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地理(湘教版)大一輪復習講義:必修1 二章 第1講《地球的宇宙環(huán)境及其圈層結構》
《高考地理(湘教版)大一輪復習講義:必修1 二章 第1講《地球的宇宙環(huán)境及其圈層結構》》由會員分享,可在線閱讀,更多相關《高考地理(湘教版)大一輪復習講義:必修1 二章 第1講《地球的宇宙環(huán)境及其圈層結構》(13頁珍藏版)》請在裝配圖網(wǎng)上搜索。
[最新考綱] 1.地球所處的宇宙環(huán)境;地球是太陽系中一顆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2.太陽對地球的影響。3.地球運動的地理意義。4.地球的圈層結構及各圈層的主要特點。 [分析解讀] 1.了解八顆行星概況,并能解釋地球是太陽系中一顆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的原因。2.能說出太陽的外部結構,太陽活動及其對地球的影響,并能結合實際解釋一些天文現(xiàn)象。3.從方向、軌道、速度、周期及繞轉中心等方面理解并掌握地球自轉和公轉的一般特點。4.能在“地球公轉圖”和“二分二至光照圖”上判讀節(jié)氣、晨昏線、南北半球晝夜長短變化狀況。5.掌握地方時、區(qū)時、晝夜長短和正午太陽高度的計算以及日界線和晨昏線的判讀,學會利用地轉偏向力判斷自然現(xiàn)象。6.掌握四季的劃分,并理解其含義。 第1講 地球的宇宙環(huán)境及其圈層結構 一、多層次的天體系統(tǒng) 1.天體:宇宙間的星云、恒星、行星、衛(wèi)星等各種物質的通稱。 2.天體系統(tǒng):天體在宇宙中分布是不均勻的,在萬有引力和天體的永恒運動下,共同組成了多層次的天體系統(tǒng)。 總星系 3.太陽系 (1)組成:太陽系的中心天體為太陽,圍繞太陽運行的天體包括行星、矮行星和其他小天體等。 (2)八大行星:按與太陽的距離由近及遠,A→H依次為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八顆大行星。 ①共性:它們都沿逆時針的方向在近圓形的軌道上繞日運行,且軌道大體在同一平面上。 ②分類 (3)矮行星:是指有足夠質量、呈圓球形,但不能清除其軌道附近其他物體的天體,冥王星是其代表。 (4)小天體:包括小行星、彗星、流星體和其他行星際物質,其中位于火星和木星軌道之間的天體M是小行星。 4.地月系 (1)組成:指地球與其衛(wèi)星月球組成的天體系統(tǒng)。 (2)月球的同步自轉:指月球在圍繞地球公轉的同時,也在自轉,自轉的方向和周期與公轉完全一樣。 二、普通而特殊的行星——地球 1.普通性:太陽系是銀河系中普通的成員。而在太陽系中,就外觀和所處的位置而言,地球是一顆普通的行星。 2.特殊性:地球是目前所知道的唯一存在高級智慧生命——人類的天體,因此是宇宙中一顆特殊的行星。地球上所具備的生命存在的基本條件: (1)充足的水分; (2)恰到好處的大氣厚度和大氣成分; (3)適宜的太陽光照和溫度范圍。 三、地球的結構 (一)地球的內部圈層 1.地震波 (1)分類 (2)特點 2.地球內部圈層的劃分 (1)不連續(xù)面:A為橫波、B為縱波,兩者在經(jīng)過C莫霍面時明顯加速;在經(jīng)過D古登堡面時,A完全消失,B突然下降。 (2)地殼:位于地球表面以下、莫霍面以上,平均厚度約17千米。其厚度變化規(guī)律是:地球大范圍固體表面的海拔越高,厚度越大;海拔越低,厚度越小。 (3)地幔:介于地殼和地核之間的圈層,其下界面在距地表2 900千米深處。它上層物質具有固態(tài)特征,主要由含鐵、鎂的硅酸鹽類礦物組成,且自上而下鐵、鎂的含量逐漸增加。 (4)地核:位于古登堡面以下,由極高溫、高壓狀態(tài)下的鐵和鎳組成。