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化學總復習 配餐作業(yè)21 化學反應速率
《高考化學總復習 配餐作業(yè)21 化學反應速率》由會員分享,可在線閱讀,更多相關(guān)《高考化學總復習 配餐作業(yè)21 化學反應速率(7頁珍藏版)》請在裝配圖網(wǎng)上搜索。
化學反應速率 A組全員必做題 1.據(jù)新化網(wǎng)報道,加拿大卡爾加里大學的兩位研究者柯蒂斯和西蒙發(fā)明了一種新型“電催化劑”,能夠非常高效且廉價地將電能轉(zhuǎn)化成化學能。該新型“電催化劑”是一種多孔金屬氧化物固體,用于在電解器中催化水分解為氫氣與氧氣的一種特殊催化劑。下列說法中不正確的是( ) A.使用電催化劑,加快了水的分解速率 B.金屬氧化物固體的量越多,水分解速率越快 C.反應一段時間,過濾、洗滌、干燥后發(fā)現(xiàn)金屬氧化物固體的質(zhì)量沒有發(fā)生變化 D.金屬氧化物固體的多孔結(jié)構(gòu)利于提高催化劑的效率 解析:催化劑的用量對化學反應速率有影響,在一定用量范圍內(nèi),隨著用量增加,反應時間縮短,反應速率加快;但催化劑的用量增加到一定值后,反應時間和反應速率不再改變,故B項錯誤。 答案:B 2.A、B、C三個容器,分別發(fā)生合成氨反應,經(jīng)過相同的一段時間后,測得: A B C 反應速率(molL-1min-1) v(H2)=3 v(N2)=3 v(NH3)=4 則三個容器中合成氨的反應速率( ) A.v(A)>v(B)>v(C) B.v(B)>v(C)>v(A) C.v(C)>v(A)>v(B) D.v(B)>v(A)>v(C) 解析:合成氨的反應方程式是3H2(g)+N2(g)2NH3(g)(條件略)。換算成同一物質(zhì)來表示該反應的化學反應速率即可進行比較。根據(jù)物質(zhì)的反應速率之比等于物質(zhì)的計量數(shù)之比,也可以換算成“vk=v(某物質(zhì))/該物質(zhì)的計量數(shù)”(單位略):v(A)k=3/3=1、v(B)k=3/1=3、v(C)k=4/2=2,進行比較即可,選B項。 答案:B 3.(2016北京六十六中學期中)升高溫度時,化學反應速率加快原因的合理解釋是( ) A.該化學反應的過程是吸熱的 B.該化學反應的過程是放熱的 C.分子運動速率加快,使反應物分子的碰撞機會增多 D.反應物分子的能量增加,活化分子百分數(shù)增加,有效碰撞次數(shù)增多 解析:無論反應是吸熱反應還是放熱反應,升高溫度,化學反應速率均增大,A、B均錯誤;升高溫度,反應物分子的能量增加,活化分子百分數(shù)增加,單位體積內(nèi)活化分子總數(shù)增加,有效碰撞次數(shù)增多,反應速率加快,C錯誤;D正確。 答案:D 4.一定條件下,在體積為10 L的固定容器中發(fā)生反應:N2(g)+3H2(g)2NH3(g) ΔH<0,反應過程如圖。 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 A.t1 min時正逆反應速率相等 B.X曲線表示NH3的物質(zhì)的量隨時間變化的關(guān)系 C.0~8 min,H2的平均反應速率 v(H2)= molL-1min-1 D.10 min~12 min,N2的平均反應速率 v(N2)=0.25 molL-1min-1 解析:t1 min后,X和Y的量繼續(xù)變化,t1 min時,只是X和Y的物質(zhì)的量相等,沒有達到平衡狀態(tài),說明正逆反應速率不相等;根據(jù)圖象,在2 min時,X的物質(zhì)的量增加了0.2 mol,Y減少了0.3 mol,所以Y表示H2的物質(zhì)的量隨時間的變化關(guān)系,X表示NH3的物質(zhì)的量隨時間的變化關(guān)系,0~8 min,H2的平均反應速率v(H2)= molL-1min-1,10 min~12 min,NH3的平均反應速率v(NH3)=0.005 molL-1min-1,則v(N2)=0.002 5 molL-1min-1。 