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傳播學教案
《新聞傳播學教案》由會員分享,可在線閱讀,更多相關《新聞傳播學教案(99頁珍藏版)》請在裝配圖網(wǎng)上搜索。
文化傳播系 新聞傳播學教案 文化傳播系 孫玉 課程基本信息 一、本課程在專業(yè)培養(yǎng)目標中的作用和地位 新聞傳播學是新聞與大眾傳播專業(yè)開設的一門專業(yè)素質(zhì)課程。它通過對新聞、新聞事業(yè)、新聞傳播活動過程的研究,培養(yǎng)學生的新聞意識和新聞敏感性,從宏觀上把握新聞傳播規(guī)律,以便為新聞專業(yè)的應用學科打下良好的理論功底。 二、本課程應達到的教學目的 本課程的教學目的,是使學生系統(tǒng)掌握新聞傳播的基本理論知識,把握運用知識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獲取新聞人才所必備的新聞敏感意識和傳播技巧,為提高傳播工作水平提供必要的保證,并為即將開設的應用新聞學科做好充分的知識準備。 三、本課程重點、難點 (一) 新聞傳播過程,以及傳播要素的基本理論 (二) 新聞傳播者的新聞敏感意識培養(yǎng) (三) 新聞傳播技巧的自覺運用 四、本課程課時的大致分布 章 次 內(nèi) 容 課 時 第一章 緒論 2 第二章 新聞本體論 8 第三章 新聞傳播論 8 第四章 新聞傳播者論 8 第五章 新聞受眾論 14 第六章 新聞媒介論 10 第七章 新聞效果論 6 第八章 新聞調(diào)控論 4 期中考試 2 機動 4 合 計 68 五、教材和參考教材 (一) 教材:《理論新聞傳播學導論》,童兵著,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二) 教學參考書: 1.[美]沃納賽佛林、小詹姆斯坦卡德著,郭鎮(zhèn)之等譯:《傳播理論——起源、方法與應用》,華夏出版社,2000年版; 2.[美]斯蒂文小約翰著:《傳播理論》,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0年版; 3.[美]施拉姆著:《大眾傳播媒介與社會發(fā)展》,華夏出版社,1990年版; 4.[英]尼克史蒂文森著:《認識媒介文化》,商務印書館,2001年版; 5.[美]丹尼爾戴揚、伊萊休卡茨著,麻爭旗譯:《媒介事件》,北京廣播學院出版社,2000年版; 6.E.M.羅杰斯著,殷曉蓉譯:《傳播學史》,上海譯文出版社,2002年版。 7.郝樸寧等著,《中國傳播史論》,云南大學出版社,2006年版; 8.張國良主編,《21世紀傳播學經(jīng)典文本》,復旦大學出版社,2003年版。 六、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 本課程的教學使用案例教學、課堂教授、課堂討論等方法相結(jié)合,主要的教學手段是多媒體課件。 七、考核方式 本課程的考核方式采用作業(yè)、出勤、期中考試、期末考試綜合評價的方式計算,其中平時成績占10%,期中考試占10%,期末考試占80%。 第一次課教案 年級 班 20 年 月 日星期 章、節(jié)及題目: 第一章 緒 論 教學目的: 了解傳播的概念,掌握新聞傳播學的概念;了解新聞傳播業(yè)在當今社會的發(fā)展定位,了解學習新聞傳播學的意義;掌握學好該學科的基本方法。 教學重點及難點: 1、 新聞傳播學的概念 2、 學習理論新聞傳播學的意義 教學內(nèi)容提要 教學過程 既然要學習新聞傳播學這門課程,首先就應該知道什么是新聞傳播學,為什么要學習新聞傳播學,以及如何學習新聞傳播學。(提問學生)同學們在學習這門課程之前都接觸過新聞傳播,那么同學們理解的新聞傳播怎樣的呢? 引出有關新聞傳播學概念內(nèi)涵和外延的討論,討論時間不超過8分鐘 參考教材P2關于“傳播”的15種定義評述學生對于“新聞”和“傳播”的理解,引出“傳播”一詞英語“Communication”的含義: 1、把信息、意見、經(jīng)驗、態(tài)度,由一方傳遞給另一方。Communication的拉丁字源是Communi,意思是建立“共同性”。要建立共同性就必須把彼此的信息談度等從一個地方傳遞到另一個地方; 2、交通,指的是車、船、飛機等工業(yè)革命后出現(xiàn)的相關交通工具。 3、指大眾媒介,即報紙、雜志、廣播、電視、互聯(lián)網(wǎng)等。 這三層意思是相互關聯(lián)的,其中第二層意思是第一層意思的延伸,而第三層意思又是第二層意思的延伸。明確“傳播”的定義:傳播是人類運用符號將信息進行傳遞或接受的過程。引出傳播學的概念,最后明確新聞傳播學的概念。 導入新課 一、 新聞傳播學概念 新聞傳播學是研究人類新聞傳播現(xiàn)象、新聞傳播事業(yè)及其規(guī)律的一門科學。這門應用性社會科學,可細分為理論、應用和歷史三個分支,即理論新聞傳播學、應用新聞傳播學、歷史新聞傳播學。 二、 學習新聞傳播學的意義 (一)當今世界對新聞傳播業(yè)的需求 1、 政治:“尼克松與水門事件”、“克林頓丑聞” 2、 經(jīng)濟:“鐵人與三菱重工”、“三株與新聞報道” 3、 文化:“大眼睛與希望工程”、“劉翔與奧運會” 4、 社會生活:“千佛山公園封園”、“暖氣上調(diào)” (二)當今新聞傳播業(yè)的發(fā)展(無處不在) 1、實時性:在第一時間報道,也可以在第一時間更新、修改或刪除已經(jīng)發(fā)布的報道。 