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秋)六年級科學上冊 全一冊教案 湘教版.doc
《2019年(秋)六年級科學上冊 全一冊教案 湘教版.doc》由會員分享,可在線閱讀,更多相關《2019年(秋)六年級科學上冊 全一冊教案 湘教版.doc(54頁珍藏版)》請在裝配圖網上搜索。
2019年(秋)六年級科學上冊 全一冊教案 湘教版 學習目標 科學探究 1.能夠對觀察到的自然現(xiàn)象(或所提供的事實)進行猜想。 2.能夠設計實驗研究植物的向性運動。 情感 態(tài)度、價值觀 1.能夠堅持完成中長期實驗觀察,并做好觀察記錄。 2.能主動參與小組的合作交流。 科學知識 了解植物適應環(huán)境的幾個特性——向地性、向水性、向光性。 科學 技術 社會 環(huán)境 意識到環(huán)境對生物的影響。 學習準備 菜豆種子(或者更多不同種類的種子)若干、紙巾、不干膠、玻璃杯、培養(yǎng)皿、大小質地一樣的紙盒2個、盆栽植物苗等。 將引入部分提供的圖片制成課件。 一.學習導入: 1.出示課件,提問:請你觀察傾倒在河邊的小樹發(fā)生了怎樣的變化? 2.講述:生活中是否還見過類似的情況——是什么原因使它們變成現(xiàn)在的樣子? 3. 猜想假設:傾倒的小樹發(fā)生這些變化可能是哪些因素造成的? 學生猜想:根總是向下生長嗎? 根總朝著有水的地方生長嗎? 植物的莖、葉總朝著光生長嗎? …… 4.過渡:我們就從這些方面來研究大樹倒了后這些奇怪的變化吧! 二.活動 根總是向下生長嗎 1.擺出研究的問題:根總是向下生長嗎? 2.組內討論:老師這里有一些菜豆種子,你們能組內設計研究方案嗎? 3.匯報、交流設計的方案,教師引導學生看教材第3頁,了解實驗設計范例,完善實驗設計。 4.學生動手組裝裝置。 5.布置任務:經常在杯內的紙上澆寫些水,堅持觀察做好記錄。下星期交流。 三.活動 根總朝著有水的地方生長嗎 1.擺出問題。 2.組內討論,設計實驗方案。 3.匯報、交流、完善。 4.組裝實驗裝置。 5.布置任務:按要求完成操作,堅持觀察,做好記錄,便于交流。 四.活動 植物的莖、葉總朝著光生長嗎 1.學生設計方案。 2.匯報、交流、完善方案。 3.保護盆栽植物,堅持研究。 (注:三個活動可以讓每小組選定其中的1個進行研究即可) 第二課時 學習目標 科學探究 1.能夠分析實驗數(shù)據并運用歸納、演繹的方法作出相應的推斷。 情感 態(tài)度、價值觀 1.能夠堅持完成中長期實驗觀察,并做好觀察記錄。 2.能主動參與小組的合作交流。 科學知識 了解植物適應環(huán)境的幾個特性——向地性、向水性、向光性。 科學 技術 社會 環(huán)境(STSE) 意識到環(huán)境對生物的影響。 學習準備 觀察記錄及所觀察的實驗裝置。課件:有關自然界植物的向性運動。 一.學習導入: 上星期我們組裝了一些的實驗裝置并進行了觀察,讓我們一起來交流吧。 二.交流各組裝置所觀察到的情況 1.各小組出示實驗記錄。 2.小組成員匯報觀察情況,要求:語言簡潔、過程清楚。 3.各小組出示各自的裝置。 4.各小組歸納各自的結論,要求:思維嚴密、條理性強。 三.活動 自然界中的植物 1.出示課件:有關自然界植物的向性運動。 2.提問:從課件中你看到了一些什么現(xiàn)象? 3.學生匯報。 4.思考:這些現(xiàn)象說明了什么? 5.交流后明確:自然界的植物都有向地性、向水性、向光性。 四.拓展 走進大自然,觀察各種各樣的植物,把它們有關向性運動的現(xiàn)象畫下來、記下來或者拍下來。 2.從“南橘北枳”說起 第一課時 學習目標 科學探究 1.能通過調查了解水果出產的地域性,并能初步類推理解各種植物都生存在適合自己生存的環(huán)境里。 2.能根據身邊一些植物的特點,分析它們是怎樣與環(huán)境相適應的。 3.能通過查閱資料等多種途徑了解植物是怎樣適應環(huán)境的。 情感 態(tài)度、價值觀 1.熱愛大自然,樂于探索大自然的奧秘。 2.意識到環(huán)境對植物的影響,增強環(huán)境保護的意識。 科學知識 1.知道植物必須生存在一定的環(huán)境中,離開這個環(huán)境,植物的生存將會受到影響。 2.知道植物的結構特點是與其所處的環(huán)境相適應的。 科學、技術、社會、環(huán)境 關注環(huán)境對生物的影響,關注人類活動對環(huán)境的影響。 學習準備 與本課學習內容相對應的生物圖片。 課前布置學生去水果攤販那里調查水果的產地。 一.學習導入 1. 教師講解:“南橘北枳”的故事。 2. 學生觀看橘和枳的照片。 3. 提出問題:為什么淮南的這種橘樹在當?shù)啬芙Y出又香又甜的果實,而移植到淮北就只能結出又酸又苦的枳呢? 4. 學生猜想。 5. 聯(lián)系到身邊可以找到的水果——它們都是本地生產的嗎?是不是也會存在這種現(xiàn)象呢? 6. 讓我們通過調查各種水果的產地來開始研究吧。 二.活動 調查各種水果的產地 1.出示課前學生去水果攤販那里調查水果的產地的調查表。 2.引導學生按照產地給這些水果按地域進行簡單分類。 3.提問:有沒有來自南方的蘋果和北方的香蕉? 4.引導學生對此發(fā)表自己的看法。 5.得出結論:植物的生存是有地域性的,有些植物只適宜生活在南方,而有些植物只適宜生活在北方。 6.指導學生閱讀指南車信箱,進一步探討植物具有地域性的原因。 明白:①陽光、水分、溫度、土壤是影響植物生存的基本因素;②不同的植物對這些因素的需求不一樣,這決定了它們只能在一定的環(huán)境中得以生存;③植物對這些要素需要的特殊性是在長期進化過程中形成的;④各地的環(huán)境決定了當?shù)刂参锓N類的分布。簡單的說,也可以總結成一句話:環(huán)境造就了具有特殊習性的植物,環(huán)境也決定了植物種類的區(qū)域性分布。 7.結合教材第8頁圖片上的植物,幫助學生理解指南車信箱中所介紹的“擇地而居”的知識。 三.活動 它們來自哪里 1.提出問題:現(xiàn)在,人們根據需要進行了大量的移植植物。觀察我們周圍的植物,請根據它們的特點,推測它們來自怎樣的地區(qū),并說一說做出推測的理由。 2.學生討論。 3.交流各自的推測。 四.布置作業(yè): 有些植物的原產地,學生難以進行判斷,鼓勵學生利用網絡,或者通過其他途徑去查證。 