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春)一年級數學下冊 第八單元《阿福的新衣 厘米、米的認識》(信息窗2)教案 青島版》由會員分享,可在線閱讀,更多相關《2022年(春)一年級數學下冊 第八單元《阿福的新衣 厘米、米的認識》(信息窗2)教案 青島版(3頁珍藏版)》請在裝配圖網上搜索。
1、2022年(春)一年級數學下冊 第八單元《阿福的新衣 厘米、米的認識》(信息窗2)教案 青島版
[教學內容]
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青島版小學數學一年級下冊第七單元信息窗2
[教材簡析]
本信息窗是學生在了解統(tǒng)一測量單位的必要性以及對長度單位厘米有了一定認識基礎上進行的學習。通過學生自己動手測量和切身的感受,認識長度單位米,并且在解決“到底是1米還是100厘米?”過程中,探究得出長度單位米和厘米之間的關系。能夠選擇適當的長度單位進行測量,為以后學習長度單位打下基礎。
[教學目標]
1、在實踐活動中,認識長度單位米,初步建立1米的長度觀念。
2、經歷用不同方法測量物體長度的過程
2、,在體會中知道1米=100厘米。
3、結合實際,形成初步的估計意識,會靈活運用不同方法進行估測。
4、在對厘米和米有了一定認識后,能夠選擇適當的長度單位進行測量。
5、通過小組的合作和實際測量中,感受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lián)系。
[教學過程]
一、續(xù)講故事,引出新知
(一邊和學生交流,一邊用電腦出示信息窗1當中的連環(huán)畫)
談話:大家都知道,上次師傅和徒弟為阿福做新衣的時候,師傅用大手一拃一拃地量過后,徒弟用小手一拃一拃的量,然后做成上衣,結果阿福穿在身上又小又瘦。這是怎么回事呢?
學生在上節(jié)課學習的基礎上可能回答:因為測量的單位不一樣。
提問:那應該怎樣測量呢?(用尺子來測量)
3、由此引出本節(jié)課的情境“阿福做長袍”。(畫面出示動畫:阿福說要做件長袍,師傅拿來尺子,在阿福身上測量后,師傅說“長1米”,而徒弟說“長100厘米”。最后顯示放大的尺子,阿福疑惑的問“到底是1米還是100厘米呢?”)
[設計意圖:通過電腦的輔助作用,將上節(jié)課的情境“阿福做上衣”的故事,加以連貫的出示,賦予豐富的畫面和音效,使得故事更加完整。在故事的發(fā)展過程中,也能充分的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吸引學生的注意力,適時的提出疑問也為后面的探究起到了鋪墊的作用。]
?二、動手測量,探究新知
1、動手操作,感受用米測量的必要性
由動畫中提出的問題,逐步引出本節(jié)課的重點。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將提前準備好的“
4、長袍”自己動手量一量,解決這個問題。
學生匯報測量結果可能會有幾種情況:
(1) 用學生尺,用厘米做單位測量,由于尺子過短,數據也不夠準確。
(2) 用米尺量,迅速讀出米尺上的刻度“1米”。
提問:通過自己動手測量,你覺得哪種測量方法更好?為什么呢?
學生在比較后,一般可能回答:用米尺量比較好,因為長袍比較長,用我們的尺子量起來很麻煩,而且容易出錯。
師生共同得出:量比較短的物體的長度可以用厘米做單位,如果要量比較長的物體的長度,用厘米做單位就不方便了,就要用比厘米大的長度單位來量。從而揭示本節(jié)課課題。(板書課題:認識米)
[設計意圖:學生在親自動手測量的過程中,能夠深切體會到測
5、量比較長的物體的長度,用厘米做單位不方便。從而引入新課:米的認識]
2、認識“米”,感受米和厘米之間的關系
提問:長袍的長度究竟是1米還是100厘米呢?