2、小眾化:傳統(tǒng)意義上的大眾傳播概念在網(wǎng)絡傳播時受到質(zhì)疑。 3、娛樂化 4、互動化:傳者可以選擇針對不同受眾的需要制作不同的信息進行傳送,受眾更可以根據(jù)自己需要有選擇的接收信息或即時地反饋信息。 5、個性化 :個人化是窄播的延伸,其受眾從大眾到較小和更小的群體,最終只針對個體受者對訊息的個性化需求。 (三)新聞傳播人才的素質(zhì)與能力要求 1、健康的人格形象 2、良好的心理素質(zhì) 3、淵博的知識體系 4、全面的能力結(jié)構(gòu) 三、如何學好新聞傳播學 (一)新聞學研究的歷史與現(xiàn)狀 解放前30年代3000人 解放后――60年代 “文革”中斷 1997年國務院學位委員會改設新聞傳播學為一級學科,下設新聞學與傳播學并可授予碩士學位和博士學位后,傳播學的學術(shù)地位在中國得到正式確認。 截止99年,由2、3所――66所,專業(yè)――100個 博士、碩士、本科、???、成人、自考 山東:山大、山師、??疲ㄊ着⑹准遥? (二)如何學習新聞傳播學 1、認真研讀馬克思主義新聞經(jīng)典著作,用馬克思主義新聞觀點觀察與分析錯綜復雜的傳播現(xiàn)象與傳播社會關系 2、事實求是地評價國內(nèi)外新聞學者的研究成果和新聞工作者的業(yè)務經(jīng)驗 3、堅持理論聯(lián)系實際的學習作風和學習方法 特別提示:學習新聞傳播學必須: 1、科學抽象和理論思維 2、定性和定量方法規(guī)范新聞傳播質(zhì)量 3、新聞——經(jīng)濟——政治——文化的綜合考察 講授新課 了解新聞傳播學的概念可以使學生明確這門課學習和研究的的內(nèi)容;了解新聞業(yè)在當今社會的發(fā)展定位,理解學習新聞傳播學的意義,使學生全面認識該職業(yè)的就業(yè)定位,堅定學習的信心和決心。 總結(jié)歸納 1. 新聞傳播學的概念。 2. 學習新聞傳播學的意義。 3. 如何學習新聞傳播學? 4. 結(jié)合自己,談談你選擇新聞傳播專業(yè)的理由。 布置作業(yè) 案例教學、課堂教授、課堂討論相結(jié)合 教學手段 第二次課教案 年級 班 20 年 月 日星期 章、節(jié)及題目: 第二章 新聞本體論 第一節(jié) 新聞傳播的起源 教學目的: 掌握動機、行為、需要與新聞傳播發(fā)生的關系;了解幾種對新聞起源的認識,能辯駁“好奇說”和“群居說”。 教學重點及難點: 1、新聞傳播行為的發(fā)生 2、新聞的起源 教學內(nèi)容提要 教學過程 回顧上次課的內(nèi)容,與學生一起復述傳播和新聞傳播學的概念。 提問問題 同學們都接觸過新聞傳播,那么你通常是在什么情況下進行新聞活動的呢? 引發(fā)學生關于新聞傳播活動發(fā)生的關注和討論,討論時間不超過10分鐘 評述學生的討論結(jié)果,明確人的行為與動機和需要存在緊密聯(lián)系。引起學生關注新聞傳播活動中的需要和動機。 導入新課 一、 新聞傳播行為 (一)動機與行為的關系 需要 動機 行為 目的 社會心理學家勒溫提出的人類行為公式:B = f ( PE ) (二)生存需要與新聞傳播行為的發(fā)生 著重介紹馬斯洛的需要層次說,引出關于新聞起源的歷史唯物論觀點:新聞傳播行為起源于人類社會化的生產(chǎn)勞動和生活活動的需求,這種活動直接產(chǎn)生于人類生存發(fā)展的共同需要。 二、新聞傳播學對新聞起源的認識 (一) 關于 “新聞欲” (二) 關于“群居說”和“好奇說” 明確“好奇說”和“群居說”不是馬克思主義的唯物主義新聞觀點。 講授新課 掌握動機、需要與新聞傳播的關系,使學生能夠從心理學的角度,深入理解傳播行為發(fā)生原因,并且學習用心理學的理論知識研究新聞傳播學的方法。了解關于新聞傳播起源的幾種認識,可以使學生學會使用馬克思歷史唯物主義的觀點批評對新聞傳播起源的觀點。 總結(jié)歸納 1、人的需要、動機與行為發(fā)生的關系。 2、馬斯洛關于人的需要層次理論。 3、新聞傳播的起源。 4、對人的“新聞欲”的認識。 5、“群居說”和“好奇說”的辨析。 布置作業(yè) 案例教學、課堂教授、課堂討論相結(jié)合 教學手段 第三次課教案 年級 班 20 年 月 日星期 章、節(jié)及題目: 第二節(jié) 新聞傳播的特點 教學目的: 掌握新聞傳播的四大特點,理解新聞的定義,并且能夠?qū)鴥?nèi)外關于新聞的定義進行批評。 教學重點及難點: 1、 新聞傳播的特點 2、 批評新聞的定義 教學內(nèi)容提要 教學過程 與學生一起回顧上次課的內(nèi)容。讓學生辨析“好奇說”。 提問問題 讓學生觀看近期多篇各種題材的新聞報道:如 “錢江大潮分外壯觀只因月亮靠近地球” 重慶昔日百萬富姐今日街頭擦鞋 等等,吸引學生對新聞的關注。然后(提問學生)看過的幻燈片上是新聞嗎? 然后,給學生放映另一組幻燈片:如 安特尼科羅威爾的這幅作品里,一個令人難以想象、難以理解的肥胖巨人躺在一張圓形大床上。意大利男子科列力奧已經(jīng)有很多年不能離開這張床了。他干脆讓人將自己的房子打開一面窗,向游人展覽自己的身體以養(yǎng)活自己。他大約重300公斤——因為站不起來,他目前沒有準確的體重數(shù)字。當人們在窗戶外面定睛觀看這一大堆肥肉時,這真讓他們禁不住驚叫起來,他們難以置信。 