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祭十二郎文》導學案教師版.doc
《《祭十二郎文》導學案教師版.doc》由會員分享,可在線閱讀,更多相關《《祭十二郎文》導學案教師版.doc(4頁珍藏版)》請在裝配圖網(wǎng)上搜索。
李林中學高二年級語文導學案 班級 姓名 學生使用時間 第 周 課 題 主 備 審 核 使用教師 編 號 編寫時間 《祭十二郎文》 白占功 支彥 高二全體語文教師 2072-2075 2016.3.1 【學習目標】 1.積累文言詞語,積淀文言語感,培養(yǎng)翻譯能力。 2.體會文章的感情,把握課文邊泣邊訴的語言形式,品味敘述中抒情的藝術。 3.繼承中國古代文化的優(yōu)良傳統(tǒng),珍惜生命,關愛親人。 【學習重點、難點】 1、本課主要是以情動人,在指導學生反復誦讀之后,讓學生找出敘述作者親情的語句,進而分析作者敘事陳情怎樣逐層深入,達到抒情的目的。 2、體會虛詞在表達感情上的作用。 【學習方法】朗讀法,問答法,討論法 第一、二學時 【知識鏈接】 1、“感人心者莫先乎情”,一切最動人的文字都是從心底里流淌出來的。韓愈的《祭十二郎文》就是一篇字字含淚,句句動情的抒情散文,成了祭文中的“千古絕調”。大家在讀課文時要找出敘述作者親情的語句,注意體會作者在文中所表達的深摯感情。 2.文體介紹及本文與一般祭文的區(qū)別。 (1)祭文(悼詞)一般先簡介死者逝世情況(職務、時間、地點、死因、享年等),表示哀悼之情;然后介紹死者生平事跡,評價其功德貢獻;最后向死者親屬表示吊唁慰問,號召生者學習死者的品質精神。 (2)本文既不同于傳統(tǒng)祭文,又不同于韓愈本人撰寫的其他大量的哀辭、祭文、銘狀、碑志。那些都是應約而寫,是念給生者聽的。而本文不為發(fā)表,是作者面對死者敘往事訴衷腸的肺腑之言,正所謂“未嘗有意為文”卻達到了“文無不至”的境界。 3、寫作背景:十二郎,是韓愈的侄子,名老成。韓愈三歲時就死了父親,而后由兄嫂撫養(yǎng)長大。長兄韓會無子,次兄韓介有子韓老成,在族中同輩排行十二,故稱十二郎。按封建社會的規(guī)矩,十二郎過繼給韓會為子,因此韓愈與十二郎自幼相守,歷經(jīng)患難“零丁孤苦,未嘗一日相離”,感情深厚,雖為叔侄,卻情同手足。成年后,韓愈仕途不順,二十五歲方登進士第,后做官又觸犯權貴,觸怒唐憲宗,多次遭貶,因四處漂泊很少與十二郎見面。后唐穆宗繼位,韓愈官運好轉,叔侄二人能夠相聚之時,突然傳來十二郎病亡的噩耗,使韓愈悲痛欲絕,也勾起他辛酸的回憶,于是寫下這篇祭文。 4、作者簡介:韓愈,(768~824)字退之,世稱韓昌黎,唐代著名文學家,唐河陽(今河南孟縣)人。他生活在中唐時期,在文學方面影響很大,他的主要貢獻是與柳宗元一起倡導了“古文運動”,主張恢復先秦兩漢的優(yōu)秀散文傳統(tǒng),摒棄南北朝以來矯揉造作的駢體文;主張文章要有充實內(nèi)容,學習古文應“順其意而不順其辭”,“惟陳言之務去”,力求對古文要“師其意而不師其詞”。 其散文與柳宗元齊名,并稱“韓柳”,他是“唐宋八大家”之首。代表作是《馬說》《師說》等。 【自讀課文,并梳理文言知識】 一、詞類活用 1、西:圖久遠者,莫如西歸(名作狀,向西) 2、東:東亦客也(方位名詞作動詞:在東邊居住。名詞“客”用作動詞,客居) 3、夭:吾兄之盛德而夭其嗣乎(動詞使動,使……夭折) 4、業(yè):汝之純明宜業(yè)其家者(名作動,繼承……事業(yè)) 5、視:而視茫茫(動作名,視力) 6、致:將成家而致汝(動詞使動,使……來) 7、全:強者夭而病者全乎(保全,形作動) 8、殞:其竟以此而殞其生乎(使……喪亡,使動) 二、句式 1、惟兄嫂是依(惟……是,賓語前置)2、吾佐董丞相于汴州(介詞結構后置) 3、吾實為之,其又何尤?