學生的意見可能不夠統(tǒng)一,也可能會說“一樣的”。再次給學生交流的機會,說一說1米有多長,100厘米有多長。
學生在交流的過程中,巡視并協(xié)助學生找出1米和100厘米。
匯報:(1)學生在米尺上找出1米的位置。
(2)在老師的協(xié)助下,在黑板上畫出1米長的線段。
(3)大家一起從米尺上找出1米,并伸開兩臂感受一下1米有多長。
(4)在尺子上找出100厘米,并在黑板1米長的線段下面畫出100厘米
6、,上下對齊。
師生共同得出: 厘米和米之間的關系。并板書:1米=100厘米。米也可以用字母m來表示。(板書:m)
[設計意圖:要解決“到底是1米還是100厘米”,首先要知道1米有多長、100厘米有多長。由于學生平日對米較少接觸,所以在這里把這兩條線段都畫下來,并用手臂測量一下,給學生更多的機會直觀感受長度單位“米”。學生在自己的觀察和交流中,解決了這個問題,也給予學生學習數學的信心,對于自己探索出來的知識,印象也會更加深刻。]
3、聯(lián)系生活,進一步感知長度單位“米”。
在認識1米是多少的基礎上,給學生提供實際測量的機會。學生自由測量教室內的物品找一找哪些物品的長度大約是1米,哪些
7、物品的長度比1米多一些,哪些物品的長度比1米少一些?哪些物品的長度比1米多得多或者少得多?
學生在動手測量或者觀察的過程中,可能會出現:
(1) 課桌的高度和1米差不多。
(2) 窗戶玻璃的高度比1米高一些。
(3) 我的身高臂1米高一些。
(4) 我走一步,比1米少得多。
在教師的引導下,師生共同找出和1米接近的物品,在測量過程中深刻感知長度單位米。
[設計意圖:學生在動手動腦的過程中,初步認識了長度單位“米”,但是“米”在平日生活中學生很少接觸,在學習過程中就要給學生充分的空間和時間來感受1米到底有多長,通過觀察和交流,真切感受“1米”到底有多長。]
三、分層練習
1、
8、出示:桌子、 小刀、 籃球場
10厘米 1米30厘米 28米
學生自己動腦筋連一連,并說明為什么這樣選。
學生可能認為:小刀很小,可以用厘米量?;@球場很大,所以要用米來量。桌子比1米寬一點。
2、在引導中學生知道:在沒有測量工具的時候,也可以用自己身上的“尺子”來測量,(電腦出示)要測量“教室的長”、“黑板的長”、“椅子的高度”,用哪種測量方法更好一些呢?為什么?
教室的長
黑板的長
椅子的高度
1拃
1步
2、 以小組為單位,了解自己的一拃和一步的長度,看看幾
9、拃大約是1米?幾步大約是1米?然后分工測量一下“教室的長”、“黑板的長”、“椅子的高度”,分別大約是多少。想一想怎樣才能選擇恰當的計算方法,準確測量。
(學生在完成的過程中,要對小組的合作進行指導,安排有序的進行實際測量和計算。)
[設計意圖:在這部分的練習中,大家通過不同層面的練習來鞏固有關“米”知識,從簡單的思考、連線,到認識自己身上的“尺”,再到動手分工測量較長物體的長度,隨著要求的遞增,學生的認識和能力也得到了及時的鞏固和培養(yǎng)。]
四、課后小結
在教師的引導下,師生共同回顧本節(jié)課的內容。
[課后反思:]
在本節(jié)課的教學中,我根據學生已有的知識基礎和本教學內容的特點,較好
10、的使用了“阿福做長袍”的問題情境,激發(fā)學生探究的興趣,并讓學生通過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的方式在體驗中切身感知長度單位米。在探究的過程中,學生能夠通過觀察、比較,自己找到米和厘米之間的關系。因而課堂中也閃現出許多智慧的火花(如學生想出了多種測量的方法),較好地認識了自己身上的“尺",并進行了應用。使學生在數學學習的過程中體驗到了創(chuàng)造的快樂,發(fā)展了思維,建立了學習的自信心。
課上,我從學生生活實際出發(fā),靈活處理教材,讓每個學生能學有所獲。如在學生認識了學生尺、米尺和卷尺后,我引導學生結合已有的生活經驗,通過探索、討論,逐步認識一拃、一步,再讓學生動手量一量,并聯(lián)系生活實際談談如何用好自己身上的“尺”,最后到課室內外進行實踐應用,使學生感受到數學就在自己的身邊,培養(yǎng)了學生的應用意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