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年教科版科學四上《聲音是怎樣產生的》說課設計.doc
《2019-2020年教科版科學四上《聲音是怎樣產生的》說課設計.doc》由會員分享,可在線閱讀,更多相關《2019-2020年教科版科學四上《聲音是怎樣產生的》說課設計.doc(7頁珍藏版)》請在裝配圖網上搜索。
2019-2020年教科版科學四上《聲音是怎樣產生的》說課設計 尊敬的各位評委: 大家好,我是來自于頭站鄉(xiāng)明德小學教師李堪柱,我今天說課的內容是《聲音是怎樣產生的》。 一、教材分析 《聲音是怎樣產生的》是教科版小學科學四年級上冊《聲音》單元第二課時內容。 它屬于“科學探究”的目標系列,通過實驗和觀察認識聲音是由物體振動產生的,培養(yǎng)學生的實驗觀察能力和分析概括能力、創(chuàng)新能力。本課在本單元中起承上啟下的作用,是基于前一節(jié)《聽聽聲音》來研究、探索“聲音是怎樣產生的?”,為后面《聲音是怎樣傳播的》、《控制物體發(fā)出聲音》等課時的探究活動作好充分的知識準備。 二、學情分析 四年級的學生對聲音都有一定的了解,有著不同的生活經驗,對聲音有著最直觀的感受,有些學生還通過不同的信息渠道獲得了一些聲音的知識,尤其是一些學聲樂或樂器的學生,他們對聲音的了解更加專業(yè)。但是學生并不會花很多的時間去探究聲音更多的奧秘,這就需要老師激發(fā)學生想知道聲音更多知識的興趣,調動學生強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本年級學生有一定的觀察能力,但是觀察不深入、不細致,本課中皮筋的對比觀察,借助音叉進行觀察都需要教師加強引導。 三、教學方式的分析 “聲音是怎樣產生的”屬于探索性實驗,為了能夠順利完成整個探究活動,我根據課程標準的要求,把它分為四個部分:一、創(chuàng)設情境,提出問題;二、收集事實,提出假設;三、設計實驗,驗證假設;四、拓展學習,思考延伸。課堂上讓學生通過運用看、摸、畫、說多種方法觀察發(fā)聲物體的特點,并對發(fā)生物體與不發(fā)聲物體進行觀察比較,就觀察到的現象進行積極思考。在這節(jié)課教學中,我先“扶”后“放”,始終貫穿小組合作實驗、觀察、對比、討論、交流相結合的教學方式,采用引出問題——提出假設——實驗探究——得出結論的科學研究方法,努力讓學生在探究過程中獲得知識、提高能力。 基于以上三方面的考慮,我對本堂課的設計理念是在學生已有的知識和經驗的基礎上,通過讓學生展開一系列實驗活動,探究聲音產生的緣由,知道整個的探究過程。“聲音是由物體振動產生的”是經過抽象和概括出來的話,學生并不這么認為,有人認為是敲打、碰撞、拍打……等原因產生了聲音,這是他們已有的經驗,他們關注的是動作的本身,而不是發(fā)聲物體的變化,所以很難進行科學的概括和抽象。為此設計了幾個循序漸進的過程:主要分為實驗探究、觀察討論、教學評價三個部分。 四、具體的教學目標: (一) 科學知識: 認識聲音是由物體振動產生的。 (二) 科學探究: 能觀察﹑比較﹑描述物體發(fā)聲和不發(fā)聲時的不同現象,能從多個物體發(fā)聲的觀察事實中對原因進行假設性解釋,可以借助其他物體來觀察不容易觀察到的現象。 (三) 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在探究過程中,積極大膽地闡述自己的發(fā)現;樂于與他人合作,養(yǎng)成細致觀察的學習態(tài)度。 教學重點: 讓學生通過動手操作,觀察、比較、描述、物體發(fā)聲時和不發(fā)聲時的不同現像。 教學難點: 引導學生推測和驗證“聲音是由物體振動產生的”。 五、教學程序設計 (一) 創(chuàng)設情景,提出問題。 為了激發(fā)學生想知道聲音更多奧秘的興趣,調動學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上課伊始,用課件播放各種聲音,引領學生做“聽聲音,猜物體”的游戲, 此時,老師進一步引導:“我們生活在一個充滿聲音的世界里,無論何時何地,我們總能聽到各種聲音,聲音對于我們來說,是一種再也熟悉不過的東西,它看不見,摸不著。對于聲音你想知道些什么呢?”學生肯定會提出許多問題:比如,聲音是怎樣來的?聲音是怎樣傳到我們耳朵里來的?我們怎樣才能控制聲音等問題?!沂玖苏n題《聲音是怎樣產生的》。 (二) 收集事實,提出假設。 1.引導學生用各種方法使物體發(fā)聲 (1)這些物體你不動它,它會發(fā)出聲音嗎?你能使它們發(fā)聲嗎? (2)你能用不同方法使某一物體發(fā)聲嗎? (3)引導學生大膽猜測:聲音是怎樣產生的? (4)指導學生“用力按壓鑼鼓,彎曲鋼尺,拉伸皮筋”,觀察到物體同樣也受了力,也會產生運動,卻并沒有發(fā)出聲音的事實,與先前學生形成的認識產生了強烈沖突。 (5)引導學生充分討論和質疑:物體同樣也受到了力,也產生了運動,為什么沒有發(fā)出聲音? 2. 活動:觀察發(fā)聲的物體并做記錄,提出假設。 (1) 在教師引導下觀察鼓、尺子、橡皮筋發(fā)聲與不發(fā)聲現象的活動。 (2) 觀察物體在發(fā)聲前后的變化,作好觀察記錄。 (3) 歸納得出這些發(fā)聲物體的共同點。 教師及時引導學生探討:物體發(fā)聲時和不發(fā)聲時有什么區(qū)別?發(fā)聲時物體有什么共同點。 3. 活動:再次利用實驗從正反兩方面收集事實,驗證假設。 使三角鐵、音叉、聲帶等物體發(fā)出聲音,引導他們通過看、聽、摸,甚至用一些間接的方法驗證物體發(fā)聲時確實是在振動。 ﹙1﹚指導學生用擊打過的音叉輕輕觸及水面,觀察水面的變化,并引導學生討論產生變化的原因。 ﹙2﹚觀察木架上栓著的兩根皮筋,撥動一根皮筋使它發(fā)出聲音,另一根保持不動,不發(fā)出聲音,讓學生觀察發(fā)聲的皮筋與不發(fā)聲的皮筋的不同。學生同樣發(fā)現由于皮筋的振動產生了聲音。 ﹙3﹚引導學生設計實驗:物體停止振動后,還會發(fā)出聲音嗎? 學生利用皮筋設計實驗,證明自己的結論。 (四) 拓展學習,思考延伸 (1)體驗說話時聲帶的振動 (2)讓學生欣賞一首吉他或者口琴等其他樂器彈奏的樂曲,再次體會一下動聽的聲音。 六、教學評價 認為你們小組中誰的表現最好?你覺得自己在這節(jié)課上的表現怎么樣?哪個方面表現的好(或不好)?這節(jié)課上,老師和同學們一起探究聲音產生的問題,那么大家認為老師的表現怎么樣? 還有很多同學也很想評價自己或者評價你的小伙伴。所以,老師為每位同學都準備了一張成長卡,可以繼續(xù)評價自己或同伴,然后將這張成長卡裝進你的成長記錄袋中。 附送: 2019-2020年教科版科學四上《聲音是怎樣傳播的》word教案 教學目標: 1.通過觀察、探究的實踐活動,知道聲音是通過物質傳播的。 2.了解聲音在不同物質中的傳播情況。 3.愿意把自己對聲音是怎樣傳播的理解與同學交流分享。 教學重點:通過觀察、比較、討論交流等活動認識到聲音是通過物質傳播的。 教學難點:能用不同的方式去探究聲音的傳播離不開物質。 教學準備: 師備: 漏斗、膠管每組一套,碰鈴(石頭)、水槽、玻璃鐘罩、鬧鐘、兩用氣筒等。 生備: 線、紙杯、勺子、筷子等。 學生記錄本。 教學過程: 一、引入: 師:“聲音是通過什么途徑進入我們耳朵的呢?” 二、探究內容: 1.聽聽不同物體傳播過來的聲音。 師:“你能用哪些辦法‘制造’聲音?” (1)聽聽寫字的聲音。 聽聽同學在桌面上寫字的聲音。 說說自己聽到的聲音是經過什么途徑傳播過來的。 比較自己通過不同途徑聽到的聲音有什么不同。 (2)聽聽紙杯傳過來的聲音。 像圖上那樣做個土“電話”。 聽聽紙杯中的聲音。 說說自己聽到的聲音是怎樣傳播過來的。 比較不用紙杯聽到的聲音有什么不同,它們又是怎樣傳播過來的? (3)聽聽聽診器里的聲音。 把漏斗接上膠管,做成一個簡易的“聽診器”。 用“聽診器”聽聽自己心臟的聲音。 說說自己的聲音是怎樣傳播過來的? 說說為什么醫(yī)生可以用聽診器給病人看病。 2. 設計實驗,研究液體能否傳播聲音。 (1)想一想,怎樣設計實驗——讓物體在水中發(fā)出聲音,試試能不能聽到。 (2)聽一聽,在水槽中碰響碰鈴或石頭,能不能聽到聲音。 (3)說一說,有沒有聽到聲音,這說明什么? (4)交流,游泳時潛入水下聽到過聲音嗎?這些聲音是怎樣傳播過來的呢? 3. 了解不同物質傳播聲音的速度。 (1)看一看,P61上的資料。 (2)說一說,從資料中自己了解一些什么內容? (3)思考與交流:為什么可以把耳朵貼在鐵軌上去判斷遠處是否有火車開過來?為什么狗總是把耳朵貼近地面休息? 三、全課總結。 四、課外拓展: 搜集生活中各種利用聲音、避免噪聲的資料。 教學后記:- 配套講稿:
如PPT文件的首頁顯示word圖標,表示該PPT已包含配套word講稿。雙擊word圖標可打開word文檔。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檔作品中含有的國旗、國徽等圖片,僅作為作品整體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設計者僅對作品中獨創(chuàng)性部分享有著作權。
- 關 鍵 詞:
- 聲音是怎樣產生的 2019 2020 年教科版 科學 聲音 怎樣 產生 設計
裝配圖網所有資源均是用戶自行上傳分享,僅供網友學習交流,未經上傳用戶書面授權,請勿作他用。
鏈接地址:http://kudomayuko.com/p-560876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