其中E為外核,橫波不能傳播,表明物質呈液態(tài)或熔融狀態(tài);F為內核,呈固態(tài)。 (5)巖石圈的范圍:地殼和上地幔頂部(軟流層以上)合在一起叫作巖石圈。 (二)地球的外部圈層 1.大氣圈 (1)含義:包裹地球的氣體層,是地球生命生存的基礎條件之一。 (2)特點:隨高度增加,大氣的密度迅速下降。 (3)上界:高度為2_000~3_000千米。 2.水圈 (1)狀態(tài):由液態(tài)水、固態(tài)水和氣態(tài)水組成。 (2)分類:按存在的位置和狀態(tài)可分為海洋水、陸地水、大氣水和生物水。 3.生物圈 (1)分布:廣泛分布于地殼、大氣圈和水圈中。 (2)作用:由地殼、大氣圈、水圈和生物圈共同組成了地球的生態(tài)系統(tǒng),生物是這個系統(tǒng)中的主體和最活躍的因素。 考點一 地球上存在生命物質的條件分析 1.下圖為“公轉軌道相鄰的三大行星相對位置示意圖”。與①②行星相比,地球具備生命存在的基本條件之一是 ( ) A.適宜的大氣厚度和大氣成分 B.強烈的太陽輻射和充足的水汽 C.復雜的地形和巖石圈 D.強烈的地震和火山活動 答案 A 解析 地球與①②行星相比,具備生命存在的基本條件之一是具備適宜的大氣厚度和大氣成分。 【考向立意】 地球上存在生命物質的條件分析。 【思維過程】 閱讀題干及圖示→明確題干中“與①②行星相比”選擇地球上具備生命存在的自身條件→排除“B項中強烈的太陽活動”不利于生命存在,并明確C、D兩項與地球上存在生命沒有關系。 【誤區(qū)警示】 題干信息獲取不準,調運知識不夠是導致失誤的主要原因。 【預測展望】 1.分析地球所處宇宙環(huán)境特征,說明地球是一顆普通的行星。 2.從地球所處宇宙環(huán)境和地球內部條件分析地球存在生命的原因。 3.結合最新宇宙探索成果,分析地外生命存在的可能性。 分析地球上存在生命的條件,應從地球所處的宇宙環(huán)境及自身條件兩方面進行研究。 (1)宇宙環(huán)境條件 條件類型 影響 宇宙環(huán)境 安全的宇宙環(huán)境 地球與其他行星繞日公轉,具有近圓性、共面性和同向性特征,大小行星各行其道,互不干擾,地球處于一種相對安全的宇宙環(huán)境 穩(wěn)定的光照條件 自生命誕生以來,太陽沒有明顯的變化,地球所處的光照條件相對穩(wěn)定,使地球上的生物得以繁衍,并不斷地從低級向高級演化 (2)自身條件 思維拓展 分析一個天體是否適合生命存在和發(fā)展,應借助地球上適宜生物生存和發(fā)展的溫度、大氣和水三個方面條件來考慮,因為這些是生物生存的必要條件,只有滿足了這些條件,才可能有生命的存在和發(fā)展。 1.“生命宜居帶”是指恒星周圍適合生命存在的最佳區(qū)域。在下圖所示的“生命宜居帶” 中,可能出現(xiàn)生命的主要影響因素是 ( ) A.溫度條件 B.恒星質量 C.行星體積 D.大氣成分 答案 A 解析 由圖中可居住帶、恒星質量、行星軌道半徑三者的關系,聯(lián)想地球“可居住”是因為適當?shù)娜盏鼐嚯x使得地球有適合生命存在的溫度條件,不難得出結論。 考點二 地球內部圈層的劃分及特征 2.(2011大綱全國文綜)讀下圖,組成該山體巖石的礦物直接來自 ( ) A.地表 B.地殼上部 C.地殼下部 D.地幔 答案 D 解析 根據(jù)景觀圖片中山體的形態(tài)和火山噴發(fā)的景象可以判斷出該山體屬于火山,其巖石為巖漿巖,是由來自上地幔上部軟流層的巖漿冷卻凝固形成的。因此,組成該山體巖石的礦物直接來自地幔。 【考向立意】 地球圈層結構及其物質組成。 【思維過程】 結合題干信息“山體巖石的礦物直接來自”要求和圖示信息→調運知識并獲得結論。 【誤區(qū)警示】 審題不準,不明確設問取向導致答題失誤。 【預測展望】 結合礦產(chǎn)資源勘探,考查地震波在研究地球內部圈層中的意義;結合生產(chǎn)實際,考查地球內部圈層的特點。 