刺殺美國總統(tǒng)約翰肯尼迪的兇手被刺 1963年11月22日,美國總統(tǒng)約翰肯尼迪在達拉斯被刺,24日,被指控為兇手的奧斯瓦爾德在押解途中又被一家夜總會的老板杰克魯比刺殺。一時間,形勢變得極為錯綜復雜,至今也沒徹底偵破此案。但珍貴的歷史鏡頭卻再現(xiàn)了刺客被刺的生動情景。作者杰克遜在得知肯尼迪被刺后,預感到事情僅僅是開始而并沒有結(jié)束。因為有這種意識,他便十分關注事態(tài)的發(fā)展,因而在魯比突然刺殺奧斯瓦爾德時,他才能不失時機地撳動快門,在這偶然之中包含著必然發(fā)生的因素。被刺而痛苦萬分的奧斯瓦爾德正處于畫面中心。由于突然,押解人尚沒有反應過來,而我們的攝影師早已不失時機地撳動了快門。 非洲大陸的苦難 提問學生對這組圖片的觀感如何,讓學生判斷這組幻燈片是否是新聞。為什么有的同學說是有的同學說不是?回答“是”的同學理由是什么?回答“不是”的同學理由是什么? 通過討論,讓學生自己總結(jié)出新聞傳播的特點。 引導學生討論如何辨別新聞與非新聞,討論時間不超過15分鐘,讓學生自己總結(jié)出新聞傳播的特點。 導入新課 一 、 新聞是新近發(fā)生的事實的報道 1、 陳述事實 2、 具有新意 3、 報道及時 4、 公開傳播 掌握了新聞傳播的特點,那么新聞又是什么呢?提問學生關于新聞一詞的理解和認識,引發(fā)學生對新聞定義的討論。 二 、 新聞定義 (一) 務實學派及其對新聞的定義 “我的天呀” “人咬狗” (二) 理論學派及其對新聞的定義 1、事實說:“新聞是新近報道的事實”(莫特) 2、報道說:“新聞是新近發(fā)生的事實的報道”(陸定一) 3、傳播說:“新聞是新近變動的事實的傳播”(王中) 4、信息說:“新聞是新近發(fā)生的事實變動的信息”(童兵等) 讓學生對國內(nèi)外各種新聞定義有總體了解和認識,能夠判斷各種新聞定義中的合理因素與不合理因素,學會批判的認識新聞的含義。 講授新課 掌握新聞傳播的四大特點,使學生能夠分辨新聞傳播活動與其它傳播活動。理解新聞的定義,并且能夠?qū)鴥?nèi)外關于新聞的定義進行批評,使學生對新聞有自己的理解,為學生將來對新聞業(yè)務的學習打好基礎。 總結(jié)歸納 1、新聞傳播的特點。 2、“陳述事實”和新聞傳播的真實性。 3、新聞的定義以及新聞定義的意義。 布置作業(yè) 案例教學、課堂討論、課堂講授相結(jié)合 教學手段 第四次課教案 年級 班 20 年 月 日星期 章、節(jié)及題目: 第三節(jié) 新聞信息與新聞價值 教學目的: 了解事實、信息和新聞信息的區(qū)別于聯(lián)系,掌握“用事實說話”;理解新聞價值,并能夠用正確的新聞價值觀判斷新聞的價值。 教學重點及難點: 1、“用事實說話” 2、新聞價值 教學內(nèi)容提要 教學過程 回顧上次課內(nèi)容,提問學生新聞傳播的特點,新聞的定義。讓學生觀看幻燈片,判斷幻燈片上的是否是新聞。 提問問題 其次,提問學生事實與新聞的關系。 讓學生根據(jù)教材P46—P48中關于事實與新聞事實的相關論述,自己明確和理解事實、新聞、新聞事實的關系。 引發(fā)學生關于事實、新聞、新聞事實關系的討論。討論時間不超過8分鐘。 導入新課 一 、 事實和新聞事實 新聞的本源是事實。 二、 新聞和新聞信息 信息是事物的存在方式和相互反應的運動過程,以及關于這種存在發(fā)揮功能是與運動過程的陳述。(舉例:播放歌曲、短片) 新聞信息是指新近發(fā)生的為公眾所關注的具有新聞價值的社會信息。(舉例:播放新聞短片) 讓學生觀看圖片、短片和教師的演示動作,判斷哪些是事實,哪些是新聞,哪些僅僅是信息。 在新聞傳播活動中,新聞傳播者總是期望將流動著的客觀信息與主觀信息統(tǒng)一起來,就出現(xiàn)了“用事實說話”。 三、 用事實說話 “用事實說話”,指在忠實的報道事實的基礎上通過對事實的適當選擇與表述,巧妙的表達傳播者的立場與觀點的一種報道原則與報道方式。 舉例:2006年3月18日,法國巴黎,在學生與工會工人舉行的抗議活動最后,一名學生向防暴警察的隊伍方向走去。 (評析)圖片中一個手無寸鐵的學生與一群武裝到牙齒的防暴警察形成鮮明對比。記者選取這樣一個事實片斷,所表達的主觀意見是什么,同學們應該能夠看得出來。(讓學生說出通過圖片理解出的記者的觀點) 了解了事實、信息與新聞之間的關系,我們不禁要問這樣一個問題:什么樣的事實、信息能成為加工成新聞的原料呢?由此引出下對新聞價值的探討。 四、 價值和價值傳遞 新聞信息的價值,是由該信息(陳述事實變動狀態(tài)的客觀信息和傳播者陳述該事實變動狀態(tài)過程中所滲透其中的主觀信息)各種信息價值總和構(gòu)成的。 新聞傳播中價值傳遞的實現(xiàn),是新聞信息收受者對新聞信息傳播者的價值觀認同。 五、 新聞價值和新聞價值觀 (一) 新聞價值:指新聞事實滿足社會需求的特殊要素的總和。 (二) 新聞價值“五要素說”: 1、 時新性:(舉例)當天的《齊魯晚報》頭條 2、 重要性:(舉例)選取關于自考等的教育新聞 3、 顯著性:(舉例)新聞聯(lián)播中國內(nèi)新聞的編輯順序 4、 接近性:(舉例)選取關于大學生生存狀態(tài)的新聞,如“網(wǎng)絡成癮”等 5、 趣味性:(舉例)選取近期的奇聞軼事 根據(jù)新聞價值的定義和新聞價值判斷“五要素說”為基本標準,讓學生判斷一系列新聞報道中所包含的各種新聞價值要素。