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秋教科版科學三上4.6《空氣占據(jù)空間嗎》word教案.doc
《2019秋教科版科學三上4.6《空氣占據(jù)空間嗎》word教案.doc》由會員分享,可在線閱讀,更多相關(guān)《2019秋教科版科學三上4.6《空氣占據(jù)空間嗎》word教案.doc(7頁珍藏版)》請在裝配圖網(wǎng)上搜索。
2019秋教科版科學三上4.6《空氣占據(jù)空間嗎》word教案 一、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空氣占據(jù)空間;空氣占據(jù)空間的多少(體積)是可以變化(被壓縮或被擴張)的。 過程與方法:用實驗的方法證實空氣確實占據(jù)空間;用對比實驗,控制條件的方法,進行觀察;在科學事實的基礎上進行預測和解釋。 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培養(yǎng)與他人合作的良好習慣,形成嚴謹、求實的科學態(tài)度。 二、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 :認識到空氣是一種物質(zhì),與其他物質(zhì)一樣,能夠占據(jù)空間;空氣占據(jù)空間的多少是可以改變的。 教學難點:空氣占據(jù)空間的實驗觀察和描述、從空氣粒子的角度來解釋空氣被壓縮。 三、教具準備: 1、教師準備:小水槽、塑料瓶、吸管、橡皮泥、燒杯 2、學生準備:水槽1個、1瓶水、餐巾紙若干、吸管2根、橡皮泥、注射器2支 四、教學過程: 一、占據(jù)空間的理解 3 1、師:同學們,大家都聽說過烏鴉喝水的故事吧,烏鴉為了喝到水,想了什么辦法? 生:把小石子放入瓶中,瓶中的水就滿上來了。 2、今天老師給大家演示一下烏鴉喝水的過程,我這里有大半瓶紅色的水,老師往里面放入石塊,看到什么?為什么水會滿上來呢? 3.引導小結(jié):石塊占了水的位置,把水擠上來,這種現(xiàn)象科學上叫做占據(jù)空間。像石頭、水這樣物體都會占據(jù)空間。 4.同學們,我這里有個袋子,注意看(把空氣裝入袋子中),袋子里面有什么?生:空氣 師:空氣能占據(jù)袋中的空間嗎?今天我們就來研究空氣占據(jù)空間嗎。板書課題 二、空氣占據(jù)空間的研究 實驗一:15 1、出示實驗一的材料 (拍照,ppt展示) 師:同學們,假如用兩根吸管和一些橡皮泥,在不傾斜瓶子的情況下,我們能不能利用空氣,像石頭那樣把瓶子中的水擠出來?生思考 討論:(1)兩根吸管一根插入水中,一根沒有插入水中,吹哪一根?(課件給吸管編號1、2) (2)如果去掉橡皮泥,水還能上升嗎? (開始發(fā)下材料,用橡皮泥封口,之后讓學生去掉橡皮泥試一試) 2、溫馨提示:①往1號吸管里面吹氣,注意觀察另外一根吸管。 ②防止水濺出來,我們的實驗在水槽里進行。 ③去掉橡皮泥,往不插入水中的吸管吹氣,觀察現(xiàn)象。 3、指導學生分組實驗,提示學生注意事項:小組合作,輕聲討論。 4、分組實驗完成后,交流。重點解釋實驗發(fā)生的現(xiàn)象。 提問:①水為什么上升了?生:我們吹入了空氣 ②空氣進入瓶中,水就上升了,空氣有什么作用? 類似于烏鴉喝水中的什么? 生:空氣和石頭一樣,占據(jù)了水的空間,水就上升了。 ③如果去掉橡皮泥,水還能上升嗎?生:不能 橡皮泥的作用是什么? 生:防止漏氣 5、整理實驗結(jié)果:一根(沒有插入水中)吸管吹氣,水就從另一根吸管(插入水中)上來。橡皮泥的作用是防止空氣流動。 實驗二:杯中的紙會濕嗎?7 1、老師給大家變個魔術(shù):將紙巾塞入杯底后,把杯子倒扣入水中。 師:把杯子扣入水底,杯中的紙巾會不會被水浸濕? 