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版獲益于《一切都在運動中》匯編》由會員分享,可在線閱讀,更多相關《新版獲益于《一切都在運動中》匯編(5頁珍藏版)》請在裝配圖網上搜索。
1、
新版獲益于《一切都在運動中》匯編
前不久,我參加了縣組織的優(yōu)質課選拔賽,執(zhí)教的是蘇教版四年級科學下冊《一切都在運動中》,這是第三單元《物體的運動》的第一課。于是我搜集了一部分相關素材,制作了本課的多媒體課件。第二天,我在四(1)班進行了第一次試教。
課堂教學時,我先以《刻舟求劍》的成語故事(視頻)導入,然后進行新課內容第一個環(huán)節(jié),是觀察教材上的兩幅圖,讓學生進行觀察比較,發(fā)現圖中哪些物體運動了,并讓學生講出是怎么知道的,從而引出運動的概念,并且在描述物體的運動中,初步建立參照物的模糊概念。這個環(huán)節(jié),學生基本沒有問題。在科學上,判斷物體是否在運動,要看一個物體相對于另外
2、一個物體的位置有沒有發(fā)生變化。這另一個物體我們稱為“參照物”。參照物是事先假定為不動或靜止的物體。要判斷一個物體是否在運動,首先選定參照物。日常生活中,我們通常把看上去不動的物體當作參照物。比如:大地、樹木、墻壁、建筑物等,但有時也選擇“運動”的物體作為參照物。根據書上的內容,結合自己的設想,我設計了以運動的公交車為參照物,來判斷路邊的樹木也是在運動的環(huán)節(jié),因為我們坐在公交車上,感覺到兩邊的樹木是在后退的,在我看來學生都有乘車的切身體會,理解這一點應該是沒有什么太大的困難的。誰知無論我怎么引導,包括播放了親自在公交車上拍的視頻錄像,大部分學生還是說“樹就是沒有運動”,只有少數同學若有所思的點了
3、點頭……
試教完這節(jié)課,我出了一身汗,感慨很多,本課的教學任務根本沒有完成。教研組老師一起幫助我分析了失敗的原因,重新調整了教學案,再試上,效果很好,咋回事了。細細品味,真有不少奧妙!
一、以身邊素材為源泉,充分挖掘
蘇教版科學教材的主編路培琦老師很早就指出:科學教師要創(chuàng)造性地使用教材,不要套教材,不要教教材,要用教材去教,而用教材去教時,重點要把眼光放在孩子的發(fā)展上,而不是放在教師們要教的書本上,書本只是為教師所用。
? 這節(jié)課是由教材上的兩幅圖開始,從學生熟知的場景入手,在學生認真觀察圖中的各種運動現象,用自己的語言描述物體運動的基礎上,教師
4、介紹“運動”和“參照物”的概念。不得不心悅誠服,編者在編教材時考慮周詳,圖中各類物體的選擇具有其代表性。但教師在上課時也發(fā)現,由于圖片的原因,學生在觀察時,看不清小河中的鴛鴦和路上的烏龜,達不到預期的效果。我們何不根據農村孩子的生活特點,選擇學生耳熟能詳的物體呢?我們可以選擇學校附近的一處地方,使用照相機拍下學生一眼就明白清楚的物體:如天上飛的喜鵲、河中游的鴨子、路上跑的小狗……這些學生天天都能看見,上課使用這樣的素材,學生感到既親切又興奮,原來科學就在我們身邊,學習內容和學生生活越貼近,學生自主探索的程度就越高,建構新知的思維就越活躍。科學教育不正是源于生活、應用于生活的嗎?同樣,教材中有一
5、幅乘船的圖片,學生有乘船體驗的比較少。于是教師就選擇學生都乘坐過的公交車,上課時播放在公交車上拍的錄像,學生一邊看一邊指著錄像中一個個熟悉的畫面,歡呼雀躍,那種感受是刻骨銘心的,體驗是彌足珍貴的。
二、問題設計要有層次,符合學生的認知規(guī)律
新課程倡導探究性學習,其核心在于鼓勵學生積極參與所經歷的各個過程,讓學生用眼睛看,用耳朵聆聽,用頭腦思考,用雙手做,在探究活動過程中,逐步形成尊重事實、尊重證據的科學思維習慣。但是探究問題的設計也要體現層次,符合學生的認知規(guī)律。這節(jié)課的一個教學目標是:知道選擇不同的參照物,判斷物體是否運動的結論也不相同。書上例子是以行駛的公交車為參照
6、物,來判斷樹木也是運動的。但是學生雖然有這樣的親身體會,但是基于常識,他們都認為樹是沒有運動的。所以上課時,無論教師怎樣絞盡腦汁的 “引導”, 大部分學生還是說“樹就是沒有運動”,這不得不引起我們深刻反思。我們何必“牛不喝水強按頭”呢,非要強迫學生一開始就認識到“樹也是運動的呢”,這個認識我們可以放到這節(jié)課的最后,由地球乃至整個宇宙都是運動的,所以“一切都在運動中”。正所謂“退一步海闊天空”“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換一個角度研究這個問題豁然開朗。以路邊的樹木為參照物,公交車上的乘客是運動的;以公交車(或者另一個乘客)為參照物,公交車上的乘客是靜止的。這不就是選擇不同的參照物,判斷物
7、體是否運動的結論也不相同。
三、親歷實踐探究,突破教學重難點
學者們研究表明:兒童認識世界有三個不可逆轉的過程,第一階段是行為把握世界,第二階段是表象把握世界,第三階段是符號把握世界。小學生的生理、心理特點決定了他們必須去親歷實踐探究,親身體驗感悟。正如老師們所說的:上《一切都在運動中》這一課,何必一定要在課堂中,全體學生都乘坐在一輛公交車上,在行駛的車上上課,一切問題都迎刃而解。但課堂既然不能搬上公交車,那么就把“公交車”請到課堂吧。雖然學生都有乘車的實際經驗,并且老師也拍攝了公交車的錄像,但總不如學生自己去親身實踐探究。正所謂:百聞不如一見,百見不如一干,課上教師用
8、滑板代替公交車,讓學生滑滑板模擬乘坐公交車,既活躍了課堂氣氛,又一切盡在不言中。教學目標水到渠成,教學難點迎刃而解,一舉兩得,何樂而不為呢?
四、以學定教,形成新型的教育教學觀念
為了每—位學生的發(fā)展是新課程的核心理念。小學科學概念的形成是以學生為主,學生的學是教學的起點與終點。教學中以科學概念教學為主線,概念的教學貫穿于整個課堂的始終。這節(jié)課中,“運動”的概念是課堂的靈魂和主線,無論是通過《刻舟求劍》這個成語故事導入,還是判斷物體是否運動,引出參照物,以參照物進行物體運動的判斷練習,無處不在,時時刻刻都在進行概念的教學,這種概念教學不是那種刻意的灌輸式的,而是“潤物細無聲”的滲透??傊詫W生科學概念的構建貫穿于整個課堂教學的始終。
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以生為本,提高科學課堂的教學效果是一個漫長的過程,如果在課堂上我們秉持“為了每一個學生的發(fā)展而教”理念,腳踏實地的指導學生開展探究實踐,相信科學課的活動會產生更大的效益,定能為孩子們的終身發(fā)展奠定堅實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