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年高中歷史《蘇聯的經濟改革》教案10 岳麓版必修2.doc
《2019-2020年高中歷史《蘇聯的經濟改革》教案10 岳麓版必修2.doc》由會員分享,可在線閱讀,更多相關《2019-2020年高中歷史《蘇聯的經濟改革》教案10 岳麓版必修2.doc(2頁珍藏版)》請在裝配圖網上搜索。
2019-2020年高中歷史《蘇聯的經濟改革》教案10 岳麓版必修2 課標要求: 1.概述從赫魯曉夫改革到戈爾巴喬夫改革的基本歷程,認識社會主義改革的復雜性、艱巨性和曲折性。 2.斯大林經濟體制的特征及弊端 3.主要特征: 單一的公有制;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排斥市場;主要以行政手段管理經濟。 存在的弊端: 片面優(yōu)先發(fā)展重工業(yè);為支持工業(yè)不惜損害農民利益;壓抑了地方和企業(yè)的積極性。 教學設計 一、赫魯曉夫改革 1.改革的背景 2.改革的內容 改革措施可概括為:調整農業(yè)政策,改革高度集中的工業(yè)管理體制。 (1)農業(yè)方面的措施: (2)工業(yè)方面的措施: 3.評價 在教條主義盛行、思想僵化的時期,赫魯曉夫的經濟改革一定程度上沖破了傳統觀念的束縛,并取得了一定成效。 但是,赫魯曉夫經濟改革在理論上沒有突破“斯大林模式”。蘇共依然錯誤地提出“建成共產主義”的超越實際的目標,只是在維持原有經濟體制的基礎上進行了局部改革。改革失敗,1964年赫魯曉夫被迫下臺。 4.赫魯曉夫改革失敗的原因 (1)缺乏正確的理論指導,只是對原有體制的小修小補。 (2)缺乏實事求是的精神,急功近利。這種不切實際的口號和目標,造成改革無所適從,計劃指標落空。 (3)赫魯曉夫個人獨斷專行,瞎指揮,出爾反爾,政策不穩(wěn)定。 二、勃列日涅夫改革 1.背景 勃列日涅夫上臺后,糾正赫魯曉夫時期的混亂,繼續(xù)進行經濟改革。 勃列日涅夫其人: 2.改革內容 (1)在工業(yè)方面: (2)在農業(yè)領域: 3.改革的結果 前期取得一定成效,但最終失敗。 4.改革失敗的原因 ①改革仍然沒有突破原有計劃經濟體制的框框。這種修補性的改革,不可能根除積存的弊病。 ②1967年,勃列日涅夫宣布蘇聯已經建成發(fā)達社會主義,這種過高估計蘇聯社會實際發(fā)展水平的錯誤判斷,進一步阻礙了改革進程。 ③這一時期蘇聯推行霸權主義的外交政策,與美國進行軍備競賽,加重了經濟負擔。 比一比:赫魯曉夫與勃列日涅夫改革失敗有何共同原因? 解答:沒有從根本上改革高度集中的計劃體制是失敗的共同原因。 三、戈爾巴喬夫的經濟改革 1.改革的背景 想一想:當時蘇聯的首要目標應該是“加速國家的社會經濟發(fā)展”嗎? 2.改革內容 改革對經濟體制進行了根本性變革,承認企業(yè)是獨立的商品生產者,要求國家主要用經濟方法管理經濟,打破單一的公有制形式,允許個體經濟存在。 3. 結果 經濟改革的宏觀決策缺乏具體可行的配套措施,改革阻力重重,以致改革效果不佳,經濟繼續(xù)滑坡。 1986~1988年,蘇聯經濟不僅沒有加速發(fā)展,相反國民收入年均增長率僅為2.8%,低于1980~1985年的3.2%。戈爾巴喬夫認為,現行政治體制是經濟改革沒有取得成效的主要原因。面對經濟改革的困境,戈爾巴喬夫把改革的重點轉向政治體制改革。改革的航船駛進了危機四伏的危險區(qū),國內局勢逐漸失控,1991年蘇聯解體。 前事不忘,后事之師。蘇聯在社會主義建設中曾取得輝煌的成就,成為國際舞臺上叱咤風云的超級大國,但最后卻解體了。這充分反映出社會主義改革的復雜性、艱巨性和曲折性。中國作為當今世界上的社會主義大國,正處于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新階段,必須對蘇聯社會主義建設與改革的經驗加以總結,對其教訓應引以為戒,以勇往直前的精神進行社會主義改革。 蘇聯經濟改革的啟示: 1.社會主義制度需要在發(fā)展的道路上自我調整和自我完善。 2.社會主義改革要堅持從實際出發(fā),實事求是,走適合本國國情的發(fā)展道路。 3.改革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不可能一帆風順,必然具有復雜性、曲折性和艱巨性。 4.改革要關注人民大眾的生活。- 配套講稿:
如PPT文件的首頁顯示word圖標,表示該PPT已包含配套word講稿。雙擊word圖標可打開word文檔。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檔作品中含有的國旗、國徽等圖片,僅作為作品整體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設計者僅對作品中獨創(chuàng)性部分享有著作權。
- 關 鍵 詞:
- 蘇聯的經濟改革 2019-2020年高中歷史蘇聯的經濟改革教案10 岳麓版必修2 2019 2020 年高 歷史 蘇聯 經濟改革 教案 10 岳麓版 必修
裝配圖網所有資源均是用戶自行上傳分享,僅供網友學習交流,未經上傳用戶書面授權,請勿作他用。
鏈接地址:http://kudomayuko.com/p-258579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