然后,教師口述新聞線索,讓學生判斷哪些新聞線索由新聞價值,哪些新聞線索沒有新聞價值。引出對“新聞敏感”問題的探討。 (三) “新聞敏感”:指識別、判斷和捕捉具有新聞價值的實事的能力。 (四) 新聞的傳播價值和新聞事實內(nèi)涵的其他價值因素 1、 新聞的傳播價值 2、 宣傳價值 3、 審美價值 講授新課 了解事實、信息和新聞信息的區(qū)別于聯(lián)系,掌握“用事實說話”,讓學生重視事實新聞的重要性;理解新聞價值,并能夠用正確的新聞價值觀判斷新聞的價值,并自覺培養(yǎng)新聞敏感,這是新聞記者的基本功。 總結(jié)歸納 1、事實和新聞傳播的本源。 2、“用事實說話”的內(nèi)涵和意義。 3、新聞信息傳遞是一種價值傳遞及價值認同。 4、新聞價值及其構(gòu)成要素。 布置作業(yè) 學生自學、案例教學、課堂討論、課堂講授相結(jié)合 教學手段 第五次課教案 年級 班 20 年 月 日星期 章、節(jié)及題目: 第四節(jié) 新聞信息符號與新聞選擇 教學目的: 了解符號、系統(tǒng)和新聞的聯(lián)系,理解傳授雙方的新聞選擇,能夠運用新聞選擇的依據(jù),選擇新聞。 教學重點及難點: 1、新聞信息符號 2、新聞選擇依據(jù) 教學內(nèi)容提要 教學過程 回顧上次課內(nèi)容,讓學生回答新聞價值的定義,跟學生一起復述新聞價值五要素說。 提問問題 提問學生通過何種方式接觸新聞報道的,報刊、雜志、電視上的新聞報道使用何種方式讓學生了解其內(nèi)容的。 導入新課 討論不超過5分鐘。 一、符號:傳播要素 (一)符號 一個“符號”指代它自身以外的另一個東西——“對象”,這個對象可以是某一具體的物質(zhì)客體,也可以是主觀世界的精神現(xiàn)象,符號在與對象的指代聯(lián)系中,在符號使用者頭腦中產(chǎn)生某種聯(lián)想,引發(fā)對某種意義的理解,這就是“闡釋”。 符號是信息的攜帶者,是信息的載體,是傳播的工具。 符號是約定俗成的,人賦予符號以含義。 相當數(shù)量的符號含義為受傳者所理解,是傳播得以進行的基礎。 信號表示的與其所指代的對象之間是一對一的關系,它主要指代某一對象的存在與否的信息,具有物理性質(zhì)。例如,打雷與下雨,紅燈禁止通行。 象征符號不僅指代對象的存在,還能引出關于對象的社會意義。例如,影片中出現(xiàn)狂風暴雨驚雷的場景就預示著災難的到來,或是人物命運由喜到悲的轉(zhuǎn)折。 (二)信號的特點: 1、信號與其表示的對象之間具有因果的關系 2、信號與其表示的事物之間通常具有一對一的固定的對應關系。 (三)符號的構(gòu)成要素:能指和所指 在符號的定義中,我們明確了符號是指代另一個事物的事物,符號指代具體的對象,通過符號的指代,能夠引起人們的一系列的闡釋,也就是說符號是在具體對象與闡釋意義之間的一個中介。那是符號的一個整體的定義,但是就符號本身而言,它還具有兩個具體的構(gòu)成要素。 瑞士語言學家索緒爾提出了符號的兩個構(gòu)成部分是能指和所指,能指是符號的外在形式,所指是符號表達的內(nèi)容。能指與所指之間的關系是任意的。 讓我們就福爾摩斯偵探銷售中的一個場景來了解能指與所指。在“藍寶石案件”中,華生看到福爾摩斯在觀察一頂禮帽,禮帽是由一個警察帶給他的。華生描述這頂禮帽:帽子陳舊,帽檐褪色,帽身還有裂縫,布滿灰塵,臟跡斑斑。福爾摩斯問華生能從這頂禮帽中推斷出主人的什么信息。華生仔細地觀察了一遍,說他什么都看不出來。福爾摩斯接著便詳細地描述了這頂禮帽主人的信息:他非常聰明,家道衰落,妻子不再愛他了,他習慣于久坐,房間里可能沒有煤氣燈。華生喊到:“福爾摩斯,你一定是在開玩笑!”于是,福爾摩斯向華生指出他是怎么得出這些結(jié)論的。他仔細地觀察禮帽,注意到禮貌的細節(jié),從中推斷出(描述能指中隱含的所指): 能指 所指 立方體的帽子 這人很聰明 帽子質(zhì)地優(yōu)良,但用了 他沒有新帽子, 表明他家境很久 衰落 帽子很久沒有刷過 他妻子不再愛他 帽子上的灰塵是褐色的 他極少外出 帽子上有蠟狀污點 屋子里沒有煤氣燈 從這個場景我們可以得出以下的推論: 適當?shù)哪苤傅墨@得,有助于對所指的理解;例如,我們在收看電視中的廣告時,只有在我們接受到適當?shù)臄?shù)量的能指時,我們才可能了解廣告所要傳達的真正的所指。(美女與汽車的廣告,其實是飲料廣告) 對于能指所傳達的所指的內(nèi)容的解讀是需要人們進行邏輯推理的。這樣的邏輯推理就必然要求人們具備相應的經(jīng)驗結(jié)構(gòu)和文化背景。 二、 新聞信息符號 (一)運用各種符號和標志來表達特定意義的語言形式稱為符號語言,它是人類傳遞信息的主要手段。 新聞傳播使用的符號可分為語言符號和非語言符號兩類。(播放新聞短片,讓學生討論其中所使用的符號) (二)訊息是由一組信息符號組成的符號系列。(編碼、譯碼) 三、 選擇和新聞選擇 (一)系統(tǒng)和自組系統(tǒng)的選擇 新聞傳播系統(tǒng)是在新聞傳播規(guī)律支配下,由傳播者為組織核心的自組織系統(tǒng),它的組織化過程,是不斷地從無序走向有序的自我完善的過程。 (二)新聞選擇的意義 新聞選擇指在特定的傳播環(huán)境下,根據(jù)一定的價值取向?qū)π侣勈聦?、新聞作品的衡量與取舍。 (三)新聞傳受雙方的新聞選擇 1、傳受雙方:傳播者 受傳者 盡可能方便地使受傳者獲得他們最關心的傳播內(nèi)容,從而使他們獲知新聞信息的欲望得到最大滿足。 