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年四年級科學上冊 我們的地球 1教案 冀教版.doc
《2019-2020年四年級科學上冊 我們的地球 1教案 冀教版.doc》由會員分享,可在線閱讀,更多相關《2019-2020年四年級科學上冊 我們的地球 1教案 冀教版.doc(7頁珍藏版)》請在裝配圖網(wǎng)上搜索。
2019-2020年四年級科學上冊 我們的地球 1教案 冀教版 教學目標: 1.能收集或查閱人類研究地球形狀歷史的相關資料;能用卡片摘錄重要資料。 2.能夠感受到科學家從事地球形狀研究的艱辛。 3.能夠概述人類對地球形狀認識的歷史;能夠在地球儀上指出其主要標識和經(jīng)緯線的功用;能夠說出地球的形狀和大小。 4.結合實例說明科學技術在人類認識地球形狀的歷史中發(fā)揮了重要作用。 材料準備: 多媒體課件。 教學重點、難點: 能夠在地球儀上指出其主要標識和經(jīng)緯線的功用;能夠說出地球的形狀和大小。 課時安排: 用2課時,活動1和拓展2安排一課時,活動2和拓展1安排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了解人類認識地球形狀的歷史 活動目標: 1.能夠通過多種途徑搜集資料,說出地球的形狀和大小等基本信息。 2.能舉例說明科學技術在人類探索地球形狀、大小過程中發(fā)揮了哪些重要作用。 3.能夠概述人類對地球形狀認識的歷史。 4.在交流討論中能夠認真地傾聽別人的意見。 實施過程: 1.用15分鐘完成這活動。課前組織學生積極搜集有關地球的資料,并了解學生實際搜集到了哪些材料。。 2.本活動可以從閱讀單元頁的小詩引入,然后組織學生簡要介紹搜集到的有關地球的資料,讓學生具體描述地球的形狀和大小,教師視學生的具體情況,適時補充相關內(nèi)容,利用這段時間播放多媒體課件。引導學生結合所收集的資料,用簡練的語言解釋教材插圖所表示的意義,并討論古代人類不同民族對地球的形狀有怎樣不同的認識。 3.引導學生查閱科學在線,幫助學生認識人類探索地球形狀的歷史。 4.在學生對人類探索地球形狀的歷史有所了解后,組織學生的交流活動。重點放在人們都用了哪些方法來證明地球是球形的,科學技術的發(fā)展是怎樣幫助人類更準確地認識地球形狀的。同時,向學生滲透人對事物的認識是不斷變化的科學觀念。 古代有關地球形狀的其他猜想還有:古印度人認為大地像一塊大圓餅,被三只巨大的站在神龜背上的大象馱著;古巴比倫人認為大地如龜背隆起的空心山,四面環(huán)繞著海水,天空是個渾圓的巨大天罩;古希臘和古羅馬人認為大地像一個巨大的盾牌,它的四周被浩渺無際、深不可測的大海所環(huán)繞;此外還有諸如地球像個淺淺的缽體,地球像個圓柱體等種種假設。 二、觀察地球儀 活動目標: 1.能指出地球儀上的經(jīng)線、緯線、赤道和地軸,并能利用經(jīng)度、緯度確定某個地區(qū)的位置。 2.能說出地圖和地球儀上顏色的含義。 3.能通過觀察地球儀提出一些與標識功用相關的問題。 實施過程: 1.用20分鐘完成這項活動。把地球儀給學生進行活動。 2.在課堂上用幾分鐘的時間讓學生自由觀察地球儀,看學生通過觀察能發(fā)現(xiàn)些什么。然后,學習認識圖例,從而進一步了解地球上陸地和海洋的分布情況,發(fā)現(xiàn)山脈、河流、湖泊、沙漠……都能用顏色或符號在地球儀上表示出來。 3.組織學生就觀察到的內(nèi)容進行交流,教師重點對經(jīng)線、緯線、赤道做必要的指導,使學生知道他們的主要功用。經(jīng)緯線的分布學生很容易發(fā)現(xiàn),對其作用,教學時先組織學生做一個分析猜想。 4.根據(jù)教材提供的北京所在地的經(jīng)緯度,讓學生在地球儀上找到首都北京的位置。然后,組織學生利用經(jīng)緯網(wǎng)找到自己所在地省會城市和其他更多城市的位置。通過活動幫助學生認識到用經(jīng)緯度可以確定地球上任何一個地點的位置。 三、制作地球模型 活動目標 1.能運用常見材料,按照課文中的提示制作簡易地球模型。 2.能與小組同學合作共同制作地球模型。 