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通用版)2020版高考語文新增分大一輪復習 專題十一 論述類閱讀Ⅱ講義(含解析).docx
《(人教通用版)2020版高考語文新增分大一輪復習 專題十一 論述類閱讀Ⅱ講義(含解析).docx》由會員分享,可在線閱讀,更多相關《(人教通用版)2020版高考語文新增分大一輪復習 專題十一 論述類閱讀Ⅱ講義(含解析).docx(19頁珍藏版)》請在裝配圖網上搜索。
論述類閱讀 總體要求 閱讀中外論述類文本。了解政論文、學術論文、時評、書評等論述類文體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達方式。閱讀論述類文本,應注重文本的說理性和邏輯性,分析文本的論點、論據和論證方法。 簡釋:“總體要求”主要明確了閱讀(考查)的范圍:①特別注意“外”字;②四種文體。閱讀的重點:①注重說理性、邏輯性;②分析三要素。 分項考點 1.理解 B (1)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義 簡釋:“文中重要概念”指對理解文章的思想、觀點、情感等起重要作用的詞語或短語,主要從其內涵和外延兩個角度考查。 (2)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 簡釋:所謂“重要句子”主要指文眼句,內涵豐富的句子,顯示層次的句子,反復出現(xiàn)的句子,結構復雜、對理解文意有直接影響的句子。這條是指根據具體語境領會或解釋這些句子的特定含意。 2.分析綜合 C (3)篩選并整合文中的信息 簡釋:它是重要考點。所謂“篩選”,即根據標準搜尋、辨別、提取相關信息;所謂“整合”,就是對篩選出的信息進行轉換、概括、組合等再加工,使之符合題目要求。 (4)分析文章結構,歸納內容要點,概括中心意思 簡釋:從論述類文本角度看,所謂“分析文章結構”重點考查的是把握觀點與材料之間的關系,把握段落之間的相互關系,以及把握段內層次;且常把“結構”與“思路”結合起來考查。所謂“內容要點”,是指文章的主要內容,或者某一部分的主要內容。所謂“中心意思”,在論述類文本中指作者的主要觀點和看法。 (5)分析論點、論據和論證方法 簡釋:該考點涉及論述類文本的文體特征,在命題實踐中,“三要素”往往不是分開考查,而是緊緊結合在一起考查。 (6)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觀點態(tài)度 簡釋:“作者在文中的觀點態(tài)度”,是指作者對所論述問題的主要傾向。作者的觀點態(tài)度,可能是直接表述出來,也可能是間接表述出來;可能是集中表述,也可能是分散表述。全國卷對此考查不大明顯。 年份 卷別 選文 三年試題 考點 文題 題材 題號 題干 分值 2016 卷Ⅰ 《近百年來的殷墟甲骨文研究》 歷史學(文字學) 1 下列關于原文內容的表述,不正確的一項是 3分 (3) 卷Ⅱ 《塞壬的歌聲》 文藝學 2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項是 3分 (3) 卷Ⅲ 《歷史中的文學與文學中的歷史》 歷史學(文藝學) 3 根據原文內容,下列說法不正確的一項是 3分 (6) 2017 卷Ⅰ 《中國參與國際氣候治理的法律立場和策略:以氣候正義為視角》 法學 1 下列關于原文內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確的一項是 3分 (3) 卷Ⅱ 《明代青花瓷崛起的軌跡》 歷史學 2 下列對原文論證的相關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3分 (5) 卷Ⅲ 《留住鄉(xiāng)愁》 社會學 3 根據原文內容,下列說法不正確的一項是 3分 (6) 2018 卷Ⅰ 《歷史視域中的諸子學》 歷史學 (哲學) 1 下列關于原文內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3分 (3) 2 下列對原文論證的相關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3分 (5) 3 根據原文內容,下列說法正確的一項是 3分 (6) 卷Ⅱ 《“被遺忘權”之爭:大數(shù)據時代的數(shù)字化記憶與隱私邊界》 法學 1 下列關于原文內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確的一項是 3分 (3) 2 下列對原文論證的相關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3分 (5) 3 根據原文內容,下列說法不正確的一項是 3分 (6) 卷Ⅲ 《城市社會:文明多樣性與命運共同體》 社會學 1 下列關于原文內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確的一項是 3分 (3) 2 下列對原文論證的相關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3分 (5) 3 根據原文內容,下列說法不正確的一項是 3分 (6) (說明:考點序號見前面“分項考點”的序號) 1.選文特點:①選材范圍,主要集中在社會科學領域;②文體以論文為主;③話題陌生,話題和觀點基本來自比較前沿的學術研究成果。 2.