2、信息選擇的或然率公式 (四)新聞選擇的依據(jù) 1、傳播環(huán)境: 1)媒介生態(tài)指媒介生存與運作的外部經(jīng)濟、政治、文化及國際環(huán)境。 2)傳播生態(tài)指新聞體制、法制、規(guī)章、社會心理等與傳播密切相關的社會條件及交通、通訊、物資供應等同信息物化過程相關的物質(zhì)條件。 2、傳播控制: 包括國家、政黨、社會集團運用法律、行政、經(jīng)濟制裁手段的控制,也包括社會輿論與行業(yè)組織的控制,還包括內(nèi)部新聞自由體制的控制等。 給學生提供提供大量新聞報道,讓學生模擬《大眾日報》、《齊魯晚報》、南方周末》、《經(jīng)濟觀察報》、《今日美國》等媒體編輯,根據(jù)新聞選擇的依據(jù)選擇新聞。 講授新課 了解符號、系統(tǒng)和新聞的聯(lián)系,才能重視符號、系統(tǒng)在新聞中的作用,正確理解新聞信息符號的意義,了解文本研究在新聞傳播學研究領域中的地位。了解新聞選擇的意義,理解傳授雙方的新聞選擇,能夠運用新聞選擇的依據(jù),選擇新聞是學生學習的關鍵。 總結(jié)歸納 1、符號在社會傳播中的意義。 2、新聞信息符號的編碼、譯碼及文本分析。 3、新聞選擇的意義和依據(jù)。 4、信息選擇的或然率公式的內(nèi)容和意義。 布置作業(yè) 案例教學、課堂討論、課堂講授相結(jié)合 教學手段 第六次課教案 年級 班 20 年 月 日星期 章、節(jié)及題目: 第三章 新聞傳播論 第一節(jié) 新聞傳播的模式 教學目的: 了解新聞傳播的幾種基本模式,掌握新聞傳播的五大核心要素。 教學重點及難點: 1、 拉斯韋爾的5W模式 2、 新聞傳播的五大核心要素 教學內(nèi)容提要 教學過程 回顧上次課內(nèi)容,提問新聞信息符號、新聞選擇依據(jù)。給學生提供提供大量新聞報道,讓學生模擬《大眾日報》、《齊魯晚報》、南方周末》、《經(jīng)濟觀察報》、《今日美國》等媒體編輯,根據(jù)新聞選擇的依據(jù)選擇新聞。 提問問題 由新聞選擇的依據(jù),引出新聞傳播活動過程中,影響和控制新聞傳播的因素。 導入新課 讓學生欣賞電影《女友星期五》中關于報社運作、新聞采訪等的片斷,提問學生從影片中可以看出參與新聞傳播活動的主體是誰?根據(jù)自己的經(jīng)驗,新聞傳播活動中還有什么因素?引出學生關于新聞傳播活動中參與要素的討論。 引出學生關于新聞傳播活動中參與要素的討論討論時間不超過10分鐘。 一、核心要素 (一)拉斯韋爾的5W模式:哈羅德D拉斯韋爾(Lasswell,Harlod D.)1948年于題為《傳播在社會中的結(jié)構(gòu)與功能》(The Structure and Function of Communication in Society)一文中提出。 但是,拉斯韋爾五W模式的局限性和不完全性也非常明顯,這主要表現(xiàn)在它屬于一個單向直線模式。布雷多克1958年在拉斯韋爾的五W模式基礎上,發(fā)展出了“7W”模式,增加了傳遞訊息的具體環(huán)境和傳播者發(fā)送訊息的意圖:(圖略) (二)香農(nóng)-韋弗的信息論模式:1949年,數(shù)學家克勞德香農(nóng)(Claude Shannon)及其合作者沃倫韋弗(Warren Weaver)于1949年在貝爾電話實驗室研究電子通信過程時,在《通信的數(shù)學理論》中提出的圖解模式也是一種單向直線性模式:(圖略) (三) 德福勒模式:1966年,德福勒(DeFleur)在香農(nóng)-韋弗模式中又增加了另一組要素,從而明確顯示出信源是如何獲得反饋的,而反饋則使信源有可能使自己的傳播方式更有效地適應信宿。德福勒模式將香農(nóng)-韋弗模式發(fā)展成雙向互動模式,使其在社會傳播中也具有一定的適用性。如圖: (圖略) 由此,新聞傳播學五大核心要素終于全部出現(xiàn)。 二、五大核心要素: (一) 傳播者。又稱信源,指的是在特定傳播活動中運用符號并借助媒介工具首先或主動地向?qū)ο蟀l(fā)出社會信息的一方。在社會傳播中,傳播者既可以是個人,也可以是群體或組織。 (二) 受傳者。又稱信宿,即在特定傳播活動中運用符號并借助某種媒介工具,選擇性的接受社會信息的一方。 (三) 訊息。訊息指的是由一組相互關聯(lián)的有意義符號組成,能夠表達某種完整意義的信息。(符號系列) (四) 媒介。又稱傳播渠道、信道、手段或工具。 (五) 反饋。指受傳者對接收到的訊息的反應或回應,也是受傳者對傳播者的反作用。 五大核心要素構(gòu)成了新聞傳播過程的基本框架,在新聞傳播學研究史上具有重要意義。 講授新課 了解新聞傳播的幾種基本模式,參考丹尼斯麥奎爾等著《大眾傳播模式論》,打開新聞傳播模式理論研究的窗口,有利于學生開闊理論研究事業(yè)。掌握新聞傳播的五大核心要素,是新聞傳播模式研究的基礎。 總結(jié)歸納 1、名詞解釋:五W模式 香農(nóng)-韋弗的信息論模式 2、新聞傳播的五大核心要素。 3、閱讀丹尼斯麥奎爾等著《大眾傳播模式論》大眾傳播模式部分。 布置作業(yè) 案例教學、課堂討論、課堂講授相結(jié)合 教學手段 第七次課教案 年級 班 20 年 月 日星期 章、節(jié)及題目: 第一節(jié) 新聞傳播的模式 教學目的: 了解新聞傳播學先驅(qū),掌握新聞傳播學先驅(qū)和施拉姆的代表理論。 