依據(jù)地震波在地球內部傳播速度的變化,地球固體表面以下可劃分為地殼、地幔、地核三個圈層。具體分析如下圖、表所示: 圈層名稱 不連續(xù)面 深度(km) 地震波的速度變化 特征 地殼 莫霍界面 古登堡界面 平均17 2 900 (縱波和橫波速度明顯加快) (縱波速度突然下降,橫波消失) ①固體外殼;②厚度最小,其中大陸地殼較厚,大洋地殼較薄 地幔 上地幔 ①固態(tài),上地幔上部存在一個軟流層,物質處于熔融狀態(tài);②溫度、壓力、密度增大 下地幔 地核 外核 呈熔融狀態(tài) 內核 呈固態(tài),溫度很高,壓力、密度很大 2.地震波測量是人們了解地震的重要手段。圖甲為“地震波典型時距曲線(時距曲線表示地震時縱波和橫波到達不同地震臺站所需的時間)圖”。某次地震時,M、N、Q三地震臺站測得不同的震中距,并以此為半徑作成三個大小不同的圓(如圖乙)。讀圖完成(1)~(3)題。 (1)能穿過地核的波是 ( ) A. W1 B.W2 C.W1和W2皆可 D.兩者皆無法通過 (2)若M臺站測得縱波、橫波時距差為6分鐘,則M臺站的震中距最接近 ( ) A.3 000 km B.3 500 km C.4 000 km D.4 500 km (3)依據(jù)M、N、Q三地震臺站測得的震中距判斷,此次地震震中位于 ( ) A.① B.② C.③ D.④ 答案 (1)B (2)D (3)B 解析 第(1)題,由圖看出,W2傳播速度較快,應為縱波。地核中的外核為液態(tài),橫波不能通過,只能是縱波穿過(縱波能經(jīng)過固態(tài)、液態(tài)、氣態(tài))。第(2)題,時距差為6分鐘,對應地震波典型時距曲線圖中各震中距對應的時距差可知,最接近4 500 km處。第(3)題,此次地震的震中位于三圓交會的②處。 航天基地的區(qū)位選擇及區(qū)位分析 (2010浙江文綜)讀“世界某區(qū)域略圖”,簡述①地建設航天發(fā)射基地的有利條件和不利因素。 有利條件:緯度低;海運便利;地形平坦開闊;人口稀少等。 不利條件:天氣多變。 1.航天發(fā)射基地選擇的條件 (1)盡量選擇較低的緯度,緯度低,地球自轉線速度大。 (2)盡量選擇地勢較高的地區(qū),地勢高,地球自轉線速度較大。 (3)要盡量選擇多晴朗天氣,大氣污染輕、透明度高的地區(qū)。 (4)建海上發(fā)射平臺,在海上發(fā)射的好處在于可以避免火箭飛越有人居住的地區(qū),安全性好,更主要的是海上發(fā)射平臺可以根據(jù)需要移動,發(fā)射位置能靈活選擇。 2.航天回收基地選擇的條件 地形平坦,視野開闊,水域面積少,便于搜救;人煙稀少,有利于疏散人群;氣候干旱,多晴朗天氣。 一、選擇題 2010年8月20日科學網(wǎng)消息:據(jù)美國《科學日報》報道,日前,天文學家發(fā)現(xiàn)了早期宇宙的“殘骸”——一顆宇宙大爆炸之后形成的第二代恒星。它位于距離地球29萬光年之遙的矮星系玉夫星座。據(jù)此回答1~2題。 1.下列對于該二代恒星的判斷,正確的是 ( ) A.由熾熱氣體組成,能發(fā)光發(fā)熱 B.自身不發(fā)光,但能反射太陽光而明亮 C.由氣體和塵埃組成,呈云霧狀外表 D.該恒星所在天體系統(tǒng)內有生命存在 2.該恒星所處的天體系統(tǒng)是 ( ) A.銀河系 B.河外星系 C.太陽系 D.地月系 答案 1.A 2.B 解析 第1題,根據(jù)由熾熱氣體組成,自身發(fā)光發(fā)熱是恒星的共同特點來解答該題。第2題,該恒星距離地球29萬光年,超出了銀河系直徑10萬光年的距離,屬于河外星系。 讀下圖,回答3~5題。 3.圖中所示天體系統(tǒng)層次中的最低一級的是 ( ) A.地月系 B.總星系 C.銀河系 D.太陽系 4.圖中的M天體可能是 ( ) A.月球或水星 B.水星或金星 C.金星或木星 D.火星或土星 5.