實施過程 1.組織本活動時,采用課上指導課后制作的方式來完成。 2.課后制作時,學生可自由結組,利用建議中的材料或另找材料自制地球模型。 3.學生自制模型過程中,教師提供材料、方法等方面的指導。 教材上提供的制作方法有: (1)教學設計底座只起到固定地球模型的作用,這時要放手讓學生自己設計。 (2)教學設計在皮球上貼3層紙條一方面為的是增強立體感,另一方面是為了造型、涂色方便。 (3)教學設計如果用黏土做成高山、平原太困難,告訴學生可以只做出陸地和海洋的輪廓。 (4)教學設計涂色時要提醒學生按照地圖圖例的顏色著色。 讓學生將自制的地球模型與地球儀比較,是一種評價的過程,鼓勵學生開展互評。 四、搜集有關地球的資料 活動目標 1.能搜集一些有關地球的信息。 2.能將自己搜集到的信息整理成資料卡片。 實施過程 1.本活動要求學生課后完成,引導學生將課前收集的資料制成卡片。 2.教材出示的資料卡片圖,一方面是教給學生卡片的制作方法,另一方面也可以作為資料引導學生閱讀卡片,有條件還可以組織學生根據(jù)資料算一算地球到底有多大。在認識地球的大小的過程中,培養(yǎng)學生的空間想象能力。 3.教材中資料卡片的式樣只供參考。要要求學生至少做一張資料卡片,要提醒學生除資料的題目外同學要寫清資料來源。 4.摘選資料時注意學科的關聯(lián),提示學生用語文課上所學習的劃重點句段的方法,摘錄重點內(nèi)容。 5.活動完成后,要指導學生用教材第70頁的活動評價表進行自我評價。 評價建議 資料的搜集和整理要作為本課評價重點。組織學生在小組內(nèi)評比誰收集到的資料全面、豐富;誰整理的資料卡片簡便實用。 拓展知識 中國古代的二大宇宙學說 蓋天說 天是一個穹形,地也是一個穹形,就如同心球穹,兩個穹形的間距是八萬里。北極是“蓋笠”狀的天穹的中央,日月星辰繞之放置不息。 渾天說 它認為天不是一個半球形,而是一整個圓球,地球在其中,就如雞蛋黃在雞蛋內(nèi)部一樣。 緯線和經(jīng)線 地球儀上繪有許多大小不等的圓圈,其中與南北兩極距離相等的最大圓圈是赤道。人們把赤道和與赤道平行的圓圈統(tǒng)稱為緯線或緯線圈。各個緯線圈的長度不等,赤道最長,從赤道向兩極,緯線圈越來越短,到了兩極,緯線圈縮小為一個點。為了區(qū)別不同的緯線,人們給各條緯線標定了度數(shù),叫做緯度。赤道的緯度是0度。以赤道為界,地球分為南、北兩半球。赤道以北是北緯,赤道以南是南緯。經(jīng)線是地球儀的表面繪的許多條連接南北兩極的弧線,統(tǒng)稱經(jīng)線,也稱子午線,所有的經(jīng)線的長度是一樣的。 附送: 2019-2020年四年級科學上冊 我們的地球 2教案 冀教版 一、教學設計思路 本課是一個將抽象轉化為形象的過程。在學生學習科學知識的同時,樹立學生的科學探究意識和培養(yǎng)動手制作能力。同時,本課也是一個建立于已有經(jīng)驗基礎上的深化過程,孩子們都知道地球是球形的,但了解卻不深。本課要解決的問題就是了解人們對地球的認識過程和簡單使用地球儀。 二、教學目標 ◆科學知識目標 1.能夠感受人類對地球形狀認識的歷史。 2.能夠在地球儀上指出其主要標識和經(jīng)緯線的功用。 3.能說出地球的形狀和大小。 ◆科學探究目標 1.能收集或查閱人類研究地球形狀歷史的相關資料。 2.能用卡片摘錄地球資料。 ◆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目標 1.能感受到科學家從事地球形狀研究的艱辛。 2.能結合實例說明科學技術在人類認識地球形狀的歷史中發(fā)揮了重要作用。 三、教學重點 1.認識地球,了解人類認識地球的歷史。 2.認識經(jīng)線、緯線和地球儀上不同顏色代表的含義。 四、教學用具 圖片、展現(xiàn)地球形狀的多媒體課件或視頻、地球儀、小球、報紙、膠水、彩筆等。 五、教學方法 教師通過講解和展示,讓學生認識地球,然后鼓勵學生去收集資料,說說人類認識地球的歷史。為了加深學生的認識,教師讓學生觀察地球儀,找出其上的一些符號,說說它們有什么用,然后組織學生動手自制一個地球模型,加深印象。 六、課時安排 2課時。 