完成實驗,將紙巾拿出給學生看。 2、請同學們動手試一試,并思考為什么杯中的紙不會濕? 3、請各小組實驗,請學生要注意: 1.紙巾要塞入杯底,杯口朝下。2. 豎直倒立,扣入水中3. 豎直移出,擦干杯子內(nèi)部 4、學生實驗,記錄實驗時的現(xiàn)象及自己的思考。 交流實驗情況:杯中的紙巾有沒有被水浸濕,水為什么不能進入杯子里面。 生:空氣占據(jù)空間。 小結(jié):這兩個實驗都說明了什么?生:空氣占據(jù)空間 三、空氣占據(jù)空間的變化10 1、既然水和空氣都能占據(jù)空間,但空氣和水比較,占據(jù)空間的情況有沒有什么不同呢? 2、出示注射器,簡單介紹 3、對比實驗:空氣和水體積的變化。怎么做? 整理方法:分別用注射器抽入同樣多的水和空氣(教師提前準備好),然后用手堵住管口,用相同的力推活塞,記錄誰更加容易往里推,記錄表中打鉤;堵住管口,用相同的力拉活塞,記錄誰容易往外拉。 4、匯報實驗中觀察到的現(xiàn)象。1.注射器中的水和空氣,在活塞下壓或上拉時,有何不同。2.注射器里的空氣在活塞向下壓和向上拉時,有什么變化,說發(fā)現(xiàn)。3.嘗試結(jié)合圖來進行解釋。 4、實驗結(jié)束,交流自己的畫和自己的想法。(5) 5、生活中有哪些地方運用了空氣可以被壓縮的性質(zhì)?介紹壓縮空氣在生活中的運用,如皮球、噴水瓶、氣槍等(讓學生進一步感受壓縮后的空氣的特性) 四、總結(jié),并把這節(jié)課所了解的關(guān)于水和空氣的知識在維恩圖中進行補充。 “空氣和水占據(jù)空間的比較”記錄表 名稱 比較觀察到的現(xiàn)象(在符合的后面打√) 容易往里推 容易往外拉 空氣占據(jù)的空間 水占據(jù)的空間 我們的發(fā)現(xiàn) 空氣占據(jù)的空間 (填容易或不易)改變。 水占據(jù)的空間 (填容易或不易)改變。 附送: 2019秋教科版科學三上4.7《空氣有重量嗎》word教案1 使用范圍:教科版小學科學三上第四單元《水和空氣》 作 者:李張宇 作者單位:浙江省嘉興市實驗小學 撰稿時間:xx年1月 一、教材分析: 《空氣有重量嗎》一課是教科版三(上)“水和空氣” 單元的最后一課,教材共分三個板塊,包括四項活動: 第一板塊:用簡易小天平進行實驗,感知空氣有重量,包括兩個探究活動: 活動一:設計實驗并制作小天平來測量空氣的重量。 活動二:改進小天平的測量效果。 第二板塊:用托盤天平進行測量,證明空氣有重量。 教材表現(xiàn)為活動三:托盤天平稱量皮球的重量。 第三板塊:單元小結(jié)。 教材表現(xiàn)為活動四:對固體.液體.氣體基本特征進行對比,填寫對照表。 可以看出,教材是按照由感性認識向理性認識發(fā)展,由現(xiàn)象向量化本質(zhì)的脈絡進行編寫的,層次分明清晰,符合科學學習的認知規(guī)律。 二、設計意圖: 本課設計了四個活動。活動一是空氣有重量嗎,請學生對空氣是否有重量展開討論,以了解他們原有想法?;顒佣歉倪M小天平的測量效果,引導學生進行討論和改進?;顒尤翘炱椒Q量皮球的重量,使學生進一步認識到空氣有重量,同時也會加深對天平這種工具的認識?;顒铀氖钦砦覀兊挠^察結(jié)果,讓學生填寫石頭、水和空氣三種物質(zhì)的對比表,其實是進行固體、液體、氣體基本屬性的對比。 三、教學目標: 1、科學概念:空氣有一定的重量,但是重量很輕。 2、過程與方法:初步學習設計簡單實驗驗證自己的想法,培養(yǎng)學生的動手實驗能力。 3、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培養(yǎng)與他人合作的良好習慣及尊重事實、實事求是的科學態(tài)度。 四、教學重難點: 重點:通過實驗知道空氣有一定的重量,但是重量很輕。 難點:能設計實驗來驗證空氣有重量。 