教學重點及難點: 1、 新聞傳播學四大先驅(qū)的代表理論 2、 施拉姆的代表理論 教學內(nèi)容提要 教學過程 回顧上次課內(nèi)容,與學生一起復述拉斯韋爾五W模式、香農(nóng)-韋弗的信息論模式、德福勒模式,讓學生回答新聞傳播的五大核心要素。 提問問題 根據(jù)丹尼斯麥奎爾等著《大眾傳播模式論》中大眾傳播模式部分,指出,在傳播學研究領域中有四大奠基人和一位集大成者。 四大先驅(qū): 保羅拉扎斯菲爾德(Paul F Lazarsfeld,1901—1976) 哈羅德拉斯韋爾(Harold D.Lasswell,1902—1978) 卡爾霍夫蘭(Carl Hovland,1912—1961) 庫爾特盧因(Kurt Lewin,1890—1974), 傳播學集大成者: 威爾伯施拉姆(Wilbur Schramm,1907——1987) 導入新課 三、新聞傳播學四大先驅(qū)的代表理論 (一)拉斯韋爾 拉斯韋爾在兒童時期獲得了一本弗洛伊德的書,引起了他一生對精神分析的興趣,并在后來創(chuàng)建了政治心理學。他本科的時候?qū)W習經(jīng)濟學,后獲得芝加哥大學政治學博士學位。拉斯韋爾領導了宣傳研究,并且實際上創(chuàng)建了內(nèi)同分析的傳播研究方法。他的一生共發(fā)表六百多萬字的著述,代表作是《世界歷史中的宣傳與傳播》。 拉斯韋爾在其1948年發(fā)表的《傳播在社會中的結(jié)構(gòu)與功能》一文中,最早以建立模式的方法對人類社會的傳播活動進行了分析,這便是著名的“五W”模式?!拔錡”模式界定了傳播學的研究范圍和基本內(nèi)容,影響極為深遠。我們上次課已經(jīng)學習了這一模式。 (二)拉扎斯菲爾德 拉扎斯菲爾德生于維也納,猶太人。拉扎斯菲爾德曾這樣評價維也納——“這個時代的維也納,是一座令人難以置信的知識的頂峰,你看,政治學、精神分析學和馬克思主義融合在一起”??梢哉f是維也納的豐富的文化成就了拉扎斯菲爾德。 拉扎斯菲爾德是一位以實證研究和應用研究為而著稱的社會學家。1935年,他流亡美國,主持了普林斯頓大學的廣播研究所,后遷往紐約哥倫比亞大學,1944年,該研究所更名為“應用社會研究局”。 1940年和1945年,拉扎斯菲爾德領導了“伊利縣調(diào)查”和“迪凱特特調(diào)查”, 提出了傳播學著名的“兩級傳播”現(xiàn)象和“輿論領袖”概念。兩級傳播模式如圖:(圖略) (三)盧因 庫爾特盧因(Kurt Lewin,1890—1974),是柏林大學的一位著名的實驗心理學家,他作為一個流亡者逃離希特勒政權(quán),成為一位美國社會心理學家,開創(chuàng)了群體傳播中的經(jīng)典試驗。 盧因在《群體生活的渠道》一文中提出了著名的“把關人”理論 。在研究群體傳播的過程時,他認為信息的流動是在一些含有“關口”的渠道里進行的,在這些渠道中,根據(jù)公正的規(guī)則或者是“把關人”的標準,決定信息是否可以進入渠道或繼續(xù)在渠道里流動?!鞍殃P人”模式如圖:(圖略) (四)霍夫蘭 霍夫蘭1912年生于芝加哥,實驗心理學家,他通過實驗測驗法測量態(tài)度改變的程度并以此驗證傳播的效果。二戰(zhàn)時,霍夫蘭受聘于美國陸軍新聞與教育署心理研究室主任,主持了一系列以鼓舞士氣為宗旨的有關宣傳效果的心理實驗,這是采用心理實驗方法進行大眾傳播研究的最早范例。 霍夫蘭的代表理論是“說服理論”。說服是大眾傳播效果的一種形式,是企圖利用大眾傳播對他人產(chǎn)生影響,導致他人改變行為。宣傳和廣告是說服行為的主要代表形式。宣傳可能贏得人們的熱情,也可能壓倒他們的理智。說服效果的研究案例有很多。 二次大戰(zhàn)中,霍夫蘭的態(tài)度改變研究,利用《我們?yōu)楹未蛘獭?、《英國之?zhàn)》等宣傳影片對美國陸軍的2000多人進行了“士氣”效果的調(diào)查研究?;舴蛱m的態(tài)度改變研究發(fā)現(xiàn)了一些說服與態(tài)度改變之間的關系的規(guī)律: 1、 信息來源的信譽特征:權(quán)威性、專業(yè)性、知名度、接近性等 2、 訴諸感情還是訴諸理性 3、 說一面理還是說兩面理 四、施拉姆 (一)簡介施拉姆:威爾伯施拉姆(Wilbur Schramm)1907年8月5日生于美國俄亥俄州的瑪麗埃塔,他的父親是一名律師,母親是一名音樂教師。1987年12月27日逝世于夏威夷檀香山,享年80歲。 (二)施拉姆的主要著作 1948年,施拉姆編輯出版了《現(xiàn)代社會的傳播》,這是傳播學領域的第一本教科書;1949年出版了《大眾傳播》;1956年出版了《報刊的四種理論》;1954年出版了《傳播過程和效果》;1073年出版了《人、訊息和媒介——人類傳播一瞥》;1964年出版了《大眾傳媒和國家發(fā)展》;1961年出版了《電視對少年兒童的影響》的教材。他的一生,留下了三十多部著作和眾多的論文。他在斯坦福的18年中,著述甚豐,用壞了好幾臺打字機,正如他的女兒所說的“他呼吸不停,寫作不?!聦嵣?,他的確是把呼吸與寫作一起停下來的”。在他逝世時,其書桌案頭還放著其最后一部著作――《人類傳播史話:洞穴壁畫到微芯片》的校樣,該書于1987年出版。 1949年出版、1960年再版的《大眾傳播學》、1954年出版的《大眾傳播過程和效果》、1964年出版的《大眾傳媒和國家發(fā)展》和這些著述均被大量引用。