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課改省份專用)2020版高考化學一輪復習 跟蹤檢測(六)鈉及其化合物(含解析).doc
《(新課改省份專用)2020版高考化學一輪復習 跟蹤檢測(六)鈉及其化合物(含解析).doc》由會員分享,可在線閱讀,更多相關《(新課改省份專用)2020版高考化學一輪復習 跟蹤檢測(六)鈉及其化合物(含解析).doc(8頁珍藏版)》請在裝配圖網上搜索。
跟蹤檢測(六) 鈉及其化合物 1.有關鈉的敘述正確的是( ) A.2.3 g鈉與97.7 g水反應后,溶液中溶質的質量分數等于4% B.鈉和CuSO4溶液反應生成的藍色沉淀上有時出現(xiàn)暗斑,這是析出了金屬銅 C.向金屬鈉與水反應后的溶液中通入適量氯氣后,溶液中含有兩種溶質 D.鈉在空氣中的緩慢氧化與其在空氣中點燃所得的產物一樣 解析:選C w=100%≠4%,A項錯誤;Na先與H2O反應生成NaOH,并放出大量的熱,NaOH再與CuSO4反應生成Cu(OH)2藍色沉淀,Cu(OH)2不穩(wěn)定,受熱分解為CuO,B項錯誤;2Na+2H2O===2NaOH+H2↑,2NaOH+Cl2===NaCl+NaClO+H2O,C項正確;Na在空氣中緩慢氧化生成Na2O,Na在空氣中點燃生成Na2O2,D項錯誤。 2.(2019婁底模擬)將一小塊金屬鈉長期露置于空氣中發(fā)生一系列變化,最終產物是( ) A.NaOH B.Na2O C.Na2O2 D.Na2CO3 解析:選D Na的性質活潑,易與空氣中氧氣反應生成Na2O,Na2O易與水反應生成NaOH,NaOH吸收空氣中的水和CO2生成Na2CO3xH2O,Na2CO3xH2O風化脫水生成Na2CO3。 3.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的錢逸泰教授等以CCl4和金屬鈉為原料,在700 ℃時反應制造出納米級金剛石粉末和另一種化合物。該成果發(fā)表在世界權威的《科學》雜志上,被科學家們高度評價為“稻草變黃金”。同學們對此有以下“理解”,你認為其中錯誤的是( ) A.另一種化合物是NaCl B.制造過程中元素種類沒有改變 C.該反應可能在空氣中進行 D.這個反應是置換反應 解析:選C CCl4和金屬鈉反應:4Na+CCl4C+4NaCl,生成金剛石(碳單質)和NaCl,故A正確;根據元素守恒定律可知制造過程中元素種類沒有改變,故B正確;該反應如果在空氣中進行,則Na、金剛石在700 ℃的溫度下會燃燒,故C錯誤;4Na+CCl4C+4NaCl,單質和化合物生成新的單質和新的化合物,屬于置換反應,故D正確。 4.(2019北京模擬)某同學結合所學知識探究Na2O2與H2能否反應,設計裝置如圖。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 A.裝置甲氣密性的檢查方法:直接向長頸漏斗中加水,當漏斗中液面高于試管中液面且高度不變說明氣密性良好 B.裝置乙中盛放硅膠,目的是除去甲中揮發(fā)出來的少量水蒸氣 C.裝置丙加熱前,用試管在干燥管管口處收集氣體點燃,通過聲音判斷氣體純度 D.裝置甲也可直接用于Cu與濃硫酸反應制取SO2 解析:選C 裝置甲氣密性的檢查方法:先關閉K1,后直接向長頸漏斗中加水,當漏斗中液面高于試管中液面且高度不變說明氣密性良好,故A錯誤;甲裝置為Zn與稀鹽酸反應生成氫氣,鹽酸易揮發(fā),則乙裝置中應為堿石灰可除去HCl和水蒸氣,故B錯誤;氫氣具有可燃性,不純時加熱易發(fā)生爆炸,則加熱試管前,應先收集氣體并點燃,通過爆鳴聲判斷氣體的純度,故C正確;Cu與濃硫酸反應制取SO2要加熱,故D錯誤。 5.下列各組物質相互混合進行反應,既有氣體生成最終又有沉淀生成的是( ) ①金屬鈉投入FeCl2溶液中 ②過量的NaOH溶液和明礬溶液反應 ③少量CaO投入過量的NaHCO3溶液中 ④Na2O2投入到CuSO4溶液中 A.