第二課時 學習目標 科學探究 1.能通過查閱資料等多種途徑了解動物是怎樣適應環(huán)境的。 情感 態(tài)度、價值觀 1.熱愛大自然,樂于探索大自然的奧秘。 2.意識到環(huán)境對生物的影響,增強環(huán)境保護的意識。 科學知識 1.知道生物必須生存在一定的環(huán)境中,離開這個環(huán)境,生物的生存將會受到影響。 2.知道生物的結構特點是與其所處的環(huán)境相適應的。 科學、技術、社會、環(huán)境 關注環(huán)境對生物的影響,關注人類活動對環(huán)境的影響。 學習準備 與本課學習內容相對應的生物圖片。有關鳥類適應環(huán)境的資料。 一.學習導入 1.提問:你能舉出植物適應環(huán)境的例子嗎? 2.學生舉例。 3.過渡:動物是否也具有這樣的特性呢? 二.閱讀 動物怎樣適應環(huán)境 1.學生閱讀第9頁教材。 2.明白:動物和植物一樣,它們的生存也受到環(huán)境的影響。 3.說一說:你還知道其他動物適應環(huán)境的事例嗎?請說一說。 三.活動 了解鳥類是怎樣適應環(huán)境的 1.出示各種鳥類的圖片。 2.提問:這些圖片中的鳥的形態(tài)各有什么特點?他們分別適應生活在什么樣的環(huán)境中? 3.學生討論。 4.教師提供有關鳥類適應環(huán)境的資料,協(xié)助學生完成底10頁的記錄表。 四.布置作業(yè) 鼓勵學生以更廣闊的視野去關注更多的生物群體,課后留心觀察各種動、植物,看一看它們是怎樣適應當?shù)丨h(huán)境的。 3.走進池塘 學習目標 科學探究 1.能發(fā)現(xiàn)生物之間互為食物的關系,并能以食物鏈的方式予以表現(xiàn)。 2.能模擬池塘制作生態(tài)瓶研究池塘生物之間的關系,并堅持長期觀察和記錄。 情感 態(tài)度、價值觀 能正確看待生物之間的食物關系。 科學知識 1.知道食物鏈是生物之間的重要關系。 2.知道食物鏈的基本特點。 科學、技術、社會、環(huán)境 初步體會到生物是環(huán)境的一部分,生物之間是相互制約,相互影響的。 學習準備 池塘生態(tài)掛圖、池塘有關生物的圖片、制作生態(tài)瓶的材料。 一.學習導入 1.教師出示池塘群落的掛圖,引導學生觀察。 2.提出問題:小池塘里生活著各種生物,它們是怎樣生活在一起的呢? 二.活動 池塘里的生物吃什么 1.出示魚、水蠆、孑孓的圖片,提問:說一說它們都吃什么? 2.學生匯報。 3.教師:聰明的同學們,你們能把它們的食物關系排列出來嗎? 4.學生進行食物關系的排列:浮游生物→孑孓→水蠆→魚。強調“箭頭指向誰就是被誰吃”。 5.提問:你有什么發(fā)現(xiàn)? 6.總結:這種食物關系就像鏈子一樣把各種生物緊緊聯(lián)系在一起,我們把它叫做事物鏈。 7.學生練習寫出池塘里、草原上、森林里的一些食物鏈。 8.分析多條食物鏈,提問:你發(fā)現(xiàn)這些食物鏈的共同特點嗎? 9.明確:食物鏈總是從植物開始到兇猛的肉食動物結束。 三.指南車信箱 池塘里的微生物 1.學生閱讀。 2.教師向學生補充介紹池塘里的微生物:池塘里的植物、動物大多能通過肉眼直接看到,微生物卻是無法用肉眼直接看到的,但微生物又是池塘里不可缺少的生物成員之一,它們在池塘群落的能量傳遞中起著不可替代的作用。 四.活動 把池塘搬回家 1.過渡:為了便于我們觀察池塘,我們可以在家里制作一個模擬的“小池塘”。 2.要想把池塘搬回家,需要準備哪些材料?怎樣做? 3.學生閱讀教材內容并完善自己的設想。 4.組裝實驗裝置。 5.寫出模擬池塘中各生物的生存狀況和影響它們生存的因素。 6.做好觀察記錄,并及時整理,分析池塘中生物之間的相互關系。 4.假如大樹都倒下 第一課時 學習目標 科學探究 1.能根據自己的已有知識和經驗對問題做出合理的推想。 情感 態(tài)度、價值觀 1.通過各種體驗活動向學生滲透環(huán)境保護的意識。 2.珍愛生命,初步建立生態(tài)平衡的觀念。 科學知識 1.知道每一種生物在食物鏈中都有著重要作用。只要其中一種生物滅絕,就會引起“鏈條”的斷裂,影響到許多相關生物的生存。 2.初步理解生態(tài)平衡的意義。 科學、技術、社會、環(huán)境 關注環(huán)境的變遷,意識到環(huán)境正在遭到人類的破壞,引導學生從小樹立“建設美好家園,爭做環(huán)保衛(wèi)士”的觀念。 學習準備 各種生物的頭飾等。 一.學習導入 導入直接:植物作為食物鏈的起點,到底對其他生物具有怎樣影響?假如植物都消失,世界將會發(fā)生怎樣的變化?今天,我們就一起來探討這些問題。 二.活動 假如大樹全部倒下 1.提問:假如大樹全部倒下,樹林里生物的實物會發(fā)生什么變化? 2.過渡:讓我們通過游戲來感受一下吧! 3.閱讀教材,了解游戲方法。 4.學生戴上相應的頭飾進行游戲。 5.游戲結束后思考:沒有了大樹等植物,有多少生物先后失去了食物,哪些是直接的,哪些是間接的? 6.明白:沒有了植物,地球將幾乎失去一切生命。 7.繼續(xù)游戲:如果其他某一種生物滅絕撤出,食物鏈又將發(fā)生怎樣的變化? 8.學生分析得知:自然界的所有生物都無法避免成為食物鏈的成員。 9.指南車信箱 (1.)學生閱讀。 (2.)教師講解,加深他們對生態(tài)平衡以及生態(tài)災難的理解。 10.推測:假如大樹都倒下,除了使生物們失去食物,還會對生物及其生存的環(huán)境有些什么影響? 第二課時 學習目標 科學探究 1.能根據自己的已有知識和經驗對問題做出合理的推想。 2.能通過實驗、測量等途徑驗證自己的推測。 情感 態(tài)度、價值觀 1.通過各種體驗活動向學生滲透環(huán)境保護的意識。 2.珍愛生命,初步建立生態(tài)平衡的觀念。 科學知識 1. 大樹全部倒下,會對生物及其生存環(huán)境帶來哪些影響? 2. 初步理解生態(tài)平衡的意義。 科學、技術、社會、環(huán)境 關注環(huán)境的變遷,意識到環(huán)境正在遭到人類的破壞,引導學生從小樹立“建設美好家園,爭做環(huán)保衛(wèi)士”的觀念。 學習準備 森林被砍伐、沙塵暴等掛圖、繩子、溫度計、表面沒有任何覆蓋物的木板、表面只有砂土覆蓋的木板、表面有植被覆蓋的木板、水盆、灑水壺等。 一.學習導入 1.