施拉姆撰寫的關于電視的六本著作和許多論文也是重要的著述,其中1961年發(fā)表的《電視對于少年兒童的影響》尤為廣受歡迎。 (三)施拉姆對傳播學的貢獻 1、整合和建立了傳播學框架; 2、拓展了傳播學學術(shù)領域; 3、奠定了傳播學教育的基石。 講授新課 了解新聞傳播學先驅(qū),掌握新聞傳播學先驅(qū)和施拉姆的代表理論,是新聞傳播從業(yè)人員的基本要求,同時對進行新聞傳播理論研究也十分有益。 總結(jié)歸納 1、名詞解釋:四大先驅(qū) 意見領袖 把關人 說服理論 2、施拉姆對傳播學的貢獻。 3、理解丹尼斯麥奎爾等著《大眾傳播模式論》中施拉姆的大眾傳播模式。 4、閱讀哈羅德D拉斯韋爾著,張潔等譯,《世界大戰(zhàn)中的宣傳技巧》,談談你對拉斯韋爾宣傳技巧的認識。 布置作業(yè) 學生自學、案例教學、課堂講授相結(jié)合 教學手段 第八次課教案 年級 班 20 年 月 日星期 章、節(jié)及題目: 第二節(jié) 新聞傳播的原則 教學目的: 掌握新聞傳播的社會公益原則、集團利益原則和時效性原則。 教學重點及難點: 1、 社會公益原則 2、 時效性原則 教學內(nèi)容提要 教學過程 回顧上次課內(nèi)容,提問學生“四大先驅(qū)”、“意見領袖”、“把關人”、“說服理論”。 提問問題 根據(jù)所掌握的新聞傳播的模式和新聞價值相關理論,要求同學思考新聞傳播的規(guī)律。 引導學生對新聞傳播規(guī)律和原則的討論,討論時間不超過10分鐘。 導入新課 一、社會公益原則 社會公益原則即新聞傳播的內(nèi)容與形式都要以有益于社會公益為原則。 正例:中央電視臺焦點訪談 播放一期英國BBC的科教節(jié)目《與恐龍同行》 反例:“黃色新聞”(《太陽報》)“擦邊球” 二、集團利益原則 集團利益原則即新聞傳播活動要維護它所從屬的集團的利益。 正例:黨報、內(nèi)參 反例:報到事故 三、時效性原則 時效性原則即時新性和適宜性。 下面情況應注意: 1、 未澄清是否是真相的事件不能報道(舉反例) 2、 會對人產(chǎn)生不良影響的事件不能報道(舉反例) 3、 危害社會利益的事件不能報道(舉反例) 新聞報道不能違反憲法和國家法規(guī)(舉反例) 講授新課 社會公益原則、集團利益原則和時效性原則的相對性是學習的關鍵。 與學生一起回顧本章內(nèi)容。 總結(jié)歸納 1、名詞解釋:社會公益原則 集團利益原則 時效性原則 2、參考一個月來的《南方周末》,找出哪些報道遵循了學過的三大原則,并說明理由。 3、根據(jù)課堂上觀賞的英國BBC的科教節(jié)目《與恐龍同行》,從傳播原則角度寫觀后感。 布置作業(yè) 案例教學、課堂討論、課堂講授相結(jié)合 教學手段 第九次課教案 年級 班 20 年 月 日星期 章、節(jié)及題目: 第二節(jié) 新聞傳播的原則 教學目的: 掌握新聞傳播的受眾最大化原則、針對性原則和適量性原則。 教學重點及難點: 1、 受眾最大化原則 2、 針對性原則 3、 適量性原則 教學內(nèi)容提要 教學過程 回顧上次課內(nèi)容,讓學生回答傳播原則。 讓學生觀看新聞報道,指出報道中所體現(xiàn)的新聞傳播原則。 提問問題 提問學生接觸過電臺、電視臺和報社哪些有獎收聽、有獎收看活動,媒體為什么要這樣做? 引導學生關于媒體擴大受眾的關注和討論,討論時間不超過8分鐘。 導入新課 四、受眾最大化原則 (一)受眾最大化原則即新聞傳播要盡可能吸引更多的受眾。 (二)受眾最大化是信息共享,社會民主、自由,媒體存在和發(fā)展的共同要求(結(jié)合又將收看、收聽現(xiàn)象分析)。 (三)辨析“窄播” 五、針對性原則 (一)針對性原則即傳播有針對性的新聞,針對性地傳播新聞。 (二)針對性原則的原因: 1、受眾個性和需要多元(結(jié)合馬斯洛需要層次說) 2、傳者意圖多層次(舉例) 3、傳播生態(tài)環(huán)境相異(舉例) 六、適量性原則 適量性原則即信息量要適應受眾對新聞的感知、消化能力和滿足需要的程度,以及可供使用的時間。 注意: 1、信息量不足(異質(zhì)信息不夠,高質(zhì)深層信息不夠) 2、信息過剩(迷失信息海洋,通知信息過剩,單位時空信息傾瀉使受眾疲勞而減損傳播效果。) 講授新課 如何把握受眾的最大化這一傳播原則,是新聞傳播中的一個關鍵性問題,由此應將這一原則運用和新聞傳播的直接功能結(jié)合起來,進行理解。 總結(jié)歸納 1、名詞解釋:受眾最大化原則 針對性原則 適量性原則 2、如果讓你創(chuàng)辦一份在本校園發(fā)行的《大學生生活報》,你將用什么方法擴大讀者群? 3、闡述新聞傳播的原則。 布置作業(yè) 案例教學、課堂討論、課堂講授相結(jié)合 教學手段 第十次課教案 年級 班 20 年 月 日星期 章、節(jié)及題目: 第四章 新聞傳播者論 第一節(jié) 新聞傳播者的角色定位 教學目的: 了解并掌握新聞傳播者的社會角色,掌握新聞傳播者的職業(yè)特征。 教學重點及難點: 1、 新聞傳播者的社會角色 2、 新聞傳播者的職業(yè)特征 教學內(nèi)容提要 教學過程 回顧上次課內(nèi)容,讓學生回答新聞傳播的原則。 提問問題 讓學生談談對未來工作的設想,談談對記者的認識和看法。 引導學生對新聞傳播者的關注和思考。討論時間不超過10分鐘。 導入新課 引導學生在教材中明確幾個概念。 一、社會角色 1、角色:角色是社會地位的外在表現(xiàn);角色是人們的一套行為模式;角色是人們的行為期待;角色是社會群體組織的基礎。