與地球相比,天體M沒有生命存在的根本原因是 ( ) ①沒有適合生物呼吸的大氣和液態(tài)水?、跊]有堅硬的地表 ③距日較近,表面溫度較高?、荏w積和質量很小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答案 3.A 4.B 5.C 解析 第3題,結合圖示與所學知識知,圖示天體系統(tǒng)中的最低一級的是地月系。第4題,M居于地球公轉軌道內,為類地行星,很可能是水星或金星。第5題,地球是太陽系中唯一存在生命物質的天體,而M位于地球公轉軌道內,沒有生命存在的根本原因可能是由于距日較近,表面溫度較高,沒有適合生物呼吸的大氣和水。 6.下列關于太陽輻射及其對地球影響的說法,正確的是 ( ) A.太陽活動時產(chǎn)生的電磁波叫太陽輻射 B.到達地球大氣上界的太陽輻射量全年從低緯向高緯遞減 C.目前人類生產(chǎn)和生活所使用的能源主要來自太陽輻射能 D.由于日地距離的原因,到達地球的太陽輻射比其他行星都多 答案 C 解析 太陽輻射是核聚變反應產(chǎn)生的電磁波;到達地球大氣上界的太陽輻射量大致從低緯向高緯遞減,但有季節(jié)變化;水星、金星離太陽更近,獲得的太陽輻射更多。 讀下圖,完成7~8題。 7.圖中的陰影區(qū)表示的是 ( ) A.黃道平面 B.赤道平面 C.地球公轉軌道 D.赤道 8.圖中箭頭顯示了 ( ) A.共面性 B.同向性 C.近圓性 D.隨意性 答案 7.A 8.B 解析 圖中陰影為地球繞日公轉軌道平面,該面即黃道平面;圖中兩大行星公轉的箭頭方向一致,表明太陽系中八顆行星繞日公轉具有同向性特征。 讀“火山景觀圖”和“地球的內部圏層結構圖”,完成9~10題。 9.從火山口噴發(fā)出的熾熱巖漿,一般來源于 ( ) A.①圈層 B.②圈層 C.③圈層 D.④圈層 10.下列關于地球圈層特點的敘述,正確的是 ( ) A.①圈層的厚度海洋較陸地大 B.②圈層橫波不能通過 C.③圈層最可能為液態(tài) D.④圈層的溫度、壓力和密度都較小 答案 9.B 10.C 解析 第9題,結合右圖判斷①~④圈層分別是地殼、地幔、外核與內核,巖漿來自上地幔中的軟流層。第10題,地殼厚度海洋比陸地薄;橫波在地幔自地殼向地幔傳播時速度加快;外核可能是液態(tài);內核中溫度、壓力和密度都很大。 下圖為“地球圈層結構的局部圖”,讀圖,回答11~12題。 11.下列有關說法正確的是 ( ) A.地殼在海洋中常常缺失 B.①層和②層屬于地殼 C.②是軟流層 D.巖石圈的范圍是指①②的全部和③的大部分 12.在地球內部,地震波傳播速度最快的地方是 ( ) A.莫霍界面附近 B.上、下地幔之間 C.古登堡界面上部附近 D.內、外核之間 答案 11.B 12.C 解析 第11題,根據(jù)地球內部圈層劃分依據(jù),莫霍界面以上為地殼,據(jù)此知①層和②層屬于地殼。第12題,根據(jù)橫波和縱波在地球內部傳播速度差異及其變化特點,可以判斷古登堡界面上部附近地震波(縱波)傳播速度最快。 (2010江蘇地理)2010年3月以來,北大西洋極圈附近的冰島發(fā)生大規(guī)模火山噴發(fā),火山灰蔓延使歐洲航空業(yè)蒙受重大損失。下圖為火山噴發(fā)圖片。回答13~14題。 13.導致冰島火山灰蔓延到歐洲上空的氣壓帶和氣流是 ( ) A.副熱帶高氣壓帶和西風 B.副極地低氣壓帶和西風 C.副熱帶高氣壓帶和東北風 D.副極地低氣壓帶和東北風 14.這些蔓延的火山灰物質在地球圈層中遷移的順序是 ( ) A.大氣圈―→水圈、生物圈―→巖石圈 B.巖石圈―→大氣圈―→水圈、生物圈 C.水圈、生物圈―→大氣圈―→巖石圈 D.水圈、生物圈―→巖石圈―→大氣圈 答案 13.B 14.A 解析 第13題,由題干材料可知,冰島位于北極圈附近,不可能受副熱帶高氣壓帶影響,由此可排除選項A、C;又因冰島位于大西洋,處于歐洲西側,使火山灰蔓延到歐洲上空的氣流不可能是東北風,故可排除選項D,選B。