答案:B 5.某化學興趣小組用鋁片和稀硫酸反應制取氫氣,以下能夠加快該反應速率的是( ) ①用濃硫酸代替稀硫酸?、诩訜帷、鄹挠娩X粉 ④增大稀硫酸的體積 ⑤加水?、藜尤肷倭苛蛩徙~ A.全部 B.②③⑥ C.①②③⑥ D.②③④⑥ 解析:用濃硫酸代替稀硫酸,鋁會發(fā)生鈍化;增大稀硫酸的體積但不能增大其濃度;加熱能夠加快該反應的反應速率;用鋁粉增大了與稀硫酸的接觸面積;加入少量硫酸銅可生成銅單質(zhì),銅單質(zhì)會和鋁形成原電池,加快了反應速率。 答案:B 6.(2016湖南六校聯(lián)考)在2L密閉容器中發(fā)生反應xA(g)+yB(g)zC(g)。圖甲表示200 ℃時容器中A、B、C物質(zhì)的量隨時間的變化關(guān)系,圖乙表示不同溫度下平衡時C的體積分數(shù)隨起始n(A)∶n(B)的變化關(guān)系。則下列結(jié)論正確的是( ) 甲 乙 A.200 ℃時,反應從開始到平衡的平均速率v(B)=0.04molL-1min-1 B.200 ℃時,該反應的平衡常數(shù)為25 C.當外界條件由200 ℃降到100 ℃時,原平衡一定被破壞,且正、逆反應速率均增大 D.由圖乙可知,反應xA(g)+yB(g)zC(g)的ΔH<0,且a=2 解析:根據(jù)圖甲知,v(B)== 0.02molL-1min-1,A項錯誤;由圖甲知,在該反應中,0-5min,A、B、C的物質(zhì)的量的變化之比Δn(A)∶Δn(B)∶Δn(C)=0.4∶0.2∶0.2=2∶1∶1,所以,A、B、C的化學計量數(shù)之比x∶y∶z=2∶1∶1,故x=2、y=1、z=1,平衡常數(shù)K===25,B項正確;由圖乙可以看出,當投料比相同時,降低溫度,平衡時C的體積分數(shù)減小,說明平衡逆向移動,但降低溫度會使正、逆反應速率都減小,C項錯誤;根據(jù)圖乙可知,該可逆反應的正反應是吸熱反應,即ΔH>0,按化學計量數(shù)之比投料時,相同條件下原料轉(zhuǎn)化率最大,產(chǎn)物的體積分數(shù)最大,故a=2,D項錯誤。 答案:B 7.(2016肇慶一模)根據(jù)反應:S2O+2H+===SO2↑+S↓+H2O,下表各組實驗最快出現(xiàn)渾濁的是( ) 選項 Na2S2O3溶液 稀H2SO4 H2O 溫度/℃ c(molL-1) V(mL) c(molL-1) V(mL) V(mL) A 0.1 5 0.1 5 5 10 B 0.2 5 0.1 5 10 10 C 0.1 5 0.1 5 10 30 D 0.2 5 0.1 5 10 30 解析:在其他條件相同時,濃度越大,速率越快;在濃度相同時,溫度越高,速率就越快,因此反應速率最快的是D。 答案:D 8.(2016試題調(diào)研)在298 K時,實驗測得溶液中的反應H2O2+2HI===2H2O+I2,在反應物為不同濃度時的化學反應速率如表所示: 實驗編號 1 2 3 4 5 6 c(HI)/molL-1 0.100 0.200 0.150 0.100 ? 0.500 c(H2O2)/molL-1 0.100 0.100 0.150 0.200 ? 