①③ B.③④ C.①④ D.②③ 解析:選C 鈉先與H2O發(fā)生置換反應生成NaOH和H2,然后再發(fā)生堿與鹽的復分解反應,生成Fe(OH)2沉淀和NaCl,最后Fe(OH)2再被空氣中的氧氣氧化為Fe(OH)3,①正確;過量的NaOH溶液和明礬溶液反應,既沒有氣體生成也沒有沉淀生成,②錯誤;少量CaO投入過量的NaHCO3溶液中,氧化鈣先與水反應生成氫氧化鈣,氫氧化鈣再與小蘇打反應生成水和碳酸鈣沉淀,無氣體生成,③錯誤;Na2O2投入到CuSO4溶液中,Na2O2先與水反應生在氧氣和氫氧化鈉,氫氧化鈉與硫酸銅反應生成氫氧化銅沉淀,④正確。 6.(2019順義區(qū)一模)為探究Na2O2與H2O的反應,進行了如圖實驗。下列說法不正確的是( ) A.實驗ⅰ中發(fā)生反應的化學方程式為2Na2O2+2H2O===4NaOH+O2↑ B.實驗ⅲ中MnO2作H2O2分解反應的催化劑 C.綜合實驗ⅰ和??梢哉f明Na2O2與H2O反應有H2O2生成 D.綜合實驗ⅱ和??梢哉f明使酚酞褪色的是O2 解析:選D Na2O2和H2O反應生成NaOH和O2,化學方程式為2Na2O2+2H2O===4NaOH+O2↑,故A正確;2H2O22H2O+O2↑,實驗ⅲ中MnO2作H2O2分解反應的催化劑,故B正確;Na2O2和H2O反應生成H2O2和NaOH,H2O2分解生成H2O和O2,綜合實驗ⅰ和ⅲ可以說明Na2O2與H2O反應有H2O2生成,故C正確;Na2O2、H2O2具有氧化性,可以使酚酞褪色,故D錯誤。 7.一定量的Na2O2與CO2反應得到固體物質41.8 g,恰好與1 L 1 molL-1的稀鹽酸完全反應。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 A.41.8 g固體物質為Na2CO3 B.41.8 g固體物質為0.1 mol Na2CO3和0.4 mol Na2O2的混合物 C.一定量的Na2O2為78 g D.41.8 g固體物質為31.2 g NaHCO3和10.6 g Na2CO3的混合物 解析:選B 如果41.8 g固體全為Na2CO3,其物質的量為0.39 mol,則其不可能恰好與1 L 1 molL-1的稀鹽酸完全反應,A項錯誤;設41.8 g固體物質中,含Na2CO3的物質的量為x mol,Na2O2的物質的量為y mol,則有106 gmol-1x mol+78 gmol-1y mol=41.8 g,2(x+y)mol=1 molL-11 L=1 mol,解得x=0.1,y=0.4,B項正確;根據Na原子守恒,可知n(Na2O2)=n(NaCl)=n(HCl)=0.5 mol,即原Na2O2的質量為39 g,C項錯誤;Na2O2與CO2反應不可能生成NaHCO3,D項錯誤。 8.下列化學實驗事實及其解釋不正確的是( ) A.滴有酚酞的NaHCO3溶液呈淺紅色,微熱后紅色加深,是因為NaHCO3分解生成了Na2CO3 B.鈉保存在煤油中,是因為煤油不與鈉發(fā)生反應,鈉比煤油密度大,煤油可以使鈉隔絕空氣和水蒸氣 C.用潔凈的玻璃管向包有Na2O2的脫脂棉吹氣,脫脂棉燃燒,說明CO2、H2O與Na2O2的反應是放熱反應 D.鈉長期暴露在空氣中的產物是Na2CO3,原因是鈉與氧氣反應生成的Na2O與水和二氧化碳反應 解析:選A 對NaHCO3溶液微熱,HCO水解程度增大,溶液堿性增強,故滴加酚酞的NaHCO3溶液微熱后紅色加深,故A錯誤;鈉與煤油不反應,且比煤油密度大,鈉沉在底部,煤油可以使鈉隔絕空氣和水蒸氣,防止鈉與O2、H2O反應,故B正確;脫脂棉燃燒需要達到其著火點,應由Na2O2與CO2、H2O反應提供熱量,說明CO2、H2O與Na2O2的反應是放熱反應,故C正確;鈉與O2反應生成Na2O,Na2O與H2O反應生成NaOH,NaOH潮解,NaOH溶液吸收CO2生成Na2CO3晶體,Na2CO3晶體風化得到Na2CO3,故D正確。 