第14題,火山噴發(fā)形成的火山灰首先在大氣圈中遷移,然后進入水圈和生物圈,而后進入巖石圈,由此可確定正確選項為A。 二、綜合題 15.讀“太陽系示意圖”,完成下列問題。 (1)寫出八顆行星中,B、D表示的天體名稱并說明其結構特征類型。 (2)按運動特征,八顆行星繞日公轉有同向性,試解釋說明其同向性的表現(xiàn)并說明其他運動特征。 (3)若地球在H行星的軌道上運行,則會發(fā)生的現(xiàn)象有 ( ) A.變?yōu)楹涞摹氨颉? B.變?yōu)闊霟岬摹盎鹎颉? C.大氣層將會消失 D.體積將會變小 (4)地球上存在生命物質與其所處的宇宙環(huán)境關系密切,試說明此圖所反映的有利宇宙環(huán)境。 (5)地球上存在生命物質的幾個自身條件中,此圖反映出來的有哪些? 答案 (1)B:金星。D:火星?!☆惖匦行??!?2)自西向東呈逆時針方向運動。 近圓性、共面性?!?3)A (4)大小行星各行其道,互不干擾,使地球處于相對安全的宇宙環(huán)境中?!?5)日地距離適中,有適合生物生存的溫度條件。 解析 第(1)~(3)題,八顆行星按距日遠近、質量、體積等特征分類地行星、巨行星、遠日行星,運動特征有同向性、共面性、近圓性。地球上的能量來自太陽輻射,如果地球在H行星軌道上運行,因距離太陽太遙遠,地球會變成“冰球”。第(4)、(5)題根據(jù)所學知識歸納總結。 16.結合下列材料,完成下列問題。 材料一 2010年玉樹地震相關資料 材料二 我國大陸部分地殼等厚度線圖 (1)為探測莫霍界面的情況,在下列四地同時進行了地震波的測定,最遲從莫霍界面?zhèn)鱽淼卣鸩ǖ氖? ( ) A.玉樹 B.成都 C.上海 D.北京 (2)掌握地震發(fā)生規(guī)律可有效減少危害,我們要了解青海省地球各圈層組成物質和結構特征,目前主要的研究依據(jù)是__________,試簡述其研究原理。 (3)在地殼等厚度線圖中,0千米表示__________(面),根據(jù)我國大陸部分地殼等厚度線圖可以推斷出,玉樹地震的震源位于____________。 答案 (1)A (2)地震波 地震波的傳播速度隨所通過的介質不同而變化;縱波能通過固體、液體和氣體傳播,橫波只能通過固體傳播。 (3)莫霍界面 地殼 解析 第(1)題,地殼厚度不均,高山、高原較厚,平原、盆地較薄。第(2)題,利用地震波在不同介質中的傳播速度不同,可以了解地球內部各圈層的特征。第(3)題,由地球內部圈層知識可知,莫霍界面是地殼和地幔的分界面;從我國大陸部分地殼等厚度線圖中可以看出,我國地殼厚度總體由東向西增大,由此可推斷出玉樹的地殼厚度要大于33千米,所以說玉樹地震的震源位于地殼。 高考學習網(wǎng)-中國最大高考學習網(wǎng)站Gkxx.com | 我們負責傳遞知識!- 配套講稿:
如PPT文件的首頁顯示word圖標,表示該PPT已包含配套word講稿。雙擊word圖標可打開word文檔。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檔作品中含有的國旗、國徽等圖片,僅作為作品整體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設計者僅對作品中獨創(chuàng)性部分享有著作權。
- 關 鍵 詞:
- 地球的宇宙環(huán)境及其圈層結構 高考地理湘教版大一輪復習講義:必修1 二章 第1講地球的宇宙環(huán)境及其圈層結構 高考 地理 湘教版 一輪 復習 講義 必修 地球 宇宙 環(huán)境 及其 結構
裝配圖網(wǎng)所有資源均是用戶自行上傳分享,僅供網(wǎng)友學習交流,未經(jīng)上傳用戶書面授權,請勿作他用。
鏈接地址:http://kudomayuko.com/p-1151403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