緊接上一課的問題“假如大樹全部倒下,還會對生物及其生存環(huán)境帶來哪些影響?”進行猜測:動物可能會……土壤可能會……氣溫會不會……? 2.過渡:讓我們針對其中的問題來進行研究吧! 二.活動 樹林與溫度 1.擺出問題:測量樹林內和樹林外的溫度,都一樣嗎? 2.學生推測。 3.過渡:讓我們設計一些實驗來研究吧! 4.設計對比實驗: 測量地點的選擇,應當選擇差異比較明顯的地方;測量工具(溫度計)的準備,要盡量減小誤差; 測量的時間要同時進行。 5.學生實地測量,填寫測量記錄表。 6.分析:測量結果說明了什么?樹林對人的生活會有影響嗎? 三.活動 樹林與土壤 1.擺出問題:土壤表面沒有植物真的會被雨水沖走嗎? 2.學生推測。 3.過渡:讓我們設計實驗來研究吧! 4.教師出示部分材料,讓學生根據材料進行設計。 5.匯報、完善。 明確:不同:點木板上放的東西不同,其余都一樣。 7. 學生實驗。 8. 學生描述實驗現(xiàn)象。 9. 分析:實驗現(xiàn)象說明了什么? 四.閱讀 破壞森林的危害 1.出示:森林被砍伐、沙塵暴等掛圖。 2.教師結合圖片進行介紹,讓學生了解森林破壞后會給人類的生產和生活造成嚴重的后果。 3.鼓勵學生課后通過上網、查閱書刊的方法做更詳細地了解。 第三課時 學習目標 情感 態(tài)度、價值觀 1.通過各種體驗活動向學生滲透環(huán)境保護的意識。 2.珍愛生命,初步建立生態(tài)平衡的觀念。 科學知識 1.知道每一種生物在食物鏈中都有著重要作用。只要其中一種生物滅絕,就會引起“鏈條”的斷裂,影響到許多相關生物的生存。 2.初步理解生態(tài)平衡的意義。 科學、技術、社會、環(huán)境 關注環(huán)境的變遷,意識到環(huán)境正在遭到人類的破壞,引導學生從小樹立“建設美好家園,爭做環(huán)保衛(wèi)士”的觀念。 學習準備 一.學習導入 1.提問:我們學習了生物與環(huán)境,誰來描述一下我們周圍的環(huán)境? 2.針對學生描述的環(huán)境現(xiàn)象,讓學生判斷哪些是好的,哪些是不好的。 3.說出判斷的理由。 4.針對不好的現(xiàn)象,你打算怎樣去做呢? 5.由周圍的環(huán)境擴大到地球媽媽,我們應該怎樣做呢? 二.活動 讓家園更美好 1.學生對保護生態(tài)環(huán)境、建設更美好的地球家園提出自己的建議和設想, 2.將自己的建議和設想用合適的形式體現(xiàn)出來: 書面上的可用建議書、科學圖畫、手抄報等。 行動上可成立環(huán)保隊、做環(huán)保小衛(wèi)士等。 第2單元 營養(yǎng)與健康 1.食物中的營養(yǎng) 第一課時 學習目標 科學探究 1. 能用圓形統(tǒng)計圖統(tǒng)計午餐中各類食品所占比例,并根據統(tǒng)計圖進行分析。 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1. 以認真、細致、嚴謹?shù)目茖W態(tài)度,開展科學探究活動。 2. 樂于用學到的科學知識改善生活。 科學知識 1. 知道人體需要的主要營養(yǎng)成分是:蛋白質、淀粉、脂肪。 2. 了解檢測食品中蛋白質、淀粉、脂肪的簡單方法。 3. 了解食物金字塔,懂得平衡飲食的重要性和方法。 科學、技術、社會、環(huán)境 牲畜不科學的飼養(yǎng)方法以及莊稼不科學的種植方法,會污染食物,這樣加工后的食品存在安全隱患。 一.學習導入 1.提問:我們經常食用的食品有哪些?饑餓時身體的感受如何? 2.學生回答。 3.質疑:我們從食物中可以獲得哪些維持生命所需要的營養(yǎng)呢? 4.過渡:讓我們從我們的午餐開始調查吧! 二.活動 午餐吃了什么 1.學生明確并統(tǒng)一本課中的食物分類方法:主食類、肉食類、蔬菜類、水果類…… 2.學生匯報各自午餐中所吃的食物。 3.將各自午餐中所吃實物分類記錄在記錄表中。 4.指導學生分析各類食品總量所占比例并制成圓形統(tǒng)計圖。 5.對學生所制圖的合理性、美觀性進行評價。 三.活動 檢驗食物中的營養(yǎng) 1.過渡:通過前面的活動我們知道了我們所吃的各類食物在總量當中的比例,其實人體需要的主要營養(yǎng)成分是:蛋白質、淀粉和脂肪。 2.提問:怎樣檢驗我們的食物中是否存在這些營養(yǎng)成分呢? 3.學生發(fā)表看法,教師作結:讓我們設計實驗來檢驗食物中含有的主要營養(yǎng)成分。 4.教師補充介紹蛋白質、淀粉和脂肪的辨別方法并強調查閱資料的重要性。 5.布置各小組根據自己的選題制定相應的計劃。 第二課時 學習目標 科學探究 1. 能設計實驗檢驗食物中含有的主要營養(yǎng)成分。 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1. 以認真、細致、嚴謹?shù)目茖W態(tài)度,開展科學探究活動。 2. 樂于用學到的科學知識改善生活。 科學知識 1. 知道人體需要的主要營養(yǎng)成分是:蛋白質、淀粉、脂肪。 2. 了解檢測食品中蛋白質、淀粉、脂肪的簡單方法。 科學、技術、社會、環(huán)境 牲畜不科學的飼養(yǎng)方法以及莊稼不科學的種植方法,會污染食物,這樣加工后的食品存在安全隱患。 學習準備 分組材料:酒精燈、鑷子、碘酒、紙 被檢測食品:饅頭、米飯、肉、煮熟的雞蛋清、生(熟)土豆塊、生(熟)胡蘿卜、花生米、瓜子等。 注意:根據學生實驗實際消耗提供食品,避免浪費。也可以選擇過期不能食用的食品進行實驗,但實驗前要向學生說明食品來源,避免誤食。 一.學習導入 1.講述:上一節(jié)課我們讓各小組根據自己的選題制定相應的計劃,現(xiàn)在請大家來說一說吧。 2.學生匯報。 3.完善計劃。 二.學生實驗 1.學生分小組進行實驗,教師巡視:注意安全、隨時作好實驗記錄。 2.停止實驗。 3.匯報實驗現(xiàn)象。填好教材第22頁的表格。 4.教師組織學生評介:哪一組實驗開展得最好。 5.講述:食物中主要包括6大營養(yǎng)成分,除課上學生們研究的蛋白質、脂肪、淀粉外,還包括:鹽類、維生素、水。對于鹽類、維生素等營養(yǎng)物質的檢測很難進行,讓我們課后查閱資料進行了解吧。 第三課時 學習目標 科學探究 1. 能根據食物金字塔合理設計食譜。 