) A . 1次敲擊聲 B . 2 次敲擊聲 C . 3 次敲擊聲 D . 4 次敲擊聲 6. (2分)在月球上,宇航員之間只能靠無線電交談,是由于( ) A . 宇航員在月球上距離遠,聲波傳不到 B . 宇航員在月球上說話時,聲帶不振動 C . 月球上沒有空氣,不能傳播聲音 D . 無線電只能在真空中傳播 7. (2分)回顧所用的科學方法,下列說法錯誤的是( ) A . 由增大摩擦的方法想到減小摩擦的方法,是逆向思考法 B . 用力的示意圖表示力的三要素,運用的是轉換法 C . 將重力與質量的實驗數(shù)據(jù)繪制成圖象是等價變換法 D . 為觀察玻璃瓶的形變,采取觀察瓶塞上細玻璃管中液面的變化,用了放大法 8. (2分)“呼麥”是蒙古族的一種高超演唱形式.演唱者運用技巧,使氣息猛烈沖擊聲帶,形成低音,在此基礎上調節(jié)口腔共鳴,形成高音,實現(xiàn)罕見的一人同時唱出高音和低音的現(xiàn)象.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 A . “呼麥”中高音、低音指聲音的響度 B . “呼麥”中的聲音是振動產生的 C . “呼麥”中高音是超聲波、低音是次聲波 D . “呼麥”中高音和低音在空氣中的傳播速度不等 9. (2分)在演示聲音是由物體的振動發(fā)生的實驗中(如圖所示),將正在發(fā)聲的音叉緊靠懸線下的泡沫塑料球,球被多次彈開.在此實驗中,泡沫塑料球的作用是( ) A . 使音叉的振動盡快停下來 B . 使音叉的振動時間延長 C . 將音叉的微小振動放大,便于觀察 D . 使聲波多次反射,形成回聲 10. (2分)如圖所示,8個相同的水瓶中灌入不同高度的水,對著瓶口吹氣,可以發(fā)出“1、2、3、4、5、6、7、i“的聲音來,這些聲音產生的原因或決定其音調的高低的說法正確的是( ) A . 吹氣發(fā)聲主要是水振動 B . 吹氣發(fā)聲主要是瓶子在振動 C . 最左邊瓶子發(fā)聲的音調最高 D . 最右邊瓶子發(fā)聲的音調最高 二、 填空題 (共4題;共8分) 11. (2分)在學校的“元旦”晚會上,優(yōu)美的琴聲是由于琴弦的________產生的.我們能很容易辨別出二重唱的男聲和女聲,是因為他們的________不同. 12. (2分)大多數(shù)人能聽到的聲音的頻率范圍是________Hz~20000Hz:靠近居民區(qū)的高速公路兩旁一般都安裝有隔音墻,這是在聲音________減弱噪聲. 13. (2分)(2015?臨沂)如圖所示,李紅在藝術節(jié)上用古箏彈奏優(yōu)美的樂曲,樂曲的聲音是通過________傳入人耳的;李紅用力撥動古箏弦可以提高聲音的________ . 14. (2分)石塊扔到水中引起水的________而發(fā)聲,這時魚會被嚇跑,主要是因為________能傳播聲音。 三、 實驗題 (共3題;共14分) 15. (2分)人說話時發(fā)出的聲音是靠聲帶的________,并靠________作為媒介將聲音傳播出去. 16. (6分)如圖 (1)如圖甲,用豎直懸掛的泡沫塑料球接觸發(fā)聲的音叉時,泡沫塑料球被彈起,這個現(xiàn)象說明________;如圖乙,敲擊右邊的音叉,左邊完全相同的音叉把泡沫塑料球彈起,這個現(xiàn)象說明________.若在月球上做甲乙實驗,能看到球被彈起是________ 實驗. (2)如圖2,將一把鋼尺緊按在桌面上,先讓一端伸出桌邊短一些,撥動鋼尺,聽它振動發(fā)出的聲音;然后一端伸出桌邊長一些,再撥動鋼尺,聽它振動發(fā)出的聲音,使鋼尺兩次振動幅度大致相同.比較兩種情況下,第________次鋼尺振動得快,它的音調________(填“高”或“低”),這說明音調與________有關. 17. (6分)很多同學有過疑問“聲音具有能量嗎?它具有的能量與聲音的響度和頻率是不是有關呢?”某同學對其中兩個問題進行探究,實驗裝置如圖所示。