題型與分值:由三道單項選擇題組成,一正兩誤。分值為9分。 3.考點:六個考點中,集中在(3)(5)(6)三個考點上。 全國卷Ⅰ 一、(2018全國Ⅰ)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題目。 諸子之學,興起于先秦,當時一大批富有創(chuàng)見的思想家噴涌而出,蔚為思想史之奇觀。在狹義上,諸子之學與先秦時代相聯(lián)系;在廣義上,諸子之學則不限于先秦而綿延于此后中國思想發(fā)展的整個過程,這一過程至今仍沒有終結。 諸子之學的內在品格是歷史的承繼性以及思想的創(chuàng)造性和突破性。“新子學”,即新時代的諸子之學,也應有同樣的品格。這可以從“照著講”和“接著講”兩個方面來理解。一般而言,“照著講”主要是從歷史角度對以往經典作具體的實證性研究,諸如訓詁、???、文獻編纂,等等。這方面的研究涉及對以往思想的回顧、反思,既應把握歷史上的思想家實際說了些什么,也應總結其中具有創(chuàng)造性和生命力的內容,從而為今天的思考提供重要的思想資源。 與“照著講”相關的是“接著講”。從思想的發(fā)展與諸子之學的關聯(lián)看,“接著講”接近諸子之學所具有的思想突破性的內在品格,它意味著延續(xù)諸子注重思想創(chuàng)造的傳統(tǒng)。以近代以來中西思想的互動為背景,“接著講”無法回避中西思想之間的關系。在中西之學已相遇的背景下,“接著講”同時展開為中西之學的交融,從更深的層次看,這種交融具體展開為世界文化的建構與發(fā)展過程。中國思想傳統(tǒng)與西方的思想傳統(tǒng)都構成了世界文化的重要資源,而世界文化的發(fā)展,則以二者的互動為其重要前提。這一意義上的“新子學”,同時表現(xiàn)為世界文化發(fā)展過程中創(chuàng)造性的思想系統(tǒng)。相對于傳統(tǒng)的諸子之學,“新子學”無疑獲得了新的內涵與新的形態(tài)。 “照著講”與“接著講”二者無法分離。從邏輯上說,任何新思想的形成,都不能從“無”開始,它總是基于既有的思想演進過程,并需要對既有思想范圍進行反思批判?!罢罩v”的意義,在于梳理以往的思想發(fā)展過程,打開前人思想的豐富內容,由此為后繼的思想提供理論之源。在此意義上,“照著講”是“接著講”的出發(fā)點。然而,僅僅停留在“照著講”,思想便容易止于過去,難以繼續(xù)前行,可能無助于思想的創(chuàng)新。就此而言,在“照著講”之后,需要繼之以“接著講”?!敖又v”的基本精神,是突破以往思想或推進以往思想,而新的思想系統(tǒng)的形成,則是其邏輯結果。進而言之,從現(xiàn)實的過程看,“照著講”與“接著講”總是相互滲入:“照著講”包含對以往思想的邏輯重構與理論闡釋,這種重構與闡釋已內含“接著講”;“接著講”基于已有的思想發(fā)展,也相應地內含“照著講”?!靶伦訉W”應追求“照著講”與“接著講”的統(tǒng)一。(摘編自楊國榮《歷史視域中的諸子學》) 請在圈點閱讀、概括思路和主旨的基礎上完成下面結構導圖。(請根據提示概括相應的內容) 答案 1.下列關于原文內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 A.廣義上的諸子之學始于先秦,貫穿于此后中國思想史,也是當代思想的組成部分。 B.“照著講”主要指對經典的整理和實證性研究,并發(fā)掘歷史上思想家的思想內涵。 C.“接著講”主要指接續(xù)諸子注重思想創(chuàng)造的傳統(tǒng),在新條件下形成創(chuàng)造性的思想。 D.不同于以往諸子之學,“新子學”受西方思想影響,脫離了既有思想演進的過程。 答案 D 答題提示 D項“‘新子學’受西方思想影響,脫離了既有思想演進的過程”不合原意。原文第3段說“新子學”在延續(xù)諸子注重思想創(chuàng)造的傳統(tǒng)的同時,交融中西之學,在傳統(tǒng)既有思想演進中獲得了新的內涵和新的形態(tài)。第4段還重申“新子學”追求的是“照著講”“接著講”的統(tǒng)一,即沒有脫離既有思想演進的過程,是演進過程中的繼承與破壞。故D項不正確。 2.下列對原文論證的相關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 A.文章采用了對比的論證手法,以突出“新子學”與歷史上諸子之學的差異。 B.文章指出理解“新子學”的品格可從兩方面入手,并就二者的關系進行論證。 C.文章以中西思想交融互動為前提,論證“新子學”“接著講”的必要和可能。 D.文章論證“照著講”“接著講”無法分離,是按從邏輯到現(xiàn)實的順序推進的。 答案 A 答題提示 A項有兩處錯誤,一是“突出……差異”,原文所談“新子學”與諸子之學的關系,不是“差別”,而是“聯(lián)系、突破、發(fā)展”;二是手法錯,不是對比的論證手法,而是道理論證。 3.根據原文內容,下列說法正確的一項是(3分)( ) A.對經典進行文本校勘和文獻編纂與進一步闡發(fā)之間,在歷史上是互相隔膜的。 B.面對中西思想的交融與互動,“新子學”應該同時致力于中國和世界文化的建構。 C.“照著講”內含“接著講”,雖然能發(fā)揚以往的思想,但無助于促進新思想生成。 D.“新子學”要參與世界文化的發(fā)展,就有必要從“照著講”逐漸過渡到“接著講”。 答案 B 答題提示 A項“在歷史上是互相隔膜的”推斷錯誤,第2段說“諸子之學的內在品格是歷史的承繼性以及思想的創(chuàng)造性和突破性”;“文本校勘和文獻編纂”是“歷史的承繼性”,“進一步闡發(fā)”是“思想的創(chuàng)造性和突破性”,二者一體兩面,都是諸子之學的內在品格,并不存在“隔膜”。