9.純堿和小蘇打都是白色固體,在日常生活中都可以找到。若要在家中將它們區(qū)分開來,下面的方法中可行的是( ) A.在水杯中各盛相同質量的樣品,分別加入等體積的白醋,觀察反應的劇烈程度 B.分別用干凈的鐵絲蘸取樣品在煤氣爐的火焰上灼燒,觀察火焰顏色 C.將樣品溶解,分別加入澄清石灰水,觀察是否有白色沉淀 D.分別放在炒鍋中加熱,觀察是否有殘留物 解析:選A 碳酸鈉與酸反應分步進行,首先反應產生碳酸氫鈉和氯化鈉,然后是碳酸氫鈉與酸反應產生氯化鈉、二氧化碳和水,產生氣體,而碳酸氫鈉中加入酸馬上放出氣體,所以根據反應放出氣體的快慢就可迅速得到判斷,A正確;純堿和小蘇打都是鈉鹽,焰色反應火焰都為黃色,所以無法區(qū)別二者,B錯誤;二者都能與氫氧化鈣溶液發(fā)生反應產生碳酸鈣白色沉淀,無法區(qū)別它們,C錯誤;碳酸鈉穩(wěn)定,受熱不分解,碳酸氫鈉不穩(wěn)定,受熱分解產生碳酸鈉、二氧化碳和水,也有固體殘留物,所以無法區(qū)分二者,D錯誤。 10.2 mol過氧化鈉與2 mol碳酸氫鈉固體混合后,在密閉的容器中加熱充分反應,排出氣體物質后冷卻,殘留的固體物質是( ) A.Na2CO3 B.Na2O2、Na2CO3 C.NaOH、Na2CO3 D.Na2O2、NaOH、Na2CO3 解析:選C 2NaHCO3Na2CO3+CO2↑+H2O 2 mol 1 mol 1 mol 1 mol 2Na2O2+2CO2===2Na2CO3+O2 1 mol 1 mol 1 mol 2Na2O2+2H2O===4NaOH+O2↑ 1 mol 1 mol 2 mol Na2O2恰好與NaHCO3分解生成的CO2和H2O反應,排出氣體物質后冷卻,殘留的固體物質為2 mol Na2CO3、2 mol NaOH。 11.向Na2CO3、NaHCO3混合溶液中逐滴加入稀鹽酸,生成氣體的量隨鹽酸加入量的變化關系如圖所示。下列離子組在對應的溶液中一定能大量共存的是( ) A.a點對應的溶液中:Na+、OH-、SO、NO B.b點對應的溶液中:Al3+、Fe3+、NO、Cl- C.c點對應的溶液中:Na+、Ca2+、NO、Cl- D.d點對應的溶液中:Cl-、NO、Fe2+、Na+ 解析:選C O~b段發(fā)生的反應是Na2CO3+HCl===NaCl+NaHCO3,a點對應的溶液中有HCO,OH-和HCO不能大量共存,A錯誤;b點對應的溶液中有HCO,與Al3+、Fe3+發(fā)生強烈的相互促進的水解反應,不能大量共存,B錯誤;b~c段發(fā)生的反應是NaHCO3+HCl===NaCl+CO2↑+H2O,c點對應的溶液中有Na+、Cl-,Ca2+、NO能大量共存,C正確;d點對應的溶液中有大量的H+,在酸性條件下NO能將Fe2+氧化,不能大量共存,D錯誤。 12.為精確測定工業(yè)純堿中碳酸鈉的質量分數(含少量NaCl),準確稱量W0 g樣品進行實驗,下列實驗方法所對應的實驗方案和測量數據最合理(除W0外)的是( ) 選項 實驗方法 實驗方案 測量數據 A 滴定法 將樣品配成100 mL溶液,取10 mL,加入甲基橙,用標準鹽酸滴定 消耗鹽酸的 體積 B 量氣法 將樣品與鹽酸反應,生成的氣體全部被堿石灰吸收 堿石灰增重 的質量 C 重量法 樣品放入燒瓶中,置于天平上,加入足量鹽酸 減輕的質量 D 量氣法 將樣品與鹽酸反應,氣體通過排水量氣裝置量氣 排水體積 解析:選A A項,用甲基橙作指示劑,發(fā)生反應Na2CO3+2HCl===2NaCl+H2O+CO2↑,根據消耗HCl的物質的量可確定Na2CO3的含量,正確;B項,CO2中含有水蒸氣,導致結果偏大,錯誤;C項,CO2揮發(fā)帶出水蒸氣,導致結果偏大,錯誤;D項,CO2能溶于水,不能用排水法收集,可用排飽和NaHCO3溶液的方法收集,錯誤。 13.某化學小組在實驗室制取Na2O2。