A為一個圓筒,它的一端用剪成圓片的挺直的紙(紙的中間剪一圓孔)粘牢,另一端用塑料薄膜包住并繃緊,用橡皮筋扎牢。B為一只點燃的蠟燭。 (1)完成表中的內容。 (2)為保證每次實驗聲音的頻率相同,你的做法是________。 四、 綜合題 (共2題;共11分) 18. (9分)閱讀下面的短文,回答問題 潛艇的“耳目”﹣﹣聲吶 潛艇最大的特點是它的隱蔽性,作戰(zhàn)時需要長時間在水下潛航,這就決定它不能浮出水面使用雷達觀察,而只能依靠聲吶進行探測,所以聲吶在潛艇上的重要性更為突出,被稱為潛艇的“耳目”。 聲吶是利用水中聲波對水下目標進行探測、定位和通信的電子設備,是水聲學中應用廣泛的一種重要裝置。 聲吶能夠向水中發(fā)射聲波,聲波的頻率大多在10kHz﹣30kHz之間,由于這種聲波的頻率較高,可以形成較強指向性。聲 波在水中傳播時,如果遇到潛艇、水雷、魚群等目標,就會被反射回來,反射回來的聲波被聲吶接收,根據(jù)聲信號往返時間可以確定目標的距離。 聲吶發(fā)出聲波碰到的目標如果是運動的,反射回來的聲波(下稱“回聲”)的音調就會有所變化,它的變化規(guī)律是:如果回聲的音調變高,說明目標正向聲吶靠攏;如果回聲的音調變低,說明目標遠離聲吶。 請回答以下問題: (1)人耳能夠聽到聲吶發(fā)出的聲波的頻率范圍是________kHz到________kHz。 (2)①如果停在海水中的潛艇A發(fā)出的聲波信號在10s內接收到經B潛艇反射回來的信號,且信號頻率不變,潛艇B與潛艇A的距離s1是________。(設聲波在海水中傳播速度為1 500m/s) ②停在海水中的潛艇A繼續(xù)監(jiān)控潛艇B,突然接到潛艇B反射回來的聲波頻率是變低的,且測出潛艇B的速度是20m/s,方向始終在潛艇A、B的連線上,經一分鐘后潛艇B與潛艇A的距離s2為________。 (3)在月球上能否用聲吶技術來測量物體間的距離?為什么? 19. (2分)為探究聲音的反射與吸收特點,小明同學進行以下實驗探究。 (1)在玻璃圓筒內墊上一層棉花,棉花上放一塊機械表,耳朵靠近玻璃圓筒口正上方10cm處,能清晰地聽見表聲,表聲是通過________傳播的。 (2)當耳朵水平移動離開玻璃圓筒口一段距離后,如圖甲所示位置,恰好聽不見表聲。在玻璃圓筒口正上方10cm處安放一塊平面鏡,調整平面鏡的角度直到眼睛能從鏡面里看到表,如圖乙所示,此時耳朵又能清晰地聽見表聲了,說明聲音________(選填“能”或“不能”)被反射。 第 9 頁 共 9 頁 參考答案 一、 單選題 (共10題;共20分) 1-1、 2-1、 3-1、 4-1、 5-1、 6-1、 7-1、 8-1、 9-1、 10-1、 二、 填空題 (共4題;共8分) 11-1、 12-1、 13-1、 14-1、 三、 實驗題 (共3題;共14分) 15-1、 16-1、 16-2、 17-1、 17-2、 四、 綜合題 (共2題;共11分) 18-1、 18-2、 18-3、 19-1、 19-2、- 配套講稿:
如PPT文件的首頁顯示word圖標,表示該PPT已包含配套word講稿。雙擊word圖標可打開word文檔。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檔作品中含有的國旗、國徽等圖片,僅作為作品整體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設計者僅對作品中獨創(chuàng)性部分享有著作權。
- 關 鍵 詞:
- 粵滬版物理八年級上學期 2.1 我們怎樣聽見聲音 同步練習B卷 粵滬版 物理 年級 學期 我們 怎樣 聽見 聲音 同步 練習
裝配圖網所有資源均是用戶自行上傳分享,僅供網友學習交流,未經上傳用戶書面授權,請勿作他用。
鏈接地址:http://kudomayuko.com/p-865091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