(賓語前置)4、從兄嫂歸葬(于)河陽(省略句) 5、汝其知也邪?其不知也邪?(其……其,固定格式,表選擇,是……還是) 6、未可以為信也(省略句?!耙浴敝笫÷再e語“之”) 7、吾念,汝從于東(省略句。即“汝從我于東”) 三、古今異義的詞 1、成家:將成家而致汝(成家:①古義:安家。②今義:男子結婚。) 2、少年:吾與汝俱少年(少年:①古義:青年男子。②今義:十歲左右到十五六歲。) 3、志氣:志氣日益微(志氣:①古義:精神。②今義:求上進的決心和勇氣。) 4、幾何:死而有知,其幾何離(幾何:①古義:多少。②今義:幾何學。) 5、強者:少而強者不可保(強者:①古義:強壯的人(生理上)。②今義:堅強的人(心理上)。) 6、成立:如此孩提者,又可冀其成立邪(成立:①古義:成長立業(yè)。②今義:創(chuàng)立,有根據(jù)。) 7、當不復記憶(復:①古義:再,又。②今義:重復,往復) 8、吾去卞州(去:①古義:離開。②今義:往,到……去) 9、而齒牙動搖(動搖:①古義:這里是“松動”。 ②今義:不穩(wěn)固,不堅定) 第三學時 1、課文梳理 正文可分為三個部分 第一部分(2-3):寫兩人之間的深厚情誼。 第二自然段訴說自己的家世不幸,在不幸中叔侄二人“未嘗一日相離”,情同手足。 第三自然段回憶與十二郎離別后的三次見面和三次見面未果的經(jīng)歷,痛惜成年后惡人離聚不定,竟成永訣。從此抱憾終生。 第二部分(4-9):寫十二郎之死。 第四自然段哀嘆自己未老先衰本應該早死而未死,十二郎年少康強,不該早死而竟死,兩相對照極度悲哀。 第五自然段傾訴自己遭受巨大打擊精神恍惚,對十二郎的死不愿相信又不得不相信的慘烈心情。 第六自然段表達自己希望“從汝而死”,死后與侄兒相見的愿望,傾訴視死為幸的至悲至痛。 第七自然段聯(lián)想到自己的和侄兒的孩子,說他們難以健康成長,悲痛至極連忌諱和不吉利都不顧及了。 第八自然段推斷侄兒猝然而死的病由,傾訴自己“未始以為憂”的痛悔之情。 第九自然段推測侄兒的死期,傾訴自己不能確切知道只而死期的悲哀。 第三部分(10-12):寫對十二郎及其遺孤的吊慰,交代遷葬及教養(yǎng)遺孤之事。 第十自然段吊慰遺孤,為侄兒安排身后事,告慰侄兒在天之靈。 第十一自然段為侄兒的死而歸罪自己,慟哭長號,告訴侄兒自己已是萬念俱灰,僅存替侄兒教子嫁女的心愿而已。 第十二自然段全文結束,“眼有窮而情不可終,為侄兒的死悲痛不已。” 全文十二段環(huán)環(huán)相扣,以悲痛之情為線索組織全文,體現(xiàn)思路的發(fā)展,先回憶叔侄相依為命,感情至深,這時前提;接著圍繞侄兒的死續(xù)寫自己的惶恐、痛悔和強烈的感情震蕩。為高潮奠定基礎;最后訴說自己的心跡,在慟哭長號中傷痛之情達到高潮,全文寫來情真意切,感人至深,讀后令人潸然淚下。難怪東坡先生會有“讀《祭十二郎文》不輟淚者,其人必不友”的說法。 2、祭文之初,作者為什么要詳敘幼時及成年后與十二郎聚散離合的往事? 【明確】敘事是抒情的基礎。往事歷歷在目,憶之深乃因情之切,于敘事中,亦可見作者真情。 3、文章開頭的敘述之中,你以為最動人的細節(jié)是何處?請說明理由。 【明確】細節(jié):嫂嘗撫汝指吾而言曰:“韓氏兩世,惟此而已!”情感:體現(xiàn)出為母為嫂的深切關愛與憐惜;“韓氏兩世,惟此而已”僅寥寥八字,卻字字透出嫂嫂的焦慮、期待和悲傷。十二郎遽然辭世之時,韓愈又重提舊事,也流露出韓愈無盡的沉痛與凄涼。 