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1. 以認真、細致、嚴謹?shù)目茖W態(tài)度,開展科學探究活動。 2.樂于用學到的科學知識改善生活。 科學知識 1. 了解食物金字塔,懂得平衡飲食的重要性和方法。 2.掌握人體消化器官的位置及名稱,初步了解一些消化器官消化與吸收的原理。 科學、技術、社會、環(huán)境 牲畜不科學的飼養(yǎng)方法以及莊稼不科學的種植方法,會污染食物,這樣加工后的食品存在安全隱患。 學習準備 學生午餐的飲食情況表。 一.學習導入 講述:我們調查了我們所吃的實物,也知道了各種實物中所含營養(yǎng)成分,那么,怎樣才能做到營養(yǎng)搭配合理呢? 二.活動 食物金字塔 1.閱讀“食物金字塔”。 2.討論,獲取信息: 食品的種類應豐富,不同的食品為人們提供了不同的營養(yǎng)物質。 各種食品,應合理搭配,健康飲食應做到不挑食、不偏食。 3.對照自己的食譜,查找問題。 (1.)學生拿出午餐飲食情況表對照食物金字塔,檢查自己的飲食是否合理 (2.)學生交流,說出依據。 4.設計科學食譜,說明合理性。 (1.)學生修改自己的食譜或制定新的食譜。 (2.)交流自己的設計并闡述為什么這樣設計。 (3.)評介食譜的合理性。 (4.)教師應鼓勵學生將科學合理的食譜推薦給學校食堂,或爸爸媽媽,同時開始改變自己的不良飲食習慣。 2.消化與吸收 第一課時 學習目標 科學探究 1. 通過咀嚼饅頭,使學生感受到牙齒的切割作用,唾液對淀粉的分解作用。 2. 能用自己的語言說出食物的消化的過程。 3. 能舉例說出主要消化器官的作用。 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1. 通過研究活動使學生了解細嚼慢咽的科學道理,使學生意識到個人對自身健康負有責任。 2. 了解人體的消化過程,能夠科學地看待身體的變化。 科學知識 1. 通過親身感受,使學生了解到口腔有消化作用。 2. 知道人體的消化器官是由:口腔、食管、肝臟、胃、小腸、大腸等組成。 學習準備 分組材料: 可以食用的饅頭、米飯等淀粉含量多的食品。 一.學習導入 1.提問:食品中的營養(yǎng)成分包括哪些? 2.學生回答。 3.教師追問:這些營養(yǎng)成分又是如何被人體所吸收的呢? 4.過渡:讓我們開始對人體消化器官的研究吧。 二.活動 咀嚼饅頭 1.擺出問題:將饅頭放入口中,反復多嚼幾次,感覺一下,發(fā)生了怎樣的變化? 2.交待注意事項(進食前要洗手,進食時不要混食),學生分組行動,組內交流感受。 3.以小組為單位作好整理進行匯報。 4.分析口腔有哪些消化作用。 5.明確: (1)首先牙齒將饅頭有切斷,大塊的饅頭變?yōu)樾K。 (2)唾液可以使干的食品變得濕潤,便于食物的下咽。 (3)經過咀嚼的饅頭慢慢變甜 6.閱讀指南車信箱: 明白:了解到經過咀嚼的饅頭慢慢變甜是唾液中淀粉酶在起作用,它將淀粉分解為人體可以吸收的物質。讓學生懂得細嚼慢咽的科學道理。 7.提問:人體對其它營養(yǎng)物質的消化是如何進行的呢? 鼓勵學生課后可以通過查找資料的方法繼續(xù)學習。 三.活動 咀嚼后的饅頭哪去了 1.過渡:咀嚼后的饅頭哪里去了? 2.學生閱讀教材第25頁,學生掌握食品經過的消化道有:口腔、食管、胃、大腸、小腸。告之學生肝臟是重要的分泌消化液的器官。 3.學生活動:以組為單位找一找我們的消化器官在身體中的位置。 4.填好教材第25頁的填充題。 第二課時 學習目標 科學探究 1.能用自己的語言說出食物的消化與吸收的過程。 2.能舉例說出主要消化器官的作用。 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1. 了解人體的消化與吸收過程,能夠科學地看待身體的變化。 科學知識 1. 了解小腸內表面的結構,知道小腸絨毛的作用。 學習準備 分組材料: 約90厘米長的線繩一根。 一.學習導入 1.提問:食品是怎樣經過我們的消化道的? 2.學生回答。 3.過渡:食物到達胃里之后又是怎樣的呢?讓我們閱讀《關于胃功能的早期研究》。 二.閱讀 關于胃功能的早期研究 1.學生閱讀教材內容。 2.提問:通過閱讀你有什么收獲? 3.學生談體會。 4.教師作好小結,讓學生了解胃功能,以及關于胃功能的早期研究。從而使學生初步了解消化液的概念。 三.活動 小腸內的吸收 1.講解:食物被消化后,就可以被人體吸收了,大部分營養(yǎng)物質是在小腸中被人體吸收的。讓我們來觀察顯微鏡下的小腸絨毛。 2.用文字或畫圖的方法將觀察到的小腸內表面的構造記錄下來。 要求:認真觀察,準確表述。 3.匯報。 4.小結:小腸內壁多褶皺。 5.質疑:這些褶皺的作用是什么呢?……讓我們一起來研究吧。 6.模擬教材第27頁的實驗。 (1)閱讀教材,了解方法。 (2)學生分組實驗。 (3)比較兩次的測量結果,分析小腸絨毛的存在有什么作用。 明確:比較閉攏手與張開手的輪廓線,將得出小腸絨毛可以增大小腸內壁的表面積,從而能更有效地與各種營養(yǎng)物質接觸,便于在短時間內對營養(yǎng)物質的吸收。 (4)填寫研究報告。 7.閱讀“指南車信箱”,使學生更深一步地了解小腸的吸收作用。 3.飲食與健康 第一課時 學習目標 科學探究 1. 活動中,培養(yǎng)學生調查研究的能力。 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1.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飲食習慣。 科學知識 1. 知道食用變質或有毒食品的危害性。 課前準備 將“食物中毒”的有關報道制成課件。 一.學習導入 1.播放“食物中毒”的課件。 2.提問:通過剛才的觀看,你有什么話要說? 3.學生發(fā)表看法。 4.激發(fā)興趣:讓我們來調查研究怎樣才能做到安全飲食吧。 二.活動 安全飲食 1.閱讀教材,了解教材給出的3種存在安全隱患的食品: 變質的食品:認識到過期食品食用的危害性,提高自身保護意識。如果誤食變質食品,應及時治療。 有毒生物制作的食品:含有劇毒成分的生物,對人體的危害就非常大了,甚至會造成死亡。有毒生物包括動物和植物,不明生物都是不能食用的。 被污染的牲畜或糧食作物制作的食品:從動物、植物兩個角度,說明被污染食物包括動物、植物。