角色是社會地位的外在表現(xiàn)。 2、社會角色:指人們在特定的社會和群體中占有的地位與身份。 3、角色期待:群體中多數(shù)成員期望站在某個地位上的人有某種應有的行為方式。 4、角色沖突:指當一個人扮演一個角色或同時扮演幾個不同社會角色時,有時發(fā)生的內(nèi)心沖突與矛盾。 注意:舉例說明角色沖突的表現(xiàn)方式。 二、新聞傳播者的社會角色定位 形象概括的比喻,贊美,“無冕之王”,“第四權(quán)力”,“斗士” 1、信息流通的動力――→“活躍因素” 2、意見交流的橋梁――→“耳目”,“喉舌” 3、監(jiān)督權(quán)力的鏡鑒――→“守望人”、“道德法庭” 4、社會民眾的教師――→“文化傳播者和保存者” 三、新聞記者的職業(yè)特征 優(yōu)勢:接觸社會廣泛;思維敏捷;教育者使命;政治傾向;寫作能力;傳播技術(shù)手段 不足:不直接參與實踐;“浮光掠影”;表面性;片面性 缺乏:長期調(diào)研;學者化探討研究 原因: 1、物質(zhì)條件制約:A事物多樣性; B事件復雜性; C事件緊迫性; D受眾多層次性 2、新聞記者能力與職責矛盾 職業(yè)特征: 1、階級性、政治性強; 2、永遠創(chuàng)造性工作; 3、腦力與體力勞動; 4、受到公眾的監(jiān)督 講授新課 新聞傳播者的社會角色和新聞傳播者的職業(yè)特征是職業(yè)新聞傳播者的基本常識。 總結(jié)歸納 1、名詞解釋: 社會角色 角色期待 角色沖突 2、闡述新聞傳播者的社會角色定位。 3、闡述新聞傳播者的職業(yè)特征。 布置作業(yè) 學生自學、案例教學、課堂討論、課堂講授相結(jié)合 教學手段 第十一次課教案 年級 班 20 年 月 日星期 章、節(jié)及題目: 第二節(jié) 新聞傳播者的素質(zhì)與修養(yǎng) 教學目的: 掌握新聞傳播的素質(zhì),特別是業(yè)務素質(zhì),了解新聞傳播者應該從哪些方面提高修養(yǎng)。 教學重點及難點: 1、 新聞傳播者的業(yè)務素質(zhì) 2、 新聞傳播者的修養(yǎng) 教學內(nèi)容提要 教學過程 回顧上次課的內(nèi)容,提問學生新聞傳播者的職業(yè)特征。 提問問題 指出學生以新聞記者為理想職業(yè),那么是否知道作為一個新聞傳播者,應該具備的條件呢? 評述學生的討論結(jié)果。 引導學生對新聞傳播者基本條件的討論,讓學生思考在學校應該學會哪些知識,將來才有可能成為一個合格的新聞記者。討論時間不超過15分鐘。 導入新課 一、 新聞傳播者的素質(zhì) 新聞傳播者的素質(zhì)是指新聞傳播者在從事新聞實踐的過程中,為了完成或?qū)崿F(xiàn)自身的目標和任務所應該掌握和具有的某些特點、專長和能力。 (一)政治素質(zhì)(端正入黨態(tài)度) (二)業(yè)務素質(zhì) 1、很強的社會活動能力(“人蟲”) 2、掌握調(diào)查研究的基本功(調(diào)查研究方法) 3、較強的新聞敏感(采訪工具隨身攜帶) 4、出色的文字表達能力(熟能生巧) 5、駕馭現(xiàn)代采編工具的能力(方正飛騰、Primer、3Dmax) 二、 新聞傳播者的修養(yǎng) 新聞傳播者的修養(yǎng)是指新聞傳播者為了工作的需要,經(jīng)過長期的鍛煉和培養(yǎng),在思想理論、道德品質(zhì)和知識技能等方面所達到的一定水平。 (一)理論修養(yǎng) 1、較高的馬克思主義理論水平(馬克思主義經(jīng)典著作) 2、理論聯(lián)系實際(舉例) 3、深厚的馬克思主義新聞傳播理論功底(精神交往理論) (二)知識修養(yǎng) 包括專業(yè)知識和基礎知識 (三)社會主義新聞道德規(guī)范 1、社會責任 2、真實全面 3、客觀公正 4、遵紀守法 5、廉潔奉公 6、增進友好 7、團結(jié)合作。 講授新課 一名合格的新聞記者應具備多方面的素質(zhì)與修養(yǎng),政治素質(zhì)應該在培養(yǎng)業(yè)務素質(zhì)時著重提高。 總結(jié)歸納 1、闡述新聞傳播者應具備的素質(zhì)。 2、闡述新聞傳播者應具備的修養(yǎng)。 3、閱讀一期《新聞記者》,寫讀后感。 4、社會主義新聞職業(yè)道德規(guī)范的內(nèi)容。 布置作業(yè) 案例教學、課堂討論、課堂講授相結(jié)合 教學手段 第十二次課教案 年級 班- 配套講稿:
如PPT文件的首頁顯示word圖標,表示該PPT已包含配套word講稿。雙擊word圖標可打開word文檔。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檔作品中含有的國旗、國徽等圖片,僅作為作品整體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設計者僅對作品中獨創(chuàng)性部分享有著作權(quán)。
- 關 鍵 詞:
- 新聞 傳播學 教案
裝配圖網(wǎng)所有資源均是用戶自行上傳分享,僅供網(wǎng)友學習交流,未經(jīng)上傳用戶書面授權(quán),請勿作他用。
鏈接地址:http://kudomayuko.com/p-1300651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