4、在寫十二郎之死時,為什么文中還要回敘自己頭一年給十二郎的信,以及自己身體衰病、子孫輩幼小等事? 【明確】這些事都與文章主旨(吊十二郎之死)密切相關,寫自己的未老先衰之象,意在為下文蓄勢,也就是用自己之將死而竟不死,反襯出十二郎之不應死而竟死的尤其可哀。同時寫己之衰、子孫之弱,不僅寫出十二郎辭世后家境的凄涼,也更突現(xiàn)了作者因十二郎之死而生的極度悲傷、痛不欲生之情。 5、十二郎之死,已是不爭的事實。為什么還要反反復復的推究死因、推測死期(第8.9段),甚至對死訊本身,也疑其非真而夢? 【明確】推究死因、推測死期、疑死訊非真而夢,均反映對十二郎憶念之深。 6、全文以悼十二郎為主,寄托著哪些情感? 【明確】 ①、悲家世不幸,人丁不旺; ②、悔“旅食京師”,仕途失意; ③、嘆未老先衰,從汝而死; ④、恨英年早逝,兄夭其嗣; ⑤、哀后輩孤苦,少年喪父; ⑥、疚喪葬難周,自責悔恨。 【小結】 1、作者寫此文的目的不在于稱頌死者,而在于傾訴自己的痛悼之情,寄托自己的哀思。這主要表現(xiàn)在三個方面。一是強調骨肉親情關系。作者和老成,名為叔侄,情同手足,“兩世一身,形單影只”。今老成先逝,子女幼小,更顯得家族凋零,振興無望。這在注重門庭家道的古代,引起韓愈的切膚之痛是理所當然的。二是突出老成之死實出意外。老成比作者年少而體強,卻“強者夭而病者全”;老成得的不過是一種常見的軟腳病,作者本來不以為意,毫無精神準備,因而對老成的遽死追悔莫及,意外的打擊使他極為悲痛。三是表達作者自身的宦海沉浮之苦和人生無常之感,并以此深化親情。作者原以為兩人都還年輕,便不以暫別為念,求食求祿,奔走仕途,因而別多聚少,而今鑄成終身遺憾。作者求索老成的死因和死期,卻墮入乍信乍疑、如夢如幻的迷境,深覺生命飄忽,倍增哀痛。 2.邊訴邊泣的語言形式。作者采用與死者對話的方式,邊訴邊泣,吞吐嗚咽,交織著悔恨、悲痛、自責等種種感情,似在生者和死者之間作無窮無盡的長談。如寫聞訃的情景,從“其信然邪”到“未可以為信也”,再到“其信然矣”,語句重疊,表現(xiàn)其驚疑無定的心理狀態(tài)。末尾“汝病吾不知時,汝歿吾不知日”一段,多用排句,情緒激宕.一氣呵成。這一切又都從肺腑中流出,因而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 第四學時同步練習 一、選擇題: 1、下列詞語解釋全部錯誤的一項是(A ) A、比(等到)得軟腳病 輟汝而就(接近) 斂不憑(憑借)其棺 B、不省所怙(依靠) 遽(突然)去吾而歿使者妄稱以應(答應)之乎 C、其又何尤(怨恨)抱無涯之戚(憂傷) 吊(撫慰)汝之孤與汝之乳母 D、遠具(準備)時羞止(停止)一歲 既(既然)又與汝就食江南 【明確】(A項“比”解釋為“近來”,“就”解釋為“就職上任”,“憑”解釋為“臨”;B項“應”解釋為“應付”;D項“止”解釋為“住”,“既”解釋為“不久”“后來”。) 2、下列加點字意思相同的一項是(B ) A吾年未四十而視茫茫視五人之死,輕重固何如哉 B請歸取其孥還必相迎取 C其后四年,而歸視汝 后五年,吾妻來歸 D強者夭而病者全乎 故今之墓中全乎為五人也 【明確】(A項分別解釋為“視力”和“比較”,B項都解釋為“迎取”,C項分別解釋為“回家”和“女子出嫁”,D項分別解釋為“保全”和“完整”。) 3、下列句中加點字意義相同的一項是(C ) A、不省所怙 吾往河陽省墳墓 B、將成家而致汝 銜哀致誠 C、汝之子始十歲 始速禍焉 D、而不悲者無窮期矣 吾獨窮困乎此時也 【明確】(A項分別解釋為“知道”和“探望”,B項分別解釋為“使……來”和“表達”,C項都解釋為“才”,D項分別解釋為“窮盡”和“處境困難”。) 