這種食品對人體的危害潛伏期長,對身體造成的危害大,又不易被人所察覺,因此格外引人注意。 2. 布置任務:課后調查,做好記錄。 3. 閱讀指南車信箱:實物中毒的事例。 明確:了解知識,進行安全教育。 第二課時 學習目標 科學探究 1. 案例分析中,培養(yǎng)學生根據已有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1.培養(yǎng)學生愛惜糧食,不浪費糧食的品格。 科學知識 1. 了解飲食對影響身體健康的原因。 一.學習導入 1.講述:身體的生長發(fā)育所需的物質、生命活動所需的能量都是由食物中的營養(yǎng)物質提供的。對營養(yǎng)物質攝入得過多或過少,都會影響我們的生長發(fā)育。 2.過渡:我們的體重正常嗎?讓我們一起來研究吧! 二.活動 我們的體重正常嗎 1.組織學生自己測量獲得數(shù)據。 2.身高標準體重數(shù)據由老師提供,學生根據自己的情況選擇數(shù)據,并填入下表,與實際身高體重數(shù)據進行比較。 身高標準體重數(shù)據 實際身高體重數(shù)據 身高 體重 身高 體重 3.對數(shù)據進行分析,學生自行評價自己的體質健康情況。 4.針對班級內出現(xiàn)的問題進行分析。 5.思想教育:引導學生正視身體問題,進行合理飲食,愛惜糧食。 三.活動 良好的飲食習慣 1.閱讀教材第32頁。 2.討論:這些做法正確嗎?為什么? 四.閱讀 合理飲食要注意的問題 1.學生閱讀。 2.了解合理、均衡、良好的飲食習慣,對青少年身體發(fā)育很重要。 3.說一說自己以后會怎樣做。 第3單元 地表變化的奧秘 1.地表在變化 學習目標 科學探究: 1. 能依據資料進行推理分析出地形在改變。 2. 能依據相關資料判斷自己的推測是否存在。 3. 繼續(xù)培養(yǎng)學生搜集資料和調查等方面的能力。 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 1. 激發(fā)學生探究地表變化奧秘的興趣。 2. 感受大自然的力量與神奇。 科學知識: 1. 了解地球表面是在不斷變化的。 2. 了解哪些力量可以影響地球地表的變化。 學習準備 因自然原因導致地表變化的圖片或音像資料,反映地表形態(tài)發(fā)生變化的文字資料。 化石標本。 一.學習導入 1.展示:幾個因自然原因導致地表發(fā)生顯著變化的圖片和音像資料。 (如:我國東部海域發(fā)現(xiàn)了古河道及水井等人類活動的遺跡,臺灣海峽海底的某些地方分布著古代森林的遺跡等等。) 2.提問:看了這些資料,你有什么想說的? 3.過渡:地表是變化的,它一直在改變,這種改變是緩慢進行的,是一個漫長的過程,因此對于只有幾十年生命歷程的人類來講,是不可能觀察到全部過程的。今天,就讓我們來了解地表變化的奧秘。 二.活動 推測曾經發(fā)生的變化 1.回顧以前所學知識:我們生活的球體——地球,陸地表面形態(tài)各樣,植被各異。 2.出示化石標本,向學生介紹化石。 3.閱讀教材第34頁的內容,了解喜馬拉雅山及人類科考中的發(fā)現(xiàn)。 4.提出問題:魚龍化石出現(xiàn)在喜馬拉雅山,這是怎么回事?你們能推測出這個地帶原來的地表情況嗎?后來發(fā)生過什么變化? 5.分小組進行討論。 6.學生交流推理分析結果,并介紹推理分析的理由。 7.介紹喜馬拉雅山的隆起,教師簡要評價學生的推理分析過程。 三.活動 改變地表的力量 1.思考:地表在變化,改變地表變化的力量有哪些? 2.學生看教材第35頁的兩幅圖,明白:修筑大壩引起的地表改變是一種人為的力量,泥石流引起地表的改變是一種自然的力量,改變地表形態(tài)的力量有自然的和人為的兩種力量。 3.學生自行推測并做好記錄。 4.引導學生對推測進行整理:我認為什么力量在改變地表形態(tài),我的理由是什么?(教師適時在黑板上記錄下學生的推測。) 5.過渡:我們推測出的那些力量真能改變地表形態(tài)嗎? 6.布置任務:搜集地表形態(tài)發(fā)生變化的資料。(課內進行,由教師提供相關的書籍或進行網絡查找) 7.布置課后調查作業(yè):了解本地區(qū)歷史上發(fā)生的地表重大改變的情況。 2 . 地震 第一課時 學習目標 科學探究 1. 能借助模擬實驗感受地震的威力,初步推斷地震的成因。 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1. 對古代的科學發(fā)明產生興趣并對科學家產生敬佩之情。 2. 樂于學習和宣傳避震知識。 3. 愿意關注防震技術的最新成果。 科學知識 1. 了解地震現(xiàn)象。 2. 初步了解人類研究地震取得的主要成果。 學習準備 地震發(fā)生時的錄像資料,筷子,白紙,侯風地動儀掛圖、震前預兆的掛圖或錄像資料。 一.學習導入 1.播放一段地震時的錄像資料。 2.提問:地震時有哪些現(xiàn)象? 3.學生發(fā)表看法。 4.過渡:讓我們用實驗的方法來感受一下吧。 二.活動 感受地震 1.交待實驗方法: 讓兩個同學為一組,做兩次模擬實驗:一次是兩個同學朝相反的方向拉一張紙,直到紙斷裂;另一次是兩個同學各拉筷子的一頭,彎曲筷子直到折斷。 2.學生實驗。 3.推理分析:可以提出下列問題引導學生思考: 紙被什么方向的力量拉斷?當紙斷裂時,聽到什么聲音?手有什么感覺? 筷子在什么情形下被折斷了?當筷子折斷時,聽到什么聲音?手有什么感覺? 能將實驗和地震聯(lián)系起來嗎?紙和筷子相當于什么?聽到的聲音和感受到的震動能讓你想到什么? 4.學生閱讀教材第37頁的巖層運動示意圖,讓學生清楚的了解地震現(xiàn)象。引導學生理解巖層斷裂時會釋放巨大的能量。(回顧筷子在快要斷裂前,兩同學手的感受,及斷裂后手的感受,幫助學生理解那就是一個能量的集聚和釋放的過程。) 5.組織學生閱讀指南車信箱內容和觀看有關地震的記錄片: 了解強烈的地震危害; 進行面對災難,團結一致的教育。 6.閱讀教材第38頁和相關的圖片資料: 了解人們對地震的研究情況; 了解地震前兆,加強自我防范意識。 第二課時 學習目標 科學探究 1.能說出地震發(fā)生時自我保護的一些措施及理由。 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1.樂于學習和宣傳避震知識。 2.