0.400 v/molL-1s-1 0.007 60 0.015 2 0.017 1 0.015 2 0.022 8 0.152 根據(jù)表中數(shù)據(jù)可推知第5組實驗中c(HI)、c(H2O2)不可能為( ) A.0.150 molL-1、0.200 molL-1 B.0.300 molL-1、0.100 molL-1 C.0.200 molL-1、0.200 molL-1 D.0.100 molL-1、0.300 molL-1 解析:分析表中數(shù)據(jù)可知,反應速率v與c(HI)和c(H2O2)的乘積成正比,以實驗1為參照,實驗5的反應速率是其反應速率的3倍,故實驗5中c(HI)和c(H2O2)的乘積為實驗1的3倍,C項符合題意。 答案:C 9.在一定條件下,將A2和B2兩種氣體通入1 L密閉容器中,發(fā)生反應:xA2(g)+yB2(g)2C(g)。2 s內(nèi)的反應速率:v(A2)=0.5 mol/(Ls),v(B2)=1.5 mol/(Ls),v(C)=1 mol/(Ls)。則x和y的值分別為( ) A.2和3 B.3和2 C.3和1 D.1和3 解析:同一反應中不同物質(zhì)表示的反應速率之比等于其化學計量數(shù)之比,由于v(A2)∶v(B2)∶v(C)=1∶3∶2,因此x∶y∶2=1∶3∶2,則x=1,y=3。 答案:D 10.如圖所示為800 ℃時A、B、C三種氣體在密閉容器中反應時濃度的變化,只從圖上分析不能得出的結(jié)論是( ) A.發(fā)生的反應可表示為:2A(g)2B(g)+C(g) B.前2 min A的分解速率為0.1 molL-1min-1 C.開始時,正逆反應同時開始 D.2 min時,A、B、C的濃度之比為2∶3∶1 解析:根據(jù)圖象,反應過程中A的濃度減小,B、C濃度增大,因此A為反應物,B、C為生成物,根據(jù)濃度的變化量可以確定反應為2A(g)2B(g)+C(g),A項說法正確。前2 min,v(A)==0.1 molL-1min-1,B項說法正確。開始時加入的物質(zhì)為A和B,沒有C,C項說法錯誤。根據(jù)圖象,2 min時,A、B、C的濃度分別為0.2 molL-1、0.3 molL-1、0.1 molL-1,因此D項說法正確。 答案:C 11.利用催化劑可使NO和CO發(fā)生反應:2NO(g)+2CO(g)2CO2(g)+N2(g) ΔH<0。已知增大催化劑的比表面積可提高化學反應速率。為了分別驗證溫度、催化劑和比表面積對化學反應速率的影響規(guī)律,某同學設(shè)計了三組實驗,部分實驗條件已經(jīng)填在下面實驗設(shè)計表中。 實驗 編號 T(℃) NO初始濃 度(molL-1) CO初始濃 度(molL-1) 催化劑的比表 面積(m2g-1) Ⅰ 280 1.210-3 5.810-3 82 Ⅱ 1.210-3 124 Ⅲ 350 82 (1)請?zhí)钊碇械母骺崭瘢? (2)實驗Ⅰ中,NO的物質(zhì)的量濃度(c)隨時間(t)的變化如圖所示。請在給出的坐標圖中畫出實驗Ⅱ、Ⅲ中NO的物質(zhì)的量濃度(c)隨時間(t)變化的曲線,并標明各曲線的實驗編號。 解析:(1)在其他量相同的情況下,才能判斷變量對速率的影響,要驗證溫度對速率的影響,催化劑的比表面積、反應物的初始濃度等要相同;同理,驗證催化劑的比表面積對速率的影響,溫度、反應物的初始濃度要相同。 (2)Ⅰ、Ⅱ的區(qū)別是催化劑的比表面積不同,因此Ⅱ的反應速率較快,但催化劑不影響平衡的移動。Ⅰ、Ⅲ的區(qū)別是溫度變化,溫度升高,化學反應速率加快,達到平衡的時間縮短,NO轉(zhuǎn)化率降低,故最終Ⅲ中c(NO)較Ⅰ、Ⅱ中c(NO)大。 答案:(1) 實驗 編號 T(℃) NO初始濃 度(molL-1) CO初始濃 度(molL-1) 催化劑的 比表面積 (m2g-1) Ⅰ Ⅱ 280 5.810-3 Ⅲ 1.210-3 5.810-3 (2) 12.