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年三年級科學下冊 蠶的生長變化 3教案 教科版.doc
《2019-2020年三年級科學下冊 蠶的生長變化 3教案 教科版.doc》由會員分享,可在線閱讀,更多相關《2019-2020年三年級科學下冊 蠶的生長變化 3教案 教科版.doc(5頁珍藏版)》請在裝配圖網(wǎng)上搜索。
2019-2020年三年級科學下冊 蠶的生長變化 3教案 教科版 一、教材簡析: 第一部分:交流蠶的生長變化 學生從蟻蠶孵出開始,觀察、測量蠶的生長變化情況,并記錄下來。有的還采取拍照、畫圖、寫觀察日記、制作標本等方式記錄蠶的生長變化。小蠶究竟發(fā)生了什么變化呢?本課首先是交流匯報前一段時期養(yǎng)蠶活動的發(fā)現(xiàn)和體會。課文提示從體長、吃食情況、排便情況、活動情況、蛻皮情況等方面進行匯報和交流。 第二部分:觀察蠶的外形和行為 蠶長大了,對它的外形特點和行為也就容易觀察清楚了。蠶的外形是指蠶身體的顏色、形狀,以及它的頭部、胸部、腹部、足等。行為是指蠶用什么爬行,怎樣爬行? 蠶是怎樣吃桑葉的等。 第三部分:蠶還會長成什么樣 這部分內容是預測蠶將會怎樣變化,并指導學生下一步進行觀察和記錄的內容及方法。教學的重點是怎樣區(qū)別即將吐絲的蠶、怎樣為它營造結繭的場所,以及指導學生幫助蠶順利地吐絲結繭等。 二、教學背景: 當蠶孵出2周多,蛻過3次皮,成了四齡蠶之后,可以開展此課教學了。此時的蠶不僅身體長大了不少,顏色也逐漸由黑色變成了白色。在這幾周的養(yǎng)蠶過程中,學生已經(jīng)有不少發(fā)現(xiàn),也可能產生了許多問題。應該創(chuàng)造機會讓他們交流和討論。教師也需要對學生養(yǎng)蠶中出現(xiàn)的問題,以及下一階段的觀察給予指導,本課教學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進行的。 三、教學設計: 教學目標 (一)科學概念 1.蠶在生長的過程中,身長.體重.食量等方面都會不斷發(fā)生變化。 2.蛻皮是蠶生長過程中的顯著特點,蠶每次蛻皮后身體都會發(fā)生變化。 3.蠶的生長情況和環(huán)境條件密切相關。 科學詞匯:蛻皮,眠,口器,胸足,腹足,結繭 (二)過程與方法 1.學習給桑.除沙等養(yǎng)蠶的技能。 2.用測量等科學的方法觀測蠶身體的變化。 3.用文字和圖畫記錄及描述蠶的生長變化。 4.在觀察中發(fā)現(xiàn)問題后,再進一步去觀察。 5.對蠶的生長變化進行預測。 6.科學方法:測量,觀察,畫圖記錄 (三)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 1.發(fā)現(xiàn)生命的生長變化,領悟生命的可愛和可貴,懂得珍愛生命。 2.認識到在較長的一段時間里,堅持不懈地觀察記錄的重要性。 3.核心價值觀:珍愛生命,觀察了解蠶的生長變化 教學 重難點 重點:怎樣區(qū)別即將吐絲的蠶.怎樣為它營造結繭的場所,以及指導學生幫助蠶順利地吐絲結繭等。 難點:要鼓勵學生全面.細致和科學地觀察,必要時應該數(shù)一數(shù).量一量。 教學 準備 教 具 學 具 說 明 與 提 醒 有關蠶的外形特征.行為,以及蛻皮的圖片或多媒體資料。 放大鏡,直尺,學生自己飼養(yǎng)的蠶。 1.課前了解學生飼養(yǎng)蠶的生長情況,根據(jù)情況安排此課教學,要求學生帶來飼養(yǎng)的蠶。 2.教師和學生一起飼養(yǎng)蠶,并將蠶的各階段拍些照片,以備教學時講解之用,也可從網(wǎng)上尋找相關圖文資料。 教學流程 交流:蠶的生長變化——觀察:蠶的外形和行為——預測:蠶還會如何變化 一、導入新課 經(jīng)過精心孵化,蠶卵里孵出了小蠶,經(jīng)過這幾星期的飼養(yǎng),我們的蠶寶寶慢慢地長大了,同學們也通過畫圖.寫日記等多種方式記錄著小蠶的生長變化。同學們飼養(yǎng)是小蠶究竟發(fā)生了什么變化呢?讓我們一起來交流分享吧! 二、交流蠶的生長變化 1.我們的蠶出生已有2個多星期了,說說這兩個多星期中,你是怎樣照顧它們的?學生交流。 2.在這兩個多星期中,你發(fā)現(xiàn)蠶有了哪些變化? 學生交流匯報前一段時期養(yǎng)蠶活動的發(fā)現(xiàn)和體會。(交流時,讓學生出示自己的記錄單.照片.圖畫.標本等。從體長.吃食情況.排便情況.活動情況.蛻皮情況等方面進行匯報和交流。) 3.關于蛻皮學生一定有很多話要說,也有一些問題,希望與同學交流。 了解什么叫“蛻皮”。 ①你發(fā)現(xiàn)蠶蛻了幾次皮? ②蛻一次皮用了多少時間? ③蛻皮前蠶有什么反常的情況? ④蛻皮前和蛻皮后的蠶有什么不一樣? ⑤你認為你的蠶還會蛻皮嗎? ⑥你認為蠶為什么要蛻皮呢? 說說蠶蛻皮的過程。 4.教師出示蠶各階段的照片,讓學生說說圖中的蠶應是幾天左右拍攝的? 5.交流飼養(yǎng)過程中的其他發(fā)現(xiàn)。 三、觀察蠶的外形和行為 1.觀察蠶的外形。了解蠶身體的顏色.