4、加點的“其”字分類正確的一項是(C) ①其后四年,而歸視汝。 ②止一歲,請歸取其孥。 ③如吾之衰者,其能久存乎? ④吾兄之盛德而夭其嗣乎?⑤死而有知,其幾何離? ⑥其無知,悲不幾時,而不悲者無窮期矣。 ⑦其余奴婢,并令守汝喪。⑧斂不憑其棺,窆不臨其穴。⑨自今已往,吾其無意于人世矣。 ⑩教吾子與汝子,幸其成。 A、①⑦/②④/③⑤/⑥⑧/⑨/⑩ B、②⑦/①⑤/③⑥/⑧/⑨/④⑩ C、①⑦/②⑧/③⑤/⑥/⑨/④⑩ D、①⑧/②⑥/③⑤⑨/⑦/④⑩ 【明確】(分別為指示代詞“那、那些”;人稱代詞“你的”;副詞,表反問語氣;假如;副詞,表揣測語氣;人稱代詞“他、他們”。) 5、下列句子中“而”的用法相同的一組是(A ) ①其后四年,而歸視汝。 ②吾兄之盛德而夭其嗣乎?③少者強者而夭歿,長者衰者而全存乎? ④動搖者欲脫而落矣。 ⑤孰謂少者歿而長者存。 ⑥將成家而致汝。 A、②③⑤ B、①③④ C、②③⑥ D、④⑤⑥ 【明確】(A項中的“而”均表示轉折關系。) 6、下列各組句中均有“以”,其意義和用法完全不同的一項是(C ) A、彼有食可守,以待終喪如不能守以終喪 B、蓋東野之使者不知問家人以月日使者妄稱以應之乎 C、以求升斗之祿歿不能撫汝以盡哀 D、則遂取以來汝歿以六月二日 7、下列各句在文中的意思,翻譯不恰當?shù)囊豁検牵ˋ ) A、季父愈聞汝喪之七日,乃能銜哀致誠。 ——你叔父超過了七天,才得到你喪亡的消息,于是就懷悲哀之情向你表達祭奠的誠意。 B、承先人后者,在孫惟汝,在子惟吾。 ——繼承先人的后代,在孫子輩中只有你,在兒子輩中只有我。 C、嗚呼!其信然邪?其夢邪?其傳之者非其真邪? ——唉!難道是真的這樣嗎?還是在做夢呢?還是這傳來的消息不可靠呢? D、嗚呼!言有窮而情不可終,汝其知也邪?其不知也邪? ——唉!話有說完的時候而哀痛之情卻不能終止,你是知道呢,還是不知道呢? 8、下列表述不正確的兩項是( ) A、古代兄弟排行以伯、仲、叔、季為序,故“季父愈聞汝喪之七日”中的“季父”是韓老成的四叔。 B、古代禮俗稱幼年喪父為獨,老而無夫為寡,老而無子為孤,老而無妻為鰥。 C、祭文是祭奠死者的一種文體,《祭十二郎文》是韓愈為侄兒韓老成而作,其感情深摯,凄惻動人,與清代袁枚的《祭妹文》并舉。 D、本文雖記敘的是家庭、身世和生活瑣事,但作者把抒情與敘事結合在一起,字字是淚,后人稱為“祭文中千年絕唱”。 E、韓愈是唐朝“古文運動”的創(chuàng)始人,也是“唐宋八大家”之首。其他幾位散文家是:柳宗元、王安石、范仲淹、蘇洵、蘇軾、蘇轍、曾鞏。 【明確】B、E(B項中“獨”與“孤”應互換,E項中的“范仲淹”應為“歐陽修”。)- 配套講稿:
如PPT文件的首頁顯示word圖標,表示該PPT已包含配套word講稿。雙擊word圖標可打開word文檔。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檔作品中含有的國旗、國徽等圖片,僅作為作品整體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設計者僅對作品中獨創(chuàng)性部分享有著作權。
- 關 鍵 詞:
- 祭十二郎文 十二 導學案 教師版
裝配圖網(wǎng)所有資源均是用戶自行上傳分享,僅供網(wǎng)友學習交流,未經(jīng)上傳用戶書面授權,請勿作他用。
鏈接地址:http://kudomayuko.com/p-788467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