故A項不正確。B項源于第3段,“新子學”對于中國文化的建構容易理解,而原文“這一意義上的‘新子學’,同時表現(xiàn)為世界文化發(fā)展過程中創(chuàng)造性的思想系統(tǒng)”,說明“新子學”也應當同時致力于世界文化的建構。故B項正確。C項“‘照著講’……無助于促進新思想生成”推斷錯誤,第4段說“僅僅停留在‘照著講’……可能無助于思想的創(chuàng)新”,忽略了“僅僅”一詞的限制性,是錯因所在。故C項不正確。D項源于第4段,“……要……,就有必要……”推斷錯誤,正確說法:“新子學”要成為世界文化發(fā)展過程中具有創(chuàng)造性的思想系統(tǒng),就有必要在中西之學交融、中西文化互動的前提下從“照著講”逐漸過渡到“接著講”。 二、(2017全國Ⅰ)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題目。 氣候正義是環(huán)境正義在氣候變化領域的具體發(fā)展和體現(xiàn)。2000年前后,一些非政府組織承襲環(huán)境正義運動的精神,開始對氣候變化的影響進行倫理審視,氣候正義便應運而生。氣候正義關注的核心主要是在氣候容量有限的前提下,如何界定各方的權利和義務,主要表現(xiàn)為一種社會正義或法律正義。 從空間維度來看,氣候正義涉及不同國家和地區(qū)之間公平享有氣候容量的問題,也涉及一國內部不同區(qū)域之間公平享有氣候容量的問題,因而存在氣候變化的國際公平和國內公平問題。公平原則應以滿足人的基本需求作為首要目標,每個人都有義務將自己的“碳足跡”控制在合理范圍之內。比如說,鑒于全球排放空間有限,而發(fā)達國家已實現(xiàn)工業(yè)化,在分配排放空間時,就應首先滿足發(fā)展中國家在衣食住行和公共基礎設施建設等方面的基本發(fā)展需求,同時遏制在滿足基本需求之上的奢侈排放。 從時間維度來看,氣候正義涉及當代人與后代之間公平享有氣候容量的問題,因而存在代際權利義務關系問題。這一權利義務關系,從消極方面看,體現(xiàn)為當代人如何約束自己的行為來保護地球氣候系統(tǒng),以將同等質量的氣候系統(tǒng)交給后代;從積極方面看,體現(xiàn)為當代人為自己及后代設定義務。就代際公平而言,地球上的自然資源在代際分配問題上應實現(xiàn)代際共享,避免“生態(tài)赤字”。因為,地球這個行星上的自然資源包括氣候資源,是人類所有成員,包括上一代、這一代和下一代,共同享有和掌管的。我們這一代既是受益人,有權使用并受益于地球,又是受托人,為下一代掌管地球。我們作為地球的受托管理人,對子孫后代負有道德義務。實際上,氣候變化公約或協(xié)定把長期目標設定為保護氣候系統(tǒng)免受人為原因引起的溫室氣體排放導致的干擾,其目的正是保護地球氣候系統(tǒng),這是符合后代利益的。至少從我們當代人已有的科學認識來看,氣候正義的本質是為了保護后代的利益,而非為其設定義務。 總之,氣候正義既有空間的維度,也有時間的維度,既涉及國際公平和國內公平,也涉及代際公平和代內公平。因此,氣候正義的內涵是:所有國家、地區(qū)和個人都有平等地使用、享受氣候容量的權利,也應公平地分擔穩(wěn)定氣候系統(tǒng)的義務和成本。 (摘編自曹明德《中國參與國際氣候治理的法律立場和策略:以氣候正義為視角》) 請在圈點閱讀、概括思路和主旨的基礎上完成下面結構導圖。(提示:概括各段段意) 答案 1.下列關于原文內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確的一項是(3分)( ) A.為了應對氣候變化,非政府組織承襲環(huán)境正義運動的精神,提出了氣候正義。 B.與氣候變化有關的國際公平和國內公平問題,實際上就是限制排放的問題。 C.氣候正義中的義務問題,是指我們對后代負有義務,而且要為后代設定義務。 D.已有的科學認識和對利益分配的認識都會影響我們對氣候正義內涵的理解。 答案 D 答題提示 A項“為了應對氣候變化”無中生有。B項把“國際公平和國內公平問題”簡單地歸納為“限制排放的問題”,表述不當,屬于以偏概全。C項“為后代設定義務”表述不當,原文第3段結尾說“氣候正義的本質是為了保護后代的利益,而非為其設定義務”,可見該項不合事實。 2.下列對原文論證的相關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 A.文章從兩個維度審視氣候正義,并較為深入地闡述了后一維度的兩個方面。 B.文章以氣候容量有限為立論前提,并由此指向了氣候方面的社會正義問題。 C.文章在論證中以大量篇幅闡述代際公平,彰顯了立足未來的氣候正義立場。 D.對于氣候正義,文章先交代背景,接著逐層分析,最后梳理出了它的內涵。 答案 C 答題提示 C項概括的論點錯誤。從第3段內容看,“我們這一代既是受益人,有權使用并受益于地球,又是受托人,為下一代掌管地球。我們作為地球的受托管理人,對子孫后代負有道德義務。實際上,氣候變化公約或協(xié)定把長期目標設定為保護氣候系統(tǒng)免受人為原因引起的溫室氣體排放導致的干擾,其目的正是保護地球氣候系統(tǒng),這是符合后代利益的。至少從我們當代人已有的科學認識來看,氣候正義的本質是為了保護后代的利益,而非為其設定義務”,可見作者的立足點是當代。 3.根據原文內容,下列說法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 A.如果氣候容量無限,就不必對氣候變化進行倫理審視、討論氣候的正義問題。 