有一化學反應:A+3B2C,根據(jù)影響化學反應速率的因素可得v(C)=kcm(A)cn(B),其中k是與溫度有關(guān)的速率常數(shù),為測k、m、n的值,在298 K時,將A、B溶液按不同濃度混合,得到下列實驗數(shù)據(jù): 編號 A的初始濃 度/(molL-1) B的初始濃 度/(molL-1) 生成C的初始速 率/(molL-1s-1) 1 1.0 1.0 1.210-2 2 2.0 1.0 2.410-2 3 1.0 2.0 4.810-2 (1)根據(jù)上表可求得:m=________,n=__________,k=________。 (2)當c(A)=c(B)=2.0 molL-1時,以B表示的初始反應速率為________。 解析:(1)分別將第1組、第2組、第3組的數(shù)據(jù)代入v(C)=kcm(A)cn(B),三式聯(lián)立,可求得m=1,n=2,k=1.210-2 L2mol-2s-1。(2)v(C)=1.210-2 L2mol-2s-1(2.0 molL-1)(2.0 molL-1)2=9.610-2 molL-1s-1。 由方程式知v(B)=v(C)=9.610-2 molL-1s-1=0.144 molL-1s-1。 答案:(1)1 2 1.210-2 L2mol-2s-1 (2)0.144 molL-1s-1 B組重點選做題 13.某小組利用H2C2O4溶液和酸性KMnO4溶液反應來探究“條件對化學反應速率的影響”,進行了如下實驗: 實驗 編號 室溫下,試管中所加試劑及其用量/mL 室溫下溶液顏色褪至無色所需時間/min 0.6 mol/L H2C2O4溶液 H2O 0.2 mol/L KMnO4溶液 3 mol/L 稀硫酸 1 3.0 4.0 1.0 2.0 6.4 2 3.0 3.0 2.0 2.0 5.2 3 3.0 2.0 3.0 2.0 4.0 請回答: (1)已知KMnO4酸性溶液與H2C2O4溶液反應有CO2生成,用化學方程式表示該實驗的實驗原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根據(jù)上表中的實驗數(shù)據(jù),可以得到的結(jié)論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利用實驗3中數(shù)據(jù)計算,用KMnO4的濃度變化表示的反應速率為v(KMnO4)=____________。 (4)該小組同學根據(jù)經(jīng)驗繪制了n(Mn2+)隨時間變化趨勢的示意圖,如圖1所示。但有同學查閱已有的實驗資料發(fā)現(xiàn),該實驗過程中n(Mn2+)隨時間變化的趨勢應如圖2所示。 該小組同學根據(jù)圖2所示信息提出了新的假設(shè),并繼續(xù)進行實驗探究。 圖1 圖2 ①該小組同學提出的假設(sh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請你幫助該小組同學完成實驗方案,并填寫表中空白。 實 驗 編 號 室溫下,試管中所加試劑及其用量/mL 再向試 管中加 入少量 固體 室溫下 溶液顏 色褪至 無色所 需時間 /min 0.6 mol/L H2C2O4溶液 H2O 0.2 mol/L KMnO4溶液 3 mol/L 稀硫酸 4 3.0 2.0 3.0 2.0 t ③若該小組同學提出的假設(shè)成立,應觀察到的現(xiàn)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2)分析題目所給信息,可知其他條件相同時,增大KMnO4濃度(或反應物濃度),反應速率增大。(3)利用實驗3中數(shù)據(jù)計算,v(KMnO4)=(0.2 mol/L3/10)/4 min=1.510-2 mol/(Lmin)。(4)①分析題圖2可知,生成物中的MnSO4為該反應的催化劑。②需要加入MnSO4,探究其對反應速率的影響。