五、教學準備: 分組實驗材料:兩個氣球,透明膠,一根杠桿尺,記錄表。 演示實驗材料:一瓶沙.一瓶水.一瓶空氣,一個托盤天平,一盒砝碼,一個皮球,放氣針,兩枚回形針。 六、教學過程: 活動一:空氣有重量嗎。 1.(出示一個空瓶)這個瓶里有什么? 2.那空氣有沒有重量呢?(板書課題:空氣有重量嗎?)誰來說說你是怎樣想的。 3.怎樣才能知道空氣有沒有重量?請大家思考幾分鐘。 4.怎樣稱空氣?用什么稱空氣?老師這里有這樣一個小天平(出示小天平)。能用這個小天平 來實驗嗎?該怎樣做?下面以小組為單位討論一下,看哪個小組能用小天平設計實驗來證明空氣有沒有重量。 5.學生小組討論,交流實驗方案,相互質(zhì)疑,完善實驗方案。(引導學生思考:怎樣排除氣球 的重量?開始時要使小天平平衡。) 6.實驗時我們要注意觀察什么?請把實驗觀察到的現(xiàn)象記錄下來。吹氣球時要注意安全。 7.學生實驗.記錄。(把學生的記錄貼出來:開始時 充氣后) 8.說說你們組的實驗是怎樣做的?觀察到了什么現(xiàn)象? 9.原本平衡的小天平,掛上了充氣的氣球后,小天平發(fā)生了什么情況?這說明了什么?(擦去“嗎?”) (設計意圖:讓學生對空氣是否有重量展開討論,以了解他們的原有想法,并想辦法來證明自己的想法,用證據(jù)來支持自己的想法,在單元中有多次出現(xiàn),這不僅可以培養(yǎng)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而且還可以培養(yǎng)學生尊重事實的科學態(tài)度) 活動二:改進小天平的測量效果。 1.(出示兩組小天平)這兩個小天平傾斜度一樣嗎?為什么這個傾斜度比較大,那個傾斜度比 較小呢? 2.在實驗中要使空氣的重量能明顯的看出來,該怎么做呢? (設計意圖:學生在第一次實驗時會出現(xiàn)結(jié)果不一致的情況,這需要引導學生進行討論和改進。) 活動三:天平稱量皮球的重量。 1.(出示充滿氣的皮球)現(xiàn)在我們已經(jīng)知道空氣是有重量的,那么這個球里的空氣有多重呢? 你有辦法知道嗎? 2.(出示天平)這個工具叫做天平(板書:天平),是用來測量物體的重量,這里有刻度可以 讀出物體有多重,它的單位是克。 3.那怎樣使用天平來稱球里面的空氣? 4.演示實驗:稱量充滿氣的皮球重量(記錄在黑板上)。這個重量是什么的重量? 板書:球+空氣。接下來怎樣做?請兩個學生放氣,再稱量球的重量(記錄在黑板上)。這又 是什么的重量?板書:球。那球里的空氣有多重呢? 5.用小天平能稱出空氣的重量嗎?用小天平稱和用天平稱有什么不同? (設計意圖:用天平稱皮球的重量,會進一步使學生認識到空氣有重量,同時也會加深對天平 這種工具的認識。) 6.這節(jié)課大家都很棒,用小天平來實驗知道了空氣有重量,并且用天平精確測量出了空氣的重 量。(出示一瓶沙、一瓶水、一瓶空氣)那這瓶空氣的重量和沙、水比較怎樣?(板書:空氣的重量很輕) 7.拓展:球里少量的空氣并不重,所以我們感覺不明顯,但一個像我們課桌那么大的箱子里裝 的空氣約有500克,差不多跟兩個蘋果一樣重。而彌漫在天空和地球周圍的空氣有多重呢?請大家回去查找一下資料。 活動四.單元小結(jié),完成作業(yè) 1.請學生將之前記錄的維恩圖等記錄表取出,再發(fā)給學生一張新的石頭、水、空氣對比表。 請學生根據(jù)前面的實驗情況和記錄表完成對比表。 2.根據(jù)對比表分析:這三種物質(zhì),有哪些特征是相同的,有哪些不同。 3.出示更多物質(zhì)的圖片,把這些物質(zhì)分為液體、氣體、固體三類,說明分類的標準是什么。 4.出示之前填寫的關(guān)于水和空氣的氣泡圖,請學生思考:還有哪些可以補充,原有內(nèi)容中哪 些是不正確的,需要改正。 七、板書設計: 空氣有重量嗎? 