B.如果氣候變化公約或協(xié)定的長期目標能落實,那么后代需求就可以得到保證。 C.只有每個人都控制“碳足跡”,從而實現(xiàn)了代際共享,才能避免“生態(tài)赤字”。 D.氣候容量的公平享有是很復雜的問題,氣候正義只是理解該問題的一種視角。 答案 B 答題提示 B項表述絕對化。即使“氣候變化公約或協(xié)定的長期目標能落實”,未來依然會有多種可能,無法確保“后代需求就可以得到保證”。 全國卷Ⅱ 一、(2018全國Ⅱ)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題目。 所謂“被遺忘權”,即數(shù)據主體有權要求數(shù)據控制者永久刪除有關數(shù)據主體的個人數(shù)據,有權被互聯(lián)網遺忘,除非數(shù)據的保留有合法的理由。在大數(shù)據時代,數(shù)字化、廉價的存儲器、易于提取、全球性覆蓋作為數(shù)字化記憶發(fā)展的四大驅動力,改變了記憶的經濟學,使得海量的數(shù)字化記憶不僅唾手可得,甚至比選擇性刪除所耗費的成本更低。記憶和遺忘的平衡反轉,往事正像刺青一樣刻在我們的數(shù)字肌膚上;遺忘變得困難,而記憶卻成了常態(tài)。“被遺忘權”的出現(xiàn),意在改變數(shù)據主體難以“被遺忘”的格局,賦予數(shù)據主體對信息進行自決控制的權利,并且有著更深的調節(jié)、修復大數(shù)據時代數(shù)字化記憶倫理的意義。 首先,“被遺忘權”不是消極地防御自己的隱私不受侵犯,而是主體能動地控制個人信息,并界定個人隱私的邊界,進一步說,是主體爭取主動建構個人數(shù)字化記憶與遺忘的權利。與純粹的“隱私權”不同,“被遺忘權”更是一項主動性的權利,其權利主體可自主決定是否行使該項權利對網絡上已經被公開的有關個人信息進行刪除,是數(shù)據主體對自己的個人信息所享有的排除他人非法利用的權利。 其次,在數(shù)據快速流轉且難以被遺忘的大數(shù)據時代,“被遺忘權”對調和人類記憶與遺忘的平衡具有重要的意義。如果在大數(shù)據時代不能“被遺忘”,那意味著人們容易被囚禁在數(shù)字化記憶的監(jiān)獄之中。不論是個人的遺忘還是社會的遺忘,在某種程度上都是一種個人及社會修復和更新的機制,讓我們能夠從過去經驗中吸取教訓,面對現(xiàn)實,想象未來,而不僅僅為過去的記憶所束縛。 最后,大數(shù)據技術加速了人的主體身份的“被數(shù)據化”,人成為數(shù)據的表征,個人生活的方方面面都在以數(shù)據的形式被記憶。大數(shù)據所建構的主體身份會導致一種危險,即“我是”與“我喜歡”變成了“你是”與“你將會喜歡”;大數(shù)據的力量可以利用信息去推動、勸服、影響甚至限制我們的認同。也就是說,不是主體想把自身塑造成什么樣的人,而是客觀的數(shù)據來顯示主體是什么樣的人,技術過程和結果反而成為支配人、壓抑人的力量。進一步說,數(shù)字化記憶與認同背后的核心問題在于權力不由數(shù)據主體掌控,而是數(shù)據控制者選擇和建構關于我們的數(shù)字化記憶,并塑造我們的認同。這種大數(shù)據的分類系統(tǒng)并不是客觀中立的,而是指向特定的目的。因此,適度的、合理的遺忘,是對這種數(shù)字化記憶霸權的抵抗。 (摘編自袁夢倩《“被遺忘權”之爭:大數(shù)據時代的數(shù)字化記憶與隱私邊界》) 請在圈點閱讀、概括思路和主旨的基礎上完成下面結構導圖。(提示:概括各段段意) 答案 1.下列關于原文內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確的一項是(3分)( ) A.由于數(shù)字化記憶的發(fā)展,記憶與遺忘的平衡發(fā)生了反轉,記憶變得更加容易。 B.人的主體身份所以被數(shù)據化,是因為個人信息選擇性刪除所耗費的成本太高。 C.“被遺忘權”和“隱私權”的提出都是為了對抗大數(shù)據,不過前者更積極一些。 D.我們要對抗數(shù)字化記憶霸權,就要成為數(shù)據控制者并建構他人的數(shù)字化記憶。 答案 A 答題提示 B項第1段“數(shù)字化記憶不僅唾手可得,甚至比選擇性刪除所耗費的成本更低”和第4段“大數(shù)據技術加速了人的主體身份的‘被數(shù)據化’”,選項將這兩句內容進行組合,并用一組關聯(lián)詞語“所以”與“因為”連接起來,使之形成因果關系,根據原文信息可知,這種因果關系并不存在,屬于強加因果現(xiàn)象,因此B項不正確。C項第1段說“‘被遺忘權’的出現(xiàn),意在改變數(shù)據主體難以‘被遺忘’的格局,賦予數(shù)據主體對信息進行自決控制的權利,并且有著更深的調節(jié)、修復大數(shù)據時代數(shù)字化記憶倫理的意義”,這里強調“被遺忘權”出現(xiàn)的目的與意義,并且第2段又表明“被遺忘權”“是主體爭取主動建構個人數(shù)字化記憶與遺忘的權利。與純粹的‘隱私權’不同,‘被遺忘權’更是一項主動性的權利”;而選項表述為“‘被遺忘權’和‘隱私權’的提出都是為了對抗大數(shù)據”,“都是”一詞表明二者目標一致,這是不正確的;同時“對抗大數(shù)據”與原文內容不符,曲解文意,此項考查實質是“被遺忘權”和“隱私權”的提出目的是否都是為“對抗大數(shù)據”,因此C項不正確。