③若該小組同學提出的假設(shè)成立,與實驗3相比,溶液褪色所需時間短。 答案:(1)2KMnO4+5H2C2O4+3H2SO4===K2SO4+2MnSO4+10CO2↑+8H2O (2)其他條件相同時,增大KMnO4濃度(或反應物濃度),反應速率增大 (3)1.510-2 mol/(Lmin) (4)①生成物中的MnSO4為該反應的催化劑(或Mn2+對該反應有催化作用)?、贛nSO4?、叟c實驗3比較,溶液褪色所需時間短或所用時間(t)小于4 min(或其他合理答案) 14.某溫度時,在一個容積為2 L的密閉容器中,X、Y、Z三種物質(zhì)的物質(zhì)的量隨時間的變化曲線如圖所示。根據(jù)圖中數(shù)據(jù),試填寫下列空白: (1)該反應的化學方程式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反應開始至2 min,氣體Z的平均反應速率為____________。 (3)若X、Y、Z均為氣體,反應達到平衡時: ①壓強是開始時的________倍; ②若此時將容器的體積縮小為原來的倍,達到平衡時,容器內(nèi)溫度將升高(容器不與外界進行熱交換),則該反應的正反應為____________反應(填“放熱”或“吸熱”)。 (4)若上述反應在2 min后的t1~t6內(nèi)反應速率與反應時間圖象如下,在每一時刻均改變一個影響反應速率的因素,則________。 A.在t1時增大了壓強 B.在t3時加入了催化劑 C.在t4時降低了溫度 D. t2~t3時X的轉(zhuǎn)化率最高 解析:(1)由圖象可知X、Y為反應物,Z為生成物,X、Y、Z的化學計量數(shù)之比等于它們的物質(zhì)的量變化之比為0.3∶0.1∶0.2=3∶1∶2,所以方程式為3X+2Y2Z。 (2)v(Z)==0.05 molL-1min-1。 (3)①=?p后=p前=p后=0.9p前。 ②根據(jù)方程式,減小體積,平衡正向移動,故該反應為放熱反應。 (4)根據(jù)圖象,t1時增大了生成物的濃度,平衡逆向移動;t3時加入了催化劑,平衡不移動;t4時應為減小壓強,平衡逆向移動,故B選項正確。 答案:(1)3X+Y2Z (2)0.05 molL-1min-1 (3)①0.9?、诜艧? (4)B- 1.請仔細閱讀文檔,確保文檔完整性,對于不預覽、不比對內(nèi)容而直接下載帶來的問題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載的文檔,不會出現(xiàn)我們的網(wǎng)址水印。
- 3、該文檔所得收入(下載+內(nèi)容+預覽)歸上傳者、原創(chuàng)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檔原作者,請點此認領(lǐng)!既往收益都歸您。
下載文檔到電腦,查找使用更方便
9.9 積分
下載 |
- 配套講稿:
如PPT文件的首頁顯示word圖標,表示該PPT已包含配套word講稿。雙擊word圖標可打開word文檔。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檔作品中含有的國旗、國徽等圖片,僅作為作品整體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設(shè)計者僅對作品中獨創(chuàng)性部分享有著作權(quán)。
- 關(guān) 鍵 詞:
- 高考化學總復習 配餐作業(yè)21 化學反應速率 高考 化學 復習 配餐 作業(yè) 21 化學反應 速率
鏈接地址:http://kudomayuko.com/p-1198663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