愿意關注防震技術的最新成果。 科學知識 懂得地震時的自我保護方法。 一.學習導入 1.講述地震帶給人類的災難。 2.過渡:地震來臨時,我們應該怎樣進行自我保護? 二.活動 地震時的自我保護 1.學生閱讀第39頁的教材。 2.學生在小組內展開討論,說說圖中的做法對不對及自己判斷的理由。 3.然后組織全班性的交流:先說出某種做法是對還是錯,然后闡述自己的理由。 明確: 跳窗逃生不對,跳下去會導致摔傷或摔死,且地震時震落的物體也容易導致人的傷亡。 地震時,人躲在桌子底下的這一做法,不同情況下要區(qū)別對待。即要依據所處房屋的結構而定,如果是用磚瓦或茅草鋪蓋的一層房屋建筑,可以采用此法。如果是多層的房屋,房頂有預制板等重物,則應告知學生躲在桌邊,比桌底下更安全些。因為建筑物天花板因強震倒塌時,會將桌、床等家具壓毀,人如果躲在其中,后果不堪設想。 如果人以低姿勢躲在家具旁,家具可以先承受倒塌物品的力道,讓一旁的人取得生存空間。 躲在小房間墻角及在戶外迅速遠離高壓電線都是對的做法。 4. 避震演習: (1)組織演習活動。 (2)提示學生注意演習時的安全。 (3)讓學生在模擬的情境中體驗地震發(fā)生時該怎樣做。 (4)學生自由交流感受,進一步加深學生對科學避震的認識。 三.閱讀 建筑物與防震 1.學生自由閱讀教材。 2.教師補充介紹:符合抗震要求的建筑物在經歷地震時損失最小的實例,并說明其意義。 3. 火山 學習目標 科學探究 1. 培養(yǎng)學生的想象能力和推理能力。 2. 懂得交流和討論可以引發(fā)新的想法。 3. 繼續(xù)訓練學生的實驗能力和搜集資料的能力。 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能產生探究地球內部奧秘的欲望。 科學知識 1. 了解火山噴發(fā)現(xiàn)象。 2. 知道火山的種類等常識。 3. 認識火山噴發(fā)會給人類和自然環(huán)境帶來災難,但也可以被人類所利用。 學習準備 火山噴發(fā)的圖片或視頻資料,土豆泥,番茄醬,石棉網,酒精燈,三腳架等。 一.學習導入 1.播放:火山噴發(fā)的視頻資料:讓學生看到火山噴發(fā)時的情形,感受到噴發(fā)的力量,看到噴發(fā)物。 2.提出問題:當這座火山停止噴發(fā),冷卻后的山體會是什么樣的? 二.活動 畫火山圖 1.學生獨立思考:你認為火山山體外形是什么樣子?為什么是這種模樣? 2.學生在自己的紙上畫出草圖。 3.組織學生間的討論與交流: 4.綜合整理:由教師將交流中不同的火山山體外形畫在黑板上。并提出:到底火山噴發(fā)后形成什么樣的地貌? 三.活動 “火山”噴發(fā)了 1.閱讀教材,了解模擬實驗的過程。 明白:實驗與火山噴發(fā)的共同之處。 2.教師演示實驗。 3.觀察噴發(fā)后的“火山”山體外形,驗證各自的關于火山山體外形的推想,明了火山錐的形成過程。 4.比較分析模擬實驗和火山噴發(fā)的異同,了解火山噴發(fā)的原因。 自然界的火山噴發(fā)是由于地殼的強烈運動而在地殼中某些部位發(fā)生斷裂破碎、壓力減低,巖漿就會向那里聚集,并有氣體、水蒸氣從中分離,致使體積膨脹,推動巖漿沿地殼中的斷裂向地面運移,巖漿在地表較薄弱的地方攻破,從而形成火山噴發(fā)的現(xiàn)象。本實驗根據自然界火山的噴發(fā)原理設計,用煮熟的土豆泥堆出小山,從山頂往下挖出深坑,填入番茄醬,再用一點土豆泥封住洞口,然后用加熱的方法致使番茄醬體積膨脹,直到番茄醬沖破山頂形成“火山”噴發(fā)。 5.提供資料再次驗證,加深學生對火山噴發(fā)的認識。 指導學生閱讀教材第40頁的指南車信箱資料,借助火山的圖片和音像資料呈現(xiàn)噴發(fā)后的火山,錐形的火山地貌,碗口或漏斗狀的火山口等等。 6. 了解火山噴發(fā)的利弊:學生就此主題討論;閱讀資料和聽教師講述;建立對火山噴發(fā)的利弊辨證的認識。 四.拓展 搜集更多與火山有關的資料,與同學交流。 4. 巖石也變化 第一課時 學習目標 科學探究 1. 通過實驗探究氣溫、水對巖石的破壞作用。 2. 能用模擬實驗的結果解釋造成巖石變化的原因。 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意識到自然界是運動變化的,這些變化是內外力長期作用的結果。 科學知識 1. 認識到氣溫、水等都對巖石變化產生作用。 2. 知道巖石變化是一個緩慢的過程,但永不停息地進行著。 學習準備 酒精燈,石頭(最好選用風化程度比較大的頁巖),鐵絲,布條,燒杯,冷水,稀鹽酸,滴管,石灰?guī)r,與本課相關的圖片或音像資料。 一.學習導入 1.出示:梵凈山頭重腳輕、千張萬頁疊層板狀的蘑菇巖圖片,被海水沖刷得光滑圓潤的礁石圖片。 2.提問學生:這些巖石原來就是這樣子嗎?是什么原因讓巖石也在發(fā)生變化呢? 3.學生回答。 4.過渡:到底是不是我們所說的這樣,讓我們通過學習來弄明白這個問題吧! 二.活動 模擬溫度變化對巖石的影響 1.學生閱讀教材第42頁:李冰父子修建都江堰水利工程史這部分的圖片和文字資料。找出那時的人們用什么方法來破壞巖石。 2.學生講出古人的方法。 3.講述:我們也來模仿李冰父子,研究溫度變化對巖石的影響吧! 4.學生簡要說說我們怎么仿照古人做模擬實驗。 5.完善實驗方案,交待注意事項。 實驗中用布條包住握手部分的鐵絲,防止燙傷;石頭要經過反復幾次的火燒水浸后,再次放置到火上燒烤時,碎裂的小石可能爆裂飛濺,因此還要提醒學生保持一定的距離,最好帶上護目鏡。實驗的過程要仔細觀察,實驗結束后,再一次仔細觀察石頭,燒杯里的水,說說有什么發(fā)現(xiàn)? 6. 學生實驗、匯報交流。 7.提問學生:自然界中的巖石也會遭遇溫度的冷熱變化嗎?推想巖石會怎樣變化? 8.學生進行思考討論,然后組織匯報交流。 9.總結:正是這種溫度的變化使得石頭的里外脹縮不均,時間長了,石頭就會被破壞。 三.活動 模擬水對巖石變化的作用 1.學生閱讀教材,了解實驗方法。 2.實驗研究,交待注意事項。 實驗前要告知學生鹽酸有強腐蝕性,提醒學生使用時要特別小心,不要弄到皮膚和衣物上;實驗時要將稀鹽酸滴在石灰?guī)r新的斷面上,保證實驗現(xiàn)象清晰可見;滴稀鹽酸之后要學生仔細觀察這塊巖石有什么變化? 3.