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學年高中地理上學期第一周《冷熱不均引起大氣運動》教學設計.doc
《2018-2019學年高中地理上學期第一周《冷熱不均引起大氣運動》教學設計.doc》由會員分享,可在線閱讀,更多相關《2018-2019學年高中地理上學期第一周《冷熱不均引起大氣運動》教學設計.doc(4頁珍藏版)》請在裝配圖網(wǎng)上搜索。
2018-2019學年高中地理上學期第一周《冷熱不均引起大氣運動》教學設計 課題名稱 冷熱不均引起大氣運動 科目 地理 年級 適用班級 必修1 地球上的大氣 5課(節(jié)) 教學時間 第1周 一、教學目標 考試大綱::1、大氣的受熱過程 考試說明: 二、教學考點 考點 1. 大氣的受熱過程; 2. 熱力環(huán)流與等壓面; 3. 常見的熱力環(huán)流形式; 4. 等壓線圖的判讀 三、教學過程 教學環(huán)節(jié) 教學內(nèi)容 教師活動方式 學生活動方式 設計意圖 第一環(huán)節(jié) 自主復習 [問題導思] 你能說出古詩中“高處不勝寒”蘊含的地理原理嗎? 提示:地面是近地面大氣主要、直接的熱源,“高處”離地面較遠,接收到的地面輻射較少,因而溫度較近地面低。 示意圖圖解 [問題導思] 我們北方房間里的暖氣一般都安裝在房間下方,制冷用的空調(diào)一般都安裝在房間的上方。這是為什么? 提示:這種安裝位置的區(qū)別主要利用了熱力環(huán)流的原理,熱空氣密度小于冷空氣密度,熱空氣上升,冷空氣下沉,從而更好地達到取暖或降溫的目的。 示意圖圖解 分析農(nóng)業(yè)實踐中的一些現(xiàn)象: ①我國北方地區(qū)利用溫室大棚生產(chǎn)反季節(jié)蔬菜。 ②深秋農(nóng)民利用燃燒秸稈制造煙霧預防霜凍。 ③華北地區(qū)早春農(nóng)民利用地膜覆蓋進行農(nóng)作物種植。 ④干旱半干旱地區(qū)果園中鋪沙或鵝卵石, 不但能防止土壤水分蒸發(fā),還能增加晝夜溫差,有利于水果的糖分積累等。 示意圖圖解 等壓線判讀 等壓線圖是等值線圖中非常重要的一種類型,它同樣具有等值線圖的一般特征和基本判讀方法。 1.判讀氣壓形式 (1)低壓中心:等壓線呈閉合曲線,中心氣壓比四周氣壓低(中心為上升氣流)。 (2)高壓中心(如圖1中甲處):等壓線呈閉合曲線,中心氣壓比四周氣壓高(中心為下沉氣流)。 2.判斷風向 首先明確高低氣壓;其次確定氣壓梯度力的方向;最后根據(jù)南、北半球畫出偏向風 3.判斷南、北半球 (1)風向在水平氣壓梯度力的右側——北半球。 (2)風向在水平氣壓梯度力的左側——南半球。 4.判斷風力(風速)大小 (1)等壓線密集——氣壓梯度力大——風力大 (2)等壓線稀疏——氣壓梯度力小——風力小 5.判斷季節(jié) (1)夏季(北半球7月、南半球1月):大陸內(nèi)部一般為低壓。 (2)冬季(北半球1月、南半球7月):大陸內(nèi)部一般為高壓。 6.判斷天氣狀況 (1)由高緯吹向低緯的風——寒冷干燥。 (2)由低緯吹向高緯的風——溫暖濕潤。 (3)低氣壓過境時,多陰雨天氣;高氣壓過境時,多晴朗天氣。 (4)低壓中心和低壓槽控制區(qū)多陰雨天氣;高壓中心和高壓脊控制區(qū)多晴朗天氣 判讀技巧 第二環(huán)節(jié) 真題演練 (xx?浙江高考)逆溫是在一定條件下出現(xiàn)的氣溫隨高度上升而升高的現(xiàn)象。某校氣象興趣小組在10月下旬晴朗的夜晚對我國南方山區(qū)谷地進行逆溫測定。下圖為該小組多次觀測所得的逆溫時空變化平均結果。 圖題分析 (1)湖陸風轉(zhuǎn)變的根本原因是A.湖陸的熱力差異 B.湖陸的濕度差異 C.湖陸的海拔差異 D.湖陸的面積差異 (2)與夏季相比,冬季 A.陸風轉(zhuǎn)湖風提前 B.湖陸風轉(zhuǎn)變均提前 C.湖風轉(zhuǎn)陸風提前 D.湖陸風轉(zhuǎn)變均推遲 示意圖圖解 第三環(huán)節(jié) 糾錯補漏 三維設計練習 糾錯本 第四環(huán)節(jié) 教學反思 課時跟蹤檢測(八),評析、總結- 配套講稿:
如PPT文件的首頁顯示word圖標,表示該PPT已包含配套word講稿。雙擊word圖標可打開word文檔。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檔作品中含有的國旗、國徽等圖片,僅作為作品整體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設計者僅對作品中獨創(chuàng)性部分享有著作權。
- 關 鍵 詞:
- 冷熱不均引起大氣運動 2018 2019 學年 高中地理 學期 一周 冷熱 不均 引起 大氣 運動 教學 設計
裝配圖網(wǎng)所有資源均是用戶自行上傳分享,僅供網(wǎng)友學習交流,未經(jīng)上傳用戶書面授權,請勿作他用。
鏈接地址:http://kudomayuko.com/p-426779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