D項第4段說“數(shù)據控制者選擇和建構關于我們的數(shù)字化記憶,并塑造我們的認同”,這種行為本身就是數(shù)字化記憶霸權行為;第2段又說要“主體能動地控制個人信息,并界定個人隱私的邊界”,表達的是主體自己要控制個人自己的信息,而并非選項所說“對抗數(shù)字化記憶霸權,就要成為數(shù)據控制者并建構他人的數(shù)字化記憶”,同時文章結尾又明確表示“適度的、合理的遺忘,是對這種數(shù)字化記憶霸權的抵抗”。因此D項不正確。 2.下列對原文論證的相關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 A.文章以數(shù)字化記憶帶來的威脅為立論的事實基礎,論證了人被數(shù)據控制的危險。 B.通過討論大數(shù)據對隱私、記憶及主體身份等的影響,文章把論證推向了深入。 C.與重視個人隱私的寫作動機有關,文章著重論證了大數(shù)據對個人權利的影響。 D.文章通過分析數(shù)字化記憶可能帶來的問題,對我們的認同問題作出了全新論證。 答案 D 答題提示 通過閱讀可知,數(shù)字化記憶已經給人們帶來危害,這是已然發(fā)生的問題,因此,選項中“可能”表述有誤;依據第4段內容可知,大數(shù)據塑造我們的認同,而選項中轉換為“對我們的認同問題作出了全新論證”考查的實質就是比較“塑造認同”與“全新論證”是否一致,二者意義不同。故D項錯誤。 3.根據原文內容,下列說法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 A.大數(shù)據時代的個人留在網上的信息太多,如果沒有主動權,就難以保護隱私。 B.遺忘是個人和社會的一種修復和更新機制,是我們面對現(xiàn)實和想象未來的基礎。 C.技術有支配和壓抑人的力量,這不僅影響個人隱私安全,而且影響整個社會。 D.大數(shù)據的分類系統(tǒng)不是中立的,這將影響數(shù)據的客觀呈現(xiàn),使用時應有所辨析。 答案 B 答題提示 原文表述為“不論是個人的遺忘還是社會的遺忘,在某種程度上都是一種個人及社會修復和更新的機制”,選項則刪去了“在某種程度上”這個限制性詞語,犯了以偏概全的錯誤。故B項錯誤。 二、(2017全國Ⅱ)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題目。 青花瓷發(fā)展的黃金時代是明朝永樂、宣德時期,與鄭和下西洋在時間上重合,這不能不使我們思考:航海與瓷器同時達到鼎盛,僅僅是歷史的偶然嗎?從歷史事實來看,鄭和下西洋為青花瓷的迅速崛起提供了歷史契機。近三十年的航海歷程推動了作為商品的青花瓷大量生產與外銷,不僅促進技術創(chuàng)新,使青花瓷達到了瓷器新工藝的頂峰,而且改變了中國瓷器發(fā)展的走向,帶來了人們審美觀念的更新。這也就意味著,如果沒有鄭和遠航帶來活躍的對外貿易,青花瓷也許會像在元代一樣,只是中國瓷器的諸多品種之一,而不會成為主流,更不會成為中國瓷器的代表。由此可見,青花瓷崛起是鄭和航海時代技術創(chuàng)新與文化交融的碩果,中外交往的繁盛在推動文明大交融的同時,也推動了生產技術與文化藝術的創(chuàng)新發(fā)展。 作為中外文明交融的結晶,青花瓷真正成為中國瓷器的主流,則是因為成化年間原料本土化帶來了民窯青花瓷的崛起。民窯遍地開花、進入商業(yè)化模式之后,幾乎形成了青花瓷一統(tǒng)天下的局面。一種海外流行的時尚由此成為中國本土的時尚,中國傳統(tǒng)的人物、花鳥、山水,與外來的伊斯蘭風格融為一體,青花瓷成為中國瓷器的代表,進而走向世界,最終萬里同風,成為世界時尚。 一般來說,一個時代有一個時代的文化,而時尚興盛則是社會快速變化的標志。因此,瓷器的演變之所以引人注目,還在于它與中國傳統(tǒng)社會從單一向多元社會的轉型同步。瓷器的演變與社會變遷有著千絲萬縷的聯(lián)系,這使我們對明代有了新的思考和認識。如果說以往人們所了解的明初是一個復興傳統(tǒng)的時代,其文化特征是回歸傳統(tǒng),明初往往被認為是保守的,那么青花瓷的例子,則可以使人們對于明初文化的兼容性有一個新的認識。事實上,與明代中外文明的交流高峰密切相關,明代中國正是通過與海外交流而走向開放和進步的,青花瓷的兩次外銷高峰就反映了這一點。第一次在亞非掀起了中國風,第二次則興起了歐美的中國風。可見,明代不僅是中國陶瓷史上一個重大轉折時期,也是中國傳統(tǒng)社會的重要轉型時期。正是中外文明的交融,成功推動了中國瓷器從單色走向多彩的轉型,青花瓷以獨特方式昭示了明代文化的演變過程,成為中國傳統(tǒng)社會從單一走向多元的例證。 (摘編自萬明《明代青花瓷崛起的軌跡》) 請在圈點閱讀、概括思路和主旨的基礎上完成下面結構導圖。(提示:概括各段段意) 答案 1.下列關于原文內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確的一項是(3分)( ) A.鄭和下西洋推動了瓷器生產、銷售和技術創(chuàng)新,帶來了青花瓷發(fā)展的黃金時代。 B.原料本土化等因素使青花瓷發(fā)展進入新階段,此時青花瓷與外來文化已無關系。 C.明代社會往往被認為是保守的,但青花瓷的風格表明當時社會比較開放和進步。 D.中外文明交融推動瓷器從單色走向多彩,從而推動了當時的社會向多元轉型。 答案 A 答題提示 B項“此時青花瓷與外來文化已無關系”說法錯誤,從原文第2段“作為中外文明交融的結晶”“一種海外流行的時尚由此成為中國本土的時尚,中國傳統(tǒng)的人物、花鳥、山水,與外來的伊斯蘭風格融為一體,青花瓷成為中國瓷器的代表,進而走向世界,最終萬里同風,成為世界時尚”可以看出,青花瓷發(fā)展到新階段與外來文化有著重要的關系。C項偷換概念,無中生有。