七、教學過程 第1課時 (導入新課) (提問)同學們,你們知道地球是什么形狀的嗎?有人不知道地球是什么形狀的嗎? (板書)活動1:認識地球的形狀 (講授新課) (過渡)我們現(xiàn)在知道地球是圓的,那么生活在幾千年前的古人認為腳底下的陸地是什么形狀的呢? 讓學生觀察地板,并讓其回答:若只用眼睛看,不經(jīng)過大腦的思考:你們認為地板是平整的還是彎彎曲曲有起伏的呢? (思考)解釋古人為何認為大地是平的(生活范圍小)。 讓學生觀察書中的兩圖,解釋古代中國人的“天圓地方”說。 (板書)古人認為大地是方的。 (過渡)教師提出問題,讓學生通過閱讀教材的資料找出答案。 (1)是誰證明地球是圓的?(麥哲倫) (2)麥哲倫環(huán)球航行是什么時候?(16世紀初) (板書)麥哲倫環(huán)球航行證明地球是圓的。 (設問)在此之前的幾千年里,古人是怎樣認識到地球不是平的而是圓的呢? 1.介紹畢達哥拉斯的猜想。 2.介紹亞里士多德的推論。 3.介紹麥哲倫環(huán)球航行的重要意義。 (總結拓展) 1.通過這節(jié)課的學習你們知道了什么呢? 2.關于地球你們還知道些什么呢? 3.關于地球你們還想知道些什么呢? (討論)在人類認識地球的過程中,科學技術是如何發(fā)揮作用的? (課余活動)搜集有關地球的資料,制作知識卡片。 第2課時 (導入新課)上節(jié)課,我們知道了地球是球形的。那么,我們能不能直接看到這個球形的地球呢? (教師指著地球儀)這個儀器是地球儀,人們發(fā)明了它,目的就是通過它來更直接地認識我們的地球。 (板書)活動2:觀察地球儀 教師在黑板或投影儀上寫出下面的字,讓學生在地球儀上找一找: (板書)找一找:經(jīng)線、緯線、赤道、地軸。 教師指導學生看一看、議一議、轉一轉,充分認識地球儀的特點。 (學生)說說自己找出的任意標志。 (教師)你能找到我們的祖國——中國嗎? 因為中國的顏色一般為紅色,學生非常容易正確地找出來。 (教師)你是怎么找到中國的? (提問)地球儀上的顏色分別代表什么? (學生)討論,說說各自的觀點。 (教師)對學生的觀點進行板書呈現(xiàn)。 (板書)地球儀上的顏色分別代表什么? 由于學生已經(jīng)對經(jīng)線、緯線和赤道有了認識,我們可以讓學生在地球儀上確定一個具體的位置。(東經(jīng)120,北緯40) (學生)找一找,說一說。 (過渡)我們知道地球是球形的,而且也認識了解了地球儀的特點。那么,大家有沒有興趣自己做一個地球模型呢? 教師可以先讓學生思考使用什么樣的材料來制作,鍛煉學生的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然后,主要以使用皮球為材料進行制作上的指導,使用別的材料進行制作的步驟基本相同。 (總結活動)小組將自己地球模型進行展示,并和地球儀比較一下,評價自己制作的水平如何,什么地方可以進行如何的改進。 八、板書設計 活動1:認識地球的形狀 古人認為大地是方的。 麥哲倫環(huán)球航行證明地球是圓的。 活動2:觀察地球儀 找一找:經(jīng)線、緯線、赤道、地軸。 地球儀上的顏色分別代表什么?- 配套講稿:
如PPT文件的首頁顯示word圖標,表示該PPT已包含配套word講稿。雙擊word圖標可打開word文檔。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檔作品中含有的國旗、國徽等圖片,僅作為作品整體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設計者僅對作品中獨創(chuàng)性部分享有著作權。
- 關 鍵 詞:
- 2019-2020年四年級科學上冊 我們的地球 1教案 冀教版 2019 2020 四年級 科學 上冊 我們 地球 教案
裝配圖網(wǎng)所有資源均是用戶自行上傳分享,僅供網(wǎng)友學習交流,未經(jīng)上傳用戶書面授權,請勿作他用。
鏈接地址:http://kudomayuko.com/p-562038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