形狀,以及它的頭部.胸部.腹部.足等。 2.觀察蠶吃桑葉,了解蠶是怎樣吃桑葉的,它的口器特征。 3.觀察蠶的運動,了解蠶用什么爬行,怎樣爬行? 4.討論蠶的身體結構和它的生存有什么關系。 邊觀察邊記錄,并畫一條蠶。 各組細致觀察蠶寶寶的身體,先計劃一下怎樣觀察,比比哪組的發(fā)現(xiàn)最多。 將蠶放在展臺上,各組匯報交流。 根據(jù)學生匯報情況,尤其是學生忽視的方面再次指導觀察。 四、蠶還會長成什么樣 預測蠶將會怎樣變化,并指導學生下一步進行觀察和記錄的內容及方法。 1.怎樣區(qū)別即將吐絲的蠶; 2.怎樣為它營造結繭的場所; 播放一段蠶農為蠶上山結繭做準備的錄像。 五、布置課外活動內容 1.指導學生課外為蠶結繭做好準備。 2.記錄蠶吐絲的過程。 板書設計 2蠶的生長變化 蠶的外形:頭,胸,腹,足 蠶的運動:胸足,腹足 蠶吃桑葉,口器 課外活動 1.補充完善前期對蠶的觀察記錄。 2.繼續(xù)飼養(yǎng)蠶,觀察蠶的新變化。 生成預見 1.學生在交流時,可能更多關注點,而忽視面,匯報缺乏條理,不夠完整,教師應引導學生有序.有條理地開展交流匯報。 2.在觀察活動中,學生往往不會去關注細節(jié),觀察的深度不夠,教師應引導學生結合蠶的行動觀察蠶的外形特征,思考某些器官的作用。 課堂評估 1.學生是否能有序,有條理地開展交流匯報活動。 2.學生是否能夠細致觀察蠶的外形和行為,在原有基礎上有新的收獲。 附送: 2019-2020年三年級科學下冊 蠶的生長變化教案 教科版 【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 1.蠶在生長的過程中,身長、體重、食量等方面都會不斷發(fā)生變化。 2.蛻皮是蠶生長過程中的顯著特點,蠶每次蛻皮后身體都會發(fā)生變化。 3.蠶的生長情況和環(huán)境條件密切相關。 過程與方法 1.學習給桑、除沙等養(yǎng)蠶的技能。 2.用測量等科學的方法觀測蠶身體的變化。 3.用文字和圖畫記錄及描述蠶的生長變化。 4.在觀察中發(fā)現(xiàn)問題后,再進一步去觀察。 5.對蠶的生長變化進行預測。 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 1.發(fā)現(xiàn)生命的生長變化,領悟生命的可愛和可貴,懂得珍愛生命。 2.認識到在較長的一段時間里,堅持不懈地觀察記錄的重要性。 【教學重點】怎樣區(qū)別即將吐絲的蠶、怎樣為它營造結繭的場所,以及指導學生幫助蠶順利地吐絲結繭等。 【教學難點】要鼓勵學生全面、細致和科學地觀察,必要時應該數(shù)一數(shù)、量一量。 【教學準備】 分組實驗器材:放大鏡,直尺,天平;學生自己飼養(yǎng)的蠶。 教師演示器材:有關蠶的外形特征、行為,以及蛻皮的圖片或多媒體資料。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同學們飼養(yǎng)是小蠶究竟發(fā)生了什么變化呢?下面我們就一起來觀察蠶的生長變化。 二、學習新課 1.交流蠶的生長變化 學生交流匯報前一段時期養(yǎng)蠶活動的發(fā)現(xiàn)和體會。(交流時,讓學生出示自己的記錄單、照片、圖畫、標本等。從體長、吃食情況、排便情況、活動情況、蛻皮情況等方面進行匯報和交流。) 關于蛻皮學生一定有很多話要說,也有一些問題,希望與同學交流。交流活動能幫助學生們進一步感受生命的變化,(活動的目的提高對養(yǎng)蠶的興趣。) 2.觀察蠶的外形和行為 (1)蠶的外形是指蠶身體的顏色、形狀,以及它的頭部、胸部、腹部、足等。行為是指蠶用什么爬行,怎樣爬行?蠶是怎樣吃桑葉的等。 (2)討論蠶的身體結構和它的生存有什么關系。 3.蠶還會長成什么樣 預測蠶將會怎樣變化,并指導學生下一步進行觀察和記錄的內容及方法。(教學的要點是怎樣區(qū)別即將吐絲的蠶、怎樣為它營造結繭的場所,以及指導學生幫助蠶順利地吐絲結繭等。) 【板書設計】 蠶的生長變化 日期 體長(毫米) 吃食情況 排便情況 活動情況 \- 配套講稿:
如PPT文件的首頁顯示word圖標,表示該PPT已包含配套word講稿。雙擊word圖標可打開word文檔。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檔作品中含有的國旗、國徽等圖片,僅作為作品整體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設計者僅對作品中獨創(chuàng)性部分享有著作權。
- 關 鍵 詞:
- 2019-2020年三年級科學下冊 蠶的生長變化 3教案 教科版 2019 2020 三年級 科學 下冊 生長 變化 教案
裝配圖網(wǎng)所有資源均是用戶自行上傳分享,僅供網(wǎng)友學習交流,未經(jīng)上傳用戶書面授權,請勿作他用。
鏈接地址:http://kudomayuko.com/p-553210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