講述:溶有二氧化碳的水實際上是一種稀碳酸溶液,石灰?guī)r是地殼中分布最廣的巖石之一,這種酸性的水對自然界中的石灰?guī)r會產生實驗中同樣的破壞作用。 4.聯(lián)系實驗中的結果說一說自然界中的巖石為什么會受到的酸性腐蝕。 5.用音像資料或教師結合圖片的方式講解溶洞和鐘乳石的形成。 第二課時 學習目標 科學探究 1.通過實驗探究水對巖石的破壞作用。 2.能用模擬實驗的結果解釋造成巖石變化的原因。 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意識到自然界是運動變化的,這些變化是內外力長期作用的結果。 科學知識 1.認識到氣溫、水等都對巖石變化產生作用。 2.知道巖石變化是一個緩慢的過程,但永不停息地進行著。 學習準備 河道的剖面圖、河道的上游、中游、下游巖石的分布情況圖片、碎磚塊、帶蓋的瓶、水等。 一.學習導入 1.復習:通過學習,我們知道水對巖石的變化有什么作用? 2.學生回答。 3.過渡:除了剛才所說的作用,還有哪一些呢?這節(jié)課我們繼續(xù)學習。 二.活動 模擬水對巖石變化的作用 1.思考:流水長年累月地沖刷著河床的兩岸,河道會發(fā)生哪些變化? 2.學生說出自己的推想。 3.呈現(xiàn)河道的剖面圖,解說:由于流水的沖刷,河床加深加寬了。 4.同時出示河道的上游、中游、下游巖石的分布情況圖片,讓學生尋找上、中、下游巖石的模樣發(fā)生了哪些改變?進而提示學生思考為什么河道的中下游會出現(xiàn)的卵石? 5.學生推測。 6.過渡:到底是怎樣的?讓我們做一個實驗來說明吧! 7.卵石的形成模擬實驗: 將一些碎磚塊放置在一個帶蓋的瓶中,加入多半瓶水,擰緊蓋后,搖晃一會兒瓶子,然后打開觀察碎磚塊的變化。 8.匯報交流。 9.總結:卵石的形成主要是在流水的搬運過程中,由于受到流水的沖刷以及石塊間的相互碰撞、摩擦,才日漸失去了棱角,個兒也越來越小,表面越來越光滑。 10.借助音像資料,把卵石形成這樣一個漫長的過程告知學生,認識理解流水的搬運作用。 三.活動 植物對巖石變化的作用 1.學生閱讀教材第44頁植物生長對巖石影響的圖片。 2.分析推理:植物對巖石有什么影響? 3.學生發(fā)表看法。 4.總結:通過以上研究我們可以知道,溫度、水、植物等都對巖石變化產生作用。 四.拓展 1.閱讀教材:華北平原的形成介紹。 2.明白:因為流水的搬運使得大量的泥沙在此沉積,沉積作用是改造地表的外力作用的一種。 3.教師引導學生利用所學,初步討論解釋梵凈山的蘑菇巖的形成過程。 5. 走近礦產 學習目標 科學探究 1. 能根據提供的資料推斷煤的形成,訓練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 2. 繼續(xù)訓練學生的觀察能力,調查能力。 3. 能從多種角度描述礦物的特點。 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1. 意識到礦產與人類的日常生活息息相關。 2. 認識到保護礦產資源、合理開發(fā)利用礦產資源,節(jié)約能源的重要性。 3. 了解我國開采和利用礦產的悠久歷史,激發(fā)學生的自豪之情。 科學知識 1. 知道主要能源礦產、金屬礦產及其提煉物的名稱。 2. 知道礦產資源是不可再生的資源。 3。了解煤的形成及人類對礦產資源的開采和利用。 學習準備 礦物及其提煉物標本,當?shù)氐V石標本,無釉瓷片,刻刀,銅鑰匙,鐵釘,磁鐵,放大鏡等,介紹煤的形成及開采的圖片或音像資料。 一.學習導入 1.出示常見的幾種礦產或礦物圖片,請他們說出這幾種礦產或礦物能為我們提供什么? 2.學生回答。 3.提問:聽到這些后,你們想到了什么? 4.過渡:在我們的周圍,如玻璃、小刀、鉛筆盒、鉛筆、鋼筆、圓珠筆、衣服、電線、塑料、工具、車船……它們都與礦產資源有關,礦產與人們的日常生活息息相關。對于礦產,你們還了解多少呢? 二.活動 了解礦物 1.出示:礦物及其提煉物標本。 2.討論:怎樣觀察和認識礦物標本? 如:準備研究礦物的什么性質,需要哪些工具,采用什么方法、怎樣記錄觀察。結果等。 3.教師給予相關提示: 方法提示:觀察前,告知學生一些常識,在研究礦物中,最常用的方法是用條痕來觀察礦物的顏色。礦物的實際顏色和條痕顏色有一定區(qū)別,而條痕顏色才是礦物真正的顏色。要看到真正的顏色,方法是用礦物在無釉瓷片上進行刻畫,留下的痕跡顏色就是比較準確的礦物顏色了。 安全提示:在比較礦物硬度時,要提示學生主要安全,防止工具或礦石傷及自己。 記錄要求:可以記錄下礦物的顏色,形狀,顆粒,硬度,光澤,條痕,磁性或觀察時的其它發(fā)現(xiàn)。 4.學生觀察礦物標本。 5.整理,組織學生描述觀察的礦物特點。 6.提供盒蓋上的礦物及其提煉物的說明,學生對照進行再次辨識。 三.活動 推測煤的形成 1.閱讀資料 2.分析推斷,觀看錄像——煤的形成。 將事實提出,引導學生逐一進行分析推斷,煤在地下的分布是一層一層的,能說明什么?煤層中含有大量植物化石,有的煤甚至還具有完整的樹干形狀,又可以幫助我們推斷什么?這些植物生長在2億~3億年前,說明什么?能推斷煤的形成嗎?讓學生嘗試著總結出煤的形成過程。 3.組織學生觀看錄像——煤的形成,或者提供介紹煤的形成過程的文字資料,讓學生依據看到的資料驗證自己的推斷。 4.了解煤的開采方法,可以組織學生觀看音像資料。 5.閱讀:我國開采和利用礦產的悠久歷史,學生讀后讓他們總結一下,發(fā)現(xiàn)我國對礦產開采和利用朝著什么方向再發(fā)展,師生共同總結出我國的采礦技術,開采種類,勘探技術的都在不斷提升,激起學生的自豪之情。 四.閱讀:人類對礦產資源的利用 1. 指導讀圖,說說在人類的生產和生活中還有哪些地方用到礦產資源。 2. 學生閱讀指南車資料。 3. 讓學生展開討論:礦產資源的有限和人類的大量需求矛盾人們怎么調和? 4. 明白:礦產資源,必須有計劃地開采、合理地利用,決不可亂采亂用。 教材最后安排學生 五.拓展 調查本地的礦產資源種類及其利用情況,以及對人們生活的影響。 6. 人類對地表變化的影響 學習目標 科學探究 1. 通過對圍湖造田的利弊分析,培養(yǎng)學生綜合分析的能力。 2. 繼續(xù)提高學生搜集資料的能力。 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1. 