第3段的表述是“明初往往被認為是保守的”,所以被認為保守的是“明初”,而不是“明代社會”,此處屬于偷換概念;“青花瓷的風格表明當時社會比較開放和進步”的說法屬于無中生有,根據原文,應是“青花瓷的兩次外銷高峰”反映了明代中國是“通過與海外交流而走向開放和進步的”。D項“從而”一詞強加因果。從第3段的最后一句話可知,青花瓷“從單色走向多彩的轉型”,只是“中國傳統(tǒng)社會從單一走向多元的例證”,而不是“推動了當時的社會向多元轉型”的條件。 2.下列對原文論證的相關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 A.文章第一段通過元明兩代瓷器的比較,論證了瓷器發(fā)展與審美觀念更新的關系。 B.文章從民窯崛起、商業(yè)化和風格變化等方面論述了青花瓷成為世界時尚的過程。 C.文章論述青花瓷崛起的軌跡,為中外交往推動明代社會轉型的觀點提供了例證。 D.文章提出問題之后,分析了青花瓷崛起的原因,并論證了崛起帶來的影響。 答案 A 答題提示 A項理據不一致,“論證了瓷器發(fā)展與審美觀念更新的關系”錯,根據原文第1段中“由此可見”的提示,它要論證的是“青花瓷的興盛與鄭和下西洋,擴大對外交往以及技術創(chuàng)新、文化交融有關”。 3.根據原文內容,下列說法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 A.如果不是下西洋使青花瓷作為商品大量生產和外銷,青花瓷可能就不會崛起。 B.時尚興盛是社會快速變化的標志,可見青花瓷興盛的成化年間社會變化很快。 C.青花瓷外銷掀起世界性的中國風,可見青花瓷對明代的世界影響起了重要作用。 D.青花瓷在明代引領了世界時尚,由此帶來的啟示是,應注重社會的多元和開放。 答案 B 答題提示 B項前后句之間不存在因果關系。原文第3段說“瓷器的演變之所以引人注目,還在于它與中國傳統(tǒng)社會從單一向多元社會的轉型同步”,意思是青花瓷興盛的成化年間中國的社會正從單一向多元轉型,而不是說“社會變化很快”。 全國卷Ⅲ 一、(2018全國Ⅲ)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題目。 對城市而言,文明彈性是一個城市體在生存、創(chuàng)新、適應、應變等方面的綜合狀態(tài)、綜合能力,是公共性與私人性之間、多樣性與共同性之間、穩(wěn)定性與變遷性之間、柔性與剛性之間的動態(tài)和諧。過于綿柔、松散,或者過于剛硬、密集,都是彈性不足或喪失的表現(xiàn),是城市體出現(xiàn)危機的表征。當代城市社會,尤其需要關注以下文明彈性問題。 其一,空間彈性。城市具有良好空間彈性的一個重要表現(xiàn),是空間的私人性與公共性關系能夠得到較為合理的處理。任何城市空間都是私人性與公共性的統(tǒng)一,空間彈性的核心問題,就是如何實現(xiàn)空間的公共性與私人性的有機統(tǒng)一、具體轉換。片面地強調空間的公共性或片面地強調空間的私人性,都會使城市發(fā)展失去基礎。目前,人們更多地要求空間的私人性,注重把空間固化為永恒的私人所有物、占有物。這種以私人化為核心的空間固化傾向,造成城市空間彈性不足,正在成為制約城市發(fā)展的一個重要原因。 其二,制度彈性。一種較為理想的、有彈性的城市制度,是能夠在秩序與活力、生存與發(fā)展間取得相對平衡的制度。城市有其發(fā)展周期、發(fā)展階段,對一個正在興起的城市而言,其主要任務是聚集更多的發(fā)展資源、激活發(fā)展活力。而對一個已經發(fā)展起來的城市而言,人們會更為注重城市制度的穩(wěn)定功能。但問題在于,即使是正在崛起的城市,也需要面對秩序與穩(wěn)定的問題;即使是一個已經發(fā)展起來的城市,也需要面對新活力的激活問題。過于注重某種形式的城市制度,過于注重城市制度的某種目標,都是城市制度彈性不足、走向僵化的表現(xiàn),都會妨害城市發(fā)展。 其三,意義彈性。所謂城市的意義彈性,是指城市能夠同時滿足多樣人群的不同層面的意義需要,并能夠使不同的意義與價值在總體上達到平衡與和諧,不斷形成具體的意義共同性。當一個城市體只允許一種、一個層面的意義存在時,這個城市體可能繁榮一時,但必然會走向衰落。當一個城市體只能滿足某一類人的意義追求、意義需要時,這個城市體也往往會喪失活力。當一個城市體被某一類型的意義體系固化時,這個城市體往往不具有綜合吸納力、發(fā)展?jié)摿Α⒚芍髁x的片面化,理性主義的片面化,世俗主義的片面化,神圣主義的片面化,都會導致城市意義彈性的減弱,都會從根基處危害城市的健康可持續(xù)發(fā)展。 綜上所述,保持城市的空間彈性、制度彈性、意義彈性,并以此為基礎,把握城市的類型構成與歷史,建構城市命運共同體,對于城市社會的健康發(fā)展而言,是意義重大的。 (摘編自陳忠《城市社會:文明多樣性與命運共同體》) 請在圈點閱讀、概括思路和主旨的基礎上完成下面結構導圖。(提示:概括各段段意) 答案 1.下列關于原文內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確的一項是(3分)( ) A.當前城市空間彈性核心的問題是缺乏有機統(tǒng)一,這使得城市發(fā)展喪失了基礎。 B.已發(fā)展的城市和崛起中的城市都面臨著激活活力的問題,也都需要有制度彈性。 C.城市的意義對不同的人群來說是不一樣的,城市體需要一種抽象的意義共同性。 D.在諸多原因中,空間、制度及意義三者的彈性不足是影響城市發(fā)展的根本原因。 答案 B 答題提示 同A項相關的內容在文本第2段,關鍵字詞為判斷動詞“是”。