查閱資料可知,鈉與空氣在453~473 K之間可生成Na2O,迅速提高溫度到573~673 K之間可生成Na2O2,若溫度提高到733~873 K之間Na2O2可分解。除Li外其他堿金屬不與N2反應。 (1)甲組設計制取Na2O2裝置如圖。 ①使用該裝置制取的Na2O2中可能含有的雜質為________。 A.Na3N B.Na2CO3 C.Na2O D.NaOH E.NaHCO3 ②該小組為測定制得的Na2O2樣品的純度,設計裝置如圖: 燒瓶中發(fā)生的主要反應的化學方程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分液漏斗和燒瓶用導管連接可使稀硫酸順利流下,也可防止產生實驗誤差,若沒有該導管將導致測定結果________(填“偏大”“偏小”或“無影響”)。測定裝置的接口從左至右正確的連接順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乙組從反應歷程上分析該測定反應存在中間產物,從而導致測定結果________(填“偏大”或“偏小”)。為證明其分析的正確性,設計實驗方案如表所示: 實驗方案 產生的現(xiàn)象 Ⅰ.取燒瓶中的反應液加入少量MnO2粉末 有大量氣泡逸出 Ⅱ.向NaOH稀溶液中加入2~3滴酚酞溶液,然后加入少量的反應液 溶液先變紅后褪色 Ⅲ.向反應液中加入2~3滴酚酞溶液,充分振蕩,然后逐滴加入過量的NaOH稀溶液 開始無明顯現(xiàn)象,加NaOH溶液先變紅后褪色 在上述實驗中,能夠證明乙組分析正確的最佳方案是____(填實驗序號)。根據上述實驗可知,反應溶液中存在的中間產物與酚酞作用的條件是______________。 (3)丙組根據上述提供的有關信息,設計了一個方案可準確的測定樣品的純度。請簡述實驗操作和需要測定的有關數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1)①由于空氣中含有少量的CO2和水蒸氣,因此鈉與空氣反應時產物中可能含有Na2CO3和NaOH,當反應溫度在453~473 K之間還有Na2O生成,故選BCD。②燒瓶中發(fā)生的主要反應的化學方程式為2Na2O2+2H2SO4===2Na2SO4+O2↑+2H2O;若沒有該導管,由于硫酸的流入,會使得收集的氣體(含有部分空氣)體積偏大,導致測定結果偏大;根據①的分析,需要將生成的CO2除去后再收集O2,從左至右的連接順序為aedfgh,增加澄清石灰水是檢驗CO2是否除凈。(2)從反應歷程上看,Na2O2與水反應生成H2O2,如果H2O2沒有完全分解,將會導致放出的氧氣偏少,測定結果偏小;為了使H2O2分解,可以加入少量MnO2粉末作為催化劑,故選Ⅰ;根據實驗Ⅲ可知,H2O2與酚酞作用的條件是堿性條件。(3)根據鈉與空氣在453~473 K之間可生成Na2O,迅速提高溫度到573~673 K之間可生成Na2O2,若溫度提高到733~873 K之間Na2O2可分解,可以稱取一定質量的樣品(m),加熱到733~873 K使之分解,使用量氣裝置測定常溫常壓下生成O2體積(V),然后進行有關計算,也可以稱取一定質量的樣品(m),加入少量MnO2固體,再加入足量水并使用量氣裝置測定常溫常壓下生成O2體積(V),然后進行有關計算。 答案:(1)①BCD?、?Na2O2+2H2SO4===2Na2SO4+O2↑+2H2O 偏大 aedfgh (2)偏小?、瘛A性條件 (3)稱取一定質量的樣品(m),加熱到733~873 K使之分解,使用量氣裝置測定常溫常壓下生成O2體積(V),然后進行有關計算[或稱取一定質量的樣品(m),加入少量MnO2固體,再加入足量水并使用量氣裝置測定常溫常壓下生成O2體積(V),然后進行有關計算] 14.制得的碳酸鈉樣品中往往含有少量NaCl,現(xiàn)欲測定樣品中Na2CO3的質量分數,某探究性學習小組分別設計了如下實驗方案。