開始時 充氣后 天平 球 球+空氣 空氣的重量很輕 八、教學反思: 新修訂的教科版小學科學三年級教材有一個很大的特點就是對學生的科學思維深度加大了。在《空氣有重量嗎》這一課中我感到如果跟著教材走,學生學得很辛苦。因為學生的思維深度沒有達到這個程度,偏要拉著學生走,不僅學生學得苦,老師也教得苦。下面就兩個環(huán)節(jié)來談談一些所思所想。 一.教學設計要符合學生的最近發(fā)展區(qū) 在處理用小天平來設計實驗這個環(huán)節(jié)中,我要求學生的實驗要考慮到排除氣球本身的重量,還要考慮到首先要讓小天平平衡。學生的思路就卡在了沒有想到要讓小天平平衡。而我出示了重量不同的兩個氣球,本想刺激學生思路能想到要使小天平平衡,但是課堂上這樣的處理使學生的思路僵化了。 這個問題不在學生的最近發(fā)展區(qū),他們的思路根本沒有朝這個方向去,要從此岸到達彼岸就很困難了。老師要朝著學生的最近發(fā)展區(qū)去,當學生想到要在小天平兩側(cè)掛上兩個氣球時,作這樣的引導:掛兩個氣球大小一樣還是不一樣?為什么?(出示兩個氣球平衡的小天平)這樣行嗎?這樣學生自然就意識到要使小天平平衡才能排出氣球本身的重量,這樣的話不需要學生說出來,能有這樣的意識就已達到目標了。并且這樣的引導是在學生的最近發(fā)展區(qū)內(nèi),他們的思維能跟上來。 二.讓學生輕松的從此岸到彼岸 在處理用天平稱量皮球內(nèi)空氣的重量這個環(huán)節(jié),原來的設計是要讓學生在演示前能把完整的測量過程說出來,當學生說完要稱充滿氣的球后,我追問那接下來怎樣做?學生一片茫然。但學生數(shù)學上已學過已知兩樣物體的重量,再知道其中一樣物體的重量,求剩下物體的重量。為什么應用到求球里空氣的重量,學生就變得不知所措呢? 這個問題,要讓學生一步從此岸跳到彼岸難度高了點。首先皮球不是透明,學生看不到里面的空氣,稱量充滿氣的球,學生會把這個數(shù)據(jù)當成是球的凈重量。所以接下來怎樣做學生就搞不懂了。一步跨不了,就分開一步一步來。學生說到要稱充滿氣的球,按照學生的做法來做,把數(shù)字記錄下來,然后問這個重量是什么的重量?記在黑板:球+空氣。問學生下一步怎樣做?有了清晰的數(shù)字和說明,學生自然就知道怎樣測量出皮球內(nèi)空氣的重量。 九、引用資源: 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材《科學教師教學用書》三年級上冊。- 1.請仔細閱讀文檔,確保文檔完整性,對于不預覽、不比對內(nèi)容而直接下載帶來的問題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載的文檔,不會出現(xiàn)我們的網(wǎng)址水印。
- 3、該文檔所得收入(下載+內(nèi)容+預覽)歸上傳者、原創(chuàng)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檔原作者,請點此認領(lǐng)!既往收益都歸您。
下載文檔到電腦,查找使用更方便
9.9 積分
下載 |
- 配套講稿:
如PPT文件的首頁顯示word圖標,表示該PPT已包含配套word講稿。雙擊word圖標可打開word文檔。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檔作品中含有的國旗、國徽等圖片,僅作為作品整體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設計者僅對作品中獨創(chuàng)性部分享有著作權(quán)。
- 關(guān) 鍵 詞:
- 空氣占據(jù)空間嗎 2019 秋教科版 科學 4.6 空氣 占據(jù) 空間 word 教案
鏈接地址:http://kudomayuko.com/p-5834313.html