出現(xiàn)判斷動詞,最易犯是非肯否顛倒的錯誤。根據文本,當前城市空間彈性的核心問題是“如何實現(xiàn)空間的公共性與私人性的有機統(tǒng)一、具體轉換”,而不是如該選項所說的“缺乏有機統(tǒng)一”。B項內容在第3段,合并、改換后的說法與原文一致。同C項相關的內容在文本第4段,該試題“抽象”一詞是典型的改換重要詞語。文本原文為“不斷形成具體的意義共同性”,不是如該項所說的“抽象的意義共同性”。同D項相關的內容在文本第4段,關鍵字詞為“是”“根本”“原因”。根據文本可知,空間彈性不足會使城市發(fā)展失去“基礎”,意義彈性不足則會從根基處危害城市的健康可持續(xù)發(fā)展,而制度彈性并無對此“根本原因”的表述。 2.下列對原文論證的相關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 A.文章在理論論證的過程中提及空間被私人性固化的現(xiàn)狀,有其現(xiàn)實的指向。 B.文章區(qū)分了文明彈性的層面,也區(qū)分了城市體發(fā)展的階段,論證結構清晰。 C.文章注重分析具體概念的正反兩面及相應的動態(tài)發(fā)展過程,具有辯證意味。 D.文章借助“文明彈性”的概念,論證了建構城市命運共同體的重要路徑。 答案 C 答題提示 C項錯,“文章注重分析具體概念的正反兩面”的說法是正確的,在文章中有體現(xiàn),但“相應的動態(tài)發(fā)展過程”則無中生有。 3.根據原文內容,下列說法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 A.當一個城市體有更好的空間彈性和制度彈性時,其意義彈性也會相應變好。 B.城市處在不同的發(fā)展階段時會有不同危機,制度的主要功能也會因此不同。 C.要讓一個城市體具有綜合吸納能力和發(fā)展?jié)摿?,就應平衡各種主義的關系。 D.城市盛衰自有其規(guī)律,與不同的意義和價值在總體上的和諧沒有直接關系。 答案 A 答題提示 同A項相關的內容在第2、3、4段開頭,根據第1段末句“當代城市社會,尤其需要關注以下文明彈性問題”可知,“空間彈性”“制度彈性”“意義彈性”是“文明彈性問題”不同的三個方面,三者為并列關系,而不是交叉關系、層進關系、條件關系,答案表述錯誤。 二、(2017全國Ⅲ)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題目。 “讓居民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xiāng)愁”,這是以人為核心的新型城鎮(zhèn)化建設的要求,也戳中了一些地方城鎮(zhèn)化的軟肋。一些鄉(xiāng)村在變?yōu)槌擎?zhèn)的過程中,雖然面貌煥然一新,但很多曾經讓人留戀的東西卻蕩然無存。人們或多或少有這樣的擔憂:快速的、大規(guī)模的城鎮(zhèn)化會不會使“鄉(xiāng)愁”無處安放?要在城鎮(zhèn)化進程中留住鄉(xiāng)愁,不讓“鄉(xiāng)愁”變成“鄉(xiāng)痛”,一個重要措施是要留住、呵護并活化鄉(xiāng)村記憶。 鄉(xiāng)村記憶是鄉(xiāng)愁的載體,主要包括兩個方面:一方面是物質文化記憶,如日常生活用品、公共活動場所、傳統(tǒng)民居建筑等“記憶場所”;另一方面是非物質文化記憶,如村規(guī)民約、傳統(tǒng)習俗、傳統(tǒng)技藝以及具有地方特色的生產生活模式等。鄉(xiāng)村物質文化記憶與非物質文化記憶常常相互融合滲透,構成一個有機整體。這些鄉(xiāng)村記憶是人們認知家園空間、鄉(xiāng)土歷史與傳統(tǒng)禮儀的主要載體。在城鎮(zhèn)化過程中留住它們,才能留住鄉(xiāng)愁。這實質上是對人的情感的尊重。至于哪些鄉(xiāng)村記憶真正值得保留,這一方面可以借助一些科學的評價體系進行合理評估,另一方面可以廣泛聽取民意,然后進行綜合甄選。在新型城鎮(zhèn)化建設過程中,需要做好這方面的前期規(guī)劃。 僅僅留住鄉(xiāng)村記憶而不進行呵護,鄉(xiāng)村記憶會逐漸失去原有魅力。呵護鄉(xiāng)村記憶,使其永葆“溫度”,就要對相關記憶場所做好日常維護工作,為傳統(tǒng)技藝傳承人延續(xù)傳統(tǒng)技藝創(chuàng)造條件,保持鄉(xiāng)村傳統(tǒng)活動的原有品質。比如,對一些鄉(xiāng)土景觀、農業(yè)遺產、傳統(tǒng)生產設施與生產方法等有意識地進行整理維護。對于鄉(xiāng)村中的集體記憶場所,如村落的祠堂、鄉(xiāng)村的入口、議事亭、祭祀場所等,不可因為城鎮(zhèn)化就讓其全部消亡,而應對這些承載著人的情感和記憶的場所定期維修。既要讓當?shù)鼐用裆a生活更為方便,又要讓游子在故鄉(xiāng)找到依戀感與歸屬感。 如果說留住和呵護鄉(xiāng)村記憶是一種消極型的留住鄉(xiāng)愁的話,那么,活化鄉(xiāng)村記憶則是一種積極型的留住鄉(xiāng)愁?;罨l(xiāng)村記憶,就是在新型城鎮(zhèn)化進程中深度挖掘鄉(xiāng)村記憶與鄉(xiāng)村傳統(tǒng)產業(yè),進行精細化、產業(yè)化升級,將“文”“人”“居”與“產”融合在一起,讓原來的鄉(xiāng)村記憶在新型城鎮(zhèn)化進程中充滿生機活力。這需要相應的公共設施與之配套,需要發(fā)展教育、醫(yī)療、商業(yè)、娛樂休閑產業(yè)等,使鄉(xiāng)村記憶在新的時空條件下產生新的凝聚力。 (摘編自陸邵明《留住鄉(xiāng)愁》) 請在圈點閱讀、概括思路和主旨的基礎上完成下面結構導圖。(提示:概括各段段意) 答案 1.下列關于原文內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確的一項是(3分)( ) A.新型的城鎮(zhèn)化建設,如果在建設之余還能兼顧人文保護,就不會留下“鄉(xiāng)痛”。 B.鄉(xiāng)村記憶是居民情感所系和鄉(xiāng)愁載體,在城鎮(zhèn)化過程中,必須完好保存下來。 C.在城鎮(zhèn)化過程中,定期維修鄉(xiāng)村的集體記憶場所,是呵護鄉(xiāng)村記憶的一種方式。 D.活化鄉(xiāng)村記憶是指賦予鄉(xiāng)村記憶新的文化內涵,使之成為相關產業(yè)的配套設施。 答案 C 答題提示 A項夸大事實。選項中“就不會留下‘鄉(xiāng)痛’”的說法過于絕對。B項以偏概全。原文第2段表述為“在城鎮(zhèn)化過程中留住它們,才能留住鄉(xiāng)愁”“至于哪些鄉(xiāng)村記憶真正值得保留……綜合甄選”,這些句子說明鄉(xiāng)村記憶要有選擇地保留,并非要求“必須完好保存下來”。D項偷換概念。根據原文第4段的表述可知,活化鄉(xiāng)村記憶指“在新型城鎮(zhèn)化進程中深度挖掘鄉(xiāng)村記憶與鄉(xiāng)村傳統(tǒng)產業(yè),進行精細化、產業(yè)化升級”,而不是“賦予鄉(xiāng)村記憶新的文化內涵”;“使之成為相關產業(yè)的配套設施”的表述也不對,這句話表達的意思是使鄉(xiāng)村記憶成為配套設施,而原文第4段中的“這需要相應的公共設施與之配套……產業(yè)等”,意思是“教育、醫(yī)療、商業(yè)、娛樂休閑產業(yè)等”是活化鄉(xiāng)村記憶的配套設施。 2.下列對原文論證的相關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 A.圍繞著鄉(xiāng)村記憶的保護,文章逐層遞進地論證了留住鄉(xiāng)愁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B.文章將鄉(xiāng)村記憶分為物質文化和非物質文化兩個方面,并論及了二者的有機聯(lián)系。 C.文章提出以綜合甄選的方式選擇保留哪些鄉(xiāng)村記憶,并舉例說明了甄選的標準。 D.認為鄉(xiāng)村與人的情感、記憶密切相關,這是文章論述城鎮(zhèn)化與鄉(xiāng)愁關系的前提。 答案 C 答題提示 C項無中生有?!安⑴e例說明了甄選的標準”錯。原文第2段“一方面可以借助一些科學的評價體系進行合理評估,另一方面可以廣泛聽取民意”,這里只是列舉了甄選的一些途徑,并沒有說明甄選標準。 3.根據原文內容,下列說法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 A.如果能留住鄉(xiāng)愁,就有可能避免城鄉(xiāng)變遷中物質空間變化與人的情感發(fā)生沖突。 B.如果游子在城鎮(zhèn)化的故鄉(xiāng)找到依戀感和歸屬感,就說明故鄉(xiāng)已活化了鄉(xiāng)村記憶。 C.為了保護鄉(xiāng)村記憶,在新型城鎮(zhèn)化過程中,還應該考慮到當?shù)鼐用竦奈幕枨蟆? D.能對鄉(xiāng)村記憶進行精細化、產業(yè)化升級,說明鄉(xiāng)村記憶的內涵并非一成不變的。 答案 B 答題提示 B項曲解文意。由原文第3段可知,游子找到依戀感和歸屬感,并不能說明“故鄉(xiāng)已活化了鄉(xiāng)村記憶”,但可以說明故鄉(xiāng)已經留住并呵護了鄉(xiāng)村記憶。 1.選文 (1)文體特征突出:重分析性、論述性。 (2)觀點明確,結構清晰。全文由3~4段構成,結構思路為總—分—總或總分式。 (3)內容上側重傳統(tǒng)文化。 (4)字數(shù)在900~1000字之間。 2.考題 三道試題考查重點明確:第1題主要考查篩選信息正誤,相對容易;第2題考查論證分析,稍有難度;第3題考查依據信息合理推斷,多有難度。 3.選項 其內容更具概括性、綜合性、隱蔽性,因而最耐琢磨。命題者設計選項內容不再像過去那樣對文本內容作簡單的“變形”,而是更有概括性,綜合的內容更多,不少信息的隱蔽性更強。 4.答案 一切答案都相對正確,沒有哪一句轉述100%沒有改變原意,所以,要四個選項一起分析,不要糾纏于哪個選項對錯,重點是反復比較選項的對錯程度。- 配套講稿:
如PPT文件的首頁顯示word圖標,表示該PPT已包含配套word講稿。雙擊word圖標可打開word文檔。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檔作品中含有的國旗、國徽等圖片,僅作為作品整體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設計者僅對作品中獨創(chuàng)性部分享有著作權。
- 關 鍵 詞:
- 人教通用版2020版高考語文新增分大一輪復習 專題十一 論述類閱讀講義含解析 通用版 2020 高考 語文 新增 一輪 復習 專題 十一 論述 閱讀 講義 解析
裝配圖網所有資源均是用戶自行上傳分享,僅供網友學習交流,未經上傳用戶書面授權,請勿作他用。
鏈接地址:http://kudomayuko.com/p-391924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