意識到人類對地表變化的影響有利有弊,提高對這一問題的關注度和敏感性。 2. 意識到人類必須遵循自然規(guī)律改變地表,才能實現(xiàn)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 科學知識 1. 了解人類活動對地表改變的影響。 2. 了解圍湖造田的利弊。 學習準備 課前布置學生搜集因人類活動造成地表改變、水土流失的典型事例。 一.學習導入 1.提問:在改變地表形態(tài)的各種力量中,除了各種自然力量外,還有人為的力量,請大家列舉人類的哪些活動在不斷改變著地表形態(tài)? 2.學生回答。 3.過渡:人類的活動只是改變了地表形態(tài)嗎?有沒有其它的影響? 二.閱讀指南車信箱 1.指導學生閱讀教材指南車信箱提供的資料。 2.組織學生課前搜集的資料傳閱、交流。 3.宣讀介紹人類改變地表的典型事例,或者相互交換、傳閱搜集到的資料。 4.明白:人類活動是一種特殊的外力作用。因為隨著工農業(yè)和科學技術飛速發(fā)展,人類活動的深度和廣度與日俱增。對地表形態(tài)的影響是十分可觀的。如我國勞動人民根據自然規(guī)律和社會需要,長期的經濟活動塑造了許多地表形態(tài)特征非常明顯的人工地貌——梯田、?;~塘、黃土淤泥壩、圍海造田等。世界上不少大城市如墨西哥、東京、大頤、上海等,由于長期過量開采地下水而產生地面沉降,上海市至1965年累計沉降達2.6米;有人統(tǒng)計至1965年,地球大陸面積的8%已為各類工程所覆蓋,xx年面積將擴大近一倍;還有在礦產開采、農業(yè)生產、軍事活動和其他工程建設中,創(chuàng)造出許多新的地貌形態(tài)。(人類活動對地表形態(tài)的改變也具有雙重性,一是創(chuàng)造性地合理利用或改造惡劣環(huán)境;另一則是破壞性地引起災害的發(fā)生。)我們要合理利用和保護環(huán)境。 三.活動 圍湖造田的利與弊 1. 識湖泊灘地的地形優(yōu)勢,人們擇地而居,在那里開墾種植,歷史悠久。 2. 介紹新中國成立后人們對糧食的需要造成了大規(guī)模的圍湖造田,以洞庭湖為例,出示洞庭湖面積變化歷史表。 3. 學生展開分析討論: 湖面變化呈什么趨勢?(學生通過數(shù)據不難發(fā)現(xiàn)洞庭湖的湖面在不斷縮小的趨勢。)大規(guī)模圍湖造田會造成什么后果?(給學生講述xx年長江中游夏季的大洪災災情及原因,提示學生利用已有的知識來分析可能造成的后果,如湖面變小對湖中生物的影響,對氣候的影響,對蓄水的影響等等,推進學生的深入思考。) 4.全班交流。 5.匯報交流,提升認識:人與自然要和諧相處的重要。 (匯報時引導學生從利弊兩方面進行,教師還可以加進事例予以補充。) 第4單元 能量 1能量家族 第一課時 學習目標 科學探究 1.能通過實例初步知道能量的含義,能根據已有分類標準判別生活中的不同物品具有哪些能量的不同表現(xiàn)形式。 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 1.在活動中感受能量世界的紛繁復雜,初步體驗“能量和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 科學知識 1.知道任何物體運動或“工作”需要消耗能量,能量可以使物體“工作”或運動,能量可以儲存,。 2.認識能量表現(xiàn)形式的多樣性,知道機械能、熱能、化學能以及聲、光、熱、電、磁等都是能量的不同表現(xiàn)形式。 學習準備 教師準備: 1.不同的能量表現(xiàn)形式的物體圖片(山坡上的巖石、運動的汽車、熔爐里的鋼、煤和蘋果)、介紹生活中各種不同能量表現(xiàn)形式的物品的資料(最好是圖文并茂的)。 2.上發(fā)條的小鬧鐘、玩具唧筒。 學生準備: 氣球、皮球、彈簧、一次性注射器、橡皮筋(每個小組準備的材料可以不完全一樣)。一。學習導入 1. 學生閱讀單元頁。 2. 提問:上面都有哪些景物?根據我們已有知識和生活經驗,你能從“能量”的角度想想它們之間有些什么聯(lián)系?(要求說出推測的理由)。 3. 閱讀畫面中的小詩。 4. 過渡:這一單元讓我們學習能量方面的知識。 二.活動 “蓄勢待發(fā)”的能量 1.學生看第1張圖片。 2.提問:從這張圖上你獲得了什么信息? 3.學生回答問題,認識到巖石蘊藏著能量。 4.教師出示實物(上了發(fā)條的小鬧鐘、壓縮了空氣的玩具唧筒)并演示。 5.過渡:想知道有什么感受嗎?讓我們動手適一適吧! 6.學生動手實驗,抓住“蓄勢待發(fā)”談體會,感受能量的存在及儲存。 7.小結:舉高的石塊、收縮的發(fā)條、壓縮的空氣都具有能量。 8.學生活動:怎樣讓氣球、皮球、彈簧、一次性注射器、橡皮筋等這些物體儲存能量? 要求:小組實驗,注意安全。 9.教師列舉生活中的其他實例,讓學生感受能量的存在及儲存。 三.活動 各種各樣的能量 1.教師講述:介紹其他形式的能量。 第一次介紹“動能”、“熱能”、“化學能”; 第二次將以前學過的“聲、光、電、磁等形式的能”一次性補充、納入進來。 2.在生活中找具有相同形式能量的物品。 (1)提問:生活中還有哪些物品具有這種形式的能量?把自己找到的能量填入圓圈內。 (2)教師補充介紹生活中各種不同能量表現(xiàn)形式的物品的資料,對學生活動做出評價。 第二課時 學習目標 科學探究 1.能判斷生活中工作的物體消耗了什么能量、具有了什- 配套講稿:
如PPT文件的首頁顯示word圖標,表示該PPT已包含配套word講稿。雙擊word圖標可打開word文檔。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檔作品中含有的國旗、國徽等圖片,僅作為作品整體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設計者僅對作品中獨創(chuàng)性部分享有著作權。
- 關 鍵 詞:
- 2019年秋六年級科學上冊 全一冊教案 湘教版 2019 六年級 科學 上冊 一冊 教案
裝配圖網所有資源均是用戶自行上傳分享,僅供網友學習交流,未經上傳用戶書面授權,請勿作他用。
鏈接地址:http://kudomayuko.com/p-560969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