請回答下列有關問題: 方案一:把一定質量的樣品溶解后加入過量的CaCl2溶液,將所得沉淀________(填操作名稱)、洗滌、烘干、稱量、計算。洗滌沉淀的具體操作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方案二:把一定量的樣品與足量硫酸反應后,用圖1所示裝置測定產生CO2的體積,為了確保測定結果的準確性,B中的溶液最好采用________。圖1裝置中實驗儀器a的名稱是________。 方案三:利用圖2所示裝置來測定純堿樣品中碳酸鈉的質量分數(鐵架臺、鐵夾等在圖中均已略去)。 實驗步驟如下: ①按圖連接裝置,并檢查氣密性; ②準確稱得盛有堿石灰的干燥管D的質量為83.4 g; ③準確稱得6 g純堿樣品放入容器b中; ④打開分液漏斗a的旋塞,緩緩滴入稀硫酸,至不再產生氣泡為止; ⑤打開彈簧夾,往試管A中緩緩鼓入空氣數分鐘,然后稱得干燥管D的總質量為85.6 g。 (1)若④⑤兩步的實驗操作太快,則會導致測定結果______(填“偏大”或“偏小”)。 (2)裝置A中試劑X應選用________。 (3)E裝置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根據實驗中測得的有關數據,計算純堿樣品Na2CO3的質量分數為________(結果保留小數點后一位)。 解析:方案一:Na2CO3與過量CaCl2溶液反應生成CaCO3沉淀,過濾后分離出沉淀,洗滌沉淀時,沿玻璃棒緩慢地向過濾器中加蒸餾水至浸沒沉淀物,使水自然流下,重復操作2~3次。方案二:樣品中Na2CO3與足量硫酸反應后產生CO2,用排液法測定生成CO2的體積,因CO2在飽和NaHCO3溶液中溶解度小,所以B中的溶液最好采用飽和NaHCO3溶液;由裝置圖可知,圖1裝置中a為圓底燒瓶。方案三:(1)反應過快會使產生的CO2氣體不能完全被D裝置中堿石灰吸收;快速鼓入空氣,也會使裝置內殘留CO2不能被D裝置中堿石灰完全吸收,則測得的CO2質量偏小,測定結果偏小。(2)鼓入空氣,可把殘留在裝置B、C中的CO2趕出由D中堿石灰吸收,因為空氣中含有CO2,因此應把鼓入空氣中的CO2吸收處理,所以裝置A應放入NaOH溶液。(3)如果D裝置直接與外界空氣相連通,則空氣中的H2O和CO2會對測定結果帶來影響,所以裝置E的作用是防止空氣中的H2O和CO2進入裝置D中。(4)反應中放出CO2氣體的質量=85.6 g-83.4 g=2.2 g,若消耗碳酸鈉的質量為x, Na2CO3~CO2 106 44 x 2.2 g 解得x=5.3 g,純堿樣品中Na2CO3的質量分數=100%≈88.3%。 答案:方案一:過濾 沿玻璃棒緩慢地向過濾器中加蒸餾水至浸沒沉淀物,使水自然流下,重復2~3次 方案二:飽和NaHCO3溶液 圓底燒瓶 方案三:(1)偏小 (2)NaOH溶液 (3)防止空氣中的CO2和水蒸氣進入D中 (4)88.3%- 配套講稿:
如PPT文件的首頁顯示word圖標,表示該PPT已包含配套word講稿。雙擊word圖標可打開word文檔。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檔作品中含有的國旗、國徽等圖片,僅作為作品整體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設計者僅對作品中獨創(chuàng)性部分享有著作權。
- 關 鍵 詞:
- 新課改省份專用2020版高考化學一輪復習 跟蹤檢測六鈉及其化合物含解析 新課 省份 專用 2020 高考 化學 一輪 復習 跟蹤 檢測 及其 化合物 解析
裝配圖網所有資源均是用戶自行上傳分享,僅供網友學習交流,未經上傳用戶書面授權,請勿作他用。
鏈接地址:http://kudomayuko.com/p-394308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